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合集下载

10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10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很久很久以前,虽然现在看起来已模糊不清,我们都曾是孩子。

我们咯咯笑、大哭、大笑、探索、摔倒,我们对于刚刚起步的这条旅途几乎一无所知。

除非遭遇不幸,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我们产生了记忆、语言、自我意识、记忆认知、社会和情绪能力。

我们向着未来的自己走出了最初的几步。

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发展心理学——并不仅仅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这样的人,以及我们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及以后几篇将介绍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10个经典研究。

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1、婴儿从很早就有记忆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之前的任何事情。

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之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之前。

“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

如果真的很早就有记忆,那么从理论上成人当然可能记住很早期的经历。

一踢脚就有声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现任职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了解婴儿记忆的机制。

这种方式提供了关于婴儿记忆何时、如何发展的重要证据。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在他们的脚上系一条绳子,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

所以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动。

如果他踢得用力,那些木头装饰就会相互撞击发出悦耳的敲击声。

小孩踢得越多,他们就可以听到更多的敲击声。

如果你知道巴普洛夫和他那只流哈喇子的狗,那理解这个实验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个实验就是看看婴儿可不可以对踢脚让小车移动产生条件反射。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在儿童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经典的实验被用来探究孩子们的认知和行为。

这些实验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孩子们参与,从而揭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反应。

其中一些实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

一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是皮亚杰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孩子们被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操作按钮,以得到一种奖励。

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行为,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他们对奖励和惩罚的反应,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在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特点,对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

另一个经典的实验是巴德利的婴儿镜像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婴儿被置于一个镜子前,并观察他们对自己的反应。

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婴儿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意识。

这个实验揭示了婴儿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过程,为我们理解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洛特夏尔的假象实验也是一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孩子们被给予一个假象任务,例如告诉他们一只玩具是一个“水瓶”,而不是一个“杯子”。

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言语和行为,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他们对语言和符号的理解能力。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在语言和符号认知方面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探究语言习得和语言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些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奥秘,为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见解。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和反应,还为我们提供了促进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启示。

通过不断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为他们的未来铺平道路。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儿童的妙想世界:十大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在儿童心理学的领域中,有许多经典实验为我们揭示了儿童思维、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奥秘。

这些实验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十个令人瞩目的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

实验一: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让·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领域的巨匠,他的守恒实验备受关注。

在实验中,研究者向儿童展示两个相同的杯子,里面装有相同量的液体。

然后,将其中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一个更高更细的杯子中。

此时问儿童,新杯子中的液体是否比原来杯子中的液体更多。

年幼的儿童往往会认为更高更细的杯子里液体更多,而稍大一些的儿童则能够理解液体的量并未改变,这只是容器形状的变化。

这个实验揭示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物体守恒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发展阶段。

实验二:三山实验同样是皮亚杰的杰作,三山实验旨在探究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

在一个布置有三座不同形状和高度山的模型前,让儿童从不同角度观察,然后让儿童坐在模型的一侧,另一个人偶放在另一侧。

研究者要求儿童描述人偶看到的山的样子。

年幼的儿童往往会以自己看到的景象来描述人偶看到的,而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

这表明儿童在一定年龄阶段存在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

实验三:延迟满足实验沃尔特·米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影响深远。

实验中,给儿童提供一个选择:要么立即得到一颗小糖果,要么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两颗糖果。

通过观察儿童的选择和等待过程中的表现,来研究他们的自我控制和延迟满足能力。

那些能够忍住即时诱惑、选择等待以获取更多奖励的儿童,在未来的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更好的学业成就和社会适应能力。

实验四:陌生情境实验玛丽·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用于研究儿童的依恋类型。

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儿童与母亲在一起,然后陌生人进入,母亲离开,再回来等等。

通过观察儿童在这些情境中的反应,如分离时的焦虑、陌生人在场时的行为等,将儿童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

