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生成、排放及控制技术研究
CO2减排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CO2减排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28858d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3.png)
CO2减排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近些年来,环保话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中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尤其备受瞩目。
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据数据显示,与三十年前相比,现在全球CO2的排放量已经增长了约70%。
在这样的背景下,CO2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十分紧迫。
一、CO2减排技术的种类和原理CO2减排技术可以根据基本原理分为三类:一是消减技术,即通过CO2的吸收、分离或固化等方式,将其从生产和使用流程中“拿走”;二是替代技术,即通过利用更低碳排放或无碳排放的能源替代高碳排放能源;三是储存技术,即通过地质封存或其他方式存储CO2,避免其释放到大气中。
消减技术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CO2减排技术,其主要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膜分离法、固化技术等。
其中,化学吸收法是最为成熟的一种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将废气经过溶液,使其中的CO2和目标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达到分离的效果。
化学吸收法可分为氨法、胺法、电化学吸收法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化学吸收法适用于不同的工业生产工艺。
物理吸收法则是利用介质吸附机理,将CO2从气流中吸收到介质中,并在介质中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达到分离的效果。
物理吸收法主要包括活性碳吸附法、分子筛吸附法等,可用于工业废气的处理和二氧化碳的回收。
膜分离法则是将混有CO2的气体通过膜,在膜上形成分离层,从而实现CO2分离的技术。
膜分离法主要包括非选择性膜法、选择性膜法等。
非选择性膜法较为简单,但难以实现高纯度气体的产出;而选择性膜法可以实现高纯度气体的产出,但价格较高。
固化技术是利用CO2与某些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其固定在某种固体介质中,达到污染物的固化和处理的效果。
固化技术可以用于处理含CO2的水和气体,以及某些工业固体废料等。
二、 CO2减排技术的应用现状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CO2减排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国际上,各种CO2减排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以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西欧国家和北美国家为主。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0397c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2.png)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人们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越来越关注。
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展开深入探讨。
二、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
它们能够吸收太阳能中的短波辐射并阻止地球将热量释放到外部,从而使气温升高。
气温升高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大气环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从而对人类社会、各种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
三、温室气体减排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逐渐成熟。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减排技术:1. 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技术)CCS技术是一种从工业排放源中捕捉二氧化碳的技术,并将其注入地下封存。
使用这种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碳排放。
这种技术在煤制气、石油和天然气加工、炼油等有些特殊的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影响以后世代满足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平衡,减少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
例如,将可再生能源应用于供电能源中,如风力、太阳能、水力等。
3. 能源效率改良能源效率的改良是减少碳排放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
改进这些能源系统,例如改进建筑外壳、改善农业等领域的效率来降低整体能源的消耗,因此也减少了碳排放量。
4. 其他技术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通过改变工业生产、燃料、交通和建筑等产生温室气体的地方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例如,通过利用清洁的技术来发电、推广低碳出行、促使人们节约能源使用等等。
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从目前最新的技术发展来看,未来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有以下大趋势:1. 发展更加清洁的能源利用更加清洁的能源来代替石化能源是现在很多国家关注的重要目标。
可再生能源是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手段,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f1a517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c.png)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采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进行处理,以探究二氧化碳的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存在于地球的大气中。
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它是一种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采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我们可以利用吸管和试管的原理。
首先,将一个试管倒立放入一杯水中,确保试管的开口完全浸入水中。
然后,用一根吸管将空气吸入试管中,保持试管封闭。
由于二氧化碳比氧气更重,它会逐渐上升填满试管。
当试管中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时,我们可以通过松开试管下方的水封以让气体逸出。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试管、吸管、杯子、水。
2. 将一个试管倒立放入杯子中,确保试管的开口完全浸入水中。
3. 用吸管将空气吸入试管中,保持试管封闭。
4. 观察试管中气体的变化,当试管中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时,可以通过松开试管下方的水封以让气体逸出。
5. 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采集到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试管中观察到气体的变化,当试管中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时,我们松开试管下方的水封,二氧化碳逸出。
实验讨论与分析:本实验成功采集到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简单的处理方法使其逸出。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的排放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探究二氧化碳的特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只是简单地展示了二氧化碳的采集与处理方法,实际上,对于大规模采集和处理二氧化碳,还需要更复杂的设备和技术。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方法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寻找利用和转化二氧化碳的途径,以减轻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二氧化碳的采集与处理方法,并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重要影响。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技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技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https://img.taocdn.com/s3/m/714d5fc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5.png)
