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选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敬容《窗》:同时出现两个并行而又对 比的意象(“你的窗”“我的窗”)。可 以比较舒婷的《致橡树》(木棉和橡树)。
纪弦《你的名字》:(1)面对一个经典而 又俗烂的主题,找一个新奇的角度切入。 (2)夸张手法。
舒婷《神女峰》:女性的觉醒和反叛。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昌耀《河床》:理解一种充满雄性的诗风。(1)意象的 扩大、雄浑、丰富多彩,不落俗套。(雪豹、马车、兀鹰、 母狼、黄河象、颚骨化石等)(2)语言的气势,短句与 一气呵成的长句间杂。
四、关于诗歌教学
对诗歌教学,读懂是第一要务。五个单元 后的五篇知识短文,核心的知识有两点:
1 第三单元后的《诗的意象》一文关于意 象的分类(意象分直接意象、间接意象, 间接意象又分比喻意象、象征意象)。
2 第五单元后的《诗的鉴赏》中,意象所 表现出的群体象征意蕴和个体象征意蕴。 这两个知识点对新诗阅读来说,是最 有价值的新知识。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冯至《蛇》:(1)以蛇比喻寂寞,具有强烈的 个性特色。(参考第五单元中“诗的鉴赏”,群 体象征意蕴和个体象征意蕴)(2)情感委婉的 表述,富有意趣。(“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想 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何其芳《预言》:主题的多重性:不仅可以看作 对爱情的追求,还可以理解为对人生“得与 失”“取与舍”“蛊惑与抗拒”等的艰难抉择这 一主题的思考。(2)语言的唯美缠绵。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毛泽东《贺新郎》:从旧体诗的套路去阅读即可, 注意体会缠绵婉约与豪放昂扬的有机结合。
闻一多《也许》:除情感表达的真挚外,(1) 拟人色彩,创造童话氛围(“夜鹰不要咳嗽,蛙 不要号”)。孩子的童稚表现在与自然完全融合, 把自然看做有生命的朋友(“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如果再结合顾城的一 些诗,理解会更深刻。“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 它的叶子”“墙后的草/不会再长大了/它只用指 尖,触了触阳光”(《门前》)(2)诗歌语言 在炼字上的精妙:“阳光拨你的眼帘”“清风刷 上你的眉”。
选修课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解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商丘市基础教育教研室 李青峰 电子邮箱:lqf100@163.com
一、关于选修课教材出台的背景
是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部分
是世界课程改革运动的一部分
当前世界课程改革运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世界各国课程教材改革着力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如 何处理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问题。课程如何既具有 国际视野,又植根于民族文化。(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二)散文教学现状
当代高中教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散文教学, 它更多地融进到了现代文教学之中。其情 感把握、语言分析、主旨探讨、结构梳理, 都是走的现代文教学的路子。
散文教学同样有一个散文知识欠缺的问题。 “形散神不散”统领了散文教学几十年, 许多人对散文的理解还停留在五十年代对 杨朔、刘白羽、秦牧三大家作品的层次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三、现代诗歌散文教学现状
(一)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1.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现代诗歌教学大论争 1998年,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的毛翰教
授在《杂文报》(7月28日)上发表《重编中学 语文的新诗篇目刻不容缓》。 从1999年第1期开始,《星星诗刊》开辟了《下 世纪学生读什么诗?——关于中国诗歌教材的讨 论》专栏。这场论争主要是以《星星诗刊》与 《华夏诗报》对阵,卷入论争的报刊 多达20余家。
②欠缺差异性的寻求。
由于长期审美习性的积淀,绝大多数教师都把现 代诗与古诗作为一个“共同体”来看待,实际上 两者存在巨大差异。
现代诗人对于世界的把握,其思维方式、感受方 式、传达方式、语言方式已发生很大衍变,因而 在传统审美惯性、惰性驱使下,习惯把古诗那一 套评价鉴赏体系、甚至散文那一套,挪用移植到 现代诗身上,势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 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 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对古代诗文的要求)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
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 读体验。 5.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4.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支配当
前世界课程变革的重要价值观念。
(生态伦理观)
5.追求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是世界教育改革或课程变革的
重要趋势。
(个性发展观)
人教版选修教材
诗歌与散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 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小说与戏剧:《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
新闻与传记:《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新闻阅读 与实践》
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 《文章写作与修改》
文化论著研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 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
二、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的宏观分析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 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毛翰: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中学
