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教学内容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8篇)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优秀8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并掌握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冬季0℃等温线所穿过的地区;理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掌握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及分布。
2、通过学习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等温线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气温分布特点成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气候资源的优越,从而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1.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本节难点:生长期和积温等概念的理解及温度带的具体分布。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一、七月等温线图,温度带的划分图,三地在冬至日和夏至日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投影片)。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讲到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第二课时讲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
)教学提纲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1、特点2、原因二、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1、特点2、原因三、温度带1、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2、划分温度带的依据3、温度带的分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都有亲身的感受,每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天气变得十分寒冷,夏季到来时,天气又变得十分温暖。
大家知道,我国国土辽阔,南北跨度很大。
那么,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有没有差别呢?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学习新教材[阅读思考] 结合课本第43页插图,阅读课本第一、二自然段,说明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有什么不同?第二节气温分布和温度带[板书]一、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板书][教师归纳] 同是除夕之夜,北国的哈尔滨冰天雪地,十分寒冷;而南国的广州却鲜花斗艳,温暖如春。
这一自然现象充分说明,同是冬季,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相差悬殊。
[读图练习] 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1、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北端气温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最南端气温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是多少度?[教师归纳]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冬季0℃等温线穿过的位置。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精选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章《海陆的变迁》。
本节课主要讲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现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认识现代海陆分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 能够分析现代海陆分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地理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现代海陆分布的特点。
难点: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地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含义。
3. 教学环节:(1)地壳运动:讲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海平面变化:介绍海平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阐述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气候变化:讲解气候变化对海陆分布的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4. 实例分析: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和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具体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地图,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海陆的变迁板书内容:1. 海陆变迁的概念2. 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3. 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4. 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5. 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
(3)绘制一张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示意图。
2. 答案:(1)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范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1辽阔的疆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
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二、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篇二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一、教案内容:章节:第八章世界的气候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 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
2. 气候现象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内容,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2. 提问:气候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引出本章内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2. 介绍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原因。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一个气候现象案例,如:“温室效应”。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气候现象及其成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和经验。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 强调气候现象的分析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 选择一个气候现象,分析其成因。
二、教案内容:章节:第九章世界的降水与风向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分析风向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分布。
2. 风向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判断。
2. 风向变化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章内容,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 提问:气候与降水有什么关系?引出本章内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分布图。
2. 介绍各降水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三、风向变化分析(10分钟)1. 讲解风向变化的原因。
2. 给出一个风向变化案例,如:“季风现象”。
3.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风向变化及其原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降水类型?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判断降水类型的方法和经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理术语“盆地”的概念和特征;2.认识新疆塔里木盆地在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深化学生对中国西部地域特点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中国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3.提高学生的地理区位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地理术语“盆地”的概念和特征,能够识别盆地的地理形态;2.了解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提高西部地区的认知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认识盆地的地理意义;2.分析塔里木盆地存在的问题和资源利用的协调性。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回归主题:介绍盆地的概念和特征以及盆地的形成原因。
要求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发言介绍盆地的概念。
2.预热:让学生观看一段短视频,激发学生对盆地的兴趣。
3.2 主体环节3.2.1 塔里木盆地介绍1.引入:引导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地理特点。
通过PPT展示幅员辽阔的中国地图,找出新疆地区,然后在新疆地区找到塔里木盆地。
介绍塔里木盆地的位置、面积、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
2.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自己掌握地理知识的内容,讨论自己对塔里木盆地的理解。
3.2.2 塔里木盆地的资源1.讲解:通过PPT,介绍塔里木盆地的能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
介绍其石油、天然气、煤炭、钾盐、风能、太阳能等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激发学生对资源开发的关注和思考。
2.小组探究:让学生分组,手持平板电脑学习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的图片、数据等,了解塔里木盆地资源的协调利用、发展瓶颈等问题。
同时在小组内进行思考、交流和探讨。
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做PPT报告,向全班汇报小组的探究成果。
3.3 练习环节3.3.1 课堂演练1.讲解:地图测量法的基本内容,讲解如何测量盆地的面积和周长。
