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合集下载

水口园林的设计及对徽派园林的影响

水口园林的设计及对徽派园林的影响
XN O G U IN N C N
它 的建 筑含 有非 常丰 富 的徽 州文化 内涵 。从 园林 结构 到 园 名构思 ,从 景点 名 称到 景物 布置 ,无 不体 现徽 州 文化 的 底 蕴 。第 三 ,以徽 州地 理 山水 为背 景 。徽 州山 水迤 逦 ,丘 陵 起 伏 ,地 少形狭 ,山高 水长 ,这样 的地理 状况 制 约 着徽 州 园林 f 范 围 、格局 、体式 。因 此 ,靠 山 采形 ,傍 水 取 势 , j ,
与 自然 一山 林 . 机结 合 的最佳 位 置 。空 间 开 敞 。 “ 口 有 水 园林 ”虽 多 为私 人 出资 ,但它 却 无 墙无 篱 笆 ,视 线开 阔 , 空 间通透 。内涵 丰富 。 “ 口园林 ”选 址 布局 上遵 循 风 水 水
理 念 ,构筑 沿袭 徽派 建筑 ,更 有儒 家思 想 、封 建 形 制 、徽 洞 及墙 上长 方形 漏窗 相隔 ,形 成 了感觉 上 的前 园 、中园 与 州文 化 、新 安画派 等 多种 底蕴 。 后 园 。如此 处理 ,使 得整 个庭 院处 于 一种 “ 与 不隔 ,界 隔 与 未界 ”之 间 ,给庭 院增 添 了幽深 之美 。再 加 上庭 院 中所 参 考文献 : 置 的石 几 、石鱼 盆 和假 山 、盆 景 与花 卉 ,更是 给人 移 步换 【] 1 陈刑, 云, 马道 姚光钰 . 州水 口N+ : 徽 fE术浅析U安徽建筑, 9 8(6 . - 】 19 , ) 0 水 】 2 0 , ). 0 景 ,美不 胜 收 的感 觉 。另有 一 类是 官 府 享用 的 衙 署 园林 。 [] 于 勤 . “ 口 园林 ” 与 风 水 理 念 U 安 徽 建 筑 , 0 2(5 2吴 这 类园 林是官 家 自建 自用的 。 中国传统 社会讲 求 “ 而优 学 则 仕” ,封建 官吏 大多是文 人 ,其 审美情 趣 ,文 人心 态在衙 署园林 构 筑 中均能 得到 较好 的体 现 。如徽 州府 衙 的环 境就 是 “ 山水掩映 ,清幽雅 致 ,绮 丽豪华 的佳境 。 ”再有 一类 是

水口园林的设计及对徽派园林的影响

水口园林的设计及对徽派园林的影响

水口园林的设计及对徽派园林的影响作者:吴明红等时间:2011年12月29日摘要:水口,概指水流出入处。

安徽徽州地区古民居常在水口区域结合地形、地貌种植风水林,筑亭、台、楼、阁桥等,形成水口园林。

水口在皖南古村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是徽州园林审美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水口园林;徽州;徽派园林一、水口园林简介园林是指依据地形、地貌、水体等自然因素巧妙地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动植物等所构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风景组合。

它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人们游赏憩息场所。

徽派古园林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一个派生体系。

它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存在于徽州土地上的园林,同时也包括存在于徽州地域之外、以徽州文化理念为指导、供客居他乡的徽州人聚会或赏玩之用的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园林。

所谓水口乃是“一方众水所总出处”。

“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水来不见其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

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财用不竭”,因而要留住财气,其去口宜关闭紧密。

为此,除选好水口位置多选于山脉转折、犬牙交错或两山夹峙、清流环绕之处以外,还须建筑桥台、楼塔等物,增加水口的锁钥之势。

最普遍的作法是以桥作关锁,辅以树、亭、塘;在人文层次较高的地区则以文昌阁、奎星楼、文笔塔等高大建筑为主,辅以庙、亭、堤、桥、树等。

平原地区的水口,则常在水中央立洲或作土墩,并在洲或墩上建庙或阁,如浙江乌青镇的分水墩上即建有阁。

通过上述手法的运用以及长时间的苦心经营,风水水口地带往往成为山石犬牙交错、清流左环左绕、建筑各抱地势、树木郁郁葱葱的风景之地,人称“水口园林”。

这种园林与一般意义的园林有所不同,它以其关锁缠绕、变化多端的真山真水为基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质朴,山水天然,成为我国古代园林体系中一种独特的类型。

在我国,要数徽州水口园林最为出色。

由于“徵州各姓聚族而居”、“士夫巨室,多处于乡”,其根深蒂固的封建宗族观使他们乐意资助家乡的风水事业,从而有力推动了徽州的水口园林建设,形成了诸如歙县唐模村的“檀干园”、棠樾的“西畴”以及黟县宏村的“南湖”等一大批著名水口园林,成为我国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园林之一。

徽州水口与新农村水景观的生态应用

徽州水口与新农村水景观的生态应用

通 常没 有大的公共 空 间。受 传统 风水 “ 水为 财 源” 观念 的
水体与周 围环境生态应用 提供借鉴意义 。充分 吸取徽 州古
村落水 口园林 的精华 , 发挥生态水景 观的作用 , 营造新农 村 舒适 、 美的居住环境 , 优 实现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

