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青少年心理学社会化

合集下载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

《青少年心理学》读后感《青少年心理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深度的书籍,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探讨和分析,让我对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让我对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作者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逐渐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往往会面临着认知冲突和挑战,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

通过对认知发展的深入分析,我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关注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书中还对青少年的情感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指出,青少年时期是情感波动最为剧烈的阶段,他们往往会面临着情感困惑和挑战。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需要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以应对各种情感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情感发展的深入研究,我对青少年的情感世界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关注他们在情感发展中的困惑和挑战。

此外,书中还对青少年的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作者指出,青少年时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在社会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往往会面临着社会适应和社会压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交流来逐渐适应社会的要求。

通过对社会发展的深入探讨,我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关注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挑战和成长。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深度的书籍,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全面剖析,让我对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社会发展等方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关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挑战。

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化1500字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学会适应和融入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出生开始,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接受教育和培训等途径,逐步学会适应社会生活。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化的过程,探讨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接收社会文化,从而形成个体的社会心理特征。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作为家庭成员、学生、职员等。

个体通过这些角色的扮演来认识自己、感知自己和他人的身份,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2.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学会逐渐接受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包括行为规范、道德原则、文化习惯等。

个体通过社会化学会什么是正确和合适的行为方式,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3. 社会认知和情感: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学习如何理解和解读社会环境中的他人行为和情感表达。

个体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并学会适应他人的期望和需求。

4. 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建立人际关系。

个体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竞争、互助等社会交往方式,同时学会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在考试中,可能会考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 社会化的定义、过程和影响因素:了解社会化的定义、不同的社会化过程以及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媒体等。

2. 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了解社会角色的概念、个体如何形成和改变角色认同的过程,以及角色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概念、分类和形成过程,以及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4. 社会认知和情感:了解社会认知和情感的概念、影响社会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因素,以及社会认知和情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 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了解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概念、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学自考试题 (6)

青少年心理学自考试题 (6)

.浙江省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青少年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6052本试卷分A、B卷,使用2000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使用2005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若A、B 两卷都做的,以B卷记分。

A卷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环境因素、主观心理状态、活动因素。

2.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____________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

3.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集中表现在三方面: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器官机能的变化与____________。

4.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连续的发展阶段:____________、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青少年情操的发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理智感与美感。

6.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____________和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7.气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8.品德的心理特征包括____________、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

9.人际互相作用的种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感染、____________、说服与模仿。

10.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____________、性别和年龄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我国,青少年期一般定在______,是由少年期和青年期共同组成的,主要指的是中学生。

()A.10-11岁至16-17岁 B.11-12岁至17-18岁C.12-13岁至18-19岁D.13-14岁至19-20岁2.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的顺序依次为()A.肛门期、口唇期、性器期、潜伏期与生殖期B.口唇期、肛门期、潜伏期、性器期与生殖期C.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与生殖期D.肛门期、口唇期、潜伏期、性器期与生殖期3.青少年会对身心发育相当成熟的年长异性产生好感,这就是所谓的()A.老少恋B.不伦恋第 1 页C.变态恋D.牛犊恋4.男性青少年的青春期一般要比女性晚______左右。

电大一网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 综合测试-100分

电大一网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 综合测试-100分

吕梁文水教学点《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综合测试-100分
题1: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再社会化。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题2: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的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自己不熟悉的人进行比较。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题3: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机遇看作是稳定的外因。

A.对
B.错
正确答案:B
题4:简单暴露效应是指人们对其他人和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积极的一种现象。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题5:罗森塔尔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青少年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学

1、性心理:指有关性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性意识、性观念、性情感及性适应等。

性意识发展阶段:异性疏远期,长者敬慕期,异性向往期,初恋期。

2、认知: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和现象,保存认识结果以及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记忆:指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4、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他是组成人智力的核心,也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的认知方式。

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

5、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是指主体在思考问题或进行判断时受自己需要和情感强烈影响的倾向。

6、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7、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是以个体需要为媒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代表情感现象的反映过程与状态,具有外显性和即时性,与人类基本需要相联系。

