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石泉县池河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2)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2 回延安(2)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2 回延安(2)

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理解诗歌所表现的中心;2、初步了解信天游的风格和特色,学习诗歌抒情所采用的手法;3、使学生感受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的情感。

重点难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由感情的朗读诗歌;2、学习诗歌抒情的手法,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1、(音频播放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2、教师声情并茂:这是一首最具陕北特色的民歌,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它将我们带到了那个纯朴热情、苍凉奔放的神秘地方,在那里更有我们中华革命的圣地----延安,一个曾经为无数青年向往的地方,一个曾经作为中华之灯塔的地方,一个让诗人贺敬之无限感激并深情热爱着的地方,当久别后的赤子满怀期冀的回到那里,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让我们一起陪诗人回延安,感受那份真挚的深情厚意!活动2【讲授】诗歌赏读一、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中国山东省枣庄人。

1940年赴延安,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有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回延安》、《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后与丁毅等合著歌剧《白毛女》。

《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

二、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成诵3、教师正音、正字三、诗歌赏读1、读出内容学生通过分别朗读诗歌的五个小节,分别概括每小节的内容(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赞延安)2、读出情感学生再读诗歌的五个小节,分别概括每小节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并且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激动、兴奋---感激、怀念--高兴、喜悦---豪迈、热情---赞美、热爱)3、读出修辞学生逐节赏析能够表现诗人情感的词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本文采用的修辞方法以及信天游特有的手法和特色。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初中教学设计01【教材分析】《回延安》编排在八(下)第一单元,双线组元中人文主题是“民俗文化”,它与《安塞腰鼓》所写地域都是黄土高坡,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为诗歌中的比染上了鲜艳的红色,它与黄土高坡的原色交融在一起,熔铸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泥灭的真情。

作为写延安的一首现代诗,用了“信天游”的调子,形式与内容得到了统一,化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样式来抒写革命情怀。

0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加之本诗情感直白、显豁、读懂诗人回到延安的激动、喜悦、兴有不困难,但这首诗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其通过预习的质疑集中在延安为什么是母亲形象及其延安精神的理解,也就是诗人的“大我”形象所以以展诵为核心任务进入课堂,“读经典诗文,品世间真情”设定为为合作探究的主任务。

03【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都明确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凸显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04【教学目标】围绕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个核心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05【教学构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朗诵贺敬之的诗作《回延安》,录制一份有声作品,参加近期我校经典诵读社团倾情打造推出的《朗读者》栏目展诵。

活动主题为“陕北情延安魂”。

共有两个任务,分别为“读文学经典,品世间真情;品红色经典,赓精神血脉”第一个任务下又设置了两个活动:引文入境,再现“贺敬之”的心路历程;以声传情,还原“贺敬之”的回乡情感;两个任务结束后,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将粗读与细读相结合,精读与深思相结合,,感受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大意;品读,赏析诗歌写法;悟读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延安精神。

06【教学环节】课是从阿宝唱的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入手的,让学生在感知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初步领会民歌在音律上、情感上的特点,同时借助图片出示陕北特有的风物,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02)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02)

2 回延安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6.齐读第4小节
7.思考: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示: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指生回答,师进一步质疑你从哪地方看出来的?从而明确诗歌的内容。
①同桌交流,指生回答。
②师明确:
回延安 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 回忆过去,再点喜悦之情
回 延 安 话延安 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诗语言特色,并明确信天游的形式。
(课件出示)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它的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通常为两句一段,长度由一段至几十段不等。每句字数不定,但基本上以七字句为主。句中多用叠字句。修辞上多用比兴、夸张等手法。歌手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有时旋律上稍加变化。
(老师过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就是一个作,一篇作品最具一格的标志,刚才同学们从......不同方面品读了诗歌,可以说是真正地走进了作者心底。请用同学们再读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营造一种氛围,通过追忆过去延安的难忘岁月,展现今昔延安的风土人情,引导孩子发扬延安光荣传统,珍惜幸福生活,建设新中国的心愿,引领孩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2:我们不能忘记红军过草地吃树皮草根的日子,我们应该谨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生活,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全体起立面对国旗庄严宣誓。
这首诗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斗争生活,据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有必要介绍早年“延安青年”的革命活动,让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
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更容易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底。
三、学习新课
(一)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生读(2生读)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第二课时教案

