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 产的专业化及社会分工已广泛发展,往 往在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在全 国甚至于全世界寻求在该领域发展最好 的合作伙伴,以求质量的完美。正因为 如此,同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和地 区为了协作的需要,相互投资占很大比 例。
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 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 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 变性,追求个性。
• 我国在1978年进入工业化起步阶段,1998年进入工业化工业化加速阶 段,付出和牺牲巨大。例如,在1952-1960年的8年间,中国工业总产 值增长了4.36倍,工业净产值增长了4.41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和净 产值却负增长了3.6%和16.4%;制造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国内市场上工 业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在工业内部循环配置,没有
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 造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持区域经济增长达到 较高的速度,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 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 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 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 要力量。
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 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 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 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 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 务等等。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 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 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 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形成关联效果;工业化的加速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效率提升,这段时期
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是建立在扩大投入的基础上的,产出效率并没有得 到相应的提升。
其次,对国内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的研究发现,根据产业结构高 度的水平值,各省市可以分为三个阶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 辖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大于1,处于第一阶梯;广东、江苏、浙江、山 东、辽宁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在0.5和1之间,处于第二 阶梯;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产业 结构高度则在0和0.5之间,处于第三阶梯。
2、产业结构高度
产业结构高度表面上是不同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本质上 是一种劳动生产率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
占的份额较大,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较高。但是,一般
说来,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有量纲的数值,而产业的产值比重则是一个没
有量纲的数值。因此,我们必须将“劳动生产率”指标标准化。为了使
如果说第一、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财富的 生产,那么第三产业则主要是服务并繁 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 产。
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 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国 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 渔业);
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意 味着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 来,他们由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产业 工人,集聚到城镇中从事着效率更高的 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从而带动城市化 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人们把 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两 条主旋律,缺一不可。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
首先,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国际比较发现,产业结构高度的演 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发达经济的产 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1,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则显 著地低于1(表2)。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值越接近1, 表明其离完成工业化的终点越近。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 看,至2008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二分之一。但 是,产业之间并不是均衡的,第三次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明显 快于第一、二次产业,第一次产业和第二、三次产业之间的 距离正在拉大(表3)。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 段,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过渡的阶段。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 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 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 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 中推广普及。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 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 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 天技术等等。
规律。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 证研究,得出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 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律。
1、钱纳里六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
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 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 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 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 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 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
第三讲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包括地区GDP的增长和人均GDP 的增加, “不论采取何种办法,只要一个国家的 商品产量和劳务量提高了,我们就可以 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1]
[1] [美]德怀特·H·帕金斯等:《发展经济学》,14页,北京,经 济科学出版社,1989
得我们的产业结构高度指标不仅可用于判断工业化的进程,还可用于国
际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标准化公式为:
LPitN
ຫໍສະໝຸດ Baidu
LPit LPif
LPib LPib
在这里,我们将钱纳里(Chenery,1986)的标准结构模型中的人均收入706美元作为工业化的起点,而将人均收 入10584美元作为工业化的终点(原文以1970年美元计算,工业化起点是140美元,而终点是2100美元,本文将它 折算成2005年美元;通过美国的CPI数据可知,1970年美元换算成2005年美元的换算因子为5.04,本节中所有其它 美元数据都以2005年美元计算),在这一时点之后,经济将跨入发达经济阶段(世界银行2005年划分的发达和不 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的标准是10725美元,与本节10584美元的差异很小,可以忽略)。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 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它各业, 它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 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 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 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 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 等等;
3、罗斯托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1)传统社会阶段 (2)起飞前的准备阶段(手工业/商业) (3)起飞阶段(条件:生产性投资提高;有工业部门担任的
主导产业高速发展;有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 (4)向成熟推进的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三、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 个性发展的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 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 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表1: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个 区域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 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区域发展阶 段的跃迁。换句话说,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 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各阶段不 是截然分开的,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区域同时 具有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产业结构所具备的某 些特征。特别是当区域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时, 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很快,这时必须加强研 究其发展方向和变化速度,把握时机,把资本 投向即将获得高速发展的新产业。
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
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其中: 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 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 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二次产业以外 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 主要特性。习惯上,将第一次产业、第 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分别简称为第一 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 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 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 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
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 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 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 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
表2 2005年世界典型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
表3 1978-2007年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演进
• 中国的持续增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整个东亚崛起的大环境之下。 从1980到1998年短短19年,按制造业在总出口中的份额来衡量,新加 坡从43%上升到了86%,泰国从25%上升到了74%,马来西亚从19%上 升到了79%,印度尼西亚更是创造了从2%到45%的神话,中国也从 48%上升到了87%;同时,即使东亚那些最早工业化的香港、台湾和韩 国等国家和地区,在这十九年期间该比例也基本没有跌破它们在80年代 初就达到的90%的高比例水平,始终维持在90-95%之间 (Dicken,2003:48)。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 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 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及社会 福利事业等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 军队、警察等。
3、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 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
产业结构
企业
产业
产 业 内
经 济 学 微观经济 基础理 学 论
应用经 济学
产业组织
国民经济
产 业 间
宏观经济学
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 级。有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是否实现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产业结 构的升级都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 前提条件的,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步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意味着区 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 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 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 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 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 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 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 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的下降。
最后,对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时序比较发现,从1985 年开始,中国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时期。除了 1989—1991年期间出现短暂的波动以外,产业结构 高度一直稳步推进。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 进入加速提升阶段,中国经济也逐渐走入优化产业 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 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
从平均的视角来看,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已经完成了工业 化,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非均衡增长造成的, 除了上海较接近以外,北京、天津距离完成工业化尚有一段距离。 中国各省区的数据普遍显示,第三产业的增长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带 动很大,第一、二产业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表3 2007年中国典型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