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

1、在探究悲愤之情时,先结合 在探究悲愤之情时, 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 分析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 悲与愤的感情所指。 悲与愤的感情所指。
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 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一是当局 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 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二是 所谓的学者文人, 所谓的学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 之无耻;三是庸人, 之无耻;三是庸人,鲁迅又称他们 是“无恶意的闲人”,愤于他们甚 无恶意的闲人” 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 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愤 于他们的麻木。 于他们的麻木。
“鲁迅始终在‘说话’(‘写 鲁迅始终在‘说话’ 鲁迅始终在 一点东西’ 不说’ 一点东西’)与‘不说’(‘不 间犹豫徘徊” 写’)间犹豫徘徊”……“我们 我们 可以把这贯穿全文的‘ 可以把这贯穿全文的‘说’ 不说’ (‘写’)与‘不说’(‘不 写’)的往返起伏看作一个情感 的往返起伏看作一个情感 的内在线索” 的内在线索”。 ——钱理群 钱理群
一、写作缘由和目的: 写作缘由和目的:
揭露敌人 记念烈士
二、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 唤醒庸人 进一步说明写作的目的:
三、刘和珍概况 四、烈士遇害
五、遇难经过: 遇难经过:
遇难细节 讽刺暴行
六、惨案教训: 煤的类比 惨案教训: 七、意义
陶潜的诗
写作缘由
烈士生平事迹 和遇害经过
教训和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的基础上, 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悲愤的 感情线索,理清全文思路。 感情线索,理清全文思路。
结合语境分析: 结合语境分析:鲁迅先生一向讲究 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 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三 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自主阅读全文,找出 自主阅读全文, 与刘和珍生平事迹相关的部 用原文的话, 分,用原文的话,加上自己 的体会, 的体会,说说你看到的刘和 珍。
《记念刘和珍君》

(jié ΄à o) ( dà n) n) 不惮 桀骜 赁屋 (lì
( há i) 立仆 (pū) (dié ) 尸骸 喋血
(zhăn) (cuá n) ) 转辗 攒射 屠戮 (lù
(yŭn xù ) ( jì nzì ) 殒身不恤 浸渍
思路要点:全文共7个部分,请分别用一 句话来概括每部分大意。
(大沽口事件)
(屠杀学生的三· 一八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 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 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 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 整队向段祺瑞政府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 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 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 刺刀追杀群众。 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 死难烈士中既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 和珍、杨德群。
这不是一件事结束, 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 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 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
写作背景
3.18 惨案 3.25 追悼会 4.1 成 文
两星期
字音辨识
徘徊 (pá ihuá i) 长歌当哭(dà ng) (chó uchú ) ( dí )踌躇 菲薄 (fĕi) 洗涤
纪念的思考(六、七)
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 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 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 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 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 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流血斗争。 “其中”就指 全句用煤的形成比喻 喻牺牲巨大才换来了社会的一点进步, 而请愿却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作 者不赞成徒手请愿。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珍惜友谊,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鲁迅先生讽刺和批判的写作手法;(3)对文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鲁迅先生生平和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鲁迅先生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3)解释文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练习,提高表达能力;(3)评选优秀练习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成果。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及原文《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篇文章。
记念刘和珍君该文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作,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设计和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二.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三.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提问:说一说本文作者——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纪念” jìniàn∶思念不忘,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记念刘和珍君--完美版

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善意批评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 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思考
“其中”指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句话的意思? 意思是:徒手请愿者虽也留了大 量的血,但却只换了个“街市依旧太 平”,而于历史的进步毫无补益。
作者的感情基调:
刘和珍 反动当局
悲
爱国青年
愤
无耻文人
“ 为 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中 国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而 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死 嫉恶如仇、勇于斗争 的 中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国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的 善良与和蔼 青 欣然前往,无端在府门前喋血 年 爱国热忱 ”
对非人间的控诉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 言”,则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走狗文人的 下劣无耻,比其主子更甚。有形的刀枪, 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舆论,就 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 恐怖。
我还有什么 白色恐怖 走狗文人:无耻 话可说呢? 默无声息的缘由?
