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1)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4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配置
衡量产业结构演进水平或高度的标准。
2.相似性系数法
相似性系数法是以某一区域(通常为产业结构高的区域)的产业结构为
参照标准,将本区域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公式为:
=
σ
=1
2 2
σ
=1
(4.1)
A为被比较的区域,B为参照区域, 表示产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及其度量方法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重心变化或产
业升级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不同产业间存在相对收入差距,如制造业比农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商业比制造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这种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向
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感应度系数:
=

=1 )/

2

=1 σ=1 )/
(4.11)
>1,说明i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即波及效果
较强的产业。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2.关联产业
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主导产业升级是推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主要通过新主
导产业替代和原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
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方向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
➢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和优化应具有产业配套性
的产业分类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200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四版《所有
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21大类。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五讲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五讲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筱原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两基准。需求收入弹性越 大说明产品潜在市场容量越大;生产率上升速度越快说明技术进 步越快,单位产品的耗费越低,能够吸引各种资源向该产业流动, 从而促进该产业更快发展,促进国民收入较快增长和经济快速健 康持续发展(筱原三代平,1957)。
产业关联基准:美国经济学家A.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 中,主张不均衡发展战略,提出将产业关联效应作为主导产业选 择的基准,也即产业关联基准。发展政策的目标应挑选和集中力 量发展那些在技术上相互依赖、产业关联效应强烈的“战略部 门”,即主导产业部门。这种产业是前向和后向联系的有机结合 (赫希曼,1991)。
一般利用投入产出逆阵系数表定量计算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在各产 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的矩阵关系中设R =(I-A)-1,R被称为投入 系数矩阵(列昂惕夫逆矩阵)。设rij是列昂惕夫逆矩阵R中第i行, j列的元素,其经济学含义是:j部门生产每单位最终产品时i部门的 总投入量。由此下面我们将用产业感应度指标和产业影响度两个指 标来衡量产业的关联度。
定权系数为bj(j=1,2,3,……,m),各产业各项指标的原 始数值为xij(i=1,2,3,……,m;j=1,2,3,……,m)。由于 各个数据的单位不统一,所以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转
化,设经过转化所对应得标准数据为zij,则产业的主导
地位综合指数yi为:
m
yi bjzij,i 1,2,3...,n
主导产业的变迁(日本)
日本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变更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1868—1930年,以纺织工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棉纺 织业;第二阶段大体是1946—1960年,以电力工业为主导, 重点发展火力发电事业,后期把钢铁、石化、机械等工业 发展提上日程;第三阶段大体是1960—1970年,以重化工 为重点,以石油化工、钢铁、造船业为主导,但同期也制 定了三次机械工业振兴法,促进了机械工业的合理化和高 度化,这一阶段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钢铁工业的迅 速发展,为机械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第四阶段是本 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是世界经济动荡和危机时代, 以汽车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和以家电及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 电子工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四讲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四讲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前提是存 在着区域贸易。因为率先投入的部门要 想带动全地区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 规模经济,而当部门规模扩大之后,必 要有庞大的市场。显然,落后地区不可 能满足其要求,必须向其他地区输出, 这是非均衡增长的关键所在。
三、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1、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 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所以,区域开发理论是以区域经济增长 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 用理论。
2、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1)增长极模式(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大行其道于60年代,没落于70年代)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 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 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 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 但是,主导部门的发展不可能是凭空造就的,必 须落实到一定的地点。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 佩鲁( Francois Perroux)把这种主导部门集中 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与纳克斯的均 衡增长观点是一致的,他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大 推进的三个理论基础: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需求的不可分性和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正由 于三个“不可分性”,部门间的增长只有相互 协调,经济才有可能增长。大推进理论是指: 在一个足够大的外部资本的推动下,增长在区 域的各个部门间推进,造成部门之间的相互需 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连锁效应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 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 理论基础。“连锁效应” 包括:前向关 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 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 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 应;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第3、4、5、6章)马工程
入要素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
•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
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
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
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
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
长率等于区域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服务行业就业数
量(收入水平)与总就业数量(总收入水平)之比仍为常数。但如果
常数a0不等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不等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如果a0小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大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反过
来如果a0大于零,则区域总收入增长率小于基础部门收入增长率.
用该模型预测长期趋势时,其主要的缺陷是乘数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一、区外需求: 输出基础理论
(五)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 根据输出基础模型,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
立起输出基础产业。
1. 区域优势产业的概念
• 第一,区域优势产业是一个比较概念,它是一个区域在区域之间同类
产业比较基础上所确认的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产业。
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
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五)高额消费阶段
• 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
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
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区域发展阶段》知识点剖析

《区域发展阶段》知识点剖析

《区域发展阶段》知识点剖析探究点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探究活动下表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搜集的四个地区的经济数据,分析表中数据,思考下列各题。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A5408.81.647.451.040627B11674.48.850.241.014908C4340.919.540.040.5656 5D1180.023.840.236.03140(1)你认为A、B、C、D四地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哪些?为什么?(2)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是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答案(1)A、B属于发达地区。

