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合集下载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FJ[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FJ[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正确答案】D2.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其表现有()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B.动物不能进行生产劳动,人能利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生产活动C.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人能能动地改造自然D.自然环境及其变化在动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则不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ABCD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4."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已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AC)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C.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6.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A.主权在民B.天赋人权与社会契约论C.分权制衡D.自由.平等.博爱二、单选题7.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正确答案:D,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B.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D.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正确答案:B,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正确答案:B,10.哲学是A.革命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世界观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唯物辩证的世界观正确答案:B,1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A.辩证法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C,12.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是A.道德B.哲学C.政治法律思想D.宗教正确答案:C,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马哲——3.实践观:实践、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

马哲——3.实践观:实践、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客观物质活动
原始人在劳动
现代化农业收割机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 的现实基础。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美苏宇航员太空握手
人类写给外太空的信
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 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搭载嫦娥一号卫星的火箭点 火发射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 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主体
实践
主体客体化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客体主体化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在这一讲中,我们主要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角度阐述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人的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 一讲的学习,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关于实践是认识论的首 要和基本的观点,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 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 践 •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实 践

哲学练习题

哲学练习题

哲学基础练习题(部分)第1、2章1.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这说明 (B)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2.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B)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3.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B)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5.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C)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6.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

这一观点是 (C)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7.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关键是 (D)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提出了首要的基本的实践的观点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C)A、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B、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又一个方面C、是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D、仅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现之后才有的现象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 (B)A、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B、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C、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D、绝对真理的真正体现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是因为它 (D)A、并不以科学为基础B、可以囊括一切科学C、给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法D、只提供指导科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1.“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候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篇一: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答案解析【修订版】】对每一个题都做出了最具体的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考生以及2017年考研的考生。

考研最新动态请关注勤思考研网!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百喻经》中有一则谚语,有一个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之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谚语给我们的启示是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去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答案】b【解析】辩证法认为,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材料中主人就给愚人加了点盐,味道很好,而愚人直接把放进嘴里,食盐过多,超过一定的限度,所以又苦又咸,所以本题答案是选项b。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就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答案】d【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一种观点认为认识规律,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就实现的自由,所以,第一种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5
因此,新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唯物"的,并不在于,所唯之"物本身",而在于,理解和把握"物本身"的方 式,也就是"实践的方式"
6
这样一来,"实践"就成为人理解、解释和改变,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 与世界的统一
7 接下来看第二个方面,从物与人的关联来看,所唯之物是"为我之物",物具有了属人性
20XX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目录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列宁对物质的理解。他们从共性角度来理解物质,与旧唯物 主义区分开来,并在物质层面实现了世界的统一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马克思是如何理解物质的。在马克思看来,哲学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注。 所以,他主张从物与实践、人、社会、时代的内在关联的角度,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来 理解物质 马克思在批评旧唯物主义时,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 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 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可见,马克思 对物的理解与以往一切唯物主义不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方面,从物与实践的关联来看,实践,是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所谓"为我之物"就是属于人的物,是人创造出来的,为人服务的物。比如我们创造出汽车, 就是为人出行方便服务的;创办的学校,就是为人接受教学服务的。正是因为,用实践的方 式,去理解和把握事物,所以马克思认为,人不断创造出,属于人的物质世界,例如人创 造出了长城、货币、电脑、手机等等。很明显,长城、货币、电脑、手机不是纯粹的自然 界的事物。因此,新唯物主义,所唯之"物",不是"脱离人的纯粹自然", 也不是"脱离自然的抽象精神"。什么叫脱离人的纯粹自然呢?不是人迹罕至的自然,而是根 本没有人迹的自然。比如某些原始森林,未发现的溶洞等自在自然。那么,什么又叫脱离 自然的抽象精神呢?很显然,这种抽象精神,不是对外部事物的反映,而是一种绝对的精 神存在,比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所以,新唯物主义,唯的物,是打上人类活动烙印的"事物",是"为我之物",是人类创造 的物质世界,也就是"人类社会"。正是因为,马克思从具体的角度去理解物,把物看成是, 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物。所以说,物的存在,只有在人的实践范围内,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最新怎样看待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说课材料

最新怎样看待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说课材料

怎样看待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

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因为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这一论断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人类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

我们想象一下,有这么一天,全世界的实践活动都停止了:不搞生产,不高科学,不去管理,那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停止了各类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了,此句话也放映出实践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以制造工具为特征的生产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标志,实践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生产劳动不断创造人们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及提供给我们吃的用的穿的东西,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这种实践活动一旦停止,人们的吃穿就得不到保证,温饱就得不到解决,生存都成了问题,更别提发展。

