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和谐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介绍了生态文明观、和谐林业研究进程、和谐林业的内涵,论述了和谐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提出了我国和谐林业建设的途径,即林业社会化、林业生态化、管理系统化、主体知识化、产业现代化。

关键词和谐发展;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1-0096-02

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指人类按照和谐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系统诸因子之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因此,在整个世界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而是二者平等和谐共存。因此,生态文明不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而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生态文明涵盖了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

2和谐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2.1从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角度研究

1999年,张国庆在全球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了和谐发展理论。他认为,和谐发展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随后,他又分析了危机产生的因子,将和谐发展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将和谐发展的最低目标确定为广义的生态健康,最高目标确定为自然界和人类共同繁荣,而不仅仅是健康[1-7]。

2.2从哲学角度研究

刘长明(2002年)、袁吉福(2006年)在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缺陷后认为,和谐发展是指作为物种领袖的人类在物种平等思想指导下,自觉吸取大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智慧,使组成生态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共进,从而使生态系统不断优化[8-15]。

2.3从政治学角度研究

2005年,刘明辉从政治学角度指出,和谐社会是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秩序的期望,人类社会系统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政治系统是其最重要的子系统。所以社会的整体和谐化有利于政治的和谐化。就价值理性层面而言,公共的正义观念、政治

的平等观念和理性的法治观念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政治语言,而且是和谐政治的精神内核,作为政治价值的现实回应,政治和谐化需要从政治社会化、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3种途径加以构建,同时,政治和谐化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16]。

2.4从伦理学角度研究

苏宝梅、刘宗贤、刘长明(2002年)认为,人类不仅要善待他人、与人为善,而且要善待生物、与生物为善,乃至要善待其他所有与人一样的生命和非生命存在,与所有存在为善。博爱万物的和谐伦理观是生生之道、日新之德,其基本原则是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以维护所有生命乃至所有存在的和谐共处[17-22]。

2.5从发展学研究

2006年,张国庆从发展学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显性危机和隐性危机,构建了发展学学科构架,倡导符合和谐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清洁生活、勤俭生活。3和谐林业理论研究历程

和谐林业理论最早是由张国庆在1999年根据“林业系统自组织”理论、“按需育林”理论与“和谐发展”理论提出的,其定义为和谐林业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其内涵可以表述为:和谐林业是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同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

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2000年,邵青还针对我国森林资源危机,提出了以森林经营理论为基础的林业和谐论:以“建设健康的森林”提升林业为目标,以“速生先锋林”替代“速生用材林”为林业技术路线。由此,中国的林业政策目标设置可从低级转变为高级,全面切入生态林业的经营轨道。

2003年,马爱国通过系统考量我国古代的林业思想和林业政策,提出林业发展要蕴涵着人与大自然、人与森林平衡发展的和谐理念,即人要确立自身行动的限度,不能无节制地掠夺森林,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类与森林发展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2006年,李世东、张宏亮认为,所谓和谐林业,就是指林业建设的各个部分、各项内容、各种要素及其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处于一种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即要努力构建可持续经营、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人地共荣的新林业,其实质就是要推动我国林业建设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张佩洁等应用和谐发展理论,指出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和谐林业就是要使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23-30]。

4和谐林业内涵

林业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融入社会-生态这个复杂的巨系

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区域上涉及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山地、平原、城市、湿地、海岸、岛屿、荒漠、草原,林业是这个“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维护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笔者认为,和谐林业应该是:①以“人·地”系统为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的关系,促进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③以“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因此,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参与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采用生态化技术,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关系,倡导生态文化,维护人类心理系统与生理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荣(张国庆,2007年)。显然,和谐林业理论旨在解决生态危机,并着力于从林业的角度去解决社会危机和人类心灵危机。也就是说,和谐林业的目标就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大力培育生态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基础;建设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们对森林产品的需求。

5和谐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文明的起源、延续乃至衰亡,大都与支撑文明的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发展史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陆地上,森林生态系统是养育人类和支撑人类文明的基础。因此,森林在其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的角色。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和谐发展,而和谐发展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在其中,森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