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PPT
合集下载
夜书所见_ppt优秀课件
![夜书所见_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64515f360cba1aa811daa5.png)
听: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 情。
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
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
来了秋风,独自在外地作客
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
会产生怎样了思乡之情?
诗句欣
赏
挑:捉。促织:俗称
蟋蟀。篱落:篱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 明。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 们在捉蟋蟀。
课文小结
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 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 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
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把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讲给爸爸妈 妈听。
1、知道我们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 巨大发 展,理 解改革 开放是 强国之 路、富 民之路 。
2、了解我国的经济制度,充分认识市 场在资 源配置 中在决 定作用 。 3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 法之上 ,一切 违反宪 法的行 为,都 必须予 以追究
教师引导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 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 那么小的蟋蟀吗? 那是作者的什么呢?
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拓展延伸
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 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 、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 古诗呢?
第一单元 · 第4课
夜书所见
课文导 入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 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 慨!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中期江湖派诗 人,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 远,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如《游园不值》《夜书所见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b6512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d.png)
趁着东风夜纸鸢的孩子吸引了,胡令能 被蓬头稚子学垂钓的场景逗乐了,袁枚却让牧童迷 住了,叶绍翁见到什么有趣的画面呢?
•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在诗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 叶绍翁(公元1194年~公元 1269年) ,字嗣宗,号靖 逸,龙泉(今浙江龙泉) 人,南宋中期诗人。
合作探究
•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
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合作探究
• 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 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 茫茫黑夜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 快的乐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 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 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寻思念之情。
• 叶绍翁有诗集《靖逸小 稿》、《靖逸小稿补遗》,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属江湖诗派风格。
创作背景
•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 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
夜书所见
•
<宋> 叶绍翁
•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中心思想
• 作者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 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生活场景,想 起故土家园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笑容,含蓄地抒发 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感情。
写作特色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 “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
•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在诗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 叶绍翁(公元1194年~公元 1269年) ,字嗣宗,号靖 逸,龙泉(今浙江龙泉) 人,南宋中期诗人。
合作探究
•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
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合作探究
• 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 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 茫茫黑夜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 快的乐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 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 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寻思念之情。
• 叶绍翁有诗集《靖逸小 稿》、《靖逸小稿补遗》,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属江湖诗派风格。
创作背景
•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 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
夜书所见
•
<宋> 叶绍翁
•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中心思想
• 作者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 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生活场景,想 起故土家园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笑容,含蓄地抒发 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感情。
写作特色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 “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优秀ppt课件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5e33927c1cfad6185fa71e.png)
蛐蛐。诗的大 意:
家中几个小孩还 在兴致勃勃地斗 蟋蟀呢!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新知讲解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篱落:篱笆。 明:照亮着 诗的大意: 最记挂是自己疼 爱的孩子,夜深 人静了还亮着灯 不肯睡眠。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析古诗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拓展提高
悟诗情
1、《夜书所见》写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所看到的景色。
2、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 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
萧萧梧叶送寒声 看见:梧叶 促织 一灯。 知有儿童挑促织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课堂作业 3、我们想象到乡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读一下苏轼的《赠刘 景文》,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吧。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客情:旅客思 乡之情。
诗的大意:
江上吹来秋风 ,使出门在外 的我不禁思念 起自己的家乡 。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新知讲解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 蟀,有的地区叫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家中几个小孩还 在兴致勃勃地斗 蟋蟀呢!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新知讲解