03 二氧化碳储存技术
地质储存
总结词
地质储存是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通过将二氧化碳注入 地下深层地质结构中,实现二氧化碳的长期储存。
详细描述
地质储存技术利用地下岩层、油田和天然气田等地质结构作为储存库,通过管道 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输送到地下储存库,并在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与地 下水或石油混合,实现二氧化碳的长期储存。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技术,可以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节约成本,提 高经济效益。
政策与建议推动二氧化碳捕集 06 与储存技术的发展
政策制定与执行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政府应制定二氧化碳捕集 与储存技术的长期发展规 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 领域和实施路径。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二氧化碳捕集与储存 技术的研发、应用和监管 。
02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燃烧后捕集
总结词
燃烧后捕集技术是在燃烧过程结束后,通过吸收、吸附或膜分离等方法将烟气 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
详细描述
燃烧后捕集技术通常在燃气轮机或锅炉等燃烧设备后端进行,通过使用吸收剂 、吸附剂或膜组件等手段,将二氧化碳从烟气中分离出来。该技术适用于各种 类型的燃烧过程,具有较高的二氧化碳捕集效率。
落实政策支持措施
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 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 大投入,推动技术进步。
资金支持与研发
01
加大研发投入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增加对二氧化 碳捕集与储存技术的研发投入, 支持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02
建立创新平台
03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二氧化碳 捕集与储存技术创新平台,加强 技术交流与合作。
二氧化碳减排、富集及储存技术的研究
![二氧化碳减排、富集及储存技术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d56e8f8762caaedd33d462.png)
二氧化碳减排、富集及储存技术的研究摘要:主要探讨二氧化碳的富集,入焦炉前物理、化学法脱硫,焦化过程高温加氢(焦炉煤气)脱硫工艺和煤气中硫元素回收利用进行最终脱硫。
本文着重对炼焦过程脱硫进行论述。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investigates some technologies about carbon dioxide, just like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desulfurization by physical or chemical method before getting into the coke oven, high temperature hydrogenation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in coking and the final desulfurization in coal gas for the sulfur recover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ulfur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king.关键词:焦煤入炉前脱硫;碳化过程加氢脱硫;回收煤气脱硫key words: desulfurization before getting into the coke oven;hydrogenation desulfurization in carbonization;recovery gas desulfurization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293-020 引言目前世界上约85%的商业能源需求都是靠化石燃料来满足,要想迅速抛开化石燃料而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恐怕是不可能的,目前已经认识到化石燃料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富集和地质储存(ccs)而大大减少。
co2写法 -回复
![co2写法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4e9f727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5.png)
co2写法-回复题目:探究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引言:二氧化碳(CO2)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地球气候变化产生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CO2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部分:CO2的排放情况及来源(300-400字)首先,我们需要了解CO2的排放情况及其主要来源。
CO2主要来自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
工业和能源生产过程是主要的CO2排放源。
包括燃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以及工厂和电厂的运营等。
此外,森林砍伐也会导致CO2的释放,因为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第二部分:CO2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700-800字)CO2排放的增加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CO2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并保留地球表面散射的热量,从而引起全球气温上升。
这一现象通常被称为温室效应,它导致了全球变暖现象。
全球变暖进一步导致了地球气候系统的不稳定,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和洪水等。
其次,CO2排放还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大量的CO2被溶解在海水中,形成碳酸,使得海水变得酸性增加。
这对海洋生物如珊瑚礁、贝类和海藻等产生了负面影响。
酸性海水使珊瑚礁变得脆弱易碎,并影响贝类和海藻的生长及繁殖。
第三部分:减少CO2排放的对策(400-500字)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CO2的排放。
首先,我们可以提倡能源的清洁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发展和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可以有效减少CO2的排放。
同时,推行节能措施也可以减少能源需求,进而降低CO2的排放。
其次,加强森林保护和重新造林也是重要的对策之一。
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大量的CO2,通过保护森林和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可以有效地降低CO2的浓度。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
各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并制定符合减排目标的政策和法规。
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研究
![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03ea1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b.png)
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研究一、概述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并辐射地球热量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
这些气体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监测温室气体排放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当前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并讨论其优缺点。
二、传统监测技术传统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地面观测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法和国际能源署指南等。
其中,二氧化碳地面观测系统是通过在地面上架设气象观测站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监测。
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法是一种通过对排放源进行抽样分析和采样质量测量计算排放量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测量多种温室气体,但需要分别进行采样和分析,因此不适用于大量排放源。
国际能源署指南是一种使用模型预测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该方法不需要对源进行实际监测,但是其精度受到模型预测的限制。