2.操作实践:学生跟着老师的指导,用地图和工具测量塔里木盆地的面积和周长。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优秀6篇)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2.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3. 对比和了解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及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位置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地图演示]图5.2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学生活动]说出我国四大区域A、B、C、D的名称。
我们前面讲解了南方和北方地区,为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我们来研究西部。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西部的自然条件及自然条件对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
[讲授新课][图片演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图和青藏高原景观图。
[学生活动]描述两幅图片。
西北地区的图是沙漠景观,说明西北气候比较干旱。
而青藏地区的图片中,我(学生)看到了山脉,说明青藏地区多高山,山上是白色的,因为气候寒冷,所以山上有积雪。
[教师总结]两幅图片中,我们知道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出现了沙漠,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而青藏地区气温低,多雪山、冰川。
[提问]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学生活动]说出西北干旱的原因。
[地图演示](西北在亚欧大陆的位置图):西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即远离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这三个环绕亚欧大陆的大洋。
相比较而言,哪个大洋近点?──太平洋[学生回答]有高大山脉阻挡。
[地图演示](西北地区地形图):学生明确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大兴安岭等山脉的`位置,认识西北西部的三山夹两盆和东部的内蒙古高原。
[学生活动]通过认识西北地形,说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和昆仑山以北称为西北地区。
八年级地理教案人教3篇
八年级地理教案人教3篇八年级地理教案人教篇1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继续任教初二地理,根据上学期教学成绩和教学实际分析:(1)每个班会学中国地理,会用地图,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力,对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的学生达到了三分之一多。
(2)每个班学习地理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分析问题阅读地图还需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不能独立选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的占比例的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多。
(3)地理基础知识差,基本概念不清,根本不会看地图、不会学地理,完全靠死记硬背取得一点成绩的占不足四分之一。
二、本册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本册教材为中国地理下册,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八章中国的工业第九章中国的交通第十章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属于中国地理总论,是在上册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之后逐章讲述的。
第十一章中国的区域地理从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观点,着重指出每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选择每个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加以论述,最后一章中国在世界上是在学生学完了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后从总的方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从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变化中,认识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肩负的责任。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的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辨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
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最新2023年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2023年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案一:自然条件与人口分布教学目标:- 了解全球自然条件的分布特点- 掌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全球自然条件分布- 气候分布- 土壤和植被分布- 水资源分布- 矿产资源分布2. 人口分布与影响因素- 地形地貌与人口分布- 气候与人口分布- 水资源与人口分布- 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是否有关系2. 概念解释:介绍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的概念3. 全球自然条件分布图观察:呈现全球自然条件分布的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4.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析不同自然条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形成小结论5. 人口分布分析:让学生观察人口分布图表,分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6. 小结:总结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7. 拓展应用:通过举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特殊的人口分布现象8. 练巩固:通过练题检测学生对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的理解程度9.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思考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的关系教学资源:- 幻灯片展示全球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图- 练题教案二: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教学目标:- 理解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内涵- 了解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判断能力教学内容:1. 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区域联系的实质- 区域联系模式- 区域联系的意义2. 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 自然条件相似的区域合作- 产业互补的区域联系- 跨国公司与区域联系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概念和意义2. 概念解释:详细解释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内涵3. 区域联系模式分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区域联系模式的特点和作用4.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区域联系模式进行研究和讨论5. 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案例分析:呈现不同区域的合作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方式6. 小结:总结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7. 拓展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促进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发展8. 练巩固:通过练题检测学生对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理解程度9.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思考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重要性教学资源:- 幻灯片展示区域联系模式和合作案例- 练题教案三: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 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实践-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2. 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实践- 资源的合理利用- 环境保护- 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2. 概念解释:详细解释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3. 生态环境案例分析:呈现一些生态环境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4. 可持续发展原理和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实践方式5. 小结:总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6. 宣传环保活动:让学生设计宣传海报或口号,提高环保意识7. 练巩固:通过练题检测学生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程度8.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思考个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和行动教学资源:- 展示生态环境案例的图片或视频- 练题以上是《最新2023年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的教学大纲和部分教案内容。
初中地理人教版下册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下册教案年级:初中八年级学科:地理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亚洲气候的特点及分布,掌握亚洲气候类型的划分。
