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a0982e0763231126fdb11aa.png)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题解】: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是离开长沙时所作。
【注释】:1、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2、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3、舸(gě):大船。
4、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5、遒(qiú):强劲。
6、遏(è):阻止。
【译文】: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d9ab2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0c.png)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译文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沁园春·长沙》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4478d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2.png)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概括沁园春长沙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概括沁园春长沙上下片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752ff5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f1.png)
概括沁园春长沙上下片的主要内容概括《沁园春·长沙》上下片的主要内容导语:《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重要诗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该诗由两个片段组成,上片描述了毛泽东身临其境的赞美家乡长沙的美景、诗情画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片则表达了毛泽东对长沙百姓生活的关怀和呼吁。
正文:上片:诗情画意的长沙美景1. 描述春天的长沙景色:清新、优美、宜人。
2. 提及橘子洲头:附近江水汩汩流动,春光明媚。
3. 描绘长沙的美丽山水:如画卷般展开,令人心旷神怡。
4. 细节描写长沙的柳树:婀娜多姿、迎风拂面。
5. 引用岳阳楼的诗句:将岳阳楼比作长沙的守望塔,颂扬了长沙的壮丽景色和辽阔视野。
下片:对长沙百姓生活的关怀和呼吁1. 描述长沙百姓的艰苦生活:千磨万击依然伟大。
2. 表达对长沙百姓的关怀:黄鹤楼的心愿和百姓一样。
3. 提到长沙百姓的抗战精神:英勇、顽强,让人感动。
4. 提及长沙英雄人物傅作义:表扬他对抗战的贡献和崇高品德。
5. 呼吁长沙百姓的努力和奋斗:团结起来,为美好生活而努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借用诗歌表达他对家乡长沙的挚爱和对抗战时期百姓的关注。
他的描写生动形象,让人仿佛亲身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景和长沙百姓的艰辛生活。
他的用词简练,寓意深刻,使人们对长沙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毛泽东在诗中通过对长沙的描述和对长沙百姓的称赞,展示了他对长沙的热爱和关心。
他呼吁长沙百姓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总结与回顾:《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上下片共同构成了对长沙的赞美与呼吁。
上片以唯美的词句描绘了长沙的景色和文化底蕴,令人感受到了长沙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下片通过对长沙百姓生活的描绘,展示了毛泽东对他们的关怀和呼吁。
毛泽东也表达了对长沙百姓抗战精神的钦佩和对傅作义等英雄人物的敬仰。
通过《沁园春·长沙》,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毛泽东的心境和他对长沙的热爱。
沁园春长沙解析
![沁园春长沙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cc1d0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5.png)
沁园春长沙解析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是毛泽东在1925年写的,描绘了他对长沙这座城市的喜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激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解析这首诗词,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诗的题目是沁园春,沁园是指湖南省长沙市的沁园,而春则是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这个题目本身就传递出了诗人对长沙这座城市的喜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接着,诗的开篇就展现了诗人对长沙的热爱之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这里描述的是长沙的秋天,诗人独自站在湘江边,望着橘子洲头,看到了周围山峦的红叶。
这个景象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也让人感受到了长沙的美丽和壮丽。
接着,诗人用“遥看”来引出了对长沙的思念:“遥看数十里,黄云暗凝,白雨初飞。
”这里的“遥看”传递出了诗人离开长沙后的思念之情,他通过遥望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接下来,诗人用“问渠那得清如许”的句式,表达了对长沙河水的思念和对长沙的向往:“为问牵津渡头游,目断江南野旷时。
”这里的“牵津渡头”指的是长沙的牵津渡,诗人用这个景点来象征长沙的美丽和纯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的结尾,诗人用“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句式,表达了他对长沙的痴情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云霞出海曙,潮平两岸阔。
豪华烟雨里,红豆生南国。
”这里的“云霞出海曙”描述了长沙的日出景色,而“红豆生南国”则是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这首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对长沙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激情。
他以自己的视角,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流畅的句式,刻画出了长沙美丽的景色和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词不仅展示了毛泽东的才华,也表达了他对长沙和革命事业的热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2a709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c.png)
沁园春长沙课文分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的一首爱国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对中国革命的热衷。
本文将对课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诗歌结构、意象、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诗歌的内涵。
诗歌结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由五言绝句构成的诗歌,共有四个节,每节四句,共十六句。
每句的字数比较均衡,形成了整齐的诗行。
诗歌采用了押韵的形式,每句的第二、四句押韵,形成了紧凑优美的格律。
整首诗采用了平仄相间的格律,给人以和谐稳定的感觉。
意象描写诗歌用长沙这个地方作为背景,展示了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
首节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展现出长沙的繁华和美丽。
第二节通过描绘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揭示了长沙旅途中的热闹和喧嚣,展示了百姓对革命的热情。
最后一节则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
作者以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长沙的魅力,以及作者对家乡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沁园春·长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排比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首节通过把长沙比喻为“岳阳楼外高几许,探梅扑落五湖雨”。
