合成地震记录

合集下载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我们知道计算合成地震记录的基本原理是,合成地震记录=子波与反射系数的褶积所以需要子波和反射系数.但是用于计算的数据一般是深度域的,要转换到时间域来必须有时深关系.所以.需要的数据:时间/深度关系数据:checkshot或者DT,用于计算反射系数的数据,一般是DT和密度(RHO B).基本步骤:1, 加载数据:如果是斜井的话,加载井斜,计算出SSTVD,设置成Prefered DS(deviation survey);如果有来自VSP或者其他可信渠道的时深关系的话加载进来,叫checkshot,就是时间,深度关系对,用于提供时深关系;加载DT,RHOB曲线;2,数据质量检查:查看checkshot数据覆盖范围,和品质;查看DT,RHOB曲线的品质,如果不好需要用well-edit或者synthetics里带的一些功能进行编辑.DT,RHOB曲线应该是做过Depth match,需要拼接的话是splice好的.3,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点击Post,依次选择时深关系,声波曲线,密度曲线(如果没有密度曲线或者品质不好也可以使用经验公式来代替),声波阻抗,反射系数,子波,合成地震记录,地震数据.软件完全是根据原理走的,如果时深关系没选,后续工作无法开展,如果没有DT,密度,就无法生成声波阻抗和反射系数...软件自带有Ricker30经验子波.如果效果不好可以自己提取子波,也可以使用时变子波.4,对比合成地震记录和井旁道实际地震记录,通过bulkshift或者拉伸压缩来调整时深关系.有时需要用c heckshot来校正DT.一般可能先使用Ricker30子波试一下,看看大致情况,如果效果不好,再尝试提取子波.这是一个反复实验的过程.合成地震记录的品质和制作的数据来源的品质有关,对比的好坏和实际地震数据的品质也有关系.总是实际情况总是复杂的.。

地震资料解释之合成记录制作

地震资料解释之合成记录制作

How To Do Troubleshooting?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 skills ! Think about your trouble ! Always use your head to think and always use
your hands to do it !
地震记录 合成记录
声波曲线
最终得到一个较好的合成地震记录
五、怎样判别合成记录的好坏
相关系数:通过求取合成记录与地震的相关系数来进行定量的 判断。一般在目的层段内的时窗范围内,相关系数都应在0.6之 上,井过断层时除外。
相关系数0.8
与工区内平均速度对比 对做完合成地震记录的井按一定间隔提取其时间-深度对, 与工区的平均速度曲线相对比,应比较一致。
某工区内井的时深关系与平均速度对比图 (红的为平均速度)
剩余记录
地震剖面
合成记录
剩余记录
剩余记录 越少,合 成记录越 精确。
测井曲线
多元标定技术
地震记录
合成记录
测井曲线
综合利用电性曲线、岩性剖面及钻井地质分层的多种信息,精确标定出 地下某地质体的顶底界面,分析储层的横向变化,提高了标定的准确和 形象性,将其与对该区的整体构造与地质认识相对照,分析其是否符合 该区地质沉积规律,也可对合成地震记录起到检查的作用。
自然电位
多元标定技术在合成记录中的应用
横向对比法
通过任意连井线,将测井曲线(波阻抗、自然电位等)投在地震剖 面上,根据地震标准反射层与测井响应一致原则,使井与井之间的 地震地质标定的关系保持一致,从而检验空间地震地质标定的合理 性和一致性。
内容提要
13 为什么要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23 合成地震记录原理 3 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关键技术 43 体会与认识

Geoframe地震合成记录制作(绝对原版)

Geoframe地震合成记录制作(绝对原版)

Stretch—sqeeze:局部拉伸收缩。微调。 中建选择拉伸点,左键实现拉伸 Bulkshift:对曲线进行整体漂移。粗略对应 地震层位。左键选好始终线实现漂移 时深曲线校正。前提是:有 checkshot。没有的话,用声波曲 线形成后保存checkshot
时深关系曲线编辑(velocity survey):
4. 子波的选取或提取。
选取的基本思路是:先用默认的雷克子波进行观察,看效果。如果不行,自己提取子 波。参数有频率、相位、波长、极性等,提取方法有自相关(默认)和维纳—莱文森 混相子波提取方法。
常用的极性判别方法:
1、单轨、双轨剖面判断法:在正极性剖面上,正反
射系数界面,如基岩顶面、海底、火成岩顶面等,表现为单轨 强峰;而负反射系数界面,如大套油页岩、煤层顶面,表现为 双轨强峰。在负极性剖面上,特征相反。
3dv—define—borehole appearance—synthetic
点亮display synthetics。 进行参数设置。
注意:点亮了沿井显示,则不
能在3dv—tools—synthetics上 移动(见菜单讲解大全)
Update –close。必要时可在marker 、curve将层位测井曲线投上
波长 极性 相位
5.对synthetic进行调整,使其与实际的地震剖面进行匹配。
点右键,选borehole投井,对井右键选appearance投synthetic和曲线 点右键,选content对子波类型选择
Post— correlation 投相关系 数。右键 Maximun correlation Values查看
2.合成记录(synthetic)制作界面的进入
IEXS---application---synthetics

实验1_合成反射地震记录 [兼容模式]

