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

合集下载

环境行为学笔记

环境行为学笔记

环境行为学笔记绪论一、研究内容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人类的行为:①经验②行为二、研究学派1、格式塔心理学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奉献:偏重于知觉理论2、构造论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受中去3、皮亚杰学派观点:人的心理进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进展原则:组织、平衡、习惯1、组织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一致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一致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一致的“模式”。

③不一致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一致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2、平衡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与行为。

表达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习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汲取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㈠建筑家与规划家的研究设计方法方面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类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类模型,设计设想表达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1、感知理论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要紧的。

(实践学习)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

(动机作用)③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是有区别的。

2、认知理论3、Narberg:环境图式构成要素①中心与地点:有中心的图式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②方向与途径③地区与领域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⑤地点精神四大文明古都:长安、罗马、雅典、开罗4、基本构图在不一致空间层次的表达5、在头脑中形成模式(大脑反应过程的模式化)㈢环境心理学的奉献存在的问题:1、确信了科学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研究缺乏,仍是新兴学科。

国开大学环境保护学习行为表现

国开大学环境保护学习行为表现

国开大学环境保护学习行为表现
国开大学的环境保护学习行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参加校内外的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环境宣传等。

2. 环保意识培养: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传播环保知识和意识,鼓励身边的人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等。

3. 环境行为规范:遵守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保护相关规定,不私自乱扔垃圾、乱贴乱涂。

4. 能源消耗节约:节约用水、用电等资源,鼓励使用环保型设备和器具。

5. 科研成果和创新: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科研项目,提出创新的环保解决方案和技术。

6. 环境监督意识:及时反映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和投诉,维护公共环境权益。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环境保护学习行为表现,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环境行为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致力于探索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机制。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解析环境行为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其基本假设、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拓展与影响。

我们将深入探讨环境行为学的基本框架,分析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

本文还将关注环境行为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实践应用,探讨其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潜在价值和实际应用。

通过对环境行为学及其拓展的深入研究,我们期望为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人类生活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深入理解之上的。

这一学科主张,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体内在因素的结果,而且是由其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所塑造的。

环境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环境认知理论、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以及环境应激论等。

环境认知理论主张,人类通过感知、理解和解释环境来形成对环境的认知,这种认知进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人类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经验,对环境进行选择性注意、解释和记忆,从而决定如何与环境互动。

环境决定论则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处的物质环境所决定的。

例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等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这种理论强调了环境在塑造人的行为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环境可能论则提出,环境提供了行为的可能性,但并不一定决定行为。

换句话说,环境为人的行为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但人是否利用这些机会以及如何利用,则取决于个人的动机、能力和选择。

环境应激论关注的是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压力源(如噪音、污染、拥挤等)会导致人的心理压力和不适,进而影响其行为和健康。

因此,环境行为学也关注如何通过环境设计和管理来减轻环境压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围。

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现场地图的模型。

1 4 10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环境行为学案例分析

环境行为学案例分析
举例来说,卫生间的内部装潢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大面积的马赛克或是瓷砖贴在墙上 和地面上,有多隔间,水池和镜子。使用功能上来说,马赛克或瓷砖贴面是出于防水和清洁需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根1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敷工资设艺料技高试术中卷0资不配料仅置试可技卷以术要解是求决指,吊机对顶组电层在气配进设置行备不继进规电行范保空高护载中高与资中带料资负试料荷卷试下问卷高题总中2体2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1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1都关能可于地以管缩正路小常高故工中障作资高;料中对试资于卷料继连试电接卷保管破护口坏进处范行理围整高,核中或对资者定料对值试某,卷些审弯异核扁常与度高校固中对定资图盒料纸位试,置卷编.工保写况护复进层杂行防设自腐备动跨与处接装理地置,线高尤弯中其曲资要半料避径试免标卷错高调误等试高,方中要案资求,料技编试术写5、卷交重电保底要气护。设设装管备备置线4高、调动敷中电试作设资气高,技料课中并3术试、件资且中卷管中料拒包试路调试绝含验敷试卷动线方设技作槽案技术,、以术来管及避架系免等统不多启必项动要方高式案中,;资为对料解整试决套卷高启突中动然语过停文程机电中。气高因课中此件资,中料电管试力壁卷高薄电中、气资接设料口备试不进卷严行保等调护问试装题工置,作调合并试理且技利进术用行,管过要线关求敷运电设行力技高保术中护。资装线料置缆试做敷卷到设技准原术确则指灵:导活在。。分对对线于于盒调差处试动,过保当程护不中装同高置电中高压资中回料资路试料交卷试叉技卷时术调,问试应题技采,术用作是金为指属调发隔试电板人机进员一行,变隔需压开要器处在组理事在;前发同掌生一握内线图部槽 纸故内资障,料时强、,电设需回备要路制进须造行同厂外时家部切出电断具源习高高题中中电资资源料料,试试线卷卷缆试切敷验除设报从完告而毕与采,相用要关高进技中行术资检资料查料试和,卷检并主测且要处了保理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环境行为学概论