影响, 世代从商 的徽州先 民尤其重视水 口的环境 的营造 , 建
达到 留住财 富之 气 、 文运 之气 的 目的 , 口建筑 桥梁 作 为 水 “ 锁” 上辅 以亭 、 塘 、 等 镇物 以此 来增 加水 口的锁 关 , 堤、 树 钥之势 … 。同时“ 口”作为村落福祉所在往往被神圣 化 , 水 承载着村 民对于宗族 兴旺发达 、 家族财 富繁茂 的美 好寄托 , 使得聚族 而居的村民有了心理归属感和精神寄托 。
二 、 口 的构 成 要 素 水 1 水 口砂 .
在保持家族聚居 的状态 下 , 水 口” “ 是进 村 的起 点 , 是聚 落
的边界标志 , 到了水 口, 就意 味着 已经 到达 了村 落 的领地 。 水 口具有边界效应又 具有 了防卫 方面 的设 计 , 一定意 义 在
上 形成 了徽州古村 落 “ 防盗 门 ” 的独 特 个性 。古 村 落大 多
1 边 界 防 卫 .
的思想使得 他们尤为重视 家乡 的风水事 业 , 而 有力 的推 从
动 了徽 州水 口的建设 。在风水 中“ ” 水 是财 富的象 征 , 为了
徽州地 区 自古 以来 土地 资源就 处 于严重 匮乏 的状态 , 为了“ 生存空 间” “ 和 捍卫 领 土” 的需 要 , 徽人 是寸 土必争 。
第3 2卷 第 7期
20 12年 7 月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图 4 灵山水口小巧精致
种也是精挑细选,力求做到所选择的树种能够充分表
达传统理念并完美体现周边环境。在走访的多处村落
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水口林中表达水口林概念的乔木
多是由两三种树配合种植(见表 1)。从表一中可以看到
有些村落就用一种树形成水口林。相对于水口林中
“林”的概念,还有一种孤植水口当中,称为水口树。这
Historical &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阚陈劲 吴泽民
摘 要 : 水 口 设 计 是 徽 州 古 村 落 中 村 落 布 局 的 一 讨论村庄大事的场所。
个重要内容,其内部所衍生出的水口园林则是一种未
徽州古村落大都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为
采势, 就水取形, 自然景观为主, 辅以人工建筑(如牌坊、 远山,村落近处都是坡岗地,并没有处于崇山峻岭的感
亭榭、楼阁、路桥、塔楼、书院等)和植物, 使山川、田野和 觉(见图 2)。而西递水口则截然相反,虽然西递水口与
人工建筑融合成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使得水口看上去 西递村距离遥远,但与西递村环境相似,四面群山紧逼
另一方面,水口区域经过这一次的改造后,形成一 种较为稳定的模式。此后也形成了一定的传统,即:入村 的标志从这里就是真正进入了村庄。村与村之间重大的
的长河中,水口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这 议事、纠纷都是在水口区域商讨解决。如果村与村之间
种渐渐演变的过程发展至今,更多的赋予了水口功能 发生冲突和摩擦,外村进入水口则视为入侵。因此水口
式石坊(有文献记载西递水口曾建坊 12 座)。
西递水口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从水口图中可以看
图 10 南湖

5古村落与水口园林的文化景观成因探颐

5古村落与水口园林的文化景观成因探颐
徽州古村落与水Origin of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Huizhou Ancient Village and Shuikou Garden
张纵高圣博李若南
ZHANG Zong,GAO Sheng-bo.LI Ruo—nan
关于皖南徽州村落地理范围的历史界定,是指安徽 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清末前,由民居、祠堂、牌坊、楼台 亭阁、水口等系列构成的民宅村居建筑群体。其核心区域 为“一府六县”,包括原徽州府,还有歙县、黟县、休宁、祁 门、绩溪、婺源六县,称之为徽州古村落…。分析徽州古村 落的聚居环境特点,可谓偎青山而衔碧水,以错落有致的 民宅祠堂建筑构成独具特色的视觉景观属性。特别是以 水系结合村居形态构成的水口园林,更是演绎出映水如 镜的画意。粉墙黛瓦的参差间错、马头墙翘楚跌落的景 象、民居建筑的气势轩昂,均叠映在村姑浣衣的碧沼里, 混漾在拢翠浮岚的玉鉴琼田之中,嵌在田塍迤逦、炊烟缭 绕、溪水环绕、篁竹掩映的皖南平畴沃野上,宛若“中国画 卷里的乡村”。
徽州人在建村时尤其重视村落水口,“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①。他们将聚落水流 出口处称之为“水口”。依照风水学要求“水出处不可散漫无关锁”。故水口应收藏闭锁方能聚 水,聚水乃聚财。特别是水口还被视为村落的门户和灵魂,且直接影响到该村的兴衰与安危。 关于古代水口的处理,大多由两山(被称为狮山、象山,或龟山、蛇山)夹峙形成较封闭的谷 口,使溪流必经这仅有的出口流出。如泾县黄田村(图6)的水口地形“近两山环拱,成狮象形, 堪舆家谓守门户”15]。是水口规划中的择址佳例。
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纲常伦理观念也在古村落的布 局中显示出来,多依宗法礼制的传统以宗祠为中心展开。 如“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歙县古村落呈坎,东临灵 金山,南接丰山,西南倚龙盘山,西邻鲤王山、葛山,北有 长春山,新安江支流众多,穿河走巷,位呈八卦“坎”形,因 村中大族罗氏家族占主导地位,随之此村落便以前罗家 庙、后罗家庙、罗东舒祠、前罗长春社为核心,t,-J-中宅居均 环此而建,左祠右社、总祠支祠、昭穆分明、秩序井然圈, “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支派皆源 于兹”①。体现出强烈的尊卑长幼的%LN伦理位序观。