实验1_合成反射地震记录 [兼容模式]

地震反射
地震反射的振幅谱特征
复杂地质模型的反射地震记地震记录,N=256
振幅谱
相位谱
雷克子波(Ricker Wavelet)
w t 1 2 f t e
2 2 2 m
2 2 2 f m t
其中:fm表示雷克子波的主频。
Ricker子波,fm=60Hz,N=31, ts=1ms
简单地质模型的反射地震记 录合成及谱分析:
含双反射界面的地质模型 Time Thickness=18ms
合成反射地震记录及谱分析基础实验
在地震勘探中,接收到的地震信号可看成是发射的震 源子波受大地滤波后得到的结果,因此,反射地震信号 (记录)可表示为地震反射系数与震源子波的卷积,即
s t r t w t
其中:s(t)为反射地震信号或地震记录,r(t)表示地震 反射系数,w(t)为震源子波,t表示时间,根据傅里叶变换 的卷积定理,在频率域,地震信号的频谱可表示为地震反 射系数与震源子波两者频谱的乘积,即
S R W
其中:S(ω) 、R(ω) 和W(ω)分别表示为地震记录、地震反射系数和震源子 波的频谱。
对于地震波垂直入射的情况,不产生转换波,地震纵 波的反射系数可简化表示为
r
V p 2 2 V p 1 1 V p 2 2 V p1 1
其中,V,ρ分别表示地层的纵波速度和密度,下标1,2分 别表示相邻的上一地层和下一地层。可简化表示为 在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时,常利 用雷克子波作为震源子波,如下 式

褶积模型合成地震记录matlab

褶积模型合成地震记录matlab

褶积模型合成地震记录matlab
在地震学中,褶积模型(Convolution Model)是一种常见的地
震记录合成方法,它可以用于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和记
录地震仪上的地震信号。

使用Matlab进行褶积模型的合成可以通过
以下步骤实现:
1. 定义地震波模型,首先,你需要定义地震波的源项,包括地
震波的类型(P波或S波)、震源机制、震源位置等。

这些参数将
用于生成地震波的初始模型。

2. 定义介质模型,接下来,你需要定义地下介质的模型,包括
介质的速度结构、密度结构等。

这些参数将影响地震波在介质中的
传播。

3. 生成地震记录,使用定义的地震波模型和介质模型,利用褶
积运算来合成地震记录。

在Matlab中,你可以使用卷积函数(conv)来进行褶积运算,将地震波模型与介质响应进行卷积,得到地震记录。

4. 可视化和分析,最后,你可以对合成的地震记录进行可视化
和分析,以便进一步研究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到地震波的衰减效应、边界条件等因素,以及对地震记录进行滤波、去噪等后处理步骤。

同时,合成地震记录的精确度也取决于所用的地震波模型和介
质模型的准确性。

总之,在Matlab中进行褶积模型的合成需要对地震波和地下介
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结合Matlab强大的数学计算和可视化功能,
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地震记录合成。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提高合成地震记录精度方法探究

提高合成地震记录精度方法探究

提高合成地震记录精度方法探究合成地震记录(简称合成记录)是连接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的纽带,是联合高分辨率的测井信息与区域性的地震信息的桥梁,其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

目前油气勘探工作越来越向隐蔽性油气藏发展,目标尺度越来越小,对合成地震记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由于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剖面往往并不能完全一致。

本文将着重从原理上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并总结相应的技术对策。

1、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原理合成记录的制作是一个简化的一维正演的过程,合成记录F(t)是地震子波S(t)与反射系数R(t)褶积的结果。

F(t) =S(t)×R(t)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流程是:由速度和密度测井曲线计算得到反射系数,将反射系数与提取的地震子波进行褶积得到初始合成地震记录。

根据较精确的速度场对初始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校正,再与井旁地震道匹配调整,得到最终合成地震记录。

(图1)图1 东部油田某井合成地震记录2、合成记录的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合成地震记录制作主要包括计算反射系数、提取地震子波和匹配调整时深关系三个环节,如何对这三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成为决定最终精度的关键,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依照下列方法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2]。

2.1反射系数由于测井曲线在测量过程中受所使用仪器、施工单位以及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制作合成地震记录之前应该对密度和声波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

测井曲线的标准化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精确的测井曲线可以提高反射系数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整理测井曲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对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是为了消除曲线中的一些压制正常的波峰、波谷的奇异值。

首先计算标准井标准层段的测井曲线平均值,然后计算每口井目的层段测井曲线平均值,求出校正差,再从测井曲线中减去校正量,即完成标准化校正(图2)。

图2 标准化曲线流程图反射系数由速度和密度测井数据计算得到,反映上、下两层介质的波阻抗差。

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

应用合成地震记录来标定地震层位是地震资料解释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将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相结合的一条纽带。

它最终使抽象的地震数据与实际的地质模型连接起来,为地震资料解释的可靠性提供了依据。

合成记录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到地震地质层位标定的准确性,因此,提高合成记录的精度就成了地震层位标定的首要问题。

1合成记录的方法原理1.1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一般方法一般而言,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是利用声波和密度测井资料求取一反射系数序列,再将这一反射系数序列与某一子波反褶积得到结果。