环境行为学概论

人的创造力与环境
基本需要的影响因素:
个人生理的子系统 文化子系统 社会子系统 个性子系统 物质环境
领域性定义与争论
定义包括以下几种: 单一个体,成对或群组控制着一块领地 领域是针对同种族的,其他种族可以自由进入。 有领域就有入侵,因此有防卫的问题 既是一个较弱的个体,在其领域内能强有力地唬住入侵者 站在领域边界以外。 领域可能与生育有关,虽然控制领域只是控制地区,而非 控制雌性 保卫领域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入侵。
2。环境可能论 视环境为一种介质,由此提供人们以机会,这些机会 可能被人所了解,也可能不被发现,重要因素是人的 选择与主观能动性。
3。环境忽然率论 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的关系,地理、 气候、与生理等并不主宰一切,任何地点都存在着大 量的潜在机会与供选择的可能性,可以发现肌体、行 为与环境之间的持久关系。
4。基本图示构成在不同空间层次上的体现。 层次是指地理、风镜、城市、建筑细部与部 件,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复杂 的结构。
5。大脑反应过程的模型化
• 刺激来自环境,为肌体感知。 • 知觉在大脑中得到释译,是来自过去积累的经验。 • 找到相关事物,即被理解,直觉变成认识。 • 根据认识,可能会做出反应,也可能没有外显行为。
设计方法方面
60年代是对近代建筑理论进行检讨的年代,批评来 自多方面:业主、建筑师、使用者、社会科学家。 空间缺乏生机,原因来自多方面。心理学家和建筑 师借助心理学的方法去对传统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 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1。从管理科学和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 确模式,使设计过程科学化。把社会科学数据、观 点综合到设计中去。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和卡罗琳·弗朗西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讲

环境行为心理学第四讲
整理课件
二、环境应激理论
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stress)。 应激包含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方面。 应激是主体应付环境挑战是出现的不平衡:当主体感到面临挑 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就会产生应激反应。
整理课件
(一)应激反应
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1.生理反应 由加拿大生理学家赛利最先提出,又称为系统应激(system stress)。 赛利的研究证明,在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连续发生的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总称为 一般适应症侯群,简称GAS。
复杂性(多样性)与平均偏爱率
整理课件
(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3.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
雷切尔·卡普兰和斯蒂芬·卡普兰用四个环境维度来预测对不同环 境的偏爱,这四个维度为:
(1)连贯性——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织的程度; (2)易识别性——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的程度 (3)复杂性——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 (4)神秘性——环境中隐含的信息吸引人探索其中奥秘的程度。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一、唤醒理论
(一)唤醒与情绪 唤醒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唤起,
增加人们身体的自主反应。唤醒是由于大脑中心的网状结构被唤起, 脑活动增加。唤醒其实就是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各种身体活动, 使它们达到活跃状态。唤醒是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和干预因素。
整理课件
三、环境负荷理论
(一)环境的负荷
唤醒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接受的感觉信息的多少。梅拉 比安提出,可以用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他把这一概念称为环境 的负荷。

环境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看彭一刚老先生的《建筑空间组合论》,其中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

此外对我影响至深的是阿尔瓦·阿尔托的一句话:设计每扇窗子的时候,都要设想自己和女友坐在窗前交谈的情境。

这些都使我对人类行为和建筑的互动影响有了最初的认识,体会到建筑和建筑群形成的人工环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和载体。

从那以后,在设计这个容器的时候,自然是处处留意人的活动,作为建筑师的日常工作,大量面对的就是观察、构想、实现各种类型和尺度的行为空间,每个细节都可以联系到环境行为学的理论之中,借这个机会,以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一下回顾和总结。

