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Ka = pH -log [BH+]
10pKa-pH = [BH+]
[B]
例1:阿司匹林为弱酸,PKa = 3.5,在pH=1.4的
胃液中,根据公式, 计算出非解离型药物的含量
10pH-pKa =
[A-] [HA]
答:在pH=1.4的胃液中,非解离型药物的含量 为
99.99%。
该结果说明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 型少,可通过胃粘膜吸收到血浆中。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转运(transport)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
各种生物膜的运动过程,亦称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一)被动转运 1、滤过
滤过: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 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而进行的跨膜运转, 又称为水溶性扩散。
2、简单扩散
4.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细胞外液
cell cell
pH7.0
pH7.4
5.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 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 间的屏障,这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 胎盘屏障(placenta barrier)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滤过
载体转运
跨膜扩散 水溶性扩散 主动转运
图2-2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图2-2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 为吸收。 iv不存在吸收相 吸收快 —— 显效快 吸收多 —— 作用强
给药途径
1.胃肠道给药 口服(per, po) 首关消除 生物利用度 2.胃肠道外给药 1) 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iv) 起效迅速 肌肉注射(im) 可应用较大剂量 皮下注射(sc) 少 2)吸入给药 肺泡 3)舌下给药 4)局部给药 直肠、经皮
首过消除
有些口服药物通过胃肠壁和肝脏时可被酶代谢、失活,使进 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需要耗能,ATP水解或离子的电化学梯度, 可以逆电化学梯度。
易化扩散:不需要能量,不能逆电化学梯度(被动转 运)。
(三)膜动转运 大分子物质通过膜的运动而转运。
胞饮:吞饮或入胞,某些液态 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 膜的内陷形成吞饮小泡而进入 细胞内。
胞吐:胞裂外排或出胞,胞质 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外泌囊泡的 形式排出体外的过程。
胎盘绒毛组织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血眼屏障(blood-eye barrier)
循环血液与眼球内组织液之间的屏障。包括血房水屏 障、血视网膜屏障等结构,使全身给药时药物在眼球内难 以达到有效浓度,因此大部分眼病的有效药物治疗是局部 给药。
定义: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 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 血液循环的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之为~
影响吸收的因素
1. 理化性质 脂溶性、分子量 2. 给药途径
口服 方便但有明显的首过消除 舌下、直肠 吸入 起效迅速
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2.组织血流量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5.体内屏障
细胞间液
cell
pH7.4
cell
pH7.0
1.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中 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分子量大:不能跨膜转运,药理活性暂时消失。 可逆性:结合型药物与游离型药物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置换性:两个药物同时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可发生竞争
吸入 舌下、直肠 im sc
po 经皮
3. 其他 药物方面 机体方面
剂型 po与胃排空速度、蠕动快慢有关 注射时与注射部位血管多少有关
图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二、分 布 (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 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五个方面
例2:利舍平为弱碱,pKa=6.6,根据公式
10pKa-pH = [BH+]
[B]
计算在PH=1.4胃液中,在PH=7.4肠液中非解离药物的 含量。
答:在PH=1.4胃液中,非解离药物的含量为 6.3×10-6 ;在PH=7.4肠液中非解离药物的含量为 86%。
由此可见,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 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酸性 环境中大部分解离,在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
性高,不宜通过细胞膜脂质层,被限制在膜的一 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酸酸少易,酸碱多难”
弱酸性药物
HA=H++A[H+][A-]
Ka = HA
pKa = pH -log [A-] [HA]
10pH-pKa =
[A-] [HA]
离子型 非离子型
弱碱性药物
BH+=H++B [H+][B]
Ka = BH+ [B]
性置换。 具饱和性:血浆蛋白结合达饱和时,血浆内游离药物
增多,可引起药效加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
2.器官血流量 分布速度取决于血流量和膜通透性; 肝、肾、脑、肺等血流量丰富,分布快。
3.药物与组织细胞亲和力 特殊亲和力:氯喹在肝脏和红细胞;庆大霉素
在角质蛋白;四环素、林可霉素在骨组织;氨基 糖苷类在内耳淋巴液中。
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 通过细胞膜,又称脂溶性扩散。
呈梯度转运 高
低
不耗能
不需载体
浓度相等时,扩散停止
无饱和性、无竞争抑制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
脂溶性 大 易通过 分子量 小 易通过 解离度 极性高、解离度大、脂溶性小,不
易通过细胞膜(可改变)
离子障 ion trapping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极
(二)载体转运
转运体:细胞膜上的特殊跨膜蛋白,控制体内的 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生理物质和药物进出细胞。
载体转运:转运体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理 性物质结合,发生构型改变,在细胞膜的另一侧 将结合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释出。
需要载体
具有饱和限速 具有竞争抑制 具有选择性 逆梯度差转运,需耗能 顺梯度差转运,不需耗能
10pKa-pH = [BH+]
[B]