8、应激:又称压力、紧张。

是个体在生活适应中,由于激活认识能力上的不平衡引起的一种通过心理和生理反映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9、人格:指个体内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总和。

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10、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11、动机: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是在内部需要和外在诱因共同作用下通过认知因素起作用的,对行为活动有激发、指向、调节作用。

12、需要: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客观要求或渴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13、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观存在的各方面的认识,表现为认知、情感、意志三种形式,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14、性别角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和群体文化对男性女性的不同期望而形成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是性别差异的社会文化特征。

15、人际交往:是由协同活动的需要引起的交往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认知及相互作用的复杂多变的联系过程。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五套试题

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五套试题

专题一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可多选)1. 最早提出“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一思想的是()A.彪勒B.古迪纳夫C.何林渥斯D.皮亚杰2.提出“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的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是()A.林崇德B.朱智贤C.刘儒德D.钱铭怡3.通过“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的心理学家是()A.皮亚杰B.布鲁纳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4.动态发展观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B.布鲁纳C.埃里克森D.科尔伯格5.如果父母的教养态度是拒绝,那么孩子将形成的人格特征是()A.消极、冷漠、B.任性、幼稚C.反抗、自高自大D.服从、独立6.师生关系可分为哪几种类型()A.矛盾冲突型B.亲密和谐型C.疏远平淡型D.敌视冲突型二、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2.个体社会化过程3.毕生发展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5.父母教养方式三、简答题1.根据所学内容,简要回答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2.从认知方面,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

3.青少年心理发展内容是什么?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特点是什么?5.简要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四、论述题1.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论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专题一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B3.D4.A5.C6.ABC二、名词解释1.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2.个体社会化过程: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指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化,借以发展个体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3.毕生发展:心理的毕生发展观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和毕生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

4.会心教育生态系统:会心教育生态系统,就是青少年周围的各种环境因素与青少年自身,按照一定的规则以一定的组织和结构积极进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能够使青少年心理安全、行动自由、有足够的机会发展和展示自己有效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会心会意的组织系统。

社会化名词解释心理学

社会化名词解释心理学

社会化名词解释心理学
社会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指的是一种相互影响和强化过程,比如一群人共同促进彼此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和社会关系。

社会化也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如何塑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社会化名词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讨论它们代表的特定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维。

通过社会化的光环,人们可以接受外部观点并将它们融入自己的价值观中。

当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活动时,他将接受社会环境中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进行思考、论述或行动。

社会化让我们能够在社会中融入,并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的地位、角色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这一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最终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

心理学家们认为,社会化的概念可以帮助解释人们发生的种种行为,以及个体的自我思维和认知过程是如何形成的。

例如,社会化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接受社会的行为准则,而另一些人则会受到更多的压力。

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可以接受和促进社会关系的模式。

…………
- 1 -。

心理学社会化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会化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会化的名词解释心理学社会化是一个涵盖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在社会过程中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人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介绍相关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解释心理学社会化的含义。

一、心理学社会化的概念解析心理学社会化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中,如何适应、习得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的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情感认知、道德发展、性别认同、群体归属等方面的内容。

在心理学中,社会化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获得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而在社会学中,社会化研究更注重社会结构、社会角色和社会组织对个体行为和认知的影响。

二、心理学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 社会环境: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学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机构、媒体以及社会组织等都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社会化路径和结果。

2. 规范和价值观: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触到的规范和价值观对其认知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规范和价值观通过家庭、学校和媒体等渠道传递给个体,并在个体内部形成一种内化的终身指导原则。

3. 社会角色: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亲子、学生、员工等。

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独特的塑造作用。

三、心理学社会化的实际应用1. 教育:心理学社会化理论在教育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社会技能和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2.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社会化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者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因素以及个体心理特点,探讨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从而为犯罪预防和矫治提供科学依据。

3. 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领域,心理学社会化理论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工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出发,通过个体辅导、家庭访谈、社区活动等方式,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结语通过对心理学社会化的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是如何适应、习得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的。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