招教常考的心理学经典实验1.吉布森:视觉悬崖实验——证明人很小便具备的深度知觉/立体知觉/距离知觉。

2.库珀和谢帕德: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

3.皮亚杰:点红实验——证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主体与客体分化的特征。

三山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有自我中心性。

守恒实验——证明前运算阶段儿童是单维思维,不能形成守恒观念。

钟摆实验——证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假设演绎的抽象推理。

对偶故事法实验——说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是从以结果为他人行为判断的他律阶段到以动机为他人行为判断的自律阶段的,10岁左右是他律到自律的关键转折期。

4.巴普洛夫:狗听铃声分泌唾液实验——证明了经典性条件作用中获得、消退、泛化、分化等规律。

5.格赛尔:双生子爬楼实验——证明身心发展受成熟机制的制约。

6.卢钦斯:量杯实验——证明了思维定势(定势具有双重作用)。

7.邓克尔:蜡烛实验——证明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作用。

8.斯金纳:小白鼠按杠杆实验——证明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强化理论。

9.班杜拉:波波玩偶实验——证明班杜拉的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10.桑代克:饿猫出笼实验——证明尝试-错误说的“三条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率。

形状知觉实验——论证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迁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需要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有共同成分。

11.柯勒:大猩猩叠箱/接杆实验——证明学习不是桑代克所说的盲目渐进的尝试错误,而是重新形成情境关系的“顿悟”过程。

小鸡觅食实验——证明迁移的关系转化说,迁移是学习者能够发现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12.托尔曼:小白鼠位置学习实验(小白鼠走迷宫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证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认知目的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的S-R联结而是S-O-R的过程,“O”是包括能力与倾向内部过程,证明情境的“认知地图”的存在以及期望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资和考编必考心理学实验汇总

幼儿园教资和考编必考心理学实验汇总

重点记住人物—实验名称—实验结论即可,实验内容不需要掌握,当然了解实验内容可以加深对人物和实验结论的记忆。

1.三山实验-皮亚杰-自我中心
2.双生子爬楼梯试验-格赛尔-成熟机制决定人的发展
现在很多教育机构打出了“早教”的概念,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会在孩子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送到早教机构接受训练。

那么让孩子过早接触一些教育是否有必要呢?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和花小开一起来看一下~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验证学习或教育的前提是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所以过早接触一些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哦!
3.视崖实验-沃克和吉布森-深度知觉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视崖”装置,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经典方法。

4.点红实验-阿姆斯特丹等人-自我意识-主客体分化
很多妈妈都知道,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会有一个阶段分不清“你”和“我”,当他想要妈妈抱抱的时候,不说“我要抱抱”,而是“宝宝要抱抱”,这是孩子话说得不好?其实不是,而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他的世界里还没有“我”的概念。

5.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观察学习
6. 陌生情境实验-艾斯沃斯-依恋类型
7. 延迟满足实验-沃尔特·米歇尔-自我控制能力。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完整版)12个必知的心理学实验

1.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2、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3、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4、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并由此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关于皮亚杰的几个经典实验

关于皮亚杰的几个经典实验

关于皮亚杰的几个经典实验各位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对教育心理学的人物及其实验会有很多混淆的情况,会有很多人物的理论跟实验对不上号,其实这样的情况考生可以自己做一个笔记来记住每一个教育家的理论及实验、流派进行分类,或者做一个思维导图,这样的话做题遇到上述情况可以翻开来背记,看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那么考虑到大家的情况今天中公教师给大家带来了皮亚杰的几个经典实验。

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第一、“三山实验”皮亚杰的“三山实验”是很有名的一项试验,皮亚杰通过这项试验提出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思考问题缺乏逻辑性,只能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

做法: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

结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为,处于任何角度的人看到的内容跟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

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第二、“守恒实验”皮亚杰通过“守恒实验”证明了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不具备“守恒概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看待问题只能从一个维度看待问题。

做法: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这两杯水分别倒入一个高瘦的容器和另一个又矮又胖的容器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结论:6、7岁以下的儿童只会根据杯子里水的高低深浅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

但是6、7岁以上的孩子对于这个问题一般都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说两个杯子里的水是一样多。

