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真菌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应用真菌学

应用真菌学

Fries, 1794-1878),瑞典人 被比作是“真菌学的林奈” <<真菌系统>>(Systema Mycologicum)对真菌分类学
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
层菌(hymenomycetes)、核菌(pyrenomycetes)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虽然人类对 真菌的存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进行 了应用和简单的分类,只是依据易于 识别的宏观形态来鉴别真菌,建立了 简单的描述语言.然而科学的发展促 使真菌学的研究由宏观形态的描述进 入细胞形态的观察。
应用真菌学
参考资料



真菌学, 周与良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11. 真菌分类学, 邵力平等主编.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8. 植物病原真菌学, 张中义等主编.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0. 真菌学概论, [美]C. J. 阿历索保罗等主编, 余永年等译. 北 京: 农业出版社, 1983, 7. 普通真菌学, 邢来君等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6. 植物病害真菌学, 陆家云主编.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1. 中国药用真菌生产与产品开发, 林树钱主编. 北京: 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0,11. 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 陈德明主编.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12. 食用菌栽培学, 杨新美主编.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 菇菌生产技术全书, 陈士瑜主编.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2.
食用真菌:随着真菌学理论研究的不断 发展,一门新兴的应用真菌的现代学科— —菌蕈学(Mushroom Science)形成和 发展起来。其中心内容包括菌种培育、 堆肥制备、段木准备和栽培管理等几个 主要组成部分。菌蕈学的兴起使得食用 真菌的研究得到飞跃发展。

《真菌学》教学大纲

《真菌学》教学大纲

《真菌学》教学大纲《真菌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真菌学》是一门研究真菌的学科,它涉及到真菌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遗传、进化以及真菌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真菌学在农业、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真菌的基本分类、形态和生理学知识;2、了解真菌的生态学和遗传学特征,理解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进化过程;3、掌握真菌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学会分离、培养、鉴定真菌的方法;4、了解真菌学在农业、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理解真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真菌的基本分类和形态学:真菌的分类系统、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的生命周期等;2、真菌的生理学:真菌的新陈代谢、营养、生长和繁殖等;3、真菌的生态学: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真菌与其它生物的关系、真菌的分布和多样性等;4、真菌的遗传学和进化:基因组结构、遗传变异和进化机制等;5、真菌学实验技术: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方法,以及菌种保藏、发酵等实验技术;6、真菌的应用:在农业、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掌握真菌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考试方式本课程的考试将采用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对真菌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六、参考文献学生将参考以下教材和参考文献:1、《真菌学》(第二版),作者:张中义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菌物学》(第二版),作者:余泽生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3、《菌物研究》(第二版),作者:黄勃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4、《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作者:Bailey et al.,出版社:Wiley-Blackwell。

七、教师团队本课程将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团队授课,他们来自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科学学院等多个单位,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真菌教学大纲[1]

真菌教学大纲[1]

《植物病原真菌学》教学大纲学院:植物保护学院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班级:2004级课程:植物病原真菌学教师:李亚宁学期:2006-2007第一学期学时:32学时讲授:16学时实验:16学时课程名称:植物病原真菌学课程类型:范围选修学时:讲授:16学时,实验:16学时适用对象:植保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普通微生物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真菌是引致植物病害最重要的病原菌。

植物病原真菌学是学习和研究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的科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

植物病原真菌学选用(临时)喻璋等主编的《菌物学基础》(1999,第一版)为教材,和张中义等主编的《植物病原真菌学》(1988,第一版)为主要参考书,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

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形状和分类知识,掌握真菌五个亚门、重要纲、目、科、属的分类特征,为下一步学习农业植物病理学,认识和诊断真菌性病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真菌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基本概念、重要属真菌的形态特征、拉丁学名及其代表性的植物病害。

(详见各章节)三、与其他课程关系普通微生物学是学习、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原真菌学的基础。

