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评价及复习总结与

合集下载

历史试卷分析(精选20篇)

历史试卷分析(精选20篇)

历史试卷分析(精选20篇)本卷为开卷试卷,共两大题29个小题,总分100分,题型分选择题和综合题,分值比为50:50。

1 25题为单项选择题,其中1 6小题是考查世界古代史,7 17小题是考查世界近代史,18 25小题是考查中国近代史,26 29小题为材料分析综合题,其中26小题13分,考查世界近代史,27小题10分,28小题13分,均考查世界近代史,29小题14分,考查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分值比为70:30.2、试卷的主要特点(1)立足基础,设计灵活命题能紧紧围绕教材,以新课程历史课标为指导,没有出现偏题和怪题,试题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整套试卷能够从书上直接翻阅到的题目很少,绝大部分的题目都需要学生经过必须的分析、比较、演绎、概括才能解答出来,试题资料来源于课本,但设计上显得灵活多变。

(2)时代感强,凸现时政热点试题时代感在选择题第2、3、7、12、18、20、23、25题及综合题第28、29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分值为47分,约占总分的一半。

资料联系到近期各地召开的两会及上海世博会,关键时期应对的改革,中日关系,两岸关系,中国的崛起等资料,尤其是是第29题,以中国的屈辱与崛起为线索,激起学生思考中国在当今世界应对金融危机的作用,不得不保经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实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这些题目紧扣时事,却又未脱离学生学习、知识及本事范围。

(3)概括性大,立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本事概括性大,突出表此刻选择题5、7、8、11、18和四个材料分析题上。

其中综合题均是大跨度,高概括题。

第29题一个题目考了整个中国近现史的发展过程,可谓高度浓缩。

这些题目充分考查了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本事和实际运用本事。

(4)做到学科渗透,注重课程合作在新课改中,每一个科目都不可能是孤立,封闭地学习,他们相互渗透,相互整合。

这份试卷也很好地贯彻了这个精神。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专题9 考点19《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专题9 考点19《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高考专题考点复习试题及答案专题9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19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远古农业的产生B.古代中国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农时观念出现2.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3.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

这反映了汉代()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4.下图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

该壁画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反映了当时()A.战争对农业的破坏B.农业耕作的场景C.家庭手工业的兴盛D.庄园经济的发展5.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

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

这主要说明()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6.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宋人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备”。

这反映了宋代()A.土地私有不断深化B.税制发生重大调整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7.南宋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023年普通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2023年普通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2023年普通高考历史试卷评析一、试卷结构处于新老高考并行和新旧课标交叉使用的高考,出现“3+3”“3+1+2”新高考与传统的“3+综合”三种考试模式,依据新课标的推行与统编教材的使用,部分省市对试卷结构做了调整,今年历史学科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试卷结构。

传统文综的模式即将退出舞台,基于旧课标的文综试题在整体风格和题型结构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

从通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大体持平,基本符合教材的实际,避免了各部分内容考查比重失衡和随意性的问题。

从模块角度分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考查内容的选取及其所占比重,与前几年相比,体现以下突出特点:政治史略有增加、经济史基本持平,文化史的内容略有降低,文化史的考查比重略低于政治史和经济史的比重。

今年的25分大题都采用了中外相联的方式,各部分的比重也有一定灵活性。

以上表明,2023年的试题结构与往年相比是稳定的,各断代史和模块、试题的覆盖率都保持基本平衡,体现了试题的公平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2.202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新高考历史试卷突破了实行多年的文综试卷的成例,以独立的学科试卷形式呈现,在考查范围、试卷结构等方面做了很大调整,尤其是广东、河北、江苏、湖南对试卷结构调整幅度较大,取消了选做题。

尽管各卷在题量上略有差异,但整个试卷结构已大体趋同了。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和统编教材的使用,一些省份的老教材退出舞台,高考试卷中的选做题也随之终结。