例1:阿司匹林为弱酸,PKa = 3.5,在pH=1.4的
胃液中,根据公式, 计算出非解离型药物的含量
10pH-pKa =
[A-] [HA]
答:在pH=1.4的胃液中,非解离型药物的含量 为
99.99%。
该结果说明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 型少,可通过胃粘膜吸收到血浆中。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转运(transport)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
各种生物膜的运动过程,亦称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一)被动转运 1、滤过
滤过: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 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而进行的跨膜运转, 又称为水溶性扩散。
2、简单扩散
4.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细胞外液
cell cell
pH7.0
pH7.4
5.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 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 间的屏障,这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 胎盘屏障(placenta barrier)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 滤过
载体转运
跨膜扩散 水溶性扩散 主动转运
图2-2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图2-2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 为吸收。 iv不存在吸收相 吸收快 —— 显效快 吸收多 —— 作用强
给药途径
1.胃肠道给药 口服(per, po) 首关消除 生物利用度 2.胃肠道外给药 1) 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iv) 起效迅速 肌肉注射(im) 可应用较大剂量 皮下注射(sc) 少 2)吸入给药 肺泡 3)舌下给药 4)局部给药 直肠、经皮
首过消除
有些口服药物通过胃肠壁和肝脏时可被酶代谢、失活,使进 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
主动转运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需要耗能,ATP水解或离子的电化学梯度, 可以逆电化学梯度。
易化扩散:不需要能量,不能逆电化学梯度(被动转 运)。
(三)膜动转运 大分子物质通过膜的运动而转运。
胞饮:吞饮或入胞,某些液态 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 膜的内陷形成吞饮小泡而进入 细胞内。
胞吐:胞裂外排或出胞,胞质 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外泌囊泡的 形式排出体外的过程。
胎盘绒毛组织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血眼屏障(blood-eye barrier)
循环血液与眼球内组织液之间的屏障。包括血房水屏 障、血视网膜屏障等结构,使全身给药时药物在眼球内难 以达到有效浓度,因此大部分眼病的有效药物治疗是局部 给药。
定义: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 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 血液循环的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之为~
影响吸收的因素
1. 理化性质 脂溶性、分子量 2. 给药途径
口服 方便但有明显的首过消除 舌下、直肠 吸入 起效迅速
决定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2.组织血流量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5.体内屏障
细胞间液
cell
pH7.4
cell
pH7.0
1.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中 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分子量大:不能跨膜转运,药理活性暂时消失。 可逆性:结合型药物与游离型药物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置换性:两个药物同时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可发生竞争
吸入 舌下、直肠 im sc
po 经皮
3. 其他 药物方面 机体方面
剂型 po与胃排空速度、蠕动快慢有关 注射时与注射部位血管多少有关
图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二、分 布 (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 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五个方面
例2:利舍平为弱碱,pKa=6.6,根据公式
10pKa-pH = [BH+]
[B]
计算在PH=1.4胃液中,在PH=7.4肠液中非解离药物的 含量。
答:在PH=1.4胃液中,非解离药物的含量为 6.3×10-6 ;在PH=7.4肠液中非解离药物的含量为 86%。
由此可见,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 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酸性 环境中大部分解离,在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
性高,不宜通过细胞膜脂质层,被限制在膜的一 侧,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酸酸少易,酸碱多难”
弱酸性药物
HA=H++A[H+][A-]
Ka = HA
pKa = pH -log [A-] [HA]
10pH-pKa =
[A-] [HA]
离子型 非离子型
弱碱性药物
BH+=H++B [H+][B]
Ka = BH+ [B]
性置换。 具饱和性:血浆蛋白结合达饱和时,血浆内游离药物
增多,可引起药效加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
2.器官血流量 分布速度取决于血流量和膜通透性; 肝、肾、脑、肺等血流量丰富,分布快。
3.药物与组织细胞亲和力 特殊亲和力:氯喹在肝脏和红细胞;庆大霉素
在角质蛋白;四环素、林可霉素在骨组织;氨基 糖苷类在内耳淋巴液中。
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 通过细胞膜,又称脂溶性扩散。
呈梯度转运 高
低
不耗能
不需载体
浓度相等时,扩散停止
无饱和性、无竞争抑制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
脂溶性 大 易通过 分子量 小 易通过 解离度 极性高、解离度大、脂溶性小,不
易通过细胞膜(可改变)
离子障 ion trapping 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极
(二)载体转运
转运体:细胞膜上的特殊跨膜蛋白,控制体内的 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生理物质和药物进出细胞。
载体转运:转运体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理 性物质结合,发生构型改变,在细胞膜的另一侧 将结合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释出。
需要载体
具有饱和限速 具有竞争抑制 具有选择性 逆梯度差转运,需耗能 顺梯度差转运,不需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