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点之一。

痹证是指肌肉、骨骼、关节、筋脉等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或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疼痛、麻木、僵硬、肿胀、强直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痹证多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入体内,致使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引起经络气滞、血瘀、痰湿、肝肾不足等病理变化,进而导致病症出现。

在辨证治疗中,针对不同的痹证类型,中医医生常采用不同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本人在临床中对不同类型痹证的体会:1.寒湿痹寒湿痹是由风寒湿邪困扰,使筋骨、气血受阻而引起的疼痛、局部肿胀和僵硬,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者。

此类痹证以温补为主要治疗,常用药物有羌活、巴豆、芍药、细辛、细辛等。

羌活温经散寒、活血化湿,巴豆散寒止痛,芍药、细辛活血止痛,可缓解痹痛、肿胀、僵硬症状。

2.湿热痹湿热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热感明显、肌肉萎缩、痒痛难忍等。

主要是由于湿热邪气侵入人体,致使湿热毒邪郁积肉体所致。

此类痹证,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有木通、南星、车前子、蒺藜、泽泻、茵陈等,这些药物多为利尿清热、通经活络之剂,能缓解痹痛、肿胀、红肿、热感等症状。

3.气滞痹气滞痹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运动僵硬、肌肉萎缩等,主要由于气机郁滞不畅、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气滞痹主要以行气活血为主要措施,常用的药物有川芎、赤芍、乳香、没药等。

川芎能活血行气、舒筋活络;赤芍能凉血止痛、活血调经;乳香、没药可通经活络、扶正化气,从而缓解气滞症状。

4.血瘀痹血瘀痹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萎缩、色素沉着、皮肤硬实、裂纹出血等。

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畅所致。

痹证是一种临床多发疾病,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点之一。

在治疗痹证时,医生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经验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痹证方面的独特优势,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病症中的价值。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 治.ppt
演讲人
一般来说,痹症是因为人体受到风、湿等侵袭从而出现关节肿大,身体部位疼痛的 症状。在中医临床上,痹症可根据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常表现为关 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等,根据中医解剖概念可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 痹等。
如果疼痛部位出现不断变换的情况,则考虑为风痹;如果在天气冷的时候疼痛加剧, 在天气缓和的时候疼痛减退,则考虑为寒痹;如果出现疼痛部位固定,并在疼痛部 位有发麻的感觉,则考虑为湿痹;如果疼痛部位同时伴有肿胀以及灼烧感,则为热 痹。
皮痹、肉痹、筋痹、骨痹则是分别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皮、肉、筋以及骨疼痛、麻木 等的痹症。
痹症的治疗原则是达到将风、寒、湿、热从体内清除的效果。在治疗 上,风痹用防风汤,寒痹用乌头汤,湿痹用薏苡仁汤,热痹用宣痹汤。
如需使用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用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在发作时会感到肢体麻木、寒冷、疼痛等不适,严
重时还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我总结了一些中医辨证治疗痹证
的体会。

要注重辨证分型。

痹证的辨证分型有寒痹、热痹和湿痹等,每种分型所对应的治疗方
法和药物都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疼痛程度、发作频率、
肢体颜色和温度等,以确定是属于哪种痹证,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要从病因入手。

痹证的发病原因有外感邪气侵袭、湿气蕴结、气血运行不畅等多种因素。

对于外感邪气侵袭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发散寒邪或驱除湿邪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
湿气蕴结引起的痹证,可以选择祛湿化痰或络清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痹证,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或理气行滞等方法进行治疗。

要根据患者的病因特点来选用相应
的治疗方法。

要注重调理阴阳。

中医认为痹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理阴阳
平衡。

对于寒痹患者,可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对于热痹患者,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对于湿痹患者,则应选择健脾化湿的药物。

还可以通过脉诊、舌诊等方法观察患者的阴阳
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目的。

要根据病情进一步调整治疗。

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有时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出现波动
或者是并发其他疾病,这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适当增减用药剂量,或者添
加药物以强化治疗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观察与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痹证的辩证论治

痹证的辩证论治

痹证的辩证论治湖北名医李今庸:痹证的辩证论治痹证是人体遭受外邪侵袭后,邪气客于肌表经络,使气血流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症的一种疾病。

其发病与气候变化及居处环境有密切关系。

人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若受外界风、寒、湿、热等邪气的侵犯,人体正气又不足与乏抗争时即会发病。