2《回延安》教案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分段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分段安排:第一部分——男生第二部分——女生第三部分——教师第四部分——全体同学第五部分——师生共读二、总结这首诗歌的特点。

这首诗是贺敬之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信天游与我们平时接触过的唐诗宋词、现代诗歌有哪些不同之处。

可以从结构、情感、语言、修辞等各方面入手分析。

(注:分析的过程中仍然要求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

学生分析,教师补充总结。

)这首诗歌的特殊之处在于以下几点:1.两行一小节,全诗共写了33小节,66行。

诗中一般一节一韵,但根据内容的需要,也常一韵连用数节。

如第一部分6、7节写亲人相会时,连用了“带”“来”“怀”三个韵脚。

第三部分5、6节连用了“根”“任”“人”三个韵脚,第7、8节又连用了“花”“拉”“话”“花”四个韵脚,渲染了欢聚时的喜庆气氛。

尤其是第四部分2、3、4节连续用“镜”“中”“平”“虹”“明”“风”等韵,大大强化了赞颂延安新貌的语气,这些连韵之处,读来朗朗上口,能使人“心潮逐浪高”。

2.大量使用了比兴,而且努力使上句与下句在内容上有切近的联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喻战士成长,就十分亲切、自然,它不光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

再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等,这里是比,运用得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里是兴,联想丰富,感情深切,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味。

第02课 回延安(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02课 回延安(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3.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重点难点】1.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生活、战斗、成长,和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他们离开延安奔赴全国各地。

这些人离开延安后,对延安魂牵梦绕。

若干年后,他们回到延安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体会一下这种心情。

(板书:回延安贺敬之)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3.把握诗歌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分析诗中的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贺敬之,生于1924年,诗人,剧作家,山东枣庄人。

1945年与丁毅联合执笔写成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

诗作有《放声歌唱》《十年颂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

2.了解背景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

1940年至1946年,贺敬之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与当地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6年,诗人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3.文体知识(1)课件播放:歌曲:阿宝——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2)信天游简介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探究信天游形式特点,理解其作用。

3.分析延安母亲形象,体会诗人深情。

4.了解信天游的发展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学工具:教案,ppt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贺敬之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回延安》。

(板书:回延安)看看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温暖记忆。

二、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yì)县(今枣庄市)人,诗人、剧作家。

1940年,16岁的贺敬之来到延安,接受延安革命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革命诗人,并与当地军民结下深厚情谊。

1945年抗战胜利后离开延安。

他是在延安成长的革命诗人,对延安怀有最真挚的感情。

代表诗作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等。

三、写作背景1956年,贺敬之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回延安》。

四、信天游让形式自由起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请同学们浏览诗歌,观察诗歌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诗歌一共分为五个部分,每部分两句为一节。

2.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韵律。

明确:节奏自由,形式活泼;节内押韵。

3.分组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及韵律。

4.全读齐读诗歌。

小结: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五、信天游让内容直白起来1.朗读诗歌,思考:本诗围绕“回延安”写了哪些内容?①表达重返延安时的激动之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②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③描写亲人欢聚时的热烈场面,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 回延安(第2课时)

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2课 回延安(第2课时)

回延安(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2.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3.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采用的陕北民歌的写作方法,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特点。

2.感知诗中描绘的陕北高原自然景象、文化景观,以及陕北革命老区人民的群体形象,领会其中的地域特色、文化意蕴。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特点。

2.通过对比本诗和信天游民歌形式,理解本诗采用的陕北民歌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之所至,不能遏止——让我们齐声朗诵《回延安》,重现其中“极度欢乐”的场景,回首那段难忘的岁月吧!1.分段编排。

第一章——男生,第二章——女生,第三章——教师,第四章——全体同学,第五章——师生共读。

2.诵读展演。

新知探究一、写法探究【活动内容】1.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

诗人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了他对延安最浓烈的感情。

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诗人运用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何种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词语的词性、修辞手法、具有地域特色的场景和语言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学生先找到与这几个方面相关的句子,再结合具体内容思考。