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第三、“钟摆实验”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只有进入到形式运算之后,才具有归纳推理能力,钟摆实验才能够科学地进行验证。

发展心理学经典实验复制——守恒实验报告

发展心理学经典实验复制——守恒实验报告

发展⼼理学经典实验复制——守恒实验报告再探守恒实验摘要本实验重复检验⽪亚杰的守恒实验,从湛江市⼨⾦中⼼幼⼉园和湛江市第⼗六⼩学⼆年级随机抽取115名3——10岁的⼩朋友作为被试,采⽤卡⽅检验测查⼉童守恒能⼒的发展情况,了解前运算阶段⼉童的思维特征。

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童⽐幼⼉园⼉童获得的守恒能⼒多;2. ⼉童理解守恒概念的能⼒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3.性别与各守恒能⼒具有显著差异,男孩在糖果守恒和重量守恒上有优势;4.数量守恒,糖果守恒易习得,⽽长度守恒、液体守恒、重量守恒存在不同差异。

关键词⼉童;前运算阶段;守恒实验1引⾔守恒(conservation)是指即使在物体外观改变的情况下,它特定的⾃然特征数量、质量、长度、重量、⾯积、容积或体积等仍保持相等。

守恒实验是著名⼼理学家⽪亚杰创设的,主要⽤来考察前运算阶段⼉童(2-7岁)的思维特征,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

他当着⼉童的⾯,向两个⼤⼩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相同⾼度的⽔,并问⼉童两个杯⼦中的⽔是否⼀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童将A杯的⽔倒⼊另⼀个较矮且粗的杯⼦C中,问⼉童:A杯和C杯中的⽔是否⼀样多?回答⼀样多的才是掌握了守恒观念。

⽪亚杰发现,处于前运算阶段的⼉童往往⽤直觉⽽不是逻辑的解决⽅法,因⽚⾯性和缺乏可逆性⽽⽆法达到守恒,只是感觉范围内的推理,以⾃我为中⼼的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11或12岁)的⼉童建⽴了“守恒”的能⼒,思维“可逆性”发展,限制在具体事物上的思维,和对数字理解。

由此看来,守恒观念的发展和掌握是⼉童从前运算阶段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个重要指标。

根据守恒实验,⽪亚杰界定了各守恒观念形成的时间和顺序:数的守恒(6.5-7岁);质量守恒(7岁以后);距离和长度守恒(7.5-11岁);⾯积守恒(7.5岁);体积守恒(7-11,12岁)。

这些年龄都接近于或者为⽪亚杰定义的具体运算阶段。

⽪亚杰创⽴了认知发展这个领域,引进了它最重要的⼀些概念,确定了它所研究的绝⼤部分领域的研究⽅向,并且给予我们⼀些使这个领域别具特⾊的最有⽤的理论。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

心理学实验经典范式

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一、儿童博弈任务(Child ren’S Gambling Task) 实验范式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 Gambling 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

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

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

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

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

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

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

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

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

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

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二、反向择物(Object Reversa1)实验范式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