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长沙的美景与岳阳楼、探梅、五湖雨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长沙的美丽和繁华。
第二节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用“猿鸟猎鱼沉不起,江流石不转”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节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用“车马到中流”、“市斧如蚁附属”等排比手法,展示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
最后一节则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结束,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歌内涵《沁园春·长沙》旨在表达作者对长沙的深情厚意和对中国革命的热爱。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现了长沙的繁华和美丽;通过描述湘江流淌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旅途中的热闹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百姓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支持;最后,通过对革命烈士的敬仰,展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https://img.taocdn.com/s3/m/60bd73f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2.png)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b68fb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8.png)
沁园春长沙全文解析一、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少年时,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二、上阕解析1. 开篇描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点明了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湘江边)和人物(独立的作者)。
“寒秋”一词奠定了一种清冷而壮阔的氛围,“独立”则显示出作者的卓然不凡。
2. 景物描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从远处着眼,描写了群山经霜后的红色,一个“遍”字,一个“染”字,写出了秋意之浓。
-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把视角拉到湘江江面,江水清澈碧绿,众多船只争着行驶,“碧透”写出了江水的清澈,“争流”则体现出江上的热闹与活力。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进一步描写天空中的鹰矫健地飞翔,江中的鱼轻快地游动,“击”字表现出鹰的矫健有力,“翔”字描绘出鱼的自在轻快。
-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对上述景物描写的总结,在寒秋季节里,万物都在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了铺垫。
3. 抒情议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由写景转为抒情议论。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感到惆怅,这种惆怅并非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深沉的思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之间,思考着谁能主宰世界的命运,这一问,体现出青年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
三、下阕解析1. 回忆往昔-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由眼前之景转入对往昔的回忆。
“携来百侣曾游”,作者回忆起曾经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游玩的情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b46717a5e9856a561260be.png)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 1913 年至 1918 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 年 毛泽东和萧瑜、 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 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遒(qiú):强劲有力。 遏(è):阻止。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 平凡,不寻常。稠:多。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激扬:激浊扬清 击水:这里指游泳 浅底:清澈的水底 译文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 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 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 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 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 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 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 《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 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 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 岁月。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 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 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 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 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 和他的同学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郭亮等,及其他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 如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罗章龙、李维汉等,除何叔衡、谢觉哉 外,都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 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 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 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 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
沁园春长沙课文讲解
![沁园春长沙课文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6520e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0.png)
沁园春长沙课文讲解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以下是对该
课文的多角度全面解析。
首先,这首诗的标题是《沁园春·长沙》,其中“沁园春”是
诗的名字,而“长沙”则是诗的背景地点。
这个标题可以理解为作
者在长沙的沁园春天的感受和思考。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它由四个七言绝句组成,每个绝句都有平
仄对应,形式上非常规整。
这种形式上的规整反映了作者对于长沙
的深情厚意。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作者通过描绘长沙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他描绘了长沙的江山如画、风景秀丽,
表达了对家乡山河的赞美之情。
同时,他还表达了对长沙人民的深
情厚意,描绘了长沙人民勤劳、智慧和勇敢的形象。
此外,这首诗还融入了一些时代背景和政治意义。
它是在1925
年秋天创作的,当时正值中国革命的时期,作者作为一位革命者,
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怀。
诗中
