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情

合集下载

凉州词唐王之涣表达的情感

凉州词唐王之涣表达的情感

凉州词唐王之涣表达的情感
《凉州词》唐王之涣表达的情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描述了边塞风光的壮丽和苍凉:这首诗描述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西北边塞景象,并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句来描绘,突出了西域大漠的荒凉和高山独立的孤独感。

这与王之涣一贯的豪放、奔放、清新、关注社会现实,富含哲理的诗歌风格相符。

2. 表达了思乡的感情:诗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边关将士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思念家乡,渴望回家。

3. 表现出了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关怀之情:诗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通过对将士们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的赞美,表现出了对他们的敬佩和关怀之情。

4. 也反映了对边塞征战的悲壮和无奈:诗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黄河之水奔腾而上,连接着天际,展现了磅礴的气势。

而一片孤城在高耸的山中耸立,表明了征战的艰苦和残酷。

总的来说,《凉州词》这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关怀,同时也反映了边塞征战
的悲壮和无奈。

王之涣通过这首诗的描述,在中华文学史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写诗的表达方式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写诗的表达方式

凉州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源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凉州词》。

这首词以其清新高远的意境、质朴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王之涣通过凉州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凉州地区的痛惜和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悟。

在诗歌的表达方式上,王之涣采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观念,使词意更加丰富深刻。

具体来说,他在表达凉州地区的荒凉之美时,借助了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慨。

在表现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时,他运用了对过往事物的怀念和对现实生存的感慨。

这些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饱满生动。

王之涣在《凉州词》中以凄美的词情表现了对凉州地区的痛惜之情。

他借助于对凉州地区荒凉景观的描绘,刻画了这片土地的苍茫和凄美之感。

例如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句,通过对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等景物的描绘,张扬了凉州之地的壮美和辽阔,同时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痛惜之情。

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赞美,也体现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不舍。

王之涣在诗中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人生的沧桑变化。

他借助对过往事物的怀念和对现实生存的感慨,表现了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感慨。

比如诗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通过对白帝、彩云、江陵等地名的点缀,切中人生离合的情感焦点,勾勒出人生变迁的沧桑之感。

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和无奈,也传递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知和感悟。

王之涣在诗中以清新高远的意境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悟。

他以纵情山水、畅怀情感的笔法,对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短暂进行了寄托。

他描绘了凄美的自然景观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了诗歌之中。

例如诗中“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度”一句,借助对西风、流年的描绘,寄寓了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短促的感慨。

这种表达方式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思考和领悟。

王之涣的《凉州词》诗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诗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诗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描绘戍边士兵怀乡情切的边塞诗。

诗歌以苍凉慷慨的笔触,悲而不失其壮,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描绘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诗人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整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后两句写的是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诗人充分展现了戍边士兵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关心戍边士卒的批评。

总的来说,王之涣的《凉州词》诗意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和对戍边士卒的深切同情。

简析王之涣的边塞诗

简析王之涣的边塞诗

王之涣的边塞诗
1、《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赞美老师的话语
3、《横吹曲辞·出塞》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群的名字
边塞诗简析:
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到了边塞的荒凉与雄伟: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这种荒凉的感觉一是通过写景来抒写,二是通过戌边的士兵的感觉来抒写。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是什么呢?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所写的边塞诗作颇具特色,大气磅礴,为人们留下不朽的诗篇。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欢迎阅读!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诗意]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詩吹不到的啊![赏析]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词意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词意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词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是出自王之涣诗词《凉州词》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也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是非常著名的唐诗,那么,《凉州词》是怎样的一首诗作呢?全诗如下: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翻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和注释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和注释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和注释嘿,你知道王之涣的不?那可真是一首超级经典的诗啊!“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哇塞,你想想看,那黄河就好像从遥远的天上奔腾而下,一直流到白云之间,这画面多壮观啊!就好比一条巨龙在天空中飞舞,多震撼!“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听,那羌笛吹起了哀怨的曲调,可是又何必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本来春风就吹不到那玉门关外呀!这就好像你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有些东西就是没办法得到,你能咋办呢?
王之涣用他的笔,把那种边疆的荒凉、寂寞,还有战士们的思乡之情,都描写得淋漓尽致。

就像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心里总是会惦记着家乡的温暖和熟悉。

你说是不是?
再看看这注释,“凉州词”,那就是当时凉州一带的流行歌曲呀!“黄河远上”,可不是说黄河真的从天上流下来,而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就是要突出黄河的雄伟。

“孤城”呢,就是孤零零的一座城,想想在那茫茫大山之间,一座城是多么渺小又孤独啊!“羌笛”就是一种乐器,那声音呜呜咽咽的,可容易勾起人的愁绪了。

“玉门关”,那可是重要的关隘呀,出了这里,可就是真正的边疆啦!
哎呀呀,这首诗真的是太有意境了!它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遥远的边疆,感受到了那里的一切。

它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啊!你难道不这么觉得吗?反正我是超级喜欢这首诗,它就是那种能让你沉浸其中,无法自拔的经典之作!。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意思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意思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意思王之涣的凉州词的意思王之涣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凉州词的意思,欢迎大家阅读!凉州词二首朝代:唐代作者: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译文:【其一】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其二】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⑴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 赏析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 赏析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赏析
《凉州词》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古诗。

这首诗主要通过对凉州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凉州词》的简要赏析:
1.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王之涣在诗中通过描绘凉州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们在那里的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凉州的美景与王之涣心中的故乡形成了对比,使得思乡之情更加浓烈。

2. 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提到“众飞洛阳辙,孤介云中道”,反映了王之涣在流亡他乡的经历,以及对人生沉浮的感慨。