1,微观空间和中观空间行为的案例这个案例的委托方是某科研机构,在2009—2010年,由于技术突破带来的科研成果的爆发式呈现,使得研究领域极度扩大,同时对相应产业的开发也形成了迫切需求,使得该机构的人员规模正在急速膨胀,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由二三百人扩充至千余人,并极有可能继续保持该速度进行扩充。

为了解决科研和办公空间的严重不足,区政府将某开发区内被法院没收的一栋8层工业厂房,提供给他们改造成办公、实验综合楼,其中2层将改造成为集中办公区。

由于对以往办公环境的习惯性思维,该机构高层对于新的办公区域的设想是整个二层将做成一个满足规范需要的行列式排布的开放式办公室,以期容纳更多的办公座位。

经过简单的平面布置,我意识到问题所在:在一个158米面宽,27米进深的开敞空间里(隔断空间的仅有两道防火墙)进行行列式的办公卡座排布,日常办公的各种声音、响动将汇聚成饶人心烦的背景噪音,而且,没有任何围合感和识别性的办公空间不能给予使用者任何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见下图)这样的办公环境仅仅满足了最最基本的办公场地要求,其空间感受一定是机械的、糟糕的,员工的工作效率必然受到负面影响。

通过和该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交流,重点了解其部门架构和办公模式,该楼层主要是各个部门的中层和基层员工的办公区,办公内容主要涉及实验的计划编制、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实验组的内部讨论和科研成果报告的完成,他们的工作过程中包含大量的小组内部的讨论和信息交换,这个过程不仅会贯穿整个实验的过程,而且讨论是否顺畅对于科研的成败很重要。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

VS
寻求环境与行为的和谐
为了实现环境与行为的和谐,我们需要深 入了解环境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采 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人类行 为的改变。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 同努力来实现。
PART 03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实践中 的应用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关系
01
环境行为心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
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文化、家庭、学校、社区等,也会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 人们更倾向于表现自我和追求个人目标;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塑造
人类的行为和活动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塑造着环境。例如,城市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是由人们 的行为和需求所塑造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是由于人类的行为所导致的。
现状
目前,环境行为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领域,吸引了来自心理学、地 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参与。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度不断提高,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PART 02
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物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颜色、布局等,都会影响人的行为。例如,在高温环境下,人们 更倾向于选择凉爽的地方休息;在明亮的光线下,人们更容易保持清醒。
环境行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学的学科。它探讨人们如 何感知、评价和理解环境,以及如何在环境中行动和与环境互动。
概念
环境行为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如何受到他们所处环境的物理和社会特征的影 响,同时也研究这些环境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认知和情感。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o 1)色彩的温度感:色彩会使人产生温暖或 寒冷的感觉。金、黄河红属于暖色调,使人 感觉温暖,热天呆在以红、黄、金色为主的 地方出汗也会多一些。绿和蓝属于冷色调, 在阴冷的环境中让人感觉更冷,在炎热的环 境中会给人些许凉爽。红紫和黄绿等属于中 性色,既不冷也不暖。色彩的冷暖还与对比 有关,如紫色与橙色放在一起,则紫色偏冷; 若和蓝色放在一起,则紫色偏暖。无色比有 色冷,白色比黑色冷。
环境行为学导论(1)
o 柏拉图两千年前曾说过:“世界上最困难的任务就 是了解人类自己”,而环境行为学恰恰就是研究、 探讨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 为影响关系的新学科。
o 英国的首相邱吉尔曾说过:“人们塑造了环境,环 境反过来塑造了人们”。也就是说人的行为与周围 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人是自觉 地、有目的地作用于他周围的环境,同时又受到客 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 了自己。
环境行为学导论(1)
2020/11/23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展战略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 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 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环境行为学导论(1)
第一章 环境行为学导论
o 一、环境行为学的内涵 o 二、环境行为学的主要理论 o 三、以个人空间需要为例说明各种理论 o 四、讨论案例:城市地标 o 五、思考和作业题