2.这首诗哪些语句用了比兴的手法?教师先讲解比兴的手法,再让学生分别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3.结合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上与以前学过的现代诗相比有何特点。

教师可以找一首学过的现代诗,先带领学生明确一般现代诗的形式特点,然后分析这首诗的不同之处。

4.说说《回延安》在运用“信天游”的形式上产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1课时了解到的“信天游”的文学常识,再结合这首诗的形式特点,自由说说其在运用“信天游”的形式上产生的变化,并稍加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富有地方色彩的词句和多种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归纳本诗在形式上与“信天游”的异同,让学生去发现本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02 回延安(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02  回延安(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1.如果把题目“回延安”改成“去延安”或“到延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2.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有什么好处?
3. 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4.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教师进行引导,总结)
三、课堂检测
1.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B.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2.下列有关《回延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抒情性强,有口头传唱的意味,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B.诗歌的抒情线索可以概括为“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诗人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
动作、语言和场景等来间接抒发感情的,诗中并无感情的直接流露。

C.诗歌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诗歌的第九、十节(“树梢树枝树根根……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了比兴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延安亲人密不可分、血肉相连的关系和母亲延安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传达出了革命儿女对母亲延安的眷恋、感激之情。

《回延安》第二课时示范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回延安》第二课时示范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

2.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诗人对革命事业革命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事业革命人民的热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民歌的质朴表达。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背诵课文,读出感情来。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咱们初步接触了著名作家贺敬之笔下的陕北民歌《回延安》,这节课咱们继续来探究这首赋予地方特色的诗歌,体会它的意味与深情。

二、重点探究(一)鉴赏第三部分1.第三部分1、2节描写出什么样的团聚场面,怎样描写团聚场面?描写出了亲切热烈团聚场面。

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整体描写了人多、大家亲密无间的热烈氛围。

2.前来团聚的都有那些人呢?他们带给读者什么感受?写三辈人都来团聚,“白头发”,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革命立下了功劳。

青年人,表明后辈的成长,体现着亲切喜悦的感情。

小孩儿显示了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关系的传承,表现明朗欢乐、无拘无束的气氛。

3.第三部分形成了什么样的结构?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一部分先总写场面,再分别具体描写人物,最后总括收结,构成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亲人团聚激情满怀、亲切热烈的真实动人情景。

(二)鉴赏第四部分1.第一节抒发了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效果怎样?抒发了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使用了反复、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

2.写出延安什么样的外貌,运用什么写法?写出了延安城一派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景象。

运用了象征、排比、拟人、叠词的手法。

3.第四部分结尾延安新貌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感情。

(三)鉴赏第五部分1.第五部分前三节描写了什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概括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

构成排比诗节的形式,都以延安特定的处所和事物,象征延安在三个革命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二、【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读研结合 合作讨论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题,设疑自探(5—10 分钟)
学 生 通 过 欣 .由 于 这 是 一 首
1、【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赏 歌 曲 初 步 离学生所处年代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 体 会 信 天 游 较远的诗歌,因
么地方的民歌呢?提到陕北,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 的 曲 词 特 此 应 以 “ 信 天
著名的革命圣地——延安。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收 点 , 简 单 谈 游”的歌曲艺术
集,说说你说了解到的延安。看来大家对延安有了 听后感受。) 导入,对信游游
情都有很好效果。
导,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
三、局部细品,质疑再探(5—10 分钟)
1、 生质疑,师补充:词中的“母亲”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具体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情?
再读诗,提
2、诗中哪些语句体现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出质疑
四、归纳小结,学用延展(8—10 分钟) 板书设计: 回延安 重见亲人的喜悦之情 忆延安 回忆过去,再点喜悦之情 回 延 安 话延安 亲人相见时的热烈、喜悦 看延安 眼见延安新貌的喜悦之情 祝延安 展望前程的喜悦 (内容分析) (作者情感)
1、走进文本,读中悟情
自学,完成 歌的能力
学生自读,汇报学习成果:
导学案中的 对比自己所做的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划分诗的节奏 问题
批注,矫正思维
和重音。
学生动手标 偏差
(2)抽学生读,并以第一小节为例,让学生谈谈 注诗的节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设计