无话可说? 白色恐怖
反动政府:残忍
走狗文人:无耻
默无声息的缘由?
惨象 +
流言
物 极 沉默:爆发,灭亡? 必 反
警告反动派
呼唤后死者
段政府卫队开枪,不是为驱散群众,而是要大开杀戒。
士兵没向侵赂者开过一枪,愿意为军阀卖命,镇压人民。 面对这洋的虐杀,政府还振振有辞,
文人要为之辩护,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部分:相关信息一、关于刘和珍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
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
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人南昌女子师范学校。
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如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于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金,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处分。
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
女师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
同年冬,刘和珍等人在南昌发起组织了进步团体‚觉社‛,并主编《时代文化》月刊和《女师周刊》。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
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
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
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
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撰文揭露反动文人陈西滢的无耻抵赖,有理、有力、有节。
在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唆使下,刘百昭竟然率领军警闯进学校,雇佣女流氓打手百余人殴伤学生,断电、断水、断炊逼迫学生离校。
8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停办女师大的命令。
女师大‚停办‛以后,在鲁迅等著名教授的支持下,于西城宗帽胡同继续开课,刘和珍等二十余人,联名呈文,向京师地方检察厅公诉章士钊等人。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

《记念刘和珍君》(精选4篇)《记念刘和珍君》篇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刘和珍们是“哀痛者”,这好理解。
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家衰败,他们为国家哀痛!人心麻木,民族积弱,他们为民族哀痛!水旱频发,家破人亡,百姓可怜,他们为人民哀痛!这种哀痛成为他们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动力,“哀痛”是刘和珍们的战士本色!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活着的目的。
刘和珍们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崇高和坚定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会因革命的挫折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刘和珍们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理想的实现者。
真正的战士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
面对黑暗,他们可以显出自己的“桀骜锋利”;面对血腥残暴,他们从不畏缩后退,他们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如若他们九泉有知,知身后定会是“山花烂漫”,他们怎么不会在“丛中笑”?他们怎么会不感到幸福,不感到快乐呢?用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用战士的心灵去看待幸福,看待快乐,我的内心一次次被一种崇高的东西涤荡着。
我常想,如果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像刘和珍们一般去思考幸福,那么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记念刘和珍君》篇二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记念刘和珍君

“必须睁了眼看,这样才可望敢 必须睁了眼看, 必须睁了眼看 敢说、敢作、敢当。 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论睁了眼看》 鲁迅《论睁了眼看》 鲁迅
体会, 体会,用自己的话转述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 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 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 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 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 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3 “直面”,直接面对。面,动词,面对。“正 直面” 直接面对。 动词,面对。 直面 正眼看,不回避。 哀痛者” 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 为哀痛”的人; 幸福者” 为幸福” 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 为幸福 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的人。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 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 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 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 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 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 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 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 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 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 何等的崇高。 何等的崇高。
句中“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 1 句中“浓黑的悲凉”用颜色“浓黑” 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 来修饰没有颜色的“悲凉”,这里 浓黑” “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 觉器官的现象, 觉器官的现象,鲁迅却用来形容主观 感觉——“悲凉”,通过感觉的互通, 悲凉” 通过感觉的互通, 感觉 悲凉 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 更确切地刻画出旧社会的极度黑暗, 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运用了移就手法。 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运用了移就手法。
记念刘和珍君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怜 子 如 何 不 丈 夫
无 情 未 必 真 豪 杰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第三部分第一段: 第1句话中作者肯定刘和珍君是‚我的学 生‛,第3句话中作者则否定刘和珍是‚我的 学生‛这样写是否矛盾?
