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讲义
![《戊戌变法》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b7b023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6.png)
《戊戌变法》讲义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9 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通商,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受到巨大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在政治上,清政府日益腐败,封建统治摇摇欲坠。
官场黑暗,贪污成风,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的传统制度和文化,寻求变革图强之路。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图强的主张。
他的思想深受西方文化和儒家经典的影响,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实现国家的富强。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
他文笔犀利,宣传变法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激进派,他坚决主张进行彻底的改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主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允许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裁减旧军,增强国防力量。
四、戊戌变法的实施过程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
变法初期,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令,引起了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对变法进行百般阻挠和破坏。
在变法过程中,维新派与守旧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变法,但光绪皇帝本身权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对抗守旧派的强大势力。
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
![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0a557b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c.png)
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之间,因为时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所以历史上又称之为“百日维新”。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
在这次运动中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了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领导人的角色。
历史上对戊戌变法的评价是比较高的。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评价一: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希望依靠封建王朝的皇帝光绪帝,通过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而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改革使得中国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所以说这次运动具有进步的意义。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所具有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使得这场改革进行的非常的不彻底,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发封建的历史任务。
戊戌变法的评价二:戊戌变法是一次非常明显的爱国图存的运动。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面临着列强的瓜分,中国的资产阶级希望学习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能够走上富国强民的道路,所以这场运动具有非常明显的爱国主义思想倾向。
但是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想要使得中国强大起来,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这一任务无疑是中国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完成的。
戊戌变法的评价三: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者通过创办报纸、杂志、兴办新式学校等积极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猛烈的抨击了当时的封建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非常好的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虽然遭到慈禧太后的扼杀而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的意义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意味着戊戌变法的意义具有进步性。
虽然戊戌变法遭到了守旧派的打压,但是戊戌变法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纵观戊戌变法的意义,它具备多个方面。
首先,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国人思想的转变。
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之下,知识分子积极地倒向朝着维新革命派。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6f73c11da216147917112859.png)
二、“公车上书”与维新思想的传播
5、万事俱备欠东风——帝都春闱
康有为
梁启超
康有为(1858~1927),广东 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 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世代为 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信奉孔子儒家学说。 22岁香港一游,使他大开眼界, 后又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 略》等介绍西方的著作。康有为逐 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 封建制度先进。1891年,康有为回 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 讲学,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先 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 制考》两部著作,假托孔子之名, 为变法制造舆论。
维新思想的传播
为了给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康梁等人 在上海北京长沙等地积极组织学会、发行 报刊、兴办学堂继续传播变法维新思想。 组织学会:北京强学会、谭嗣同办湖南南学 会 创办学堂:长沙时务学堂 发行报刊:时务报(1896上海),影响最大 的维新报纸,抨击顽固派因循守旧,竭力 鼓吹变法。P34三(文献选读)
法国
日本
戊戌变法开展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 历史背景(戊戌变法出现原因):P33一
1.甲午战争的战败表明洋务运动仅学器物不能使 中国富强,必须变革封建制度方可实现自强。 2.甲午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急需推行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历史条件(戊戌变法出现的前提条件)
经济基础:60年代起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并开始登 上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为资产阶级戊戌维新变 法做了思想和舆论准备,起了先导作用。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如何挽救民族危亡??
