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应该走汉字化道路

合集下载

汉字的魅力阅读答案

汉字的魅力阅读答案

汉字的魅力阅读答案①中文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人生几十年,一切身外之物,衣服、房屋、书籍、用具、庭院,都将发生许多次变异。

新陈代谢,过时的淘汰了,破损的废弃了,家用电器、电脑不多久就要换代,人们都习以为常,毫不为怪。

天地万物,只有语言文字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他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

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工具,但是决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

看到一个“míng”字,怎么会想到它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公公在一起”呢?②听到不少旅居海外的同胞谈过,走到某个偏僻的小城市,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当一种异乡漂泊的失落感和孤寂感袭来时,突然看到一块小饭馆的中文店招,三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母亲面前,使你抛却一切疲惫、孤独以至恐惧。

袁鹰《汉字的魅力》节选①说句实话,我本人从开始摸电脑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现在仍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觉得电脑这玩意和“中国人”好象总有一种“隔阂”。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隔阂”呢,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中学时代,学了那么多美丽的诗篇,精辟的文章,但我现在操作电脑时,脑子里无论如何浮现不出那些东西来,更不要提我能用电脑写出什么“天下文章”来了。

我逐渐觉得电脑毕竟是“电脑”,而不是“人脑”。

②电脑的字库里预备了常用汉字包括次常用汉字,应该说已经基本够用。

不过这和英文的26个字母相比数量还是非常大的。

③就此,有的人说,在电脑时代汉字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的瓶颈,甚至有可能使汉字这一古老的文化载体,成为阻挠今日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难关,因而应该抛弃汉字,而使用拼音文字。

这些说法无疑都是武断的。

是没有进行认真研究而做出的结论。

摘自《光明日报》1.甲文选自课文《》,体裁是,作者。

2.阅读甲文,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汉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而作者认为汉字的独特魅力的根本之处又在于什么?请分别用文章中的句子回答。

50年前汉语拼音方案制定始末

50年前汉语拼音方案制定始末

50年前《汉语拼音方案》制订始末新中国刚刚成立,文字改革便作为一件大事摆在中央面前。

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制订《汉字简化方案》、大力推广普通话……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

经过几年反复推敲和审定,第一批230个简化字见诸报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注音识字和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今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整整50年了。

现在,汉语拼音早已不只是一个注音识字的辅助工具了,电脑输入、火车代码、专用名词拼写、手机输入、对外汉语教学、图书索引、手语、旗语……越来越多的行业离不开它。

汉语拼音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

而50年前为了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专家们付出的心血,经历的波折,却少有人知。

“中国文字应走拼音化道路”1949年8月25日,毛泽东收到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的来信。

信中,吴玉章对中国文字改革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文字应改成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并大胆地提出在全国各地选择重点试行新文字。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但吴玉章的来信还是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他把信转给郭沫若、茅盾和语言学家马叙伦,征求他们的意见。

三天后,毛泽东收到郭沫若等人的答复。

他们都赞成中国文字改革走拉丁化的拼音方向,但认为,实现拼音文字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现在就重点实行新文字,未免过于草率。

虽然,吴玉章着手试行新文字的建议被暂时搁置,但他“拼音化”的主张却得到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人的支持。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仅仅十天,一个名为“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的组织宣告成立。

为了表示对中国文字改革的关注,毛泽东特意派秘书胡乔木参加“文字改革协会”,以便随时了解和指导文字改革工作。

其实,把中国文字改成拼音化文字的呼声,由来已久。

早在清末,轰轰烈烈的“切音字运动”就开始了。

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击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

第一次睁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突然发现与西方相比,我们这个老大帝国竟然已落后如许。

必须实行文字拼音化

必须实行文字拼音化
。 。
井 且通 过 它 学 会 了 必 需 的 汉藉 会甜
3
筒 化 当 做 文 字改革 的最 后 目 标 不 能根 本解 决文字 改革 周 愚 的
,
在 这 个基 础 上 我 用 英甜 簿解 的 辅 助 方法 抬 士兵们 0 个 常 用 形象 汉字
。 ,

他 俩也 都很
解 决 文 字 改 革 简 题 必须 实行 文字 拼音 化 一
DOI : 10. 16412 /j . cnki . 1001 -8476. 1957. 11. 007
`
芳 须 实才 饮 字拼帝内
,
件 共玻
我完 全 同 意 文字 改 革工 作 的 方 针 和 步 骤 在 目 前人 仍还 需 要使用 汉 字 的 时候 把汉 字 加 以 整 理 筒化
, 、 , 。
,