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

2020年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2020年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迟延满足"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情绪实验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趣味心理实验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去上海学室内设计。当然,这段长达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两个种族的孩童,给了他们两个选择:可以现在 得到一小块巧克力,或者等待几天,得到一大块 巧克力。米切尔发现,试验结果和孩子所属种族 并无关系。其他因素———比如孩子是否和父亲 一起生活———反而和结果有更多关联。他开始 对推迟享受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为什么有的孩 子能够等待,有的却不能?是什么让等待成为可 能?不同于其他更笼统的人格特征,米切尔发 现,自控能力是可以用实验测量的。1958 年,米
切尔成为哈佛大学助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设 计“个性评估”概况课程。但米切尔很快发现, 虽然之前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格特征整体而言是 稳定的,但根据已经获得的数据却无法证明这一 假设。人的性格———至少根据当时的定义—— —是不能被可靠测量的。几年后,他担任和平队 性格测试顾问。早期和平队自愿者引起了几次令 人尴尬的国际事件———一名和平队队员在明 信片上肆意嘲讽东道国的卫生习惯———肯尼
看他,于是伸手从盘子里拿出一块奥利奥饼干, 掰开后舔掉中间的白色奶油,然后再把饼干合起 来,放回盘子,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多数孩子 像克雷格一样。他们无法抗拒眼前的诱惑,连短 短 3 分钟也等待不下去。“有几个孩子,不假思 索,立刻就吃掉了棉花糖。”主持这次实验的斯 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切尔说。“他们 根本没有考虑过等待。多数孩子会猛盯着棉花 糖,大约 30 秒钟后觉得等不下去了,于是八个月的所谓的学习,还是要“啃老
情况,包括制定计划,做长期打算的能力;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同学相处的情况,以及他们的 SAT (美国大学标准入学考试)分数。分析调查结果 后,米切尔发现,那些不擅长等待的孩子似乎更 容易有行为问题,无论是在学校或家里都如此。 他们的 SAT 成绩较差,不擅长应对压力环境,有 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交不到朋友。能够等待 15 分钟的孩子比只能等待 30 秒钟的孩子的 SAT 成 绩平均高出 210 分。卡罗琳·威茨是擅长等待者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

心理学实验100个经典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其发展离不开众多经典实验的推动。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和社会行为等方面,还为心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100 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这是一个关于服从权威的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对另一个人实施电击,尽管他们知道电击可能会造成伤害,但在实验者的权威指示下,许多人仍然选择了服从。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倾向。

罗森塔尔实验(Rosenthal Experiment):也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实验。

实验者告诉教师某些学生具有较高的天赋,而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的。

结果发现,那些被教师认为有天赋的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这表明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阿希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在这个实验中,参与者要判断线段的长度。

当周围的人都给出错误的答案时,很多参与者会放弃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选择从众。

它展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强大影响力。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配为囚犯和狱警的角色,在模拟的监狱环境中观察他们的行为。

结果发现,环境和角色的设定使得参与者的行为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本正常的人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了极端的行为。

延迟满足实验(Delay of Gratification Experiment):给儿童提供一个选择,是立即获得一个小奖励,还是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一个更大的奖励。

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儿童在未来的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更好的自控力和成就。

三山实验(Three Mountains Experiment):让儿童从不同角度观察三座山的模型,然后让他们描述站在其他位置的人所看到的景象。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迟延满足"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情绪实验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其中包括安静的、活泼的、温和的,或是爱打人、攻击性强
的熊孩子。

•斯金纳箱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小白鼠在箱子中可
以自由活动并按压杠杆以获得食物。

•双生子爬梯实验: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多会一点技能,于是早早地给他们报各类的绘画、钢琴班,然而孩子学习技
能真的是越早越好吗?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儿童心理理论实验报告(共4篇)

儿童心理理论实验报告(共4篇)

儿童心理理论实验报告(共4篇)儿童心理理论实验儿童心理理论实验1.实验原理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如意图、愿望、信念等的认识和理解,并以此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心理理论问题自Premack和Woodruff(1978)提出以来,对它的研究已经成热点之一。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约出现在4岁左右,主要标志是获得对“错误信念”的认知。

2.实验目的考察3-5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特点3.实验方法3.1 被试3岁、4岁、5岁儿童各30人3.2 实验仪器与材料自制的视频、计算机和打印好的结果记录纸3.3 实验程序向儿童播放录制好的位置转移任务,要求被试回答小明回来后,到哪个地方找她的小球,记录被试的口语报告结果。

录像过程,如下图所示(由大学生扮演)4.实验结果与整理4.1 按年龄和性别分别统计通过位置转移任务的人数4.2 用卡方检验,分析儿童心理理论的年龄和性别差异5.问题与讨论5.1 多大年龄的儿童拥有心理理论5.2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有何趋势5.3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是否存在性别差异附:实验记录纸实验地点: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篇二:幼儿心理学有意记忆实验报告学前心理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幼儿有意记忆的发展实验对象:xxxx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儿男女各10名作为实验参与者实验目标:1、比较小班、中班、大班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差别。

