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武陵春介绍

合集下载

《武陵春》李清照释义及解析

《武陵春》李清照释义及解析

《武陵春》李清照释义及解析《武陵春》李清照释义及解析《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境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武陵春》李清照释义及解析,一起来看看吧。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句注释⑴武陵春:词牌名。

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

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

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

”(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

武陵春春晚注释译文

武陵春春晚注释译文

武陵春·春晚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1.武陵春:词牌名,双调小令,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

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

”2.尘香:花落地上,连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说明花落极多。

3.物是人非:事物还是原来的事物,但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4.双溪:水名,在今浙江省金华县东南,是唐宋时有名的游览胜地。

因为义乌江(南)和武义江(北)在这里合流并入婺江,所以叫“双溪”。

《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

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

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

”5.拟:打算。

轻舟:小船。

6.舴艋(zéměng):两头尖尖形如蚱蜢的小船。

译文风停了,可花儿已全都落到了地上,连尘土也散发出落花的香气。

太阳已高,却仍然懒得梳头。

看到物是人非,心情非常不好,什么事都不愿去做,还没有张口说话,眼泪先流了下来。

听说双溪的春色还很好,我也曾打算划船去游玩。

只怕双溪上的舴艋小船,载不动我这么多的忧愁啊!名家点评明代叶盛:玩其辞意,其作于序《金石录》之后欤?抑再适张汝舟之后欤?文叔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妇。

其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欤。

(《水东日记》卷二十一)明代杨慎:秦处度《谒金门》词云:“载取暮愁归去”“愁来无著处”(按所引秦湛词实为张元干作),从此翻出。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一)明代李攀龙:(眉批)未语先泪,此怨莫能载矣。

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

言之于邑,不觉泪下。

怎样赏析李清照的宋词《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怎样赏析李清照的宋词《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怎样赏析李清照的宋词《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写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之时,她已经是一个五十一岁的丧夫、无子的老妪了。

自然,词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可见李清照确实满怀愁绪,痛彻心扉。

然而,仅仅以怨词的角度欣赏李清照的《武陵春》是不够的。

李清照毕竟满腹诗书,富有生活情趣,作为贵族妇女的她审美趣味不可谓不高,见识亦不可谓短。

她虽命途多舛,时时忧愁,然而终究是不肯轻易舍弃生活的。

结合李清照一生经历和其他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李清照的《武陵春》。

一、知人论世赏析李清照之《武陵春》之前,让我们以传统'知人论世'的笔调,一窥这位古今第一女词人的一生:靖康之变(被称为李清照一生的分界线)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其母王氏亦通文墨。

云英未嫁之时,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里'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尽自己少女之时的娇憨模样。

18岁她嫁给赵明诚,明诚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

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门当户对,然而,以'美满'评价她的婚姻并不全面。

在北宋末年,新、旧党争斗不休—我们熟悉的苏轼便是因新旧党之争而多次被贬。

李格非与苏轼一样,属于旧党,而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属于新党。

两人既不属同一阵营,为何儿女喜结连理,是情意战胜利益,还是其他原因,我们如今已经很难做出全面的判断、很难还原事情的原委。

但不可否认的是,两党之间出现正面冲突之时,恐怕李格非和赵挺之也无法全身而退,赵明诚与李清照的相处,恐怕也不能不受影响。

再者,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数年,直至赵明诚病逝,二人并未生儿育女,赵明诚曾有意纳妾(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有'休休,这回去也'暗喻赵明诚心有所属)。

是赵明诚不育,还是李清照不孕,我们很难判断。

然而,从无儿无女的尴尬、意欲纳妾的变心里可以判定,清照婚姻未必美满,因此,李清照在婚姻期间,便常有愁绪,而南渡之后赵明诚病逝、与张汝州再婚而又离异,李清照的愁绪就更为沉重而复杂了--《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便写于此时。

李清照武陵春解析

李清照武陵春解析

武陵春·春晚【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翻译: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赏析:此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