传统水口园林在徽州地区新建公园中的营造运用——以黟县六都溏公园为例

传统水口园林在徽州地区新建公园中的营造运用——以黟县六都溏公园为例

ECOLOGY区域治理传统水口园林在徽州地区新建公园中的营造运用——以黟县六都溏公园为例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叶慧摘要:徽州传统水口园林由水口水、山、林及人工构筑物、建筑物构成,在营造过程中注重自然与人工的有机结合,使得山、水、植物、建筑呈现和谐的状态。

传统水口园林在选址、文化传承方面对当前徽州地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营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黟县六都溏公园为例,通过对公园周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延续,在利用现状地形和水资源的基础上,借鉴传统水口园林的营造手法,对公园入口、地势关系进行优化处理,植物配置进一步更新提升,并通过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布局构建公园骨架,形成具有一定徽州特色的城市小型开放空间。

关键词:徽州地区;水口园林;山水环境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9-0156-0002一、水口园林“水口”来源于风水术语,一般坐落在离村1-2公里左右的村口处,风水学说《宅谱指要》中曾说:“坐下龙脉,有形式,有堂居,有上砂,有结构,有明堂,有水口”。

古徽州人通过气候、地理、风土、人文、氏族血缘等多因素的分析,遵循“枕山、环水、面屏”的村庄选址原则,期许村庄的空间模式呈现“两山对峙,涧水环匝村境”的理想境界。

而徽州地区山水环绕的地貌特征,为徽州先民在村庄选址规划和布局中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水口”自然而然成为徽州村落的门户区域和徽州先民尤为重视的部分。

“水口园林”因此而诞生,它是古徽州人民在一定地域环境下综合考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最早的为公共而建设的园林,也可能是最早的具有公园属性的园林。

二、徽州传统水口园林的构成要素(1)精巧的选址布局。

古徽州传统村落注重山水、住宅的关系,通常选址在山水环绕、山明水秀的峡谷开阔区域,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龙、穴、砂、水、向”这“地理五诀”。

“龙”指地脉的行止起伏,“砂”指主龙四周的小山,“水”包括水口、水城、水的形态及流向等方面的内容,“穴”即确定村落阳基的范围,“向”即确定村落整体布局的方向。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入口空间营建手法浅析——以歙县唐模村为例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入口空间营建手法浅析——以歙县唐模村为例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入口空间营建手法浅析——以歙县唐模村为例摘要: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美学价值。

作为徽州地区传统村落中的一朵奇葩,村落入口空间受其独特的自然条件、风水观念、生产生活功能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展现出高深的思想造诣和精湛的艺术水准,凸显了独特的徽州地域特色。

本文从建筑学的角度,通过对歙县唐模村入口空间营建方法的分析,抛砖引玉,希望能够为传统村落入口空间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入口空间,营建手法前言:徽州地区山地较多,且海拔相差较大,传统村落也较多分布在山区之中。

由于交通不变,受外界干扰较少,一方面使得徽州地区传统村落能够长久保留,另一方面,相对封闭的环境也促进了徽文化的发展,使得徽文化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特征。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入口空间指的是“水口”及其周边环境,在群山环抱、环村皆山的自然环境中,村口作为通往外界的重要节点,徽州人依据风水观念和生产生活等功能性需要,精心进行入口空间环境的营造,形成了“藏风得水”、“障空补缺”的风水格局,并营造了一个集自然环境与人工建造于一体的、层次丰富、独具特色的入口空间环境。

一、唐模村及其入口空间简述唐模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现有人口2700余人。

唐模村始建于唐朝,初名称檀干。

唐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思立于公元923年在该处兴建家园,并依据风水原理选定银杏树于村落周围广泛种植。

为表唐朝先主对其家族世代的恩宠,取名称为“唐模”,意为忠君爱国,誓于此处为国家建设一个安居乐业的模范村庄。

唐模村通过唐、宋、元、明朝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愈发强盛,并于清朝初期发展为鼎盛时期,徽商在此时期也同步逐渐发展起来。

村落内乡民之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唐模的发展历史及故事,史书上的资料也有详细的记载。

民国时期改名为三民乡,后再改为丰山乡檀干保。

解放后为歙县岩寺区潜口公社唐模大队。

后自徽州更名为安徽省黄山市时,其才改称为现如今唐模行政村。

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的解读

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的解读

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的解读摘要: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是徽州古村落的空间序列的开始,是古代先民对山水美的热爱与向往,水口的营造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章对水口空间进行了详细解析,探索了水口景观环境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水口;天人合一;生态;水景观1 徽州村落的形成及其空间组织1.1徽州村落的形成“一生痴绝处,无梦在徽州”,这句千古名句,诉说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徽州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村落,从人类最初的“居无定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出现了人类聚居地的最早形态——村落,而徽州古村落是村落的文化历史中的华丽篇章。

徽州古村落最初为古越人的聚居之地,随着历史上中原人不断迁入,以至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村落的主要建设者。

徽州村落的形成主要是在东晋、唐末、南宋时期。

南宋经元到明初三百多年,是徽州村落稳定发展时期。

徽州村落的主要形式是在耕读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淳朴田园式村落。

于明成化、弘治之际,徽州村落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徽商开始形成。

随着徽商的蓬勃发展,这一大族聚居的村落开始脱离了对传统农业的依赖。

伴随着徽商的日渐显赫,徽州古村落进入了它的勃兴鼎盛期。

成于徽商的发展,衰于徽商的失势,徽商的衰落和太平天国时期战争的重创,使得徽州村落陷入衰落、萧条之境。

直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徽州传统村落再次受到世人注日。

1.2徽州村落的空间组织序列徽州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在于她丰富而完整的空间序列,用与建筑异曲同工的绘画、文学语言的“起”、“承”、“转”、“合”贴切地说明了徽州村落空间结构的艺术性特征。