当风、寒、热、邪与湿邪相结合时,最易稽留于关节,阻塞经络,致气血郁滞。

引起肢体关节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

故《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圣济总录●诸痹门》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由于感受邪气的性质不同,人的体质又各有差异,所以痹证的表现亦各不相同,一般可分为风寒湿痹与热痹两种类型。

其治法在祛湿的基础上各有侧重。

1、风寒湿痹肢体关节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尤以气候变化时加重,反复发作,病程缠绵。

有风邪偏盛者,见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称为行痹;有湿邪偏盛者,见关节酸痛沉重,称为着痹;有寒邪偏盛者,见关节疼痛剧烈,遇热则减,称为痛痹,治法各有不同。

(1)行痹肢体关节烦痛,且游走不定,时而在上肢,时而在下肢,舌苔薄,脉浮虚而涩。

风湿之邪搏结于体表,风重于湿,而正阳虚弱。

风湿留于关节,阻塞经络,气血流通不畅,故关节疼痛。

风性善行数变,故疼痛游走不定。

治宜散风祛湿止痛,用桂枝附子汤加味:桂枝12克制附子10克生姜10克甘草8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10克大枣4枚(擘)上8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温服。

日1剂,分2次煎服。

方中用桂枝解表散风,附子温阳止痛,生姜、甘草、大枣健脾和胃,运化水湿。

加防风、羌活、威灵仙增强散风除湿之力,尤其威灵仙可祛除十二经之风邪。

全方功能助阳祛风,适用于风盛之行痹。

(2)着痹关节酸痛沉重,屈伸不利,舌苔白,脉濡缓。

湿邪侵犯体表,留于关节,阻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故关节疼痛。

湿性重着,故关节酸楚沉重,屈伸不利。

『痹证』痹病的辨证论治

『痹证』痹病的辨证论治

『痹证』痹病的辨证论治痹病的辨证论治辨病邪偏胜风寒湿热为病各有偏胜,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

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胜;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胜。

一、辨证要点1、辨病邪偏胜风寒湿热为病各有偏胜,根据临床主症特征,分辨主导病邪。

如游走不定而痛者为风邪胜;疼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减者,寒邪为胜;重着固定,麻木不仁者湿邪为胜;病变处掀红灼热,疼痛剧烈者热邪为胜;病变处有结节、肿胀、瘀斑或肢节变形者,为痰瘀阻痹。

2、辨别虚实根据病程长短及全身状况辨别虚实。

一般突然发病,或发病虽缓,但病程短者多为实证。

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多虚实夹杂。

疲乏少动者多气虚;面色觥白,心悸者多血虚;肌肉麻木,肢节屈伸不利者多肝虚筋失所养;骨节变形,腰膝酸软,多肾虚骨痹不已。

二、治疗原则本病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故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因邪气杂至,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祛痰、化瘀通络等治法应相互兼顾,因邪气有偏胜,祛邪通络又各有重点。

正气不足是本病的重要病因,久病耗伤正气而虚实夹杂者,应扶正祛邪,且扶正有助祛邪。

风邪胜者或久病人络者,应佐养血之品,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寒邪胜者,应佐助阳之品,使其阳气旺盛,则寒散络通;湿邪胜者,佐以健脾益气之品,使其脾旺能胜湿;热邪胜者,佐以凉血养阴之晶,以防热灼营阴而病深难解。

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是虚证、顽痹的重要治法。

三、分证论治行痹症状:肢体关节、肌肉酸痛,上下左右关节游走不定,但以上肢为多见,以寒痛为多,亦可轻微热痛,或见恶风寒,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多浮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宣痹达经汤。

方以蜂房、乌梢蛇、土鳖虫、螳螂通经活络以宣痹;威灵仙、羌活、防风、秦艽、稀莶草、青风藤疏风祛邪;当归养血活血;穿山甲搜剔络脉瘀滞。

若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为风胜于上,可选加羌活、白芷、桑枝、威灵仙、姜黄、川芎祛风通络止痛。

若以下肢关节为主者,为湿胜于下,选加独活、牛膝、防己、萆藓、松节等祛湿止痛。

痹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证1、概述: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

2、病因病机:引起痹证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者为饮食药物失当,跌仆损伤,老年久病,外因者为感受风寒湿邪、风湿热邪。

病初病位邪在经脉、筋骨、肌肉、关节,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

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病理性质为虚实相兼,病理演变过程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3、诊断依据⑴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⑵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⑶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4、辨证论治:痹证的辨证要点是一辨邪气盛衰,二辨虚实。