而且,人类未来全面发展的实现,归根到底也要取决于生产劳动的高度发展。

简述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简述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实践的指导,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接触和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例如,一个人要学习游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游泳技能,获得游泳的认识。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认识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指导,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

人们通过认识客观世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没有认识,实践就会盲目和无效。

例如,一个人要学习游泳,只有通过认识游泳技巧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快地掌握游泳技能。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的。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

实践活动不断地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不断地指导实践活动的改进和提高。

例如,一个人在游泳实践中,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指导自己更好地掌握游泳技能。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人类
认识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接触和改造客观世界,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只有通过认识客观世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第三节
实践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在世界
即天然自然,它不仅指人类 产生之前的自然界,而且指任何特 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尚未扩展和深 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
指在人类实践 基础上形成的世界, 包括人化自然、人类 社会和人类意识。
实践促使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人类世界


自在世界
第三节
实践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三节 实践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三节
实践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第三节
实践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基础。 2、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3、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三节
实践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 物质:运动
• 生物:活动 •
人:实践
第三节
实践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二、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基础。
第三节
实践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动物的生存是完全依 附于自然的,食物源枯竭 之日,就是它们的迁徙或 灭种之时。所以自然的界 限就是动物的生存界限。 人则不然,人要“通过他 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 为自己的服务,来支配自 然界。”马克思恩格斯明 确指出,“这便是人同其 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 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 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 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 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人类是生存在物质世界里的,我们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者,也是参与者和创造者。

我们在这个世界中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我们将理论变为现实的手段。

一、实践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实践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相对于只是单纯地理论分析和思考,实践是更加具体和直观的。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可以直接体验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也可以通过实验和实践来验证和完善我们的理论。

比如,一个人对电器的工作原理只是模糊地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

但是,当他拆开电器,亲手尝试去检查和修理,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二、实践是我们将理论变为现实的手段人类通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来改变和创造世界。

理论只有变成实践,才能为人类所用,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例如,一个工程师可以在绘制设计图之后,亲手制造出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不断地试错、总结和改进,最终达到实际的效果。

实践也是技能和经验的积累过程。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也可以积累为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物质世界是我们生活实践的基础人类的实践活动发生在物质世界中,如果没有物质的存在以及我们对物质的感知和运用,我们的实践活动便无从谈起。

物质不仅是我们活动的场所和工具,更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比如,我们在农作物的生产中,依赖的是土地、水源、气候、种子和施肥等物质条件。

没有这些基础条件,我们即便有再多的知识和技术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

总之,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要途径,实践是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的根本力量。

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知识与经验,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3.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

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7.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8.哲学的三大功能:描述现实世界、批判现实世界、构想更加理想的世界9.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10.客观世界的现象必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型意识现象。

1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13.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4.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17.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点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根本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18.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统一性问题。

19.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20.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成物有物质和意识这两种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华夏地理 | 社科纵横2015. NO. 04·218·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们的很多党员和人民群众心中是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的,但却没有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和信仰意识呢。

整个社会来看呢,也没有了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建设。

这是为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多角度的来分析分析。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使“信仰”一词在中国社会既无人欣赏也无人重视,相当多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信仰的概念,更没有信仰自觉。

另一方面,也由于基督教信仰在西方占主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基于将自己创建的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加以区别的考虑,从未在语言表述上将自己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定义为信仰。

其三,由于国家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深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了在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中减少思想意识形态上的不必要冲突和摩擦,不仅仅是在宣传上只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想信念来定义,仅仅是只强调青年人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一定程度上也在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社会层面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及相关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和实践推动,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及相关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强调和重视、探索和发展。

基于此,个别学者还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极力“否认”自己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信仰为由,否认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地位。

因此,中国社会尽管绝大多数老百姓心中装着共产党、装着社会主义,但却没有信仰概念、信仰意识和信仰文化自觉,很反感谈信仰问题,好像某个人一谈到信仰,就觉得这个人迷信,或者说就觉得这个人信教,是个教徒。

因而也不在乎自己有没有信仰和有什么样的信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党员和群众丧失了抵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侵蚀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1] 王强林,班丽梅.关于“红色经典”的文化本质在思考[J].赤子,2013,5(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贯穿始终又尤为重要的内容。