教师的作用
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 & GOOD,S;1974) 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 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 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 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 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2.性别角色社会化
三个核心概念: 性、性别、性别角色 • 理解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规范和要 求,按照社会的性别期望和要求行事。 •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 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
• 67、表现男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概念是( )。 (A) 性别(B) 性别角色(C) 性(D) 性别认同 • 34、性别表示男女在( (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 (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 )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2.认知加工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 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 自身的认知体系。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3.角色扮演 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暂充 当某一角色。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4.主观认同
它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 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化的途径 专断型 这些父母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并要 孩子遵守规定很死的行动准则。他们要求绝对 服从,惩罚严厉。这种父母不太容易被孩子接 近,孩子常觉不满、畏缩不前和不信任人,智 商低、易怒。
父母态度
鲍姆林德
(BAUMRIND)
把父母态度 分为三类
随意型 这些父母对孩子无要求,让孩子尽可能自己 管理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孩子可依赖的源泉, 但不是标准的传授者和榜样。做决定与孩子商 量,从不惩罚,不控制,较温暖,但对未成熟 的孩子缺乏控制。 权威型 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 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 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 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 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

青少年心理学综合练习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综合练习题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综合练习题答案青少年心理学综合练习题答案(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0503 [转贴 20xx-01-01 15:39:27]字号:大中小一、填空题1.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2.智力三元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智力成分亚理论。

3.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个性特质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4.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和个人童话。

5.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是观察学习。

6.青少年表现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7.社会性只是社会化的内涵之一,并非社会化内涵的全部。

在社会化过程中,青少年不仅形成了发展了社会性,而且使个性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8.压力具有情绪性和动力性。

9.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

10.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及个体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

11.通常,我们把意志行动区分为采取决定和__执行决定____两大阶段。

12.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辩证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13.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是道德信念。

14.青少年期属于皮亚杰所谓的思维发展四阶段中的形式运算阶段。

1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16.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个性特质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17.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和__个人童话_。

18.由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就是压力感。

19.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

20.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青少年期。

21.情绪的产生以_需要__为基础。

二、名词解释1.同化: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全于一个正在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儿童心理学》影响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儿童心理学》影响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但是主要的影响来⾃⽗母、同伴以及学校。

⾸先,就⽗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它的作⽤是最明显最主要的。

由于少年经常地接触到⽗母的⾔⾏,这种长期的紧密的联系使得⽗母的影响超过了其他⽅⾯。

⽗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他们对⼦⼥的教养⽅式起作⽤的。

研究资料表明:对⼦⼥表⽰⽆条件的爱的⽗母,帮助少年发展了积极的恰当的与他⼈的关系,培养了对他们⾃我概念的信任,以及积极的⾃尊。

⽽表⽰拒绝和敌意的⽗母则会导致少年在学习、智⼒、同伴关系、与成⼈的关系等⽅⾯的困难,会导致⼼⾝疾病,甚⾄犯罪。

⽗母的教养⽅式与少年社会化之间的关系的⼀个重要⽅⾯是,少年对⽗母的教养⽅式的看法。

研究资料表明:较为积极的⾃我概念与少年认为其⽗母⽐较接受他们,很少使⽤⼼理控制、以及⽗亲很少严格控制有关。

少年感到被接受、有⼈需要以及感到⼀定程度的独⽴对于其⾃我价值感和积极的⾃我概念的发展有促进作⽤。

⽗母对于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在价值观和独⽴观念⽅⾯。

这当中可能蕴含着冲突。

如果⽗母和少年之间在价值观、理想上有相同的地⽅,那么这种冲突就较为平缓,双⽅可以发展⼀种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

否则,就可能产⽣“代沟”。

第⼆,同伴对于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相对于⼉童期来说,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此时的同伴关系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

少年与同性同伴、异性同伴之间的关系更接近成⼈的同伴关系,他们的朋友是可以信任的、忠诚的,他们从同伴关系中得到了更多的⾃信和对困难的理解。

忠诚可信的朋友使少年⽆须害怕与朋友分享隐秘的感受时会受到嘲笑或传给别⼈听,与亲密的朋友分享失望和喜悦的感受,使他们能很好地应付这⼀时期的感情波动。

当然,这种同伴关系也可能导致不利的影响,⼀旦朋友背叛,则打击相当⼤,可能导致他们⾃我价值感的下降,形成对⾃⼰的消极感受。

同伴在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虽然是多⽅⾯的,但是,与⽗母的影响相⽐,这种影响更为表⾯化,范围更⼩,时间更短。

