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褚遂良倪宽赞WORD版

合集下载

倪宽赞

倪宽赞

倪宽赞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

参其名臣,亦其次也.。

精美绝伦的楷书代表,楷书学习中的上乘之作!褚遂良《倪宽赞》

精美绝伦的楷书代表,楷书学习中的上乘之作!褚遂良《倪宽赞》

精美绝伦的楷书代表,楷书学习中的上乘之作!褚遂良《倪宽
赞》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

父亲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骑常侍一职,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友。

父亲褚亮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的来往,也在褚遂良学书道路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虞世南欧阳询的书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褚遂良。

在书法历史上“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也被后世尊称初唐四杰。

褚遂良一生书法作品有很多流传于世,其楷书作品《雁塔圣教序》,《阴符经》,《倪宽赞》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佳作模本。

本篇仅上传展示了《倪宽赞》的高清大图来供大家学习。

《倪宽赞》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且不容易掌握的,其难点就在于线条多变,在行笔中要注意提按,对书者的控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在书写的时候就要多注意提按造成的线条变化。

褚遂良倪宽赞

褚遂良倪宽赞

在阅读这本书法作品时,我深深被褚遂良的精湛技艺所折服。他的字迹如行 云流水,自然流畅,每个字的结构和布局都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和谐、优美的感 觉。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他在书写过程中对于细节的把握,比如笔画的粗细、长 短、角度等都处理得非常精致。
我还从书中感受到了褚遂良对于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他在继承前人 书法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创新精神也 让我深受启发,在艺术创作中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 的作品。
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书籍的背景和目的。通过阅读序言,我们可以了解到 《褚遂良倪宽赞》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以及书籍的内容和结构。
正文部分是《褚遂良倪宽赞》的核心,包括了对倪宽的赞扬和评论。通过阅 读正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褚遂良对倪宽的评价和看法。同时,我们还可以欣赏 到褚遂良独特的楷书风格和精湛的书法技巧。
附录部分主要包括对褚遂良其他作品的介绍和评论。通过阅读附录,我们可 以了解到褚遂良的其他艺术成就和贡献。
《褚遂良倪宽赞》作为褚遂良晚年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意义。这本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代表着褚遂良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深厚的书法功底。通过对倪宽的赞扬和评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褚遂良的历史观 和价值观。《褚遂良倪宽赞》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褚遂良倪宽赞》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法经典。它不仅代表了褚遂良个 人的艺术成就,也展示了初唐书法的整体水平。对于喜欢书法的人来说,这本书 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褚遂良的书法风格和 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初唐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阅读感受
《褚遂良倪宽赞》是一本传世书法作品,被视为褚遂良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于这本书法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褚遂良《倪宽赞》真伪难辨,赵孟坚、邓文原的跋文保真

褚遂良《倪宽赞》真伪难辨,赵孟坚、邓文原的跋文保真

褚遂良《倪宽赞》真伪难辨,赵孟坚、邓文原的跋文保真
巢州月2021-01-21 06:16:00
褚遂良的书法《倪宽赞》原文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意,班固写的是“兒宽”。

因为“儿”的繁体字是“兒”,而古代“兒”同“倪”,所以《倪宽赞》又称《儿宽赞》。

倪宽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官员,山东广饶人,曾与司马迁、公孙卿、
壶遂等人一起制订出新历法《太初历》。

褚遂良的书法《倪宽赞》真伪历来有争议。

1.褚遂良为何不避讳
褚遂良《倪宽赞》里有“民”、“治”字,根本没有避皇帝讳,这是什么原因?原来避讳也不是咱中国有帝制就开始有的。

据考证,唐代书法中避讳缺笔的,最早见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是褚遂良去世七八年以后的事情了。

所以,不能从是否避讳辨真伪。

2.是宋人作品
有人说,褚遂良《倪宽赞》里的几个“弘”字为什么要刮去?因为这就是宋人的作品,是在避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讳。

如果一定说是宋人的作品,避讳是有可能的。

但是否也存在褚遂良《倪宽赞》流传到宋代时,被宋人因为避讳而刮字的可能呢?。

唐褚遂良巅峰法帖,晚年力作楷书倪宽赞,学习临摹难得墨本

唐褚遂良巅峰法帖,晚年力作楷书倪宽赞,学习临摹难得墨本

唐褚遂良巅峰法帖,晚年力作楷书倪宽赞,学习临摹难得墨本《倪宽赞》,又作《儿宽赞》,传褚遂良楷书墨迹。

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4.6cm,横170.1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历代多认为本帖是褚遂良晚年作品。

近代学者则以其文中之避讳用字习惯,与唐代情况不类,且用笔亦与褚书有所出入,结构较似欧体,认为是宋代临写。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据赵孟坚跋云为褚遂良晚年之作。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而明代詹景风《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