按照历史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参照统编历史教材的必修、选择性必修安排,在必备知识考查上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将分散在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有机的结构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对选择性必修模块的考查,既有单独命制的选择题,也有与必修相关内容融在一起综合考查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这一做法,符合历史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既体现了“四翼”中综合性的要求,也符合历史学科综合化、体系化的学科特色,同时,也方便于试卷的编排和试题的命制。

河南省历史高考复习试卷及解答参考

河南省历史高考复习试卷及解答参考

河南省历史高考复习试卷及解答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位古代中国的历史学家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司马迁B、司马光C、班固D、范晔答案:A 解析: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著作之一,其文笔优美,叙事详实,因此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其他选项中的司马光、班固、范晔也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但此题所指的正是司马迁。

2、在抗日战争中,哪次战役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A、百团大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第三次长沙会战答案:B 解析: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它不仅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也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称平型关大捷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其他选项中的战役也都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但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更为深远。

3、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中国共产党成立D. 长征胜利【答案】B. 五四运动【解析】五四运动是一场发生于1919年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这场运动不仅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次大规模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唐朝初期实行的均田制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A. 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B. 导致了中央集权的削弱C. 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 增加了对外贸易的依赖【答案】C. 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均田制是唐朝初期推行的一项重要土地制度,旨在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税收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5、以下哪位古代中国历史人物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 司马迁B. 班固C. 贾谊D. 王安石答案:A解析: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选择A选项。

某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教学总结

某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教学总结

XX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教学总结【整体特点】XX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试卷内容上表现新课程理念,切近中学历史教学,坚持对骨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

在维持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革和创新,其中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题对学生的能力有较高要求。

XX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以稳为主”,试卷结构平稳,同时题目平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无偏怪题,难度控制比较理想。

1.整体上维持了与去年高考试题的稳定。

无论是题型,仍是考试内容,XX年的历史试题都与以往高考试题的大体一致,维持了基础性、综合性和时期性,这对于习惯了的以往命题风格和做题技能的考生来讲,等于吃了定心丸,每一个考生都可以冷静面对,从容应考。

2.注重核心知识和骨干知识的考查,题目所选角度多是涉及关乎人类社会和民族、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所学骨干知识为依托,以新情境为载体,通过阅读材料和逻辑推理、迁移知识和整合记忆,考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题目所涉及的问题。

3.在传统得以继承的前提下,天津卷还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比较突出的体此刻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和考查,和对社会热点问题更直接和快速的反映与揭露。

【命题趋势】1.表现新课标理念,实现平稳过渡。

试卷紧扣天津考试大纲,考查最骨干和核心的历史知识,注重考查考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表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方式为依托,以能力考查为目的的命题要求。

2.突出表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

试卷大体涉及到了历史学科的各个核心素养要求,比如选择题中关于史料实证的题目涉及第3、4、五、六、10题共5题,涉及时空观念的题目有二、7、九、11题共4题,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素养的考查也不同程度的有所表现。

3.突出历史研究和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表现了历史学科为现实服务的史鉴功能。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功效展示是XX年以来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试卷直面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以此为载体切入,考查历史研究的大体素养和方式。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延续“宽广融通”的风格,立意深远,视野开阔,题材丰富。

三套试卷在坚持“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同时,呈现出稳中求进的特点。

“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试卷考查了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及“四史”、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有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文化自信,彰显历史学科的文化意涵和育人功能。

其次,试卷聚焦核心素养,彰显新课程理念,贴近时代、贴近教材、贴近教学实际,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再次,试题以丰富多样的素材为载体,呈现古今中外重大史事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中的生活,思考、探索生活中的历史,关注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的重要议题,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意识和时代使命感。

“进”,突出表现在两个层面:纵向来看,三套试卷保留了开放性试题,加大了对学生叙事能力考查的力度。

横向来看,新课标卷的变化最大,一方面选考题退出,试卷结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试题立足于统编教材,考查内容更加丰富、立体。

试卷的题型和形式与此前文综试卷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保证了考生的稳定发挥,实现了平稳过渡。

试题的新变化,并没有给考生的作答带来障碍,保证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发挥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作用。

一、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时代主旋律新高考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铸魂育人的有效途径和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风向标。