三、新型监测技术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
这些新技术采用了更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可以更准确地监测和计量温室气体排放。
1.卫星监测技术卫星监测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测量来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通过地球观测卫星、大气成分分析卫星以及微波辐射计计算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并监测短时间内的排放量变化。
2.移动源监测技术移动源监测技术是一种通过安装在汽车或飞机上的仪器来实时监测移动源排放的技术。
该技术可以对车辆和机动车的实时尾气进行监测,以及对各种排放源的实时监测。
3.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可以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技术。
在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提取排放源的特征,以及进行排放量的测量和预测。
四、新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与传统监测技术相比,新技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高的精度,可以更准确地监测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同时,新技术还具有实时性和远程监测的优点。
但是,新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卫星监测技术需要大量卫星数据和气象学知识,而且监测卫星通常需要高投资成本;移动源监测技术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如污染物的反射和光传导,数据可能会出现误差;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
二氧化碳在地球上的分布及影响研究
![二氧化碳在地球上的分布及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516a1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f.png)
二氧化碳在地球上的分布及影响研究作为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它的存在对于地球和人类来说都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二氧化碳在地球上的分布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二氧化碳在地球上的分布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为0.04%,虽然比例较小,但它在控制地球温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两个大气层内。
对流层,也就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二氧化碳含量最为浓厚,这一层气体的热量散失主要是通过辐射出去的。
而平流层,则是地球上最上方的天空,它不参与对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但却可以影响大气层的稳定性和光化学反应。
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不是局限在某些地区,而是全球范围内的。
据IPCC统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和能源行业,包括燃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还有车辆的尾气排放以及其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等。
发达国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它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二、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能够吸收地球表面的热辐射,避免热量散失到宇宙中去。
然而,随着排放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也在不断上升,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这种气候变化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不断变化的降雨模式、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极端的气候事件等等。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气温的升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会变长,同时也会使得林火的风险更高。
其他生物,如鱼类和哺乳动物也会受到影响,它们的迁徙和繁殖周期也进一步扰乱。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疾病传播等。
三、未来展望作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各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排放量。
例如,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改善交通系统,实施能源效率措施等。
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原理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582f51e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3.png)
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近年来,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各国政府和企业均加紧推动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大量排放会加剧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
本文将探讨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一、原理二氧化碳的排放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
传统燃煤发电等能源消耗,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而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减少这种排放。
具体来讲,二氧化碳减排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碳捕集碳捕集技术通过利用化学和物理方法从烟气或工业排放物中分离二氧化碳,并将其存储或压缩,避免其进入大气中。
常用碳捕集方法包括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和膜分离法等。
其中,化学吸附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通过吸收剂使烟气或排放物中的二氧化碳与其反应产生化合物,再通过热裂解使吸收剂回收和分离出二氧化碳。
而电场吸收法、离子液体吸收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新型碳捕集技术正逐步应用于工业生产。
2.碳氧化碳氧化技术是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实现转化,使其不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碳氧化通常以催化剂为主,使氧气和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等物质。
3.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指的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和转化。
微生物如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等,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质,而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二氧化碳的方式之一。
二、应用1.炭捕集技术在积极推广2018年,中国国家能源局批准了首批27个炭捕集示范项目,分别位于煤电、钢铁、化工、石油化工等八个工业领域,总投资超过110亿元。
炭捕集技术在未来能源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炭捕集技术与碳交易、碳减排补偿等,也将成为企业遵从环保法规的重要手段。
2.碳氧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除了煤电产业,十分发达的石油化工行业同样存在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问题。
因此,碳氧化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该行业。
例如,在燃料合成、氢气制备等领域中,碳氧化技术即被用作二氧化碳的还原方法,不仅实现了二氧化碳减排,同时也实现了高效能源的利用。
[论文]温室效应及CO2的排放与治理
![[论文]温室效应及CO2的排放与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0b4b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1d.png)
温室效应及CO2的排放与治理摘要:本文介绍了温室气体的类别以及当前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并且讨论了二氧化碳的各类控制方法。
