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17课《》长城》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第17课《长城》PPT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组第17课《长城》PPT课件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 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我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它贡 献了智慧,流尽了血汗,使它成为 世界一大奇迹。不论是巨龙似的城 垣(yuán),还是扼(è)居咽喉的关隘, 都体现了当时设防的战争思想,而 且也标志着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 就。例如,明朝时期,随着封建经 济的高度发展,建筑业也体现了规 模巨大的生产流程和比较科学的烧 制砖瓦作坊。因此砖的制品产量大 增,砖瓦已不再是珍贵的建筑材料, 所以明长城不少地方的城墙内外檐 墙都以巨砖砌筑。在当时全靠手工
▪ 万里长城不仅表现了中华民 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中国 人民的高度智慧、不怕苦的精神、 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和高度的科 学文化水平。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 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 奇迹。
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 的奇迹。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1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 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 城等于没到过中国。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 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写在最后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 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 天安门,秦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 的象征。因长度逾(yú)万里,故又称作 “万里长城”。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 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 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táo),东止 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 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 (suì)亭障,全长1万多公里;三是明朝 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lù)江 畔的长城,全长8851.8公里。若把各 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在5万公 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7课《长城》ppt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7课《长城》ppt
• 蜿蜒盘旋:长而曲折地延伸。
读课文第二段,仔细观察图 片 ,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建筑?
小结:
远看长城,先整体 后部分,构造科学, 利于防守。
综合远景图、近景图,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画出来,再反复读一读。 2、小组讨论交流活动: 假如你登上了长城,面对这高大的城墙绵延起伏 起伏,延起伏,触摸着巨大的条石,脚踩着平整的 方砖,领略那巧妙的设计时,你会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 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 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之间,施工坏境艰难; 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之多;它建筑于两千 多年前的秦朝,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 智慧,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再次看两幅长城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 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条石 城砖 垛口 瞭望口 射口 城台 2、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收获。
作业练习、课内外结合。
•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 2、延伸性作业: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 呢?请大家课外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以《长城为中华 民族带来了什么》问题写一篇介绍稿,准备参加语文活 动课——我心中的长城。
17《长城》
欣赏了上面的图 片,你有什么感受?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 女的骄傲。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 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这节课 我们继续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以 及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学习第一自然段
远景怎样?
(像一条龙)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 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1)远看图中的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 来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 (比喻;长、大、弯。) (3)作者为什么列举了 “一万三千多里”这个数据? (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词语盘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词语盘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店铺在此整理了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词语盘点,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词语盘点【崇山峻岭】高大的山岭。

崇,高。

峻,高大。

【蜿蜒盘旋】本课指长城如同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中曲伸行走。

蜿蜒,指蛇类曲折爬行的样子。

【瞭望口】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瞭望,登高远望。

【气魄雄伟】本题指长城表现出来的雄壮而伟大的气势。

【陡峭】山势等坡度大,直上直下的。

【凝结】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

本课指形成。

【奇迹】想像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近义词】盘旋──旋转修筑──修建坚固──牢固平整──整齐瞭望──远望筑成──构成【反义词】远看──近看陡峭──平整雄伟──矮小蜿蜒──笔直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课文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句子赏析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长城 课文

长城 课文

长城课文《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

作品描写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现整理分享原文、段落大意及长城资料。

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段落大意】《长城》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长城的概貌。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长城的构造。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指出长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长城资料】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教案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谢谢阅读。

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1.学习会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3.学生书写。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小组学习,思考(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五、巩固练习(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全班齐读。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三、总结学习体会。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长 城》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长  城》教案及反思

第17课《长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课前准备1.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前2~3天,让学生感知课文,粗知内容。

a.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广泛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

b.学生自主与学习伙伴研究资料,归类整理资料。

2.自学生字,初写生字,并大致读顺课文。

3.老师了解学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教学过程:一、展示资料,交流信息1.分小组展阅和简介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并确定在全班交流的小组最感兴趣的内容。

2.全班交流,分享信息。

可用多种方式交流与展示。

对学生的资料和信息老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其来源作适当的追问。

(鼓励学生将图片和资料整理好办展览或专刊)对于已去过长城的学生,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印象。

老师再概述长城的特点、影响与魅力(顺势引入书中的长城)。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1.、板书课题。

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人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要当好解说员,必须从正确、流利读课文起步)。

a.识:如易读错字:“峻”不能读成jn,“峪”不能读成y,“屯”不能读成tn;能巧记字:“嘉”用形声法,“嘹”可用意合法组成“嘹望”来识记等。

老师用多种形式对生字特别是难记难识字进行强化。

b.写:老师对学生已写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即可,如“嘉”字的“吉”下不能少两点,“隔”中门字里的部分两点一横一竖不能多写一横;其次要强调把字写的工整好看;更正写字本上的错别字。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17长城 》课件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17长城 》课件

城门洞上,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 锁闩。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闭, 严实坚固。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而且也是 交通要道。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化、 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八达岭也因此得名。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 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 业的发展,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 产,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更优美的旅 游环境迎接着大家的到来!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 长城。”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过 类似的杰作。”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长城之旅第一站——“远看长城”
“长”
远看长城,它象一条长龙,在崇山峻
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 蜿蜒盘旋 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长城之旅第二站——“近看长城”
城台 (屯兵的堡垒)
瞭望口(供瞭望用)
射口 (供射击用)
“高大坚固”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 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 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长城之旅的终点站——“遥想当年”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 两三千斤重 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 无数的 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 无数的 ,一步一步 无数的手 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 的山岭。
长城之旅终点站——“遥想当年”
在那炎炎烈日下,他们挥汗如雨,拼命地向山上运石块 _______________;
小小导游来解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7 长城 第一课时PPT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17 长城 第一课时PPT课件(共31张PPT)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列数字:一万三千多里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 蜒盘旋 。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 千多里。
相当于绕400米的操场16250圈,20多年前, 有个青年人徒步走完长城用了508天。
蜿蜒盘旋
蜿蜒,像蛇爬行的样子。 盘旋,回绕屈曲。 蜿蜒盘旋:长而曲折地延伸。
西至嘉峪关,像一条长龙。