行痹者,痹痛游走不定,为风邪盛;痛痹者,为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寒邪盛;着痹者,关节酸痛、重着、漫肿,为湿邪盛;热痹者,为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邪盛。

痰邪所致者,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瘀邪所致者为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实证者,为痹证新发,风、寒、湿、热、痰、瘀之邪明显;虚痹者为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者应祛邪通络,治疗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者应补肝肾、益气血。

具体证型分证论治如下:⑴风寒湿痹证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痛处游走,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为风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所致,治疗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选用防风汤加减:防风、麻黄、秦艽、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痹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

痹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

痹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痹,是闭阻不通的意思。

痹证,是指风、寒、湿三种邪气,或风、热、湿三种邪气汇集共同侵入人体,痹阻经络、关节,引起肢体、关节疼痛、酸麻等证。

包括风湿病、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

痹证的发生原因:主要由于机体虚弱,卫外阳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风、寒、湿三种邪气汇集在一起,乘虚共同从皮毛侵入人体,痹阻经络,留滞在关节,气血流通不畅,“不通则痛。

”遂构成风寒湿痹。

但风寒湿痹虽然是同时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所构成的,而这三种邪气侵入人体时,是有偏多偏少的,因而它的病变表现是略有不同。

例如风是阳邪,它的性质是流动的,如果是风邪偏多,寒湿两邪偏少的,则游走性疼痛比较明显,叫做风痹,又称行痹;寒是阴邪,它的性质是凝闭的,如果是寒邪偏多,风湿两邪偏少的,气血被寒邪凝闭不得宣通,故局部疼痛比较剧烈,叫做寒痹,又称痛痹;湿也是阴邪,它的性质是重浊滞着的,如果是湿邪偏多,风寒两邪偏少的,因湿邪滞着,侧表现局部肿痛酸麻比较明显,叫做湿痹,又称着痹。

同时,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后,虽然是构成风寒湿痹,但这并不是一成一变的。

因为它会由于正邪斗争,或患者体质偏热与及通过治疗等种种原因,则可以化热,便转化为风热湿痹;但风热湿痹也可由于直接感受风、热、湿三邪所致的。

痹阻经络留滞关节气血不畅风→风多寒湿少一游性风痹——行痹3化热湿→寒多风湿少→疼痛较剧→寒痹——痛痹痹→湿多风寒少→肿痛酸麻→湿痹——着痹)辨证分类和治疗:关于痹证的辩证分类,文献上未有统一的意见,有把风寒湿痹划分为风痹、寒痹、湿痹三个类型。

风寒湿痹病变的表现,虽有差异,但这样分类是值得研究的。

因为构成风寒湿痹的原因,并不是一种邪气独自侵入,而是三种邪气汇集在一起共同侵入才可构成的。

所以它的临床证状是三种证状同时出现的。

例如游走性疼痛,本应属风痹,但寒痹、湿痹也有游走性痛;又如剧烈疼痛,本应属寒痹,但风痹、湿痹也均有剧烈疼痛,痛到什么程度才属寒痹?没有标准,是很风·寒·湿,毛风·热·湿/皮→风热湿痹抽象的;再如肿痛明显,本应属湿痹,但风痹、寒痹也有关节肿痛。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
痹疾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寒湿痹:病情较重,疼痛剧烈,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沉细。

2. 湿热痹:病情较轻,疼痛较为隐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黄腻,脉滑数。

3. 气滞痹:病情较重,疼痛胀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质紫暗,脉弦滑。

4. 痰湿痹:病情较轻,疼痛较轻,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滑。

根据具体病情,可进一步细分辨证类型进行具体的治疗。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对痹疾进行治疗。

1. 寒湿痹: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可使用巴豆、乌九、紫苏等药物。

2. 湿热痹:宜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黄芩、蒲黄、红花等药物。

3. 气滞痹: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可使用柴胡、桂枝、当归等药物。

4. 痰湿痹:宜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枳壳、藿香、川芎等药物。

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保持关节的活动度。

同时,也要避免寒湿侵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以上是对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选用适当的药物。

参考文献:
- 《中医辨证论治学》
- 《中医临床指南》。

痹证(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痹证(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痹证(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辩证治疗方法痹证乃外邪侵袭人体引起肌肉、关节、筋骨不利的统称。

西医的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风湿症,皆属于中医痹证。

它主要由风、寒、湿三气所致。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行痹游走不定,痛无定处;痛痹筋骨疼痛,痛处相对固定;湿痹则疼痛而有肿胀、麻木。