2、感知与体验研究幼儿记忆的实验方法与过程。

实验材料:小猫、小羊、小鸡、小猴、小猪、牛奶、面包、巧克力、雪糕、果冻、鱼、虾、西红柿、黄瓜和茄子图画各一张,共15张。

实验过程:1、实验前的准备过程:准备好实验用的基本材料、场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各个年龄班收取男女幼儿各10名。

2、两种识记任务的实验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同时进行:(1) 无意识记:给幼儿出事15张图片,请幼儿给图片分类。

《教育知识与能力》著名心理学实验

《教育知识与能力》著名心理学实验

《教育知识与能力》著名心理学实验01 三山实验-皮亚杰实验内容: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

小一点的孩子说不出来,而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

实验结论: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02 条件反射实验-巴普洛夫实验内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结论: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03 迷笼实验-桑代克实验内容: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用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食物。

饥饿的猫第一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目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入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用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试验结论: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人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04 白鼠实验-斯金纳实验内容: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

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

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

儿童发展心理学: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
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 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我所需要的环境,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 我想让他们成为的任何人,可以是医生与律师,也可以是小偷或者是 乞丐……”
S
R
3.评价
过于强调外在刺激对行为的意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
简单 视了人的行为动机,使得人们对行为的理解过于

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
一、代表人物
华生
行为主义
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行为主义
1.经典实验——婴儿害怕情绪实验 (艾伯特害怕实验)
男孩子艾伯特:11个月大
以巴氏的条件反射为理论基础
喜欢 •
害怕
敲击钢条
连胡子都 害怕
2.主要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

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之 No1

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之 No1

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之 No1No1:美国心理学家D.Baumirind 的父母教养方式实验研究方向:什么类型的父母最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对子女的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在教育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之一,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因此,他们教育孩子的观念、态度和方法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非智力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性格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现在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受到的父母之爱强烈而集中,他们的生活条件很优越,很多幼儿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

那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个性性格的形成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教养方式来培养孩子优良的个性品质呢?对于这些常常让家长困惑的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之一。

实验介绍一、实验目的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个性特点之间的关联。

二、实验过程首次实验是将学前儿童按个性(儿童的独立性、自信、探究、自我控制、交往等方面)成熟水平分出最成熟的、中等成熟的和最不成熟的三个组,然后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教养水平从A控制,B成熟的要求,C父母与儿童的交往,D教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而在第二、三次实验研究时采用与第一次实验相反的研究程序,方法是对三种不同教养类型父母的幼儿做个性评定,等这些儿童长到9岁时再做一次个性评定。

三、实验结论首次实验的测评结果是最成熟组儿童的父母教养水平最高,依次往下,最不成熟组儿童父母得分最低。

鲍姆令德将这三组儿童的父母分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

第二、三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权威型父母的男女孩子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都胜过其他两组儿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发展平平;娇宠型父母的女孩在认知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值,男孩的认知能力特别低。

心理学实验收集

心理学实验收集

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与启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和事物印象深刻,对所谓的遗憾念念不忘。

这是因为行为完成会导致“心理闭合”,而未完成的事件则令心理处于开放的兴奋状态,于是人们会竭力追求完整,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心理闭合现象二十世纪20年代,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多次观察并注意到,饭馆里的服务生能够很容易地记住尚未付款的顾客的账单细节,可是,一旦顾客付过款后,他会马上忘记这些细节。

这一小小的发现使他得出这样的推测:人的动机和记忆存在一种闭合现象,行为未完成,则心理保持张力,记忆清晰;行为完成,则心理闭合,张力消除,记忆也随之飘散。

<“紫格尼克效应”实验>俄国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

她给128名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诸如读小说、制作泥人、做算术题、看图作文等,让孩子们完成其中部分作业,而另一些作业则在孩子们进行到一半时令其停止,不再完成。