1895年之前,中国对各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8月):伊犁、塔尔巴哈台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6月):营口、烟台、台南、汕头、海口、 镇江、汉口、九江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6月):台南、台北、汕头、海口、南京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10月):天津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11月):喀什、乌兰巴托、张家口 烟台条约(1876年9月):宜昌、芜湖、温州、北海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b6c039580216fc700afd3e.png)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没有意识到中国几千年封建的危害,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维新酝酿: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述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cd4f9f2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0.png)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影响评述戊戌变法,又称戊戌政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变革。
自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至1901年庚子事变结束,这一时期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戊戌变法的影响进行评述。
一、政治影响1. 建立了西式政府机构:戊戌变法将废除旧的官制,建立了西式政府机构,如六部制、设立内阁等,引入了一些西方政治理论和制度,为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加强了中央集权:戊戌变法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控制力,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率。
3. 推动了宪政思想的传播:戊戌变法提出了一些宪政思想,如君主立宪和平等权利,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民主权利的意识,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后来的宪政运动。
二、经济影响1. 增加了对外贸易:戊戌变法推动了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吸引了外资的流入,促进了中国与国外的经济交流。
2. 推动了现代产业的发展:戊戌变法提倡工商业的发展,鼓励民间经济的繁荣,为中国现代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3. 加强了交通运输建设:戊戌变法期间,政府加大了对交通运输的投资,修建了一批公路、铁路和港口设施,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发展。
三、社会影响1. 激发了思想启蒙运动:戊戌变法倡导启蒙思想,提倡科学、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反传统思想,为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打下了基础。
2. 引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戊戌变法引起了旧有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们认为变法破坏了传统的封建秩序,对变法进行了激烈的反击,最终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失败。
3. 加剧了社会矛盾:戊戌变法期间,一些社会矛盾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如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层面,都推动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不可忽视,为后来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历史评价的若干问题
![戊戌变法历史评价的若干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83b05b4d1f34693daef3ef6.png)
戊戌变法历史评价的若干问题作者:李时岳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1504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1日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问题,在史学界内部,意见从未完全一致。
解放初,苏联叶菲莫夫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部分认定,戊戌变法是反动的,因为它属于改良主义运动,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改良主义在本质上是反动的。
但这个意见在中国史学界的多数人中并没有得到赞同。
中国史学界一般承认戊戌变法的改良主义性质,但认为在当时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的作用。
至于为什么本质上反动的改良主义会起进步作用,则缺乏充分的理论说明。
近年来的研究,兵分两路:一路从戊戌变法的客观历史作用出发,主张摘掉改良主义的帽子,重新定性;一路坚持改良主义的定性,着力揭示其反动的本质。
在某些论著中,通过对变法诏谕的分析,论证百日维新中执行的主要是洋务派的政策,载□只不过是洋务派的皇帝,并推论即使维新不被推翻,康有为等维新派也只能成为新洋务派。
这,可以看做后一路的重大“突破”。
它给人以新的启迪,无疑将有力地推动对戊戌变法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一什么是洋务派的政策?什么是维新派的政策?二者的明确界线在哪里?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康有为强调“变法”。
他指责洋务派经营数十年而成效甚微,原因就在于“变事”而不“变法”,“根本不净,百事皆非”。
由此,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观念,把“变事”、“变法”当作区别两派的标志,即洋务派主张“变事”、维新派主张“变法”。
稽核百日维新中的诏谕,绝大部分属于“变事”范围,于是断定执行的主要是洋务派的政策。
在这个三段式的推论中,由于前提似是而非,结论也就难以成立。
问题在于洋务派固然主张“变事”、反对“变法”,但维新派主张“变法”、却不反对“变事”,“变事”是两派相通的联结线而不是区分的界线。
“变事”和“变法”是康有为创造的概念。
他反对“不变”,批评“小变”,主张“全变”。
他把“变”区分为四类,即(一)购船置械的“变器”,(二)设邮政、开矿务的“变事”,(三)改官制、变选举的“变政”,(四)改定国宪的“变法”。
历史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历史戊戌变法百日维新](https://img.taocdn.com/s3/m/705d616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a.png)
历史戊戌变法百日维新ppt xx年xx月xx日•戊戌变法概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的评价和反思目•戊戌变法的现实意义录01戊戌变法概述时间1898年。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强烈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变法图强。
戊戌变法的时间和背景地点北京、上海等地。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杨锐等人是主要推动者,光绪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
戊戌变法的地点和人物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
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促使清朝进行改革。
同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推动变法,寻求救亡图存之道。
起因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但它触动了传统封建统治的根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救亡图存运动。
影响戊戌变法的起因和影响0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1政治改革23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限制君权,提高政治透明度和民主程度。
推行君主立宪制精简政府机构,裁撤冗余官员和职位,提高行政效率。
裁撤冗官庸职设立两院制议会,由民选议员和贵族议员组成,行使立法和监督职能。
设立议会建立征兵制度,扩大军队规模,提高军队战斗力。
军事改革实行征兵制加强海防力量,建设海军,保卫国家海洋权益。
加强海防推行现代化军事教育,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
改进军事教育实施税制改革推行现代税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国家建设。
发展工商业鼓励民间投资,发展近代工业和商业,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设立银行设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和金融管理。
经济改革建立新式学校,推广现代化教育,培养人才。
推广新式教育废除科举制度创建报馆废除科举制度,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水平。
鼓励创办报刊杂志等传媒机构,促进舆论监督和社会进步。
03文化改革02010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重要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7199d477a417866fb84a8eb2.png)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摘要: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领袖,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且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以失败告终,既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又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戊戌变法,意义,教训引言: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此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在清朝统治阶级中逐渐出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洋务派又掀起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但是,洋务派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等一些表面上的东西。
而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曾被李鸿章吹的天花乱坠的北洋海军竟然在威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了。
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一些洋务派的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并不只是在枪炮上,还有别的东西也不行。
这些人后来就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随后,他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发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一、简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一)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亢员,澄清史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二)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物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种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三)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四)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戊戌变法进程和评价
![戊戌变法进程和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93cdd196bd97f192279e93d.png)
翁同龢、荣禄是什么人?变法诏书刚颁布四天慈禧就逼迫光绪发布 翁同龢、荣禄是什么人? 后三道上谕,材料1 说明什么? 后三道上谕,材料1、2 说明什么?