风寒湿气在人体内停留日久,亦可郁而化热成为热痹。

所以临床上可将它分为二大类。

辦证施治1.风、寒、湿痹症见四肢关节疼痛,风气胜者为游走性,以寒湿为主者则疼痛部位固定,关节活动受影响,屈伸不利,局部可有胀,遇冷加剧,得温则减,恶风寒,身体沉重或烦痛,舌苔薄白,脉细、沉细或弦细。

治宜祛风除湿、宣痹止痛。

(1)独活寄生汤加减: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赤芍,川芎,生地,牛膝,杜伸,党参,茯苓,桂枝。

有祛风湿、强筋骨、补气血、补肾作用,扶正而祛邪,使肝肾强而痹证愈,运用于体痹证。

(2)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赤芍,甘草,麻黄,白术,知母,防风,炮附片。

《金匮要略》以它治疗“诸肢节疼痛”,“脚肿如脱”。

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处固定而关节肿胀者。

(3)痹汤加减:黄芪,当归,赤芍,羌活,防风,片姜黄,甘草,穿山龙。

有除湿疏风作用,其补气,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风散,驱散风湿而祛痹。

2.湿热痹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于热者亦复不少,多见于风湿热病人。

病者发热口渴,咽红面赤,关节红肿,痛处固定,屈伸不利,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宜养阴清热凉血通络。

《温病条辨》谓:“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色灰滞,面目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方用防己,杏仁,连翘,滑石,山药,苡米,半夏,蚕砂,双花。

痛重加片姜黄海桐皮,有红斑者加秦艽,大青叶,忍冬藤,板蓝根。

清热疏风,使汗出,退热消斑。

关节痛重加牛膝,海桐皮、琋草。

“寒伤阳,热伤阴”,湿热痹证日久伤阴则症见阴虚盗汗,五心烦热,心悸气短,舌质红,脉细数,临床上风湿性心肌炎迁延日久就属于这种情况治疗宜宣痹汤合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米)加减。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痹症多与气滞血瘀、寒湿痰浊、脾胃失调等有关,治疗痹症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较重、不适于按摩、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2.寒湿痰浊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酸胀、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

3.脾胃失调型:主要表现为肌肉酸软无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缓。

二、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采用香附、川芎、丹参、当归等药物,促进气机畅通,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2.寒湿痰浊型:祛寒湿,化痰滞。

可选用艾叶、独活、荆芥、半夏等药物,驱寒湿,化痰浊,舒缓疼痛。

3.脾胃失调型: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化湿,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三、具体方案1.气滞血瘀型方案:[方名]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丹参、赤芍、香附、桃仁、红花、郁金、生地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2.寒湿痰浊型方案:[方名]祛寒湿散[组成]艾叶、独活、荆芥、僵蚕、半夏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研磨成粉末状,每次取5克,加入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连服10天。

3.脾胃失调型方案:[方名]健脾养胃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炙甘草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四、辅助疗法1.中医按摩:可以采用推拿、拔罐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拔罐可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2.针灸疗法:适用于局部疼痛较重或病情较久的患者。

可以选择针刺、温针、电针等疗法,每次疗程一般为10-15次,每周1-2次。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对痹证的辨证治疗有了一些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

一、辨证分型痹证根据致病因素、病程发展和病情变化可分为风寒湿邪痹、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寒痹、燥痹等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我们需要通过仔细询问病史、观察病情变化和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进行准确的辩证分型。

二、辨证要点1. 风寒湿邪痹:病情多开始于四肢关节,患处红肿疼痛,寒凉感明显,重者有寒战、发热等表现。

2. 风湿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晨僵和寒湿化热。

3. 寒湿痹:患处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寒冷感重,活动受限,晨僵。

4. 湿热痹:关节肿胀、疼痛明显,热感重,尤其在夜间加重,可出现红肿、温热、湿热疮等表现。

5. 寒痹:患处关节冷痛,活动受限,寒冷感明显,疼痛缓解后有冷感。

6. 燥痹:皮肤干燥,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痛苦难忍。

三、治疗方法根据痹证的不同分型,我们可以采用针灸、艾灸、推拿、中药煎服等治疗方法。

针灸是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效果;艾灸则可以温通经络,散寒燥湿,舒筋活络;推拿可以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调理经络,舒缓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中药煎服则可以根据具体的辩证要点,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四、辨证治法1. 风寒湿邪痹:辛温解表、祛风祛寒、理气活血。