S(t) = R(t) * W(t) (1)式中 S(t) —— 合成地震记录; R(t) —— 反射系数序列; W(t) —— 地震子波。

上式表明,合成记录的好坏与反射系数序列的求取和子波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反射系数序列的准确性和精确程度又与测井资料(声波、密度)的采集、处理等过程密切相关;子波的选择,则要考虑子波的长度、相位、频率等诸多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1],主要表现在:(1) 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附近的地震剖面层位不吻合现象较多,或者说同相轴吻合的时窗长度有限;(2) 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附近的地震剖面能量不吻合现象较多,或者说同相轴“胖瘦”程度吻合有限;(3) 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附近的地震剖面存在一定的时移。

其原因主要在于:①子波受地质条件变化的影响,难以给得恰到好处;②深—时转换存在误差;③褶积模型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反应地震记录;④实际地震记录存在噪声。

1.2实用优化方法1.2.1校正测井数据首先对测井数据进行校正,对反射系数序列进行非均匀采样[2,3]。

1.2.2选择合适的子波(1)子波的类型。

常用的子波有两类,一是典型子波,如Richer、Traperiod子波等;二是提取子波,提取子波一般有维纳—莱文森混相位子波提取法和自相关子波提取法两种[4,5]。

从剖面提取的实际子波制作的合成记录,虽然其合成地震记录层位精细标定应用研究*洪余刚 陈景山 代宗仰 李凌峰(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500)摘 要:通过对合成记录制作的一般方法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地震资料,提出合成记录的制作在层位标定中的实用优化方法,强调了子波的提取方法和子波相位引起的偏差。

GeoFrame合成记录

GeoFrame合成记录

GeoFrame 合成地震记录培训和训练手册 版本 4.2斯伦贝谢科技 斯伦贝谢科技( 科技(中国) 中国)公司 SIS 部门 2010 年 3 月BreakthroughTeam PerformanceSchlumberger版权声明© 2008 Schlumberger。

保留所有权利。

未经 Schlumberger 公司 SIS 部门(5599San Felipe, Suite 100, Houston, TX 77056-2722)的 事先书面许可,禁止任何人对本手册的任何部分进行复制或保存,如保存于可重新获 取的系统内、转化为其它存储格式、通过电子或机械手段(如复印和录音)。