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篱落:篱笆。 明:照亮着 诗的大意: 最记挂是自己疼 爱的孩子,夜深 人静了还亮着灯 不肯睡眠。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析古诗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拓展提高
悟诗情
1、《夜书所见》写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所看到的景色。
2、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 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
萧萧梧叶送寒声 看见:梧叶 促织 一灯。 知有儿童挑促织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课堂作业 3、我们想象到乡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读一下苏轼的《赠刘 景文》,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吧。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客情:旅客思 乡之情。
诗的大意:
江上吹来秋风 ,使出门在外 的我不禁思念 起自己的家乡 。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新知讲解
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看图读古诗知今译
明诗意
词语解释: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 蟀,有的地区叫
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 》优秀p pt课件
《夜书所见》(ppt)课件
![《夜书所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e85d89f46527d3250ce004.png)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 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逗蛐蛐。
课堂小练
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
全诗语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畅,层次分明。
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知要有求:/ 儿朗童读诗/ 挑歌促第织一,、二句。
诗抒人发一 了个作不者经对意童的年转生头活,的他怀看念到留了恋什的么思?想感情。
在知这有样/ 儿满童是忧/ 挑愁促的织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知要有求:/ 儿朗童读诗/ 挑歌促第织一,、二句。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诗要人求一 :个朗不读经诗意歌的第转三头、,四他句看。到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想起他的家乡和自 己的童年。
抒发了思乡之情。
课文讲解
要求:齐读诗歌。 思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归纳总结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 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 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 层次分明。诗人善于通过艺术 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 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 境界。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文学家,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3)“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课堂小练
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
全诗语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畅,层次分明。
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知要有求:/ 儿朗童读诗/ 挑歌促第织一,、二句。
诗抒人发一 了个作不者经对意童的年转生头活,的他怀看念到留了恋什的么思?想感情。
在知这有样/ 儿满童是忧/ 挑愁促的织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知要有求:/ 儿朗童读诗/ 挑歌促第织一,、二句。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诗要人求一 :个朗不读经诗意歌的第转三头、,四他句看。到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想起他的家乡和自 己的童年。
抒发了思乡之情。
课文讲解
要求:齐读诗歌。 思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归纳总结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 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 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 层次分明。诗人善于通过艺术 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 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 境界。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文学家,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3)“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3张PPT)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3044d7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1.png)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 景,自然容易引发作者的联想。
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想起家乡得温馨美好。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 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 之情。
诗歌主题
手法:《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 以梧桐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 对比手法,以儿童挑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 他乡的悲情。
诗歌主题
板书设计
近处
夜书所见
远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思乡怀亲
天气冷了,秋风瑟瑟,如果你一个人
又冷又饿地走在街道上,此时,你最想做
的是什么?
回家
诗人也是如此。漂泊在 外的他孤单寂寞之时,也常 常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就 是——思乡之情。寒冷的秋 风使这份思乡之情变得更加 浓郁了。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用细长的 东西拨弄。 “促织”俗称蟋 蟀,也叫蛐蛐。
萧萧秋风 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秋风
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叶绍翁是福建人,原本姓李;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
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 家变得破落不堪。
于是,在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不得不把他送到浙江一个叶姓 的人家做儿子,远离了自己的故乡。
夜书所见
晚上写。 书,写。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 今浙 江丽水市龙泉市) 人,南宋诗人。著有诗集 《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 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题目:在夜晚写自己所看到的景物。
《夜书所见》这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夜晚诗人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 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再次朗读诗歌,在文中圈一圈。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课件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c0baf04b35eefdc8d333e3.png)
这下你了解我了吧?喜欢
我吧?
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一个人远在 外地。一天晚上,风吹着梧桐树哗啦啦地响,好 像,秋天到了,连树叶都怕冷起来。看着一江秋 水,满天的黑暗,听着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想 到自己漂泊在外,诗人怎么都睡不着,心里觉得 更加寒冷。
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仔细 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用细枝从缝穴中小心翼翼地捉蟋蟀, 尽管已经很晚了,却玩得十分投入。诗人不禁想起自己小时 候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鱼的快乐情景,那 时也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啊!可时光过得飞快,自己早已告别 了那美好的童年,此时此刻一个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于 是,诗人起身坐到书桌前,在寒冷的秋夜里提笔写下自己所 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这天,王维在遥远 的地方,想到自己家乡的兄弟 们此刻一定正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我吧?