它主要集中在赶时髦、⾳乐、服装等⽅⾯,⽽⽗母的影响却在价值观、道德和⾏为⽅式上起决定作⽤。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依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1. 1908年,美国社会学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2.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4. 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5. 本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6.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7. 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B=f,其中B是行为,P 是个体,E是个体所处的情景,f是函数关系。

也就是说个体行为是个体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景必须被看成时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8.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和是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1. 霍兰德将社会心理学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心理学5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

心理学5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

实验三:
在一项实验中,他们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 等实验员与学生建立了融洽关系并得到学生的信任后,主 试分别让四组为孤儿院募取捐款。第一组实验员向学生宣 传捐款,救济孤儿的意义,同时自己慷慨解囊,捐出钱款; 第二组的实验员对向本组学生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 给自己的好处,本人也表现得极端吝啬,不向募取捐款的 主试捐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慷慨仁慈,自己却不掏钱捐 款;第四组实验员宣传贪婪,自己钱越多越好,劝说学生 不要捐款,但他自己却毫不吝啬地向主试大批捐款。实验 结果是:第一组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学生没有一个为 孤儿捐款;第三组尽管实验员把救济孤儿的意义讲得头头 是道,并赢得了本组学生的好感,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 有按实验员说的去做,而是仿效实验员的行为,不捐钱款; 第四组的学生正好相反,大多数学生对宣传贪婪的实验员 表示反感,却又学着他的样子捐出钱款。
• 自我强化: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 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3.自我调节理论
• 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 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 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 自我调节论强调了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表 明人具有理性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示意图认知的 能力,能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4.自我效能理论
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 中介,是行为的决定 因素。他进一步把预 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 能预期。
• 结果预期:是对某种 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 个人预测;
• 效能预期:是个人对 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 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 结果的预期。
• 自我效能: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 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5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5

东北师范大学22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道德品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组成。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2.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认知。

参考答案:(1)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认识的形成是品德形成的第一步。

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反映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的发展;道德信念的确立。

(2)道德认识的培养:营造向善的道德氛围保持道德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加强道德实践。

(3)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寓教于乐,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

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活跃生活、陶冶情操、全面发展的需要。

组织学雷锋,开展上街便民服务活动,这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化的需要。

组织学生义务植树和生产劳动活动,这是增强劳动观念,进行爱劳动教育的需要。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了解民情和国情,这是爱人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

3.对我国的历史朝代“夏、商、周、秦、汉......”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4.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最好采用()的方法。

A.横向研究B.观察法C.实验法D.纵向研究5.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属于()的观点。

A.行为学派B.认知学派C.精神分析学派D.人本主义参考答案:B6.早熟的男孩的心理体验比同龄的男孩要丰富,与正常成熟的同龄女生更接近。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7.成就动机高的青少年对学习活动具有积极的心态,乐于完成任务,喜欢面对挑战,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8.从目前的研究看,()在情绪发生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并构成情绪现象发生的主要心理机制。

A.需要B.期望C.认知评定D.动机参考答案:ABC9.在青少年的同伴交往中,会表现出的同伴地位有受欢迎的孩子、受忽视的孩子、()的孩子和有争议的B.遭拒绝C.行为好D.理智的参考答案:B10.我们如何认识青少年的早恋危机?参考答案:(1)早恋的表现:早恋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地由性意识觉醒导致以结婚为目标建立恋爱关系的倾向和行为。

青少年心理学几套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几套试题及答案

青少年心理学几套试题及答案《青少年心理学》练习题一一、填空题1.青少年期属于皮亚杰所谓的思维发展四阶段中的形式运算阶段。

2.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3.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个性特质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4.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5.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及个体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

6.通常,我们把意志行动区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_两大阶段。

7.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辩证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8.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基本的同一性感对基本的同一感混乱。