环境行为心理学

环境行为心理学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密度和拥挤度的关系,高密度对动物和 人类的影响,拥挤感的不同体验以及如何减少拥挤;人类的环境 类型,不同的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和居住环境对隔日 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 空间行为:研究空间行为和环境的易识别性,空间的生气感和舒 适感,空间的秘密性和公告性,空间的使用方式,特别是建筑和 布局方式对个体人际关系与交往方式等的影响。
上述几种理论都可以纳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例如刺激过载可以看 作是应激的结果;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最佳适应水平 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行为局限是应激的标志。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 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6. 生态理论:生态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环境是处于一 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行为都有一个时间和 空间背景,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整合了的行为情境。行为 情境认为,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 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的行为是不同的。如当行为情境 是一间正在讲“如何演讲”的教室,按生态理论,这个 情境中的行为应包括讲解,聆听,观察,记录,举手的 提问解答。生态理论认为根据情境,可以预测将出现的 行为。在环境设计中,生态理论是运用得最多的。
Splendid split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Splendid split
园林版
环境行为心理学
• 环境:这是一个相对某项中心事物而言的,也可以说是 围绕某种物体,并对该物体的“行为”产生某些影响的 外界事物;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 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 体。我们可将环境区分为个体出生前的先环境,即合子 环境,和出生后的后环境,即外环境。外环境又分物理 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按人类干预的程度大小,又 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先(合子)环境人为环境 环境物理环境自然环境 后(外)环境社会环境。

论环境行为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论环境行为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论环境行为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温荣玢【摘要】通过对环境行为学的基本概述,对环境行为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加以分析,探讨了景观设计在环境行为学影响下的新思路,探寻景观设计在当今时代新的发展方向,以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人们需求的景观设计学方法。

%This article,through the basic overview of the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application in the landscape design,discusses the new ideas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explores the ne【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1(037)025【总页数】2页(P22-23)【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景观设计;设计思路【作者】温荣玢【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艺术设计系,四川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31 环境行为学概述环境行为学又称环境心理学,它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因此其应用性环境行为学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1]。

2 环境行为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及其重要性在19世纪末~20世纪的50年代,就有所谓的“环境决定论”。

人与环境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行为和经验也可以被环境所改变。

从景观的设计角度来看,它总是与人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师在长期的设计思考过程中会发现,设计的景观与人的联系往往比景观本身更为重要。

环境行为心理学

环境行为心理学

什么是环境行为心理学1.先民对环境行为心理的认知在国外, 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著名学者对人的行为、心理都有过论述。

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的希波克瑞特(Hippocrates)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4种类型。

2.对20世纪世界发展思潮的反思唯经济增长论:从20世纪下半叶起, 人们一味把经济增长的数量简单的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被简单地规定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这样一来, 单纯的经济增长就带来了人口膨胀、资源匮乏、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经济危机、贫富不均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在此背景下,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思想: 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处理好人口增长、资源使用与环境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的第一本教科书在1974年编著完成, 随着环境行为心理学科的发展和普及, 1986年, 其正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至此, 环境行为心理学正式出现在学术界中。

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①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②建筑学(Architecture) ③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④心理学(Psychology)⑤美学(Aesthetic)与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的学科主要有:②建筑学(Architecture)a.1959年, 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城市意象》一书, 把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标志物作为城市意向的5种构成要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认为它们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人们对城市的心理印象。

道路——线形元素, 城市意象的主导元素, 人们通过在道路上的移动来观察和认识城市, 其它的元素都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

边界——线形元素, 起到了划分领域的作用。

区域——面, 由于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而联系形成了二维的平面。

环境行为学名词解释

环境行为学名词解释

环境行为学名词解释
环境行为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领域,它研究了人类行为与环
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行为学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建
筑学等多个学科,旨在理解人类如何感知、适应和与周围环境互动。

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个体行为到社会行为的各个层面,包
括个人对环境的偏好、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以及环境设计对人类行为
和健康的影响等方面。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区发展等领域,以创造更舒适、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
环境。

环境行为心理学

环境行为心理学
2
一、前言
(一)概念、特点和作用
1、环境:是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 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 2、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交互关系 的学科; (1)特点 A、其从成为一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不过三十余年的历史; B、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B、它以整合之整体观点研究人们在实际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行为与经验, 将人类与环境视为不可分割、相互定义的整体; C、强调人类主动处理与形塑环境的能力,而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刺 激; D、不将人类的行为与经验孤立,考虑行为发生的脉络。 (2)作用 A、影响了环境设计与公共政策;
4
率性之猜测加以评估。此外,他并且提倡代表性设计,强调对各种不同 之具代表性的环境进行抽样以研究人类行为的重要性。
3、行为—场所理论:巴可认为人类行为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的整体。要了 解人类的行为应至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研究。他提出行为 场所(behavior setting)作为研究人类行为之单位。行为场所乃一具有时 间与空间边界,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它由实质物体或环境与可替 换的人所组成,此二者以一特定的关系进行互动以完成场所的计划。
(2)社会心理学者索莫也在1958年发表[老人病房之社会互动],阐明领 域感之观念。
(3)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也在此同时进行精神病房之研究并分
5
别于1961年与1966年召开[建筑心理学与精神医学]会议,与会人士来自 心理学、建筑与精神医学等不同专业。
5、人类学界
(1)霍尔研究空间人类学,出版了二本极为重要的书籍,[无声的语言] 与[隐藏空间]。探讨人际空间距离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 差异。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行为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0分,5个单词)1、应激:令人不愉快的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包括主观反映、客观刺激2、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3、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4、人际距离:一般人与人接触时,两者之间都要保持着一定的领域范围。

