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节 第二课时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地势第二课时
地
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
2、第二、第三阶梯 以哪些山脉为分界 线?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 —巫山—雪峰山
0
360千米
阶梯名称 第一级 分界线 第二级 分界线 第三级 近海
主要地形
海拔
高原、山地
4000米以上
西起 昆仑 山脉,向东经 祁连 山脉,向 东南到 山脉东部边缘。 横断
活动: 请大家对照中国地形图 找出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海拔高度及主要地形。
高 昆 仑 山 脉
1000-2000米
祁 连原 山 脉 太 行 山 脉
大 兴 安 岭
平 原 丘 陵 大陆架
4000米以上
1、读图,观察说出我 国地势第一、第二阶 梯以哪些山脉为分界 线?
高原 山地
盆
巫 山
500米以下
雪 峰 山
小浪底水电站
二 滩 水 电 站
葛洲坝水电站
岩滩水电站
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 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 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对河流流向的影响:使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 奔流入海。
问题探究 河流从高一级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 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1000~2000 米 从东北向西南依为 大兴安岭、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 。 平原、丘陵 500米以下 水深不足200米
高原、盆地
大陆架
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的影响
海平面
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碍暖湿的海洋风向内陆推进
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刘家峡水电站
1、中国地势的基本特征
2.2.1++无脊椎动物(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节肢动物都能飞行 B.环节动物由许多差别较大的体节组成 C.软体动物体表都有贝壳 D.环节、软体、节肢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课堂练习 解析:A.节肢动物中的昆虫一般具有翅,能在空中飞行;而其它节肢动物 如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没有翅,不能在空中飞行,故A错误;B.环 节动物身体细长,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组成,故B错误;C.软体动物的身 体柔软,有外套膜,一般具有贝壳,但有的贝壳退化,如乌贼,故C错误; D.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无脊椎动物
包括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故D正确。故选D。
课堂练习 2.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蚯蚓能够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B.蝴蝶、蝇在仿生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海蜇、扇贝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食用 D.华枝睾吸虫、蛔虫、秀丽隐杆线虫都寄生在人体内,对人体有害
知识讲解 知识点二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蛭会吸附在人的皮肤上吸取血 液,它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 物质—─-蛭素。在医学上可以利 用提取的蛭素生产抗血栓药物。
知识讲解 知识点二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蝗虫啃食农作物,可引 发蝗灾,会降低农作物产量 甚至造成绝收。
知识讲解 知识点二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蜜蜂为植物传播花粉, 还可以生产蜂蜜。
果蝇是经典的实验动物,许多重 要的科研成果都与它分不开。
知识讲解 知识点二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蛾的幼虫取食植物,是农业害虫,但是它们的成虫可以协助 植物传播花粉。
知识讲解 知识点二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一章第一节第2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化学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二级标题“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内容。
1.内容要求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为不同的的能层能级,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认识基态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学业要求能够运用化学符号表征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能依据物质的微观结构,描述或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二、教材分析旧教材是把原子光谱的内容放在核外电子排布的后面,而新教材则提前,充分体现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建立在原子光谱学的事实基础上,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演变历程:基于证据——建构模型——模型局限——发现新证据——建构新模型,进一步体会科学认识是循序渐进并不断发展的。
鲁科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先介绍了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再讲述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而人教版是先介绍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再讲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最后总结三个规律: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三、学情分析在化学必修学习阶段。
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原子的电子层数和同期序数的关系,最外层电了数和主族序数的关系,对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如何决定性质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并不了解原子结构与周期、族等元素周期表的构成的深层关系,尤其是对过渡元素的结构与性质没有概念。
在第一节课上,学生已经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并且知道核外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为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分成不同能级。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知道基态、激发态与原子光谱。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原子核外排布的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简化电子排布式,增强证据推理意识;2.通过元素基态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探讨元素可能的化合价,提升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一节第二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课件
【典例】甲醛和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显示了甲醛的还原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
氢氧燃料电池 以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故A正确;由图可知,戊室电极与电
燃料电池
甲醇燃料电池
知识回顾
实验探究2——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1. 能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2. 活泼性不同的两极(均可导电); 3. 能与负极反应的电解质溶液; 4. 形成闭合回路。
A.镍氢电池 B.锌锰干电池 C.铅酸蓄电池 D.氢氧燃料电池
2.下列关于化学电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干电池放电后还能再充电 B.充电电池在放电和充电时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充电电池可以无限制地反复放电、充电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环境友好电池 3.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电极X、Y,外
A 锌 铜 稀硫酸溶液 (1)氧化反应:①所有的有机物的燃烧均为氧化反应。②烯烃、炔烃和苯的同
或甲酸盐,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这一判断。
B 铜 铁 稀盐酸 但H2O增多,使c(OH-)降低,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再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c.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
=0.2 mol2 L1 min=0.1 mol·L-1·min-1,B项错误。该反应的ΔH>0,升高温度,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C项正确。由于该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且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总质量 始终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一直不变,则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时,不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D项错误。
可表示( C )。
A.铜棒的质量 B.c(Zn2+) C.c(H+)
D.c(S)
