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8.短文两篇
8.短文两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2)【活动二:月亮·民风民俗】 请写出两种有关月亮的民风民俗活动。 示例:中秋节赏月、中秋夜放天灯、中秋夜舞火龙。 (3)【活动三:月亮·文化宣传】 请为“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主题探究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至少运用一 种修辞方法) 示例一:月,传悠久文化;月,寄人间真情。示例二:月,你如一位翩 翩仙子,款款走进多少文人墨客的梦中。
语文课件
星
巴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星星,美丽的
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
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
星星……”
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__A__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天
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 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语文课件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 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 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 内容。
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8.短文两篇
语文课件
◆走近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 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
语文课件
语文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件+教案+练习
精读细研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 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 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 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 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 有力证据。
恐龙无处不有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
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
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 理论的正确。
合作探究
作者为了更好地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 紧密相连的”这一内容,在文中运用了多种 说明方法。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划出这些句 子并分析其作用。
合作探究
1.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 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 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 、 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岛屿( yǔ ) 深渊( yuān) 携带( xié ) 两栖字(音易q错ī )
铱( yī ) 潮汐( xī )
劫难( jié ) 排斥( chì )
膨胀(zhànɡ) 追溯( sù )
二氧化硅( ɡuī )
俯冲( fǔ ) 流逝( shì ) 覆盖( fù ) 抵达( dǐ ) 趋势( qū ) 衍射( yǎn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1]
第二单元6 雪(鲁迅)7 雷电颂(郭沫若)8 *短文两篇(巴金)日月9 海燕(高尔基)10 *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6、《雪》说课稿一、说教材《雪》是人教版版,八年级(下)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
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象中。
鲁迅为人们谱写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一)教学重点: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背诵课文有关段落二、说学法指导人们常因鲁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语言而感到深奥难懂,所以,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本文的一大关键。
1、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
“披文以入情”,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采的语句,并摘抄、背诵。
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小组探究、品味,提出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
用心感受,深入体验,以形成个性化的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一)以诗词、画、导入:看到“雪”的画面,你会想到哪些诗句,或说一下画面之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诗人岑参笔下的诗句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的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静谧的风景画。
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水晶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
面对凛冽的朔风。
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
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
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三)融入文本:1、师范读,学生倾听想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8《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倘使:凭栏:轰轰烈烈: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_____________》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日》《月》。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
1.听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
《第8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一、有情感地朗诵散文诗,明白得作品内涵;二、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期性和目的性,明白得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育学生踊跃的文学试探和欣赏能力,能斗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观点;课前预备:一、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奇;二、阅读了解巴金及其要紧作品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专门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咱们一路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题目课件飞入,由日、月,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敞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请大伙儿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不是确实是想表达对光明的酷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世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而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佩服,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咱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讨《月》下面,咱们一路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垂头思故乡”。
“ 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现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异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想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试探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想念上呢?一、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观点;——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什么缘故还有嫦娥奔月的传奇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想念着什么二、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嫦娥奔月,咱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不是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凉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奇要求:语言流畅简练4、教师点拨……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凉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如此想,可不能够呢?上学期咱们是不是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给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听潮》《湖心亭看雪》阅读分析人教版
《短文两篇》《听潮》《湖心亭看雪》阅读分析(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解答:.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解答:“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解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解答: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解答:..……共谈‖高峰……仙都‖……①层:引子,引出写景②层:具体写景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解答: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解答.月色美,触景生情。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解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解答.月色皎洁。
空灵。
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解答:.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______,再______,最后______。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巴金《日》《月》)
自读《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
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
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
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
huá n
yuá n
姮
研读《日》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 作者的理想,它成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 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
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研读《日》
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 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
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
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 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
里才会说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 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 赞美月亮。
自读《月》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
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
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关于“月亮”
的古诗句,并整理在读书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8课《短文两篇 》(教师版)
厦门五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2012级语文学科教学案上课时间:第周星期主备杨荣珍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备课组成员课题:8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2. 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难点)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中作者表现的思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导学】1.知识储备:(1)作者简介: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fú)甘。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背景简介:《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瞬.间(shùn )旸.谷(yáng)tǎng使(倘)一cuō(撮)皓.月(hào )姮娥..(héng)(é)3.整体感知:请简单复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夸父逐日:相传在黄帝王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
于是开始逐日,和太阳赛跑,在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水之后,在奔于大泽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
小组评分()【课堂探究】1.《日》这篇课文出现了2个意象:飞蛾,夸父,你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了吗?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飞蛾——扑火而死;夸父——逐日这里,火与日实际上成了光明和温暖的象征,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不懈地追求光明和温暖,在光明、温暖与生命之间,他们一致舍弃生命,选择光明和温暖。
重庆市渝北区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
word课题 短文两篇——《日》《月》短文两篇课型 新课课时 第一课时导学 目标知识与能力记住巴金及作品和本文的重要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重点难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重点通过朗诵,读出那日月的赞美之情。