遭到守旧势力反对,慈禧揽权专制,满人猜忌。 遭到守旧势力反对,慈禧揽权专制,满人猜忌。
材料3 荣禄问康有为: 一二百年之成法,可一旦遽变乎? 材料3:荣禄问康有为:“一二百年之成法,可一旦遽变乎?” 康有 为答: 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为答:“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材料4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 材料4: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 184条 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 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 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 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 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 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 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 摘自《 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关系史》 关系史》 材料5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 材料5: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 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4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ce019fc2cc58bd63186bdc7.png)
学术观点: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史学界就基本方面来说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一般认为,面对19世纪末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挺身而出,不避斧钺,不畏艰险,奔走呼号,矢志改革,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勇敢地为变法救亡进行不懈的斗争,表现了令人敬佩的献身精神。
他们所发动和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
因此对这次运动给予较高的评价。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就把这次运动与义和团反帝运动并列,作为中国近代史三次革命高潮的第二次高潮来论述。
但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估价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维新运动进步作用的高低程度估价也很不同。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戊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改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反动性,对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来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恰恰表现在它以自己的失败,证明了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许多老一辈历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刘大年、汤志钧、王栻等持这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运动客观上起到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作用,但对于封建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
比如胡绳就认为,维新派要求变法,要求上层建筑发生某些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改变,而且对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说教提出了异议,所有这些议论都是“虎虎有生气”的。
但是维新派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肤浅的,软弱无力的,而且,从主观上来说,维新派是企图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第634页)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不是统治阶级修补封建庙堂的枝枝节节的小变,而是中国资产阶级拆毁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
杨立强指出:维新派在变法期间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政策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9bf3f1fff705cc1755270927.png)
•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内容,比较中日两国改革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内容, 的异同。 的异同。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1)主观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主观: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a、依靠没实权皇帝,改良方式; 、依靠没实权皇帝,改良方式; b、寄希望于袁世凯和侵略者; 、寄希望于袁世凯和侵略者; c、脱离群众。 、脱离群众。 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 (2)客观 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 )客观:封建顽固势力的反扑 a、顽固派阴谋破坏 、 b、袁世凯出卖。 、袁世凯出卖。 (3)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未得到充分 )根本原因: 发展, 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很弱
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改革都是在内忧 外患的压力下进行的社会变革运动。 外患的压力下进行的社会变革运动。成与败是 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 社会力量博弈的结果。单纯从动力和阻力两个 角度看,中国是“动力小、阻力大” 角度看,中国是“动力小、阻力大”,日本改 革是“动力大、阻力也不小” 革是“动力大、阻力也不小”。
最能体现维新变法的进步性 问:1、哪些内容最能体现维新变法的进步性? 、哪些内容最能体现维新变法的进步性? 2、戊戌变法的哪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戊戌变法的哪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的特权、 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的特权、 改科举、废八股、裁汰旧军等。 改科举、废八股、裁汰旧军等。 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和大部 分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分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慈禧太后采取行动,准备政变。 慈禧太后采取行动,准备政变。 变法形势危急,维新派势单力薄, 变法形势危急,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将 希望寄托在荣禄的部下袁世凯身上。 希望寄托在荣禄的部下袁世凯身上。
八年级历史上册-选择题(精品).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选择题(精品).doc](https://img.taocdn.com/s3/m/39d37c97a45177232e60a2f3.png)
八年级历史上册(1“3)单元选择题1、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有①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③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2、关于辛亥革命的阐述不正确的是A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性和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导致革命失败。
3、2007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 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A李鸿章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4、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A主张推翻清朝统治B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C以民主与科学为指导思想D反对封建复古思潮5、洋务运动是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开展的一场改革运动,它从开始到失败共持续了A五十年B十几年C三十多年D近一个世纪6、维新变法运动只进行了百余天就宣告失败说明A维新派事先没有请求慈禧太后,她对此非常不满B支持变法的光绪帝是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没有清醒的判断C维新派颁布的变法法令损害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利益D清朝的封建势力还十分强大7、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A资产阶级的救国方略不成熟B资产阶级改良和民主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C革命的时机不成熟D中国的封建势力太强大8、北伐战争最主要的成果是A完成了全国的统一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的主力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9、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统治B直接原因是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利C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巨大的作用D—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0、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因为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D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11、从国民大革命惨痛的失败中,中共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A尽快解放农民的土地问题B