这种领域是看不见的,一旦他人进入该领域,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转身避开对方,或离开,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这种领域称之为人际距离,也称移动式领域5、拥挤:拥挤是对导致负性情感的密度的一个主观心理反应。

6、空间:是指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的相互关系7、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1 4 108、小群生态:一般情况下,人总是三三两两﹑三五成群地交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小群生态9、领域: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拥有或占用的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该场所或区域就是拥有或占用它的某个人或群体的领域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1归属感: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亦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

12、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个体数目的客观测量,具体来说,它是指个体与积的比值13、感知: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被经验环境所修正。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16、认知(cognition):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的过程。

17、图式: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18、意象:人们头脑中的地图,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路。

19、领域性(Territoriality):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环境行为学笔记

环境行为学笔记

环境行为学(一章)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涉及人类行为(经验、行动)与环境(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研究人的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解决环境问题学习的意义与必要性❝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32种环境威胁❝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提高环境、景观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

(二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环境知觉的性质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声、形、色。

2:知觉也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需要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主观因素的参与。

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与感觉同时发生。

一旦感觉的客观事物消失了,感觉和知觉就停止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

二者统称感知认知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

3环境知觉是环境信息的最初集合,是我们捕捉并解释环境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程,是对客观环境属性的整体反映。

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接受环境信息.人的感官中视觉最为重要,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87%来自眼睛。

75-90%的人体活动是由视觉引起的。

1.环境知觉依赖于环境信息和知觉者自身的经验。

2.环境知觉包括的过程:感觉登记、模式识别(特征抽取)、知觉加工3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知觉分为:功利性和美学的环境知觉的特点:(1)意匠作用:知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经验和习惯起支配作用。

如透视偏差等。

(2)知觉常性:(3)认知容量:人类的环境知觉受到其加工信息容量有限性的影响。

(4)对环境的无意识(5)灾害的知觉(6)个体差异❝环境知觉理论:(1)格式塔知觉理论(胡塞尔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

格式塔心理学以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Wertheimer认为,似动现象绝不是某些感觉元素的总和,而是感知到的一种运动整体——一种格式塔。

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

环境行为学的解释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环境行为学涉及到多门学科,涵盖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等多门学科。

人和环境交互作用引起的心理活动,其外在表现和空间状态,我们称之为环境行为。

1.1.2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也有称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比环境心理学的范围似乎要窄一些,它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overt action)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可以观察得见)因此其应用性更强。

环境行为学是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学,景观规划与设计等学科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1913—1930年,华生(Watson,John Broadus,1878—1958),经典行为主义1930年,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B.F. Skinner),操作行为主义20世纪50年代,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米契尔(W.Mischel,1930-)社会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早期即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50年代,有所谓的“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等带有机械唯物论色彩的理论,偏于实验室研究.在建筑与规划上也有“建筑决定论”,“规划决定论”。

环境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于70年代形成高潮。

1970年,建筑心理学国际研讨会(IAPC)美国,国际心理学会成立环境心理学分部英法德日的环境心理学发展代表人物: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普洛尚斯基,城市规划师林奇中国的环境心理学1993年,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1996年,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后改名为环境——行为研究学会(EBRA)调查研究的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观察法现场研究法语义区分法认知地图法环境评价集结行为信息,运用心理学方法,描述环境场所及外部的因素和对行为的影响。