关键字: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控制引言: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二氧化碳及其他一些温室气体日益受到关注,而随着上次哥本哈根会议前曝光的一次学术造假事件,二氧化碳是否会引起温室效应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再一次收到人们的强烈关注。
各方的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
鉴于此,我认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保持一定的比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是应当继续执行的。
1.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 (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之所以有温室效应,是由于其本身有吸收红外线的能力。
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的能力是由其本身分子结构所决定的。
在分子中存在着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分子也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分子极性的强弱可以用偶极矩μ来表示。
而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则拥有偶极矩的分子就是红外活性的;而Δμ=0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振动吸收的,则是非红外活性的。
由于水蒸气及臭氧的时空分布变化较大,因此在进行减量措施规划时,一般都不将这两种气体纳入考虑。
2.二氧化碳的排放关于二氧化碳到底是不是温室气体以及全球的气温是否在上升等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
牛笛[1]提供的物理证据显示,二氧化碳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只有从1975年到1998年是符合的。
1935年到1975年,二氧化碳排放暴涨,全球却冷化; 2000年至今,二氧化碳继续稳定增长,全球温度却没有继续上升,反而略有下降。
在人类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的5千年前,中国河南有象,山东有竹,气温比现在平均高2度以上,冬季更高出35度。
二氧化碳的储存和利用技术研究
![二氧化碳的储存和利用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f19898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7.png)
二氧化碳的储存和利用技术研究如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许多的科技进步,也伴随着一定的环境问题。
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影响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忧。
然而,在人们的担忧中,同样也有许多的科学家和研究者在不断寻求储存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技术,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和压力。
那么,什么是二氧化碳的储存和利用技术呢?储存和利用二氧化碳是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主要是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捕获、固定、储存或者转化为其它有用的化学品以达到减少排放的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尽可能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使我们的环境更加清洁。
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捕获并在安全的储存剂中固定起来,与此同时,避免其进入大气层并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主要有三种:1. 地下储存技术:将二氧化碳气体储存在地球的深处,如开采注水、油气藏和煤层中,使其永久性地储存。
2. 岩石碳化储存技术: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固体物质,使其永久性地储存在地质层中。
这种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固定二氧化碳,并减少它对大气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将其转化为地球上更有用的物质。
3. 海洋储存技术:将二氧化碳气体储存在海洋中,如通过将其气化并注入深海或者利用海洋生物固定它们。
这种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海洋在地球上的分布广泛,可以有效地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在储存二氧化碳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将其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以实现利用。
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化学品的生产: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被转化成各种化学品,如乙酸、丙酮、烃类化合物等等。
这些化学品可以广泛地应用在许多行业中。
2. 制造燃料:通过将二氧化碳与水分子反应,可以生成氢气和一些含氧化合物。
利用这些化合物可以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燃料,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3. 固体物质的制造: 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碳黄泥、钙质改进石材等等,可以使它们具有更好的性能,从而可以应用于建筑材料、制药等多个领域。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回收技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b3e886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d.png)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回收技术研究进展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回收技术是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措施之一、二氧化碳回收技术是一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途径,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
目前,各国和科研机构在二氧化碳回收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物理吸收是二氧化碳回收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通过利用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将其从燃烧排放气流中分离出来。
常见的物理吸收剂包括氨、胺和碱性溶液等。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系列高效的二氧化碳捕集剂,极大地提高了二氧化碳回收效率。
此外,还有一些新颖的方法,如离子液体吸收和多孔材料吸附等,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化学吸收是另一种重要的二氧化碳回收技术。
它通过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有用的物质,如甲酸、甲醇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碱性盐溶液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盐,并进一步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
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化学方法,如光驱动的二氧化碳还原和电化学还原等,也被广泛研究。
生物吸收是利用生物体吸收和转化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
植物是最重要的二氧化碳吸收器,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
因此,增加森林覆盖和植物种植是重要的二氧化碳回收途径之一、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微生物可以利用二氧化碳进行生物反应,如利用萨克斯氏菌进行生物吸收。
除了上述的各种技术途径外,还有一些新的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在研究中。
例如,直接空气捕集技术可以从大气中直接捕集二氧化碳,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利用二氧化碳进行石油开采和地下封存也是一种有效的二氧化碳回收和利用方法。
总体而言,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回收技术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为控制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然而,二氧化碳回收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成本、能源需求和大规模应用等。