系 文 字 的 最 严 重 的缺点 可是 拼音 化 的反对
裤 成音 节 速写起 来 这个 祠 的形 象就很 鲜 明 成 为 可么辨 豁 的 了

, ,
者 却鹉 为 这是 汉字 的优点
多家扮
: “
,

例 如 右派分 子 陈


汉斋 祠 的桔 楷和 采用 拼

汉字 不是 象形 字就 是形 声 字
, 。 。
,
这 个意 义 的 形 象 拼 音 文字 是 形音 合 一 的



当 时我 正 在 粗构 担 任 《先 娜 报 》
《 》
,
而且 征 明 了学 了拼音 对 韶 蔽

演 变 汉字 中 所 甜形 声 字 占 着 极大 的此 例 可 是 它基 本上 还 是象 形体 系
,

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红色七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科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

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祢灵的沟通。

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楮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的雕版印刷到淸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

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

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

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

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

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

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从20世紀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界关于汉字拼音化的思想争论◎崔明海内容提要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获得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汉字拼音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在看似社会支持态度占据主导的局面之下,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此问题却存在较大的分歧,远没有达成集体共识。

在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出台前后,知识界围绕着汉字是否应该拼音化、汉字能不能拼音化等问题的思想争鸣逐渐公开化,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这场思想争鸣客观上使得党和政府进一步意识到汉字拼音化的方向并不是定论,而这一争论所留下的思想遗产也为19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文字改革方向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 知识界 汉字拼音化 思想争论〔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7-0045-12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刚成立不久,诸多知识分子延续近代文字改革者的理想和热情,成立了文字改革的学术研究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该协会主要理事一致同意“把研究拼音文字作为主要任务”,①并通过吴玉章、胡乔木等人向中共中央建言献策,继续推进汉字拼音化运动。

经过征询各方意见和思考之后,1950年6月,毛泽东主张首先进行汉字简化工作。

②1951年下半年,毛泽东认可了文字改革者提出的汉字拼音化的主张,作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重要指示。

③此后,中央政府成立了文字改革机构专门研究和拟制汉字简化方案和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印制30万册单行本分发全国各地,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意见。

单行本的最后一页是征询意见的表格,其中印着四个问题,开头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字改革要走拼音文字的方向,你是不是同意?”从各地反馈的统计资料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汉字走拼音化道路。

1955年2月14日,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收到的1000份意见表中,有80.7%的人同意走拼音文字的方向,有3 7%的人不同意,其余没表示意见。

浅谈“汉字应走拼音化道路”

浅谈“汉字应走拼音化道路”

浅谈“汉字应走拼音化道路”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文化、技术等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如今人们的重视的却总是外在的东西。

就像“汉字拼音化”这一事件,很多人都认为它十分荒谬,那么接下来就让我来浅谈一下我的看法吧!“汉字应走拼音化道路”,这句话乍一听,没有任何问题,大部分人都会同意这个说法,可是仔细想想,这个方法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其实这个方法的危害极大,因为在古代我们并没有拼音这种方式,古代人们写字大多数都是用毛笔,而毛笔字则是需要通过手指的变换来书写,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便十分消耗脑力,如果将拼音也采用这样的方式,那么我们对待汉字的态度就要不如之前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去除这种想法,并且赞成新式的教育制度。

汉字在历史上还有更多的改革,例如楷书等,它们的出现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我觉得这些传统的书写形式是非常值得保留和发扬的,因[gPARAGRAPH3]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结合现代的思想,使用当代的审美观点去做出相应的调整,不仅要符合当代的思想,还要符合一些其他民族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最适合当代社会的体系,为后世做出榜样。

我觉得我们不能被别国的优秀事物所吸引,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再去找其他国家的长处加以利用,或许会使自己的文化事业更上一层楼。

汉字在历史上还有很多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幸的是,一些传统的文化都逐渐被淘汰了,例如印刷术,本来印刷术可以使我们的汉字焕然一新,提高我们的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但是由于一些商业化因素,使印刷术失去了自身的本质作用,这无疑是十分可惜的。

有人认为我们就只能使用拼音,这是绝对错误的,汉字一直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虽然在电脑面前,拼音显得那样地绚丽多彩,可是却难以掩盖拼音的缺陷,比如无法突显我们汉字的韵味,还有对于儿童来说,也容易出现错误的用字,因此不管怎样,都必须要保留汉字。

可是我们不能仅仅使用拼音,我们还可以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进行一些改革,这样既保持了我们汉字的韵味,又不会使它退化,岂不是两全其美吗?我们一定要懂得从自身找原因,将缺点加以修正,而不是盲目地去跟风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汉字的手抄报――汉字的由来

汉字的手抄报――汉字的由来

汉字的手抄报――汉字的由来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

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

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现存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产生在殷商时代,距今大约有三千四百年的历史。

它已是一种有着比较严密体系的文字。

小屯的殷墟文化,仅从它相当发达的冶炼技术和铜器、陶器、玉器上的艺术纹饰看,便可以确定它已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完全可以推测,甲骨文产生的时代,恐怕不会处在中华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路口。