感觉1.1 定义: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块状滨水开放空间
块状滨水开放空间是指比较集中的、具有一定尺度的与城市水体有密切关系的城市开放空间,根据与水体的关系又可分为:内陷型和外凸型。其中前者以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为代表,后者的典型案例则是中国香港的尖沙咀文化艺术中心广场。
(3)复合滨水开放空间
在城市发展和演变的漫长过中,带状和块状滨水开放空间混合发展、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复合滨水开放空间。纽约的曼哈顿和上海陆家嘴这两个滨水城市中心区,都具有复合滨水开放空间的特性。
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芜湖市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其滨水区的类型属于江滨。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芜湖市滨水区指的就是芜湖市江滨区域。
1.3几种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典型形态
(1)带状滨水开放空间
以上海外滩和滨江公园为典型,在密集的城市和黄浦江之间形成一片带状的开放空间,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观光游览、休憩活动的主要场所。芜湖滨江公园就属于这种类型,沿长江南岸铺开的长条带状公园。
2.3对环境的多种感觉
人对环境的多种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与动觉这五类,虽然视觉占支配地位,但听觉、嗅觉、触觉、运觉都参与对环境的感知。不同的感觉相互起着加强或削弱的作用,如果不同的感觉提供了同一的信息,感知就会更加深刻。人对环境的感觉既随人的发展阶段不同,也因个体之间的生理、心理、文化差异而迥异,还会与人的欲望有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感觉属性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人类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感觉,才能对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认识。
上午,在公园中的绝大部分还是老年人,他们聚在小亭子里聊天、打牌、下棋。一般如果阳光充足,来此活动的人也会更多。
下午,公园中的活动人群年龄层次较多样化。依然有老年人从事着早上的活动,同时加入了不少年轻人。如本页广场照片上的那群人,正是一群二十不到的青年人,他们正在举行一个小型的车模聚会,各式的遥控汽车、遥控飞机,玩得不了亦乐乎。儿童在3-4点也陆续多起来,不少大人带着小孩在晚餐前来到滨江公园游玩。同时还可以看到中、青年人在园类遛狗,甚至还有来此拍婚纱照的新人。
1900
(3)社交距离(近距:1.2-2.1m;远距:2.1-3.6m)
这是大多数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中所惯用的距离。滨江开放空间便是一个良好的社交活动场所,它服务面积覆盖了周边的几个居住区,街坊邻居在晚饭后经常会在此散步,这样尺度的人际距离每天都会发生。
(4)公共距离(近距:3.6-7.6m;远距:>7.6m)
3.3对滨江公园的一些建议
(1)滨江公园的休息座椅基本都是露天的,没有遮挡,这样的座椅在雨天和阳光过强的天气里服务性较差。同时,大部分的座椅都是单独布置的,没有形成群组,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且滨江公园的亭、廊布置个人认为应该多一些,以满足人们活动空间的需求。
(2)滨江公园的服务对象很大一部分是老人,在平常的工作日,白天基本只有老人在公园活动。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固定的地方进行锻炼、跳舞、聊天、娱乐等各种活动,使周边几个居住区形成良好的交际圈。因此,在滨江公园的设计中,应该多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适当的减少高差、减少台阶并增设一些无障碍设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嗅觉
嗅觉不仅有助于人们在空间中定位,而且能增加日常生活的情趣。公园中花卉、树叶、竹林,还有那从江面上吹来的徐徐江风带来的清新空气,让身处其中的人放松下来。
(4)触觉
触觉可以让人充分体验环境肌理和质感。滨江公园主要采用木质材料建成,木质的质感让人更加贴近自然。
(5)动觉
动觉是一种因身体活动而产生的感觉。人畅游在公园之内,路面时高时低、时窄时宽,景色不断地变化,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形成一个对所处环境的完整感受。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丹麦]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艾定增等,《景观园林新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 . [美]A·J·拉特利奇,王求是高峰译,《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是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中的应用”。(《环境行为学概论》)
“与环境、行为和设计有关的领域有多种名称,如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建筑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环境设计研究等。近年来,人们用环境-行为研究这一通用术语泛指这一领域,而把其他名称看成是这一领域的各个分支”。(《景观园林新论》p1)
“我将它视为一门新的学科,它既是人文的,也是科学的。涉及开拓一套环境行为关系(EBR)的诠释性理论”。(A.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在版序)
3.2芜湖市滨江公园环境的总体印象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亲近自然,渴望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有一片世外桃源,滨江公园的建设不仅整治了原来较脏、较乱的江岸,同时也创造了优美的城市景观,可谓一举两得。
在本次的调查中,我发现市民对滨江公园的整体印象还是不错的,不论是滨江公园的整体形象方面还是为市民提供服务的使用功能方面。正式由于滨江公园良好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所提供的天然户外休闲活动场所,使之成为芜湖市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每天都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构成了一道美丽的江景线。