2023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注重品德修养、关注世界与时代的变化。

试题中巧妙融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追根溯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丰富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评析(全国卷甲卷)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评析(全国卷甲卷)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一题一句:去年就三个题
•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都是80年代,今年又来,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典型反押题的意思。考察 方式依旧简单,还是那句
•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话现代中国一定要背精确
时间。
解析
• A.199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算是基本理顺。
• B.材料信息是供销社积极性上升,对应时期的经济改革只能 是经济责任制。这个词有点新意,但不稀奇,因为农村当年 搞的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个是土地,这个是生产资料 ,仅此而已。
• 重视历史解释能力:每一个选择题都需要考生结合素材进行合理分析,纯粹的死 记硬背只能解决31题一个话题。所以注重具体历史现象解读能力的培养,是平时 复习的关键。
• 注重独立评价能力养成:材料题41、42题,分别考察新中国外贸发展、明朝卫 所制度,两个素材都在学生常规学习之外,但答案又在核心知识之内,需要学生 结合时代信息进行合理分析。
• 强调时空观念:大部分选择都是结合时间信息进行素材处理,避免了学生靠纯粹的 语文逻辑推理得分,回归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考察。所以强化必要的时间背诵 依然重要
• 命题角度有新意:选择25、26、28、32、34题都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了新 的命题角度。需要考生灵活思考,答案又没有超出常规套路。复习过程中要多注 意素材的多元拓展,但是又不能过于求新求奇。
考点:晚清统治——统治危机(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
实证)
• 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
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
》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
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山东卷)01

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完全解读(山东卷)01
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的作物传播 英国思想家对理性社会的认识与批判
列宁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的援助态度转变
二战后欧洲的社会心态
二、考点结构对比
题号(非选择题)
2021年考点
2022年考点
16
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 以隋代政区改革的史
为都城的利弊
实分析说明观点
17
对画报塑造的“小英 李超之死引发社会关
体会各地的命题风格,在对比中加深对山东卷鲁派风格的理解与认识,形成 自己的知识与答题体系。
备考启示
第二,明确复习的策略与阶段。 要做到至少三轮复习,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侧重中国史的复习。 同时注意史料研读和史学理论学习。 1.通史复习:按时序,分阶段,综合叙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叁 2.纲要复习:历史分期;概念集中;史实举要;突出认识评价。
史学研究话题可以参考中国十大学术研究热点与历史学研究关键词。
中美关 系正常 化50周

《南京条 约》签订 180周年
周年 热点
十月革 命105 周年
香港回 归25周

全球史
文化认同 与口述历

史学 热点
丝绸 之路
考古 学文 化
第四,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一)抓“题干” (二)抓“选项” (三)抓“观点” (四)抓“时空”
2004
2007
2016
2017
2020
第二阶段
开始自主命题,在命题过 程中,逐渐形成“鲁派风
格”。
第四阶段
继上海和浙江之后,山东 成为第二批实施新高考方 案的省份。
一、题型结构分析
年份
2022年山东卷
2021年山东卷

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对策

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对策

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及对策一、试卷的形式1、呈现方式:文字+图片(地图)+表格,图片和表格为亮点:2、提问方式三年总结:“是什么”占主导,“表明了”上升较快,几乎占到一半,三年都考了历史背景、原因、影响、特点、变化,呈现出由原因影响单纯的是什么,变为概括指出,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加强,试题难度增大,值得注意几点08年比较题,09年认识题,在10年没有出现,但未必2011年就不出现,也要加强训练。

二、试卷的内容三、命题规律1、命题形式相对固定。

选择题:12题文化常识题。

13—17题为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题。

18—23题为世界史内容。

中外内容基本各占一半,除12题外,基本都是材料选择题,其中必有一个表格和一个图片(地图)题。

主观题:37题为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三部分学科综合。

基本都是三问,提问方式一般是特点、变化、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影响。

39题为点热点问题,属学科间综合。

2、考查能力基本一致。

①材料阅读能力贯穿始终。

②概括能力逐渐占据上锋。

③读图看表能力日益重要。

④分析原因影响依然重要。

3、渗秀新课改新教材文明史观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理论,体现这一史观的试题在大纲高考中频频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另外,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都有在高考题中有所渗透。