这里的“起”是指徽州村落的序列的开端——“水口”。

“水口”有着鲜明形象的水口承担了村落空间的导向作用。

“水口”是村落从自然空间转为人工空间的过渡空间,“水口”空间的设计是及其考究和精细的。

“承”是指徽州古村落曲折丰富的街巷空间,在村落空间组织中起着自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的承接作用,担负着村落的内部空间和民居宅院外部空间的双重角色。

中国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

中国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传媒学院1001501 董浩农工党黄山市委会一直关注着徽州古民居的保护工作,早在1996年,就开展了首次古民居现状调研。

调研报告《黄山市古民居保护现状、利用及存在问题》,促成了我国第一个古民居保护地方性法规《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于1998年颁布实施。

自此,古民居的保护工作有了一定进展。

许多国际友人和国内民间有识之士也纷纷加入古民居保护行列。

古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皖南山区,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汉代以前,山越人就居住于此。

魏晋南北朝时这里称新安郡,隋唐五代时称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

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等一系列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与敦煌学、藏学并称我国三大面向世界的地方显学。

据有关部门统计,除划出黄山市版图的婺源、绩溪两县后的徽州地域,尚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11000余处;其中,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各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村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处,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百种,其中,徽剧、歙砚制作技艺等1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古民居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徽州府所辖六县,明清两代的古民居数以万计。

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构件雕凿之精,文化底蕴之深,无以伦比。

它将民居建筑推到了极至,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徽州的园林水口、石桥古道、祠堂牌坊、古塔寺庙、戏台书院、古宅民居构成一幅幅精美淡雅的水墨画图。

走进徽州,犹如走进了一座博大精深的建筑园林。

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青砖黛瓦马头墙,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于朴素无华中透出皖南山乡特有的端庄与秀丽。

徽州村落水系对现代水景观设计影响

徽州村落水系对现代水景观设计影响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建筑与装饰2022年6月下 1徽州村落水系对现代水景观设计影响刘持亚上宸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黄山分公司 安徽 黄山 245000摘 要 藏于山水间的村落——徽州村落是人文与美景兼备之地,徽州村落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古代水系的建立,在极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村落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徽州村落形成与特点和其形态布局、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徽州村落水系对现代水景观设计的影响和启示,以供参考。

关键词 徽州村落;水系;现代水景观;布局结构引言从地理层面来看,徽州的地理位置相对特殊,且具有多种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不仅风光秀丽,还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

徽州村落的设计与建筑也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江南建筑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说徽州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典范。

基于此,现代水景观的设计与建筑应注意以徽州村落为模板,充分发挥徽州村落水系的设计优势。

1 徽州村落的形成与特点1.1 徽州村落的形成徽州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据考证,早在6000年前,翚(hui ) 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

据《禹贡》记载,天下共分九州,徹州地属扬州,春秋时期属吴,吴国灭亡属越,越国灭亡属楚。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始置黟县、歙县,二县隶属鄣郡汉朝改为丹阳都,三国时期改为新都都,晋朝改为新安郡,隋唐改新安都为歙州。

唐大历五年(770),飲州统辖六县:歡县、黟县、休宁、绩溪、婺源、祁门,由此莫定“六县一州”的行政格局。

北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成徽州,此为 “徽州”得名之始,从此直至民国元年(1912)撤府留县,徽州建制延续了将近800 年。

徽州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唐末宋初时期,该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徽州的地理位置相对特殊,无论是气候还是自然资源都具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徽州村落也随之建立。

徽州村落的形成主要是将徽州地区的一些村落进行联合,并根据每个村落的不同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当多个村落管理制度和风俗习惯趋于一致时,整体的徽州村落也会随之而慢慢形成,待到宋朝中期时,徽州村落的规模已经打破了地域的壁垒,许多村落已经逐渐迁移并联合,形成了最终的徽州村落。

徽州许村水口景观空间营造研究

徽州许村水口景观空间营造研究

徽州许村水口景观空间营造研究徽州许村水口景观空间营造研究引言:徽州许村位于安徽黄山市徽州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村落。

水口作为许村的重要地标之一,不仅代表着村落的水文化,也是村民生活的重要源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近年来快速的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导致徽州许村水口景观空间出现问题,需要进行有效的营造和保护。

一、水口景观空间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水口作为徽州许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生命之源,而水口就是水与人文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水口既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基地,也是聚会和交流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对水口景观空间的营造与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二、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1. 污染严重:由于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田化、工业化程度上升,导致水口水源受到污染的危机,严重影响了景观空间的美观度和生态环境。

2. 河道淤积:由于水流的不畅,水口处的河道出现严重淤积情况,使得水口的美观度和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3. 城市化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口周边土地开发的压力日益增大,导致景观空间的破坏和失去原有特色。

三、营造与保护措施1. 水口污染治理:加大水源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源治理和水环境监测工作,做到源头控制,确保水质的改善和景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 河道疏浚工程:对水口周边的河道进行疏浚和清淤,保持水流的通畅和河道的清爽,使水口的景观空间更加美观和舒适。

3. 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对徽州许村水口的文化遗产保护,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制度,在保护中弘扬徽州文化的精髓,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该地的历史和文化。

4. 合理土地利用:在城市化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要合理规划和利用水口周边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景观空间,保持徽州许村水口的原始风貌和特色。

结论:徽州许村水口景观空间的营造与保护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任务,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持传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途径。

析徽州水口园林的现代特征

析徽州水口园林的现代特征

水 口园林 的艺术 特色 、 境布局 、 间组织 、 造 环 空 建
管理 都与 中国 古典 园林几大传 统流派 有较 大差 别 。 并
且 有 着 重 要 的 现 代 特 征 ,值 得 今 人 去 挖 掘 、继 承 和 发
扬。 自然 性