2.4人际距离
(1)密切距离(近距:<15cm;远距;15-45cm)
这是一种表达强烈情感的的距离,一般不用于公共场合。在滨水开放空间的设计规划中,出现几率不大。
(2)个人距离(近距:45-75cm;远距:75-120cm)
这种距离与个人空间的范围基本一致,一般用于亲属、师生、密友之间。在芜湖滨江公园中,设置了不少可坐3-4人的长条木椅,以满足亲人、朋友之间的观景、交流、休憩。
(3)试想一下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坐在草坪上大树的阴影下,欣赏着江景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而滨江公园内可供人进入休息、观景的草坪并不多,应适当增加一些。同时继续种植数木,不仅美化了风景,净化了空气,同时也可以遮挡视线、减少噪声,减少城市道路对滨江公园内部环境的影响。
四、总结
滨水开放公共空间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市民一个休闲、放松、娱乐的场所,所以在规划设计滨水空间时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环境行为学的调查和研究,充分了解市民的生活习性和需求,从而打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场所。使之能吸引市民,满足市民需求,促进人际交往,真正成为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场所,体现设计服务于人的理念。
我们不难看出,环境行为学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其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对城市规划和设计都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环境行为学来探讨人的行为活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和分析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它不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模式来诱导空间的发展,同时经过此方法创建的公共空间反过来也可以引导市民正确的行为活动。而滨水开放空间正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运用环境行为学分析滨水开放公共空间设计的方向是势在必行的。
2.2行为与环境
环境与人之间是相互做用的,而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媒介就是人的行为。简单的说,人的行为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足够表明人思想、品质、心理等内容的外在的各种活动;或是说“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或欲望而采取的逐步行动的过程等”。行为是人们的社会结构意识等支配的能动性的活动,行为必然发生在一定的环境脉络之中,并且在许多方面与外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的、人工的、文化的、心理的、物理的环境)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而形成的一定的行为模式。
1.2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地说就是“临近水的区域、场所”。这个区域不仅包含水体或其局部,同时包括一部分陆地,还包括与之相关联的一切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物质。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属于特殊的城市发展用地。这一地区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的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较多、历史文化要素丰富、娱乐性强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环境行为学芜湖滨江公园以人为本
一、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概念
1.1研究城市开放空间的意义
我国的城市发展现今已经逐步进入了注重追求更高更好生活品质的阶段,这也成为了现在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打造开放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的共同目标。而近十多年来,开发丰富多彩的城市开放空间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中心广场、城市花园、步行街等项目的建设在国内各大小城市进行的如火如荼。不难看出,开放空间的营造必将成为城市品质提升进程中的必要环节。
主要用于正式的演讲、演出和各种正规礼仪场合之中。这个距离普遍运用于公共空间的小广场,人们在此晨练或是举办社区活动等。
三、芜湖市滨江公园的观察调研
3.1以行为观察法调研芜湖市滨江公园
本次的调研是在春节前后分几次不同时段进行的。由于冬天气候比较寒冷,户外活动比较少,活动的人也不多。
早晨,公园中依然有不少的老人在进行锻炼,如跑步、舞剑、健身操、使用健身器材等。一般健身活动会持续到8点半左右,而后园中的人渐渐散去,很多老人是吃早饭、逛下菜市再回家。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环境行为学调查研究
---------------以芜湖市滨江公园为例
建筑学硕士鲍亦林2010810001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本文以芜湖市滨江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对之展开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晚间,园中活动的人基本很少,主要因为是冬季天寒的原因。而夏季却恰恰相反,夏季的夜晚,滨江公园十分热闹。许多市民喜欢在晚饭后全家来此散步,由于位于开阔江面旁,江风十分的凉爽,并且夏季江水上涨,滨江公园的下层完全被淹,游客可以坐在栏杆旁戏水。正因如此,许多提倡低碳环保的市民,不愿整天在空调房中渡过,而是选择在滨江公园纳凉。此处是一个很有趣的小品,台阶上布置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铜质螃蟹,夏天江水上涨的时候,台阶有一半以上会被江水淹没。江水拍打着台阶,时高时低,铜螃蟹若隐若现,仿佛真是从江水里奋力爬向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