第 1 句肯定师生关系是事实,第 3 句否定则是针 对‚苟活到现在的‘我’‛而言的,表达的是 作者谦恭而深沉的自责和由衷而崇高的敬意。
第三部分
朗读课文,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七个部分的 内容 ①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写了什么)
(6-7)教训和意义
(有何作用)
文章的感情线索
悲 (痛惜爱国青年死难)
基调:
愤
(愤慨反动政府之残忍、反动 文人之下劣)
揭露敌人,激励猛士, 唤醒庸人,呼唤革命。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 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 此而已。 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和其他死难烈士,表
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唤醒民众觉醒,激励猛 士奋然而前行.
4、“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执政府虐杀的惨象,文人诬蔑的流言,使我愤怒 到了极点。呼吁衰亡民族奋起反抗。
5、“我还有要说的话”
叙述遇害经过,寄寓深沉的痛惜;反语以辛辣的讽 刺把满腔的憎恨和愤怒化作愤火喷向中外反对派。
6、“呜呼,我说不出话”
蕴蓄了作者深重难抑的愤慨悲怆。
刘和珍是什么人?
阅读材料 大学的社会生活
刘和珍的挽联简单点的

1、记念刘和珍君全国学联的挽联
英魂不必含冤,试听举国悲歌,荣哀奚似
祸首休要得意,且看他时算帐,胜负何如
2、林语堂从刘和珍遇难前的英文作业本上译出的对联,可以看作是烈士的自挽联:
我相信人间永无乐日,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自风闻民贼整顿学风,我们此去,难享安宁
3、高一涵教授的挽联犹如投枪:
说什么法律,说什么共和,只看他卖国则生,爱国则死
谁配称民军,谁配称领袖,尽都是有害争后,有利争先
4、周作人写了三副挽联,挽全体死难者的挽联为:
赤化赤化,有些学者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帝国主义与革命政府原是一样东西5、挽刘和珍、杨德群的挽联是: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落头6、杨德群烈士之父杨卓吾挽女的挽联:
已沾教育十余年,当知国事阽危,徒事捐躯难塞责但愿同胞四百兆,此后大家努力,今虽惨死亦无悲7、周芷江挽杨德群联为:
燕市悲歌,英雄自古忧家国
汩罗烟雨,江上而今哭女媭
8、长沙的启蒙老师有联挽杨德群:
二十年往事云遥,记曩日师生,恍见双鬟来问字
廿七省同声追悼,看当时首领,何堪万国共招魂
9、在惨案中受伤的北大学生赵绍西敬献挽联云:
一弹飞来,我则伤,君则亡,屡起屡蹶惊惨事
万死得脱,胆愈大,心愈决,再接再厉竟前功
10、大校长朱我晨挽毕业生李廉桢的挽联为:
请愿遭围屠,千载史书留污点
牺牲乏贷价,一堂师友吊英年
11、13十三岁的清明中学学生朱良钧,是遇难者中最年幼的。
其父母哭以联,极为哀痛:
痛极汝亲,枉费十三年入校读书,讵意到今反送死
冤哉吾子,同行数百辈为国请命,不知加罪是何名。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课程名称: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和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李和珍君的生平事迹材料。
2. 课堂展示材料:照片、视频等。
3. 黑板、粉笔或白板、白板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请学生思考一下他们对刘和珍君了解多少。
二、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15分钟)1. 展示刘和珍君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述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包括他们的个人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
三、讨论和珍君的品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和珍君的品质,如勇敢、无私、乐于助人等。
让学生表达对这些品质的理解和看法。
四、阅读理解活动(20分钟)1. 分发学生阅读刘和珍君的文章或相关材料。
2. 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相关的问题,或做一道选择题。
3. 请学生交流他们对材料的理解和感受。
五、小组讨论并撰写文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刘和珍君的印象和观点。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将其记录在黑板上。
3. 小组成员一起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他们对刘和珍君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他们撰写的文章进行朗读或展示。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刘和珍君的品质和意义。
3. 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这些正能量。
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 了解和珍君的事迹和贡献,激励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和品质。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 文章。鲁迅先生如何写出人 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 的手法。
• (l)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 格。 • (2)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 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 (3)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 (4)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 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 下劣。 • (5)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仁。” • 道不同,不相为谋。 •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 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 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
虚 词
鲁迅消息闭塞 噩耗传来神速 表意 卫队惨无人道 丰富 刘遇害出人意料 事实之确凿 凶残+无耻 惨象+流言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 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 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思考: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 意思? 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寄托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
正字正音
给下面红色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寥落 菲薄 桀骜 不惮 喋血 尸骸 (liá 稀少) o (fěi 微薄) (à 性格倔强) o (dà n不怕) (dié流血满地) (há 尸骨、尸体) i (pū 立刻倒下)
立仆
惩创 浸渍 攒射 绯红 屠戮 干练
(chuà ng惩罚、惩治)
(zì 浸润、渗透)
揣摩语言:
记念刘和珍君

“反抗”;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微笑”、“温和”
“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泣下”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探究:“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教训和意义
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 怎样表达?