有一年秋天,叶绍翁离开家乡,一个人远在 外地。一天晚上,风吹着梧桐树哗啦啦地响,好 像,秋天到了,连树叶都怕冷起来。看着一江秋 水,满天的黑暗,听着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想 到自己漂泊在外,诗人怎么都睡不着,心里觉得 更加寒冷。
忽然透过窗户,他看到不远处的篱笆间有盏灯火,仔细 一看,原来是几个孩子用细枝从缝穴中小心翼翼地捉蟋蟀, 尽管已经很晚了,却玩得十分投入。诗人不禁想起自己小时 候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捉蝴蝶、逮小鱼的快乐情景,那 时也是这样的无忧无虑啊!可时光过得飞快,自己早已告别 了那美好的童年,此时此刻一个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于 是,诗人起身坐到书桌前,在寒冷的秋夜里提笔写下自己所 看到的景象,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节日就更 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我在遥远的地 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 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 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 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 单缺少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节这天,王维在遥远 的地方,想到自己家乡的兄弟 们此刻一定正在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 风落叶,篱落灯明,不禁 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 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 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
![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1290e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4.png)
6、"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 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 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 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7、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 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 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 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八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 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呛落寞之感; 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 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蜂。孤独之 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婷耍之 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 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 顽童、斗蜂,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 色、有光有影;禽落小屋,幽深夜晚, 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 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 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 中亲人思绪。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知人论世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 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 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 浙江丽水)叶氏。 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 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 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PPT课件
![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d96a3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70.png)
我会认
xiāo xiāo
萧萧
wú
hán shēng tiǎo
梧叶 寒声 挑
cù zhī
促织
lí luò
篱落
我会辨
tiǎo (挑灯) 挑
tiāo (挑选)
萧(萧瑟) 梧(梧桐)
促(促使) 篱(篱笆)
我能理解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课文讲解
要求:理解诗句大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 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 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 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 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思考:体会到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 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思考: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称作“客”?
“客”指诗人自己。 因为他身在异乡。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思考: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 见那么小的蟋蟀吗? “知”字是什么意思?
不能。 料想、想象。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思考:作者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想到了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引入新课
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 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 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引入新课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文 学家,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 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 传诵。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7张PPT)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87b5aa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39.png)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晚上写。 书,写。
叶绍翁,字嗣宗,号 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 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 著有《四朝闻见录》,补 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 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 意境高远。
我会写
残君 橙 送挑
平舌音、后鼻音
sònɡ
部首:辶
结构:半包围
送
组词:赠送 迎来送往 形近字:达 字义:把东西从甲地运到乙地。
①用同桌互背、指名背、小组赛背等方式 熟背古诗。
②积累更多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深秋时节的夜晚,客居他乡的诗人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他 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
留恋童年、怀念童年。
孩子们玩的游戏肯定多种多样, 诗人为何如此肯定孩子们是在 “挑促织”呢?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
温暖亲切
反
回到现实的处境
冷清孤独
衬
思乡深沉
料想,猜想。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对秋天的赞美,对友
荷、菊、橙黄橘绿 人的敬佩、勉励
萧萧梧叶、江上秋风 思念家乡,思念亲 、篱落、灯明、儿童 人 挑促织(想象)
课堂练习
一.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二、《夜书所见》是_宋___代诗人叶__绍__翁__ 的作品。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书__写___。 其中后两句是___夜__深__篱__落__一__灯__明_____, __知__有__儿__童__挑__促__织____。在这首诗中,表 达了作者_思__念__家__乡__、__留__恋__童__年__的感情。
作者为何在这里用“知”字,而不用“见” 字呢?为什么这两句诗不倒过来说呢?
[宋]叶绍翁
晚上写。 书,写。
叶绍翁,字嗣宗,号 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 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 著有《四朝闻见录》,补 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 库全书》。其诗语言清新, 意境高远。
我会写
残君 橙 送挑
平舌音、后鼻音
sònɡ
部首:辶
结构:半包围
送
组词:赠送 迎来送往 形近字:达 字义:把东西从甲地运到乙地。
①用同桌互背、指名背、小组赛背等方式 熟背古诗。
②积累更多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深秋时节的夜晚,客居他乡的诗人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他 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
留恋童年、怀念童年。
孩子们玩的游戏肯定多种多样, 诗人为何如此肯定孩子们是在 “挑促织”呢?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
温暖亲切
反
回到现实的处境
冷清孤独
衬
思乡深沉
料想,猜想。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对秋天的赞美,对友
荷、菊、橙黄橘绿 人的敬佩、勉励
萧萧梧叶、江上秋风 思念家乡,思念亲 、篱落、灯明、儿童 人 挑促织(想象)
课堂练习
一.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二、《夜书所见》是_宋___代诗人叶__绍__翁__ 的作品。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书__写___。 其中后两句是___夜__深__篱__落__一__灯__明_____, __知__有__儿__童__挑__促__织____。在这首诗中,表 达了作者_思__念__家__乡__、__留__恋__童__年__的感情。
作者为何在这里用“知”字,而不用“见” 字呢?为什么这两句诗不倒过来说呢?