植物病原真菌学又是进一步学习农业植物病理学的重要基础课。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真菌分类的研究动态,掌握真菌的一般形态,掌握从事真菌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五亚门分类系统。

重点:真菌的营养体、繁殖体、Ainsworth的五亚门分类系统。

难点:真菌有性过程。

第一节绪论1.菌的概念,有益真菌,有害真菌(动,植物,人类病害)。

2.真菌学的研究简史第二节真菌的形态1.真菌的营养体: 营养体类型、结构变态及其作用。

注意区分子座和菌核的概念。

2.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体类型(详细内容见有关亚门)。

3.有性繁殖: 有性生殖、有性孢子主要类型(具体内容在有关亚门中介绍)。

《菌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菌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菌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菌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1、实验课程名称:《真菌分类学》2、实验课程名称(英文):Fungus Taxonomy3、课程代码:4、实验课程性质:不独立设课5、学时:186、学分:1.07、适用专业:林学森林保护、林业、生物工程、森林保护与旅游等。

8、先修或同修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9、开课单位:林学院10、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东北林业大学真菌分类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1、本实验课在培养实验能力中的地位及作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

菌物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为主,结合一定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属于森林保护、生物工程及其相近专业必修实践性课程,是菌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菌物分类学的理论知识、分类系统和有关纸质资料和网上资料,利用实物和显微照片,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充分培养学生对菌物形态的认识能力和掌握菌物分类系统,掌握菌物重要目、重要科、重要属、重要种的形态特征,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并学会对常用、常见菌物的分类鉴定。

使学生在以后的生产和生活中能够识别菌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将来从事菌物学有关的教学、科研、应用技术等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能适应21世纪生物学世纪对菌物人才的需要。

13、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1)实验一: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形态观察(2学时)掌握分纲、分目的分类依据,识别常见鞭毛菌属、种的形态特征。

(2)实验二:接合菌亚门真菌的形态观察(2学时)掌握接合菌纲的分类依据,识别常见属的形态特征。

(3)实验三:半子囊菌纲、不整子囊菌纲、腔菌纲真菌的形态观察(2学时)通过上述各类真菌代表属的形态观察,了解分纲和分目的分类依据,并识别常见属种。

(4)实验四:核菌纲白粉菌目、小煤炱目、长喙壳科真菌的形态观察(2学时)掌握白粉菌目、小煤炱目、长喙壳科的分类依据。

菌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菌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菌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课程代码:020227学时:48(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14 课内实践学时: 2 )学分:2.5适用专业:森林保护。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面的要求;能力、技能培养方面的要求)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菌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菌物的形态、生活史、分类、命名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菌物分类系统(一般要求到目,以及主要的科、属和代表种);掌握常见、常用菌物60~90个属的形态、分类、学名、生活史及应用。

学生能独立地识别各类菌物和了解各类菌物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二、课程教学大纲说明(包括开设课程的意义、教学指导思想、研究对象、性质等;本门课程地位,与其他课程关系;教学目的、任务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开设课程的意义:使森林保护专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菌物学的基本概念、菌物分类系统以及常见常用菌物的形态、分类、学名、生活史及应用,掌握重要菌物的合法学名,并了解它们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害和有益的作用。

教学指导思想:将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研究对象:菌物,包括真菌、卵菌和黏菌。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门课程地位及与其他课程关系:是森林保护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是学习森林病理学、森林病理学研究法、食用菌栽培学、林木菌根学、森林动植物检疫学等课程的基础课。

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的课程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对林木病原菌物的一般特点和分类“纲”的知识做了介绍,为学习本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森林病理学对引起林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物种的形态、生理学、生物学、致病性等作介绍。

菌物分类学则是系统地介绍菌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诊断林木菌物病害的能力。

教学目的和任务:引导和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菌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掌握各类菌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系统,以便学生能独立地识别各类菌物和了解各类菌物的研究与应用价值,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及进一步的深造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植物病原菌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病原菌物学》教学大纲