2. 风湿痹: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 寒湿痹:温经散寒、湿祛除痹、活血止痛。

4. 湿热痹:清热利湿、祛风活血、舒筋活络。

5. 寒痹:温经散寒、活血舒筋、温补阳气。

6. 燥痹:滋养阴液、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以上仅是痹证辨证治疗的一些基本体会,实际临床中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只有准确辩证,在具体治疗时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同仁有所帮助。

痹证中医辨证治疗

痹证中医辨证治疗

痹证-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疾病科属】内科【辨证论治】痹证是指肢体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西医之风湿病,则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临床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表现。

2、一般发病比较缓慢,部分开始可有发热、汗出、口渴、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而出现关节症状。

3、往往呈渐进性或不规则的发作性。

4、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抗“O”增高,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等。

痹证发生主要由于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其中尤以风寒湿三者杂至而致病者为多。

病机主要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可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常见。

临床辨证应辨清风寒湿,热痹的不同。

热痹以关节红肿热痛为特点;风寒湿痹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

其中偏于风胜者,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行痹;偏于湿胜者,以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着痹;偏于寒者关节痛剧,疼痛不移为痛痹;病程日久者,可出现痰瘀痹阻气血及肝肾亏虚。

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活血舒经通络为基本原则,后期还应配以补益正气之法。

风寒湿痹型【证见】肌肉关节疼痛酸麻,或有肿胀,遇阴雨寒冷则疼痛加剧,得热痛减,口淡不欲饮或喜热饮。

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1、主方:蠲痹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处方:羌活、独活、秦艽各12克,海风藤30克,桂枝、当归各10克,川芎6克,威灵仙、白芍各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若风胜者,加防风、白芷各10克。

湿胜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

寒胜者,加川乌头、熟附子各10克,细辛3克。

2、中成药⑴追风透骨丸,每次9克,每日3次。

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⑶风湿药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⑴除痹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桂枝、羌活、独活各9克,川芎10克,虎杖、寻骨风、木瓜、白花蛇、防风各12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症的中医辨证论治一、概述(1)概念“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

指阻闭,突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而为痹病。

(2)分类五体痹——皮、肉、筋、骨、脉痹(是中医解剖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皮肤、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五因痹——风、寒、湿、热、瘀五型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五脏痹——肺、脾、肝、肾、心痹(3)西医疾病范畴以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为主,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1)病因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1外因①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凑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以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②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1.2内因①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②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此外,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键,湿热痰浊内生;或跌扑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筋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2)病机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留注经络关节,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根据感受邪气的偏盛而分为不同的痹证,如风邪偏盛而为行痹,寒邪偏盛而为痛痹,湿邪偏盛而为着痹,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热邪偏盛而为热痹;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闭阻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病久使正气耗损,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症候。

总结: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三、诊断要点(1)发病特点: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

(2)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肢节痹病的症状学特征。

因致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麻木;或肌肤麻木;或肢节灼热而痛,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

(3)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4)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

四、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1.1辨别寒热:风寒湿痹与热痹。

《古今医案按》“湿热与风寒,痹症两大纲”①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特点且发病一般较急;②风寒湿痹则虽有肢体关节疼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及全身发热等表现,多为舌苔白,脉缓,病势较缓,遇阴雨天气常使疼痛加重。

1.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1.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

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1.4辨痰瘀:关节漫肿,结节,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紫暗、瘀斑,脉弦涩。

(2)治疗原则:中药治疗:总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

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1]。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

针灸治疗:总以通经活络止痛,行痹兼活血祛风为主,痛痹兼温经散寒,着痹兼除湿化浊,热痹兼清热消肿,行痹、痛痹、着痹针灸并用,热痹只针不灸,泻法[2]。

(3)中药治疗①行痹:辨证依据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症:恶风或恶寒,喜暖,肢节屈伸不利。

舌脉: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药:防风汤加减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

②痛痹辨证依据: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缓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药:乌头汤方解: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除湿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

③着痹辨证依据:主症:肢体关节重着,酸胀,疼痛。

兼症:肢体和/或关节肿胀,皮色正常,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

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滑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药:薏苡仁汤方解:苡仁、苍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川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除湿;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④尪痹辨证依据主症:病程长,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明显兼症:疼痛时轻时重,筋脉拘紧,曲伸不利;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无华;或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舌脉:舌暗红,有瘀点,脉细涩辩证分析:痰瘀交结,寒湿凝聚——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正虚邪恋——疼痛时轻时重;筋损骨腐,关节变形——筋脉拘紧,屈伸不利;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肌肉痿缩,形瘦肢冷,面色无华;肾督亏虚,脊骨失充——脊柱僵硬,脊以代头,尻以代踵;瘀阻于内——舌有瘀点,脉细涩治法:补肾散寒,涤痰化瘀,搜风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3]方解: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补益肝肾;川芎、当归、茯苓、白芍、党参补益气血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其他:六经辨治[4]:痹症初起多见邪在三阳之证,可按三阳证相应之法治疗: 风湿在表,治以发汗散邪; 邪郁化热,治以清热宣痹; 少阳气郁,治以调气和血。