两地国内生产总值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高。

(2)D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小,国内生产总值低(3)不正确。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

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

反思归纳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1)常用指标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2)综合性指标为了全面地量度区域发展水平,人们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探究点二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二讲集中、专业化与集群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二讲集中、专业化与集群

1.077726 0.255673 0.648987 0.648223 0.846356 0.991139 0.197131 0.969702 0.671093 1.460124 1.893535 0.68522 4.803996 1.739955 # # 0.240971 1.092542 0.327793
Lij Li LQij = Lj L
说明该部门的产品除区内消费外, 当LQij >1说明该部门的产品除区内消费外,还可以向外输出,由此 说明该部门的产品除区内消费外 还可以向外输出, 可以认为j产业是 地区的专业化部门, 产业是i地区的专业化部门 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 可以认为 产业是 地区的专业化部门,LQij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 产业是i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当LQij≤1时,则认为 产业是 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时 则认为j产业是 地区的自给性部门。
(一)衡量专业化的传统指标
衡量地区专业化的传统指标大体分为贸易指标和生产指标两类。国家和地区的专 业化最终是通过贸易表达的,所以贸易指标是研究专业化的最理想的指标(胡兆 量等,1987)。由于统计指标的限制,国内地区之间往往缺乏贸易方面的统计, 一般多采用生产指标。从生产指标来看,主要有总值比重、人均产出等指标;从 贸易指标来看,常用的主要有区域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
(二)区位商与集中系数
在区域经济学中, 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 区专业化部门。 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 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 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1、区位商计算公式是: 、区位商计算公式是:
1.149856 0.0772615 0.3355056 0.3814904 0.772437 0.8308299 0.1608424 0.6557605 0.8209655 1.4603201 1.898134 0.5531429 2.604183 # 0.4651494 # 1.2905739 2.4683791 0.0496558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 的主要特征。 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 可以分为三大类: 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 天技术等等。 天技术等等。
第二,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 级。有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是否实现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产业结 构的升级都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 前提条件的, 前提条件的,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步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意味着区 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第ຫໍສະໝຸດ 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包括地区GDP的增长和人均 的增长和人均GDP 的增加, 的增加, 包括地区 的增长和人均 不论采取何种办法, “不论采取何种办法,只要一个国家的 商品产量和劳务量提高了, 商品产量和劳务量提高了,我们就可以 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 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1]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 来衡量。 均GDP来衡量。这既是衡量经济增长的 来衡量 重要指标, 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 所不同的是,仅仅有人均GDP的增 准。所不同的是,仅仅有人均 的增 长是不够的, 长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与此相伴随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钱纳里六阶段论 、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 个准工业国的 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 个 阶段, 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 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 动的。因此, 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学》第四章 区域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 种植业、林 业、牧业和 渔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包括采 掘业、制造业、 自来水、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和建筑 业;
除第一、第二 产业外的其它 各业,它又可 分为两个部分: 流通部门和服 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 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其中建筑业 和矿业性质单一,这里主要阐述制造业内部的演化 规律。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 化可分为三个过程:
1. 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 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
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见效 快,吸收劳动力多,原材料可以从传统产业农业中 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因此通常成为区域工业化起步 的首选产业。
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落后国家产业结构经 历三个阶段:
进口阶段 国内替代阶段 出口阶段
在对其产 品的需求 增加,而 国内生产 困难时, 靠进口满 足需求;
在国内生 国内生产 产该种产 条件日益 品的条件 改善,产 成熟后, 品生产成 以国内产 本降低, 品满足需 市场竞争 求,替代 力加强, 进口产品; 产品转而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资料工业, 但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大于资本 资料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为2.5左右;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与资本资料工业比重大 致相似,霍夫曼系数约为1;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所占比重大于消费资料工业,霍 夫曼系数小于1。
一般讲,资本资料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生 产属于轻工业。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 比重增大
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原因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ijing'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Possible Reasons
作者: 李东军[1];张辉[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8-15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红利;需求收人弹性
摘要: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偏离份额法等方法,研究了1979—2011年北京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且从产业结构红利和需求收入弹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此关系产生的原因。

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其原因是北京市1978年以后资源主要是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而北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差别不大,以致北京市的产业结构红利并不显著,而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需求收入弹性相差不大。

因此,作为全国率先发展的北京市,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更多依赖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行业自身效率的改善,而不是依赖于市场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效应。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

作者: 刘伟[1];张辉[2]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北京100871;[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页码: 98-11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摘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发生相应的经济结构转型,那么就很难实现国家经济地位的根本改变。

