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摘要:学困生历来是心理学、教育学特别关注的对象。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原因。自我效能感对学困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动机、身心健康及归因方式等方面。影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因素有三,即学困生本人、学校和家庭。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是: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其积极的归因方式,提供替代经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困生;培养;途径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它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一、自我效能理论概述
1.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含义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特有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有其特定性和一定的普遍性,既有个体性又有集体性,既有其建立的信息来源,又随自我成长而发展。
2.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容
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对一定经验或信息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这些自我效能信息呈现的不同方式构成了个体形成自我效能感的不同途径。班杜拉认为有四种方式:第一,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水平的感知,成功会建立起对个体效能的坚定信念,失败则削弱它。第二,替代性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与自己相似的榜样的成功会提高个体对类似活动的自我效能信念,反之会降低个体对效能的判断。第三,言语劝导,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社会评价和他人言语的说服,会影响个体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第四,生理和情绪状态,即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身心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一行为活动的预先估计,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自我效能是通过个体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身心反应过程这四个中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其一,选择过程。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个体对环境及行为活动方式的选择。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感觉能有效应对的环境,而避开那些无法胜任的环境。其二,思维过
程。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或激起个体某些特殊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自我促进的,也可能是自我阻碍的,这一般是依据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不同。其三,动机过程。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面临困难、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性和耐力也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第四,身心反应过程。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在面临紧张事件时的应激状态、焦虑及抑郁程度,这些身心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
二、自我效能感对学困生的影响
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学习目标的确立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为自己制订成功的学习计划,有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心。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恰恰相反,学习目标不切实际,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在不能很快获得预期结果时,倾向于放弃已经习得的技能,不想付出努力。因而,学困生往往抱负水平过高或过低,困难忍受性低,效能信念不坚定,缺乏内在学习兴趣,学业成就较低。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对待困难的态度
当遇到困难时,能否面对困难并勇于去克服它,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因素。由于学困生不会在学习上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虽然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忽视努力对学习成功的作用,即使解决困难对他有极大的诱感,他们也往往不加努力,便会轻易放弃或寻求外界的帮助。学困生正是由于其偏低的自我效能感,导致了他们在学业上努力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动机强烈,积极性高,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对自己学习的能力信心不足,为确保成功常常选择一些过于简单的任务,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和采取相应的策略应付学习困难和解决问题,一遇到困难时,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不加努力便放弃了,因而学习动机不强,积极性低。
4.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活动的归因方式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提高动机水平,从而提高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把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运气、他人的帮助等外界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或不可控的外界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显然会降低学生的动机水平,从而降低学业成绩。
5.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的身心健康
坚信自己学习效能的学生倾向于信心十足、心情愉快地从事各种学习活动,而学困生由于自我效能感偏低,他们往往会夸大任务的艰巨性,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不足,担心失败的不幸结果,更多地强调自己的无能和学习中的困难,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学习效能和心理健康。
三、影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原因
1.自身原因
学困生对学习目的认识不清,他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缺乏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许多学困生也想进步,把学习搞好,但是,他们多数意志薄弱,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遇到困难,则畏首畏尾,停滞不前,丧失了搞好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2.学校原因
实践的成败经验是人们建立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在学校各种各样的考试、测验中,老师都要公布学生的考试分数,要求学生互相比较考试成绩。然而,学困生往往是失败者,反复失败的体验使其对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从而损害他们自我效能的发展。学校中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分班的标准,把学生分为好、中、差,分到好班的学生由此可以获得自豪感和能力感,而分到差班的学困生则可能会失去学习的自信而放任自流,由此加重学习困难。
3.家庭原因
部分学困生的家长对子女缺少爱心或教育方式不对,经常对孩子进行辱骂或体罚,这样会使孩子心绪不宁,产生不安全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争取获得成功体验;有些学困生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对孩子缺少必要的限制,任其自由发展。其结果,孩子没有动力和自制力去刻苦学习,丧失了学习积极性;有些学困生的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害怕失败的心理,从而抑制了积极的学习动力;有些却对孩子期望过低,严重低估学生的能力,不抱太大希望,孩子认为父母对他没什么要求,因此做出相应的反应。总之,家长过高或过低的教育要求,单一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学困生自我效能感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基本途径
1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
要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要为学困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成功体验,而非失败的痛苦。在教学中可安排一些难易适中,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制定学习目标时,着重制定一些具体的、近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