汉字在进入甲骨文之前,必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程。

但是,沿着甲骨文再向前追溯,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汉字起源的文献记载,最早来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传说,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

虽然神话与传说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根源,是某些历史现实的折射反映。

但这些传说并非汉字起源历史面貌的详尽写实,它们只能推断汉字起源前后的状况和汉字起源的大体时间。

可以证实汉字历史面貌的文物与文献还不够系统和充分,因此,对汉字的起源,只能以不连贯的历史证据和依照发展逻辑的推测为基础,建立科学的假说。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科学中产生最早和最基本的科学。

自从人类有了利用植物的活动,也就有了植物分类知识的萌芽。

本文是由手抄报网手抄报内容频道大家为您提供的《手抄报内容:植物的分类》,希望大家能够为地球增添一份绿,贡献自己。

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历代学者各抒己见,这包括1,汉字源于结绳.认为文字是在上古时期结绳治事的启示下创制而成的。

2,汉字始于八卦.认为文字产生于易卦的卦象,如干卦为天,坤卦为地,坎卦为水,离卦为火等。

3,仓颉视龟作书.认为仓颉受到灵龟的启示创制了文字。

4,汉字、图画同源.认为书画异名而同体,在文字产生的初期,书亦画,画亦书。

5,汉字源于图画.认为二者并不同源,图画在先,文字在后,文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产生的。

近年来,有些人认为汉字过于复杂,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认为汉字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

汉字会因为拼音化而消亡吗?

汉字会因为拼音化而消亡吗?

汉字从商朝的甲骨文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人类最独特的文字,正因如此,要完全掌握它有相当大的难度。

为了易学,易记、易写,使用便利,自明清开始,先是西方的传教士、后是我国的学人、伟人、语言学家,都曾发表过让汉字拉丁化的主张,以拉丁字母代替汉字,改走拼音的捷路。

动机虽好,但终未可行,只好作罢。

由于汉字不是表音文字,而是意音文字,它的表意性极强,我们一看见那个字的形状,就立刻知道它的意思。

比如近世、今世、尽失、尽是、仅是、金饰、金石、金狮、进食、禁食、近视、近侍、浸湿、进士、津市等字词,虽然同音,有的仅只四声稍有区别,但我们辨认起来毫无困难。

汉字的形象性也极强。

譬如同样用量词来说一种东西,总会以那个东西的特有形象以不同的谓语来表达,像一尾鱼、一杆秤、一床被、一支笔、一棵树、一朵花、一条河、一座山、一幅画、一面鼓、一把刀、一峰驼、一张纸、一本书、一眼井、一片瓦、一块砖……等等,因形象而生动,如果统统用“一个”来表达,将是多么单调、乏味!为了增加人们的识字率,减少书写的难度,对汉字进行了简化,这种实验问题也不少,而且出现过反复。

其中有些字的简化是合理的,适当的,成功的,有些则破坏了汉字结构的原意,与繁体字相比,听字没有耳朵了,采花不用手了,爱可以无心了等等。

又如繁体字幹部的幹、幹事的幹、乾燥的乾一律简化成了干涉的干就不见得妥当,好在还没有把乾坤的乾也简化到里头去,否则会造成更多的混乱。

我认为,汉字具有形象性、准确性、丰富性、微妙性、灵变性、趣味性、艺术性等七大特点,也是七大优点。

因此,它的表现力与生命力是无与伦比的。

我想喊它万岁!它还能再活七千年而真正达到万岁吗?。

不可否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的人民不会像中国人这样要费去“十年寒窗”才能掌握自己的文字,他们只要会说,很快就会写,而我们则学话易,学写难,要为此花费掉若干倍的精力和时间。

而且在现代科技面前,作为一种便于通用的符号,汉字有许多障碍。

拼音跟汉字的一个关系

拼音跟汉字的一个关系

拼音跟汉字的一个关系,我们知道我们开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教小孩拼音,其实拼音跟汉字的关系,这个是到我们这个现代教育里面才特别强调的,大家都知道,这个,拼音方案也是这个宁国时期的,其实也不能说是宁国时期的,而是在宁国时期已经有基础了,然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年成立以后才会有拼音教育,然后慢慢地推行这样一个东西,其实也只有6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汉字有多少的历史,我们汉字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那么那个时候没有拼音,这个人是怎么学会汉字的?怎么认知汉字的,所以拼音与汉字并不是一个必备的一个关系,然后我们可以看这个,比如说这个是骂,这个是怕,我们知道他们的韵母都是相同的,在拼音是可以表现出来的,但是在汉字上是不表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拼音还是有一定的用处的,那能够表现出它的上的音上的相同或者是不同,就是(妈、麻、马、骂)对不对那么可以在拼音上可以表现出声调的不同,但是这个汉字是不太表现出来的,但是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一些,就是比如说妈和马,他们是有一定的声符在一起的,所以作为汉字提示的这个读音是非常有限的,而这个系统的提示的这个音的区别是落在了拼音的上面。