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只身流寓浙江金华。

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

词虽仅在末尾出现一个“愁”字,而“愁”实在是贯穿全篇的主题线索。

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话》),充分体现了婉约词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

“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

一句三折,顿挫有致。

“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

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

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

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

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

武陵春

武陵春

走进课文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 休,欲语泪先流。
哀伤的程度 想要诉说苦衷,还未 开口,眼泪早已落下。
哀伤的原因走进课文源自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 休,欲语泪先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 的程度。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 人却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 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表达 了词人的满腔愁绪和无限悲伤之情。
下阙
心情凄楚——倦梳头、欲语泪流 意欲探春——拟泛轻舟
愁苦悲伤 跌宕起伏 凄婉词风
兴趣皆无——舟轻愁重
走进课文
夸张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 舟,载不动许多愁。
载不动内心这 许多的忧愁
走进课文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 舟,载不动许多愁。
结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 妙佳句。结尾的“愁”字与上阙的情调相呼 应,使全词主题鲜明。
总结
景色不堪——风住花尽
上阙
武 陵 春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
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已经 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 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 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走进课文
春风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 休,欲语泪先流。
写暮春之景,表明作者还沉浸在丧夫的痛苦之 中。通过“花已尽”的残景和“倦梳头”的心 绪含蓄地写出了词人因丈夫去世及颠沛流离的 生活而生出的无尽哀伤之情。
走进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 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 表人物。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

武陵春

武陵春

词牌名——桃花源记武陵渔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春尚好——证明是春天。

背景——写于宋高宗时期。

那时,作者与其他百姓一道逃难,在逃到浙江金华时所作此诗。

那时,国破家亡,而更可怕的是,她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

所以这时候,她的词都是极其悲苦的。

风住尘香。

这句已经够绝了,又让我们想起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住,在古文里讲“停留”。

而李清照不写疾风骤雨,不写落红无情,她不写“风萧萧兮”,也不写“落红无情物”,她,只是点出来结果——风,止住了;残花被来来往往的人行和马蹄捣碎了,捣入了泥土之中,留得幽香韵韵。

花,已经尽了。

那狂风骤雨,落红无情的景象,也留了个白,给以无限遐想。

所以李清照的词是非常干练的。

倦。

这又让我们想起了《望江南》啊。

“梳洗罢,独倚望西楼”。

这个痴情的女子在早晨梳洗完毕后,就去西楼望君了。

而我们的词人呢——日晚,倦梳头。

都已经太阳落山了,头发凌乱,还是不想去洗。

这个倦字,一下就表达出了她的懒散,厌倦。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物是人非事事休”啊!我们刚刚说,她的丈夫已去世,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那位望江南中的痴情女子,是为了让自己的夫君看见自己娇媚的容貌啊——而李清照呢,连温庭筠的另一首《菩萨蛮》中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不是了。

别人是“懒,迟”。

而她,索性是倦!从这个倦中,我们何尝不能看见李清照的失望、失神与那种万念俱灰,心如死灰、兴味索然的心,以及与对夫君的无限思恋啊!语。

欲语,欲语,这里的词人想语什么?试着想想,诗人想语何物?语愁苦啊,叹啊。

愁苦生活。

愁苦“天之上,国有殇”。

愁苦夫君之死,愁苦造化弄人。

我们再来看一段话。

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耕)。

赓在这里是指~韵(依照别人诗词的用韵做诗词)。

易安就是李清照。

这句话说的是这位女词人热爱游玩呐,而且是“每值大雪”,就要循诚远览的。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原文及赏析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注释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

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这首词为变格。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

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说:一作“道”。

“尚好”:一作“向好”。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

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

轻舟:一作“扁舟”。

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赏析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

《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武陵春》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注释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

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这首词为变格。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

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说:一作“道”。

“尚好”:一作“向好”。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

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

轻舟:一作“扁舟”。

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赏析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武陵春