免责声明本产品的使用通过许可证来控制。

Schlumberger 公司对于本产品,不作任何保证、声 明、暗示或规定,并声明不限于任何商业或特殊用途。

Schlumberger 保留在不另行通 知的情况下,修订本手册中信息的权利。

商标信息除非另有说明,本手册中使用的软件应用标志是斯伦贝谢公司的注册商标。

某些其它 产品和产品名称为其各自公司或组织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目 录第一章 合成地震记录的基本概念 .......................................... .......................................... 1一、介绍 ............................................................................................................................................................ 1 二、为何与如何使用地震合成记录? ............................................................................................................ 2 三、总结 ............................................................................................................................................................ 2第二章 数据要求、 数据要求、典型工作流程 .......................................... .......................................... 3一、数据要求 .................................................................................................................................................... 3 二、典型工作流程 ............................................................................................................................................ 3 三、练习 1......................................................................................................................................................... 5 四、总结 ............................................................................................................................................................ 6第三章 理解 GeoFrame 中的基准面和高程 中的基准面和高程 ................................... ................................... 7一、概念介绍 .................................................................................................................................................... 7 二、练习 2....................................................................................................................................................... 10 三、总结 .......................................................................................................................................................... 11第四章 准备开始 ....................................................... ....................................................... 12一、介绍 .......................................................................................................................................................... 12 二、主窗口 – 常规特征 .................................................................................................................................. 12 三、Layout(布局) ....................................................................................................................................... 13 四、Panels (图版) ...................................................................................................................................... 14 五、MB1 (鼠标左键)用法 ......................................................................................................................... 14 六、MB3 (鼠标右键)用法 ......................................................................................................................... 15 七、数据依存关系 .......................................................................................................................................... 16 八、练习 3....................................................................................................................................................... 17 九、总结 .......................................................................................................................................................... 17第五章 数据质控和编辑 ................................................. ................................................. 18一、介绍 .......................................................................................................................................................... 18 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 18 三、曲线数据 .................................................................................................................................................. 18 四、声波 .......................................................................................................................................................... 18 五、密度 .......................................................................................................................................................... 19 六、曲线编辑 .................................................................................................................................................. 19 七、深度校正 .................................................................................................................................................. 20 八、拼接 .......................................................................................................................................................... 20 九、平抑尖峰 .................................................................................................................................................. 20 十、曲线方波化 .............................................................................................................................................. 20 十一、Checkshot ............................................................................................................................................. 21十二、井斜(Deviation Surveys) ................................................................................................................. 21 十三、地震数据 .............................................................................................................................................. 21 十四、练习 4................................................................................................................................................... 22 十五、总结 ...................................................................................................................................................... 23第六章 声波阻抗和反射系数序列 声波阻抗和反射系数序列 ......................................... ......................................... 24一、介绍 .......................................................................................................................................................... 24 二、声波阻抗(AI)....................................................................................................................................... 24 三、反射系数(RC)序列 .............................................................................................................................. 24 四、RC Parameters(反射系数参数) .......................................................................................................... 26 五、RC 类型 .................................................................................................................................................... 27 六、RC 采样..................................................................................................................................................... 27 七、Offset RC (偏移距 RC)......................................................................................................................... 27 八、常见问题 .................................................................................................................................................. 28 九、RC Modeling (反射系数模型)............................................................................................................. 28 十、练习 5....................................................................................................................................................... 29 十一、总结 ...................................................................................................................................................... 29第七章时间时间-深度关系 ................................................. ................................................. 30一、介绍 .......................................................................................................................................................... 30 二、Checkshot vs 声波曲线 .......................................................................................................................... 30 三、VSP(垂直地震剖面)相关的一个注释 ................................................................................................ 31 四、编辑时间-深度关系 ................................................................................................................................. 31 五、整体偏移(BulkShift)............................................................................................................................ 31 六、拉伸和压缩(Stretch and Squeeze) ..................................................................................................... 31 七、Checkshot 编辑器 .................................................................................................................................... 32 八、调整校正速度 .......................................................................................................................................... 32 九、保存时间-深度曲线 ................................................................................................................................. 33 十、练习 6....................................................................................................................................................... 33 十一、总结 ...................................................................................................................................................... 33第八章声波曲线校正 .................................................. .................................................. 34一、介绍 .......................................................................................................................................................... 34 二、工作流程 .................................................................................................................................................. 34 三、Velocity Survey (速度校正)窗口 ........................................................................................................ 34 四、偏移曲线 .................................................................................................................................................. 35 五、校正声波曲线 .......................................................................................................................................... 36 六、练习 7....................................................................................................................................................... 37 七、总结 .......................................................................................................................................................... 37第九章 子波提取 ....................................................... ....................................................... 38一、介绍 .......................................................................................................................................................... 38二、使用一个存在的子波 .............................................................................................................................. 38 三、从其它工区输入一个子波 ...................................................................................................................... 39 四、理论子波 .................................................................................................................................................. 39 五、子波提取 .................................................................................................................................................. 40 六、统计提取算法 .......................................................................................................................................... 41 七、确定提取算法 .......................................................................................................................................... 42 八、统计参数 .................................................................................................................................................. 46 九、时变子波 .................................................................................................................................................. 47 十、编辑子波 .................................................................................................................................................. 47 十一、结论 ...................................................................................................................................................... 48 十二、练习 8................................................................................................................................................... 48 十三、练习 9 (IESX 用户参看) ................................................................................................................. 49第十章 相关工具 ....................................................... ....................................................... 51一、介绍 .......................................................................................................................................................... 51 二、准备开始 .................................................................................................................................................. 51 三、相关道显示 .............................................................................................................................................. 51 四、相关偏差 .................................................................................................................................................. 53 五、编辑时间-深度关系 ................................................................................................................................. 53 六、练习 10..................................................................................................................................................... 54 七、总结 .......................................................................................................................................................... 54第十一章 保存和使用合成记录数据 ....................................... ....................................... 55一、介绍 .......................................................................................................................................................... 55 二、结果分析 .................................................................................................................................................. 55 三、保存合成记录 .......................................................................................................................................... 56 四、在 Charisma 中显示 .................................................................................................................................. 57 五、在 IESX 中显示 ......................................................................................................................................... 57 六、练习 11..................................................................................................................................................... 58 七、总结 .......................................................................................................................................................... 58Schlumberger合成地震记录的基本概念第一章一、介绍合成地震记录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合成地震记录?合成地震记录是一个在井眼位置的地震道模型。

合成地震记录业务流程

合成地震记录业务流程

合成地震记录业务流程一、准备工作。

咱得先把相关的数据都找齐喽。

比如说,测井数据那是相当重要的。

就像我们找宝藏得有个地图一样,测井数据就是我们合成地震记录的地图。

这里面包括声波测井曲线、密度测井曲线等。

这些数据就像是一个个小零件,缺了哪个都不行。

而且呀,我们还得确保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如果数据错了,那就好比做菜的时候盐当成了糖,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不对味。

另外呢,我们还需要有一些地质分层信息,这个就像是房子的框架结构,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不同地层的情况,知道在哪个地层该怎么操作。

二、选择合适的子波。

子波就像是合成地震记录的画笔。

有好多不同类型的子波可以选呢。

我们得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和研究目的来挑。

如果是比较简单的地层结构,可能选个简单点的子波就够用啦。

但要是地层情况很复杂,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迷宫一样,那我们就得找个功能强大、能适应复杂情况的子波。

这时候就得花点心思去对比不同的子波,看看哪个画出来的“画”(也就是合成的地震记录)最符合我们对这个地下情况的预期。

三、计算反射系数。

这一步就像是在做数学题,不过是很有趣的那种。

我们要根据前面准备好的测井数据,像声波和密度这些,来计算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就像是镜子的反射率一样,它能告诉我们地震波在不同地层界面上反射的情况。