《夜书所见》_课件
![《夜书所见》_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1f29b1783e0912a3162a0e.png)
cù zhī
促织
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 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人们在闲
暇之余都喜欢带上它们,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xiāo xiāo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lí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共18张P PT)[1]
•
6.在学习歌曲方面,以歌曲的艺术形 象来感 染,教 育学生 热爱生 活,热 爱劳动 ,热爱 动物, 热爱人 民,培 养学生 的爱心 ,高尚 的情操 和良好 的品德 。在教 学中, 培养学 生掌握 一定的 知识和 技能技 巧,并 有理解 和表现 歌曲的 能力。
•
7.在欣赏方面,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欣赏 古今中 外的名 家作品 ,并熟 悉我国 的民族 音乐, 培养学 生对音 乐的爱 好和欣 赏的习 惯,发 展听觉 ,记忆 力,想 象力, 并了解 祖国悠 久的音 乐历史 文化, 激发爱 国主义 热情和 民族自 豪美感 。
儒士:读书人、学者的称呼,怀有济世安民的理想。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是江湖诗派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 怜屐齿(jī chǐ)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 传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共18张P PT)[1]
•
3.从音乐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 、体、 美、劳 全面发 展的方 针,为 提高民 族素质 奠定基 础,寓 思想政 治教育 于学科 教学中 。
•
4.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遵循学 生身心 发展的 规律, 选择教 学内容 ,努力 处理好 内容的 浓度和 广度。
促织
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 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人们在闲
暇之余都喜欢带上它们,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xiāo xiāo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lí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共18张P PT)[1]
•
6.在学习歌曲方面,以歌曲的艺术形 象来感 染,教 育学生 热爱生 活,热 爱劳动 ,热爱 动物, 热爱人 民,培 养学生 的爱心 ,高尚 的情操 和良好 的品德 。在教 学中, 培养学 生掌握 一定的 知识和 技能技 巧,并 有理解 和表现 歌曲的 能力。
•
7.在欣赏方面,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欣赏 古今中 外的名 家作品 ,并熟 悉我国 的民族 音乐, 培养学 生对音 乐的爱 好和欣 赏的习 惯,发 展听觉 ,记忆 力,想 象力, 并了解 祖国悠 久的音 乐历史 文化, 激发爱 国主义 热情和 民族自 豪美感 。
儒士:读书人、学者的称呼,怀有济世安民的理想。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是江湖诗派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 怜屐齿(jī chǐ)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 传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共18张P PT)[1]
•
3.从音乐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 、体、 美、劳 全面发 展的方 针,为 提高民 族素质 奠定基 础,寓 思想政 治教育 于学科 教学中 。
•
4.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遵循学 生身心 发展的 规律, 选择教 学内容 ,努力 处理好 内容的 浓度和 广度。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5张PPT)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1ad1b5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2.png)
当年,杜甫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登高望远 看到了树叶随风飘落,长江水滚滚奔腾,他心生 悲凉和孤独之情。诗人叶绍翁也正是通过“萧萧” 一词表达了内心的这种情感。
学习古诗的方法:
1、先将诗的内容读准确,读流畅。
2、根据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的意思,有的需要补充或调整。
3、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4、试着背诵。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宋 叶 绍
知有儿童挑促织,翁
夜 书 所 见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语理解 夜书 萧萧 客情 促织 篱落
晚上写。 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旅客思乡之情。 蟋蟀,也叫蛐蛐。 篱笆。
叶绍翁:南宋中 期文学家、诗人 。他是江湖诗派 诗人,他的诗以 七言绝句最佳, 代表作《游园不 值》《夜书所见
巧记多音
交流讨论: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 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 tiǎo (挑战)
tiāo (百里挑一)
加点的字, 是多读音。
巧记:小红经过层层挑. ( tiǎo )战,最终获得第一名。 她真是个百里挑. ( tiāo )一的技术人才。
你知道叶绍翁科,也叫蛐蛐儿、促织、吟蛩。在 地下活动,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 根部,是农业害虫。以翅摩擦发音, 鸣声清脆响亮。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生字闯关
sòng tiǎo
送
挑
自读检测
指名朗读课文,听评朗读效果。 1.课文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出节奏。
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带来阵阵寒 意,诗人独自一人行走在江边。假如你就是 客居他乡的叶绍翁,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 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
学习古诗的方法:
1、先将诗的内容读准确,读流畅。
2、根据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 的意思,有的需要补充或调整。
3、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4、试着背诵。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宋 叶 绍
知有儿童挑促织,翁
夜 书 所 见
夜深篱落一灯明。
词语理解 夜书 萧萧 客情 促织 篱落
晚上写。 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旅客思乡之情。 蟋蟀,也叫蛐蛐。 篱笆。
叶绍翁:南宋中 期文学家、诗人 。他是江湖诗派 诗人,他的诗以 七言绝句最佳, 代表作《游园不 值》《夜书所见
巧记多音
交流讨论: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 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 tiǎo (挑战)
tiāo (百里挑一)
加点的字, 是多读音。
巧记:小红经过层层挑. ( tiǎo )战,最终获得第一名。 她真是个百里挑. ( tiāo )一的技术人才。