几小时后,她要求孩子们回忆他们所做作业的细节,结果发现,有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记住尚未完成的作业,而对已经完成的作业则印象模糊,甚至不记得了。

这个实验证实了勒温的推测:人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解答一个谜语,读完一本书,学好一门语言等,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张力”。

“心理张力”可以使人经常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

启示:家长了解紫格尼克效应之后,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培养孩子灵活的“心理张力”。

学会执着:吊吊孩子的胃口孩子容易分心、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些问题让家长们很头疼。

但聪明的家长知道从小事入手,吊足孩子的胃口,让孩子学会执着。

片段一:4岁的斌斌每晚睡觉前,总缠着妈妈给他讲故事,却不肯自己看书。

这天晚上,妈妈拿了一本崭新的故事书,给斌斌讲故事。

故事写得精彩,妈妈讲得生动,斌斌听得津津有味。

正当讲到最精彩的时候,电话铃响了,妈妈放下书去接电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心理学经典实验儿童心理学——或者更宽泛的说,成长心理学——并不单单是关于孩子的研究,而是研究像你我如许的人,以及我们怎样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就像了解自己的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所借鉴,儿童心理学展现了我们的过去,甚至包括我们的将来。

这篇将介绍容儿童心理学几个重要领域中的经典研究。

每个实验都是我们自己这个拼图中的一块,细细品味任何一个实验,都将提醒我们,现在看来浑然天成的事情曾经是多么复杂。

儿童心理学实验(1)--婴儿早期记忆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可能记得2到4岁以前的任何事情。

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能记住那以前的事——可能甚至能追溯至出生以前。

“儿童期失忆”可不好研究,因为我们很难证明成人最早的记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不过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来检查幼年的记忆形成。

一踢脚就有声上世纪六十年月,Carolyn Rovee-Collier(现担任职务于Rutgers大学)教授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经典实验。

在他们的实验中,Rovee & Rovee让9-12周大的乳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向上看着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

在他们的脚上系一条绳索,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

所以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动。

如果他踢得用力,那些木头扮饰就会彼此撞击发出悦耳的敲击声。

小孩踢得越多,他们就可以听到更多的敲击声。

这个实验就是看看乳儿可不可以对踢脚让小车移动孕育发生条件反射。

研究者首先记载乳儿踢脚次数的基础水平(小车没有连到脚上),之后和有激动结果(风铃动了!)的踢脚次数进行比较。

Rovee&Rovee发现八周大的乳儿就可以掌握踢脚和风铃转动之间的关联。

在后续实验中用不同的旋转风铃代替了旋转的小车,看看乳儿是否可以分别不同,以此来测试他们是否真的记住了。

另一项实验中,只有八周的乳儿接受了为期三天,每天9分钟的旋转风铃训练。

24小时之后,只有使用不异的风铃,乳儿才会比基础水平踢的多。

这说明他们记得训练他们所使用的风铃而并不是随便一个风铃。

这是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发现,因为在那以前人们认为持久记忆直到8或9个月才会出现。

看起来,我们的大脑确实可以在一岁之内就存储持久记忆。

成年后很难提取这期间的记忆是因为我们的早期记忆系统功效有限,之后又受到往后生活的干扰,终极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忘记早期信息。

儿童心理学实验(2)——自我概念形成自我概念的出现:镜子里的是我么?大多数人总是首先想到自己,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曾几何时,我们没有“我”的概念。

上世纪70年月初的一个简单实验预示,直到2岁左右,我们还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

由于这个研究,以及后来一些延伸的实验,一些观点认为直到2岁生日,我们才出现自我概念。

鼻子上的红点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Beulah Amsterdam揭晓了一项实验。

