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的意境范文

李清照的一生的经历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她要求精铸历练,格调要高雅,典重。把一生的经历付诸在词作上,她的人生晚年,与词作为伴,留予世人词作不是很多,但价值不浅。

(一)意境之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写展现出来的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意境是诗词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此李清照在探讨词意境的特殊性质时,根据《论词》中对词提出的审美要求:“词作品有完整的,浑然的意象的结构,给人以整体完美的审美感受。须用得贴切自然。还说词的风格不纤巧,要沉着、典雅。”所以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实践了她的主张,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一首《声声慢》真是写尽了李清照内心的痛苦,抒发了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情感。开头三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晚年冷清,孤寂的生活状态,给全文定下了一个愁惨而凄厉的基调。就意象来说词人把这种心境置于“乍暖还寒”的深秋时节,尤显无比凄苦的情感。雁过使人“伤心”,亦渲染出悲秋之意。“晚风”进一步抒写“冷清”等意象。只好用酒来排遣身心的寒意望向天空,看

到雁往南飞,想到自己也是背井离乡的来到南方,原来和它们也算是“旧时相识”。勾起自己沦落江南的愁思别绪中来。即抒写出了此时此刻的场景,又刻画了心理的素状,使词的意象与情趣契合在一起。“黄花”本是秋天最美的花,但此时已凋残不堪,其“憔悴损”的形象显然亦是晚年词人的写照。借物比喻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这么多个意象烘托词人这满腔的空虚寂寞之情无处寄托。“梧桐”、“细雨”本是秋天的意象,而缀以“点点滴滴”则涂抹上更悲凉的感情色彩。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达到了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李清照作品写出了词的意境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写出了每一个意象都是有生命,都离不开外界事物对它的熏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李清照词的意境的创造,以强烈的真挚感情,就自然的生命力量,创造了浑然一体的意境。而意向和情趣的契合的手法就是李清照所独有的特点,也是她卓越艺术成就、天才艺术创造力集中的体现。她用她所经历的人生起伏来感受情绪的产生,结合所发生的境界,在情绪与境界之间,用情绪与境界在她那浑然天成的笔触间不断的熔化和洗练,由依稀隐约而化为明朗确定,使作品的升华到一种隽永的艺术境界。

李清照词之所以那么脍炙人口,是由于她善于体察捕捉外界景物特征及变化,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注入外界景物,使其词作品成为情景交织,下面我们就李清照词意境的情景交融作下讨论。

(二)意境之情景交融

李清照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从极微细处状物传情。首先,李清照感情真实,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她无论是写欢快,写愁苦,都是寄情于景来表述内心感情,通过情景交织的画面,让人思而得之。其次,情和景名义上是两个事物,而实则不可分离。对作词能起到出神入化的效果,词中的情和景融诙谐浃,妙合无垠。巧于作词的人则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李清照的作品里就善于运用情景并茂的手法,写出了这首《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此词作于赵明诚卒后,借咏梅而悼念夫婿,即借咏“梅花”的意象,以衬托其“肠断”的悲痛之情。全词以景衬情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作者将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一种凄苦哀怨的真切感情,最后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词的上下皆先写“情怀”再辅以“梅”的意象,以进一步渲染其“情怀”之悲凉。上片写晨起觉室内环境凄冷,心绪“无佳”,悼夫之情如潮水般涌来,日高方起,身体庸懒散,心情孤寂。且“寒”字,更加渲染词人当时那种无人倾诉的凄苦的情思。然后借笛曲《梅花三弄》,幻想梅花正时时节,忽然间“梅心”被“惊破”,所有的美好在刹那间消失的殆尽全无。

这些意象,又一次渲染了凄怨与残破的情景,皆使词人的情思更加“无佳”!下片写室外环境凄冷,细雨潇潇,如词人的心境,屋内伊人泪下千行,屋外细雨潇潇,以雨衬泪,使整个场景,愈演愈深刻。“吹箫人去玉楼空”想到人去楼空,无人同倚栏,怎能不“肠断”而“下千行泪”?收束又借以梅花之典故,以梅花已无人可寄,再写丧夫孤单的悲哀。咏梅悼亡,浑然一体,以俗写雅,独树一帜。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她视情与意是最为核心的概念,景围绕情这个核心来揭示,由此而生发出系统的意境论。情景交融强调了情与景之间的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达到了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融会贯通来表现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而给人以无穷余味。这种主客观融合达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文字上则亦雅亦俗,亦浓亦淡,精巧与朴素相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反映了她的词作品意镜之超迈非凡。

结语“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倡词应该主情致,协音律,善铺叙,重浑成,尚故实,旨在保持词体婉约的传统风格,固守词特有的疆域,与诗划清界限,虽不无偏颇之处,但自有其价值”李清照自己的创作与其理论基本相符,能在自己的词作中反映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自由情操,使词作富有高雅脱俗,富有个性。在借助意象与情趣的结合手法隐蕴其作品之中。并借助外物来抒发内心的凄厉哀怨之情。李清照的词多为寓情于景,同样具含蓄蕴藉之致。她的婉约词的结构婉转缜密,情思曲折真切,读来不单调乏味,富有情致。这才是真正地达到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这才是千年词史中最精彩的痕迹。

家世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