因此,继续研究并推动二氧化碳回收技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氧化碳捕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捕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12f8cc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67.png)
二氧化碳捕获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它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并且仍在不断增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希望通过先进的科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氧化碳捕获技术研究现状目前,二氧化碳捕获技术主要分为三类: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和膜分离法。
物理吸收法是指利用物质的吸附性质将二氧化碳捕获。
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将二氧化碳吸附在具有吸附性质的物质上,然后将物质从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来,以达到捕获二氧化碳的目的。
该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设备结构简单、耐损耗等,但其缺点是二氧化碳选择性较差,不能将其他气体分离出来。
化学吸收法是指利用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捕获。
通过在溶液中加入化学试剂,如氮化钠、胺或碱性离子液体等,以吸附二氧化碳。
该技术的优点是选择性较好,可以将二氧化碳从其他气体中分离出来,但其缺点是设备成本高,能耗较大。
膜分离法是指利用膜的分离性质将二氧化碳从其他气体中分离出来。
该技术利用不同原理的膜对气体进行分离,包括压力摩擦、渗透、扩散等。
该技术的优点是设备简单,能耗低,但其缺点是选择性差,不能完全分离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发展趋势未来的二氧化碳捕获技术需要具备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性和效率的提高。
目前的二氧化碳捕获技术还存在选择性和效率不高的问题,未来的技术需要更高的选择性和效率,以减少能源消耗和设备成本。
二是设备成本的降低。
当前的二氧化碳捕获技术仍存在设备成本高、能耗大的问题,因此未来的技术需要在设备结构、材料性能等方面进行优化,以降低设备成本。
三是先进材料的研究应用。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先进材料如多孔材料、纳米材料等不断涌现,它们具有高特异性、高选择性、高效率等特点,未来的二氧化碳捕获技术需要在这些先进材料上进行应用和研究。
四是多方合作。
二氧化碳捕获技术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合作,包括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等。
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
![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77f7c2bb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c.png)
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控制近年来,人类的工业、交通、农业等活动以及人口增长和能源消耗的日益增长,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从而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这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然而,要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一、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源分析温室气体的排放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消耗:燃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此外,交通运输和建筑业等领域的能源占比也很高,因此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
2.工业生产:各类工业生产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CO2、CH4、N2O等温室气体,如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包括其生产和运输等活动。
3.生态活动:农业及畜牧业的活动能发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如甲烷、氮氧化物等,在水稻种植和牛的消化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排放。
4.土地利用: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野火等也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
森林的伐木和野火不仅影响了土地利用,也直接释放温室气体到大气中。
二、温室气体的危害温室气体的过多排放将导致气候变暖、全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这对全球经济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都将会产生很大影响。
温室气体将对地球的气候、大气、水、土壤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危害,例如:1.海平面上升: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海水的温度和海洋水位会上升。
由于冰川融化,海水中的水量不断增加,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如此一来会对沿海城市的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2.气候异常: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很可能出现反常天气现象,例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这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3.生态破坏:气候变化也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就意味着植物和动物的种类甚至消失,许多生态系统的形态也将受到破坏,从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利益。
三、温室气体控制的措施1. 能源模式转变:为减少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各国要在能源模式转变上做出努力。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与控制策略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与控制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8487f1e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6c.png)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与控制策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了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而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在不断增加。
因此,控制和管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了一个紧迫的任务。
温室气体的种类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氧化物、氟气、六氟化硫、氯气和水蒸气等,其中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二氧化碳占了约82%。
温室气体的来源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森林砍伐、农业生产等。
其中,能源消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与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减少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节约用能,少使用电器等。
(2)推广新能源: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3)加强节能技术创新:采用高效照明设备、环保家电等。
2. 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在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等方面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推广清洁能源、发展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等。
3. 推广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指在生产、用能、生活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推广节能技术、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等。
4. 加强管控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的管控,从源头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机制,对排放者进行监管。
(2)加强政府的监管和管理,建立监测体系。
