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茶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和鉴别
![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和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127507630b4c2e3f572763c5.png)
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和鉴别一、实验目的1.掌握水蒸汽蒸馏法从中药材中提取挥发油的原理和操作技术;2.熟悉陈皮、丁香药材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和一般鉴别方法;3.熟悉挥发油的单向二次薄层层析方法。
二、仪器与试药(一)仪器挥发油提取器电热套玻璃仪器气流烘干器电热恒温干燥箱圆底烧瓶(500mL)移液管(10mL、5mL)(二)试药陈皮丁香三氯化铁氨性硝酸银 2,4-二硝基苯肼碱性高锰酸钾陈皮油和丁香油对照品茴香醛浓硫酸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硅胶 CMC-Na三、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1.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ianco的果皮。
性温,味苦、辛。
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多痰。
橘的栽培变种的果皮亦作陈皮入药;其未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亦入药,药材称为青皮,能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化学成分含橙皮苷(hesperidin)、川陈皮素(nobiletin)、柠檬烯、a-蒎烯、B-蒎烯、B-水芹烯(B-phellandrene)等。
含挥发油2%以上,油中主成分为柠檬烯,含少量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芳樟醇和川陈皮素陈皮油外观:淡黄色液体,气味独特的陈皮香气,比重0.8381-0.8431。
2.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又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
辛,温。
入胃、脾、肾经。
能温中,暖肾,降逆。
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
《中国药典》规定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6%,油中主要为丁香油酚(Eugenol)、乙酰丁香油酚(Acetyleugenol)及少量α-与β-丁香烯(Caryo- phyllene);其次为葎草烯(Humulene)、胡椒酚(Chavicol)、α-衣兰烯(α-Ylangene),其中丁香油酚约占总挥发油的64-85%。
花蕾中尚含有4种黄酮衍生物,皆为黄酮甙元,其中两种为鼠李素(Rhamnetin)及山萘酚(Kaempferol);另有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番樱桃素、番樱桃素亭(Eugenitin)、异番樱桃素亭(Isoeugenitin)等。
肾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分析研究
![肾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5f2b3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49.png)
肾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分析研究杨安明;刘靖平;闫玉鑫【摘要】建立了肾茶中8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样品,通过三种有机溶剂(石油醚、丙酮、乙醇)和三种提取方法(加热回流、索氏提取、超声提取)提取后,经浓硫酸磺化,用气相色谱法对有机氯农药残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8种有机氯农药在1~250 n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在79%~112%,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几种提取方法中以采用索氏提取法且乙醇为提取溶剂时提取率最高,所购肾茶样品中检测到γ-BHC和δ-BHC农药残留,但农药的检出量远低于《中国药典》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标准.所建立的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适合肾茶中多种有机氯农药的检测.【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肾茶;气相色谱;有机氯农药;残留量【作者】杨安明;刘靖平;闫玉鑫【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39.2肾茶,为唇形科肾茶属植物,又名“猫须草”,傣医认为其清香、苦、凉,具有清火解毒、利尿排石、降尿酸、抗菌及消炎作用[1-3].肾茶主要产于我国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广东等地区,而云南的肾茶相对于其他地区更为有名,民间流传着“世界肾茶看中国,中国肾茶看傣族,傣族肾茶看版纳”的说法.西双版纳种植的肾茶多以人工栽培为主,农药的使用也十分频繁,因此农药残留不容忽视,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有机氯农药杀虫效果明显,是上世纪80年代前用量最大的杀虫剂,主要包括滴滴涕(DDT)、六六六(BHC)、五氯硝基苯(PCNB)等.由于使用时间长、范围广、用量大,虽已禁用多年,但因其稳定性高、半衰期长,不易降解和代谢,长期积存于植物和土壤中,至今在中草药、茶叶、土壤、果蔬中检出率仍比较高[4-6].因此,监测中药材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并制定出相关残留的标准非常重要.报道的有机氯前处理方法较多[7],2010年药典规定了9有机氯农药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8].在调研文献的基础上,实验样品前期处理采用了3种溶剂(乙醇、石油醚、丙酮)和3种提取方法(超声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加热回流法),研究并确定了测定肾茶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条件,并对样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进行分析研究.1.1 主要仪器GC2014型气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AUW220D 电子天平(日本岛津公司),超声清洗器(上海科导超声仪有限公司),旋转蒸发仪(东京理化),DLSB-20L/20 ℃低温冷却液循环泵(巩义予华仪器有限公司),TG16-W台式微量高速离心机(湖南湘仪仪器有限公司).1.2 药材肾茶中药材购买于昆明市螺蛳湾药材市场.1.3 主要试剂农药对照品(正己烷溶解,100 μg·mL-1)购于sigma公司(纯度>98%),乙醇、石油醚、丙酮、正己烷(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化钠(分析纯,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硫酸钠(优级纯,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硫酸(分析纯,重庆川东化工有限公司).2.1 色谱条件弹性石英毛细管柱rtx-1(30 m×0.32 mm×0.25 μm),ECD检测器,进样口温度275 ℃,柱子程序升温,检测器温度285 ℃,进样量1 μL,不分流进样.程序升温方法:初始温度120 ℃,每分钟升温8 ℃至250 ℃,保持3 min,再每分钟升温10 ℃至280 ℃,保持10 min.载气为高纯度氮(99.99%),电流1 nA.在此条件下对照品、样品中各农药出峰顺序见图1及图2.图1中各个保留时间下的农药成分见表2.2.2 对照品混合储备液的制备用正己烷将浓度均为100 μg·mL-1的α-BHC、β-BHC、γ-BHC、δ-BHC、P.P′-DDT、O.P′-DDT、P.P′-DDD、P.P′-DDT分别制成浓度均为5 μg·mL-1的单标储备液.精密量取上述各单标储备液5 mL置100 mL容量瓶中,用正己烷定容至刻度,得各成分浓度均为250 ng·mL-1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混合储备液.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一部制备方法[8]:取样品于60 ℃干燥4 h,剪碎.取约2 g(共9份),精密称定,分别按照表1所用仪器、溶剂和方法提取1 h,全部样品浓缩至30 mL,放冷,用相应溶剂补足减失重量,然后加NaCl 6 g,超声10 min,如分层,取上项至50 mL锥形瓶中加适量NaSO4放置4 h,于40 ℃水浴上减压浓缩至近干,加少量正己烷如前反复操作至提取溶剂除净,用正己烷溶解并转移至10 mL具塞刻度离心管中,加入正己烷至6 mL刻度线.小心加入硫酸1 mL,振摇1 min,离心(3 000转/分)10 min.量取上清液2 mL,过滤即得.2.4 线性关系考察精密量取“2.2”项下的对照品混合储备液,各0、0.2、1、2、10和50 mL于6个50 mL容量瓶中,用正己烷定容至刻度,制成每毫升含有0、1、5、10、50和250 ng的对照品溶液.从中分别取1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以各色谱峰的峰面积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计算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有机氯农药混合对照品溶液在0-25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如表2.2.5 检测限按照上述供试品制备的方法制备不含药材的空白溶液,精密吸取空白溶液、浓度为1 ng·mL-1的有机氯混合对照品溶液各1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得8种有机氯农药的最低检测限均在0.01×10-6~0.05×10-6范围内.2.6 精密度试验取50 ng·mL-1的对照品混合液连续进6次,方法精密度的峰面积RSD(%)值分别为:α-BHC:1.36、β-BHC:1.92、γ-BHC:1.12、δ-BHC:1.85、P.P′-DDT:1.64、O.P′-DDT:1.17、P.P′-DDD:0.98、P.P′-DDT:1.95,结果显示该方法的精密度符合要求.2.7 重复性试验按照“2.3”项下的索氏提取法(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制得供试品溶液6份,平行测定肾茶药材中有机氯的残留量,结果肾茶中的α-BHC、β-BHC、γ-BHC、δ-BHC、P.P′-DDT、O.P′-DDT、P.P′-DDD、P.P′-DDT峰面积RSD(%)值均<5.0%,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且重复性符合要求.2.8 稳定性试验取50 ng·mL-1的对照品混合溶液在0、6、12、18、24和48 h进行测定,方法稳定性的峰面积RSD(%)值分别为:α-BHC:1.62%、β-BHC:1.54%、γ-BHC:2.16%、δ-BHC:2.25%、P.P′-DDT:1.68%、O.P′-DDT:2.21%、P.P′-DDD:1.24%、P.P′-DDT:2.15%,结果显示该方法的稳定性符合要求.2.9 加样回收实验按照“2.3”项下的索氏提取法(乙醇为溶剂)进行提取,制得供试品溶液6份,分别加入50 ng·mL-1对照品,分别取1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中,测得含量并计算回收率,RSD(%)值均<10.0%,结果如表2.2.10 样品测定将肾茶药材按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进行处理,平行处理2次,取1 μL注入气相色谱仪中,每份样品测定3次,结果分析见表3.