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中结构高度的演变,可以发现,我国从1998年开始进入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我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三分之二;我国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高度演进虽然有一定时滞性,但二者整体上是相互吻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 产的专业化及社会分工已广泛发展,往 往在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在全 国甚至于全世界寻求在该领域发展最好 的合作伙伴,以求质量的完美。正因为 如此,同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和地 区为了协作的需要,相互投资占很大比 例。
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 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 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 变性,追求个性。
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 段,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过渡的阶段。
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 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 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 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 中推广普及。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 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 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 天技术等等。
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 造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持区域经济增长达到 较高的速度,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 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二产 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 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 要力量。
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 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 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 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 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 务等等。
最后,对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时序比较发现,从1985 年开始,中国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时期。除了 1989—1991年期间出现短暂的波动以外,产业结构 高度一直稳步推进。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 进入加速提升阶段,中国经济也逐渐走入优化产业 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 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
如果说第一、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财富的 生产,那么第三产业则主要是服务并繁 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 产。
2、中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 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国 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 渔业);
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的划分 克拉克把区域的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
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其中: 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 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经 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二次产业以外 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 主要特性。习惯上,将第一次产业、第 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分别简称为第一 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企业
产业
产 业 内
经 济 学 微观经济 基础理 学 论
应用经 济学
产业组织
国民经济
产 业 间
宏观经济学
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 级。有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是否实现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产业结 构的升级都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 前提条件的,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步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意味着区 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意 味着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 来,他们由传统的农民转化为现代产业 工人,集聚到城镇中从事着效率更高的 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从而带动城市化 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人们把 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两 条主旋律,缺一不可。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讲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包括地区GDP的增长和人均GDP 的增加, “不论采取何种办法,只要一个国家的 商品产量和劳务量提高了,我们就可以 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1]
[1] [美]德怀特·H·帕金斯等:《发展经济学》,14页,北京,经 济科学出版社,1989
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化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 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 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 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 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 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 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 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的下降。
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 个性发展的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 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 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表1: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个 区域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 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区域发展阶 段的跃迁。换句话说,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 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各阶段不 是截然分开的,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区域同时 具有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产业结构所具备的某 些特征。特别是当区域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时, 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很快,这时必须加强研 究其发展方向和变化速度,把握时机,把资本 投向即将获得高速发展的新产业。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 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 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 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从平均的视角来看,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已经完成了工业 化,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非均衡增长造成的, 除了上海较接近以外,北京、天津距离完成工业化尚有一段距离。 中国各省区的数据普遍显示,第三产业的增长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带 动很大,第一、二产业距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表3 2007年中国典型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
3、罗斯托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1)传统社会阶段 (2)起飞前的准备阶段(手工业/商业) (3)起飞阶段(条件:生产性投资提高;有工业部门担任的
主导产业高速发展;有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 (4)向成熟推进的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三、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形成关联效果;工业化的加速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效率提升,这段时期
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是建立在扩大投入的基础上的,产出效率并没有得 到相应的提升。
其次,对国内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的研究发现,根据产业结构高 度的水平值,各省市可以分为三个阶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 辖市的产业结构高度大于1,处于第一阶梯;广东、江苏、浙江、山 东、辽宁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在0.5和1之间,处于第二 阶梯;河北、河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的产业 结构高度则在0和0.5之间,处于第三阶梯。
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 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 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 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
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 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 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 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
表2 2005年世界典型国家的产业结构高度
表3 1978-2007年中国的产业结构高度演进
• 中国的持续增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整个东亚崛起的大环境之下。 从1980到1998年短短19年,按制造业在总出口中的份额来衡量,新加 坡从43%上升到了86%,泰国从25%上升到了74%,马来西亚从19%上 升到了79%,印度尼西亚更是创造了从2%到45%的神话,中国也从 48%上升到了87%;同时,即使东亚那些最早工业化的香港、台湾和韩 国等国家和地区,在这十九年期间该比例也基本没有跌破它们在80年代 初就达到的90%的高比例水平,始终维持在90-95%之间 (Dicken,2003:48)。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 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 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及社会 福利事业等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 军队、警察等。
3、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 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 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它各业, 它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 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 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 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 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 等等;
规律。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 证研究,得出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 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 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律。
我国当前产业结构高度
首先,对产业结构高度的国际比较发现,产业结构高度的演 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发达经济的产 业结构高度显著地大于1,发展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家的产业结构高度则显 著地低于1(表2)。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高度值越接近1, 表明其离完成工业化的终点越近。从产业结构高度的视角来 看,至2008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大约走完了二分之一。但 是,产业之间并不是均衡的,第三次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明显 快于第一、二次产业,第一次产业和第二、三次产业之间的 距离正在拉大(表3)。
• 我国在1978年进入工业化起步阶段,1998年进入工业化工业化加速阶 段,付出和牺牲巨大。例如,在1952-1960年的8年间,中国工业总产 值增长了4.36倍,工业净产值增长了4.41倍,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和净 产值却负增长了3.6%和16.4%;制造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国内市场上工 业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在工业内部循环配置,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