武陵春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

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武陵春⑴风住尘香花已尽⑵,日晚倦梳头⑶。

物是人非事事休⑷,欲语泪先流⑸。

闻说双溪春尚好⑹,也拟泛轻舟⑺。

只恐双溪舴艋舟⑻,载不动许多愁⑼。

[1]词句注释⑴武陵春:词牌名。

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

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

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

”(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武陵春 李清照

武陵春 李清照

武陵春李清照《武陵春》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词中抒发了词人对故乡武陵山的怀念之情。

本文将从李清照的背景、词人对武陵山的描写以及《武陵春》的主题等方面对这首词进行分析。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被誉为“词坛第一才女”。

她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她的词作多以抒发内心的哀愁和思乡之情为主题。

尽管她的词作以爱情为主题的也不少,但对于诗人来说,故乡的怀念是常常在作品中出现的主题。

《武陵春》词是李清照在离开了故乡武陵山后写下的。

词中的“武陵春晩”一句直接点明词人写词的时间和地点。

武陵山是李清照的家乡,她曾经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词中的“春晚”一词可见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春天的暮色,晚霞余辉洒在山上,给予这片土地一种独特而美丽的氛围。

接下来的几句词将读者带入武陵山的美景。

词中的“不见树空山,不闻风古木”形象地描绘了武陵山的景色。

在这里,没有错落有致的树木和被风吹拂的古老树木的声音,只有一片空旷寂静的山岭。

这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而“百花深处”则呼应了词中“武陵春”的寓意,生动地展现了山上百花盛开的美景。

词人通过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深深思念之情。

进一步的,词中的“可怜武陵春晚,担得欢愁。

”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虽然美景依旧,但李清照却无法感受到快乐。

这是因为她已经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片曾经给她带来无尽欢愉的土地。

这种欢愉和忧伤在词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词人的情感。

词的最后一句“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今住。

”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但又只能选择离开的无奈。

她知道,无论她多么怀念故乡,她的生活已经开始了新的阶段。

词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故乡的感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武陵春》以其简短而精练的文字,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通过对武陵山美景的描写和对离别的思考,词人唤起读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凭借其深情、婉约的风格,被世人珍视,并称之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 ),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

武陵春:词牌名。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2]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

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3] 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

物是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

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

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4]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

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5] 舴艋(zé měng)舟:小船。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

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6篇《武陵春》赏析篇一: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

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因而词情极为悲苦。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评曰:“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

”所论甚切。

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

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

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动。

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笔法略同于其早期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起来慵自梳头”,但一为生离之愁,一为死别之恨,巨细深浅均有所不同,作者在遣辞上易“慵”为“倦”,正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

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

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过片后“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

但“只恐” 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

“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

这是其构思新颖处。

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吸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武陵春》赏析篇二: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

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

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武陵春》名篇

《武陵春》名篇

《武陵春》名篇武陵春,词牌名,双调小令,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相传是北宋词人毛滂所创,以毛滂词《武陵春·风过冰檐环佩响》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两种变体。

武陵春·春晚【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风过冰檐环佩响【宋代】毛滂风过冰檐环佩响,宿雾在华茵。

剩落瑶花衬月明,嫌怕有纤尘。

凤口衔镫金炫转,人醉觉寒轻。

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负五更春。

武陵春·迎得春来闻好语【宋代】毛滂迎得春来闻好语,贺燕立帘钩。

转蕙风光柳弄柔。

喜气与春游。

万钱珍鼎期公饭,天自寿留侯。

文物升平速置邮。

江左属风流。

武陵春·宝幄华灯相见夜【宋代】欧阳修宝幄华灯相见夜,妆脸小桃红。

斗帐香檀翡翠笼。

携手恨匆匆。

金泥双结同心带,留与记情浓。

却望行云十二峰。

肠断月斜钟。

武陵春·桃李风前多妩媚【宋代】辛弃疾桃李风前多妩媚,杨柳更温柔。

唤取笙歌烂熳游。

且莫管闲愁。

好趁春晴连夜赏,雨便一春休。

草草杯盘不要收。

才晓便扶头。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宋代】辛弃疾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