实验建立了肾茶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BHC)和滴滴涕(DDT)残留量的弹性毛细血管气相色谱分析方法.从样品的测定分析结果看,肾茶药材中有机氯农药BHC的2种异构体均有检出,总量在25 ng·mL-1(=0.025 mg/L)以下,远小于国家药典规定的限量BHC≤0.20 mg/L的要求.说明西双版纳产肾茶使用的安全性较高.2010版《中国药典》中规定了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中供试品的提取方法为加水20 mL浸泡过夜,精密加丙酮40 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分钟.本实验通过对三种有机溶剂(石油醚、丙酮、乙醇)和三种提取方法(加热回流、索氏提取、超声提取)进行比较,发现采用索氏提取法且乙醇为提取溶剂时提取效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乙醇溶液不但有一定的脂溶性,而且对于干燥样品渗透性比较好.实验最开始农药混合对照品溶液用石油醚(60~90 ℃)配制,由于该溶液是混合的烃类化合物,在制作标准曲线时,浓度较低的1 ng·mL-1对照品溶液的谱图干扰过多,后改用正己烷配制溶液,图谱明显较清晰.为今后研究其他中药材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海南栽培肾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海南栽培肾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5ddb7552ea551810a687ba.png)
海南栽培肾茶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肾茶[Clerodendranthusspicatus(Thunb.) C.Y.Wu]为唇形科肾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肾茶属植物全世界约有5种,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和菲律宾等热带地区。
肾茶(C.spicatus)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去湿、排石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肾炎、尿路结石、肾结石、胆结石和降血糖等疾病。
肾茶较高的药用价值使其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人们对其栖息地的破坏和对野生肾茶资源的不可持续性采集,导致海南野生肾茶濒危灭绝,无法满足其市场需求,而近年来人工栽培肾茶在海南大量推广,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市场需求。
迄今,前人对肾茶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其粗提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而具体活性成分尚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对海南栽培肾茶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挖掘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海南栽培肾茶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26个单体化合物。
并利用NMR、MS、IR和UV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鉴定为:6-epi-1-oxo-15-hydroxyverbesindiol (1)、吐叶醇(2)、丁香脂素(3)、hedyolisol(4)、松脂素(5)、N-反式阿魏酰酪胺(6)、3,3’,5 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7)、5,4’-二羟基-7,3’-二甲氧基二氢黄酮(8)、5-羟基-3’,4’,7-三甲氧基-二氢黄酮(9)、5,3’-二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0)、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11)、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烷酮(12)、3’-羟基-5,7,8,4’-四甲氧基黄酮(13)、3,,4’,5,7-四甲氧基黄酮(14)、6-羟基-5,7,4’-三甲氧基黄酮(15)、甜橙素(16)、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17)、5,6,7,4,-四甲氧基黄酮(18)、3,4-二羟基苯乙醇(19)、原儿茶醛(20)、丹参素甲酯(21)、咖啡酸(22)、咖啡酸甲酯(23)、咖啡酸乙酯(24)、迷迭香酸甲酯(25)和熊果酸(26)。
肾茶的化学成分
![肾茶的化学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9823e16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3.png)
肾茶的化学成分赵爱华;赵勤实;李蓉涛;孙汉董【期刊名称】《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年(卷),期】2004(026)005【摘要】从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的地上部分共分离了19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5-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1),鼠尾草素(2),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3),泽兰黄素(4),3′-羟基-5,7,8,4′-四甲氧基黄酮(5),异橙黄酮(6),黄芪苷(7),异槲皮素(8),咖啡酸(9),对-羟基苯甲醛(10),对-羟基苯甲酸(11),原儿茶醛(12),原儿茶酸(13),3,4-二羟基苯酰甲醇(14),迷迭香酸(15),迷迭香酸乙酯(16),秦皮乙素(17),neoorthosiphol A (18)和β-谷甾醇 (19).迷迭香酸和其它酚性化合物可能与该植物的抗菌、消炎的药效有着直接的关系.【总页数】6页(P563-568)【作者】赵爱华;赵勤实;李蓉涛;孙汉董【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4;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上海,200030;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6【相关文献】1.肾茶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J], 马知伊2.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J], 张荣荣;梅文莉;黄圣卓;李薇;周丽曼;赵友兴;于旭东;戴好富3.肾茶化学成分研究 [J], 李小珍;晏永明;程永现4.肾茶化学成分的研究 [J], 谭俊杰;谭昌恒;陈伊蕾;蒋山好;朱大元5.民族药肾茶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张永怡;吴家超;李水萍;李妮励;黄永飞;林青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叶的化学成分分析
![茶叶的化学成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5dca6579b89680203d825f3.png)
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哪些_茶叶的化学成分分析茶叶中含有约1%~4%的氨基酸,已发现的有26种,包含20种蛋白质氨基酸和6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其中,最主要的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精氨酸。
尤其是茶氨酸,几乎为茶叶所特有,占茶叶干物质的1%~2%,约占所有氨基酸含量的50%。
于是我们讨论茶叶的氨基酸,最主要研究的就是茶氨酸。
茶叶氨基酸的味道大多都具有鲜、爽、甜的特点,部分氨基酸还略带微酸。
如果茶叶当中氨基酸含量较高,那么口感就会表现出鲜、爽、甜,如果具有刺激味的茶多酚的含量也比较恰当,那么这个茶的口感就表现出醇爽的特点。
实质上氨基酸是组成茶叶滋味最重要的三大类物质之一(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茶汤口感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三类物质的含量与比例关系。
部分氨基酸还表现出一定的良好香气,如腥甜、海苔味、鲜甜、紫菜气味等等,这些感觉在日式蒸青茶或者一些名优细嫩绿茶当中常被发现,这是由于这些茶当中,普遍氨基酸含量都较高。
此外,有些氨基酸还能与其它物质相结合,在制茶过程中参与良好香气的形成。
那么在选购茶叶时,哪种茶叶氨基酸含量会比较高呢?这里先说一个最简单的窍门:茶叶带毫毛越多,氨基酸含量往往越高。
有时我们在冲泡茶叶时,汤面上漂浮着一层白白的细毛,很多朋友以为这茶汤不干净,以为是灰尘,但其实不然,这是茶叶自身生长的毫毛,越嫩的部位含茶毫越多,而茶毫的主要组成物质就有氨基酸。
因此,无论白毫也好,金毫也好,大家品茶时最好瞅个仔细,认真辨别清楚是真浑浊还是“假浑浊”。
(1)对不同的茶树品种:小叶种含氨基酸比大叶种多,而小叶种的细嫩部位含量又比粗老部位多。
因此,我们似乎都在追寻嫩的茶,总感觉越嫩的茶叶,品质越好,这其实也不无道理。
(2)对不同的种植环境:北方的茶生长维度高,气温相对低,光照相对弱,所含氨基酸多,而南方的茶生长维度低,气温相对高,光照相对强,所含氨基酸相对也低。
在同一纬度,高海拔的高山茶比低海拔的低山茶氨基酸含量高,人们常说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跟这个就很有关系。
SDE-GC-MS法分析滇绿茶和滇红茶中的挥发性成分