再有我们往后看一点,就是放在更大层面上来看,我们要强调这个语文的这个不同,我们统称这个语文语文,语其实是指是口语,文指是文字所以我们刚才讲这个口语系统的这个物质形式就是语音,其实就是我们拼音要干的事情,而书面的物质形式,才是汉字,我们知道口语汉字可以用汉字记录,也可以用拼音来记录,但是我们汉字整个都是用拼音来代替的这个一个东西,我们知道口语跟文字系统是一个既相关又不同的东西,在汉语里面特别地有意思,不能简单地对统起来,所以我们知道,其实我们知道在我们现在语文里面增加了一个口语教学这样一部分是吧,其实那一部分,是语言的一部分,就是落后的一部分,尤其是对我们民族地区,对于方言地区,其实普通话教学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口语,一个对应普通话的这个文字,其实一个双重任务。

拼音应该走汉字化道路

拼音应该走汉字化道路

汉字应该走拼音化道路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发出了“振兴繁体字”的声音,但未被采纳。

不久前又听说,有专家不认可某些简化字,主管部门正在对简化字动手术,近期要公布《规范汉字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港澳的即将回归和两岸三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已经废止了的繁体字呈死灰复燃的趋势。

其实,一种文字的统一,并不能决定国家的统一。

推行简化汉字是中国大陆的主权,只有海外使用汉字地区的人群跟进形势学习简化汉字的必须,没有中国大陆为迎合尚未使用简化汉字的地区再倒退使用繁体字的必要。

即便是从承载与传播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上讲,简化字同样也是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的。

中国古代经典《论语》的最早版本应当是战国时代的齐国文字、鲁国文字,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繁体字。

目前的汉字要稳定,不可再折腾。

而我觉得,现在倒是应该积极推进汉字的拼音化,走汉字拼音化道路。

应该说。

五千多年来中国人民共同创造了汉字,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文字,依赖汉字逐渐形成了政治、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大统一,汉字在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纽带。

汉字的书法、诗词、楹联、灯谜、字谜,也使汉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说到底,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传承思想的,是拿来实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说汉字是完美的文字。

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它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结合的词,而不可能是单纯的语音或单纯的语义,所以说既表音又表意是各种类型的文字的共性。

汉字作为现今世界上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并不具备文字中表音这点共性,存在着文字与语言系统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特别是汉字作为古老的文字,符号繁多,形象复杂,字数太多,学习和使用十分困难,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

文字应便于书写和认读,古老的汉字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了,如果不是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好歹把汉字输入了电脑,现在还不知会是一种什么局面。

汉字能否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能否走拼音化道路

中国文字,渊源流长,从我们的祖先在树木或者龟甲兽骨上划上第一笔开始,我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就由此发源,可以说这是神圣的伟大的一笔。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为“汉字·书法·文化高层论坛”的题词中说到,“谈中国文化离不开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商朝盘庚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3500多年,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可以说这种变化正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和谐。

和谐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汉字与文化的和谐是汉字经久不衰留存至今的重要因素。

和谐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汉字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汉字走拼音化道路,废除汉字,企图以拼音代替汉字的存在是荒谬的。

汉字在我们中国扎根数千年,流传数千年,维持我们祖国的统一延续祖国灿烂文化,我们岂能走上汉字拼音化的革命之路,这难道不是断根绝源。

这可以说是一种背叛性的行为,就若同抽筋对身体的背叛行为,这程度以及后果当然要比身体的不适感要严重得多。

汉字是古老的文字,符号繁多,形象复杂,字数太多,学习和使用确实是比较困难。

有的人却因此作为汉字必须走拼音化道路的依据,我认为这是不成立的。

因为汉字发展至今进过长期的改革,不断地简单化规范化,得出我们现在使用的现行汉字。

现行汉字是方形表意文字,主要由横、竖、撇、捺、点、折、勾等笔画构成,总数也比较少等特点。

现行汉字这一种方块表意文字,虽然经过简化了。

但是这种简化是基于古汉字字形本身的变化,规范简化后的汉字更整洁美观,最重要的是汉字的表意功能没有丧失,仍然在汉字中保存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这几点上看这种改革是成功的。

从现行汉字的角度上看,我们中国的汉字确实没有必要走上拼音化的道路。

我们的汉字可以这样说,是既具有实力,又具有魅力。

我们的先辈,在劳动中创造汉字。

汉字是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化,既然汉字作为一种文化存在,那么它就显然属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范畴,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有重要贡献。