的“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革命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变革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表达对家乡长沙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的作品。
它通过描绘长沙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赞美了长沙的美丽和人民的勤劳智慧。
同时,它也蕴含了时代背景和政治意义,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位革命者的思考和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72b81b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bf.png)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大展宏图的愿望,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课文解读沁园春长沙
![课文解读沁园春长沙](https://img.taocdn.com/s3/m/7e1264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0.png)
课文解读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诗,本文将从诗歌背景、诗歌内容以及诗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诗歌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12月所作,当时他正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
这时正值北伐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沙的自然景色和湖南的山水风光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思考。
二、诗歌内容《沁园春·长沙》共有五首,每首五言绝句。
诗歌通过描绘长沙的自然景色和湖南的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受。
第一首:“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首诗以寒秋独立与北去的湘江为开篇,提醒人们湘江的威严和壮阔。
橘子洲头是长沙的一个名胜,也象征着作者的心境。
第二首:“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通过描绘湘江和周边山水的多彩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三首:“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首诗主要以动物为主要描写对象,用鹰和鱼的形象展现出自由的精神和自主的追求。
第四首:“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首诗更加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时局的关切,提问了一个时代的重大问题。
第五首:“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最后一首诗以回忆过去的方式,展现了作者革命年代的坎坷历程和珍贵的友谊。
三、诗歌意义《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早期的作品,体现了他对湖南家乡的深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诗中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自由与宽广的追求,以及对国家的关切和社会命运的思考。
此外,诗中也蕴含着作者对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呼唤,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期许。
这首诗揉合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体现了毛泽东早期革命理想与追求的重要思想素材。
总结起来,《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通过描绘自然风景和湖南山水,表达了对自由与民主的追求,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以及对时代命运的关切。
这首诗也为后来的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6e5039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10.png)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摘要:一、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1.作者毛泽东2.创作时间与地点3.沁园春长沙的历史背景二、沁园春长沙的文学价值1.诗歌的艺术形式2.描绘长沙自然风光的美学价值3.抒发作者情感与理想的社会价值三、沁园春长沙的诗句解析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3.漫江碧透,百舸争流4.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5.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四、沁园春长沙的启示与感悟1.对自然景色的赞美2.对国家命运的关切3.对青年时代的追求与奋斗正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于1925年的一首词,描绘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理想追求。
该词以“沁园春”为词牌名,以长沙为背景,通过对橘子洲头、湘江北去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同时,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句,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强调青年时代的追求与奋斗。
首先,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值得关注。
这首词的作者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创作沁园春长沙时,年仅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这首词是在长沙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其次,沁园春长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艺术形式上,这首词采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诗词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在描绘长沙自然风光方面,作者通过对橘子洲头、湘江北去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壮丽。
在抒发作者情感与理想方面,词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等句,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再次,沁园春长沙的诗句解析也颇具意义。
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描绘了作者眼前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独立思考、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强调了青年时代的追求与奋斗。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的渴望。
最后,沁园春长沙给我们的启示与感悟是,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自然景色,关注国家命运,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43ae51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09.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沁园春·长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写的一首词,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独立寒秋,湘江①北去,橘子洲②头。
(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①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②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禁不住热血沸腾,思潮翻滚。
赏析这几句诗,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是“寒秋”,二是“独立”。