GDOU-B-11-213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植物保护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主要介绍真菌的分类现状分类依据及其原则;重点讲解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真菌的营养和代谢、真菌的生殖、遗传和变异、真菌的生态和演替、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真菌的分类和命名等,通过实验课教学,熟悉真菌研究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技术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普通真菌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应用真菌教学研究的基础。

系统地学习真菌的分类系统,真菌的生理学、真菌的生态学及真菌的遗传等。

为深入学习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诊断和完成毕业论文而开设。

以便学生掌握真菌学分类理论与操作技能。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讲授真菌的分类系统,真菌的形态、分类、生理、遗传、生态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真菌营养体的基本结构、营养方式、生长生理、繁殖类型等基础知识。

熟悉真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极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对真菌分类学的新近展作一般的了解。

掌握真菌各大类群中常见的病原真菌的形态识别特征,扎实培养学生在真菌标本采集、分离、培养方面的专业基础技能。

三、面向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四、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第一章概论(1学时)真菌的发展史(A)、真菌与人类的关系(A),我国真菌学的发展概况(B)。

重点:真菌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第二章真菌的营养体及细胞结构( 2学时)丝状真菌的营养体(B),真菌的细胞结构(A),菌丝体(A)、变态及组织体(A),细胞结构(A),代表的真菌(A)第三章真菌的营养( 2学时)真菌的消化和吸收(A)、碳素营养(B)、氮素营养(B)、无机营养(B)、维生素和生长因子(B)。

第四章、真菌的生长与代谢(6学时)教学目的:掌握真菌的生长方式、菌丝生长测定和真菌代谢。

了解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

应用真菌学PPT课件

应用真菌学PPT课件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22
现代真菌学时期(1951-至今)
Geoffrey C. Ainsworth,英国真菌学家
<<真菌词典>>,1943年第一版,1983年第七版均 由Ainsworth主编。
1995年第八版出版(Ainsworth & Bisby’s)
把真菌界分为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和担
这一时期的真菌分类工作主要是对大量新种 的描述及对以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其中意
大利伟大的的真菌学者P. A. Saccardo (1845~1920)将全世界已发表的真菌描述进 行了收集整理,用拉丁文汇编成25-26卷的巨 著《真菌汇刊》。这一巨著的问世为全世界 真菌分类学家提供了方便,为真菌分类学的
-
11
-
12
吕文虎克利用业余时间制造过400多架
单式显微镜和放大镜,放大率一般为50~200倍
-
13
米奇里( P.A.Micheli, 1679-1737)意大利植物学家 首次借助显微镜对伞菌的菌褶及菌褶边缘存在隔胞
(cystidium)进行了观察;1719年完成的<<植物新属
>>,其中所命名的Mucor、Aspergillus等真菌属名一直
-
17
佛里斯(Elias Magnus Fries, 1794-1878),瑞典人 被比作是“真菌学的林奈” <<真菌系统>>(Systema Mycologicum)对真菌分类学 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 层菌(hymenomycetes)、核菌(pyrenomycetes)
-
18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虽然人类对 真菌的存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进行 了应用和简单的分类,只是依据易于 识别的宏观形态来鉴别真菌,建立了 简单的描述语言.然而科学的发展促 使真菌学的研究由宏观形态的描述进 入细胞形态的观察。

食用药用真菌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用药用真菌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用药用真菌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类型:选修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及相关专业总学时:10一、制定本试验大纲的依据根据2003级教学计划和《食用药用真菌学》的要求,为了达到食用药用真菌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制定此大纲。

二、食用药用真菌学实验课在教学中的作用本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课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食用药用真菌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对于学好食用药用真菌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1、通过本实验课的教学,加强学生对食用药用真菌学所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本实验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用药用真菌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3、通过本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实验的教学初步使学生能把食用药用真菌学的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四、学时分配、教学形式及实验性质学时分配:本实验课课程学时为10学时。