大量木材——小块煤
比喻 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
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徒手”,更多血——不能推动进步 不 赞 成 徒 手 请 愿
•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 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 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 算。”“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 好。”“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 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 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 么大的损失。” • ——《华盖集续编·空谈》
先 烈 事 迹
1、“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对鲁迅作品的热爱
2、“黯然至于泣下”
对学校的前途,对同学的未来深深的忧伤
3、“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
一片爱国的热忱
向往革命,追求真理,敢于斗争, 爱憎分明,有责任心,关心母校 和国家前途的和蔼可亲的热血青 年。
刘和珍——神情举止、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
执政府的暴虐 不言自明
流言的荒谬不 攻自破
• 面对“三一八”惨案,面对被虐杀的爱国 青年,鲁迅的感情是非常悲愤的,认为当 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并在《无花 的蔷薇之二》中写道:
记念刘和珍君事迹和品质

纪念刘和珍君事迹刘和珍是一位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她生于1906年,死于1992年,她的一生中致力于为中国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
刘和珍一生中的品质,如勤奋、刻苦、毅力、慷慨、勇气等,使她成为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本文将介绍她的事迹和品质。
刘和珍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她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
从小她就非常聪明,喜欢读书。
然而,她的家境并不富裕,她只能在村里的小学读书。
但是,刘和珍非常有毅力和勇气,她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湖南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老师。
在大学期间,她非常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毕业后,刘和珍来到了山区,成为了一名基层教师。
山区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学生们缺少教材、教师也缺乏教学设备,但是,刘和珍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垮。
她借助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她会利用大自然中的一切资源,用山石、树木、鸟鸣、虫鸣等教学,使得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她的这种教学方法,在山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教育方面的工作,刘和珍还非常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她经常会去贫困山区探访孤寡老人、孤儿等人群,为他们提供帮助。
她的慷慨和热心得到了众人的赞扬和敬佩。
在整个人生中,刘和珍一直在追求正义和公平,她非常勇敢地为此奋斗。
在1949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她认为,只有通过共产党的努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她坚信,只有了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和珍遭到了迫害。
她因为是资产阶级出身,被指责为反革命,遭到了监禁和折磨。
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她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坚定立场,并在被释放后继续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她的勇气和坚韧精神,让人们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刘和珍的一生中,她的品质是非常卓越的。
她非常勤奋刻苦,追求知识和真理。
她有着非常强大的毅力和韧性,不屈不挠地为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奋斗。
《记念刘和珍君》

02
《记念刘和珍君》文本分 析文章主题及Fra bibliotek路主题
文章以纪念刘和珍为中心,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悼念,同时揭露了反动派的残忍和虚伪,呼吁人们不要忘记 烈士的牺牲,要为了更好的未来勇敢奋斗。
思路
文章以“记念”为主题,通过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1-2节)介绍烈士事迹和纪念缘由;第二部分(3-4 节)通过回忆和描述,展现烈士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第三部分(5-7节)总结烈士牺牲的意义,呼吁人们 继承烈士遗志,勇敢前行。
刘和珍人物形象及意义
刘和珍人物形象分析
爱国主义者
刘和珍始终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而奋斗 。
进步青年
刘和珍积极追求进步,热衷于学习和探索新的思想和文化。
勇敢坚定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刘和珍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 勇气。
刘和珍人物形象的意义
01
02
03
激励后人
历史见证
女性觉醒
刘和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进 步的决心激励着后人为理想而奋 斗。
缓慢。
文化背景
03
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提倡民主、科学、自由思想等新思潮,
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和珍与时代的联系
妇女解放
刘和珍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通过组织学生 运动和参与妇女解放实践,为当时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做出 了重要贡献。
民主权利
刘和珍致力于争取民主权利,呼吁人民奋起反抗军阀统治, 体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的进步精神。