”有影印本行世。

本卷字的笔划疏瘦,运笔过程,一划之间,有粗有细,字的姿态,有种翩翩自得,秀丽美妙,使人如面对一位一尘不染,清净绝俗的高士。

释文:汉兴六十馀载。

海内艾安。

府库充实。

而四夷未宾。

制度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

求之如弗及。

始以蒲轮迎枚生。

见主父而歎息。

群士慕嚮。

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

弘羊擢于贾竖。

卫青奋(圈去)旧于奴僕。

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明已。

汉之得人。

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

董仲舒。

儿寛。

笃行则石建。

石庆。

质直则汲黯。

卜式。

推贤则韩安国。

郑当时。

定令则赵禹。

张汤。

文章则司马迁。

相如。

滑稽则东方朔。

枚皋。

应对则严助。

朱买臣。

历数则唐都。

洛下闳。

恊律则李延年。

运筹则桑弘羊。

奉使则张骞。

苏武。

将率则卫青。

霍去病。

受遗则霍光。

金日磾。

其馀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

制度遗文。

后世莫及。

孝宣承统。

纂修洪业。

亦讲论六艺。

招选茂异。

而萧望之。

梁丘贺。

夏侯胜。

韦弘成。

岩彭祖。

尹更始以儒术进。

刘向。

王襃以文章显。

将相则张安世。

赵充国。

魏相丙吉。

于定国。

杜延年。

治民则黄霸。

王成。

龚遂。

郑弘召。

信臣韩延寿。

尹翁归。

赵广汉。

严延年。

张敞之属。

皆有功迹见述于世。

褚遂良大楷:《倪宽赞》

褚遂良大楷:《倪宽赞》

褚遂良大楷:《倪宽赞》
《倪宽赞》,又作《儿宽赞》,传褚遂良楷书墨迹。

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4.6cm,横170.1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历代多认为本帖是褚遂良晚年作品。

近代学者则以其文中之避讳用字习惯,与唐代情况不类,且用笔亦与褚书有所出入,结构较似欧体,认为是宋代临写。

本帖笔划疏瘦,顿挫生姿,笔意翩翩自得,秀丽美妙。

《倪宽赞》又作《儿宽赞》,传褚遂良楷书墨迹。

本帖笔划疏瘦,顿挫生姿,笔意翩翩自得,秀丽美妙。

王世贞评褚书曰:“一勾一捺有千钧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


由墨迹观之,尤为明显。

书风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

无怪苏轼说:“清远萧洒,微杂隶体。

”。

褚遂良书《倪宽赞》

褚遂良书《倪宽赞》

褚遂良书《倪宽赞》
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

”吴宽也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内容摘要:褚遂良楷书法墨迹帖《倪宽赞》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胡广说:
“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

”吴宽也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
《倪宽赞》传为唐代褚遂良楷书法帖。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据赵孟坚跋云为
褚遂良晚年之作。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而明代詹景风《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

”有影印本行世。

本卷字的笔划疏瘦,运笔过程,一划之间,有粗有细,字的姿态,有种翩翩自得,秀丽美妙,使人如面对一位一尘不染,清净绝俗的高士。

[传]褚遂良《倪宽赞》集字联十二比

[传]褚遂良《倪宽赞》集字联十二比

[传]褚遂良《倪宽赞》集字联十二比





·






宋摹褚遂良《倪宽赞》(局部)
《倪宽赞》,纵24.6cm,横170.1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卷所书内容取自班固《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倪宽传赞》。

卷末署“臣褚遂良书”,素笺乌丝栏墨迹卷,摹刻见于《郁冈斋帖》《滋蕙堂帖》《三希堂帖》等。

《清河书画舫》《珊瑚网》《平生壮观》等皆有著录。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据赵孟坚跋云为褚遂良晚年之作。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
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而明代詹景风《玄览编》则谓:“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

”有影印本行世。

有本称,文中“曩时版筑饭牛之明矣”一句,“明”字应作“朋”,若为褚遂良奉敕而书,当无此谬也。

又,文中“治民则黄霸、王成”句,“民”字未避太宗讳,反而几处“弘”字因避讳而毁,亦颇令人生疑。

或曰,此卷非褚之作,而为宋人摹本,善哉斯言。

余目浅陋,然素喜其清健,虽知其非褚河南所作,然点画之间自见法度,明人称其“乏天趣”“单弱”云云,不亦苛乎。

钟爱之余,成集字联十二比,虽亦“燥而不润”,然不计工拙,亦足自珍也。

莫非记
—图版—
集联· 制图|莫非楹联。

褚遂良《倪宽赞》碑刻版字库1.0版

褚遂良《倪宽赞》碑刻版字库1.0版

褚遂良《倪宽赞》碑刻版字库1.0版
褚遂良《倪宽赞》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5.6厘米、横576厘米,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50行,满行7字。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始】
【1】唐褚河南书;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
未宾,制度
【2】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
父而叹息。