教学形式: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并写好预习实验报告。

实验课上指导教师讲述实验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实验步骤,演示主要的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和技巧;指导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报告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实验性质:实验内容一部分为验证性实验,一部分为应用性实验。

五、实验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实验完成情况给学生评分,实验成绩占食用药用真菌学总成绩的30%。

六、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七、教材《中国菇类栽培手册》(赵根楠等,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食用菌栽培学》(郑稚莺等,哈尔滨出版社,1995年)八、主要编写人员郭德军2004年4月28日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支柱,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大厦支柱;航船破浪前行,是因为有指示方向罗盘,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航船罗盘;列车奔驰千里,是因为有引导它铁轨,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列车上铁轨。

《真菌学》教学大纲

《真菌学》教学大纲

GDOU-B-11-213《真菌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真菌学主要阐述真菌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遗传、生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其研究目的是利用和发展有益真菌,控制、改造及消灭有害真菌。

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在生物资源的开发中人们也正在将注意力集中投向难培养的真菌、地衣和其他菌物。

在生物技术专业中开设真菌学这门课,有助于学生对真菌有个全面和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为控制病原真菌、发掘和利用有益真菌做出贡献。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真菌学》是一门研究真菌的形态、生理、遗传、分类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

通过对真菌学的教学,旨在带领本科学生进入真菌学研究领域的大门,了解真菌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一些真菌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真菌学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及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今后从事真菌学相关的研究工作或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真菌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分类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真菌学中的应用,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在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

三、面向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四、先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在学习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并为进一步学习细菌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等课程打好基础。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真菌学的发展史(C)第二节真菌与人类的关系(C)第二章真菌的营养体(2学时)第一节丝状真菌的营养体1、菌丝的一般结构(B)2、菌丝的变态(B)3、菌丝的特殊结构(B)第二节单细胞真菌——酵母1、酵母的一般结构(B)2、酵母的出芽现象(B)教学重点:菌丝的一般结构;菌丝的变态;菌丝的特殊结构;单细胞真菌——酵母。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应用真菌》课程的整体设计简 介

初中八年级(初二)生物《应用真菌》课程的整体设计简 介
成绩评定采取笔试、口试、答辨和现场 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
(三)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教学大纲、教案(包括电子教案) 授课计划、实验计划、实习实训计划
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 适用的、统编的参考教材
多媒体课件 网络视頻 教学录像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试题库 试卷库 菌蕈库
(四)教学模式设计
1. 师生角色互动模式 2 “双线”贯通,全程培养,岗位对接
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
2004年总产量 达600万t
2007年总产量 达900万t
98年全国总产量 达400万t
食用菌产业的重要地位!
来自中国食用菌协会的报道
2. 课程定位
本着“立足当地,面向社会,服务三 农”的目的,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 展需要为重点,以职业培养能力为 中心;
突出本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 性的特点;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全程多 媒体教学;
创建食用菌协会网、香菇成果转化 网、课外网上咨询平台。
在第二课堂参与角色扮演,体验实践乐 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遇到食用菌有杂菌 污染、生长畸形等典型案例,我们组织 同学进行观察记录,老师进行案例分析, 提出注意事项和改进措施。
课程的性质:多个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
前置课程: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 生物统计学、微生物学、 生态学、遗传学等
后续课程:生物发酵、生物制药、 组织培养学、盆景学、
农产品加工学、观光农业等
(二)课程定位
1. 行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 食用菌产业已是河南的新兴产业和支柱 产业。我国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丰富 自然资源、良好的环境条件,已成为世 界食用菌生产第一大国,食用菌产业发 展迅速,人才需求量旺盛。

应用真菌学课程学习指南

应用真菌学课程学习指南

《应用真菌学》课程学习指南(适用于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制剂工程,中药制剂工程,生物制药等)一、课程简介食药用菌生产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在食药用菌产业、食品加工业、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课程是以食药用菌生产技术为核心,系统介绍了食药用菌生产的基本原理、制种操作、栽培及应用。