这个计算可不能马虎,要是算错了,那合成出来的地震记录就会像一个歪歪扭扭的积木塔,一点都不稳定也不准确。

我们得仔仔细细地按照公式来算,就像小心翼翼地搭积木一样,一块都不能搭错。

四、合成地震记录。

好啦,前面的工作都做好了,就到了最激动人心的合成地震记录这一步啦。

我们把选好的子波和计算好的反射系数放在一起,就像把颜料和画笔放在一起准备画画一样。

然后通过一些算法,让它们相互作用,就像魔法一样,一个地震记录就慢慢合成出来了。

这时候我们就像一个小魔法师,看着自己的作品一点点呈现出来。

不过呢,这时候还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还得检查这个合成出来的地震记录是不是合理。

五、验证与调整。

2合成地震记录

2合成地震记录

如果考虑密度变化,其反射系数 k =(5159×2.61-3747×2.30) / (5159×2.61+3747×2.30) = 0.22 密度对反射系数影响率: (0.22-0.16)/0.22=27%
史 111 井在 3467m 存在一个波阻抗界 面,上为泥灰岩,下为细砂岩,岩芯实验 测定物理参数为:泥灰岩速度 4297m/s , 密度 2.53;细砂岩速度 4198m/s ,密度 2.21。 如果不考虑密度变化,其反射系数 k =(4198ρ-4297ρ) / (4198ρ +4297ρ) = -0.012
2
6 t f p
2
2
fb=fp
与经典Ricker极为相 似,只是显频等于主 频。
统计法提取子波
极性
合成地震记录的应用陷阱分析 合成地震记录一般都不是从地表作起 的,其本身也就很难与地震剖面完全吻 合,且在使用时在大致的层段用相位对比 的方法,选择较为吻合的方案,这样就可 能使解释落入陷阱。可用平均分析方法和 层序或突变性界面的波形对比方法识别陷 阱。
微电极
0
声波时差
Μs/M 200
微电极
0 2 4 ΩM 400
声波时差
Μs/M 300 0
微电极
2 4 ΩM
声波时差
400 Μs/M 300
2ΩM 300
拐点
(a)
(b)
图5-13 不同厚度地层的声波速度测井曲线
(c)
Y120井漂移曲线
声波测井曲线
漂移前后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的对比
·声波测井曲线的环境校正 ----泥浆浸泡对泥岩测井速度的 影响
如果考虑密度变化,其反射系数 k =(4198×2.21-4297×2.53) / (4198×2.21+4297×2.53) =-0.08 密度对反射系数影响率: ( -0.08--0.012)/-0.08=85%

变频法合成地震记录

变频法合成地震记录

收稿日期:2001203221作者简介:关 昕(1968-),女,满族,辽宁辽阳人,工程师,从事油藏描述工作。

文章编号:100023754(2001)0420064202变频法合成地震记录关 昕,刘概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摘要:随着地震勘探工作的逐步深入,资料解释过程中常规合成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剖面难以匹配的问题更加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研制出的变频法合成地震记录,提高了两者的匹配程度,可以更加精细地区分地震反射层位,更好地分析岩性变化对地震数据的影响,明确地震反射波形变化的地质含义,以达到储层预测的最佳效果。

该方法实用性强、算法合理、方便快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更改模型,为解释人员进行地震资料的地层解释提供了一个环境良好的实用工具,有助于研究岩性圈闭油气藏。

关键词:合成地震记录;频谱分析;地层解释;变频;曲线漂移中图分类号:P63114 文献标识码:A1 常规合成地震记录及其问题在将测井曲线与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标定时,最常用的是一维合成地震记录。

通常假定从波阻抗不连续界面反射(或透射)的子波与入射子波具有同样的波形,绕射和其它类型的波都可以忽略,但存在多次波。

一个地震道顺序记录这样一系列连续子波,也就记录了波阻抗不连续面。

采用声波测井资料,将密度设为常数,或者建立其与速度的关系式,即可获得所需的波阻抗值,再根据波阻抗曲线求出反射系数曲线。

将反射系数序列与选择的子波进行褶积,便可得到合成地震记录。

在实际地震剖面中,经常会出现大、小不定的时间或相位的漂移,通常是将合成地震记录在井旁道处反复拖动比较(对其进行整体的或分段的线形移动变换),使得合成地震记录上的反射轴基本与井旁地震道的反射轴重合。

但这种方法处理不了各段之间的重叠和空缺部分。

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合成地震记录进行线形的伸缩变换,表面上看两者的反射轴能够重合,但会改变各段地震信号的频率特性,使得被拉伸部位的地震记录的频率降低,而被压缩部位的地震记录的频率却升高了。

Datum Elevations(合成地震记录)

Datum Elevations(合成地震记录)

Datum Elevations (基准面高程):
Depth :深度基准面(井口高程)
Time:时间基准面(处理基准面)
Checkshot :时深校正基准面
First Layer(第一层):
T-D Start Elev:时深开始高程(即测井曲线开始时的高程)
Thickness(m):处理基准面和T-D Start Elev 之间的高程差
(P)Velocity:替代速度
Thickness(ms):由替代速度计算Thickness(m)的双程时间值
Time Shift(时间漂移):
Absolute Shift绝对漂移:所有值向下移
Relative Shift相对漂移:把Shift Time 的时间值移动到to Time的时间值。