9.智力三元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智力成分亚理论10.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是信度和效度11.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的时期是少年期。

12.情绪的产生以_需要为基础。

13.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是观察学习二、名词解释1.测验法: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2.同化:指个体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图式(cheme))中并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它属于量的变化,即“同化于己”。

3.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无意识的本能活动、盲目的冲动或一些习惯动作都不含有或很少有意志的成分。

4.顺应:是指个体通过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图式来适应新的情况,它属于质的变化,即“外化于物”。

5.观察学习: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6.第二性征:进入青少年期,下丘脑的性中枢活动起来,分泌出促性腺激素释放素,促进脑垂体前部的腺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于是性腺功能就活跃起来,分泌大量的性激素,促使性机能逐渐成熟,从而引起个体生理上的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性发育的外部表现,如男女在身材、体态、声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征,称为第二性征7.成熟: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受基因控制的,他把这种通过基因来控制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maturation)。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下面店铺带来的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

一、社会化(一)概述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从出生一直到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

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大致持续13至25年。

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的神经网络构成了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不仅能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没有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家庭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

2.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逐渐学会以社会期望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行为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的特点
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①主动性 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的, 不是被动的。 ②贯穿于人的一生。 随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及个人一生经历中地位、职责的变化, 个体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 ③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即使在同一社会中,各人特点和所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化也 不完全一样。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3.合力作用与社会化
即重视各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同、不一致影响,多沟通、协调
配合,创设合适的氛围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人际交往的特点 1.逐渐克服团体的交往方式,交友范围缩小 择友标准: (1)共同志趣和追求 (2)共同苦闷和烦恼 (3)性格相近 (4)相互理解
2.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初中生
以活动为中心,只要愉快相处就是朋友
对孩子影响:影响孩子择偶
父母的9个教育"岗位职责"
1.交流 2.关注 3.规范 4.约束 5.直觉 6.表扬 7.维和 8.威信 9.放手
5.大众传媒
传媒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注意个体的知觉选择 注意干预消极影响
第二节 青少年的社会化
一.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 2.掌握相关行为规范 3.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4.确立未来生活目标 二.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 1.谋求独立
2.确定自我
3.获得性别角色 4.准备适应“性”的成熟 5.学习适应成人社会
三.社会化过程应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逆反心理与社会化
逆反心理是社会化进程中容易产生的一种看似消极又包含
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表明青少年正向成熟迈进,正在进行积
极的自我寻求与探索;应对其进行耐心、细致、恰当的引导。
2.个性化与社会化
社会化的媒介
人的方面,有父母、教师、同龄伙伴、同学、同事、领导等 物的方面,有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
各媒介对人的社会化起着交互作用,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社会化媒介的主次有所不同。
学龄前,社会化媒介主要是父母、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 同龄小伙伴)、社会(除家庭、托儿所、幼儿园以外的其他社会 环境中的人和事)。 入学后,社会化媒介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同学)、家庭和社 会(指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
及结果而发生的学习。 青少年的行为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影响而是来自于他们对 周围生活的观察与模仿,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
影响观察的主要因素:
示范者的身份特征 示范者的行为类型(类似、简单、敌对)
示范者的行为结果
3.认同机制
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并不是简单地出于渴望获得成人奖赏或避 免受罚,更包含其对模仿对象的尊敬、甚至崇拜。当他们在进 行外部行为复制时,也在心理上产生将榜样与自身视为一体的 感觉,即以榜样自居,对榜样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认同是一种将对象内投的心理机制。不同于简单的模仿。
2.行为上的脱离
要求独立,反对干涉、控制
3.观点上的脱离 从一味信奉到分析、判断 4.父母榜样作用减弱 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
由于思维水平的提高
但父母的影响在许多基本问题上仍是最重要的
与父母的冲突不必然发生
我国的研究表明:
高中生对父母的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其中,对 母亲的态度比对父亲的态度更积极。 高中女生对父亲的态度比男生积极。 理解、尊重,适当满足其独立自主要求,以平等、 民主方式交往是和谐的前提。