六日归时已是疑。

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不免相烦喜鹊儿。

先报那人知。

武陵春·烟柳长堤知几曲【宋代】晏几道烟柳长堤知几曲,一曲一魂消。

秋水无情天共遥。

愁送木兰桡。

熏香绣被心情懒,期信转迢迢。

记得来时倚画桥。

红泪满鲛绡。

武陵春·九日黄花如有意【宋代】晏几道九日黄花如有意,依旧满珍丛。

谁似龙山秋兴浓。

吹帽落西风。

年年岁岁登高节,欢事旋成空。

几处佳人此会同。

今在泪痕中。

武陵春·绿蕙红兰芳信歇【宋代】晏几道绿蕙红兰芳信歇,金蕊正风流。

应为诗人多怨秋。

花意与消愁。

梁王苑路香英密,长记旧嬉游。

曾看飞琼戴满头。

浮动舞梁州。

武陵春·茶【宋代】谢逸画烛笼纱红影乱,门外紫骝嘶。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练习答案及鉴赏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练习答案及鉴赏

《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练习答案及鉴赏《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练习答案及鉴赏《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又以贺铸词中引用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句,别名《花想容》,双调小令,《填词名解》云:取唐人方干《睦州吕郎中郡中环溪亭》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武陵春李清照》阅读练习答案及鉴赏,欢迎阅读。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阅读练习一14、上阕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15、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3分)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李清照》)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参考答案:14、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15、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中的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比喻(设问、夸张)的手法,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留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阅读练习二8.请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词人忧愁的原因有哪些?(3分)9.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分)阅读答案:8.诗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9.愁和恨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作者却借用巧妙的比喻,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写得生动真切,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阅读练习三3、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对应直接写心绪的是哪一句?(2分)4、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①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

【诗艺花蹊】词牌:武陵春

【诗艺花蹊】词牌:武陵春

【诗艺花蹊】词牌:武陵春一、词牌故事《武陵春》,词牌名源出东晋陶潜《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语。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江西省九江市人。

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因此后世称其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可是自他年幼时,家庭已经衰微。

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家里藏书很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但当时门阀制度森严,由于他的家境已经落泊,使他感到寒门再难出贵子,干脆辞职回家。

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这时,桓玄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东晋政权。

陶渊明不肯同流合污,又辞职归家。

后来,桓玄举兵攻入建康,篡夺帝位。

刘裕起兵讨桓平叛。

刘裕打入建康后,威禁整顿,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

陶渊明对他产生好感,因此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但是不久,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

权力争夺中卑污血腥的阴谋,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难以忍受,于是他再次辞职隐居。

几年后,他的叔父陶逵推荐他去任彭泽县令。

但他还是没有当官的样子,当时县里有公田,陶县令要求手下种秫谷以酿酒,还说:“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有一日,郡将前来探望他。

陶渊明正在酿酒,酒熟时他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来漉酒,漉完又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郡将。

他到任才八十一天,浔阳郡派遣个督邮来县里巡视,这督邮本来是个泼皮,因为三大姨八大姑的关系当了个小官。

这天,陶县令的属吏屁颠屁颠跑过来,要他出去迎接督邮大人,陶渊明本不想去,属吏急忙说:“大人啊,这督邮官虽是个芝麻官,可县里政绩可是他向上汇报的,你的前途可捏在他手里呢”。