(3)建立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税收政策等。
结语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我们要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后代可以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中。
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
![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2551c7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e.png)
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随着人类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寻找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技术。
本文将对这些技术进行探讨。
一、常见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1. 吸收剂法吸收剂法是指将二氧化碳与特定的溶液接触,二氧化碳会被吸附到溶液中形成离子,通过反应、再生等技术将离子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最终获得纯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空气分离、煤化工产业和氢气制备中。
例如,碳酸盐氢盐盐酸吸收法和胺吸收法都是常见的吸收剂法。
2. 膜分离法膜分离法是指利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具有特定孔径大小的膜,使二氧化碳可以穿过膜而其他气体不能,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分离纯化。
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气体分离、甲烷收集和二氧化碳捕集中。
目前,膜分离法在工业应用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3. 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是指利用活性炭的大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来吸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分离。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石油精炼、化学工业和有机化合物提取中。
目前,活性炭吸附技术已成为气体分离和捕集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随着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环境保护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探索二氧化碳的利用技术,以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和减少环境污染。
以下是主要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1. 碳酸化合成碳酸化合成是指利用二氧化碳和其他化合物和催化剂反应生成有用化学品的过程。
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碳酸盐的水解或其他化学方法得到,然后与其他化合物一起反应,生成许多有机化合物和燃料。
研究表明,使用碳酸盐水解反应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和燃料比使用传统石油催化剂更环保、高效。
2. 生态合成生态合成是指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化学能,例如利用光合细菌、藻类或高等植物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和能量。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能源、无污染生产和治理水体污染。
3. 储存技术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密度很低,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储存方法。
二氧化碳研究报告
![二氧化碳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603b0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a.png)
二氧化碳研究报告1. 引言二氧化碳(CO2)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CO2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CO2问题,本报告将对二氧化碳的产生、影响和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2. 二氧化碳的产生2.1 自然源和人为源CO2的产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包括呼吸作用、植物腐烂和动植物的死亡等过程。
人为源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过程的废气排放,如发电厂、工厂和机动车等。
自然源和人为源的CO2排放量不断增加是导致CO2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2.2 CO2的生物循环CO2在大气中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释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被称为CO2的生物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CO2,起到了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重要作用。
3. 二氧化碳的影响3.1 温室效应CO2是一种温室气体,它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使其保留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形成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导致气候变暖。
3.2 海平面上升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川和冰盖融化,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CO2的增加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气候变化CO2的增加不仅导致全球变暖,还引起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表现为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如干旱、洪灾和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现象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4. 二氧化碳的控制方法4.1 能源利用改进通过改进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例如,使用更加清洁和高效的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替代传统的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
4.2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是一种将CO2从燃烧排气中捕捉出来,并将其封存在地下或海底等地下储层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防止其进入大气层。
4.3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通过大规模植树来增加植物对CO2的吸收量,从而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
二氧化碳危害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二氧化碳危害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b02ddf5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2.png)
二氧化碳危害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地球大气中的气体,它是温室气体之一。
虽然CO2在自然界中也有产生,但人类活动对它的排放量已达到了非常危险的水平。
由于CO2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非常严重,因此研究如何治理CO2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危害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二氧化碳的危害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以光合作用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为植物提供养分,同时也是人和其他动物呼吸过程产生的废气。
如果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了大气对它的处理能力,就会出现危害。
一方面,CO2能够阻碍地球向太空传热,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引发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极端气候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另一方面,CO2还能够通过与海水反应,使得海洋变得更加酸性,损害海洋生态系统。
