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高中《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1.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4.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5.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6.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7.万里:指远离故乡。
8.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9.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0.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11.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12.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3.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4.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杜甫《登高》全诗译文鉴赏《登高》鉴赏答案
杜甫《登高》全诗译文鉴赏《登高》鉴赏答案《登高》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注解】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形容白发多,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犹言困顿,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韵译】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登高》【写作背景】杜甫的《登高》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登高的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登上高山,可以壮观天地之间,大江浩浩荡荡永远向前,不再回还。
万里黄云翻动,连风也带有颜色,长江激起九道白浪,犹如雪山耸立。
(我)喜欢作庐山的歌谣,兴致是因为庐山而起。
闲暇时对着石镜来净化我的心灵,谢公游历之处长满了青苔。
早已经服用了还丹,看破了世间之情,弹奏着琴心三叠,修道之事已经初成。
遥望仙人居住在彩云之中,手把荷花直奔玉京。
先期在九垓之上等待,愿意接引卢敖游历太清。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绘了诗人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修道的向往。
诗的开头“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诗人站在高山之巅,远眺天地,感受大江的浩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着“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描绘了天空中的黄云和长江的白浪,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诗的第三句“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诗人表示自己喜欢作庐山的歌谣,兴致来源于庐山。
这里的庐山,既是诗人所登之山,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诗人通过对石镜的观赏,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想起了谢公的行踪。
这里的石镜,既是诗人自省的象征,也是对谢公的敬仰之情。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诗人表示自己已经服用了还丹,看破了世间之情,修道之事已经初成。
这里的还丹,象征着修道的成果,表达了诗人对修道的向往。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诗人遥望仙人,手把荷花,直奔玉京。
这里的仙人,既是诗人所向往的境界,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人表示自己愿意在九垓之上等待,接引卢敖游历太清。
这里的九垓,象征着极乐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杜甫《登高》解释赏析大全
《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二、注释1.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3.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5.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6.万里:指远离故乡。
7.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8.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9.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10.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11.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12.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3.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
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作品原文登高⑴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⑵ , 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无边落木萧萧下⑷ ,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⑸ ,百年多病独登台⑹;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⑺, 潦倒新停浊酒杯⑻;1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⑵啸哀:指的叫声凄厉;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2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译文风急天高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着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存诗1400多首,有传世;题解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着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评解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杜甫的《登高》诗意
杜甫的《登高》诗意
1、《登高》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3、《登高》赏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听到的。
诗人描写的主要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
风急、快,突出风的迅猛。
风儿急急而去,是那样的无情。
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好像故意欺负作者,匆匆离作者而去,可以想见此时他那悲苦的心境。
天高带给人一种苍凉、空旷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
猿呢?作者用啸声,并且是哀凄的啸声。
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哀凄之声让人动容,声声刺透他那几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来形容,可见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显萧瑟,传达凄凉之意。
沙白,可见岸边白沙漫漫,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
鸟,正是没有依靠所以徘徊而不肯离去,就像这时候飘泊无依的杜甫,这只鸟是不快乐的。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落木”用“无边”、“萧萧下”形容。
体味诗句,我们似乎看到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
高考《登高》原文及译文一览
高考《登高》原文及译文一览高考《登高》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原文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原文注释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登高》原文·翻译·赏析
《登高》原文·翻译·赏析《登高》赏析【原文】登高——[唐]风急天高猿啸衷,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此停浊洒杯。
【注释】猿啸哀:猿猴的啸鸣声非常哀伤。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小洲。
鸟飞回(huái):鸟因“风疾”而打旋。
落木:落叶。
萧萧: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状态。
万里:指四川和家乡有遥远的距离。
百年:犹言一生,形容年老。
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繁霜鬓:如繁霜染过的白发,指白发。
潦倒新停浊酒杯:因肺病刚刚戒酒,故曰“新亭”。
【翻译】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悲哀,水中的小洲上,沙鸥在天空不停地盘旋。
无边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东流。
每到悲秋时节,总免不了为自己长期在万里之外的客居飘零身世而慨叹,如今拖着年老多病的孱弱身体,独自登上高台。
纷繁复杂的烦心恨事已使两鬓霜染,在这穷困潦倒之时,却又不得不放下往日消愁的酒杯。
【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一生屡受挫折,生活窘迫,晚年病死在去湘江途中。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当年杜甫居住在夔州,在九月九日重陽节那天,诗人登高远眺有感,遂写本诗。
前四句重点是写景,但景中亦含情。
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便从细微之处着眼,描绘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觉到的具体景物。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排列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自然事物,每种事物后边都用一个字或词巧妙恰当地加以形容,“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虽然没有一句写登高,也没有一个字点名秋天这一季节,但句句不离登高,字字饱蕴秋意。
没有秋,便不会有“风疾”、“天高”和“猿啸哀”的所感;不登高,便不会有“渚清”、“沙白”和“鸟飞回”的所见。
诗人将这多种物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一幅萦绕着悲凉萧瑟气氲的画面,流露了诗人心中无限凄凉。
《登高》原文、译文及注释
《登高》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原文: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照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i选自《杜诗详注》卷二十(中华书局2015年版)。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
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落叶。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意思是,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
〔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苦恨〕极恨。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
登高原文,翻译,赏析
登高原文,翻译,赏析登高原文,翻译,赏析登高原文,翻译,赏析1【原文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韵译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评析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
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登高原文,翻译,赏析2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宋朝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译文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注释秋波媚:词牌名。
双调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
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
《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作品原文《登高》⑴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
[1]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2]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渚:水中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生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潦倒:哀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
译文1: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译文2:风这样急,天这样高,猿猴的叫声是如此悲哀;水这样清,沙这样白,鸟儿飞去又飞回。
那无边无际的树林里,落叶萧萧飘落;那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浪涛滚滚而来。
在这悲凉的秋天,我离家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在这思亲的节日,我拖着病体,独自一人缓步登台。
生活真是太艰难了,痛苦和烦恼使我的白发一天比一天多,再加上病体潦倒,最近竟连一杯苦酒也不能喝了。
赏析:《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越发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
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正是这种绝望孤寂悲苦无端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
《登高》其诗,八句皆为偶句,在律诗中已属少见,而其信手拈来,卓然成章,巧夺天工,全无痕迹,似无心为之,竟浑然天成的通脱磊落,又足令赏诗者击节赞叹做诗者废然忘返。
《登高》原文及注释
《登高》原文及注释《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高》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登高》原文及注释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唐杜甫《登高》翻译及赏析
唐杜甫《登高》翻译及赏析原文: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回旋。
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堕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万里悲秋感慨长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赏析:《登高》可能是《九日五首》中的一首,只因写得格外成功,远胜其余四首,故尔为编诗者独立出来。
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登高原文注释及翻译
登高原文注释及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译文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赏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
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
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原文及翻译讲解
作品原文
《登高》⑴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
[1]
注释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2]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句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
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
“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
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
新,指初次出现。
“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评解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
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
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