群士
【3】慕向,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
奴仆,日磾出
【4】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
【5】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
贤则韩安国、郑当时,
【6】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
枚皋,应对则严助、
【7】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
羊,奉使则张骞、
【8】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
可胜纪。

是以兴造
【9】世。

参其名臣,亦其次也。

臣褚遂良书。

【10】{邓文原跋} 文原曩在史馆获观褚河南书,今见此帖恍若久别而复睹其风仪也。

泰定四年秋分日邓文原识。

【11】{柳贯跋} 褚河南汉儿(倪)宽赞正书三百四十字,中刮去五字,盖宋国讳也。

河南书岂待《赞》而显?子固所谓容夷婉畅者,
殆得之矣。

至顺四年闰三月廿四日柳贯识。

【终】
书法字帖·书法字典。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倪宽赞》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倪宽赞》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倪宽赞》今天呢,内容要说的是一位古代的书法大师,他上承欧阳询、虞世南,下启张旭、颜真卿,可以说是唐代书法的中流砥柱——褚遂良。

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初唐四大家之一。

他出生于名流世家,父亲褚亮是博学多才的官宦,名列弘文馆著名的十八学士之列,和欧阳询、虞世南交情甚好。

由于唐太宗对于书法的重视,褚遂良的父亲知道书法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他非常注重培养儿子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年轻时,他最崇拜的人是虞世南,无论是人品还是书风,他都推崇备至。

后来在他父亲的引荐之下,投奔到虞世南门下,跟虞世南学习,笃志不倦,废寝忘食,进步神速。

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便召褚遂良进宫侍书,书法成了褚遂良的进身之阶,从此他便走上了政治舞台。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崇仰王羲之到痴迷的程度,拿出内府的金银求购王羲之的遗迹,人们争相呈现,真假成了大问题。

褚遂良凭着他的见多识广和高超的鉴别能力,对这些作品一一鉴定,几无差错。

唐太宗和书法家们对他都十分敬佩。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卧病不起,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过来,临终托孤,让辅佐太子李治。

649年李治登基即唐高宗,褚遂良以唐太宗顾命托孤大臣身份,鞠躬尽瘁辅佐朝政,遵守唐太宗留下的贞观遗规,天下太平。

665年,武则天参预朝政,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因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被一贬再贬。

他一生耿直,不会见机行事,最后于658年忧愤而死。

经典作品《雁塔圣教序》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因为读起来费劲,碑又在西安慈恩寺的雁塔下,人们便称它《雁塔圣教序》或《慈恩寺圣教序》。

由唐太宗撰文,褚遂良书,万文韶刻。

楷书21行,行42字,二石在陕西西安大雁塔塔门之东西两龛(kan)。

龛:指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

经典作品《倪宽赞》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这件墨迹与褚书碑版相比,风格是一致的。

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

褚遂良《倪宽赞》高清大图墨迹

褚遂良《倪宽赞》高清大图墨迹

褚遂良《倪宽赞》高清大图墨迹
《倪宽赞》传为唐代褚遂良楷书法帖。

素笺乌丝栏墨迹卷。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而明代詹景凤《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

”有影印本行世。

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

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

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宽赞简介
一、褚遂良本
唐褚遂良书《倪宽赞》,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5.6厘米,横176厘米。

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这件墨迹与褚书碑版相比,风格是一致的。

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

起笔轻捷,收笔沉着,主要笔画适当地伸展,给人以笔势翩翩、萧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的感觉。

王世贞评褚书曰:“一勾一捺有千钧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

”由墨迹观之,尤为明显。

作为初唐书法,不能不具时代的特征,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

无怪苏轼说:“清远萧洒,微杂隶体。

”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

”吴宽也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二、董其昌本
《仿颜真卿法〈倪宽赞传〉》卷,明,董其昌书,绢本,行楷书,纵36.8cm,横1579.7cm。

卷未款署:“褚遂良有此帖,颇类八分,余以颜平原法为之,山谷所谓送明远序非行非隶,屈曲瑰奇,曾得百一耳。

董其昌。


钤“董玄宰”、“董其昌印”。

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等。

此卷所书内容取自班固《汉书》卷五十八,讲述的是汉武帝求贤用贤,广得天下奇士之情形。

唐初名臣褚遂良晚年曾书写过此帖。

国家要兴盛,朝廷就必须广揽各方人才,董氏当时仿颜真卿法书写此卷,是寓有一定的社会内涵和现实意义的。

该卷用笔沉着劲健,结体端严中寓潇洒飘逸之致,颇有唐颜鲁公之法度,为董氏书法已臻佳境时的巨制。

该卷清时入内府,《石渠宝笈》初篇著录。

刻入《三希堂法帖》卷三十一、三十二。

三、释文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

参其名臣,亦其次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