2. 培养学生对亚洲气候的认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3. 通过对亚洲气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亚洲气候的特点2. 亚洲气候类型的划分教学难点:1. 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2. 亚洲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亚洲的地形、地理位置等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亚洲的气候特点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亚洲的气候,希望大家能够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及分布。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亚洲气候的类型及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亚洲气候的特点: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2. 讲解亚洲气候类型的划分: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2. 学生展示作业,教师点评并讲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亚洲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吗?2.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亚洲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亚洲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课堂讲解1. 讲解亚洲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季风气候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大陆性气候对小麦、玉米种植的影响等。
2. 讲解亚洲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寒带气候对人们穿着、居住的影响,热带气候对人们出行、健康的影响等。
三、案例分析1.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了解亚洲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分析亚洲气候对某个地区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学生展示作业,教师点评并讲解。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精彩6篇)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精彩6篇)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篇一1、了解山东的地形特点,能够在图上找出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2、了解山东矿产的分布,知道自己家乡主要的矿产资源。
3、知道山东的气候类型,了解山东主要的气息灾害。
4、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说说环境污染和治理。
1、教学重点:山东的地形区和主要矿产自已。
2、教学难点:山东发展工业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多媒体课件结合体会发言,教师补充加深新课导入:展示泰山图片。
今天我们了解山东的主要地形和矿产,探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措施。
展示山地地形图学生活动:(1)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区的颜色判断山东地势特征。
(2)分组讨论,确定山东主要的地形区。
讲述:山东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其中丘陵是著名的山东丘陵,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
内陆地区中部是泰山为主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四周是鲁西北平原等四大平原。
板书:一、地形与矿产1、地形特征: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和丘陵为主。
展示山地矿产和工业分布图分析讲解:指点图上各种矿产,山东矿产资源丰富,黄金,石油等丰富,其中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在烟台的招远,石油站第二位,是胜利油田。
还有很多其他矿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
主要的工业城市有青岛,烟台,济南和淄博等。
学生活动:(1)阅读97页图表,了解山东主要的矿产种类。
(2)讨论山东矿产分布和工业发展的关系。
总结板书:2、矿产:黄金(第一位),石油(第二位)展示山地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学生活动:(1)回忆山东的纬度位置,分析山东气候的特点。
(2)找出山东主要的气象灾害,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他们的危害。
讲述:山东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
主要灾害是旱涝和干热风等,对于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板书:二、气候与气象灾害1、气候类型:暖温带季风气候2、气象灾害:旱涝,干热风,寒潮,冰雹。
学生活动:阅读99页材料,谈谈自己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
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四单元《河流》中的第13课《黄河》。
本节课主要讲述黄河的治理。
具体内容包括: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流域特点、黄河的治理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知道黄河流域的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黄河治理的措施,理解治理黄河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关爱河流、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流域特点、黄河的治理措施。
难点:黄河流域的特点、黄河治理的措施及治理黄河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黄河流域地图、治理黄河的图片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地球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黄河流域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激发学生学习黄河治理的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黄河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黄河的概况、流域特点和治理措施。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黄河治理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治理黄河的措施及治理的重要性。
4.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治理黄河的实例,如小浪底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库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治理黄河的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例背后的治理措施,加深学生对治理黄河的认识。
5. 实践环节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套治理黄河的方案,并展示给大家。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黄河治理概况:源头、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流域特点:地形、气候、土壤等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修建水库、疏浚河道等治理重要性:防止洪水、提高农业灌溉、保护生态环境等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黄河发源于____,流经____个省份,流域面积达到____平方公里。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1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发展情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对他们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内容。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等,认识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及其分布,理解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农业在不同自然特征下的布局和调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农业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案例:收集南方地区的农业案例,用于案例分析。
3.教学道具:准备与南方地区自然特征相关的道具,如地形模型、气候图等。
4.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自主学习法: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高自我评估和提升的能力。
- 作用与目的: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巩固知识,通过反思总结促进学生自我提升。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准确地描述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他们还能够理解自然特征如何影响农业产业,例如,气候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地形对茶叶生长的作用等。
8. 举例说明南方地区如何利用自然特征发展特色农业。
9. 结合实例,说明南方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
10. 讨论南方地区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十.教学反思
在教授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的课程中,我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地形地貌的理解和记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能会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地形模型制作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形地貌。
九.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1.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
2. 南方地区的农业产业:主要农作物、农业模式和农业发展优势。
3. 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节水灌溉技术、生态农业模式和循环农业。
4. 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5. 农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南方地区的气候如何影响农业?”引导学生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线阅读资料,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自然资源。
2.掌握塔里木盆地水资源、土地资源、油气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3.分析塔里木盆地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及其开发。
2.教学难点:塔里木盆地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塔里木盆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提问: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其气候特点是什么?2.学习新课(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
(2)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塔里木盆地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油气资源的分布与开发。
(3)案例分析:分析塔里木盆地的环境问题,如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等。