食药用菌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食药用菌的核心技术的知识、特色、创新发展和前沿技术应用,为将来创新创业从事食药用菌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食用菌生产的制种、栽培、产品加工和保藏技术。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较好地运用各种食用菌技术来设计制种、栽培的工艺路线,并能从理论上解释各种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

介绍现代食用菌生产中应用的基本原理、理论基础、技能和方法,包括制种、栽培、产品加工和保藏技术、产品营销等。

三、学习内容及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掌握食药用菌生产的制种、栽培、产品加工和保藏技术。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性,较好地运用创新理念设计不同品种的制种、栽培、产品加工的工艺路线,并能从理论上解释各种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重点阐述了近年来食药用菌产业的发展及最新技术和创新成果转化。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中药鉴定学等。

四、教学安排本课程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授课一学期,总学时为68学时,其中讲授38学时,实验实训教学30学时。

(一)理论教学部分第一章绪论要求学生掌握食用菌及食用菌产业的概念;理解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了解我国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明确学习本门课的目的、要求。

一、什么是食用菌二、食用菌的重要价值三、我国发展食用菌的有利条件四、我国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应用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结构及特性;熟悉常见几种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一、熟悉食用菌的有关基础理论;二、掌握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三、了解食用菌子实体的发育形式及菌种选育方法。

《药用真菌学》课程考核大纲

《药用真菌学》课程考核大纲

《药用真菌学》课程考核大纲本课程适用于制药工程、药用植物栽培、园艺技术、生物制剂工程、中药制剂工程等专业。

三、课程考核目标应用真菌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不仅与本专业的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其他专业课有密切联系,而且与生产实际和临床用药也密切相关。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药用真菌的人工栽培、固体发酵、液体发酵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并掌握应用真菌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了解药用真菌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应用及国内外的研究新进展,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研究菌类中药质量、开发菌类中药资源和培养继承发扬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创新开拓理念,注意启发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自学讨论的教学方式;采用标本、图表、多媒体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绪论【考核要点】1.掌握食用菌及食用菌产业的概念;2.理解食用菌的营养价值、药用价、经济价值及环保价值;了解我国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3.了解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明确学习本门课的目的、要求。

第二章食药用菌的生物学特性【考核要点】1.重点掌握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结构及特性;2.熟悉常见几种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第三章食药用菌制种【考核要点】1.重点掌握菌种、制种的概念;掌握菌种的类型和制种的工艺流程;明确制种所需的设备和重点掌握食用菌一级、二级和三级菌种培养基的制备过程。

2.重点掌握灭菌、消毒的概念和区别,高压湿热灭菌、常压灭菌的方法;掌握常用的物理化学消毒方法;3.了解干热灭菌的原理方法。

重点掌握菌种的扩大方法和培养方法;4.掌握菌种分离中常用的组织分离法的操作过程;理解菌种的保存原理及常用保藏方法。

第四章食用菌栽培技术【考核要点】1.重点掌握常见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2.掌握常见几种食用菌的栽培及管理技术;3.了解食用菌的段木栽培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真菌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制药工程、生物药剂工程、园艺、园林、农学、林学、食品科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教学目的应用真菌学主要是研究食用菌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及变异的规律,食用菌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以及食用菌的分布规律、食用菌的进化与分类和食用菌资源利用的一门科学。

(一)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形态、育种及栽培的基础知识,学会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控制、生产科研和改造食用菌。

(二)本课程的任务:使学生掌握食用菌育种、栽培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学会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食用菌的生产、食用菌栽培资源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 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多媒体VCD、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发展技巧等。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制种、菌种选育、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及营销等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并学会有关实验实训的技能操作方法,为学习后创新创业,从事食用菌的生产、食用菌栽培资源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安排(根据教学进度要求按章、节及内容的一级标题详细编写内容纲要,同时写明各章的教学环节和相应学时分配,包括课堂讲授、实验、作业、课堂辅导、其他教学环节等。