语文教材新诗推荐篇目》
刘大白《旧梦之群(三十六)》
何其芳《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
穆旦《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绿原《诗人》
流沙河《草木篇》
曾卓《我遥望》
余Fra Baidu bibliotek中《乡愁》
黄雍廉《唐人街》
周 涛《野马群》
傅天琳《梦话》
张新泉《渔人》
杜运燮《井》: 象征手法,类似于“托物言志的散文”。
邹荻帆《无题》:
学习体会概念性的思想、哲理,如何通过诗的语 言进行变形、组装。我们可以看到“英雄虽死, 但精神永存”“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它是由英 雄的鲜血换来的”等概念性的认识,通过变形, 直接让英雄的鲜血滋养大地。再联系《天狗》, “要勇于解剖自己”“在反思和对自我的批判中 升华自己”等抽象概念,最后幻化为血淋淋的 “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 我的心肝”。
绿原《憎恨》:名为“憎恨”,并不直写憎恨之 人(物),而写生命之美好的消失,侧面表达憎 恨之情。角度妙。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课文中,表 达形式上与散文最接近的一首诗。
第一单元 生命的律动
第一课《天狗》: (1)诗中的“我”既可以指抒情主人公,也可以指一个
群体,或一个群体所代表的一种精神;(加深对“我”的 理解) (2)“我”具有丰富的层次性,有肉体和精神的两面; 有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的观点,本我代表本能的 欲望,自我代表现实,超我代表理想的部分)等不同层面; (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一段) (3)泛神论思想。该理论认为整个宇宙本身具有神性, 万物存在于神内,神是万物的内因。这个神不同于基督教 信奉的人格神,它没有类似人的属性,不是凌驾于世界之 上,而是存在于世界之内。正如郭沫若自己所说,“我即 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这样再来理解诗句“我 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 一切星球的光……”就会清晰、深刻多了,它有“物我化 一”“一切皆在我心中”的意味。
蔡其矫《川江号子》:
从散文的角度来写诗,具有写实风格,这一点与 其他四首诗截然不同。写实诗如何写?(1)找 出小而精彩的切入点。为了描写船夫这一个群体 强悍而悲壮的生命,不写人而去写川江号子。 (2)让没有生命的声音“活”起来。“来 自……来自……”两次“从……到……”(3)意象 融入作者情感,带有个性化色彩。还可以与课文 诗句做个有趣的比较:“宁做溯激流而上的鱼, 不做枝头蜷缩的鸟”。
李广田《地之子》:(1)拟人与象征。爱土地,便把土 地比做人。相应的,沙壤、田禾野草便是襁褓、怀抱。 (2)对土地的热爱,实际是对乡土的热爱,对自己的情 感、心灵归宿的坚守。
牛汉《半棵树》:象征。与《井》《河床》的象征不同 (象征义主要有作者完成),这种象征是以人的眼光来看 物,物在呈现出它自己特性的同时,也被赋予人的特性。 人的特性的赋予主要由读者完成。
顾城《我总觉得》
许德民《紫色的海星星》
杨然《中秋月》
徐 鲁《早安,朋友》
洛冰《晚钟》
丁 可《农民老魏》
陆俏梅《南方唱给北方的情歌》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舒 婷《致橡树》
刘真福(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辑)
中学语文课本对新诗的选诗标准:经典性、广泛 性、教学性、进步性与稳定性。(比如广泛性, 要经得起各方面的认可,各方面的代表性如时代 的代表性、地域的代表性、各种流派的代表性以 及革命诗派的代表性都要考虑。比如教学性,诗 歌受到深浅程度、篇幅长短、语言的制约。 )
穆旦的《春》:
(1)诗歌中的人称。出现四种 “他”“你”“我们”“你们”。诗中的人 称并不像散文,它在不同的诗句中所指会不 断变化,如“你”;另外,诗中人称具体指 什么,应结合语境来确定,有时不同的人称 却指代同一类事物,如第二段中“我们”和 “你们”,指向基本一致。
(2)诗的语言不照顾生活外表的真实,只 关注感受的逼真、个性化,以及情感的真实。 如“绿色的火焰”“紧闭的肉体”“泥土做 成的鸟的歌”“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光,
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早期白话诗,完全 散文化的创作角度和创作技巧。精准、富有意趣 的细节描写,互相映衬,宕开一笔的景物烘托, 都对散文创作带来启发。
痖弦《秋歌》:(1)强烈的对比,为情感蓄势。 (2)古典意象的使用。(3)“暖暖”一词的多 义性和独创性。
江非《妈妈》:(1)诗歌独特的创作角度。农 村的妈妈却从城市写起。(2)强烈的对比,不 动声色的描写,造成情感的巨大张力。
2.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 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
3.困惑20世纪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又一基本问 题是如何恰当处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 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 界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时代精神。 (主体教育观)
郑敏《金黄的稻束》:体会诗歌的“托物言志”,它比散 文的托物言志更显多义性、复杂性和瞬间的感悟。“金黄 的稻束”被想象成坚忍劳作的母亲(之所以为什么会想到 母亲,不作说明,任由读者来搭建这个桥梁。比如收获、 丰收、劳作、隐忍,甚至土地、疲倦),还要更走“极 端”,想象历史、思想。这个桥梁该如何搭建,也有读者 来建造(劳动与劳动者、母性的创造、土地与收获等)。 很能代表现代诗的特点,带有不少变幻、非确定、情绪化 的乃至潜意识等非理性因子,是模糊的丰富,哲理深藏在 瞬间的感悟之中。
洛夫《边界望乡》:现实与变形的完美结合。事还是那个 事,但感觉却是夸张和变异。(想像一下卡夫卡的《变形 记》)
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此诗明显 有一些外显的表达技巧,如某些语句的重 复为全诗铺垫情感基调;散文化的细节描 写。这些技巧容易被复制。
臧克家《老马》:与牛汉的《半棵树》有 相似处。
认为课本对新诗的编选标准和专家选本是不一样 的,专家的选编标准可以体现个人的意志、爱好, 而是多项原则综合考虑而形成的一个复合性标准。
2.新诗教学现状
①欠缺读懂新诗的一些特殊知识
现代诗与生命体验、精神、潜意识、情绪, 悟性等心理图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 科书上“死”的修辞格,尚未转化为活的、 有生命的、对对象的感悟,纵使掌握很多 修辞格知识,在新诗鉴赏方面也常常捉襟 见肘。
③缺乏体验、感受的悟性。
古诗多属性情之物、经验之物。
现代诗许多可以称作是体验之物。体验是 心灵瞬间的“进行时”,它带有不少变幻、 非确定、情绪化乃至潜意识等非理性因子。
现代诗是灵性与体验的产物,常常本能地 排斥那些常态的、秩序化的理解。有时候, 对现代诗的理解鉴赏,心灵上的体验领悟 是高于一切的,至少是个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