徽州 山地起伏 , 溪流落 差较 大 , 为防止旱季 缺水 , 往往
会在水 口设坝截水 , 提高水 位 , 制流量。坝 上溪水辗 控
徽州 自古“ 阡陌纵横 , 山川灵秀 , 前有山峰耸然 而峙
收 稿 日期 :0 6 0 1 2 0 -1 - 2
Hale Waihona Puke 转跌 岩 , 形成生 动有趣 的水景观 ; 而为充 分利用水 能 ,
作 者 简 介 :江 琦 (9 1 , 18 一) 安徽 黄 山人 , 徽 农 业 大 学 林 学 与 园 林 学 院硕 士 研 究生 , 究 方 向为 园林 规 划 设 计 。 安 研
借 用穿村 而过 的溪水 、 石路 。 造路亭 、 建 石桥 、 桥亭 、 廊 桥等 . 或在村 中开凿人工池塘和清幽 、 恬静 的村 落水广 场 。 此 外 。 有 建 置 在 村 落 入 口处 的“ 口 园林 ” 也 水 。 “ 口” 水 其实是风水堪舆术 中的用词 。徽 州人在村 落择址 、 相地时非常讲究遵循风水 “ 阳基 ” 的理 想模式 ,
“ 吾徽居万 山环绕 中 , 川谷崎岖 , 峰峦掩映 。 1 ”徽州 1 1
人聚族 而居 , 不杂他姓 , 以致许 多徽商荣 归故 里后 , 不
仅 建 造 自 己 的 宅 、 , 出 资在 村 中 架桥 、 亭 , 建 公 园 还 修 修 共 园林 。 村民也就是同宗族人共同享用 。这类场所 , 供 大 多建 于 村 内 , 可 以 利 用 之 处 营 造 园 林 化 的空 间 , 在 或

徽州村落中的水口园林

徽州村落中的水口园林
自然风致 园林 , 并成 为其 “ 如画的景观” 的一部分 。
但是它作为村落 的空 间序列和景观序列的序曲 , 与村落是融于

徽州古村落 中的园林是中 国古典园林 中独特 而又重要 , 在 造 园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水准。 其中的水 口园林又 因为关联 了古 村落的营造与水系的布局而显得尤为灵动 ,具备特殊 的品质 ,
村 同在画 中居” 。水 口园林将 山水 、 村舍 、 田野及 必要 的点景建
“ 口” 水 的本来 意思是一村之水 流入和流出的地方 , 水” 而“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象征着 “ 财源 ” ,在徽州文化 中这种观念尤 甚 。徽州 民居天井 中的“ 四水 归堂” 即有财 不外 流之意 , 因此关 系到全村全宗族 的财源 的水 口, 其形势就十分重要 。

筑 与 规 划 设

1 何 谓 水 口 园林
“ 口者, 水 一方众水 出口处 ” 。徽州人将 聚落水流 出 口处称
之为“ 口” 水 。
塔等 。 同时徽州的水 口园林还表达 出一定的 田园诗画的意境 。 这

点从歙 县唐模 檀干 园的镜 亭 中的一副长 联 中可 以看 出来 , “ 看紫霞西耸 , 飞布东横 , 天马南驰 , 灵金北倚 , 山深人不觉 , 全




2 1 年第 3期( 18 J 01 总 7期
! ! 挝落生
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旦国
G ar den Noz l o Hui ou ze f zh Viag l es l
王 磐 ( 汉 工 学 夏 院, 北 武 4 2 ) 武 理 大 华 学 湖 汉 3 2 03
要: 文章阐释 了水 口园 的概念 , 林 分析 了 口园林 所具有的 因借 自 融入村 落的美学价值 , 水 然、 遮风蓄水、 改善环境的生态价值 , 组织空间、 构建

诗意盎然的休宁水口文化

诗意盎然的休宁水口文化

诗意盎然的休宁水口文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休宁崎岖的山道上漫步,走着走着,眼前突然一亮,遥见山路的前头:古树参天,绿荫蔽地,小桥流水,花影扶疏,亭榭楼阁,错落有致。

好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如此简约又如此旖旎;如此淳朴又如此典雅。

这就是休宁古村落精致玲珑的水口。

几乎所有休宁古村落的村头或者路口,都有这样一个融自然山水与人工营造于一体的美丽水口。

它是村落特意展示的第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徽文化濡染下的乡村园林;它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丹青,也是村民挥之不去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今天的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现代的名称:“中国乡村最古老的公共花园”。

确如其言,实至名归。

休宁水口的扛鼎之作,当数万安镇的水口古城岩。

山下江水清澈,渔舟唱晚,一座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的高公桥如虹卧波。

临河悬崖峭壁之巅,明嘉靖年初建的楼阁式宝塔巍然耸立。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建的“汪王故宫”屹立山顶。

故宫右侧象峰下,泉水顺渠道淙淙流淌。

渠傍石板铺路,路的进口处有石牌坊,上镌“越国古城”四字。

渠路两旁,古木参天,松涛环响,鸟语花香,绿草如茵。

依山傍水处,建有半亭、魁星阁供人休憩。

明万历胡胜虎倪受兵二十二年(1594年)又建有还古书院,抗清义士金声,曾在这里读书讲学,练剑谈兵。

晨曦初露时登山东望,水阔天空,大气磅礴,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光芒四射,霞光灿烂。