)课程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知识点提示】真菌门的类群及多样性、食用药用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与人类关系、食用药用菌栽培学发展概况及分科、属等。

简述食用菌菌丝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长繁殖方式。

【教学要求】了解真菌的作用与人类关系,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及发展前景菌丝的细胞结构、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子实体的形态概念。

理解真菌的生长繁殖方式。

掌握真菌生长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重、难点提示】真菌的生长繁殖方式。

真菌生长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第一节真菌的作用与人类关系一、真菌的作用与人类关系二、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优势及发展前景第二节真菌的形态结构一、菌丝的细胞结构二、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子实体的形态概念。

第三节真菌的分类及生长繁殖方式。

一、真菌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二、食用药用菌的种类三、真菌的生长繁殖方式。

第四节真菌的生长条件一、真菌生长的营养条件二、真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第二章食用菌的生理生态【知识点提示】生理及生态类型,营养物质代谢、生理,真菌生态类型,腐生型、寄生型、共生型,食用菌与微生物、食用菌与动物、食用菌与植物。

【教学要求】了解生理及生态类型,营养物质代谢、生理,理解真菌生态类型,腐生型、寄生型、共生型,食用菌与微生物、食用菌与动物、食用菌与植物。

掌握不同真菌生态类型不同,栽培管理技术不同。

【重、难点提示】不同真菌的栽培管理技术不同。

第一节生理及生态类型一、营养物质代谢、生理二、真菌生态类型,腐生型、寄生型、共生型第二节食用菌的生物环境一、食用菌与微生物二、食用菌与动物三、食用菌与植物。

第三章食用菌生产的消毒灭菌【知识点提示】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化学消毒药剂的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热力灭菌、化学消毒药剂的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

接种与培养环境的控制。

【教学要求】了解热力灭菌、化学消毒药剂的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

理解消毒杀菌剂、表面消毒杀菌的作用及意义掌握常见的接种与培养环境的控制方法【重、难点提示】不同真菌的栽培管理技术不同。

第一节消毒灭菌技术一、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二、热力灭菌、化学消毒药剂的特性三、热力灭菌、化学消毒药剂的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节接种与培养环境的控制一、常见的接种与培养环境的控制方法二、消毒杀菌剂、表面消毒杀菌、室内室外培养环境的消毒。

第四章食用菌菌种生产【知识点提示】菌种的概念、菌种的类型及作用。

食用菌制种程序、制种的设备和条件。

培养基的类型及作用、、母种常用的培养基、原种和栽培种常用的培养基。

食用菌菌种分离及制作,食用菌菌种的培养,食用菌菌种的质量鉴定【教学要求】了解菌种的概念、菌种的类型及作用。

食用菌制种程序、制种的设备和条件。

理解培养基的类型及作用、、母种常用的培养基、原种和栽培种常用的培养基。

掌握食用菌菌种分离及制作,食用菌菌种的培养,食用菌菌种的质量鉴定方法【重、难点提示】不同真菌的菌种分离、制作及培养第一节食用菌菌种概述一、菌种的概念及作用二、菌种的类型。

第二节食用菌制种程序、制种的设备和条件一、食用菌制种程序二、制种的设备和条件。

第三节食用菌菌种的培养基一培养基的类型及作用二、母种常用的培养基、原种和栽培种常用的培养基第四节食用菌菌种分离及制作一、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二、接种箱和超净工作台的使用三、无菌操作及转管、菌种的分离四、食用菌菌种制作母种、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的选择与制备、接种。

第五节食用菌菌种的培养一、母种常用的培养方法及设备二、原种常用的培养方法及设备三、栽培种常用的培养方法及设备第六节食用菌菌种的质量鉴定一、菌种的质量的优良特性二、母种、原种和栽培种质量的鉴别方法。

的鉴定质量第七节食用菌菌种的保藏一、食用菌菌种的保藏的原理及要求二、常用的菌种的保藏方法三、斜面低温保藏、液体石蜡保藏、滤纸保藏、自然基质保藏注意事项第五章常见食用药用菌栽培【知识点提示】平菇、香菇、双孢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等栽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常见的栽培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袋栽、瓶栽。