实验的历程很简单。

首先悄悄地在6-24个月的乳儿鼻子上粘一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

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研究者们开始察看乳儿的反映。

Amsterdam测试了88个乳儿,终极只能得到16个孩子的可靠资料——乳儿终究是乳儿,而且很多孩子不想玩。

从这16个乳儿身上,Amsterdam发现了三类反应:1、6-12个月:那是别的孩子!乳儿的行为好像在镜子里的是另一个人——一个他们想友善相处的人。

他们会做出接近的动作,比如微笑、发出声音等。

2、13-24个月:畏缩。

乳儿瞅见自己在镜子里面的样子不再感应特别兴奋。

有些看起来有些警惕,而另一些则会偶尔微笑一下并弄出些声音。

对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是乳儿这时的行为很自发(感应自己存在,可能体现出自我概念),但是这也多是面对其他孩子的反应。

3、20-24个月往后:那是我!大约从这个时候开始,乳儿开始能够通过指着自己鼻子上的红点,清楚地认出自己。

这明确地表明他们认出镜子里的是自己,而那块棉球是在自己的鼻子上。

实际上,在Amsterdam以前,这个实验最早是由Gordon Gallup教授用于黑猩猩的研究。

所有的大型类人猿都“通过”了测试,其他还有海豚、鲸鱼和大象。

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一个8英尺高的镜子被摆放在纽约Bronx 公园的大象笼里。

研究者在大象的头上画上记号,他们察看见大象去碰他们自己脑袋上的记号。

大象和其他能够通过这项实验的通过都领有复杂的社会系统,这并不是偶合。

基本的自我识别是与其他动物交流的关键;有了这个常识,乳儿们开始一摇一摆地进入了社会性的世界。

儿童心理学实验(3)——儿童学习发展地球是什么外形的? Vosniadou 和Brewer在实验中共采访了60个6-11岁的孩子。

每个孩子需要回答48个问题,开始的问题很简单:“地球是什么外形的?”尽管大多数孩子开始的时候都说地球是圆的,研究者很快发现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型。

当问到如果你年复一年一直走路会发生啥子情况,很多孩子说会掉下去,思量到他们认为地球是个圆球,这个谜底让人吃惊。

有些孩子甚至说你会掉到其他的星球上。

还有孩子说虽然地球是圆的,但我们住在地球里面的一个平面上。

随着进一步提问,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模式(括号的数字包含了具有该种心理模型的孩子的数目)长方形的地球: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长方形,你可能掉下去(1/60)圆盘形的地球:认为地球是一个平的盘子,你可能掉下去(1/60)两个地球:认为我们站在一个“地球”上,它是平的,而另一个在天上的“地球”是圆的。

这个谜底说明当被问到“地面”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星球是平的,;而被问道“地球”是则认为是圆的(8/60) 空心球:认为我们住在地球内部的一块平地上(12/60)铺平的球体:认为地球是个铺平的圆球,人可以在上面(和下面)生活(4/60)混合模型:剩下的孩子或者是没有给出统一的谜底,或者难以归纳出一种模型(11/60)以上结果说明我们需要一个成长历程来接受一个本来犹如天方夜谭的全新概念。

同样平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地球一定是圆的。

否则,向下的重力会把我们拽到。

这是我们最初关于地球的“心理模型”。

这些个心理模型的中间点指出,我们为了弄清一个新的概念,最初想通过某种办法,将其归入已有的理解中。

认为地球是个空心球,或者认为有两个地球就是如许的例子。

这两种模型都希望能同时维持“地球是平的”和“地球是圆的”两个概念。

让孩子很难学习新常识的是从同样平常经验得来的固有思维:地球是平的。

如果他们不能抛却看待地球的老眼光,就很难全数接受新的观点;从个人经验得出的建立起的固有思维很顽强,是很难抛却的,即使矛盾的证据明明白白地摆到眼前。

有时候,真正的理解有时候并不单单是学习新的观念,而更多的是抛却原来的观念。

儿童心理学实验(4)——依恋类型陌生情境:窥视儿童的过去与未来我们是社会动物,和他人建立关系是保存的必须,并将帮助我们走过漫漫人生路。

对那些不善于人际关系的人来说,平常生活中“付出-得到”这种常见相处方式往往都很难应对。

他们可能变得对他人充满敌意,学业也可能出现问题,在往后的人生中更可能出现精神疾病。

正因如此,心理学家会对我们与最初的首要抚养者之间形成的第一段关系极为存眷。

这段最初的关系对于我们未来的各种关系至关重要,它影响着我们和配偶、同事、子女之间的相处。

虽然你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父母,但早期的关系就像一个模板,会对往后的生活打上烙印。