4、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所有试卷几乎没有了死记硬背的东西,高考命题,已经完成了由重知识为主到以重能力为主的转变。

四、教学的反思1、学科基础知识的牢固①制定计划,有序推进,《一轮复习计划与方法》、《二轮复习计划与方法》。

②教导仔细阅读教科书,掌握教材知识,给每个自然段定个小标题;找出段落层次要点;弄清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必须记住的史实关键词,理解基本观点,把材料的史实与观点联系起来。

③围绕核心,明确阶段特征,重查时段,核心史实,历史概念,中国古代史重点突出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文明整个发展,世界史重视工业文明的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的扩张,引入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一方面认识历史发展的线索,一方面紧扣“结点”整体认识历史。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22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第42题解析反思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22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第42题解析反思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22年高考历史全国乙卷第42题解析反思高考试题非选择题42题。

此题为开放创新试题,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学科的素养考查较突出,是学生非选择题的易失分题,学生想得高分较难。

对此类题的解析关系到学生的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并通过表象的分析理解进而挖掘事物内在本质的现实认知力。

一、我的试题解析(2022高考全国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

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

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

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

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

”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

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

”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

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

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试题立意:本次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历史试卷中经常出现这种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对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阐述,意在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落脚立德树人家国情怀,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试题具有较大的区分度,适应了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

同时,本题突出体现教学中的重难点并紧跟时代热点,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同时,继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考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统编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2、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之父”?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孙中山3、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认为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A. 孙中山B. 黄兴C. 宋教仁D. 蔡元培4、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A. 五四运动B. 南昌起义C. 四一二政变D. 西安事变5、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指南针B、造纸术C、火药D、太阳能热水器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B、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的政治动荡时期。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7、题干: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通过连年征战,最终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

B. 秦始皇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都城迁至咸阳,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8、题干: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描述,正确的是:A. 黄巾起义是由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B.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迅速平定了起义。

C.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D. 黄巾起义期间,曹操在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权。

9、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第一人”?A. 洪秀全B. 康有为C. 梁启超D. 林则徐11、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尊称为“兵圣”?A. 孙武B. 墨子C. 庄子D. 韩非13、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孙中山D. 慈禧太后15、(1)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认为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人物?A. 拿破仑B. 亚里士多德C. 柏拉图D. 梭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分析及新学期复习思路

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分析及新学期复习思路

高三历史期末试卷分析及新学期复习思路常州外国语学校许中华第一部分试卷分析据抽样统计,常州市区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终统一考试历史科均分106.1。

试卷在知识点分布、能力考查方向、难度和区分度、复习导向性等方面把握的都比较好。

本次试卷命制符合高考要求,注意到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并重,较好地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高考复习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总体来说也比较满意,取得了良好的选择题在历史试卷具有“半壁江山”的地位,在中学历史教学界中素有“得选择题者得天下之说”,是平时复习、练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

本次考试选择题学生得分较高,只有7题难度系数在0。

90以下。

本次选择题第1、2、3、4、5、6、8、10、12、13、16、17、19、20、21、22等属基础题,考查的大多是基础知识的再现或再认,学生错误较少;第7、9、11、14、15、23等题目失分较多,其原因或是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跳一跳”去“够得到”,或是记忆要求较高,学生掌握不够细致,或是对历史概念缺乏准确到位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角度不清晰。

总的来说,对选择题的训练还要不断加强,不仅在数量上有一定的保证,还要注意频率、适当的难度,近几年江苏高考选择题难度不大,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对选择题的训练,要确保学生做过的题不错,教育学生考试就是考谁的失误率低。

二、主观题第24题,15分,抽样均分9分左右。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民主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从题目命制情况看,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民主思想和民主建设的成就,跨度大,但思维难度并不大,审题并不难,在以前的试卷中也曾多次出现。