秋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霜气袭来,枯叶飘落,萧条众芳,寂寥山川,一般人易动伤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楚人宋玉首兴这悲秋之叹,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衰败的气氛,“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对此作了最恰当的概括。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全无衰微肃杀之气。
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也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
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
《沁园春长沙》解说词
![《沁园春长沙》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077f959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e.png)
《沁园春长沙》解说词《沁园春·长沙》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首杰作,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呈现出了长沙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人文风情。
接下来我将为您进行详细解说。
首先我们先从词牌“沁园春”说起。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
这首词便是以“沁园春”为词牌,形式整齐,韵律优美。
再看题目“长沙”,这是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的中南部。
长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词的开头两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描绘了一个人独自站在寒冷的秋天里,望着湘江向北流去,眼前是橘子洲的景象。
这里既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又展示了长沙秋季的壮丽景色。
接下来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四句,是对长沙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表现出秋天的丰富色彩和生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则展示了湘江的清澈和繁忙景象。
诗人的视角广阔,让读者仿佛站在高处,一览众山小。
然后诗人转向了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和思考。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沧桑的深深感慨,也提出了对于历史变迁和人间命运的深刻思考。
再接下来的“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四句,诗人回忆过去的峥嵘岁月,那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同学们,他们的精神风貌和豪情壮志都深深地印在了诗人的心中。
词的下片开始,诗人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描绘了自己和同学们的豪情壮志,他们挥斥方遒,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
“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示了诗人和同学们对于权贵的蔑视,表现了他们的高尚情操和革命精神。
最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诗人以问句作结,既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
![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0e0381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b.png)
苏教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知识点整理沁园春·长沙,是文学家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以长沙的沁园春为背景,描绘了长沙的秀美景色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苏教语文必修一中收录了这首诗,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辛弃疾的诗歌创作,同时也增进对长沙这座城市的了解。
本文旨在对苏教语文必修一中关于沁园春·长沙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一、诗意赏析沁园春·长沙这首诗主题鲜明,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长沙的热爱之情。
诗中以写景为主,通过描绘长沙的春天美景,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长沙的地理特点长沙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偏南,濒临湘江两岸,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中亚热带阴雨型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长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长沙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优秀文化人才辈出的地方,孕育了许多名人。
三、辛弃疾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号稼轩居士,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
他是南宋初期著名的辞章文词家,被誉为“宋词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辛弃疾的创作背景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主要是南宋末年,而《沁园春·长沙》则是辛弃疾放逐期间所创作的。
当时,辛弃疾因力主坚持与金国抗战而不被相信,被贬为太平军副副指挥使,放逐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他被放逐期间,思念家乡长沙的美景,创作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五、诗歌内容解析《沁园春·长沙》共五十字,分六句,写了长沙的春季景色。
诗的前两句写春天悄悄降临,石城花开。
接着,诗人叙述了自己与家乡的情感联系,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沁园春长沙内容总结
![沁园春长沙内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02ef15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f.png)
沁园春长沙内容总结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长沙的自然风光和人民斗争的情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沁园春的喜爱和对长沙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内容总结和解读,以展现沁园春·长沙的魅力。
沁园春·长沙以长沙的美丽自然景观为开篇。
诗中描绘了长沙的河山、花草、云雾等自然景观,以及乌江、岳阳楼等地标性建筑。
这些描写充满了诗人对长沙的热爱之情,展现了长沙的独特魅力和壮丽景色。
诗中描绘了长沙人民的斗争场景。
诗中提到了长沙人民在战争中的奋勇拼搏和对敌人的坚决抵抗。
诗人用“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的词语来形容长沙人民的斗争,表达了他对长沙人民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沁园春·长沙也表达了诗人对长沙的思念之情。
诗中提到了诗人身在京城,但心系长沙,思念家乡的情感。
诗人通过对长沙的描绘和对长沙人民的赞美,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以长沙的自然景观和人民斗争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长沙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长沙的美丽自然风光和长沙人民的英勇斗争,诗人展现了长沙的独特魅力和壮丽景色。
这首诗以其深情的笔触和流畅的语言,成为了长沙的代表作之一。
沁园春·长沙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段对长沙的颂扬和赞美,让人们更加热爱和关注这座美丽的城市。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1d7dd5f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4.png)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写于1925年。
整首
诗描绘了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对长沙革命精神的赞美。