时间漂移(此选项尽量不用)尽量使用第一层的替换速度。

PS:个人整理,仅供参考时间基准面在TD curve 之上(下)时,改变替代速度,所有的刻度在时间上都会(不会)移动。

合成地震记录基础

合成地震记录基础

实例:不同子波的单井合成记录-沿井提取子波
时深拟合
1、单井合成记录:个性,精确但外推远时误差急剧增大; 2、多井速度拟合:共性,针对一个区块,准确但不精确; 3、用多口井制作合成记录,剔除误差大的井,选择标定可靠的井; 4、直接用制作软件速度拟合,或导出“时‐深”数据对,用外部软件拟合; 5、得到一个误差平均的时深量版。
速度模型
Velocity
Depth
某地区的地层速度谱
■由于压实(固结,等)作用,越深的地层速度越高、密 度越高。 ■层速度变化复杂。采用最简单的数学模型:层速度随深 度线性增加:
V层=V0∙(1+β∙h)
V层:深度h处的层速度;V0:初始速度; β:层速度随深度增加的线性系数;h:深度。
■左图用直线拟合速度谱,截距是V0,斜率是β。 ■取双程旅行时,在时间域积分,得时‐深公式:
岩石的速度
此图引自教科书,不同岩石的大致速度范围
时间的概念
■旅行时(one‐way‐time):纵波自地面到达某深度所用的时间。 ■双程旅行时(two‐way‐time,T0):纵波自地面到达某深度后, 又反射回地面所用的时间,“垂直入射、水平叠加”时是单程 旅行时的2倍。
基准面(零)的概念
■测井零:钻机转盘方补心上平面,测井的零深度,地面之上。 ■海拔零:华北平原地区,地面之下10~20米。 ■地质零:测井零作补心高、海拔高校正。因海拔一般不测, 地面起伏不大时,地面可以作为地质零深度。 ■地震零:地震剖面双程时的0,是地震处理时一个虚拟的面, 深度未知。
关于子波
■沿井提取子波:
某某三维,某某井沿井子波,带相位旋转,主频25HZ左右。
合成记录制作
1、明确目的:简单标定、精细标定、拟合速度。 2、选好区域:标准轴、特征轴清晰的地方。 3、选好井:新井、直井比老井、斜井好。 4、先准确,后精确:以VSP或以往得到的时深量版初标。 5、合成记录必须跟着三维走。 6、“准”与“不准”:是否符合以往的认识。 7、能否做好,一靠经验,二靠运气。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1. 引言地震合成记录是地震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用于模拟地震波传播过程。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从而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震合成记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地震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地震合成记录的基本原理地震合成记录是根据已知地震事件的震源信息和地下介质模型,计算出相应的地震波记录。

其基本原理是基于弹性波方程,并考虑地面条件、震源机制、地下介质参数等因素。

具体步骤如下:2.1 确定震源信息首先,需要确定地震事件的震源信息,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源机制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地震台网的监测数据、地震目录和震源机制研究等手段获取。

2.2 建立地下介质模型其次,需要建立地下介质模型,包括地震波速度、密度、各向异性等参数。

地下介质模型可通过地震勘探、钻探、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得到。

对于复杂地下介质,可以采用层状模型、体积模型等。

2.3 计算地震波传播接下来,利用弹性波方程对地震波进行数值计算。

弹性波方程是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基本方程,通常采用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有限单元法等数值方法进行求解。

通过迭代计算,可以得到地震波在不同地点的振幅和到时。

2.4 合成地震记录最后,利用合成地震波的振幅和到时,综合考虑地面条件和观测点的位置,计算出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通常以地震波形、功率谱、互相关函数等形式呈现。

3. 地震合成记录的方法和工具地震合成记录的方法和工具多种多样。

根据模型的复杂程度和计算效率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和工具。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地震合成记录方法和工具:3.1 时域有限差分法时域有限差分法是地震波数值模拟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基于地震波方程的差分形式,通过迭代求解差分方程,得到地震波的时变分布。

该方法适用于规则和不规则地震波传播模拟,并可考虑各向异性和非线性等效应。

3.2 频域边界元法频域边界元法是利用边界元法求解地震波传播问题的一种方法。

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python

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python

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python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是地震学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可以用于模拟地震记录、地震资料处理和地震勘探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使用Python编程语言实现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和步骤。

一、什么是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是指通过数学方法合成地震记录,以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波形变化。

雷克子波是指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到地表时的波形,它是地震记录的基本单位。

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的过程是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物理原理,结合地下介质的参数和地震源的特征,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地震波在地表上的波形。

二、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是基于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和地下介质的特性。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地层的衰减和散射等影响,同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也会随着地下介质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和地下介质的特性,可以得到地震波在地表上的波形。

三、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的步骤1. 收集地震波的数据和地下介质的参数。

2. 计算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和衰减。

3. 根据地震源的特征和地下介质的参数,计算地震波在地表上的波形。

4. 对合成的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取地震勘探和地震研究所需的信息。

四、使用Python实现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的方法在Python中,可以使用NumPy和Matplotlib等库实现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记录的计算和可视化。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python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设置地下介质的参数vp = 2000 # 纵波速度vs = 1000 # 横波速度rho = 2000 # 密度# 设置地震源的特征f = 10 # 频率t = np.linspace(0, 1, 1000) # 时间# 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衰减R = np.sqrt(vp**2 - vs**2) / vp # P波与S波的速度比Q = 30 # 地震波的衰减系数# 计算地震波在地表上的波形waveform = np.exp(-np.pi * f * Q * t) * np.sin(2 * np.pi * f * t)# 绘制地震记录的图像plt.plot(t, waveform)plt.xlabel('Time')plt.ylabel('Amplitude')plt.title('Synthetic Seismic Record')plt.show()```通过运行上述代码,可以得到一个合成的地震记录的图像。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是一种利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人工合
成的地震记录 (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