学生较易得分的知识点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主张、孙中山对民主性的贡献和建国初期的民主建设的制度,易失分的是古代道家思想家的观点、人权写进宪法的现实意义两个方面。

第25题,11分,抽样均分5分左右。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原因的分析。

高考历史剖析试题,总结经验,提高备考效率心得

高考历史剖析试题,总结经验,提高备考效率心得

高考历史剖析试题,总结经验,提高备考效率心得高考历史备考心得:剖析试题,总结经验,提高效率历史,这门充满着时间、事件与人物的学科,一直是我所钟爱的。

面对高考,我深知历史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是我所热爱的,更因为它是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的关键。

在备考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要想在高考历史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对试题进行深入剖析,不断总结经验,并努力提高备考效率。

在备考过程中,我发现历史试题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而且常常是综合运用。

例如,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有一道题目考查了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和思想文化。

要想正确回答这道题目,就必须对这三个方面的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这使我意识到,在备考时,不能仅仅孤立地学习各个知识点,而应该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除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还发现历史试题往往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有一次练习中,有一道题目给出了一个历史事件,要求分析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这道题目不仅考查了我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还考验了我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我不仅注重知识点的掌握,还注重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会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著作、分析历史事件和文献、参与历史讨论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我意识到提高备考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不能浪费它。

在备考过程中,我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复习。

同时,我也会注重劳逸结合,保证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我会抽出时间进行适当的运动、放松和休息,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

经过这段时间的备考,我深深地体会到历史的魅力和挑战。

我认识到只有深入剖析试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备考效率,才能在高考历史中取得好成绩。

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旅程,我会珍惜这段经历,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奥秘。

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我们都可以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评价及复习总结与2012年高考复习备考设想(一)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历史试题分析评价一、从结构变动看试题的纵横趋势今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在结构上的重大变动是必做部分由一题(40题37分)变为两题(40题25分+41题12分)。

从表面看,是照顾政史地三科题目均衡,实质上是继续突出对历史纵向线索的考查,寻求小切口、深分析的能力要求。

但个人认为其对考纲所示“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之“中外关联”的横向趋势考查不够,与2010年同卷相比,虽突出纵向深入,但横向综合性稍显不够,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

纵观新课程后的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从试卷结构上反映出这么几种趋势。

一是强调纵横结合的综合性趋势。

以北京卷为代表,山东、福建和四川等卷影从。

非选择题基本都体现了在古今贯通的纵向和中外关联的横向之间寻求一种有效结合。

甚至追求政史地三科或政史、政地和史地之间的某种结合。

突显了文综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是强调纵向线索的小切口、深分析趋势。

以上海卷为代表,安徽、广东、浙江、天津等卷响应。

还有今年的全国课标卷,在积极地表态。

突显了历史学科思维的特点,强调了对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能力的要求。

三是强调必做加选做的多样化趋势。

以最早开展新课程的地区山东、宁夏为代表,上海、福建等卷积极呼应。

强调了学生主体选择的主动性,体现了高考选拔的多样性。

不管哪种趋势,都体现了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能力立意的趋势和要求,不能是此非彼。

如果和往年相比,全国新课标卷由纵横结合的综合性趋势在向强调纵向线索的小切口、深分析趋势靠拢。

我认为这不是全国新课标卷的趋势,而是一种呈现自己立意的试探。

是继续坚持这种试探,还是重回综合性的轨道或将这两种趋势做一结合,都是有可能的。

这对我们复习的要求是,不能只紧盯全国新课标卷的纵向变化,还要站在新课改后全国各地卷高考趋势的整体上去看。

才能真正不受试卷结构变动的影响,进行稳操胜券的复习。

二、从难度看试题的思辨性今年的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在难度上与去年保持了基本的稳定。

但与全国各地卷相比,新课标卷显得更具思辨性,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更逻辑、发散和深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命题材料选用明显比其它卷的要长,而且每道题都有相当的阅读量,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和提取信息的难度。