下面对诗进行逐段解读。
第一段描写了长沙的自然景观,诗中提到了湘江翻滚的波涛和湖水边的柳树,展现了长沙的山水之美。
同时,通过“东方的
火红的太阳”这一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长沙气候的赞美,也暗
喻了革命的火焰在长沙的燃烧。
第二段描写了长沙的历史文化,诗中提到了澧、溪两地的历史遗址和古街巷。
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长沙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诗中出现的“列宁”和“郭沫若”这两个名字,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呼喊声,突出了长沙革命精神的强大和充满活力。
第三段以长沙的景观和土地为背景,讲述了当时的长沙百姓正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情景。
诗中提到的“三湘四水
浩浩荡荡”,形象地描绘了群众的壮丽场面。
作者用“镜湖三百里”、“天心一叶舟”的描写,既展示了长沙的壮丽景色,又表
达了人民的奋斗意志和革命斗争的艰苦与残酷。
最后一段写到了长沙的革命精神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中提到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力求上进”展示了长沙人民的坚定信念和
奋进精神。
并以“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长沙人民不畏艰险,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这首诗,毛泽东赞美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追求,并鼓舞了长沙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5fd5b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4.png)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30年写的诗歌,描绘了长沙市
斗争困难的场面,表达了对敌人的无畏斗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是以长沙为背景的一首革命诗。
诗歌由四个六言绝句组成,整篇诗歌简洁有力,语言生动、铿锵有力,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斗志。
整首诗采用了直接的叙述方式,使诗歌更加接地气,同时也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诗的开头两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凄凉的氛围。
接着,诗人描绘了长沙市街头的繁忙场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两句表达出长沙市的景象繁华,人流如织,但是也隐含着一片红色的革命火焰在燃烧。
接下来的几句“灵修束腰,神勇腾达,俨然冲天翼”。
诗人以英雄人物湘江战斗中的英勇事迹,来体现无畏斗争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诗人用“神勇腾达”来形容战士们的英勇形象,凸显了他们的英雄本色。
最后两句诗“船如飞电,马似龙升,来去匆匆。
”通过对船和马的比喻,突出了战士们行动迅猛的形象。
整首诗以湘江为背景,通过描绘湘江上动感迅猛的场景,来表达革命者迅速行动、英勇奋斗的精神。
总的来说,《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市景象的描绘,展现
了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浩浩荡荡,将人们对革命的向往和对胜利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毛泽东革命理想的坚定信仰和无畏斗争的精神。
诗歌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勾勒出了长沙市景和战斗的场面,充满了革命斗争的豪情壮志,是一首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意义的革命诗。
《沁园春 长沙》 讲义
![《沁园春 长沙》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7619423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8.png)
《沁园春长沙》讲义《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 1925 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长沙的秋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开篇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向北流去的湘江。
一个“独”字,不仅给全词定下了孤独、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几句,诗人从山上的枫林写到江中的船只,从空中的雄鹰写到水中的游鱼,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绚丽秋景图。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出了山峦经霜变红,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描绘出了秋天枫叶如火的壮丽景象。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形象地描绘了湘江江水清澈,船只竞相行驶的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则通过对鹰和鱼的动态描写,展现出天空和水中生物的自由和活力。
“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更是对自然界万物在秋天里自由自在、蓬勃生长的赞美,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渴望自由和解放的心情。
接下来,诗人由眼前的自然景色联想到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和自己的志向。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诗人思绪万千,不禁发出疑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究竟由谁来主宰?这一问,表现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展现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词的下阕着重回忆了诗人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诗人回忆起曾经和同学们一起畅游橘子洲的情景,那些充满激情的岁月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
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指深
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
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升空展
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
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
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
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
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
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
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面
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
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
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
“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
击三千里。
”(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
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
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
如果按照后
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
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
搏为快乐。
”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
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
的革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