专门学中文的学校探讨汉字能否拼音化-课件

专门学中文的学校探讨汉字能否拼音化-课件

早安汉语的老师把这个道理讲给外国学生听的时 候,他们好像是理解了,但想了一下又问我: “那么你们中国人听不听收音机广播?”早安汉 语专门学中文的学校的老师,说:“当 然。”“好,既然可以听得懂广播,那汉语就应 该可以拼音化。只要照着拼音念出来,读的人就 像能听懂广播一样能够读懂拼音汉字。” 不错,
如果仅从区别同音字的角度讲,把一百五十八个 发“yi”音的汉字放在一百五十八个白话语境里,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可以使用拼音文字 (除了“试释是事”的特殊情况和文言文以外) 不致引起误会。但问题是,如果用收音机的技术 来表达汉语,那不就像一台出了故障的电视机只 有声音没有图像了吗?
专门学中文的学校探讨的这个问题是对未来语言发展的必 要研究,值得每个人关注。
赵元任先生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写的《施氏食狮 史》一文,故意使用一组同一读音但字形不同的 汉字讲了一个故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 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 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 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 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篇 文章写成拼音文字“shishishi……shishishi”,恐怖 不恐怖?看谁还敢来“试释是事”?
天每
开个
放孩
;子
有的
的花
孩期
子不
是一
菊样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秋是
天牡
开丹
放花
;,
而选
有择
的在
孩春
➢ He who falls today may rise tomorrow.
子天
是开
梅放
花;,有Leabharlann 选的择孩在子

汉语拼音是如何发明的?

汉语拼音是如何发明的?

汉语拼音是如何发明的?“中国文字应走拼音化道路”1949年8月25日,毛泽东收到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的来信。

信中,吴玉章对中国文字改革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文字应改成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并大胆地提出在全国各地选择重点试行新文字。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但吴玉章的来信还是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他把信转给郭沫若、茅盾和语言学家马叙伦,征求他们的意见。

三天后,毛泽东收到郭沫若等人的答复。

他们都赞成中国文字改革走拉丁化的拼音方向,但认为,实现拼音文字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现在就重点实行新文字,未免过于草率。

虽然,吴玉章着手试行新文字的建议被暂时搁置,但他“拼音化”的主张却得到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人的支持。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仅仅十天,一个名为“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的组织宣告成立。

为了表示对中国文字改革的关注,毛泽东特意派秘书胡乔木参加“文字改革协会”,以便随时了解和指导文字改革工作。

其实,把中国文字改成拼音化文字的呼声,由来已久。

早在清末,轰轰烈烈的“切音字运动”就开始了。

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击碎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

第一次睁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突然发现与西方相比,我们这个老大帝国竟然已落后如许。

国家的落后是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缘于教育的落后,教育落后盖因汉字太难。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开始重新审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

他们发现西方拼音文字只要会说就会写,国民识字率很高。

而汉字独立于语言之外,笔画繁难,就连许多饱学之士都会发出“汉字至难”的感慨。

对于汉字的反思到五四时期更达到了一个高潮,鲁迅甚至发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呐喊。

同时,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的探索也从未间断。

1892年,一个名叫卢戆章的福建青年,经过十年的努力,写成了一本名为《一目了然初阶》的书。

这是第一套由中国人自己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卢戆章把它称为“切音新字”。

他希望,通过这套方案可以做到“字话一律”,从而“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

汉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不能走拼音化道路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千百年来,它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变成现在的楷书甚至简化字,由繁到简,不断进步。

从古至今, 人们对汉字的评价众说纷纭, 对它的优缺点及功过问题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论述, 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尽相同, 有的主张废除汉字, 走拼音化道路, 有的坚持使用汉字, 反对拼音化。

对此, 我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它的超方言性来谈一下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想法。

首先,汉语的语素大部分都是单音节的。

其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词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多倍,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同音词。

通常一个音节能够记录不同的词,如ji 个音节可表示机、箕、讥、叽等意义不同的词。

若实现拼音化,这些原用字形区别的不同的词素将无法识别,势必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混乱。

其次,汉字中有大量形声字。

文字毕竟是记录语言中词的, 象形、指事、会意这些纯表意字, 不仅不能满足汉语词汇日益增长的需要, 而且还与所记录语言的联系也不如形声字紧密。

形声字也正是因为有了示音成分,不仅使它能产性强、区别性大而且还使它与语言的联系更加紧密, 其声旁提示了这一文字是记录语言中哪一个词的, 可与词相对应。

所以, 甲骨文中形声字才占百分之二十左右, 而汉代以后就已发展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从那时起它就成为一种占绝对优势的形体结构方式, 一直延续到现在。

再次,汉字的超方言性和超时空性特征决定了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可以利用这一书面语进行交际交流,汉语使用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并且同一方言区内的发音也大有不同。

若使用拼音文字,不但方言区之间,就是同一方言内的人也难以辨认。

如此一来,各方言区如何交流,又如何维护全国统一呢?同时, 它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除此之外,汉字的符号性和视觉性特征决定了它比拼音文字的阅读效率要高, 有人做实验证明为1. 6倍, 所以汉字更容易扫读, 阅读速度快。