(4)教师讲解:讲解塔里木盆地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如生态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油气资源开发等。
3.巩固提高(1)课堂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活动:设计一份关于塔里木盆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方案。
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塔里木盆地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学生在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对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复习教材内容,熟记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及其开发。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塔里木盆地近年来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塔里木盆地地理环境的关注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表现及其原因。
2、初步了解我国区域划分的依据以及地理区域类型。
3、能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并说明划分依据。
4、能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简单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5、简单了解地理差异对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情感。
2、激发学生对进一步了解各地理区域的热情。
教学重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主要地理意义。
2、我国地理差异的表现。
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我国地理差异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筹办教学挂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课件展示:西藏高山牧区、云南丽江、傣族竹楼、沿海经济特区生产流水线、长江三角洲农业与工业中国是一个地域空阔的国家,在广袤的地理地区中,各地区的景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今天,我们就来相识中国的地理差别。
二、新课讲授一)地理差别显著1、我国的自然情况差别显著1)1月份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3)地势:自西向东,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2、人文地理现象千姿百态1)农业:西牧东耕、南稻北麦2)人口、城市、交通线:东密西疏3)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4)生活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大3、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1)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一年播种一次或两年播种三次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汽车是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2)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村生活景观:农田多为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一年收获二至三次水运仍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民居屋顶坡度大,墙体高24、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2)1月份℃等温线3)800mm等降水量线4)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5)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6)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7)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界线8)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二)四大地理地区1、根据分歧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分歧的地理地区1)根据天气特征划分为分歧的天气类型区,大概有热带季风天气区、亚热带季风天气区、温带季风天气区、温带大陆性天气区、高原山地天气区等2)根据干湿度把我国划分为分歧干湿地区,大致有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3)根据气温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包括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高原气候带2、我国的四大地理地区1)划分的标准:依据总体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2)四大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3)四大地理地区的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3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4)四大地理区域的大致位置和范围名称北方地区位置规模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首要省区划分依据东三省、黄河中下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游各省的全部或大渤海、黄海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南方地区南部我国季风天气区的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沿海和西南各省区南部地区,1月℃等温线和800mm等降水量线以南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
初中地理下册教案
初中地理下册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特征。
3. 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亚洲的基本概况。
2. 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特征。
3. 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
2. 学生分享对亚洲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亚洲的基本概况。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特征。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亚洲的地形特征,如高原、山地等。
2. 教师讲解亚洲的气候特征,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等。
3. 教师讲解亚洲的河流特征,如长江、黄河、恒河等。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出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亚洲地理特征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师举例说明亚洲的人文地理特征,如人口、城市、农业等。
三、小组讨论1. 教师出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实践活动1. 教师出示实践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评价并给予反馈。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亚洲地形、气候、河流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亚洲地理特征的小论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新人教版八班级地理下册教案1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两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育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育学生的操作能力,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板书设计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二、辽阔的国土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2、跨近50个纬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化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范文地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1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讲授新课]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学年第二学期初二地理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
成龙中学备课组,主备人:官炜林审核人:官炜林
【师】降雪也是降水的一部分,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冬季降雪较多。
请同学们完成P16活动,认识东北三省冷湿的气候。
1.计算漠河、齐齐哈尔和沈阳的雪期,看看三地的雪期由北向南的变化规律。
2.找出延吉、长春和漠河的积雪厚度,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漠河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差异,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观察低于0℃的月份,说明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
【生】观察高于20℃的月份,说明大部分地区夏季短促温暖。
【生】观察降水量柱状图,发现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
【生】
1.雪期由北向南足见变短
2.延吉比长春的积雪厚度厚,原因是延吉有长白山脉阻挡;漠河比长春的积雪厚度厚,原因是漠河的纬度高。
3.坡度大是因为夏季降水多,墙体厚是因为冬季漫长严寒,窗户小也是因为冬季漫长严寒。
土壤【师】东北三省主要是什么土壤?
【师】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
了肥沃的黑土壤。
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
为“黑土地”。
【生】黑土地
农业【展示】东北三省从“北大荒”到“北
大仓”的变化图片或视频
【师】如何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地形:
河流:
气候:
地形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河流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生
长;气候冷湿,农作物一年一熟,
易发生低温冻害。
6.2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1、位置范围(我国的东北部,临渤海和黄海,包括黑吉辽)
山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地形、河流 水绕: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 沃野千里:东北平原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低温冻害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机械化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