他孤独地行走在云中之间,对人生的彷徨和无常有着深刻的感叹。

3. 描绘凉州的自然景色
王之涣以豪放的笔墨描绘了凉州的壮丽自然景色,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能够看到凉州的沙漠风光和辽阔天地。

4. 表达追求理想的决心
诗中表现了王之涣追求理想的坚定决心,不畏艰险、不退缩。

通过“众飞洛阳辙,孤介云中道”这样的表述,表达了他追求理想的孤独而坚定的信念。

5. 雄浑豪放的风格
《凉州词》的语言豪放激昂,描绘生动,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觉。

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藻,使整首诗富有力量感和感染力。

总体而言,《凉州词》通过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等多重情感的表达,展示了王之涣豪放、坚定的个性,同
时也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凉州的壮丽景色。

凉州词·其一原文及赏析

凉州词·其一原文及赏析

凉州词·其一原文及赏析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1原文:凉州词二首·其一唐代: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经典诗歌,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于人生的感悟。

王之涣通过诗歌的艺术表达,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传递给读者,让人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和深刻。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于凉州的描绘和对于故乡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和生命的感悟。

诗歌开头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里的“黄河”和“白云”是凉州的标志性景象,而“孤城”和“万仞山”则展示了凉州的荒凉和苍凉。

这种荒凉和苍凉给人一种无尽的寂寥感,让人们感受到了离别的悲伤和孤独。

接着,诗歌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的“羌笛”和“杨柳”是凉州的民间音乐和植物,而“春风”和“玉门关”则是凉州的气候和地理标志。

这种音乐和植物的美好与气候和地理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离别的无奈。

最后,诗歌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的“人长久”和“千里共婵娟”是作者对于生命和感情的期望和向往。

这种期望和向往是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离别的抗争,让人们感受到了诗歌的深刻和意义。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歌,通过对于凉州的描绘和对于生命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人生的思考。

这种
思考是对于离别和生命的抗争,让人们感受到了诗歌的深刻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略了生命的珍贵和感情的重要,而通过诗歌的艺术表达,我们可以重新认识生命和感情的价值,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和深刻。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比较著名的有王之涣的和王翰的诗作。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赏析,一起来了解一下。

【年代】:唐【作者】:王之涣——《凉州词》【内容】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是什么呢?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所写的边塞诗作颇具特色,大气磅礴,为人们留下不朽的诗篇。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欢迎阅读!《凉州词》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诗意]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詩吹不到的啊![赏析]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凉州词唐王之涣古诗解释

凉州词唐王之涣古诗解释

凉州词唐王之涣古诗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凉州词·唐王之涣古诗解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意蕴和诗意。

在这首诗中,唐王之涣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中国西北边陲地区凉州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时代与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凉州词》中的唐王之涣的古诗,探讨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我们来了解一下《凉州词》的背景和结构。

这首词共有七节,每节四句,共计28句,词牌是“凉州词”,风格为边塞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凉州的自然景色和人情风俗,表现了唐王之涣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慨。

第一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诗人以葡萄美酒夜光杯为引子,表现出凉州的宴乐风情。

夜色下,饮酒赏琵琶已是常事,生活节奏独特。

第二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回首历史,叙说凉州沙场,英雄豪杰的志向。

酒后落床睡觉,动情地与友人探讨时局,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

第三节:一将功成万骨枯,深闭中原雁阵虚。

诗人引用了李广雁门破赵云华池道断的典故,表达了对功名利禄之虚空的思考。

强调了人生荣亡,非功利也。

第四节:白发三千丈,缘愁了断古今人。

前三节均涵意情感间接表现,唐王之涣以此四联,下放谈故,沉心于生活历程。

老年后,白发满头,情愁横生,人生沉浮,总结点题,白发三千丈缘愁了断。

第五节:错落一篇野径,古道西风瘦马。

这节写景描写,诗人以笔墨勾画出大漠风景,纵横交错的野径映出凉州古道西风瘦马。

飞驰诡秘,历史痕迹。

第六节: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救药白头发。

诗人缅怀过往,指日回首岁月,无法阻挡时光的流逝,犹如夕阳西下。

唐王之涣回望往事,叹息无解,抒发生活感慨。

第七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事求是,诗人反思前行的道路和生活的轨迹。

认清历史经验的教训,正确认知现实处境,为来者树立榜样。

从结构和内容来看,《凉州词》整体构思清晰,情感真挚。

凉州词的相关内容

凉州词的相关内容

凉州词的相关内容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共二首,以下是关于这二首诗的相关内容: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单于和天子的对比,衬托出了唐朝天子的神武,以及唐朝的强大国力。

王之涣这两首诗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凉州词王之涣的大意和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的大意和赏析

凉州词王之涣的大意和赏析本文是关于王之涣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王之涣的大意和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凉州词王之涣赏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赏析:“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与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与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与赏析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与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

3m或2。

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译: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译文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简】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情 《凉州词》 该诗又名 《出塞》 ,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 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分享了凉州词的诗情。

一起来欣赏吧!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 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 风是吹不到的啊! 诗情赏析一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 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 充分表现出盛唐诗 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 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 辽阔的 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 “一片孤 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 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 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 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 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 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 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 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 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 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 《折杨柳》 曲调呢?要知道,


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 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 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 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 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 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 向来有“兴寄”的传统, 更何况“诗无达诂”, 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 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 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诗情赏析二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 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 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 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 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 充分表现出盛唐诗 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 描绘出一幅动人的 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 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 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 重镇的地理形势, 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 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 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 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 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 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 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 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 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 《折杨柳》 曲调呢?要知道, 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 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 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 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 “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 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