2《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朗读诗歌,概括诗歌每部分的内容;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播放音频)同学们,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就是具有陕西风情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颂扬红色政权的歌曲,全曲用西北人民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

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描绘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革命历史史实,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贺敬之以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诗歌——《回延安》。

(板书:回延安)看看中国的革命圣地延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温暖记忆?二、预习检测1、知识链接(1)延安市,隶属于陕西省,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省会西安。

延安位于陕北金三角经济协作区腹地。

历来是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

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回延安》教学设计回延安第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诗人在延安生活过,病成长为革命诗人,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

诗人对延安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沿岸的巨变,展望沿岸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革命年代了解不多,教学时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

同时学生也对陕西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也比较陌生,所以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和地方方言。

目标确定①感知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厚谊。

②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朗读味语言,把握“信游”的形式特点和语了解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扣住题目,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活动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诗人兼剧作家贺敬之,为延安写下了一首诗-《回延安)。

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推测他若干年前在延安待过。

当他再次回到延安,又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学生活动(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设计意图从革命圣地延安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比读诗歌,初探情感基调教师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

2.抽生选读诗节。

3.听读《回延安》视频朗诵,读准字音,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握朗诵的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1)字音:糜子(méi) 登时(deng) 油馍(m ó) 脑畔(pàn) 眼眶(kuàng)(2)节:轻重缓急及传递情感的不同尤其关注省略号的朗读技巧例如:(激动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深情地)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2 回延安 第2课时-人教八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2 回延安 第2课时-人教八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2回延安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2.朗读这首诗,理解诗作采用的陕北民歌写作方法,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以及语言形式特点。

3.感知诗中描绘的陕北高原自然景象、文化景观,以及陕北革命老区人民的群体形象,领会其中的地域特色、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难点:擅用比兴和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比兴”的学习是本诗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安,激动满情怀(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对上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复习巩固。

二、课文学习(一)理解研读1.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

(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

(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2.诗中有一些陕北的地名,是不是可有可无呢?请大家查找有关信息,思考一下,然后讨论交流。

如:延安、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延河、二十里铺、杨家岭、枣园。

延安:延安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帝的陵寝就在延安境内,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

杜甫川:延安城南的一条小河。

柳林铺:延安城南的一个村子。

1956年诗人到延安,在那里受到群众欢迎。

延河:是黄河的支流,延安第二大河。

被称为“中国革命母亲河”。

二十里铺:延安城东的一个村子。

1945年诗人离开延安时群众欢送到那里。

杨家岭:延安城北的一个村子。

1938年11月-1947年3月中共中央所在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河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设计年级八科目语文任课教师李万波授课时间 3.4
课题《回延安》第二课时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1、以本诗为例,探究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感受本诗浓郁的地方特色。

2、品析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3、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
命传统。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1、以本诗为例,探究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感受本诗浓
郁的地方特色。

2、品析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
难点
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
统。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
类型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来源
介绍知识目标图片A G拓展知识2分钟自制
讲解过程与方

图片A E建立表象5分钟下载
观看过程与方

图片A E帮助理解5分钟下载
练习知识目标图片J I积累知识2分钟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
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编号:05
设计一、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
《回延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
入体会。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试选两三个
诗节做简要分析、概括“信天游”的特点。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时的生活细节和场景。

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师生活动:
1、学生带着作者的情感齐读诗歌。

2、学生以本诗为例,探究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感受本诗浓郁的地方特色。

师巡视,提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探究:①章法上②韵律上③语言上④艺术上。

3、全班交流,师板书。

4、师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为例,讲解“比兴”的艺术手法。

播放PPT。

5、学生找出诗中用了“比兴”的句子,分析它的作用。

交流、互评。

三、拓展积累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到相关的例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师生活动:
1、学生勾画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在课本上做批注,师巡视、点拨。

2、交流,互评,师挑个别句子讲解、强调。

播放PPT。

四、课堂练习
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五、作业布置
1、继续背诵课文。

2、完成《绩优学案》的基础关和阅读理解。

以本诗为例,探究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特点,感受本诗浓郁的地方特色。

品析夸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抓关键语句,揣摩诗歌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