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
社会教化 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
程;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个体内化
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它是个体的内部心理
结构同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后者加以选择和 适应的过程。
1.强化机制
美.斯金纳(B.F.Skinner)认为:
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个体社会化的历程。
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的因素
①自然基础 健全的神经系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 ②社会基础 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 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 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最 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 性成为现实性。 ③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 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个人生理上的 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以及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的人,即使具有个体社会 化的自然基础、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

第二种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 对孩子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

第三种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
对孩子影响:孩子更有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第四种女孩与母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父亲关系较近 对孩子影响:孩子长大后,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

第五种女孩与父亲关系较近,或男孩与母亲关系较近
自发的团体
非社会团体:如娱乐、兴趣小组
反社会团体:如违法犯罪团伙 所有的团体均是通过舆论来发挥作用的,它是 集体形成的标志。
二.与同伴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功能 ① 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其行为的主要参照群体,良 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个体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 ② 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如果某反应后得到奖励,则这反应就会得到强化 并可能更频繁地出现;如果反应后给以惩罚,则这 类反应就会被消弱甚至不再出现。(外在强化)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逐渐提高,内在的奖惩的调节作用(自我强化)越来 越重要。
2.模仿机制
美.班图拉(A.Banbura)认为:
人类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方式进行的,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
社会化的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
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2.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人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 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 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 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包括同性、异性间的
友谊) (3)在同伴群体中,可以打破某些禁忌(发育的秘密、初恋的感 受) (4)同伴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和一套价值标准
(5)同伴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某些时候需要
五种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一种夫妻关系较近,能给孩子均等的爱 对孩子影响: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时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小孩子,是不是应该诚实啊﹖”
这些谈话的方式将产生的效果
1.致使孩子抗拒父母。 2.孩子误以为父母当他是傻瓜。 3.孩子觉得父母不顾及他们的需求。 4.孩子觉得有罪恶感。 5.刺伤孩子自尊心。 6.致使孩子层层武装自己。 7.激发孩子攻击父母的念头。 这种谈话方式在告诉孩子你已替他想好了解决的办法。你指挥他 、控制他、恐吓他,要他完全听你的,孩子完全被置身事外,没有 一点参与感。这样孩子自然会采取防卫、抗拒,甚至对父母充满敌 意。 其次,这样做是在剥夺孩子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的机会,久而久 之,孩子根本无从学习如何去“体谅别人”和如何“负起责任”。
第五讲
青少年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二.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三.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含义
社会化就是诱导社会的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而 必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美国,弗洛 姆,E.Fromm)。 即个人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内容看,涉及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和法律社 会化、职业社会化等。 青少年社会化是在父母、教师、同学及社会环境的压力与约束
有明确的层次从属关系、规定的各种规章制度,
有助于学生为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秩序作准备。
(3)教师的榜样使其获得一定的行为方式
4.同伴群体
进入中学后,同伴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结交的范围在扩大。 在同伴群体中社会化所具有的特点: (1)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是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在加入某一群体前并不知道将会带给自己今后的影响
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
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 质表现形式。
文化对青少年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1)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 (2)向个体传递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 (3)使个体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
凯森---个体从根本上说永远是一种“文化创造物”。
认同是由于个体为了弥补自身能力或个性等心理方面的不足
而发生的。
青少年常会对自己能力、人格方面感到不满意,期望提升,
一旦看到某些成人的行为、能力表现,如科学家、明星等,便 会把这些人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在行为、甚至人格特点上吸 纳。 认同过程包括很多情感、认识参与,个体在同化过程中的 心理活动更为主动、深刻。
易养成不良习惯
冷漠型(虽朝夕相处,但不沟通)
父母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价值观与理想方面 当与子女的价值观有冲突时易形成代沟
3.学校
学校是一个微型社会,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有: (1)学校传授的知识、技能所起的准备作用 课表中的课程知识、技能学习 (2)学校活动、同伴关系影响着社会化 隐性课程,如师生交往、同学间的交往、校风、 学风、教育观念所传递的影响
朋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等 高中生 注重内在品质和情趣,强调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初中生开始意识到性别问题,并逐渐产生兴趣 最初阶段表现出表面上的相互排斥,到后期逐渐出现融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