二是设问的指向性不具体,如常用这反映了、这表明和这说明等。

拓展了学生思考的范围和角度。

三是理解的深度要求更高。

其它各地卷有更多历史现象判断的试题,而全国新课标卷多是在判断现象基础上,对现象原因的剖析或对现象比较的认识。

四是与教材具体知识的亲疏上看。

其它各地卷历史信息明朗、与教材联系更直接。

全国新课标卷的比较间接。

如今年的31题《东南互保约款》;2010年的28题数量和比值平等。

五是从题支设置上看,全国新课标卷的每个题支与题干联系紧密,题支之间有很强的分析辨析意味。

这些方面,无疑增加了全国新课标卷的难度,使这份试卷对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要求更强。

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加强深入分析和方法指导。

三、从题型看试题的相对新颖性从近两年的全国新课标试题来看,题型每年都有微动。

如2010年40题第(3)问,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是近年流行的SOLO评分法类试题。

今年的41题,评述材料中西方崛起观点也属此类。

既对学生做了学科方法的要求,有强调学生思维的抽象性和评述论证的多点结构。

要求学生看问题的深度、角度和方法。

这样的题型虽新,但也是近年全国各地卷中试探过的题型。

所以题型变动,一般在全国各地卷探索的基础上互相借鉴学习,具有相对的新颖性。

全国新课标卷近几年始终保持着对学生史学方法,学科特有思维能力的考查。

如去年35题中日史学记载,40题第三问要求史论结合;今年41题评述观点、史论结合;人物和改革类试题经常涉及的评价方法,一分为二、阶级分析法、历史地看待问题、全面地看待问题等。

这些也是试题新颖的表现。

但也是新课改后全国各地卷共同探讨的趋势,新颖依然是相对的。

所以洞悉、熟悉全国各地涌现的新题型,就能把握全国新课标卷的题型动向。

四、从能力立意看几个重要的考查角度纵观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能力立意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重要的角度,而且有延续性。

1.古今纵向联系的角度。

考查学生对历史延续性的认识,养成追根朔源的历史思维。

如2011卷24题西周对秦汉统一影响;2010卷24题分封制对省、自治区简称影响;25题郡县制对后世观念影响。

均属此类。

2.古文阅读理解角度。

如2011年26题黄宗羲《名夷待访录》言论精神实质的理解;2010年26题王安石观点的理解等。

均属此类。

3.从新视点、小的方面洞察经济发展角度。

如2011卷25题以货币的使用看南北朝区域经济;2010卷27明代宝钞的使用。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理解历史,多角度去审视问题。

4.探究原因类角度。

在判断历史现象基础上,强调分析现象产生及现象之间的原因,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把握和对历史理解的深度。

如2011卷28题巴黎公社文告;29题太平天国反孔尊孔;30题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34题国企工资改革;2010卷30题“日本新词”;32题彼得格勒征粮;34题中苏未再续约等均属此类。

5.设问无指向性角度。

这类题往往用“这表明”、“这说明”、“反映了”等设问语。

没有明确的指向,增加了试题判断的难度,注重学生的观察、理解和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如2011卷25题南北朝区域经济;31题《东南互保约款》;2010卷27题明代宝钞;29题英美关系等均属此类。

6.史学研究方法角度。

注重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学科特点和认知方法考查。

如2011卷41题西方崛起评论;2010卷35题中日史学记载;40题第三问理解“历史前提”等均属此类。

7、周年热点角度。

今年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年,巴黎公社成立140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共成立90周年等。

全国新课标卷命题上有强烈的反应。

2011卷28题巴黎公社文告;29题太平天国尊孔反孔;原卷46题民主思想与实践,涉及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主思想.都说明迎激现实热点是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角度之一。

以上本人从试题结构、试题难度、题型的新颖性、命题角度四个方面对今年和去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某些方面做了对比分析。

旨在感知全国新课标卷的某些规律和趋势,期望对2012的复习备考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粗劣之处见谅。

(二)2011年高考复习备考回顾总结2011年是河南省第一次新课程高考,从考后了解的情况看,学生普遍反映文综没考好,失分较多,这固然与全国新课标卷的难度、思维深度有关,更与我们的复习备考有莫大的关系。

