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褚遂良倪宽赞WORD版
倪宽赞

倪宽赞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
参其名臣,亦其次也.。
精美绝伦的楷书代表,楷书学习中的上乘之作!褚遂良《倪宽赞》

精美绝伦的楷书代表,楷书学习中的上乘之作!褚遂良《倪宽
赞》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
父亲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骑常侍一职,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友。
父亲褚亮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的来往,也在褚遂良学书道路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虞世南欧阳询的书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褚遂良。
在书法历史上“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也被后世尊称初唐四杰。
褚遂良一生书法作品有很多流传于世,其楷书作品《雁塔圣教序》,《阴符经》,《倪宽赞》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佳作模本。
本篇仅上传展示了《倪宽赞》的高清大图来供大家学习。
《倪宽赞》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且不容易掌握的,其难点就在于线条多变,在行笔中要注意提按,对书者的控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在书写的时候就要多注意提按造成的线条变化。
褚遂良倪宽赞

在阅读这本书法作品时,我深深被褚遂良的精湛技艺所折服。他的字迹如行 云流水,自然流畅,每个字的结构和布局都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和谐、优美的感 觉。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他在书写过程中对于细节的把握,比如笔画的粗细、长 短、角度等都处理得非常精致。
我还从书中感受到了褚遂良对于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他在继承前人 书法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创新精神也 让我深受启发,在艺术创作中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 的作品。
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书籍的背景和目的。通过阅读序言,我们可以了解到 《褚遂良倪宽赞》的创作背景、历史意义以及书籍的内容和结构。
正文部分是《褚遂良倪宽赞》的核心,包括了对倪宽的赞扬和评论。通过阅 读正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褚遂良对倪宽的评价和看法。同时,我们还可以欣赏 到褚遂良独特的楷书风格和精湛的书法技巧。
附录部分主要包括对褚遂良其他作品的介绍和评论。通过阅读附录,我们可 以了解到褚遂良的其他艺术成就和贡献。
《褚遂良倪宽赞》作为褚遂良晚年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意义。这本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代表着褚遂良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深厚的书法功底。通过对倪宽的赞扬和评论,我们可以了解到褚遂良的历史观 和价值观。《褚遂良倪宽赞》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褚遂良倪宽赞》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法经典。它不仅代表了褚遂良个 人的艺术成就,也展示了初唐书法的整体水平。对于喜欢书法的人来说,这本书 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褚遂良的书法风格和 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初唐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阅读感受
《褚遂良倪宽赞》是一本传世书法作品,被视为褚遂良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于这本书法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褚遂良《倪宽赞》真伪难辨,赵孟坚、邓文原的跋文保真

褚遂良《倪宽赞》真伪难辨,赵孟坚、邓文原的跋文保真
巢州月2021-01-21 06:16:00
褚遂良的书法《倪宽赞》原文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
注意,班固写的是“兒宽”。
因为“儿”的繁体字是“兒”,而古代“兒”同“倪”,所以《倪宽赞》又称《儿宽赞》。
倪宽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官员,山东广饶人,曾与司马迁、公孙卿、
壶遂等人一起制订出新历法《太初历》。
褚遂良的书法《倪宽赞》真伪历来有争议。
1.褚遂良为何不避讳
褚遂良《倪宽赞》里有“民”、“治”字,根本没有避皇帝讳,这是什么原因?原来避讳也不是咱中国有帝制就开始有的。
据考证,唐代书法中避讳缺笔的,最早见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是褚遂良去世七八年以后的事情了。
所以,不能从是否避讳辨真伪。
2.是宋人作品
有人说,褚遂良《倪宽赞》里的几个“弘”字为什么要刮去?因为这就是宋人的作品,是在避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讳。
如果一定说是宋人的作品,避讳是有可能的。
但是否也存在褚遂良《倪宽赞》流传到宋代时,被宋人因为避讳而刮字的可能呢?。
唐褚遂良巅峰法帖,晚年力作楷书倪宽赞,学习临摹难得墨本