你知道叶绍翁科,也叫蛐蛐儿、促织、吟蛩。在 地下活动,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 根部,是农业害虫。以翅摩擦发音, 鸣声清脆响亮。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生字闯关
sòng tiǎo
送
挑
自读检测
指名朗读课文,听评朗读效果。 1.课文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出节奏。
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带来阵阵寒 意,诗人独自一人行走在江边。假如你就是 客居他乡的叶绍翁,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 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
《夜书所见》教学课件PPT
![《夜书所见》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acef26e4227916888586d731.png)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推荐积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同学们好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见的。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tiāo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课文朗读.swf
词语解释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落:篱笆
[句意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 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 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 年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
解释:每当遇到 节日就更加地思念家 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解释:我在遥远 的地方,想到今年重 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 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释:他们都插戴着 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 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 我一个人。
本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 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思念亲 人的思想感情。
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 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 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 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 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 乐趣。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 让我们一 起努力,让老人们度过一个 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晚 年。...
我了吧?喜欢我吧?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cù
shēn
心外的黑 了哗一开 里〄声暗 〄啦天家 看 有 觉诗音〄 连啦晚乡 着 一 得人〄听 树地上〄 一 年 更怎想着 叶响〄一 江 秋 加么到秋 都。风个 秋 天 寒都自风 怕好吹人 水 〄 冷睡己吹 冷像着远 〄 叶 。不漂动 起秋梧在 满 绍 着泊树 来天桐外 天 翁 〄在叶 。到树地 的 离 。
记忆
yì
异味
yì
佳节
jiā
相逢
féng
加倍
bèi
遥远
yáo
遍地
biàn
插花
ch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yì
âi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biàn chā zhū yú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节 奏 与 重 音
【唐】王维
我会写
促 深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 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 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 子们在捉蟋蟀。
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 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诗人客游在外,看 到秋风落叶,篱落灯明, 不禁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 感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 · · ·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词语解释
山东:指陕西华山以东,王维的家 乡就在这一代。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 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
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释:我独自一 人在外地,举目无亲, 做外乡的客人。
家所在于一别可那捉小十蟀细仔到 乡看寒是个了时时蝴时分〄枝细不 的到冷〄人那光也蝶候投尽从一远 心的的诗远美过是、跟入管缝看处 情景秋人离好得这逮小。已穴〄的忽 。象夜起家的飞样小伙诗经中原篱然 〄里身乡童快的鱼伴人很小来笆透 表提坐〄年〄无的们不晚心是间过 达笔到漂〄自忧快一禁了翼几有窗 自写书泊此己无乐起想〄翼个盏户 己下桌在时早虑情捉起却地孩灯〄 思自前外此已啊景蟋自玩捉子火他 念己〄。刻告〃〄蟀己得蟋用〄看 、
唐代有个大诗人, 名叫王维。15岁那年, 他就离开家乡,来到 京城长安,不觉已经 两年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美丽的传说
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南朝梁代〃吴 均著《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瘟魔 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 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 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 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 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 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 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 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 “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 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叶绍翁,字 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我是江湖派 诗人,我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有的写 江南水乡景色,很有风味;有的写田家 生活片段,耐人寻味。我写的《游园不 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下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