合成地震记录常用于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它是将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合成地震记录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地质层位的准确标定。

褶积合成地震记录是一种常用的合成地震记录方法,它通过褶积理论实现自激自收合成地震记录。

在褶积合成地震记录中,需要对子波进行相位校正,从而实现了波零相位化,使得地震道中子波振幅最大值对应界面的反射系数。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
三、S YN S DAT E.
通常只需修 改第一个 ★1 总采样点数 ( : 速度值 的总个数 )。 1 这是一个 合成记 录参数文件。 3
四 、 S OU DAT S
通常需修 改Y0 :时 间轴上 每 1 0 的长度 ( 0 ms mm)。P ¥:施工工 区。D¥P:计算 日期。 1 这是一个 绘图输 出时的参 数文件 ( 绘图仪绘 图输出时 ),它 的格 式和参数说明如下 : 用 DOS 口。 窗 1T E 予 波类 型 ; YP 运行S A E C L 子程序 2 IO F 予 波主频 ; 进去后 3L 予波长度 ; 按F 使程序列表 。 1 4 I 1 子波第一振 幅; A 在 16 处 ,把速度 值修改 一下 。C A V 00 O L 为煤 的速度 或小 的速度 5I2 A 子波第二振 幅; 值 。S O E 为围岩的速度或大的速度 值。 TNV 4 I 子波延迟 时间; T 第三步 、计算 速度v ( ) D T I .A 5Y 时 间轴上每 lO 的长度 ; 0 O ms P V O .A 是一个批处理文件 ,运行格式如下 : R L GB T 6T 0 时间刻 度的起 始时间 ; >P VL G 孔 号 R O 7A0 合成地震记 录的最 大振 幅 ,A0 6 = 0—8 ; 0 运行之后 ,按H 现前后 , { 分述如下 : 8 DT 时 间采样 问隔 ; AG ( ).A 为采样数据 孑 号.a L I DT L dt 9P ¥ 施 _工 区 ; l : ★P ( 显示一屏幕数据 ,) l 0D¥ 计算 日期。 ★P ( P 显示两屏幕数据 ,想要几屏幕数据 ,就输人几个P ) 五 、用绘图仪绘图时的参数说明 ★1P 为从第 1 数据开始 显示数 据。 0 O 个 要用的数据直接按E T R ,不要的数据后面加1 N E 键 。 WE 存盘退出。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

地震合成记录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地壳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震波传播现象。

地震的发生会引起地面的震动,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灾害。

为了研究地震的特性和规律,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地震观测和记录工作。

地震合成记录,是指通过地震仪器记录下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过程,并将这些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取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速度和震级等信息。

地震合成记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的机理和规律,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地震合成记录的过程通常包括地震仪器的部署、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步骤。

地震仪器通常会被安装在地表或地下,用来记录地震波的到达时间、振幅和频率等信息。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地震仪器记录下的数据,重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和速度,从而推断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大小。

地震合成记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地震研究的重要环节。

科学家们会利用数学方法和地球物理学原理对地震波的波形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地震的震源特征和发生机制。

通过对地震合成记录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地震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地震预测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合成记录对于地震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为地震预测和地质灾害防范提供科学支持。

同时,地震合成记录也为地震监测和应急响应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及时地做出应对措施,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总的来说,地震合成记录是地震研究和应对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地震合成记录的观测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机理和规律,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地震合成记录技术,提高地震监测和预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人类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合成地震记录目的层的识别模式

合成地震记录目的层的识别模式

合成地震记录目的层的识别模式说到合成地震记录目的层的识别模式,估计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一头雾水,“地震记录?目的层?啥意思?”别急,慢慢来,咱们一步步拆开这个话题,大家先放松,咱们聊聊这玩意儿到底咋回事。

地震波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地球里发生“地震”的时候,产生的震动通过地层传到地表,我们用仪器记录下来。

就像是你砸个大石头进水里,水面上会有波纹,那震动的波纹通过地层传播出去。

哦,对了,咱们说的“目的层”就是指地震波在不同的地质层里传播,传到一个特定的深度和位置,那就是咱们要找的目标层,搞清楚这些层次,有助于判断地下的岩层结构、矿产分布等。

话说回来,为什么要合成地震记录呢?这个简单,咱们这么说吧,现实中的地震波并不是单纯的一条线,而是各种各样的信号混杂在一起。

有点像你在喧嚣的市场里试图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周围嘈杂的声音让你根本听不清。

这时候你就需要一种“降噪”的方法,把杂乱无章的信号整理清楚,才能听得见那个熟悉的声音。

合成地震记录就有点这个意思,它通过一定的手段把不同时间、不同深度的地震波合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记录”。