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C将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D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12、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A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13、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红军长征》剧本,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A巧渡金沙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B遵义会议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D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14、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15、红军长征路线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强渡乌江②巧渡金沙江③过雪山④四渡赤水⑤夺泸定桥A③①②④⑤B⑤①②③④C①④②⑤③D①②③④⑤16、“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你认为最主要是指A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爆发B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C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D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17、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交次合作。
戊戌变法意义及影响是什么 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意义及影响是什么 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https://img.taocdn.com/s3/m/6ccf0739f78a6529647d5363.png)
戊戌变法意义及影响是什么如何正确评价戊戌变法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性。
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并且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维新变法对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和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第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第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史学纵横】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问题
![【史学纵横】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91eac27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b.png)
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问题关于戊戌变法的作用,学界一般都持肯定态度,但对于如何评价其作用,存在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肯定戊戌变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的《中国近代史稿》写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势力在政治舞台上初露头角,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新鲜事物。
中国的封建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有几千年的历史,盘根错节,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阻力极大,不经过引起社会巨大变动的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无法实观的。
改良派不敢正视这个真理。
他们把最大希望建立在争取皇帝、劝说封建统治阶级自己来主动进行改革上面。
以为由一个封建皇帝下命令自上而下地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封建主义的种种束缚,就会随之一一解脱。
这当然又只能是一种幻想。
”第二种观点认为,变法客观上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维新派主观上却是要为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说:“这些维新志士的谴责和控诉客观上正是革命的暴风雨的前奏,但是他们在主观上却是想用改良主义的变法来为这个‘暮色凄惨’的旧制度注入新的‘生机’。
”第三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拆封建主义庙堂的社会变革运动。
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中认为:“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召唤着一代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献身,召唤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
”第四种观点认为,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
戴逸在《戊戌时代的思想解放》中说:“横扫前进道路上的许多旧传统、旧观念,动员并号召人们投入战斗。
……在当时中国满天封建主义的阴云下,维新派的思想和活动是进步的,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章。
”。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xv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xv](https://img.taocdn.com/s3/m/26bc647ee45c3b3566ec8b0d.png)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D)。
A.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思想解放运动B.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C.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2.武昌起义成功后,建立的政权是(A)A、湖北军政府B、湖北咨议局C、中华民国政府D、南京临时政府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B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4.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5.19世纪60年代后,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A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变法维新以救亡图存6.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D)A、兴中会B、科学补习所C、华兴会D、中国同盟会7.1949年,葡萄牙武力强占(C),后胁迫清政府订立《中葡和好通商条约》,获永久居住权。
A.香港岛B.九龙半岛C.澳门半岛D.广州湾8.中国的关税权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D)。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9.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是(A)。
A.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B.以发展资本主义为中心C.以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为中心D.以废除儒学的纲常伦理为中心10.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开始于(D)。
A.金田起义B.永安整顿建制C.洪秀全东乡称天王D.定都天京11.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音,这主要说明( B )。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a711a3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8.png)
对戊戌变法的认识摘要: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戊戌变法维新派内容失败原因意义及作用Keyword: Reform Movement Reformists Content Reasons for failure Meaning and effect戊戌变法的起因: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参加变法的人有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
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内容:在教育上,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在经济教育上,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戊戌变法内容及评价
![戊戌变法内容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3fdc11d2af90242a995e521.png)
衙门,裁汰冗员。
经济: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
路,开采矿产,保护农工商业;设有 资邮利本政于主民义局族的 。
军事:
发展
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文化教育:
有利于培养新
有利于提高 军队战斗力,
废除八股;开办京师式先人进大才技及术学西文堂方化 ,设立中小学抵侵御堂外来,入
兼习中、西学科;设的传立播译书局;创办专业学堂;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3)、变法开始
时间: 1898年6月11——9月 21日,维持103天, 史称“百日维新 标志:《应诏统筹全局折》与《定国是诏》
应诏统筹全局折——
定国是诏
(4)、内容 有利于具有维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政治:
新思想的人参 与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
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2、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变法失败
发动者: 慈禧太后 发动原因: 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一、革除翁同訸的一切职务, 驱逐回籍——削弱变法势力。
前 二、授任薪职的二品大臣须到 期 皇太后面前谢恩——控制人事 准 任免。 备 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