![SDE-GC-MS法分析滇绿茶和滇红茶中的挥发性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75ea438b5ef7ba0d4a733bd8.png)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4卷)2018年第8期 J o u r n a l o f Y u x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34N o.8A u g.2018[生物㊃化学]S D E-G C-M S 法分析滇绿茶和滇红茶中的挥发性成分余胜奎 伍贤学 何 芹 杨凯富 李亮星①(玉溪师范学院化学生物与环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关键词]滇绿茶;滇红茶;同时蒸馏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挥发性成分[摘 要]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 D E)提取滇绿茶和滇红茶中的挥发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 C-M 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成分的相对含量.从滇绿茶和滇红茶挥发油共分离鉴定出135个化合物,其中滇绿茶鉴定出74个化合物,滇红茶鉴定出61个化合物,二者各占其峰面积的88.90%和86.36%.从分析结果看,滇绿茶和滇红茶中的挥发性成分共有24种,主要为醛类㊁醇类㊁酯类㊁烯烃㊁酰胺和腈类化合物,滇绿茶中的代表性挥发性成分为苯乙醛,滇红茶中的代表性挥发性成分为α-松油醇和左旋-β-蒎烯.[作者简介]余胜奎,研究方向:化学生物与环境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红外光谱法主导的生㊁熟普洱茶差异组分剖析方法研究”,项目编号:31560483;玉溪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7A01.[中图分类号]O62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18)08-0028-07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种性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C a m e l l i as i n e n s i s(L i n n)v a r.a s s a m i c a(M a s t e r sK i t a m u r a)],而产自云南普洱的滇绿茶㊁滇红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茶叶香气的挥发性成分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和鉴别茶叶品种的主要指标,分析茶叶香气的首要步骤是准确提取茶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茶叶香气物质的提取方法很多,主要有同时蒸馏萃取法(S D E)㊁顶空吸附(H A S)㊁顶空固相微萃取(H S-S P M E)㊁减压蒸馏萃取法(V D E)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S F E)㊁固相微萃取(S P M E)等[1~3].本文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 D E)从滇绿茶和滇红茶中提取挥发性成分,再用气相色谱-质谱(G C-M S)联用法分离鉴定,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进一步为滇绿茶和滇红茶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 试验部分1.1 仪器㊁试剂与样品仪器:C l a r u s680/S Q8T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 e r k i n E l m e r)㊁同时蒸馏萃取装置(自制)㊁M u l t i V a p-8通道平行浓缩仪(莱伯泰克)㊁N H-2电热恒温水浴锅㊁Z N HW 型电热套㊁J J 500型电子分析天平.试剂:二氯甲烷㊁无水硫酸钠(分析纯),水为纯净水.样品:2017年采购滇绿茶㊁滇红茶(云南普洱,漳州天福茶叶有限公司生产).1.2 仪器工作条件气相色谱条件:P E ㊃E l i t e -5M S 色谱柱(30m×0.25mm×0.25μm ),进样口温度为250℃,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0m L /m i n ,进样量为1.0μL ,分流比为20∶1;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50℃,保持2.0m i n ,以5℃/m i n 的速率升温至250℃,保持10.0m i n .质谱条件:进样口温度为250℃,离子源温度为250℃,电离方式为E I +,离子源电压为70E v,质谱扫描方式为全扫描(T i c ),质量扫描范围(M /Z )为33~550.1.3 挥发油的制备分别称取20.0g 滇绿茶和滇红茶于500.0m L 圆底烧瓶中,并加入300.0m L 纯净水,萃取剂为60.0m L 二氯甲烷,二者放置于同时蒸馏萃取装置中,水浴温度为180℃,萃取时间2.0h .萃取结束后,冷却,用分液漏斗进行液液分离,有机相经无水硫酸钠去除水分浓缩至1.0m L ,获得带有特殊颜色㊁香味的茶叶挥发油,滇绿茶和滇红茶的挥发油颜色为浅蓝色,挥发油按照1.2仪器工作条件进行进样分析.2 结果与讨论2.1 挥发性成分鉴定按照1.2色谱质谱条件进行分析,获得滇绿茶和滇红茶挥发油的挥发性成分总离子色谱图(见图1㊁图2),结合N I S T 2012谱图库和文献[4~7]确定出滇绿茶和滇红茶挥发油中各种化合物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出各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见附表).图1滇绿茶挥发性成分总离子流色谱图余奎 伍贤学 何 芹 杨凯富 李亮星:S D E -G C -M S 法分析滇绿茶和滇红茶中的挥发性成分附表滇绿茶和滇红茶挥发性化学成分序号保留时间(t/m i n)化合物名称分子式相对百分含量%滇绿茶滇红茶12.24异戊醛C5H10O5.290.18 22.312-甲基丁醛C5H10O4.58 32.451-戊烯-3-醇C5H10O0.19 42.47N-丙烯酰氧基琥珀酰亚胺C7H7N O40.24 52.5三聚甲醛C3H6O30.661.79 62.59戊醛C5H10O0.13 72.63三氯乙烯C2H C l35.9116.16 82.72乙二醇乙醚C4H10O2 0.23 93.02环氧乙烷C7H14O0.20 103.073-甲基-1-戊醇C6H14O0.13 113.51甲苯C7H80.670.45 124.03己醛C6H12O2.040.34 134.512-甲基吡嗪C5H6N20.39 144.663-糠醛C5H4O21.47 154.67糠醛C5H4O2 0.17 164.992-甲基-4-戊烯醛C6H10O0.15 175.13糠醇C5H6O2 0.16 185.152-己烯醛C6H10O2.73 195.2环己烯C6H100.36 205.212-甲基环戊醇C8H14O2 0.17 215.36苯乙烷C8H10 0.22 225.44顺-2-己烯-1-醇C6H12O0.30 235.52乙二醇丁醚C6H14O20.34 245.56对二甲苯C8H100.23 255.57间二甲苯C8H10 0.45 266.14邻二甲苯C8H10 0.22 276.353-甲基-2-己醇C7H16O0.13 286.41乙二醇单丁醚C6H14O2 0.17 296.522-乙酰基呋喃C6H6O20.22 306.632,5-二甲基吡嗪C6H8N20.24 316.712-乙基吡嗪C6H8N20.2 328苯甲醛C7H6O2.260.23 338.83月桂烯C10H160.39 348.852,2,4,6,6-五甲基庚烷C12H26 0.33 359.162-乙基-5-甲基吡嗪C7H10N20.27 3610甲基-5-(1-丙烯基)-环己烯C10H160.47 3710.08苄醇C7H8O0.16二苄氧羰基精氨酸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续附表序号保留时间(t /m i n )化合物名称分子式相对百分含量%滇绿茶滇红茶3910.193,7-二甲基-1,3,7-辛三烯C 10H 160.15 4010.38苯乙醛C 8H 8O 12.290.894110.54-氨基-3-甲基苯酚C 7H 9N O 1.304210.51邻甲氧基苯胺C 7H 9N O 0.214310.78二十三烷C 22H 480.164411.23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C 10H 18O 22.540.414511.382,6-二乙基吡嗪C 8H 12N 20.25 4611.7反-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2-呋喃甲醇C 10H 18O 26.91 4712.071,6-辛二烯-3-醇-3,7-二甲基-2-氨基苯甲酸酯C 17H 23N O 28.8220.464812.16脱氢芳樟醇C 10H 16O 0.430.344912.22紫菌红素乙C 40H 58O0.285012.40苯乙醇C 8H 10O0.980.335114.25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呋喃-3-醇C 10H 18O 22.680.365214.366-氨基-2,4-二甲苯酚C 8H 11N O 0.235314.86α-松油醇C 10H 18O 1.947.135414.94番茄红素C 40H 560.200.165515.67左旋-β-蒎烯C 10H 160.415.335615.842-莰烯C 10H 160.12 5716.38β-蒎烯C 10H 161.52 5816.46二羟番茄红素C 40H 56O 20.12 5916.862-苯基巴豆醛C 10H 10O 0.416018.22,6-二甲基-3,5-庚二烯-2-醇C 9H 16O 0.276119.54-甲基-2-苯基-2-戊烯醛C 12H 14O 0.13 6219.87大马士酮C 13H 18O 0.12 6322.096,6-二甲基二环[3.1.1]庚-2-烯-2-甲醇C 10H 16O 0.19 6422.22诺卡酮C 15H 22O 0.406522.39β-紫罗兰酮C 13H 20O 0.16 6622.5可卡醛C 13H 16O 0.18 6724.34(E )-β-金合欢烯C 15H 240.48 6824.36α-法尼烯C 15H 240.326924.92氧化石竹烯C 15H 24O 0.23 7026.33-乙酰氧基-7,8-环氧羊毛甾烷醇C 32H 54O 20.170.39余奎 伍贤学 何 芹 杨凯富 李亮星:S D E -G C -M S 法分析滇绿茶和滇红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续附表序号保留时间(t /m i n )化合物名称分子式相对百分含量%滇绿茶滇红茶7126.312-甲基-十六醇C 17H 36O0.187226.33β-胡萝卜素C 40H 560.16 7326.56二十碳五烯酸C 20H 30O 20.377426.58吉尔多肽C 35H 70 0.327526.65[1S -(1α,4α,7α)]-1,2,3,4,5,6,7,8-八氢化-1,4-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奥C 15H 24 0.437626.85番茄黄素C 40H 56O 0.350.167726.98虾青素C 40H 52O 4 0.227827.18顺式-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C 22H 32O 20.22 7927.37油酸甲酯臭氧化物C 19H 36O 5 0.278027.52正十六烷C 16H 340.498127.64二十六烷醇C 26H 54O 0.498227.72岩藻黄质C 42H 