言论自由
《记念刘和珍君》中,言论自由的价值被高扬 ,现代社会同样需要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利。
3
抗争精神
文章中的抗争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仍有启 示,鼓励我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地站出来。
纪念刘和珍

纪念刘和珍纪念刘和珍君对现代的意义:1、对刘和珍君等进步青年牺牲的深切哀悼、惋惜以及对她们的热情讴歌。
2、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批判。
3、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坚定信念和强烈期望。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
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
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端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
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爱国青年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然而,当时的反动文人却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的热血青年进行中伤、诬蔑,致使鲁迅悲愤之极。
他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写道:“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以往的史实教过我们,将来的事情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同时,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政府的凶残行径,揭露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深刻指出了烈士死难意义,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原文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如下:记念刘和珍君一中华民国十五年3月25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18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3月18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刘和珍的描述,表达了对她的怀念和敬意。
本课程将通过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技巧。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第二章:文章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刘和珍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她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依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她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作者。
2.2 文章背景刘和珍在年轻时不幸患上了绝症,她在病中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作者在了解到她的故事后,决定为她写一篇文章,以表达对她的敬意和怀念。
2.3 文章发表情况这篇文章在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很多人都被刘和珍的故事所感动,认为她是生活中的英雄。
第三章:文章主题分析3.1 主题概述本文的主题是对刘和珍的怀念和敬意。
作者通过描述刘和珍的生活和她面对困难的态度,表达了对她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3.2 主题分析通过对文章的细节分析,可以发现文章主要围绕着刘和珍的生活和性格展开。
作者通过讲述刘和珍的故事,表达了对她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第四章:文章结构分析4.1 结构概述本文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引言、主体和结尾。
引言部分介绍了刘和珍的背景,主体部分描述了刘和珍的生活和性格,结尾部分表达了对刘和珍的怀念和敬意。
4.2 结构分析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作者在写作时采用了清晰的结构,使文章内容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第五章:文章语言特点分析5.1 语言特点概述本文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感人的词汇。
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也使用了感人的词汇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

栏目 导引
直面人生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
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
[名师指津]抓住“真的猛士”“直面”“正视”“惨淡的人
生”“淋漓的鲜血”“哀痛者”“幸福者”等关键词语分析。
栏目 导引
直面人生
我的理解:“真的猛士”,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直面” “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惨淡的人生”,指黑暗社会; “淋漓的鲜血”,指残酷的流血斗争。作为真正勇敢的人就 要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敢于面对残酷的流血斗争,视死如
编 jí (辑) 通jī(缉) 开门 yī(揖)盗
栏目 导引
直面人生
3.词语辨析 (1)寥落· 寂寥 寥落:①稀少;②冷落,冷清。 寂寥:寂静;空旷。 寂寥 。更何况田园_______ 寥落 干戈后? 例:自古逢秋悲______
栏目 导引
直面人生
(2)爆发· 暴发 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处迸出;②突 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使用范围较广。 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有时指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多含 贬义);②突然发作,常用于洪水、流行病、雪崩等。使用范 围较窄。
“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
只是由程君的请求而引起的。
栏目 导引
直面人生
3.“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句话中以“浓黑” 修饰“悲凉”有何表达效果?