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发展的道路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高中政治必修四 哲学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内容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1)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 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 批判,更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 (2)哲学能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 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中国化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直接理论来源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 科想学发展观
是时代发展 的必然产物
统一于 实践 为基础
一脉相 承与时 俱进
1.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C、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5. 上述统一的基础是 ( )B
A.认识 B.实践 C.理想 D.现实
生活处处有哲学
“攻”与“守”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
成语典故中的哲学寓意 “煲汤下盐”---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度” “拔苗助长”---不尊重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 “郑人买履”---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 “刻舟求剑”---否认事物的运动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 革命性的统一。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
(1)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 它的全部理论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2)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一)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二重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现实践观是统—的。

第一节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一实践:人类的存在方式1 实践含义的发展过程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包括了完成目的在内的活动”。

但是,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的哲学家们并没有科学地解决实践的本质、结构和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以及实践的地位和意义等问题。

在欧洲哲学上,(1)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到哲学中,并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

在康德看来,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道德活动,进而使人达到自由。

康德的“实践”没有脱离伦理实践的范围。

(2)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如提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这就把生活、实践看成是理论的根源,反映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论本质。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实践活动,认为“生活”不过就是吃喝、享用对象等等(3)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达到和实现“绝对理念”的一个必经的环节,认为理论理念的任务是消除主观性的片面性,即接受存在的世界,使真实有效的客观性作为思想的内容;而实践理念高于理论理念,它的任务在于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并改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黑格尔以这种抽象思辨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不但指出了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区别,而且涉及到实践在改造世界,从而创造人类历史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但是,黑格尔讲的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活动。

尽管他提出了实践、特别是劳动对人的解放具有积极意义,但究其实质,还是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抽象地发展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方面”。

怎样看待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怎样看待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怎样看待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

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

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因为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这一论断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人类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

我们想象一下,有这么一天,全世界的实践活动都停止了:不搞生产,不高科学,不去管理,那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停止了各类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将不会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了,此句话也放映出实践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以制造工具为特征的生产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标志,实践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生产劳动不断创造人们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及提供给我们吃的用的穿的东西,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这种实践活动一旦停止,人们的吃穿就得不到保证,温饱就得不到解决,生存都成了问题,更别提发展.而且,人类未来全面发展的实现,归根到底也要取决于生产劳动的高度发展。

4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4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都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人是通过实践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实践既是人 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也是 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人类正是通过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才使自己同 动物区别开来;而人类产生以后,又必须通过生 产实践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否则,人 类就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生产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感性世界”决不仅仅是感性直观的对象,它 首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和结果,并必然随 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感性世界”,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与人相对 待的自然界,就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 然界,也就是“人化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 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由自在的自然转化而来 的,它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 统一。
七、实践的当代特点

大技术 大规模 大效应
八、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及其克服途径

当代实践所产生的正负双重效应突出地表明, 虽然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活 动,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并不总能有效地实现 预定的目的。要有效地实现实践目的、通过实 践促进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要避 免实践的负面效应、防止和克服实践在人与世 界关系的各个方面所造成的那些问题,就必须 使实践本身合理化,尤其是要正确地解决实践 活动所内含的基本矛盾。
六、实践的历史发展


人类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表现为一个按 照其内在规律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后代人总是继承了前代人 实践活动的成果并在前代人的实践所达到的高 度上继续前进,它使得人类实践的方式、规模 和水平不断地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 因此,不同时代的实践既表现出整个人类实践 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又各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实践是一种能动的、有目的性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与外部世界进行直接的、实际的接触与作用,进而从实践中获取对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实践的基础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源于实践,反映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外部世界建立起联系,通过感官和感觉等手段,收集客观世界的各种信息,从而进行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论之一,它有效地打破了旧哲学对认识起源的种种偏见,强调人的认识活动始终离不开实践。

二、实践是验证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的检验。

任何真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被认定为真理。

只有通过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实证,逐渐完善和修正理论,使之适应实践的需要。

三、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在。

社会的各种变革和进步都离不开不断的实践探索和实践创新。

实践不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人类思想觉悟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动力。

四、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通过主体对客体进行积极的变革和改造的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体而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具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变革和进步。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

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

人与世界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作为关于世界观的,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主要的,不同的哲学以其不同的方式对这一做出了不同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实践转向上,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阐述。

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出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

正是在这双重的关系中,人们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

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入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由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既看不到人的反映活动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也看不到反映过程的矛盾性,因而只能把人对世界的反映理解为一种静态的、死板的、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消极影射活动。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相结合,从而指明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

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这就科学地揭示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一个由浅人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无限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建立,科学地揭示出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认识的客观性,也是认识本性的根本方面。

同时,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又同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是不可分离的。

由实践所决定的人的认识活动,不能像动物反映外界事物那样,仅仅停留在直接感受的水平,而是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这就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抽象活动和创造性思维。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起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起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起点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也是理论发展的源泉。