二、二氧化碳危害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了治理CO2的危害,人们对二氧化碳危害治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目前,主要的二氧化碳治理技术包括: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贮存技术、碳交换和利用技术等。
1.碳捕集技术:碳捕集技术是一种通过各种方法将CO2从工厂和发电站等大型排放点中分离出来的技术。
其中最常用的是化学吸收,利用一些化学物质(如氨、甲醇、沸石等)将CO2吸收并永久分离。
此外,还有膜分离、吸附和化学循环等方法,目前这些技术的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二氧化碳贮存技术:二氧化碳贮存技术是一种将CO2封存在地下岩石或其他储存层中,防止其进入大气中的技术。
千年翼储层、盐岩储层、煤层等都可以用于CO2储存,通过压缩将CO2封存在这些储藏层中,隔离其与其他物质的交互,实现储存和长期控制。
3.碳交换和利用技术:碳交换和利用技术是一种利用二氧化碳来产生其他有用化学物质的技术。
这项技术包括生物制品、化学品、燃料和建筑材料等等,利用二氧化碳的来源生产出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把它们转化成为有用的材料以减少造成的污染。
三、二氧化碳危害治理技术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CO2治理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很大的挑战。
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研究
![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f0a43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2.png)
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此情况下,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可以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排放源中分离出来,防止其进入大气层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目前,常用的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包括化学吸收法、膜分离法、吸附法和离子液体吸收法等。
化学吸收法是最常用的二氧化碳捕获方法之一。
该方法使用化学反应俘获二氧化碳,然后分离捕获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其他物质。
例如,钠羟化物吸收法利用钠羟化物水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然后反应生成碳酸钠,最终再通过加热或氯化,将其转化为纯二氧化碳并进行储存。
膜分离法是一种低成本的二氧化碳捕获方法。
该方法使用一种薄膜过滤器来选择性地分离出二氧化碳。
虽然膜分离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更经济,但其分离效率和分离速率较低,需要进一步完善。
吸附法是将大量的孔隙材料用于二氧化碳捕获过程中的另一种方法。
吸附剂通常是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度的多孔颗粒,例如活性炭、分子筛和硅胶等。
吸附法的缺点是一次捕获的二氧化碳量有限,因此需要更多的吸附剂和更长的吸附时间。
除了二氧化碳的捕获技术之外,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也十分重要。
通常来说,二氧化碳的储存技术包括地下储存和化学转化储存两种方式。
地下储存是指将捕获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使其长期储存。
这种方式要求将二氧化碳压缩至高压状态,并注入岩石层中封存。
目前已有多个地下储存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实施,这些项目证明了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的可行性。
然而,地下储存的风险在于地下储存设施泄漏的可能性,这可能导致周围地区的生态破坏。
化学转化储存是将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进而长期储存的一种方式。
例如,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产生碳酸氢钠,并储存在海洋中。
此外,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光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物,并储存在植物中。
总之,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的研究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燃烧理论基础(小论文)学号:S313020021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生姓名:王海霞任课教师:孙巧群讲师2014年5月二氧化碳的排放与控制技术王海霞哈尔滨工程大学摘要: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给人类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所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控制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主要生成来源,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及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的关系,最后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控制技术。
关键词: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 控制技术Abstract: The "greenhouse effect" which is produced b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So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greenhouse gases,especially carbon dioxide research is tak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main generating source of carbon dioxide, the greenhouse effect ,global warming and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dioxide and global warming, and finally introduces the technology ofcarbon dioxide control.Key words: carbon dioxide; greenhouse ; control technology1引言迄今为止,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
据统计,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已增加0.3℃~0.6℃,寒冷季节缩短而温暖季节延长;内陆地区变得更加干旱而炎热,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却更加频繁;极地和北半球高纬地区气温升高了3℃~5℃,冰川大面积消融,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国和沿海地区不断被海水蚕食,甚至面临“灭顶之灾”[1]。
气候的改变还威胁着地球上丰富多采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科学界经过反复的争论和研究逐渐达成共识: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源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氯氟化碳、哈龙等温室效应气体[3]。
它们进入大气后,一方面吸收红外线,另一方面却阻挡地球表面辐射热散发,犹如在地球表面加上一个玻璃罩吸热而保温,致使地球温度不断升高。
其中氯氟化碳和哈龙还会破坏平流层臭氧,加剧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
据有关资料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正以每年0. 4%的增长率上升,甲烷、氯氟化碳、氧化亚氮增长率高达1. 0%、5. 0%和0. 2%,全球增温速度相应为0. 3℃/a照此发展下去,30年后全球平均温升将达1℃,全球海平面相应上涨20mm[4]。
因此,90年代后温室效应气体的控制成为大气污染控制的新焦点。
在所有温室效应气体中,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占60%,而且在大气中含量最高,因此二氧化碳成为温室效应气体削减与控制的重点。
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相比,二氧化碳原本并非污染物,而是光合作用三大要素之一,起着推动生态系统能源流动的作用[6]。
但工业革命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原先和谐的二氧化碳平衡,造成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积累,引发温室效应。
据观测,从1700年至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由280ppmV上升到350ppmV,其中70%的增量发生在近50年中。
由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停留时间约100年,即使二氧化碳的排放能维持现有水平上,它的浓度在22世纪仍将翻一番[8]。