这便是“海阳八景”中的“寿山初旭”美景。

如今,这里建立了明清徽派建筑群,一幢幢古民居与优美的山水相拥相抱,充盈着人性化的自然美和自然化的人性美。

商山镇黄村的水口可谓构思奇巧,匠心独运。

黄村分为上门和下门二村。

诡异的是,上村民居朝南,下村民居朝北,二村之间成葫芦状,据说是让财气、运气、宝气、人气都在葫芦内运行,形成“壶中乾坤”。

下村民居背靠三山,水口筑有月形塘,号称“三猪共槽”。

四条水沟与月塘相通,又取“四水归堂”之意。

葫芦状出口为下村水口。

小溪潺潺,林深木茂,凉亭拱桥,古色古香。

徽州古村落水环境空间分析

徽州古村落水环境空间分析

徽州古村落水环境空间分析何颖;韦义洋【摘要】以徽州古民居水系、水环境的设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相关的学科理论,以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角对徽州古民居水环境构成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认为徽州古村落水环境主要由线性要素、点状要素和面状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组织、联系.结合这些徽州古民居水环境空间的比较研究,以探索其对现代居住区水环境空间设计的特色、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之处.%By taking the design of water system and water environment of ancient residences in Hui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applying relevant theories, the paper has deeply discussed and analyzed components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of Huizhou ancient resid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sign of environmental art. It is proposed that water environment of Huizhou ancient villages is composed of linear factors, spot factors and surface factors, and each factor is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By combining with comparative researches on water environmental spaces in Huizhou ancient residences, it aims to explore some reference for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esign of modern residential water environmental space.【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20【总页数】4页(P10479-10482)【关键词】徽州古民居;水环境空间;线性;点状;面状【作者】何颖;韦义洋【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00;合肥天际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6在徽州这块面积仅13 000 km2的土地上,古徽州的中原文化与当地幽闭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徽州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古民居的现状以及保护情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徽州古民居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明清时期的黄山徽派建筑的代表。

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和青石,结构稳固,耐久性强。

其建筑形式多样,有庭院式、四合院式和楼房式等不同类型。

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徽州古民居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首先,由于徽派建筑多采用木材结构,很容易受到白蚁、风雨等自然因素的侵蚀,导致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受到威胁。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徽派古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导致原有建筑风貌的破坏。

此外,对徽派文化的认识不足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许多人对徽州古民居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缺乏了解,导致对其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为了保护徽州古民居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意义,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徽州古民居的法律地位,严禁拆除和破坏。

其次,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对于违法拆除和破坏徽派古建筑的行为进行惩罚,增加违法成本和风险。

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徽派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通过展览、讲座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徽派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此外,还加强技术保护和修缮工作,开展对徽派古建筑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并采用适合的保护修缮技术,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原貌恢复。

虽然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加强监管和执法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精力,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并提高对整个保护过程的监管效能,以确保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其次,加强宣传和教育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工作,需要通过多种媒体和渠道,向公众传播徽派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社会对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参与。

最后,技术保护和修缮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和经费的支持,需要加强对相关行业人员的培训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提高技术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造理念在景区入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花山谜窟风景区西入口为例

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造理念在景区入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花山谜窟风景区西入口为例

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造理念在景区入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花山谜窟风景区西入口为例黄炜;方梅;杨阳【摘要】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造追求实现界定村落边界、调节微气候、提供交往场所、满足精神需求等功能,在营建方法上注重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相结合,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人工改造与提升,形成山、水、树、建筑的和谐状态.安徽省黄山市花山谜窟风景区西入口设计正是借鉴了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造的有关理念,选择恰当的入口位置及规模,合理利用与改造山水环境,精心布局构筑物与建筑物,提升绿化景观品位,实现了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27)005【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徽州;传统村落;水口空间;景区入口;空间设计【作者】黄炜;方梅;杨阳【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41;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黄山24504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80 引言徽州传统村落的建造融入了徽州人独特的文化观念,也表现了徽州人独特的精神追求。

其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依山就势的村落形态,聚族而居的人文意蕴,不仅满足了农耕社会生产的需要,而且营造出了桃花源般的生活意境,备受世人瞩目。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徽州传统村落的建造山水兼得。

特别是其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人工改造提升而成的水口空间,是徽州传统村落的入口和空间序列的开始,成为了徽州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景区的入口空间与传统村落水口空间有着相同的空间位置和功能审美需求。

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造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善,使得山、水、树木及建筑呈现出和谐的状态,这为现代风景区入口空间的营造提供了借鉴意义。

安徽省黄山市东郊的花山谜窟风景区西入口的规划设计就充分地吸取了徽州传统村落水口营造理念的精华,营造出了优美的风景区入口环境,实现了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简议徽州古村落水口的人文生态环境

简议徽州古村落水口的人文生态环境

简议徽州古村落水口的人文生态环境
赵蕾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科技》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徽州古村落的水口别具一格,虽然只是地域历史文化的一份载体,但其文化内涵却是丰富的,表现出村人对自然生态的理解与关怀,正确处理好自己在大自然中的道德关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水口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生态理念,给人以启迪.【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赵蕾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外语系,安徽,黄山,24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相关文献】
1.徽州古村落水口园林研究——以宏村南湖为例 [J], 王玲;付立婷
2.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构成初探 [J], 孙明;饶永
3.徽州古村落与水口园林特色的传承——合肥“文一·名门华府”居住区景观设计[J], 张鑫磊;武文婷;王中玥;常俊丽
4.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环境预防功能及安全启示 [J], 王益
5.徽州古村落水口营建探析 [J], 张云;夏淑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徽州古村落地理景观特性与村落水口研究的开题报告

徽州古村落地理景观特性与村落水口研究的开题报告

徽州古村落地理景观特性与村落水口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徽州古村落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村,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富有省俗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使其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景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徽州古村落逐渐成为了一个集游览、休闲、观光、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景区。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的原因,徽州古村落受到了一定的地质地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在其景观特性中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化。