武陵春

武陵春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产生 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 五代渐趋繁荣,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词也称曲、曲子词、乐府、诗余,又因句子 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 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 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满江 红》、《蝶恋花》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 句数和平仄声韵。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 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 上阙和下阙。
词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 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 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 (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 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 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 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 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 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 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由听说别人描述双溪之后的好奇到兴致很高打 算出游,再到担心愁怨无法排解而否定计划, 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苦已经到了无法化解的程 度。 5、任选角度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 多愁。”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 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1、词中交代季节特征的句子是 风住尘香花已尽 ____________。
风住尘香花已尽
交待季节特征—— 已是暮春时节。 暗指: 自己年老珠黄,寓寄词人漂泊
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
• 2、词中表现作者内心浓重 哀愁的两个典型细节: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述《武陵春》写作技法与规范

浅述《武陵春》写作技法与规范

浅述《武陵春》写作技法与规范● ○ ●词谱起源● ○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又以贺铸词中引用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句,别名《花想容》,双调小令,《填词名解》云:取唐人方干《睦州吕郎中郡中环溪亭》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

其名源出东晋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语,故名。

代表词人:毛滂、贺铸、李清照、万俟咏。

● ○ ●词谱范例● ○ ●武陵春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zé)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 ●写作技法● ○ ●燕式:《武陵春》规范格律及写作要求。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韵)(首句后五字与下句对仗,仄领,可不对)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韵)(前句后五字与下句对仗,仄领,可不对)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韵)(前句后五字与下句对仗,仄领,可不对)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仄平平。

(韵)词征:《武陵春》写作特点。

本调《武陵春》,又名《花想容》。

本调多为冬末和春季用词,夏、秋不宜用之,望谨记。

本调四十九字,九句,双调,上片四句,两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从字数上说属中词。

本调的写作要求难,用字也较严谨,坳句特多,句法与格律也不稳定,不适合初学者之用。

本调的对仗句也很特别,有三个属仄领式的对仗句,都在坳句处,较难处理。

但可不从。

上片第一句后五字可,可与第二句对仗,成仄领式对仗句。

但也可不对。

上片第三句后五字可,可与第四句对仗,成仄领式对仗句。

但也可不对。

下片第一句后五字可,可与第二句对仗,成仄领式对仗句。

但也可不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牌·武陵春介绍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又以贺铸词中引用李白《清平调》中云想衣裳花想容句,别名《花想容》,双调小令,《填词名解》云:取唐人方干《睦州吕郎中郡中环溪亭》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

其名源出东晋陶潜《桃花源记》中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语,故名。

此调格体,万树《词律》共收二体,一正体,一变体;陈廷敬、王奕清《钦定词谱》共收三体,一正体,两变体,较《词律》多收一体,今从后者。

以毛滂词为正体,正体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以李清照词为其变体,此变体下阕末句添一字,双调四十九字,上下阕亦四句三平韵。

又万俟咏词亦为其变体,此变体上下阕除首句外,每句皆添一字,双调五十四字,上阕四句三平韵,下阕四句四平韵。

词牌格律词牌正体武陵春北宋·毛滂风过冰檐环佩响,宿雾在华茵。

⊙●⊙○○●●,⊙●●○△。

剩落瑶花衬月明,嫌怕有纤尘。

⊙●○○⊙●△,⊙●●○△。

凤口衔灯金炫转,人醉觉寒轻。

⊙⊙⊙⊙⊙⊙●,⊙●●○△。

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负五更春。

⊙●○○●●△,⊙●●○△。

词牌变体(其一)武陵春宋代·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词牌变体(其二)武陵春宋代·万俟咏燕子飞来春在否?微雨过、掩重门。

●●○○○●●,○●●、●○△。

正满院梨花雪照人,独自个、忆黄昏。

●●●○○●●△,●●●、●○△。

清风淡月总销魂,罗衣暗、惹啼痕。

○○●●●○△,○○●、●○△。

漫觑著秋千腰褪裙,可怜是、不宜春。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代表作品武陵春北宋·毛滂风过冰檐环佩响,宿雾在华茵。

剩落瑶花衬月明。

嫌怕有纤尘。

凤口衔灯金炫转,人醉觉寒轻。

但得清光解照人。

不负五更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