[名师指津]从通感这一修辞的效果考虑。
我的理解:此处运用通感的修辞,用形象可感的“浓黑”修 饰感觉上的“悲凉”,仿佛“悲凉”可视可感,更好地表现 出“悲凉”程度之深。
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使用正确。(2)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
受很深,震动很大。侧重震惊程度深。而此处强调安全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望
批评
呼唤
整体感知之三: 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愤的感情
理清思路:
一(1-2):介绍写作缘 由 ( 为什么写)
整体把握之四: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进一步交代缘由
③回忆认识过程
二(3-5):叙述生平及遇 难经过 ( 记念主体)
④闻听请愿遇难
⑤详叙遇难经过
三(6-7):总结教训,指 明意义。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下课啦!
第
二 课 时
记念的缘由
• 问题: 1、阅读课文第一、二节,作者为什么
要写这篇纪念文章?
•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纪念死者,揭露罪行
• b、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激励人们,学习猛士
• c、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警醒庸人,勿忘血债 写作目的:悲痛悼念;愤怒揭露;沉痛总结
无花的蔷薇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 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 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 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 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结束, 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 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 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 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 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 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 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 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 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 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 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小结:
一(1-2):介绍写作缘由
( 为什么写)
1、记念烈士 2、警醒庸人
3、控诉罪行
一、所记念的刘和珍是怎样的人?
• 想象中的刘和珍—— •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 桀骜,锋利 微笑着,很温和 微笑着,很温和
•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 • 怎样的刘和珍喋血——
• 怎样的刘和珍死掉了——
• 教职工准备引退时的刘和珍—— 黯然至于泣下 微笑着的,和蔼的
微笑的,和蔼的
追忆刘和珍事迹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毅然预定《莽原》全年
善良、温和 追求进步、渴求真理
有斗争反抗精神
学生自治会成员,被开除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虑及母校前途 向执政府请愿 欣然前往,为请愿而死
有责任感 有爱国精神献身精 神
? 想一想
??
课文中多次写到刘和珍“微笑 着,态度很温和”,“和蔼 的”,这起到什么作用?
段祺瑞政府
天安门请愿
国民大会
反对八国通牒大示威
清华大学游行示威
对
抗
开枪前两分钟
惨
案
刘和珍君
浩 气 长 存
悼念在“三· 一八”惨案遇难的人
刘和珍亲属回忆
刘和珍当年的未婚夫在一篇纪念文章中 曾记述一件事,当刘和珍被杀害后,弟弟 刘和理不知情下还寄出过一封信,在信中, 他对姐姐说:“母亲因病手,我已经学会 了做饭,姊姊暑假回家时,请吃我做的好 饭吧!”刘和珍的后人回忆这段姊弟情谊 时,都唏嘘不已。 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
2、本文的结尾说“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 就在此吧。”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评述“三一八”惨案,说明它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整体把握:
1、全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作者的写作对象是谁? 3、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全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整体把握之一: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 评述“三· 一八”惨案
转辗 (zhăn)
尸骸 (hái) 立仆 (pū)
攒射 (cuán)屠戮 (lù)
浸渍(jì zì n )
殒身不恤 (yŭn xù)
正字正音
给下面红色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寥落 菲薄 桀骜 不惮 喋血 尸骸 (liá 稀少) o (fěi 微薄) (à 性格倔强) o (dà n不怕) (dié流血满地) (há 尸骨、尸体) i (pū 立刻倒下)
大沽口事件——导火索
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 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 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帝 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 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16日,日本帝 国主义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 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 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 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日本等帝国主 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 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7日,部 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 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 众更加愤怒。
2、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 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答: ①青年的牺牲,使我悲痛万分艰于呼吸视听; ②所谓“文人学者”阴险论调,又使我的悲哀 出 离愤怒。 这样写既揭露了政府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 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
3、 第一、二章,提到了哪几种人
?他们对烈士的态度如何?作者的 感情又是怎样的?