其中,村落水口作为徽州古村落的重要景观元素之一,在区域发展和旅游经济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研究计划关注徽州古村落地理景观特性与村落水口之间的关系,旨在全面了解村落水口在地理景观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为徽州古村落的开发和管理提供思路和指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徽州古村落地理景观特性与村落水口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与价值。

在此基础上,提出指导徽州古村落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对徽州古村落的地理景观进行概述和分析,重点关注其在历史、自然、人文等方面的特征和影响。

2.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深入了解徽州古村落村落水口的地理位置、形态特征和历史沿革等情况,并分析其在地理景观中的作用和价值。

3. 探讨村落水口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和价值,重点考虑其在景区规划设计和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潜力和可能性。

4. 提出促进徽州古村落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包括景区规划、旅游产品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搜集、专家访谈、统计分析等,以深入了解徽州古村落的地理景观特性和村落水口的历史文化背景。

具体步骤如下:1. 文献资料搜集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材料,了解徽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景观特征。

2. 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

选择有代表性的徽州古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了解其地理景观特征和村落水口的历史沿革等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水口内部元素
的遗迹遗址来看,徽州地区的水口历史可以追溯到唐
徽州水口多设立于村头路口处,融自然风光与人
宋时期或者更早。
为建筑于一体,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气质的乡村园林。
对于水口的认识,起初人们认为水口是一种理念, 山、水和树则是组成自然风光的三大元素,而与之相对
表达了徽州人对于家族人丁兴旺、财源滚滚的向往,水 应的则是添补自然水口之不足的人为建筑和工程。
比比皆是,但真正能够动工修建的却寥寥无几。唐模许氏
巨贾能够为母亲修建檀干园完全是因为唐模坐落于一片
面积相对较大的小平原上。而像宏村、西递以及灵山这样
四面环山的村落则很少看到同等规模的宅邸园林的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因为经商而富庶的宗族大村就开
始着手通过改造水口,建造面向全村的公共园林。原先的
水口虽然经过人为的改造和修建,但是没有形成具有园
Historical &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徽州古村落水口景观及现状
阚陈劲 吴泽民
摘 要 : 水 口 设 计 是 徽 州 古 村 落 中 村 落 布 局 的 一 讨论村庄大事的场所。
个重要内容,其内部所衍生出的水口园林则是一种未
徽州古村落大都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为
小城镇建设 65
Historical &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南湖再流回吉河。宏村的水口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挖
掘并改造而形成的水口。宏村的发展从雷岗山开始
向 南 而 建 ,宏 村 人 在 村 落 的 南 面 修 建“ 乐 叙 堂 ”总 祠 ,
并 在 总 祠 前 挖 掘 半 月 形 的“月 沼 ”,月 沼 则 成 为 当 时
筑间没有沿中轴线完全对称的布局,但是单独对于一个
(二)水
建筑而言则是按照几何关系完全的对称。这与徽州地区
徽州所有的村落都临水而居,溪流从村中经过,徽 山多地少的自然因素有关,也同时体现出徽州建筑是南
州人充分利用水来为村落服务。水是村落的灵魂,是村 方“干栏式”建筑和北方四合院建筑相结合的产物。既继
庄财富的源泉,所以徽州古村落水口必建于溪流出村 承了传统的儒家文化理念,又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之处,以表现村落选址之初“水口乃地之门户”、扼住水 口“藏风聚气”的风水理念。徽州古村落大体上分为山
三、水口功能演化过程
水口历史古老而又有现代活力,延用至今。在历史
地村落和河岸村落两大类,对于水的引用则依据其村
落类型而各具特色。山地村落引用溪水,其水口精致细
腻,小巧玲珑。另一类河岸村落坐落于大河之岸,虽三
东西北三面近山环绕,南面为远山,视线开阔,地形起 灵阳桥,因为此桥正当村中溪水出村出山之处,所以桥
伏不大。这样的村庄坐落模式和水口布局模式也是大 体建筑、桥上设施均显得特别庄重。另外一个奇特的现
多数徽州村落的选址方式,同样的水口还出现在南屏、 象是:对于水口整体布局而言,水口内部单体与单体建
呈坎、琶村、棠樾、潜口以及龙川等地。
见园林书籍所记述的一种古典园林形式 。 本文通过对 单位聚居。而最初的水口建设就是以村落族长为领导者,
安徽省黟县、歙县以及古徽州地区 的 古 村 落 水 口 布 局 全村共同出资兴建。明清两朝,水口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
的分析来阐述水口园林的特点。
期,这与同时代徽商的强大是分不开的。富甲一方的商人
荣归故里,斥巨资建宅造祠,兴修水利,办学育人。豪宅自