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朗读和合作探究日月的光、热和冷。
点 导学思路学习难点理解《日》《月》的主题以“读”带动课文理解。
等级初评优 ( )良 ( ) 合格( )不合格( )导学过程共案(集体讨论)年月日个案(教师补充) 年月日一、 课前学习( 20 分钟左右)(A 级)目标导航记住巴金及作品。
记住本文的重要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知识巴金:原名 李尧棠 ,某某某某人,现当代著名 文学家 ,主要作品《激流三部曲》《 家 》 《 春 》 《 秋 》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引起巨大反响。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 1940—1941 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1/5word而发。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瞬.间(shùn)旸.谷(yáng)一撮.(cuō,zuǒ) 皓.月(hào)倘.使(tǎng)浸.润( jìn ) 姮.娥.(hénɡ é) 夸.父(kuā)2.课文理解⑴《日》这篇短文通过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 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 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
《月》 这篇短文, 通过对 寒冷月光入侵 的细腻感受, 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像 姮蛾 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
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
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
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
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
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
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
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
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
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案4:第8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学习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第一课时〖课前预习〗㈠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㈡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0年至1941年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课堂导学〗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旸谷()一撮灰()皓月()姮娥()2、解释下列词语:皓月:露台:旸谷:二、导入:三、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⒈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2.朗读(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2)、同学自读(3)、课内朗读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4)、分组朗读全文四、合作研讨⑴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⑵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⑶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⑷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⑸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⑹“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⑺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⑻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课堂小结〗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扑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学给人以启迪和教诲。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优秀课件(52张ppt)
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
⑵四时俱备(四季 )
⑶晓雾将歇(消散)
⑷夕日欲颓(坠落)
⑸沉鳞竞跃( 指水中潜游的鱼)
⑹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5、翻译下列句子 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 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⑶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 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 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 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 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合作探究
品“月色之美”
• 1.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 么特点?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要求:不但会解释,而且能联系旧知。)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 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答谢空中白演书示书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记承天寺夜游
导入新课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 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 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乃至生命。 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 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8 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短文两篇》将乐四中彭美芳一.教材分析巴金的《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两篇充满意趣的散文诗,写于1941年,正值八年抗战期间,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对光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体现了作者对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理想而献身的仁人志士的高度赞美。
这两篇散文诗篇幅短小,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教学本文的重点就是使学生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探讨性。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了解神传说故事入手,感受巴金笔下日月的特点,通过理解作者的个性解读,明白作者写作的良苦用心和人生追求,从说读到品读到议读到拓展写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1.学情分析鉴于八年级学生对散文诗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对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评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鉴于学生们深层次阅读感悟能力薄弱,在讲解主旨突破重难点时,要鼓励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大胆表述,不要拘泥于文字本身,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透过文字,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个性解读,捕捉作者在特殊的年代内心的情感律动。
学生能讲述文中的神话故事,理解其内涵深意,并能个性解读寻常事物,用多情的笔,抒写心灵之声!3.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朗读、说读、品读、议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深意,领悟作者对人生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并学会个性解读寻常的事物,激起心灵之声。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传说故事内涵深意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背景,领悟特殊年代里,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希望,信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评述故事传说,品评关键语句,培养对散文诗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2.教学难点:充分展开想像,理解作者对人生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学会运用象征手法四.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赞美教学反思《日》《月》是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两篇散文诗,这节课先通过拆字游戏,激发想象,激趣导入,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读音更准确,并深入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文章的铿锵之美和幽深细腻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短文两篇巴金
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在对比阅读中分析《日》、《月》。
过程和方法:
在对比阅读中分析《日》、《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对比阅读中分析《日》、《月》。
教学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2、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洛、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 位文学大师。
夫人:萧珊。
原名陈蕴珍。
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
1 9 4 4年5月8日结婚,
1 9 7 3年因病在京逝世。
儿子:李小棠。
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 李小林。
《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文本探究:
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
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
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 ,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
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 ,“月光冷得很” ,
“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苏轼的“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 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把两文贯通起来, 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 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 而事物在对比之下, 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 这就 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 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所 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 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 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 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 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
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 还是渴 死在旸谷的夸父, 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 他们都代表 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 念。
五、课堂小结: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 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 理解在这样一个 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六、作业
1、300 字摘记
2、语文作业本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今天讲授巴金的《短文两篇》 --- 《日》、《月》,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 脍炙人口的作品,讲授此课我首先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本科的写作背 景、写作时间, 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
其次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
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 如 “日”“飞蛾”“夸父”“月”“姮娥”等,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 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 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 神话故事,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在讲课中,由于教师过于着急,对这些 内容讲解较少,而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说,所以此环节处理不好。
“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 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本文的铿锵之美,因此授课中我注意朗读,让学 生多读,在读中读准生字,了解内容。
其实, 我们教师明明知道为了更好的突出课堂效应,加强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 放手让学生学会日
发光、发热 飞蛾扑火、夸父
逐日 不如 死生
轰轰烈烈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月 冷冰、死光 姮娥奔月 寒冷、寂寞 对生
者的期望)
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但真正做起来就忘到了脑后,课堂上总怕学生掌握不好,而自己就为学生包办一切,讲个没完。
讲完这一课我还是有这样的体会,因此,今后的课堂我还是要多反思,认真备课,以更好的进行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