统率北洋三军。
教训(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 的
课堂练习
1.“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材 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中哪一措施 A.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B.命各省推荐人才 C.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D.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2.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 们
戊戌变法读后感
![戊戌变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f88d55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b.png)
戊戌变法读后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898年,是清朝末期的一次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由戊戌政变开始,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变法派力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位,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变法派内部的矛盾和争斗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变法的目标和手段上存在分歧,导致了变法派内部的分裂和混乱。
其次,清政府的强大反对力量也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清政府对变法持强硬态度,通过军事手段镇压变法派,最终使变法失败告终。
另外,外部势力的干涉也加剧了变法的失败。
当时的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局势持有干预态度,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干涉中国的内政,为变法失败埋下了伏笔。
戊戌变法的失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和灭亡。
变法失败后,清朝政府进一步削弱,国力衰退,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其次,它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改革的渴望和对现代化的向往。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激发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向往,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失败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段混乱和动荡的时期,但它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从戊戌变法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四字成语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dcaa9e81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f.png)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四字成语
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以下是五个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四字成语及其意思赏析:
1. 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时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旨在挽救国家的危亡,使国家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
2. 思想启蒙:戊戌变法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思想解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勇于探索:戊戌变法是一次勇敢的探索和尝试,它试图通过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4. 高风亮节:戊戌六君子在变法失败后,拒绝逃亡,选择慷慨就义,表现出了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信仰。
5. 历史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摘要: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兴起之初轰轰烈烈,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它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是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近现代觉醒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自强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比较系统的尝试。
变法者意欲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通过新旧势力的妥协,逐步而稳健地达成体制地转换,促使中国步入现代化富强之路。
无奈它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机会。
这场变法的失败,不能不令当时以及以后的很多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叹息。
一、变法的主要内容: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1、文教改革。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将知识分子从“代圣人立言”的老教条中解放出来。
除“京师大学堂”外,又下诏将各地书院改建新式学堂。
2、经济改革。
发展商业,在各省成立商务局,促进商品流通,发展科技,奖励发明创造,保护专利,允许民间办工厂等。
3、军事改革。
训练新军,以热兵器代替落后的冷兵器(刀、枪、矛、箭等),造兵轮、建海军。
4、社会风气改革。
将城乡许多祠堂、庙宇改为学堂,破除迷信。
5、政治改革。
这方面因涉及到权力的再分配,阻力最大。
光绪皇帝提出的改革集中在以下几项:(1)开放言路。
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
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2)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3)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4)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
以上五个方面,涉及文教、经济、军事、社会、政治等领域,以说戊戌变法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
二、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性。
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并且
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 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三、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下,经济基础很薄弱,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当弱小。
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腐朽势力相抗衡。
主观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型和妥协性,缺乏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而且还对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
(2)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却不明确提出反帝的具体主张,甚至还对侵略者抱有幻想。
(3)维新派既没有政治实力,又缺乏政治经验,更没有经济和军事实力,却有自命清高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味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4)维新派改革操之过急。
始终同情变法的李鸿章把维新运动的失败归咎于“变法太急,用人不当”,是很有道理的。
变法中,康有为等政治运作的最大失误,莫过于把清廷最高实权人物——慈禧太后弄到了敌对的方面。
客观上,代表顽固思想和利益的顽固派大力阻挠。
从国际环境上,中国戊戌维新于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
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四、维新变法对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虽然被西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西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和约》后,西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
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第二,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第三,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1)变法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应该大变、全变。
(2)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维新派只敢讲“民权”,承认人民有参与管理政治的权利,但是不敢讲“民主”,不肯承认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戊戌维新之后,民主思潮就充分发展起来了。
(3)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
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第四,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
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维新运动失败后,白话报刊更多出现,白话文得到更多提倡。
除“小说界革命”外,维新派继续倡导“诗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学革命”。
这些,都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河。
所以,严格地说,中国现代的新文化运动是从戊戌时期开始的。
第五,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更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