坊、宗祠、塔等。每个村落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村落的水
口建筑组合模式,并不是每个村庄都能将所有的水口建
筑种类集于一身(见表 2)。同样的,每个水口内的建筑都
有各自的名字,反映了建筑与环境、文化的交融。例如黄
山市徽州区的灵山处于两山间的山坞之中,其水口处的 图 6 龙川水口
64 小城镇建设
Historical &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宏村的水口(见图 9)。明朝末年,宏村村落向东南发
展 ,越 过“月 沼 ”的 宏 村 族 人 在 万 历 年 间 开 始 修 建 新
的水口,就是现如今的南湖(见图 10)。
南湖占地约两万平方米,完全由人工挖掘而成。南
图 8 渔梁坝
湖呈弓形,坐落在村落的南部,环抱村庄(见图 11)。弓背 部湖堤分上下两层,上层数米宽,用青石板铺就环湖道
采势, 就水取形, 自然景观为主, 辅以人工建筑(如牌坊、 远山,村落近处都是坡岗地,并没有处于崇山峻岭的感
亭榭、楼阁、路桥、塔楼、书院等)和植物, 使山川、田野和 觉(见图 2)。而西递水口则截然相反,虽然西递水口与
人工建筑融合成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使得水口看上去 西递村距离遥远,但与西递村环境相似,四面群山紧逼
图 4 灵山水口小巧精致
种也是精挑细选,力求做到所选择的树种能够充分表
达传统理念并完美体现周边环境。在走访的多处村落
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水口林中表达水口林概念的乔木
多是由两三种树配合种植(见表 1)。从表一中可以看到
有些村落就用一种树形成水口林。相对于水口林中
“林”的概念,还有一种孤植水口当中,称为水口树。这
意义的多元化。
的功能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防卫和边界的功能。
水口是中原汉文化和徽州山越文化交融的产物, 同时,外出经商返乡的商人、手工业者以及出嫁的妇女
历史上的徽州由于战乱等因素,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移 在归乡的时候都会在水口处稍作停留,整理衣帽首饰。
民迁徙过程,所以在皖南山区驻留的移民心理上需要 这时的水口就像故乡的家门口,是பைடு நூலகம்好好观望的。
表1 部分徽州古村落水口林树种组成情况
村落名
植物名称
雄村
桃树
香樟 紫弹朴
许村 三角枫 苦楝
泡桐 香椿
唐模
枫香
香樟
昌溪
枫香 糙叶榆 香樟 麻栎
琶塘
麻栎
枫香
柿树
南屏
香樟
枫香
宏村
枫杨
枫香
柳树 杨树
呈坎
桃树
杜仲
枫香
村庄息息相关。建设一处水口,就是要在河流出口处企 盼神灵的保佑,藏风聚气。从风水学上考虑,这样的地 标性建筑群以及周边的环境关系到村庄的安危与兴 衰。这也就是水口得以兴建的原动力。
随着历史的前进,徽商成为南方地区甚至中原地区 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徽商的强大也同时带来了徽州古 村落的发展,资源和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徽州。而一些告 老还乡的商人则热衷于修建私家园林。但是这样一个过 程也不能忽略了徽州的一大自然缺陷—— —可用土地的短
缺。所以,在徽州,虽然富裕到足以修建宅邸园林的人家
种树往往成为风水树的代表,成为水口中的植被地标。
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是宏村水口南湖边的枫杨和唐模水
口的古樟(见图 7)。自古徽州的一个地方观念就是“贾 而好儒”,这些风水树所表达的意义与这一地方观念一
图 5 南屏水口
致,即企盼本村文运昌盛之意。
(四)建筑
水口中附属的建筑是水口含义的人文体现。有水口
处必有建筑,这些建筑则包括常见的亭、堤(坝)、桥、牌
另一方面,水口区域经过这一次的改造后,形成一 种较为稳定的模式。此后也形成了一定的传统,即:入村 的标志从这里就是真正进入了村庄。村与村之间重大的
的长河中,水口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这 议事、纠纷都是在水口区域商讨解决。如果村与村之间
种渐渐演变的过程发展至今,更多的赋予了水口功能 发生冲突和摩擦,外村进入水口则视为入侵。因此水口
梁以及黄山市屯溪的水口—— —篁墩(见图 8)。
西递水口的一大特点就是水口距离村庄有一定
四、典型水口描述
水 口 广 泛 存 在 于 皖 南 山 区 的 古 村 落 中 ,包 含 了 构
面环山但其水口仍然大气磅礴。这样的水口差异是与
其引用水源的不同分不开的(见图 4、图 5、图 6)。
(三)树
指树林情况分布,徽州水口内部以及周边的林地
亦称“水口林”。徽州人在水口植树主要依据传统风水
理 论 :村 庄 林 茂 ,烟 雾 团 结 ,吉 气 所 钟 ,林 木 尽 伐 ,风 吹 气散,未有不败。根据这样的思想,徽州人所种植的树
林效应的公共绿地系统,仍存在一些山野地形。通过“第 二次”的大规模改造,结合建筑、水口林和水系,形成真正 的水口园林景观,从而开创了公共性质的村居园林。
水系改造过程中,通常会修建水坝等一些小型的 水利工程,形成一定的水域范围,修建水渠,设置水碓、 水车,水口起到灌溉和舂米等利于居民生产生活的作 用。《双溪李氏族谱》中这样记载水碓:“水碓在流口向 阳桥右侧,白果树下”,并有诗赞曰:“断水何劳掘地成, 归流机巧走雷廷, 玉粒每看云里捣, 寒声偏于月中听”。 《玉镜》云:“水砌、油车忌杀方, 造居水口显风光”。
图 7 唐模风水树
表2 部分村落水口建筑名称总汇
村落名
建筑名
宏村
南湖 清余味 书院 书屋
* 西递 环抱桥 关圣殿 钟亭 鼓亭
* 南屏 万松桥 雷祖殿 观音阁
呈坎 隆兴桥 都天庙 廊桥 乐济桥 女贞观 旷如亭
灵山 天尊阁 灵阳桥
唐模
蜈蚣桥
沙堤亭
同胞 翰林坊
许村 高阳桥 五马坊 大观亭
龙川
胡氏 宗祠
(* 南屏水口建筑现已毁坏,名称为资料考证所得。 西递水口建筑 目前正在恢复过程中)
一、前言
有花园配,然徽州地处深山,村落用地十分紧张,每村又
“水口”一词来源于古代风水学,其本身的含义是 富豪云集,难以家家户户“前庭后院”地大建私家花园。因
一方水之总出口处。在崇尚以风水理论指导村落选址 此共同捐资在村头惟一公用的、最具建园自然条件的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