略论汉字的前途

略论汉字的前途

略论汉字的前途关于汉字的前途问题,几十年来有许多人研究讨论,但至今也没达成共识。

主张改革汉字的人把汉字跟拉丁文字比较后认为:汉字笔画复杂,声符不表音,义符不表义,难学、难写、难打印传输,是中国停滞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张不改的人认为:汉字可以超方言、超时空使用,而且占用篇幅小,可以区别同音字;字形各有特征,容易辨认:是维护中国统一,继承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工具。

显然,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全面的。

从汉字创始的意义看。

首先,汉字浓缩了字前史的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如“家”字,最早的字型是房里有猪,猪繁殖力强。

因为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是最重要的生产、所以就用生产能力旺盛的猪象征家里人丁兴旺。

其次,汉字代表了字前史中国人的科学精华。

比如“思”字,现在看是“田”和“心”,好像说“心田”是管理思想的。

这是因为没看到“思”的最早字形造成的。

“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个象形字。

像头盖骨的汇合处,人头顶的纹路和“囟”非常相似。

那么,“思”就不只是指“心田”。

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

表面上看,汉字不过是一个符号,指称着对应的事物,但就在这对应背后,还潜伏着中国人的情感、习惯甚至本能。

它对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习性、研究中国汉字的发展情况、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积极的作用。

从汉语表达方面看,汉字也有着与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优点。

如果我们把汉语的特点和汉字的性质结合起来考虑,就会发现,汉字在表示音节、语素、词、语法手段等方面都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拼音文字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在表示二维语音时,就不及语素音节文字简单方便。

它表示声调时,或用附加符号,或要在音节末另加字母,或者用别的手段。

汉语就不同了,汉语拼音是中国的拼音文字,它完全可以让我们做到能读会写。

同时,由于汉字用不同的形体表示相同语音的不同意义,所以它也是区别同音语素的理想符号。

拼音文字则无能为力。

正由于汉字是用形体表示意义,同时表示相应的语音,这种二维性的图画文字对于我们的表达来说是相当优越的符号。

汉字没什么没有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没什么没有走拼音化道路

汉字没什么没有走拼音化道路近百年来,由于其本身的难写、难记、难认,汉字一度被很多有威望的知识分子所否定,主张用拼音取代汉字,使汉字走向拼音化的道路,企图以这种方式,扩大汉字的适用范围,加速教育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然而尽管“废除汉字”的口号高呼了百年,拼音文字方案也先后出台了好几套,汉字的地位仍是岿然不动,从未停止过使用,这充分说明汉字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以及远远超过拼音文字的优越性。

从汉字的产生的途径来看,最可能的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记号,一是来自于图画,通过这两种途径产生的汉字便有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可以直接通过汉字的字形,了解汉字所代表的意义。

所以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世界众多文字分为“表意体系文字”和“表音体系文字”两类时,把汉字列为“表意体系文字”的典型代表。

这就说明汉字作为符号,是与其所代表的整个词发生关系的,因此它间接的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拼音文字的目的是把词中一连串的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尽管它最终也能表达一定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是一种强加的硬性的规定,并不能够通过拼音文字本身的形体特征表现出来。

汉字的这种表意功能使得汉字在进入人们视线的同时就能够通过字形传达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任何拼音文字(或音素文字、音节文字)所不具备的功能,因此,汉字的表意性,既是汉字与拼音文字最本质的区别,也是其得以长盛不衰,在拼音文字大肆盛行的时代能够保全并继续发展的最大优势。

然而汉作为一种音、形、义结合的特殊的语言文字,其发展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字体的演进,汉字的字形也产生了很多的变化,笔画的增减、形体部件的变异、结构方式的调整,使得汉字虽然属于表意文字,但是其表意功能却已经大不如前,很多字已经不能通过其形体来判断意义。

而且汉字数量众多,笔画繁难,而拼音字母只有26个,书写简单,看似容易掌握得多。

但是汉字具有其规律性,标准的形声字即便于识音,又便于识义,只要掌握代表一定意义类属的形旁,就能够轻易地辨认出其余的字,并能够推断出意义,音义结合的汉字不仅方便记忆,也使得汉字学起来有一定的趣味性。

论汉字的发展前景

论汉字的发展前景

论汉字的发展前景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物体。

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

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考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标志。

我们先来看看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的发展历程中国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

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

相传。

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

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

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

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

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

称之为——汉隶。

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

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

在唐朝时期。

楷书尤为盛行,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

郭保华中华字经

郭保华中华字经

《中华字经》作者介绍郭保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国家课题研究员、香港全球汉语学院首席学术顾问、中华国际汉语研究院院长、教授。

早年就读于河南大学和天津大学,先后获得哲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是中国共青团首届“五四”奖章获得者,其工作事迹被收录于《青春的奉献》一书。