一、坚持了纵横线索的复习引导学生内化的方法、过程引导不够历史学科的纵横复习,符合高考命题“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大趋势。

在今年的复习备考中,各校不管采用何种专题次序,也无论进行了几轮,基本围绕了这两个大方向,这对适应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但复习的效果和学生理解深度取决于学生内化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我们的复习过程都存在教知识比方法多,讲得比学生自主领会的多,学生自主思考、内化的时间少,也没有任何检查监督保证。

对学生学法指导,个性化辅导也不够完善。

这是今后复习备考我们应该特别加强的地方。

二、注重了基础和能力训练缺乏检查和针对性的类型训练今年的复习备考中各校在基础和能力方面都很明确。

史实需强化记忆,能力需要训练。

也不同程度采取了记忆和训练引入课堂的办法,比以前的复习有所改观,也在阶段性的复习中出现过可喜的变化。

但总体来说,史实的记忆缺乏具体检查和检测的常规手段,学生掌握的程度比较模糊,导致基础史实重视了但未夯实。

能力训练各学校都给予了足够重视,甚至从一轮复习开始就进行了真题训练。

但训练也只是针对某些专题知识而言,对命题类型角度,能力分层,答题方法规律等缺乏针对性系统训练。

更不能把训练留给学生自由发挥。

三、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但课堂高效性仍不够新课改后,课堂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学生活动多了,和教师之间的问答互动更频繁了。

教师大讲特讲的现象少了。

这样的课堂变化虽可喜,但离高效课堂还有距离。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部分,没有彻底放给学生或放给学生缺乏有效办法;二是教师讲解缺乏点睛和释疑性,在常规和老生常谈上浪费不少时间;三是课堂生成性太少,学生仍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思维打开不够,更无法引向深入,使课堂缺乏探究性。

这些是今后课堂复习努力的方向。

四、试题多种多样缺乏训练的层次性和自创性每年的高考复习备考中,各校采用试题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大有取天下之长为我所用之势。

但试题太杂、太乱,东一榔头,西一拳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循序渐进,也缺乏对全程试题的有效编排和自我设计。

更谈不上按照全国新课标卷的能力、角度要求自创自编、如法炮制了。

如果我们加强对试题的编排和自创,就能把握学生能力层次进步的主动权,轻松应对高考。

以上是我在2011年复习备考中的得失体会。

总体感觉,我们的复习,很多方面都注意到了并引起了重视,但细节做得还不够,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相信来年的复习我们应该从细节着手,从有效、科学的应对方法上着手。

(三)2012年高考复习备考设想一、科学指导是前提高考复习备考也是一场师生的伟大实践,离不开科学的意识、方法和组织设计。

如何有效地组织高考复习,把握高考复习的某些规律性。

我们应该把本校的高考复习放在全国高考的大背景下去理解,放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去把握。

科学地理解考纲精神,透析课标要求,研究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题型类型,探究本地高考试卷的命题角度、能力要求和思维呈现方式,了解考试命题中心专家的学术倾向等,都是我们在科学地把握高考,用这些探讨的成果去指导高考复习,我们的复习才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切不可在复习中单凭固有的经验,一意孤行,自以为是。

妨害高考复习备考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二、纵横结合是方向无论从考纲、课标,还是近几年的考卷,我们都能深刻领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是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的主流趋势。

这个趋势决定了我们的复习必须是在深刻剖析纵向线索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线索的综合拓展。

这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以梳理纵向线索为重点,以发散横向线索为延伸,作为整个高考复习备考的主体,建立起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学生纵横结合的学科思维方式。

三、课堂改革是关键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但不够彻底和深入。

传统的满堂灌在课堂还时有出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还远远不够,课堂再生性的探讨还太少,这些都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着课堂高效的发挥。

即便是高三,我们的课堂也要改革,也正是因为高三,我们的课堂必须改革。

面对课堂改革,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

综合全国各地课改的办法,汲取名校的经验。

我认为可以把课堂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答疑拓展、随堂能力检测、课堂讲评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