第二自然段: 近看,长城高大坚固。 第三自然段: 联想到长城凝结了多少

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第四自然段: 赞叹长城在世界历史上
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两幅
图的观察 点有什么
不同?
近景
这两幅图的观察 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点有什麽不同? 崇山峻岭之间
远景

高大
请在课文 从画面上 中找出与画 看长城有什麽 面对应的段。 特点?
3、楹联:(1)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2)嘉峪关联:二崤xiá o虎口夸天险,九折羊肠确地难。 (3)玉门关联:无边晴雪天山出,不断风云地极来。
4、诗词:《古意》[宋]陆游、《登长城》[唐]李益 等,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
5、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定城砖的传说》等 。 6、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长》等。
标题
单元导读
• (1)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 •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 达方法。 • (3)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 料。
长城是古代华夏民 长 族战略防御的屏障,是 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勤劳 城 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 民族创造伟力的里程碑, 是中华民族文明与进步 的丰碑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17《长城》PPT课件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17《长城》PPT课件

逶迤的长城
长城之旅第一站——“远看长城”
图中的长城像什么?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 蜿蜒盘旋 。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 千多里。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 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 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东头的山海关(河北)→ 北京 → 山西 → 内蒙古 → 宁夏 → 陕西 → 西到嘉峪关(甘肃)
考一考你:
1、作者是在
观察长城的,特点是 。
2、修筑长城的材料是

3、长城的宽
,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堡垒是一座方形的

作用是

5、A:瞭望口 B:垛子 C:射口
1
2 齿形墙总称为 3
长城之旅的终点站——“遥想当年”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 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 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 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 陡峭的山岭。
烽火台
通过白天点烟,夜 晚燃火的方法可以 传递警告信号。用 作烽烟燃 料的是狼 粪、硫磺和硝石混 合物。藉此方法在 几小时内就可以把 信号传递到500里 远的地方。
金字塔
比萨斜塔
站很单 候 肩多不在自看没膀少见长然这有无劳头城地数火数动、上想不车的人后,起清、手民不踏古的汽,的见着代条 车一血尾脚修石 ,步汗的下筑, 没一和万的长一 有步智里方城块 起地慧长砖的有 重抬,城,劳两 机上才。扶动三,这凝着人千就陡结墙民斤靠峭成上来重着的这的。。无山前条那数岭石时的。,
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
jiā yù zhuān duŏ tún
嘉峪关 城砖 垛子 屯兵
lĕi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7课长城教学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7课长城教学课件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 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八达岭城墙高6——9米,最高处达10米,墙 体都用抗腐蚀、抗风化、性能好、硬度高的花 岗岩包砌,石条最长3.1米,重1.5和1.7吨,墙 体填满泥土和石块,用夯筑石;墙的上面填三 四层方砖封顶,用糯米碜石灰粘接灌缝,城墙 三面风雨不透。

秦始始皇 皇 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会读: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雄伟 嘉峪关 城砖 城墙 瞭望口 垛子屯兵 堡垒 智慧 打仗 扶着
自由朗读全文,说说这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
学习第一自然段: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 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公元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 一段约450千米的长城,就征调民工180万。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学习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 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理解: 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一是“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 二是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 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2、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
前总统尼克松)
3、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刘连英
2017年5月6日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长、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2、图文结合,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

读课题,全班读。

2.出示长城彩图,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复习生字词,解释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

二、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现在我们就先站得远一点,高一点,看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再看第一幅图。

1.观察图画,先用自己的话讲。

再指名读课文的相关句子。

(像一条长龙)
2.出示文字: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3.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用手势表示出来。

4.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长、大、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5.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近看长城
出示: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近看长城)
你从哪儿知道的?(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给我们介绍一下。

(瞭望口、射口、齿形墙总称“垛口”。

)
4.我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图边给大家介绍。

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结: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你觉得设计和建造长城的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怎么样?(聪明、聪慧等)
5.指导朗读。

(三)由长城想到
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1.作者想到了什么?(古代的劳动人民)
2.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
语理解,并且指导朗读。

)
(1)“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们的外貌穿着……,他们的神情动作……
课件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多少”、“才”你体会到了什么?
3.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第三自然段。

(四)赞美长城
1.小结: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2.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3.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发出这样的赞叹: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课文学到这里,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了吗?
(联系前文,从长城的长、高大坚固、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来谈。

)
4.把最后两段连起来读,读出自己心中的赞叹。

三、写话寄情
正是这样的雄伟气魄,正是这世界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奇迹,吸引了全世界的人。

看,这些名人在登完长城后留下了自己的题词。

1.出示领导人的题词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你也来学学这些名人,给长城写几句话。

总结:长城,已被写进了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她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是中华民族的根,她是中华民族的魂,她是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四、作业
1.有关长城的写几句话。

2.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
17. 长城
远看:长、大、弯打比方列数字长城近观:高大坚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联想:劳动人民
赞美:伟大奇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