唐褚遂良巅峰法帖,晚年力作楷书倪宽赞,学习临摹难得墨本《倪宽赞》,又作《儿宽赞》,传褚遂良楷书墨迹。
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4.6cm,横170.1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历代多认为本帖是褚遂良晚年作品。
近代学者则以其文中之避讳用字习惯,与唐代情况不类,且用笔亦与褚书有所出入,结构较似欧体,认为是宋代临写。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据赵孟坚跋云为褚遂良晚年之作。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而明代詹景风《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
”有影印本行世。
本卷字的笔划疏瘦,运笔过程,一划之间,有粗有细,字的姿态,有种翩翩自得,秀丽美妙,使人如面对一位一尘不染,清净绝俗的高士。
释文:汉兴六十馀载。
海内艾安。
府库充实。
而四夷未宾。
制度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
求之如弗及。
始以蒲轮迎枚生。
见主父而歎息。
群士慕嚮。
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
弘羊擢于贾竖。
卫青奋(圈去)旧于奴僕。
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明已。
汉之得人。
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
董仲舒。
儿寛。
笃行则石建。
石庆。
质直则汲黯。
卜式。
推贤则韩安国。
郑当时。
定令则赵禹。
张汤。
文章则司马迁。
相如。
滑稽则东方朔。
枚皋。
应对则严助。
朱买臣。
历数则唐都。
洛下闳。
恊律则李延年。
运筹则桑弘羊。
奉使则张骞。
苏武。
将率则卫青。
霍去病。
受遗则霍光。
金日磾。
其馀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
制度遗文。
后世莫及。
孝宣承统。
纂修洪业。
亦讲论六艺。
招选茂异。
而萧望之。
梁丘贺。
夏侯胜。
韦弘成。
岩彭祖。
尹更始以儒术进。
刘向。
王襃以文章显。
将相则张安世。
赵充国。
魏相丙吉。
于定国。
杜延年。
治民则黄霸。
王成。
龚遂。
郑弘召。
信臣韩延寿。
尹翁归。
赵广汉。
严延年。
张敞之属。
皆有功迹见述于世。
褚遂良大楷:《倪宽赞》

褚遂良大楷:《倪宽赞》
《倪宽赞》,又作《儿宽赞》,传褚遂良楷书墨迹。
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4.6cm,横170.1cm。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历代多认为本帖是褚遂良晚年作品。
近代学者则以其文中之避讳用字习惯,与唐代情况不类,且用笔亦与褚书有所出入,结构较似欧体,认为是宋代临写。
本帖笔划疏瘦,顿挫生姿,笔意翩翩自得,秀丽美妙。
《倪宽赞》又作《儿宽赞》,传褚遂良楷书墨迹。
本帖笔划疏瘦,顿挫生姿,笔意翩翩自得,秀丽美妙。
王世贞评褚书曰:“一勾一捺有千钧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
”
由墨迹观之,尤为明显。
书风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
无怪苏轼说:“清远萧洒,微杂隶体。
”。
褚遂良书《倪宽赞》

褚遂良书《倪宽赞》
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
”吴宽也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内容摘要:褚遂良楷书法墨迹帖《倪宽赞》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胡广说:
“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
”吴宽也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
《倪宽赞》传为唐代褚遂良楷书法帖。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据赵孟坚跋云为
褚遂良晚年之作。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而明代詹景风《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
”有影印本行世。
本卷字的笔划疏瘦,运笔过程,一划之间,有粗有细,字的姿态,有种翩翩自得,秀丽美妙,使人如面对一位一尘不染,清净绝俗的高士。
[传]褚遂良《倪宽赞》集字联十二比
![[传]褚遂良《倪宽赞》集字联十二比](https://img.taocdn.com/s3/m/b420266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a.png)
[传]褚遂良《倪宽赞》集字联十二比
宋
摹
褚
遂
良
·
倪
宽
赞
集
字
联
宋摹褚遂良《倪宽赞》(局部)
《倪宽赞》,纵24.6cm,横170.1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卷所书内容取自班固《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倪宽传赞》。
卷末署“臣褚遂良书”,素笺乌丝栏墨迹卷,摹刻见于《郁冈斋帖》《滋蕙堂帖》《三希堂帖》等。
《清河书画舫》《珊瑚网》《平生壮观》等皆有著录。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据赵孟坚跋云为褚遂良晚年之作。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
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而明代詹景风《玄览编》则谓:“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
”有影印本行世。
有本称,文中“曩时版筑饭牛之明矣”一句,“明”字应作“朋”,若为褚遂良奉敕而书,当无此谬也。
又,文中“治民则黄霸、王成”句,“民”字未避太宗讳,反而几处“弘”字因避讳而毁,亦颇令人生疑。
或曰,此卷非褚之作,而为宋人摹本,善哉斯言。
余目浅陋,然素喜其清健,虽知其非褚河南所作,然点画之间自见法度,明人称其“乏天趣”“单弱”云云,不亦苛乎。
钟爱之余,成集字联十二比,虽亦“燥而不润”,然不计工拙,亦足自珍也。
莫非记
—图版—
集联· 制图|莫非楹联。
褚遂良《倪宽赞》碑刻版字库1.0版