整体把握之二: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写了几类人? 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爱国青年
(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 十余被害的青年、数百死伤者、请愿 的群众) 沉痛哀悼 热烈颂扬 激励告诫
反动势力
(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 恶意的闲人、流言家、八国联军、中外 的杀人者) 愤怒 控诉 痛斥
中间状态的“庸人”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的纪念活 动:
1926、3、18、上午《无花的蔷薇之二》 1926、3、24 ,去女师大瞻仰杨、刘遗容。 1926、3、25,追悼会,学生会干部、共产党 员程毅志要求鲁迅写纪念文章。《死地》
1926、3、26
1926、4、1 1926、4、2
《可惨与可笑》
《记念刘和珍君》 《空谈》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二、品味语言:第四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 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 默中灭亡。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 意思?
“惨象”,即大屠杀,足 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即 御用文人的舆论,比刀枪更让人 心悸,足见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 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 一武一文,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 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
立仆
惩创 浸渍 攒射 绯红 屠戮 干练
(chuāng惩罚、惩治)
(zì 浸润、渗透)
(cuá n集中射击)
(fēi 鲜红,本文应指淡红) (lù 屠杀,大批残杀 ) (gà n既有才能,又有经验)
长歌当哭 (dà ng用写文章代替哭泣) 殒身不恤 (yǔn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mǒ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抹杀 Mò 抹墙 mā抹桌子
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残。突出 她的“始终微笑”,强调了“确是死掉 了,这是真的”,流露了一种他脑海中 永存刘和珍始终微笑的面容,不相信不 愿意她死、却真的死掉了的极度伤痛之 感。由这种极度的悲愤,爆发出作者对 反动派的抨击和揭露。
总结刘和珍其人
★刘和珍:是一个追求真理、敢于反抗、
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 勇敢坚强、从容善良,又具有爱国热忱 的青年学生。
•菲薄的 •未能以更好的 方式悼念死者 祭品 ,深感歉意。 •恭敬地呈现, •奉献 表示敬意。
这段话有三层含义: • 1、将更深入地体会并揭露 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 • 2、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 纪念烈士而深感歉疚; • 3、警告当局和流言家,不 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 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血偿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本文的切入角度:
①、本文标题是“纪念刘和珍君”为什么不采用顺叙,作者从哪 里切入的呢?
顺叙应从刘和珍的生平写起,写她一生一个很大的闪光点---在女子师大学潮中的卓越表现,本文却采用倒叙,从追悼会切入, 直奔主题。 ②、本文开头的几句话有什么特点?
郑重地交代何年何月,用“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全称,刘和 珍是作者的学生,却尊称为“君”,在执政府前加上段祺瑞的名 字。这种手法我们叫“史家笔法”,表明作者是为革命烈士写悼 念文章,刘和珍、杨德群的“三一八”蒙难应当永载史册,段祺 瑞和他的执政府应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此后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 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 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 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 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 的灵前。
5、“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中的
“悲凉”为什么用“浓黑”来修饰?
• 化抽象为形象, • 浓黑的悲 使“悲凉”可感 凉 可触可视,且是 极度的悲凉。 • 警告反动派别高 • 快意于我 兴得太早,血债 的苦痛 必将血偿!
政府是凶手,反动文人是帮凶,这是造成社会黑 暗的根本原因。那么庸人呢? 社会中那些无恶意的闲人,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 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他们善于遗忘,善于麻 木自己的精神,偷生在这黑暗的世界;对于他们,革 命者的牺牲的惨痛最后只会成为饭后的谈资。非人间 依然能维持,在于庸人太多。 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 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拯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 唤起民众。
鲁 迅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第
一 课 时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 人。原名 周树人,字 豫才 , 浙江绍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