熟料袋栽、发酵料袋栽、生料袋栽。

常见的栽培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常见的栽培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袋栽、瓶栽。

熟料袋栽、发酵料袋栽、生料袋栽。

掌握常见的栽培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重、难点提示】不同种类的特性,常见的栽培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第一节平菇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二节香菇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三节双孢菇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四节金针菇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五节黑木耳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六节银耳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六章其他食用药用菌栽培【知识点提示】猴头菌、灵芝、蛹虫草、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羊肚菌、天麻等栽培,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常见的栽培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袋栽、瓶栽。

熟料袋栽、发酵料袋栽、室外大棚栽培等。

常见的栽培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教学要求】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常见的栽培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理解它们的袋栽、瓶栽。

熟料袋栽、发酵料袋栽、室外大棚栽培。

掌握常见的栽培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重、难点提示】不同种类的特性,常见的栽培品种及栽培管理技术第一节猴头菇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二节灵芝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三节蛹虫草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四节白灵菇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五节杏鲍菇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六节鸡腿菇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七节羊肚菌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八节天麻栽培一、生物学特性二、常见的栽培品种三、栽培技术第七章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知识点提示】杂菌的概念、识别观察,食用菌病害、食用菌虫害及生理性病害的识别及防治。

随着食用菌周年化生产的实行和栽培规模的日益扩大,食用菌的病虫害也日趋严重,已成为生产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食用菌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

【教学要求】了解食用菌病害、虫害、生理性病害的症状识别特征理解食用菌病害、虫害、生理性病害的症状识别方法,现代食用菌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理念及知识。

掌握食用菌病害、食用菌虫害及生理性病害的识别及防治。

【重、难点提示】食用菌病害、食用菌虫害及生理性病害的识别及防治。

现代食用菌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

第一节、食用菌病虫害的特征一、食用菌病虫害的特征二、杂菌的概念及观察识别第二节、食用菌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一、食用菌病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二、食用菌虫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三、生理性病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第三节、食用菌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一、合理选场建厂和设计,确保卫生环境二、严把菌种质量关三、做好栽培管理工作第四节、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一、首选农业(农艺)防治二、优选物理防治三、巧用生物防治四、慎用化学防治第八章食用菌产品加工及营销【知识点提示】本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食用菌鲜菇的保鲜、干制、盐渍、制罐头、深加工的要求及方法;食用菌的保鲜及干制原理;食用菌的盐渍加工的原理和方法。

现代食用菌产品营销理念及知识。

【教学要求】了解不同食用菌产品的保鲜、盐渍、深加工的原理和方法。

理解现代食用菌产品营销理念及知识。

掌握食用菌产品的鲜菇保鲜、干制、盐渍、制罐头、深加工的要求及方法;【重、难点提示】食用菌产品的鲜菇保鲜、干制、盐渍、制罐头、深加工的要求及发展。

第一节鲜菇的保鲜一、低温保鲜的原理二、常见的低温保鲜方法第二节菇类的干制一、脱水原理二、干制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三节菇类的盐渍一、盐渍的原理二、盐渍工艺流程三、盐渍场所设施与加工四、盐渍加工的方法第四节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一、深加工的原理二、深加工艺流程三、设施与加工四、深加工的前沿技术六、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形式、成绩评定方法)(一)考核形式: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二)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占5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平时成绩按作业、课内练习、出勤、课堂表现等方面来评定,对于平时出勤不足总学时2/3者不予考核,成绩按零学分计。

七、说明(大纲的特点、教学法建议等)(五号宋体,加黑)本大纲中有关课程基本情况、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方式等须与本课程教学大纲中有关内容一致。

编写人:王德芝审定人:王德芝教研室主任: 王伟系部院长: 马俊义编写时间:2016.12.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