褚遂良《倪宽赞》碑刻版字库1.0版
褚遂良《倪宽赞》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5.6厘米、横576厘米,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50行,满行7字。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始】
【1】唐褚河南书;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
未宾,制度
【2】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
父而叹息。
群士
【3】慕向,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
奴仆,日磾出
【4】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
【5】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
贤则韩安国、郑当时,
【6】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
枚皋,应对则严助、
【7】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
羊,奉使则张骞、
【8】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
可胜纪。
是以兴造
【9】世。
参其名臣,亦其次也。
臣褚遂良书。
【10】{邓文原跋} 文原曩在史馆获观褚河南书,今见此帖恍若久别而复睹其风仪也。
泰定四年秋分日邓文原识。
【11】{柳贯跋} 褚河南汉儿(倪)宽赞正书三百四十字,中刮去五字,盖宋国讳也。
河南书岂待《赞》而显?子固所谓容夷婉畅者,
殆得之矣。
至顺四年闰三月廿四日柳贯识。
【终】
书法字帖·书法字典。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倪宽赞》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倪宽赞》今天呢,内容要说的是一位古代的书法大师,他上承欧阳询、虞世南,下启张旭、颜真卿,可以说是唐代书法的中流砥柱——褚遂良。
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初唐四大家之一。
他出生于名流世家,父亲褚亮是博学多才的官宦,名列弘文馆著名的十八学士之列,和欧阳询、虞世南交情甚好。
由于唐太宗对于书法的重视,褚遂良的父亲知道书法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他非常注重培养儿子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年轻时,他最崇拜的人是虞世南,无论是人品还是书风,他都推崇备至。
后来在他父亲的引荐之下,投奔到虞世南门下,跟虞世南学习,笃志不倦,废寝忘食,进步神速。
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便召褚遂良进宫侍书,书法成了褚遂良的进身之阶,从此他便走上了政治舞台。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崇仰王羲之到痴迷的程度,拿出内府的金银求购王羲之的遗迹,人们争相呈现,真假成了大问题。
褚遂良凭着他的见多识广和高超的鉴别能力,对这些作品一一鉴定,几无差错。
唐太宗和书法家们对他都十分敬佩。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卧病不起,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过来,临终托孤,让辅佐太子李治。
649年李治登基即唐高宗,褚遂良以唐太宗顾命托孤大臣身份,鞠躬尽瘁辅佐朝政,遵守唐太宗留下的贞观遗规,天下太平。
665年,武则天参预朝政,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因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被一贬再贬。
他一生耿直,不会见机行事,最后于658年忧愤而死。
经典作品《雁塔圣教序》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因为读起来费劲,碑又在西安慈恩寺的雁塔下,人们便称它《雁塔圣教序》或《慈恩寺圣教序》。
由唐太宗撰文,褚遂良书,万文韶刻。
楷书21行,行42字,二石在陕西西安大雁塔塔门之东西两龛(kan)。
龛:指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
经典作品《倪宽赞》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这件墨迹与褚书碑版相比,风格是一致的。
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
褚遂良《倪宽赞》高清大图墨迹

褚遂良《倪宽赞》高清大图墨迹
《倪宽赞》传为唐代褚遂良楷书法帖。
素笺乌丝栏墨迹卷。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而明代詹景凤《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
”有影印本行世。
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
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
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宽赞简介
一、褚遂良本
唐褚遂良书《倪宽赞》,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5.6厘米,横176厘米。
藏台湾故宫博物馆。
《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
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
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
这件墨迹与褚书碑版相比,风格是一致的。
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
起笔轻捷,收笔沉着,主要笔画适当地伸展,给人以笔势翩翩、萧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的感觉。
王世贞评褚书曰:“一勾一捺有千钧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
”由墨迹观之,尤为明显。
作为初唐书法,不能不具时代的特征,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
无怪苏轼说:“清远萧洒,微杂隶体。
”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
”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
”吴宽也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
二、董其昌本
《仿颜真卿法〈倪宽赞传〉》卷,明,董其昌书,绢本,行楷书,纵36.8cm,横1579.7cm。
卷未款署:“褚遂良有此帖,颇类八分,余以颜平原法为之,山谷所谓送明远序非行非隶,屈曲瑰奇,曾得百一耳。
董其昌。
”
钤“董玄宰”、“董其昌印”。
鉴藏印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等。
此卷所书内容取自班固《汉书》卷五十八,讲述的是汉武帝求贤用贤,广得天下奇士之情形。
唐初名臣褚遂良晚年曾书写过此帖。
国家要兴盛,朝廷就必须广揽各方人才,董氏当时仿颜真卿法书写此卷,是寓有一定的社会内涵和现实意义的。
该卷用笔沉着劲健,结体端严中寓潇洒飘逸之致,颇有唐颜鲁公之法度,为董氏书法已臻佳境时的巨制。
该卷清时入内府,《石渠宝笈》初篇著录。
刻入《三希堂法帖》卷三十一、三十二。
三、释文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
群士慕向,异人并出。
卜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竖,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已。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
是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
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将相则张安世、赵充国、魏相、丙吉、于定国、杜延年,治民则黄霸、王成、龚遂、郑弘、召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严延年、张敞之属,皆有功迹见述于世。
参其名臣,亦其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