主要著作有:《大学生实用心理学》、《青年学》、《识字百问》、《汉语教学的方向》、《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研究》等。

《中华字经》是郭保华先生耗时三年而著的一部力作。

它是从国务院公布的常用字表、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大纲规定的常用字表和国标一级字库规定的基本字表中,筛选出人生常用的4000个常用汉字,按照天下第一字书《千字文》“四字一句,字不重用,韵语连篇,涵盖百科”的形式编著而成。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韵文式常用字表》,也是一部吟唱式教材。

它用现代汉语的形式和内容再现了1500年的识字方法,使六岁儿童学六个月能达到六年级的识字量和阅读水平,彻底解决了举世公认的“汉字难学”问题,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郭保华教授与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韩春锦在《中华字经》开幕礼上合影左郭保华教授右冯德全老师郭保华教授(左一)参加世界孔子学院论坛纪念交流会郭保华教授在保华汉语快速识字专题报告会上给广大师生家长演讲打破语文教学的迷思只学一篇韵文便识天下汉字郭保华一、神童不再是神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强烈的心愿,也是教师应尽的社会责任。

如果谁家里或班上出了一个刘晨曦式的神童,家长或教师一定兴奋不已。

但是从掌握的情况来看刘晨曦及其所有的少年大学生几乎都不是常规教育下的产物,他们中有很多人连正规的学校都不上。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家长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神童,另一方面神童又不是学校教育的产物。

那么谁能解释这究竟是为什么?人才的竞争是识字的竞争。

各位都知道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竟争,而人才的竞争则是智商的竞争,我再问一句,智商又竞争什么?一般人可以不知道,但语文教师应该知道。

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认识

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认识

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认识刘芷萱 2006050282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对汉语拼音的认识都是很肤浅的。

直到上了大学认真、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汉语语音学理论之后,我才真正对汉语拼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以前,我一直认为汉语拼音只包含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但学习了语音学理论后我才知道原来汉语拼音方案是包含五个部分的,它们分别是: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及说明、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下面我就从这五个方面简要地谈谈我对汉语拼音方案的重新认识。

首先,《汉语拼音方案》是一个用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自1958年一直使用至今,它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字母,根据现代汉语语音特点进行了调整,能够准确地反映现代汉语的语音面貌,是一套比较完善的拼音方案。

1982年ISO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汉语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

为此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据了解,汉语拼音方案在制定之初有以下几个目的:一、给汉字注音;二、为汉字提供一种索检方法;三、作为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工具;四、为无文字的少数民族提供一种简便文字;五、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六、作为“汉语要走世界文字拼音化道路”的实验工具。

对于这六大目的是否真的有助于使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大增,这实在还值得商榷。

在我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者对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异议与怀疑。

例如一个学者这样说:“‘汉语要走世界文字拼音化道路’本身就很值得商榷,未成定论,我对此是持坚决的反对态度。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为了做到这最后一条,同时为了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使用起来感觉到习惯,更多地借用了外国人拼音文字的、非汉语的东西。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不纯粹是一种拼音,而被设计成了一种‘拼音文字’!”至于我个人呢,还是选择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这种观点。

汉语的确要走向国际,成为和英语地位相当的一大语种。

但是对于“汉语要走世界文字拼音化道路”这种说法我还是不能接受。

汉语就是汉语,汉语不是一种拼音语言,汉语文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如果把汉语“文字拼音化”,那汉语就不成汉语了,它就成为了拼音语言的附庸。

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一)

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一)

论汉字不必朝拼音化发展(一)摘要汉字作为我国人类历史的“国粹”,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随着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剧烈变化,人们对汉字也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废除汉字,走拼音化的道路;但也有人主张不能废除汉字。

其实汉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废除汉字就等于中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所以,汉字是坚守住自己的阵地,还是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走上拼音化的道路呢?本文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和汉字与拼音的比较,针对汉字的优越性,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以及反对汉字拼音化的理由来进行分析和论述汉字到底适不适合朝拼音发展。

关键词汉字;拼音化;特点;比较;理由InChinesecharacterstothedevelopmentoftheUKAbstract Chinesehistoryofmankindasthe"quintessence"hasaverylonghistory,withnearlyahundredyearsofvio lentchangesinChinesesociety,theChinesecharactersandmadeafiercedebate,someChinesecharacter sandurgetheabolitionoftheUK;butothersthatcannotbeabolishedChinesecharacters.Infact,theChinesecharactersrepresentmoreth anjustanationallanguage,itmorerepresentativeofthecultureofonecountry,theChinesecharactersto break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Therefore,isheldhisgroundandwasputonafinecoat,wenttothesp ellingoftheroad?ThearticlefromitsowncharacteristicsofChineseandChineseandphoneticcompariso n,thesuperiorityofChinesecharacters,theChinesecharacterstotheHanculture,andagainsttheChines ephoneticofreasonstoanalyzeandtodealingwithcharactersjustdon'tfitintheukdevelopment. KeywordsChinesecharacter;alphabetization;features;compare;reason一、历史回顾19世纪末开始,就不断有人发出文字改革的呼声,要求实现拼音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应该走拼音化道路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发出了“振兴繁体字”的声音,但未被采纳。