58O 6 0.218327.84巴西烯酸C 22H 42O 20.278429.65正十五烷C 15H 320.59 8529.68正十九烷C 19H 400.241.368629.773-乙基-5-(2-乙基丁基)-十八烷C 26H 540.380.728730.38咖啡因C 8H 10N 4O 2 0.738830.51正四十四烷C 44H 900.300.508930.823,4-环氧四氢呋喃C 20H 30O 4 0.869031.68二十七烷C 27H 560.431.379132.14木蜡酸甲酯C 25H 50O 20.12 9232.1714-甲基十六烷酸甲酯C 18H 36O 2 0.349332.66邻苯二甲酸双-4-甲基-2-戊酯C 20H 30O 40.25 9433.621-碘-2-甲基十一烷C 12H 25I 0.37 9533.65正二十四烷C 24H 50 1.069634.933α-羟基-6-苄基-6-氮杂胆固醇-4-烯-7-酮C 33H 49N O 2 0.169735.02甘油二十二烷醇C 69H 134O 6 0.199835.41亚麻酸甲酯C 19H 32O 2 0.379935.5正二十八烷C 28H 580.7610035.8711-氧乙酰熊果酸C 33H 52O 5 0.1710136.75正十五腈C 15H 29N 0.8710236.78十六腈C 16H 31N 0.7210337.272-甲基-二十烷C 21H 44 0.5510439.74三亚油精C 57H 98O 6 0.16油酰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续附表序号保留时间(t/m i n)化合物名称分子式相对百分含量%滇绿茶滇红茶10640.27十七腈C17H33N0.920.4810742.61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C24H38O43.1710842.64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C24H39N O4 8.510946.99间苯二甲酸二辛酯C24H38O41.203.3811047.91(Z)-11-二十烯酰胺C20H39N O1.7611148.06双硫代氨基丙酸C6H12N2O4S20.16从2个总离子色谱图可以发现,滇绿茶和滇红茶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差别主要表现在14.40m i n以前,滇绿茶挥发性成分明显比滇红茶挥发性成分丰富.程序升温结束后,经质谱分析,滇绿茶中分离鉴定出74个化合物,占其峰面积的88.90%,其中主要为醛类化合物(32.32%)㊁醇类化合物(16.75%)㊁烯烃类化合物(10.41%)㊁酯类化合物(13.56%)㊁酰胺类化合物(5.01%)以及部分腈类㊁烷烃㊁酮类和杂环化合物组成;滇红茶中分离鉴定出61个化合物,占其峰面积的86.36%,其中主要为醛类化合物(3.6%)㊁醇类化合物(10.23%)㊁烯烃类化合物(22.51%)㊁酯类化合物(33.05%)㊁酰胺类化合物(2.39%)以及部分腈类㊁烷烃㊁酮类和杂环化合物组成.2.2 滇绿茶和滇红茶挥发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差异从滇绿茶和滇红茶挥发性成分总离子流色谱图对比可以发现,滇绿茶中挥发性成分明显比滇红茶挥发性成分丰富,各峰峰面积㊁强度也不相同,主要体现在各挥发性成分的百分含量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从滇绿茶和滇红茶中共分离鉴定出135个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为24种,主要为醛类㊁醇类㊁烯烃㊁酯类和酰胺类化合物.从附表数据看,滇绿茶醛类挥发性成分中异戊醛㊁己醛㊁苯甲醛㊁苯乙醛明显高于滇红茶中相同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滇绿茶和滇红茶醇类挥发性成分中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和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呋喃-3-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而滇绿茶醇类挥发性成分中α-松油醇明显低于滇红茶中的α-松油醇的含量;滇绿茶烯烃类挥发性成分左旋-β-蒎烯明显低于滇红茶中相同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滇绿茶酯类挥发性成分1,6-辛二烯-3-醇-3,7-二甲基-2-氨基苯甲酸酯㊁间苯二甲酸二辛酯明显低于滇红茶中相同的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其中,2-甲基丁醛㊁3-糠醛㊁2-己烯醛㊁4-氨基-3-甲基苯酚㊁反-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2-呋喃甲醇㊁β-蒎烯㊁(Z)-11-二十烯酰胺㊁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等8个挥发性成分(>1.0%)是滇绿茶挥发性成分中的特有成分,滇红茶中未鉴定出;亚麻酸甲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则是滇红茶挥发性成分中的特有成分,滇绿茶中未鉴定出.滇绿茶和滇红茶挥发性成分的明显差异应是二者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不同造成的.3 结 论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云南普洱产滇绿茶和滇红茶中的挥发油并结合气相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定性分析,确定精油中的各挥发性成分,同时运用面积归一化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本次实验共分离鉴定出云南普洱产滇绿茶和滇红茶中的挥发性化合物135个,其挥发性成分较为丰富,同时有明显差异.总体看,滇余奎 伍贤学 何 芹 杨凯富 李亮星:S D E-G C-M S法分析滇绿茶和滇红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玉溪师范学院学报苯乙醛㊁2-甲基丁醛㊁3-糠醛㊁2-己烯醛㊁4-氨基-3-甲基苯酚㊁反-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2-呋喃甲醇㊁β-蒎烯㊁(Z)-11-二十烯酰胺㊁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等化合物;滇红茶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α-松油醇㊁左旋-β-蒎烯㊁1,6-辛二烯-3-醇-3,7-二甲基-2-氨基苯甲酸酯㊁间苯二甲酸二辛酯㊁亚麻酸甲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等化合物.参考文献:[1]詹家芬,陆舍铭,曲国福,等.S D E-G C-M S分析红雪茶和白雪茶的挥发性成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8,20 (4):657-661.[2]赵和涛.分析红茶香气新方法探索[J].热带作物科技,1993(2):5-7.[3]詹家芬,陆舍铭,孟昭宇,等.固相微萃取/加速溶剂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青山绿水茶叶的挥发性成分[J].色谱,2008,26(3):301-305.[4]A I S A K A H,K O S U Q E M,Y AMA N I S H IT.C o m p a r i o no f t h e f l a v o r so fC h i n e s eK e e-m u nb l a c kt e aa n dc e y l o nb l ac k t e a[J].A g r i cB i o1C h e m,1978,42(11):2157-2159.[5]洪涛,黄遵锡,李俊,等.普洱熟茶和生茶香气成分的提取和测定分析[J].茶叶科学,2010,30(5):336-342.[6]T a g l i o l i v,B a p t i s t a JA B,T a v a r e sJR D A P,C a r v a l h o rCB.C o m p a r i s o no f c a t e c h i n sa n da r o m a sa m o n g d i f f e r e n tg r e e n t e a su s i n g H P L C/S P M E-G C[J].F o o dR e s e a r c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1998,31(10):729-736.[7]吕世懂,吴远双,王晨,等.云南晒青红茶与烘青红茶香气成分对比[J].食品科学,2016,37(14):62-67.A n a l y s i s o fV o l a t i l eC o m p o n e n t s i nY u n n a nG r e e nT e aa n dB l a c kT e ab y S D E-G C-M S M e t h o dY US h e n g k u i WU X i a n x u e H E Q i n Y A N G K a i f u L IL i a n g x i n g(C o l l e g e o fC h e m i c a l B i o l o g y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Y u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Y u x i,Y u n n a n653100,C h i n a)K e y W o r d s:Y u n n a n g r e e n t e a;Y u n n a nb l a c k y e a;S D E;G C-M S;v o l a t i l e c o m p o n e n t sA b s t r a c t:V o l a t i l e o i l sw e r e e x t r a c t e d f r o m Y u n n a n g r e e n t e a a n db l a c k t e a b y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d i s t i l l a t i o n e x t r a c t i o n(S D E) a n d t h e i r c h e m i c a l c o n s t i t u e n t sw e r e a n a l y z e dw i t hG C-M S.T h e r e l a t i v e c o n t e n t o f e a c h c o n s t i t u e n tw a s d e t e r m i n e d b y a r e-an o r m a l i z a t i o nm e t h o d.135k i n d so f c o m p o u n d sw e r e i s o l a t e da n d i d e n t i f i e d i nt h et o t a l v o l a t i l eo i l s,o fw h i c h74c o m-p o u n d sw e r e i d e n t i f i e d i nY u n n a n g r e e n t e a,o c c u p y i n g88.90%o f i t s p e a k a r e a,a n d61c o m p o u n d s i nY u n n a n b l a c k t e a,o c-c u p y i n g88.90%o f i t s p e a ka r e a.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r e a r e a t o t a l o f24v o l a t i l e c o m p o n e n t s i nY u n n a n g r e e n t e a a n db l a c k t e a,o fw h i c h t h em a j o r c o n s t i t u e n t s a r e a l d e h y d e s,a l c o h o l s,e s t e r s,o l e f i n s,a m i d e s a n dn i t r i l e;A c e t a l-d e h y d e i s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v o l a t i l e c o m p o n e n t i nY u n n a n g r e e n t e a;α-T e r p i n e o l a n d(1S)-(1)-β-P i n e n e a r e t h e r e p r e-s e n t a t i v e v o l a t i l e c o m p o n e n t i nY u n n a nb l a c k y e a.收稿日期:2018年4月27日。