若痹症日久从阳入阴,正虚邪恋,则取决于中焦脾胃的功能状态,以及肝肾阴血、阳气充盛与否,分别治以调补脾胃、温肾养肝、养血通脉,即按六经病三阴之证治疗。

痹证用药中的注意事项:李向荣教授治疗痹症临床经验[5]:对于风寒湿重者,可加用海风藤、威灵仙、乌梢蛇以加强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也可酌情加用川乌。

而经过多年临床使用,川芎常用至10~15 g,白芍用至20~30 g。

方中合用加味二妙散,以加强祛湿之功,薏苡仁可用至60~90 g,酌情加用黄柏。

对痹证的病程较久,抽掣疼痛,肢体拘挛者,常配伍全蝎、蜈蚣、白花蛇、乌梢蛇、露蜂房等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的虫类药,痹症日久,患者多有痰湿、血瘀,一般不用当归、熟地,以免滋腻阻滞气机,不利于经络疏通。

臧堃堂认为本病辨证应以祛风为先[6],辅以补气血、调肝肾、祛痰瘀,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上善用药对组方配伍,药效甚佳,使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得以减轻,同时也充分证实了合理运用药对配伍在治疗痹症方面的优势。

(4)针灸治疗1.1普通针刺方法处方:局部取穴(以痛为腧),并根据部位循经取穴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肘部:曲池、天井、尺泽、少海、小海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脊背:大椎、身柱、腰阳关、夹脊髀部:环跳、居髎、秩边股部:伏兔、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部: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等邪无所依附,“通则不痛”,痹痛遂解。

加减: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各部位均可加阿是穴。

操作:各部位腧穴常规针刺。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肾俞、关元用灸法或温补针灸法。

经筋其他:吕元海[7]认为生活中许多事物都会引起痹症,如劳役过度、禀赋不足、大病、季节气候异常、起居调摄不慎等。

汗法是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发汗的方式祛除邪气,使气血流畅、营卫调和。

在汗法治疗饮用的热水中加入大枣、红糖、枸杞、生姜,其中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大枣与红糖具有补血中气的作用,再配合针灸具有舒筋活血的功能,这也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措施,局部部位可促进其血液加速流通,提升炎症物质的吸收,加强肌肉活动群,以刺激内源性物质达到止痛的效果。

1.2五体刺五体刺的概念见于《素问》和灵枢,将针刺的深浅度,按病位的深浅排列为皮、脉、肉、筋、骨刺法。

《灵枢·官针》“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筋痹治筋:刺筋法——关刺、恢刺肉痹治肉:刺肉法——浮刺、分刺、合谷刺骨痹治骨:刺骨法——“输刺”、“短刺”脉痹治脉:刺脉络法——豹文刺、络刺、赞刺皮痹治皮:刺皮法——毛刺1.3筋针刺法痹症,以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筋膜等组织,最易出现疼痛与运动受限等,或挛缩、积聚、粘连、结节、条索等筋痹症状的病理性改变。

筋针“以痛为腧”,寻找筋结点、结筋病灶点、阳性筋结点等施以筋针治疗,有快速的疗效,可更好地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病变状况及促进关节活动[8]。

1.4筋痹解结三维刺法基于“诸筋皆属于节”之理论,经筋在肢体呈现网络状、藤攀状、框架状、编笼状、层次状的结构,将上下肢、躯干等网织成一个立体结构,即呈现出经筋在关节处的三维立体构织。

在关节前、侧、后施行三维刺法,多行纵向三维刺,可以是以疼痛最明显的一侧用针施治为主的多针三维刺[9];同一病变较深部位,也可是局部分层三维刺。

对于诸如膝骨关节病、半月板损伤、或颈腰部局部以横向症状为主者,也可以行横向三维刺。

基于“经筋结聚”理论之解结三维针刺法。

四肢关节或骨骼处,是各经筋在循行中主要结聚之处,是多维结构,多呈现“条”“束”“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