但这可不简单,得根据目标层的特点,做出精准的筛选和识别。

识别这些目标层的过程,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重点。

你可能会问,如何判断地震记录中的“目的层”到底是哪个?这其实就像咱们打游戏,往往通过一些明显的信号和线索来确定目标,找到了目标,剩下的就是决策和行动了。

地震记录也差不多,地震波穿过不同的岩层后,波的速度、幅度、频率都会有所变化。

目标层往往会在波的传播上产生显著的变化,表现为震动的强度、传播的速度等出现明显的“波动”。

换句话说,合成地震记录的时候,咱们就得盯住这些变化,像侦探一样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找出真相。

但问题就来了——不同的岩层、不同的地震源、不同的探测方法,都会影响地震波的表现,搞得这些波形一团糟。

怎么办?有经验的地质学家会通过多次的比对分析,不断推敲,才能精确识别出目的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ilayer) = (z2-z1) / (z2+z1);
end
%
%计算各反射界面所对应的时间tlength
%
tlength(1) = 2*h(1)/V(1);
for ilayer = 2:n-1
tlength(ilayer) = tlength(ilayer-1) + 2*h(ilayer)/V(ilayer);
end
reply = input('请输入Ricker子波的频率f和采样间隔dt(Defalt=40 0.004):','s');
if isempty(reply)
f = 40;%子波频率f和采样间隔dt
dt = 0.004;
else
clear a;
a = sscanf(reply,'%f',[2 1]);
deltT(i) = t(i) - t(1);
delay(i) = floor(deltT(i)/dt);
end
%
%形成地震记录SS不明白!!!!
%
for i = 1:ntrace
SS(1:2*nsample,i) = i*1;
for j = delay(i)+1:2*nsample
SS(j,i) = S(j-delay(i))+1*i;
plot(SS,Tss,'b');
hold on;
plot(Q,Qt,'r-');
set(gca,'XAxisLocation','top');
set(gca,'YDir','reverse');
title('地震合成记录');
for i = 1:length(wavelet);
Tw(i) = i*dt;
end
%subplot(2,2,2);
plot(Tw,wavelet);%应该是能画出雷克子波
title('Ricker子波');
%
%褶积后得到单道记录S
%
S = conv(RR,wavelet);
for i = 1:length(S)
Ts(i) = i*dt;
end
%subplot(2,2,3);
plot(S,Ts);
set(gca,'XAxisLocation','top');
set(gca,'YDir','reverse');
title('单道记录');
%
%计算多层反射界面是的平均速度Vav,等效深度h0以及获得偏移距deltX
f = a(1);
dt = a(2);
end
%
%计算各反射界面所对应的采样点数nR
%
nsample = floor(tlength(n-1)/dt);
for ilayer = 1:n-1
nR(ilayer) = floor(tlength(ilayer)/dt);
end
%
%形成反射系数序列RR
%
RR(1:2*nsample) = 0;%?这个地方反射系数的长度应该是nsample/2
a = sscanf(reply,'%f',[1 1]);
deltX = a;
end
%
%计算延迟时间delay完全不知道算的啥意思!!!!!@
%
ntrace = 10;
t(1) = sqrt(deltX^2 + 4*h0^2) / Vav;
deltT(1) = 0;
for i = 2:ntrace
t(i) = sqrt((deltX*i)^2 + 4*h0^2) / Vav;
for ilayer = 1:n-1
RR(nR(ilayer)) = R(ilayer); %只有在有界面的地方反射系数才有值
end
%subplot(2,2,1);
stem(RR);
title('反射系数序列');
%
%形成一个Ricker子波wavelet
%
wavelet = ricker(f,dt);
%
for i = 1:n-1
v(i) = V(i);
end
Vav = sum(h) / sum(h/v);
h0 = sum(h);
reply = input('请输入偏移距deltX(Defalt = 400):','s');
if isempty(reply)
deltX = 400;
else
clear a;
V = a(1,:);
dens = a(2,:);
h = a(3,:);
end
%
%计算反射系数R
%
for ilayer = 1:n-1
z1(ilayer) = V(ilayer) * dens(ilayer);
z2(ilayer) = V(ilayer+1) * dens(ilayer+1);%各层反射系数R
%地震合成记录
%日期:07.07.19
%
clc
clear
reply = input('请输入层数n(Default=5):','s');%层数为n
if isempty(reply)
n = 5;
else
n = sscanf(reply,'%f',[1 1]);
end
reply = input...
('请输入各层速度、密度及层厚(Defaul=[600 1000 1500 2000 2500;1500 1800 2000 2500 3000;500 700 400 300]):','s');
end
end
% for i = 1:ntrace
% S(1:nsample,i) = i*1;
% delay = 10*(i-1);
% for j = delay+1:nsample
% S(j,i) = SS(j-delay)+1*i;
% end
% end
for i = 1:length(SS)
Tss(i) = dt*i;
if isemp00];
dens = [1500 1800 2000 2500 3000];%速度和密度v和den
h = [500 700 400 300];
else
clear a;
a = sscanf(reply,'%f',[3 n]);
end
for i = 1:nsample
if abs(S(i))>0
bg=i;
break;
end
end
for i = 1:ntrace
Qt(i) = dt*(delay(i)+bg);
end
for i = 1:ntrace
Q(i) = SS(delay(i)+bg,i);
end
%subplot(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