我们将最初的关系称为“依恋”,它的成长至关重要。

闻名字童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和同事成长了一种研究孩子和抚养者之间感情依恋的方法。

Ainsworth基于人类最基本的情绪——害怕,设计了她的实验。

当乳儿对抚养者孕育发生依恋,6个月之后,会在下面这两个容易复制的情境中感应害怕。

陌生人焦炙:6个月之后,乳儿往往会开始害怕陌生人。

当抚养者不在场的时候,尤其如此。

分离抗议:大概与此同时,也是6个月的时候,当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乳儿也会开始感应沮丧。

为了研究乳儿和抚养者之间怎样互动,Ainsworth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实验,来测试乳儿在陌生人焦炙和分离焦炙情境下的反应。

实验的历程就像精心编排的芭蕾舞,每一幕大约3分钟:1、实验者将乳儿和抚养者安排在实验的房间里,随后离开。

2、当乳儿探索房间的时候,抚养者什么都不做。

3、进来一个陌生人,前一分钟什么都不说,之后开始和抚养者说话。

再过一分钟,陌生人开始接近乳儿。

4、然后,抚养者只管即便小心离开房间,这时候,房间里只有乳儿和陌生人。

5、抚养者回来安抚乳儿,然后再离开。

6、乳儿一个人在房间里。

7、陌生人进来,开始和乳儿玩。

8、抚养者回来,陌生人离开。

随着实验的进行,这些个情境对于乳儿来说,越来越陌生。

最开始,乳儿只是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然后陌生人进来了,然后陌生人开始和他们说话,最后连抚养者也看不到了。

乳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很多乳儿身上重复实验之后,Ainsworth从资料中分析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规律。

在察瞅见的现象中,最有意思的是当抚养者回来之后孩子的反应。

根据在母亲回来后乳儿的反应,分析得出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这种乳儿对母亲的依恋很有安全感,在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会有些沮丧,但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就会很开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静。

深入的研究预示70%的乳儿属于这个类型。

回避型依恋:这些个孩子对抚养者没什么兴趣,虽但当抚养者离开房间的时候会大哭。

奇怪的是,当抚养者回来的时候他们也不觉得高兴,总是转过身哭着就爬开了。

大约20%的乳儿属于这种类型。

不安全/抗拒型依恋:这些个乳儿最开始不想离开抚养者去探索新环境。

之后,和回避型同样,当抚养者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大哭,抚养者回来并想接近乳儿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抗拒。

他们看起来很生气。

大约10%的乳儿属于这种类型。

为什么乳儿会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抚养者怎样对待乳儿是研究的焦点。

安全型依恋被认为和抚养者的这些个特征有关:感觉敏锐而有责任心、鼓动勉励双方的互动、和煦和接受的态度。

那些较着与上述特征相反的行为或态度更容易导致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还有研究发现乳儿的气质(性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依恋类型的结果很多研究者认为依恋类型会导致很重要的社会性、情绪和认知方面的结果。

有些研究者认为乳儿早期的依恋越积极,他们长大后就可以更乐成地离开抚养者。

安全型依恋的其他好处包括:更自信、更多朋友、成人阶段的关系更好:反之,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更容易:呈现更多负面情绪、有行为问题、对其他孩子充满敌意。

儿童心理学实验(5)——儿童何时开始理解他人的想法“读心术”是每个心理学家都求之不得的超能力。

它不仅会让心理学实验事半功倍,想想看,能够成为另外一个人去感受他的经历,实在是太神奇了!萨尔茨堡大学的Heinz Wimmer 和Josef Perner 利用错误概念进行的实验,为心理理论何时出现供给了最早的实验证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