茶叶香味扫描和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茶叶香味扫描和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599fd96f1aff00bed51e4b.png)
0. 16
8. 63
壬醛 Nonaldehyde
7. 45
1. 73
0. 50
0. 83
-
12甲氧基 242烯丙基苯 1 2M e thoxy24 2a llybenaene
9. 01
0. 86
1. 07
0. 28
-
癸醛 Decanal
9. 08
2. 54
0. 32
1. 84
-
12甲氧 基 242丙 烯 基 苯 (大 茴 香 醚 ) 12Anisole
图 1 茶叶样品香味扫描正面图 ( a)和茶叶样品香味扫描侧面图 Fig. 1 Front aromamap of tea samp les ( a) and p rofile aromamap ( b)
然后 ,将三维图形用簇集分析技术进行比较 , 5个试样之间的“Q ”因子结果显示 , 5种茶叶均属不同 的数据组 。其中铁观音 、兰贵人和玉针的特征香味使它们分别与其他茶叶样品显示出较大的差别 (Q > 10) ,而碧螺春和云雾茶的香味则相对较为接近 (Q = 6. 933) 。这表明用电子鼻能辨别不同的茶叶 样品 。利用这项技术 ,可以对购买的茶叶进行香味监控 。电子鼻是一种新型的香气评价仪器 ,能客观地 分析香味 ,经过正确的试运行和校正 ,它可以提供快速分析结果 ,这种分析结果有助于人的感观评价 。 3. 2 5种茶叶样品化学成分比较
13. 42
0. 73
-
0. 28
-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D ithyl( o2) ph2thalate
14. 52
2. 34
-
0. 87
-
十六烷 Cetane
14. 62
肾茶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_陈伊蕾
![肾茶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_陈伊蕾](https://img.taocdn.com/s3/m/8dc7cc9251e79b89680226b9.png)
肾茶 ( C lerodendranthus sp icatus ( T hunb. ) C. Y. W u ex H. W. L i) , 又名猫须草, 为唇形科 ( L am iaceae) 肾茶属 ( C lerodendran thu s) 植物。该属植物全世 界有 5种, 我国仅有一种, 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海 南、广西、广东和云南 各省 [ 1] 。肾茶 味苦、凉, 在民 间作为草药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 膀胱炎, 尿路结 石及由结石引起的尿频、腰痛等症, 胆结石、风湿性 关节炎等 [ 2] 。目前, 其提取物已经作为治疗慢性肾 炎, 利尿, 排毒的保健品出现在市场上 [ 3, 4] 。在过去 的研究中, 该植物曾用 过许多不同的 拉丁种名 [ 1 ] , 如 Ortho siphon stam ineus, O rthosiphon aristatus 和 Orthosiphon sp icatus等, 为该植物深入研究带来很多不 便。本文从肾茶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两方面的 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N a t Prod R es D ev 2009, 21: 885-891 文章编号: 1001-6880( 2009) 05-0885-07
肾茶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
陈伊蕾 1, 谭昌恒 1, 谭俊杰 1, 赵雪梅 2, 蒋山好 1, 朱大元1*
1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1203; 2泰山医学院药学院, 泰安 271016
R4 ' H OM e OM e OM e OM e OH OH OH OM e
文献 R e.f
5 6, 7 5, 6 8, 9
6 10 5, 11 5, 11, 12 5 ~ 8, 9, 10, 11, 13, 14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傣药肾茶中的迷迭香酸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傣药肾茶中的迷迭香酸](https://img.taocdn.com/s3/m/c9ce9d56f01dc281e53af01a.png)
4讨论4.1最大吸收波长的考察取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对照品溶液,在200 400nm 期间进行扫描,结果3种溶液均在235nm 处有吸收峰,故选用235nm 作为检测波长[8-9]。
4.2提取方法的考察根据附子的性质,采用氨水浸润,乙醚超声法进行提取。
考察了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包括氨水用量、乙醚用量、超声时间,并以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总量为指标,采用L 9(34)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即加10%氨水2mL ,浸润,再精密加入乙醚50mL ,超声提取30min [10-12]。
4.3由上述测定结果可知:四川江油产生附子的次乌头碱、新乌头碱量远高于陕西产生附子,而乌头碱量却明显低于陕西生附子。
附子的几种炮制品中,盐附子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基本检测不到,黑顺片、熟附片(鲜片蒸)、熟附片(干片蒸)仅能检测到少量的次乌头碱,而炮附片除次乌头碱外仍能检测到较高量的新乌头碱,说明经过炮制后,盐附子的毒性已经大大降低,黑顺片、熟附片(鲜片蒸)、熟附片(干片蒸)中仅有微量的毒性成分,而炮附片中主要毒性成分的含量仍较高。
附子皮中的双酯型生物碱量较生附子有所降低但明显高于炮制品。
4.4本实验从化学的角度阐释了附子炮制减毒的科学依据。
通过比较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中3种主要类型生物碱相对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附子炮制品中乌头碱几乎全部破坏,而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量大大降低,从而达到减毒的目的。
参考文献:[1]张荣,方庆.川乌加压炮制对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研究[J ].中医药学刊,2003,10(5):20-22.[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03.[3]朱林平,李志强,李侠.附子、半夏配伍研究[J ].中成药,2007,29(12):1817-1818.[4]王勇,刘志强,宋凤瑞.附子配伍原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J ].药学学报,2003,38(6):451-454.[5]程碧桃,梁锦添.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伤宁中的乌头碱含量[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5(4):35-37.[6]王瑞,孙毅坤,王耘,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及其炮制品中三种双醋型生物碱[J ].现代医学生物进展,2007,7(7):1078-1080.[7]越皓,皮子凤,宋凤瑞,等.附子不同配伍药对中生物碱成分的电喷雾质谱分析[J ].药学学报,2007,42(2):201-205.[8]刘秀秀,晁若冰.HPLC 控制参附注射液及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153-155.[9]刘芳,于向红,李飞,等.HPLC 测定附子及其炮制品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J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4):1160-1164.[10]彭波,杨华元,刘世瑞.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乌和附片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方法研究[J ].药物分析杂志,1995,15(6):13-16.[11]陈巧玲.川乌、草乌、附子及其复方制剂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研究概况[J ].华西药学杂志,1999,14(2):114-116.[12]杨云.附子理中口服液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3):43-46.HPLC 法测定不同产地傣药肾茶中的迷迭香酸张丽丽,敬应春,彭崇胜,吴红兵,邱明丰*(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上海200240)收稿日期:2011-11-16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项目(2008IF018,2009BC014);上海市科委项目(08DZ1971303)作者简介:张丽丽(1985—),女,硕士生,从事中药新制剂研究,Tel :(021)34205051,E-mail :susan.lilizh1224@163.com *通信作者:邱明丰(1970—),男,副教授,从事中药新制剂与新剂型研究。
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挥发性成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97434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8.png)