5.为将反应2Al+6H+=2Al3++3H2↑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下列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铝 条均已除去了氧化膜)( B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大洲和大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上主要的大洲和大洋,并掌握它们的基本分布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和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材还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不够熟悉,对于一些具体的大洋和大洲的名称和位置可能记忆不准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加深对大洲和大洋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说出世界上主要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2.让学生能够指出主要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2.难点:理解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2.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世界地图,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阅读。
2.准备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况。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活动材料,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我们知道地球上有哪些大陆?”、“海洋有哪些?”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大洲和大洋”。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阅读。
让学生找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这七个大洲。
同时,让学生指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这四个大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张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找出图中的大洲和大洋,并说出它们的位置。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经纬网的看法。
2.学会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
3.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法、谈论法学习地球的相关知识。
【感情态度价值观】增强比较解析思想的训练,培育读图识图能力。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学会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课难点】依据经纬网确立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及所属半球;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经线?它指示什么方向?什么是纬线?它指示什么方向?2、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与指示南北方向的经线互订交错所成的网络叫做什么?(经纬网)(出示课题)二、课前热身教师设问:假如一艘船在海上遭灾,如何向外人告诉自己所在的地址?睁开小组谈论,而后选两三名学生报告。
教师点拨:报告自己所在地址的经度和纬度三、合作研究1、发问:假如有一位同志要找到某位学生的座位,先找到了教室而后怎么找?生答:而后找出该学生在第几组第几个。
点拨:要确立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也是近似的道理,找出该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就得知该点的地理坐标。
2、四边互动互动 1:出示经纬网图,要修业生说出各点的地理坐标。
在经纬网上要读出某一点经纬度,要先读出或解析该点是南纬还是北纬,是东经还是西经(说明:向东增添为东经,向西增添为西经),假如是 0°经线或 0°纬线,应写成 0°经线或 0°纬线。
相同, 180°经线不要写成东经 180°或西经 180°。
互动 2:投影显示以下经纬网图,要修业生不但说出各点的经度,并且还找出各点所属的半球。
重申:向东增添为东经,向西增添为西经。
(使学生在会读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会鉴识该点所属半球,懂得经纬网可以确立各点之间的地址关系。
互动 3:投影出示以下一幅经纬网图,说出图中各点的经度和所属半球。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遗传因子的发现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章内容包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验证、总结;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它从个体水平出发,沿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孟德尔实验到定律的形成,引领着学生沿着孟德尔从对现象和数据分析到假说—演绎—验证,层层展开,逐层突破,使学生领会各种遗传概念术语和遗传定律研究的基本步骤及科学思维方法。
本节的学习目标是:1.知识(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阐明基因分离规律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2)探讨孟德尔成功的原因(3)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3.能力(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遗传学原理和遗传图解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2)模仿性状分离比的实验、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二、教材分析人教版教科书把这部分内容编排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开编。
这部分内容为学习本模块其他知识,如伴性遗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等提供了原始的材料,对学生深刻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教科书按照孟德尔实验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层层展开,引领学习者从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展示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实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
人教版教科书在问题的呈现形式上,对孟德尔的实验过程采取问题串的形式:用“为什么子一代是高茎?难道矮茎性状消失了吗?”“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前人的科学实验。
人教版教科书将相关内容,如“遗传规律在生产上的应用”,在编排上移到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的章节中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放到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学习。
使教学内容紧扣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显得比其他版本简洁。
同时为了体现同一模块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教材旁栏设有“知识链接”栏目。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探究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mol/LNaHCO3溶
液,然后逐滴加入0.5mol/L盐酸,观察现象。
2.往点滴板 号凹槽中加入
0.5mol/L盐酸,然后
逐滴加入1mol/LNaHCO3溶液,观察现象。
应
操作
现象
离子方程式
往NaHCO3溶液中逐滴加盐酸
往盐酸中逐滴加NaHCO3溶液
演示实验2: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分别与盐酸的反应
在微波炉中同时加热三个大小相同但配料不同的馒头,
探 一分钟后取出,观察现象。 究
3
热
稳
定 性
馒头①: 30克面粉、
馒头②: 30克面粉、
馒头③: 30克面粉、
15克水、
15克水、
15克水
1克Na2CO3
1克NaHCO3
课堂巩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碳酸钠,可采用加热的方法 B. 往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可产生使石灰水变浑浊
演示实验1: 在一个空的塑料瓶中注入约四
分之一体积的可乐,轻轻振荡。再 往瓶中加入碳酸钠固体,盖上瓶盖, 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请分别谈一谈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认识:
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化学性质
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探
究 2
10mL1mol/L HCl
与
10mL 1mol/LHCl
酸
的
反
应
5mL 1mol/LNaHCO3
5mL 1mol/LNa2CO3
都加了几滴酚酞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治疗胃酸过多,通常用小苏打,而不用苏打?
课时2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教案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杨宇
Ca→CaO→Ca(OH)2→CaSO4
C→CO2→H2CO3→CaCO3
【总结】
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
盐
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
盐
【拓展】以钠元素和硫元素为例完成下图的转化关系。
三、物质间转化的应用
1)物质的制备:从上述转化关系我们可以找到制备某种物质的可能方法。
①酸的制备: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盐与另一种酸反应
②碱的制备: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盐与另一种碱反应
③盐的制备: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盐与盐反应、酸与盐反应、碱与盐反应
2)工业上物质的制备方法选择因素:要从反应的可此图是物质转化规律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工具,可用于深入理解物质类别与各类物质之间转化的关系,也可用于设计物质转化的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二、课中反馈
三、新课探究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六、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