本文将从实践的意义、实践的主体、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多个方面探讨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一、实践的意义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将自己的理论观点转化为现实行动,改变社会状况。

因此,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起点,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实践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实践的主体是劳动人民。

劳动人民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体,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劳动人民不仅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更是理论的实践者。

在人民中间,马克思主义培育了无产阶级,引领无产阶级通过实践的斗争和革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三、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互相作用。

理论凝结了实践经验的精华,实践为理论提供了验证和更新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理论则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纲领。

理论的产生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同时,实践的推动也需要有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新道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四、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以实践为基础,还要根据不同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通过对实践的深刻观察和分析,不断修正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使其保持鲜活性和时代性。

同时,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地和应用之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价值。

五、实践转化为社会变革力量的条件实践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

首先,实践需要有自己的主体,即那些具有改造世界愿望和能力的人们。

其次,实践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引导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
在人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解析: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人与外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和基础就是实践。

实践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两种关系。

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物质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

另一方面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即主体客体化,在精神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所需要的思维形式和内容。

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点。

即是说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使人与世界同时都得到改变,并各自都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对实践的正确理解和实践观的合理建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关键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实践的观点由此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1 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实践的观点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因为实践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在实践中蕴藏着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秘密在实践中蕴藏着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秘密,,人与世界关系的丰富内容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展开
马克思指出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3.1.1 实践的本质
1.1.旧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旧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
(1)某些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对实践的重视 培根培根::“正如在社会中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最容易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况下发挥出来,,所以同样隐蔽在自然中的事情事情,,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
狄德罗狄德罗::“观察搜集事实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起来;;实验则证实组合的结果”;要获得新的认识的认识,,应该用精确的实验“查问自然”,“有意用一些最奇怪的试验来挑逗自然”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2)旧唯物主义实践概念的局限性 旧唯物主义者中旧唯物主义者中,,像培根和狄德罗这样把科学实验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能动作用的人毕竟是很少的竟是很少的,,大多数人都不懂得实践的能动作用
旧唯物主义者没有对实践概念作出全面的旧唯物主义者没有对实践概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和论证
(1)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践概念
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守仁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守仁::“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实践是“自我”产生和设定“非我”的能动活动
2.2.唯心主义的实践概念唯心主义的实践概念
(2)客观唯心主义的实践概念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
动,是达到真理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环
,人们才能由主观的观念达节;只有通过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
到客观真理
(3)唯心主义实践概念的共同特点
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把实践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
(4)唯心主义实践概念的现代版本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实践与思维一样都是人受到环境刺激后所作出的反应激后所作出的反应,,是人用来调整和控制环境的工具
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哲学哲学::“实践是人的一种理想活动想活动,,是人实现其生命的最理想的潜在可能性的一种活动性的一种活动,,所以实践本身便成了一种目的”
(1)实践的矛盾本性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它既具有主观目的性,又具有客观物质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矛盾本性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强调必须从主观与客观强调必须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
3.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马克思::“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列宁列宁::主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交错点======人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毛泽东毛泽东::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揭示 实践是变革现实的活动实践是变革现实的活动,,“变革现实”也包括准备阶段的探索活动阶段的探索活动。

列宁列宁::“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
所谓实践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3.1.2 实践的特点
1.1.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客观的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 实践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对象性活动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对象性活动,,是人与世界之间实实在在的物质界之间实实在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知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感性的活动”
2.2.实践是有意识实践是有意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马克思马克思::“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动物活动的计谋性与人类实践的自觉目的性动物活动的计谋性与人类实践的自觉目的性。

马克思克思::“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3.3.实践是社会性的实践是社会性的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的动赖以进行的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的,,甚至实践活动所改造和探索的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产物
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人类的实践能力不断地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
3.1.3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
1.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人是通过实践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人是通过实践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实践既是人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人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也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马克思::生产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感性世界”或“人化自然”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2.2.实践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实践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
生产实践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实践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马克思::“为了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实践不仅是人与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不仅是人与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而且也是人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3.实践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基础实践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基础
人通过实践人通过实践,,既改造了客观世界既改造了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
一方面一方面,,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确证了自己特殊的本质殊的本质。

马克思马克思::“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也不断地展示人类通过实践也不断地展示、、强化和扩大着自己的本质力量
马克思马克思::“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马克思马克思::“不仅五官感觉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意志、、爱等等爱等等),),),一句话一句话一句话,,人的感觉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才产生出来的。


恩格斯也指出恩格斯也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