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挥发性成分分析作者:韩树全罗立娜范建新刘荣黄海张燕康专苗何凤平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19年第08期摘要為了解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香气成分,以春季澳洲坚果一芽三叶为原料,依据炒青茶的制作方法加工成澳洲坚果叶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GC-MS分析澳洲坚果叶茶的香气组成,同时结合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测定其品质。
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叶茶外形匀整饱满、滋味浓、口感厚重、香气浓醇、有特殊香气;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其总灰分为(5.000.09)%、水浸出物为(39.000.27)%、多酚为(5.900.14)%,游离氨基酸(2.800.01)%,且不含咖啡碱,饮用品质良好。
澳洲坚果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38种,根据化学结构差异可分为醛类13种,醇类6种,酮类6种,吡嗪类5种,酚类3种,脂肪酸类2种,烃类、吡咯类和呋喃类各1种,并以酚类、醇类、醛类、吡嗪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36.86%、20.98%、18.35%和14.46%;2,4,4,-三甲氧基查耳酮(20.25%)、2,4-二叔丁基苯酚(11.88%)、顺-2-戊烯-1-醇(10.52%)、1-戊烯-3-醇(6.71%)、壬醛(6.64%)是澳洲坚果叶茶中含量最高的5种挥发性成分。
特征香气成分分析表明,醇类、醛类、酮类、吡嗪类等可能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构成产生重要影响,而无特殊香气的酚类等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的贡献程度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澳洲坚果叶茶;香气成分;气-质联用;感官审评中图分类号 TS255.6 文献标识码 A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quality and aroma components, the macadamia leaf tea was developed with one bud and three leaves using the method of roasted technology in spring. The tea quality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detected by the sensory evaluation method and chemical detection respectively. The aroma components of the macadamia leaf tea were extracted by 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 (SDE) technique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fter brewing, the ideotype was uniform and neat, the aroma was heavy and mellow with special aroma, the soup was deep yellow, bright, and tasty. According to the chemical analysis, the biochemical compounds of the macadamia leaf tea contained(5.000.09)% total ash,(39.000.27)% water extract,(5.900.14)% tea polyphonie and (2.800.01)% amino acid. In particular it had no caffeine in the tea which could cause nervous excitement. A total of 38 common volatile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13 aldehydes, 6 alcohols, 6 ketones, 5 pyrazines, 3 phenols, 2 fatty acids, 1 hydrocarbons, 1 pyrrole and 1 furan. The content of phenols, alcohols, aldehydes and pyrazines was 36.86%, 20.98%,18.35%, 14.46%, respectively. 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tea were 2,4,4-trimethoxychalcone (20.25%), 2, 4-di-tert-butylphenol (11.88%), cis-2-penten-1-ol (10.52%), 1-penten-3-ol (6.71%), nonanal (6.64%).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 aroma components indicated that alcohols, aldehydes, ketones, pyrazines w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roma quality of the tea. The effects of phenols with no special smell contribution to aroma quality of the tea were also worth future research.Keywords macadamia leaf tea; aroma components; GC-MS; sensory evaluation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9.08.028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rgrifolia F. Muell)又称夏威夷果,为山龙眼科澳洲坚果属植物,原产于澳大利亚热带雨林地区[1],主要食用部位是果实,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以及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等,被誉为“坚果之王”[2],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茶叶中的十种化学成分简说
![茶叶中的十种化学成分简说](https://img.taocdn.com/s3/m/4ff52bc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5.png)
茶叶中的十种化学成分简说茶叶中的十种化学成分简说一、水分,幼嫩的茶树新梢中一般含水75-78%,叶片老化以后含水量减少。
茶树体内水分可分为自由水和束缚水两种。
自由水,主要存在于细胞液和细胞间隙中,呈游离状态。
茶叶中的可溶性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无机盐等溶解在这种水里。
束缚水,它与细胞原生质相结合,呈原生质胶体而存在。
干茶,只要求保留4-6%的水分。
通常需要4斤多鲜叶才能制造1斤干茶。
成品茶含水量控制在3-5%以内,在合理的贮藏条件下,品质比较稳定,不易劣变。
茶叶中除了水分以外,其余都是干物质,其干物质中约有35-45%的物质是能溶于沸水的统称为“水浸出物”。
如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果胶、无机成份、维生素、水溶色素和芳香物质等。
二、茶多酚,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的总称。
主要由30多种酚类物质组成,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和酚酸等四大类。
其中儿茶素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茶多酚是茶树生理最活跃的部分。
在茶树幼嫩的,新陈代谢旺盛的,特别是光合作用强的部位合成最多。
因此,芽叶愈嫩,茶多酚愈多,随着新梢成熟,含量逐渐下降。
儿茶素类物质一般含量为10-25%,主要由以下6种儿茶素组成:L—EGC;D.L—GC;L—EC;D.L—C;L—EGCG;L—ECG。
最后两种儿茶素一般又称为酯型儿茶素,前四种通常称为非酯型儿茶素。
茶叶鲜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最多,所占比例也最大,L—EC和 D.L—C含量最少。
各种儿茶素的含量和比例是随品种、老嫩、季节、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的。
儿茶素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相当显著,也相当重要,与茶叶的色、香、味均有密切关系。
酯型儿茶素收敛性较强,带苦涩味;非酯型儿茶素收敛性较弱。
在制茶过程中,儿茶素被氧化聚合,形成TF、TR、TB等一系列氧化聚合产物,对红茶的品质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茶黄素(TF)橙黄明亮,味辛辣,与咖啡碱结合,使滋味变得更为鲜爽;茶红素(TR)呈棕色,是茶汤红艳的主要成分,与蛋白质结合,生成难溶的棕红色物质,使叶质变红。
茶叶内芳香物质各个成分的功效
![茶叶内芳香物质各个成分的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034f4e7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5.png)
茶叶内芳香物质各个成分的功效
茶叶内的芳香物质包括醇类、醛类、酮类、羧酸类、酯类、内酯、酸类、酚类、杂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芳香物质等。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可刺激胃黏膜,增加支气管的分泌,可用作祛痰剂。
芳香物质是镇静祛痰药物。
茶叶芳香物质的酚,有沉淀蛋白质的效能,可杀灭病原菌;对中枢神经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有镇痛效果。
其中的甲酚,可作为刺激祛痰药物,也可作为消毒防腐药物。
茶叶的芳香物质,还有醇类。
醇类中如乙醇,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加,增强胃的吸收机能。
乙醇,还有甲醇,都有杀菌作用。
茶叶芳香物质中的醛类如甲醛,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其他如丁醛、戊醛、己醛,对呼吸道粘膜也有温和刺激,在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过程中,可作为刺激性祛痰药物。
茶叶芳香物质中的酸类化合物,有抑制和杀灭霉菌与细菌的作用,对于粘膜、皮肤及伤口有刺激作用,并有溶解角质的作用。