若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目前水平,则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60%,由于现代生产及生活对能源的强烈依赖使得这一目标很难在近期实现,于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科学、技术、管理与工程等领域悄然展开。
由建筑业房屋隔热、节能性能的研究与应用,到制造业提高燃烧效率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燃料电池的研究,二氧化碳的收集、处理、处置技术以及征收碳税的管理手段和减少能源消费的生活模式,二氧化碳的控制研究已不仅是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更多的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生产与人们的生活中。
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开展了大量工作,涉及的范围包括全球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城市层面及部门层面。
国外对温室气体控制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进行评估和分析。
全球层面上,Bollen 等采用MERGE模型对温室气体减排政策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提出同时解决污全球变暖的政策。
该研究是首次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过程既考虑区域空气污染导致的损害,也考虑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
Rafaj 等采用温室气体模型和全球能源系统模型分析了全球温室气体政策对传统大气污染物的影响[10]。
区域层面上,学者主要多从温室气体控制政策或目标角度出发,不仅对控制措施存在的效益进行分析,也对控制成本进行了研究。
Rive采用CGE模型对西欧国家气候政策下污染控制减免成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20 年气候减排情景下污染控制成本比基础情景减少1.3%~20%,研究表明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加严,污染控制减免成本将下降[12]。
该研究重点关注依靠末端污染控制技术(如烟气脱硫)的固定源减排成本,并不考虑移动源这一重要的污染贡献者。
国家层面上,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但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少。
Cifuentes等采用情景分析法研究了圣地亚哥、圣保罗、墨西哥市质量协同效益所存在的障碍和机遇,分析了空气质量协同效益的经济价值,对于发达国家,价值范围为$2~128/tCO2减排量,对于发展中国家则为$27~196/tCO2减排量[14]。
总的来说,国外协同效益研究无论在方法学上、模型应用开发,抑或在研究层面和研究内容上都较为全面和深入。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对协同效益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城市层面如上海、北京、攀枝花、太原等城市的研究。
区域协同效益主要针对山西省——一个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同时也是一个重工业二氧化碳污染严重区[16]。
Aunan等描述了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二者间存在的重要关系,以山西省为例,分析了CO2减排政策的健康与环境效益,探索了中国潜在的CDM 项目,并初步说明不可忽视气候政策有利于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效益,该研究的亮点在于从多角度进行协同效益的分析。
Aunan 等分析了山西省煤消费相关的CO2减排措施的健康效益和社会经济成本,该研究关注工业部门、电厂和农村家庭这三个排放源,估算了基线情景和减排情景下CO2的排放量和CO2减排成本,采用简化方法评估人口暴露水平,进而量化了颗粒物排放降低引起的健康效益,该研究主要关注了与使用煤相关的部门及响应的气候政策效果。
总体而言,国内协同效益的研究起步较晚,不管在区域层面、国家层面或城市层面都较少,目前尚无针对部门层面的研究,并且大多关注减排量效益的研究,对于人体健康效益、其他环境效益(如污染物减排对酸化与富营养化影响)、减排成本和模型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18]。
此外,国内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污染控制政策的协同效益研究,对气候减缓政策带来的协同效益缺少关注。
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和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对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尚没有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控制协同效益相关的分析[19]。
3 二氧化碳的生成来源数百万年以来,二氧化碳通过多种形式进入到大气中,其中一种来源——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人类燃烧矿物燃料,现在已经成为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并对碳循环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21]。
二氧化碳的来源如下所述:①呼吸作用:动物通过呼吸空气来吸收氧气。
氧气和糖份相结合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
鱼和其他水下生物从生活的水中吸取溶解的氧气。
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它们需要能量才能生长。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也是二氧化碳的产生源,同时由于光合作用的存在,也在进行着二氧化碳的吸收。
②退化:动植物死后体内开始发生降解有机物的化学过程,有机物被分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包括二氧化碳。
③火山活动:火山喷发产生固体和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
④燃烧矿物燃料:煤基本上由碳组成,石油和天然气(碳氢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也是碳。
这些燃料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热能、光能和排放二氧化碳[22]。
目前,每年燃烧的矿物燃料会将大约260亿t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
⑤水泥生产: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二氧化碳大气排放量中大约有5%来自水泥生产过程。
该过程包括爆破和燃烧石灰石和白垩板岩等碳酸岩,这些岩石也用在钢铁生产和其他工业生产活动中。
⑥森林采伐: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燃烧森林来获得农业用地。
这会在两个方面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平衡。
首先,燃烧会将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其次,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树木减少了。
诚然,农业用地也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吸收源,但其吸收效果远不如森林[25]。
作为全球变暖的主要贡献者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主要产生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以上),而以矿物燃料为主要能源的电力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排量的40%左右[27],电力生产是二氧化碳的一个集中排放源,控制和减缓电力生产中二氧化碳排放对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4.1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辐射能量,通常高温物体向外发出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射长波辐射,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允许太阳辐射的短波部分通过,但是却阻挡地面的长波辐射,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和地表组成的这一系统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
我们将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存在保存了地球的热量,使地球温度适宜人类生活。
人们通常把正常情况下的温室效应称为自然的温室效应。
通过最新分析表明,过去100多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0.6℃。
而且,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PICC)利用有关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还说明,本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将以每10年0.2~0.5℃的速率持续升高。
这样的升温将给地球上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形成巨大威胁,对人类生活也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对全球变暖的趋势必须进行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