不久前又听说,有专家不认可某些简化字,主管部门正在对简化字动手术,近期要公布《规范汉字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港澳的即将回归和两岸三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已经废止了的繁体字呈死灰复燃的趋势。

其实,一种文字的统一,并不能决定国家的统一。

推行简化汉字是中国大陆的主权,只有海外使用汉字地区的人群跟进形势学习简化汉字的必须,没有中国大陆为迎合尚未使用简化汉字的地区再倒退使用繁体字的必要。

即便是从承载与传播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上讲,简化字同样也是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的。

中国古代经典《论语》的最早版本应当是战国时代的齐国文字、鲁国文字,也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繁体字。

目前的汉字要稳定,不可再折腾。

而我觉得,现在倒是应该积极推进汉字的拼音化,走汉字拼音化道路。

应该说。

五千多年来中国人民共同创造了汉字,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文字,依赖汉字逐渐形成了政治、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的大统一,汉字在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纽带。

汉字的书法、诗词、楹联、灯谜、字谜,也使汉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说到底,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传承思想的,是拿来实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说汉字是完美的文字。

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它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结合的词,而不可能是单纯的语音或单纯的语义,所以说既表音又表意是各种类型的文字的共性。

汉字作为现今世界上仅存的古老表意文字,并不具备文字中表音这点共性,存在着文字与语言系统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特别是汉字作为古老的文字,符号繁多,形象复杂,字数太多,学习和使用十分困难,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

文字应便于书写和认读,古老的汉字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了,如果不是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好歹把汉字输入了电脑,现在还不知会是一种什么局面。

据说儿童获得读写能力,使用拼音文字的德国、意大利是一年,俄罗斯儿童不用一年就基本掌握了阅读,英语国家是一年半,而使用汉字的日本,读完小学五年的课程还不能说获得了充分的读写能力。

我国的情况也不比日本强。

美国人确定外语学习难易程度的标准为需要学习多少小时才能在工作中使用这门外语。

根据这一标准,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也就是拉丁语系的三大语
言)需要600小时,学习俄语需要1100小时,而学习汉语则需要2200小时。

从为子孙万代造福的角度讲,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目光要长远,走汉字拼音化道路势在必行。

从多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实践和多人的研究成果看,汉字拼音化也是可行的。

当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及简化汉字的初衷是用拼音代替汉字,应该说它为走汉字拼音化道路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坚持“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毛泽东,如果不是多年被接连的政治斗争所困扰,加之晚年精力不足,大概中国已经走上这条道路了。

如今国泰民安,正是推进文字拼音化的极好时机,作为专家学者等精英人物和国家有关部门,理应大力推进这一步伐。

当然这不是说要一下子取消汉字,而是在一定时期内推行一种“双轨制”,让汉字与拼音文字共存,而最终实现汉字拼音化。

一个敢于利用和结合外来文明创造自己文字的民族是伟大的。

汉字迟早要解体,使用拼音文字将会使我们的后人不再为文字交流而烦恼,会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接触更多的人文知识,会使中华民族的素质得到飞跃的提高,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大众文化普及都有无尽的好处。

汉字拼音化不仅会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容易学习的语言,拼音汉字成为世界上最容易学习的文字,也必将使世人更愿意接受汉语,让华人与外界交流更方便,甚至让世界听到、看到更多中国的东西从而扩大其影响力。

汉字拼音化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所带来的便利。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语言文字也应遵从这一法则。

有人认为改变文字不利于继承文化遗产。

这是多虑,因为各国的文字本来也一直在变,今天的希腊人可能读不懂亚里士多德,也可能读不懂新约全书,今天的英美人能欣赏莎士比亚的人也是曲高和寡。

撇开文字最基本功能谈保护汉字传统是舍本求末,况且现在用的汉字也是经过许多次变革产生,与原来的甲骨文比早已面目全非了。

至于说汉字不该在中国文化中消失,正如同甲骨文等古文字一样,只能由部分学者去搞,可以在大学开选修课来满足一部分人及社会的需要。

毕竟绝大多数人只把文字当工具而不是工作内容。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如果还活着的,总会保留在当前文化中,即使文字不同,也定会有人让它在新的语境中复生。

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这一代人及几代人是要为走汉字拼音化道路做出一些牺牲的,但这是历史的必然,不是崇洋媚外、数典忘宗,也不是对中华文明的不自信,而是社会进步的选择,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走汉字拼音化道路,是到了该决择的时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