茶叶芳香物质中的酯类,如水杨酸甲酯有消炎镇痛的效能,对于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有效;它能使动物肾上腺皮质中维生素C和胆固醇的含量减少,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使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数目减少,它还能抑制与炎症有关的透明质酸梅和纤维蛋白溶酶,对炎症有
治疗作用;水杨酸甲酯还能抑制尿酸在肾小管的再吸收,从而促进尿酸的排泄,因此,对治疗急性或慢性痛风有效;它对醣代谢起良好作用,能减轻糖尿病的症状,并有提高肝糖原的作用。
茶叶中不同化学成分对身体机能的恢复功效论文
![茶叶中不同化学成分对身体机能的恢复功效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130b228bd63186bdebbcb8.png)
茶叶中不同化学成分对身体机能的恢复功效论文茶叶中不同化学成分对身体机能的恢复功效论文原标题:体育锻炼后适当饮茶对恢复身体机能的作用摘要:饮茶的益处众所周知,在我国许多人将适当饮茶当作修身养性、养生保健的必要手段。
但一般人都认为体育锻炼后不宜饮茶,其实适当饮茶对于体育锻炼后恢复身体机能有许多好处。
本文通过阐述体育锻炼后,人身体机能的特点以及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来分析适当饮茶对体育锻炼后恢复身体机能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机能;茶叶;作用引言:体育锻炼后,人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例如神经系统的兴奋度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体温升高、内脏器官的运动加剧,其外在表现主要有心率和脉搏跳动加速、血压升高、肺部需氧量增加、出汗量增加、尿频等。
而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既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也包括磷、钾等无机矿物质。
本文介绍体育锻炼中人体机能的变化情况,进而详细分析茶叶中不同的化学成分在恢复身体机能中所起的作用。
1运动后身体机能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进行体育锻炼来调节身体机能。
人们在体育锻炼后,由于能量的流失,身体机能呈下降趋势,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疲惫,这种疲劳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肌肉的疲劳、神经的疲劳、内脏器官的疲劳。
肌肉的疲劳: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后,由于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点后膜的堆积,导致肌肉收缩的速度放缓,缺乏正常的兴奋、舒张交替,甚至出现肌肉酸痛,动作不协调等情况。
神经的疲劳:人体神经系统的疲劳多源于躯体的疲劳,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身体的疲劳才会导致神经系统的疲劳,体育锻炼后,人通常有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况发生。
内脏器官的疲劳: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内脏器官如心、肺、胃肠等都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心脏的收缩功能增强,出现心跳速度加快;肺部需氧量增加,导致呼吸短促而快速;肠胃收缩功能增强,会出现肠胃不适、甚至痉挛等情况。
茶叶芳香物质的化学成分全分析
![茶叶芳香物质的化学成分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6c2df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8.png)
茶叶芳香物质的化学成分全分析茶叶芳香物质的组成包括碳氢化合物(14.22%)、醇类(12.76%)、醛类(10.30%)、酮类(15.35%)、酯类和内能类(12.44%)、含N化合物(13.41%)、酸类、酚类、杂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类等。
一、醇类根据和醇基相结合的主键或母核不同,可分为脂肪族醇、芳香族醇和帧烯醇类:1:脂肪族醇类在茶鲜叶中含量较高(茶叶中含量为12.76%卜由于其沸点较低,易挥发。
以顺-卜已烯醇含量最高,约占鲜叶芳香油的60%。
(1)顺-3-己烯醇亦称“青叶醇”,无色液体,溶于有机溶剂。
沸点157℃,高浓度的青叶醇有强烈的青草气,稀释后有清香的感觉。
在绿茶茶叶加工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低沸点的青叶醇会挥发剩余痕量,同时由于异构化作用,形成具有清香的反式青叶醇,使鲜叶的气味由青臭转为清香。
(2)一般春茶中含量较高,也是新茶香代表物质之一,不同等级绿茶中的含量为自高而低递减。
红茶加工中的萎凋及绿茶加工中的“摊放”过程对其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芳香族醇类这一类化合物的香气特征是类似花香或果香,沸点较高,较重要的有:苯甲醇、苯乙醇、苯丙醇。
·苯甲醇:亦称“苄醇”,1935年在煎茶中检出。
无色油状液体,沸点205℃,具微弱的苹果香气。
鲜叶及各类茶中均存在,多施肥及遮阴有利于其形成,萎凋时增加不明显,而揉捻及发酵则促进其大量形成。
·苯乙醇:1935年在煎茶中检出。
无色油状液体,沸点220℃,可与乙醇和油混合。
具特殊玫瑰香气。
存在于茶鲜叶和成品茶中,不同叶位的含量为随着嫩度的降低而递减。
·苯丙醇:沸点217℃~218℃,无色黏稠液体,具微弱的似水仙花香味。
3:菇烯醇类此类化合物具有花香或果实香,沸点较高,对茶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重要的有:芳樟醇、香叶醇、橙花醇、香草醇、橙花叔醇。
(1)芳樟醇:又名沉香醇。
无色透明液体,沸点199℃~200℃。
具百合花或玉兰花香气,是茶叶中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之一,在茶树体内以葡萄糖苷的形式存在,茶叶采摘后葡葡萄苷酶水解而呈游离态。
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2427f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f.png)
PART TWO
煎煮法:将肾茶用 水浸泡后加热来自沸, 然后过滤得到提取 液。回流提取法:将肾茶 浸泡在有机溶剂中, 加热并保持一定时间, 然后进行冷却和过滤。
超声波提取法:利用超 声波的振动将肾茶中的 化学成分提取出来,然 后进行过滤和浓缩。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 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 剂,在高压下将肾茶中 的化学成分提取出来。
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共同推进肾茶产业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 大的贡献。
深入研究肾茶中其他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探讨肾茶与其他中草药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 开展肾茶的生物活性筛选和药效学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研究肾茶的种植技术、采收加工方法等,提高其品质和产量
PART FIVE
在护肤品中添加海南栽培肾茶,可以提高产品的抗氧化、保湿、美白等功效。
药用领域:海南栽培肾茶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可用于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和泌尿系统问题。
保健品领域: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开发成保健品,提高人 体免疫力。
化妆品领域:海南栽培肾茶的化学成分具有保湿、美白等作用,可应用于化妆品中,改善肌 肤状态。
利尿作用:肾茶中的成分可以促进 尿液排出,具有利尿作用。
抗菌作用:肾茶中的某些成分具有 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 繁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抗炎作用:肾茶中的某些成分具有 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和疼痛。
抗氧化作用:肾茶中的某些成分具 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 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PART FOUR
2018年,海南栽培肾茶中分离出 一种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 和抗氧化活性。
2021年,从海南栽培肾茶中提取 的挥发油成分被证实具有抗菌和抗 炎作用。
西双版纳苦丁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西双版纳苦丁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https://img.taocdn.com/s3/m/af567e62caaedd3383c4d3d4.png)
0 2 m) .5 毛细管柱 ; 温采 用程 序 升温法 , 4 柱 从 0℃开 始升
温 , 4 ℃ ・ i 升 温 至 10 ℃ , 以 8℃ ・ i 升 温 至 以 a rn 8 再 mn
西双版纳苦丁茶 又名红 芽木 、 茶 、 土 黄浆 果 、 苦沉 茶 等 , 主要分布在广西南部和云南 南部 , 生于海拔 14 0m 以下的 0 山地次生疏林或灌丛 中。其树皮可入 药 , 水能治疗 牛马肠 煎
9 . 1 o tlc ne t eq i re od r h jrc e c l o si e t i h oai i,ac u tdfr 6 0 % o 6 9 % ft a o tn.S s ut p n isaetemao h mia c n tu ns ntevlteol c o ne o . 1 o e t l 8 f t a c ne t h jr o p u d r c ro h l n ( 3 9 % ) / e rn ( 0 5 % ) uc me e 8 7 % )a d O o l o tn.T ema m o n sae a p y e e 2 . 9 t oc y l ,O c de e 1 . 7 一 ,c ru n ( . 5 n /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剂,常被制作成 口服液.肾茶中的橙黄酮 、高山黄苓素 四甲醚在体外试验中对艾 氏腹水癌细胞生长有 剂量 依赖 I 生 抑 制作 用 I .高 山黄 苓素 四 甲醚在 体外 对 鼻咽 癌 ( K B )也 有 细胞 毒作 用 1 3 1 . 目前 ,国内外 对。 肾茶 的研 究 主要集 中在化 学成 分 、药理作 用和 治疗血 尿 的临床研 究上 ,尚未 见 到肾茶挥 发油化 学成 分 的报道 . 作者 采用 水蒸 汽蒸 馏 法 、溶 剂 萃取 法提 取 肾茶全 草 的挥 发 油 ,用 G C — MS法 分离 并鉴 定 了 挥发 油 的化 学成 分 ,共检i 9 1 0 出8 2 种 化合物 ,为肾茶 的进一 步开 发和 利用提供 依据 .
峰号
L m1 n J
分子式
分子量
相
量
,
中文名称
・
5 3・
( 续表 1 )
3 讨
论
实验 结果 表 明 ,肾茶 挥 发油 主要 含 醇 、烯 ,还 有 酮 、烷烃 、萘 、酯等 物质 . 其 中最 多 的成分 是柏 木醇 ,含 量达 到 5 3 . 6 4%,它 是一 种倍半 萜醇 ,存在 于柏 木油 和杉木 油 中 ,不 溶于水 , 微溶 于甘 油 、矿 物油 ,溶 于 乙醇 、苯 甲酸 甲酯 .柏木 醇具 有愉 快 而持久 的柏木香 气 ,广 泛用 于木 香 、辛香 和 东方 型
1 实验部分
1 . 1 实验材 料
。 肾茶 ( C l e r o d e n d r a n t h u s s p i c a t u s )于 2 0 1 2 年9 月 中旬 在广东 潮州 笔架 山南坡 上采 集 ,由韩 山师范学 院生 物系 曾宪锋教 授鉴 定 . 1 . 2 实验仪器 及条 件
仪器为岛津 Q P 2 0 1 0 气相色谱一 质谱一 计算机连用仪 ( 日 本岛津公司) .气相色谱条件 : 石英毛细 管柱 D B 一 5 M S ,3 0 e r x 0 . 2 5 m m ,膜厚0 . 2 5 I x m .升温程序 :从 6 0 开始 ,保持 1 m i n ,以 1 0  ̄/ m i n 升到 2 6 0 ,保持 3 0 m i n ,进样量 : O . 1 L ;分流比 1 : 4 0 ;载气为 H e ,柱流量 1 . 0 m L / m i n ,进样 口温度 : 2 5 0 ℃.质谱条件 :E I 源 ;电离电压 :7 0 E V;离子源温度 :2 0 0 o C ;扫描范围:2 0 — 5 0 0 a o t l 1 .
T I C l
l
舭 /
图 1 肾 茶挥 发 油 总 离 子 色 谱 图
.
一
表 1 肾茶 挥发 油化 学成 分
・
5l ・
( 续表 1 ) 峰 号 时 间
t m i n )
分子式
分子量
相
量
中文 名 称
t‘ 幻 J
・
5 2・
( 续表 1 )
第3 4 卷第 3 期 2 0 1 3 年6 月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 o 1 . 3 4 N o . 3
J u n . 2 0l 3
肾茶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玛 知 伊
( 临夏 回民中学 ,甘肃 临夏 7 3 1 1 0 0 )
摘
要 :用水蒸气蒸馏法 、溶剂 萃取 法从 新鲜 肾茶 叶中提取挥发 油 ,用气 相色谱 一质谱联用技术对挥
发油 的化学 成分进行 了分析 ,用气 相色谱 面积归一化 法测定 了各个 成分 的相 对百分含量 .共分离 } H 8 2 个
峰 ,鉴 定 出8 2 个 化学 成分.其 中主要 成分柏 木醇 ( 5 3 . 6 4 %) 、斯 巴醇 ( 4 . 1 3 %) 、1 - 辛烯一 3 一 醇 ( 3 . 9 2 %) 、 O / 一柏木烯 ( 3 . 4 7 %) 、蓝桉醇 ( 3 . 2 4 %)和 口一 柏 木烯 ( 2 . 5 l %) . 关键词 :。 肾茶 ;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气相色谱 一质谱
中 图分 类 号 :Q 9 4 6 . 8 5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7 — 6 8 8 3 ( 2 0 1 3 ) 0 3 — 0 0 5 0 — 0 5
肾茶 [ C l e r o d e n d r a n t h u s s p i c a t u s ( T h u n b ) . C . Y. Wu 1 为 唇形 科 肾 茶属 多 年生 草 本植 物 ,又 名猫 须 草 . 全世 界约 5种 ,我 国仅一种 ,产 于我 国广东 、海南 、云南南 部 、广西南 部 、台湾及 福建 . 民间常用 于 清 凉消炎 、急慢性 肾炎 、膀胱 炎 、尿路 结石 和风 湿性 关节 炎 的治疗 .全 草人 药 ,为全 球 闻名 的利尿
2 实验结果
本实验利用气相色谱一 质谱联用法对肾茶叶挥发性成分进行 了分析 ,共分离出 8 2 个组分 ,鉴定出 8 2 个化合物 ,经气相色谱处理 ,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 了各组分 的相对质量分数 ,所得质谱 图经计算 机质谱数据库检索 ,并按各峰的质谱裂片图与文献资料核对嘲 ,确定了肾茶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和 鉴定 结果 见 图 1 表1
1 . 3 . 2 数 据 处理及 质 量检 索
将 挥 发油 用 乙醚 溶 解成 一 定浓 度 ,用 G C — MS 联 用 仪进 行 分析 鉴 定 .样 品经 气相 色谱 一 质 谱分 析 , 各 分离 组 分别 采用 美 国国家标 准局 N B S L I — B R A P Y谱 库 检索 ,相 对 质量 分数 采用 色谱 峰 面积 归一 法计 算I 4 】 .
1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一i i
作者简 介:马知伊 f 1 9 7 9 一) ,男,甘肃临夏人 ,甘 肃省 I 临夏 市回 民中学一级教 师
・
5 0・
称取 l 0 0 0 g 新鲜 肾茶叶片 ,放入挥发油提取器 中, 采取水蒸气一 乙醚萃取法进 行提取 , 时间为 8 h ,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氮吹使乙醚挥发得到 1 . 1 2 g 淡黄色具有特殊香味油状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