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_语境与词语内涵意义
定义内涵含义三者的关系
定义内涵含义三者的关系1.引言1.1 概述内涵、含义和三者的关系是语言和思维中的基本概念。
在日常交流和学术领域中,对于这三者的理解和区分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内涵和含义的概念。
内涵指的是一个词语或概念所包含的特定特征或属性,它是词语本身固有的意义,具有普遍适用性。
例如,当我们提到“狗”这个词时,它的内涵可以包括“有四条腿”、“属于哺乳动物”、“能够发出吠声”等特征。
而含义则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下所表达的意义,它是相对而言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继续以“狗”为例,如果我们在谈论宠物时提到“狗”,那么它的含义可能是“人类的忠诚伴侣”;而在讨论动物分类时提到“狗”,那么它的含义可能是“种属于犬科的哺乳动物”。
而三者之间的关系则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内涵决定了一个词语或概念的含义,而含义则是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给他人的。
在思维过程中,我们通过内涵来理解和解释我们所遇到的词语或概念,然后再通过语言将我们的思维表达出来。
因此,内涵、含义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语言和思维中,对于内涵、含义和三者的关系的准确理解非常重要。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他人的意思,还能够帮助我们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同时,深入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于内涵、含义和三者的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加深对于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提高我们的沟通和思考能力。
希望本文能引发读者对于内涵、含义和三者的关系的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探索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
在接下来的文章章节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内涵、含义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性。
请读者关注每个章节的要点和结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章节组成和内容安排展开讨论内涵、含义和三者的关系。
每个章节都具有独特的要点和结论,读者应特别关注以下内容:章节一在本章节中,我们将介绍内涵、含义和三者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教程[第五章意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意义复习笔记I.语义学语义学是对语言单位,尤其是词和句子的意义的研究。
II.意义1.意义在语言学中,意义是指语言所表达的关于现实世界或者想象中的世界的想法。
2.内涵按照哲学界的用法,内涵和外延相对,指的是一个词所指称的实体的特性。
3.外延外延涉及语言单位跟非语言实体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它跟指称意义是一样的。
4.意义的不同类型(1)概念意义逻辑的、认知的、外延的内容。
(2)联想意义①内涵意义:通过语言所指所传达的意义。
②社会意义:所传达的关于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
③感情意义:所传达的关于说话人/整理感情、态度方面的意义。
④反射意义:通过同一表达方式的其他意思所传达的意义。
⑤搭配意义:通过词语的常用搭配而传达的意义。
(3)主位意义通过顺序和重音这种组织信息的方式所传达的意义。
主位意义是最边缘的意义,因为它只由语序及重音所决定。
5.语境论语境论是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意义源于语境,存在于语境。
语境有两种:情景语境和上下文。
所有的话语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情景下产生的,除了话语产生的时间地点以外,情景因素还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他们当时的行为以及情景中所存在的物与事。
上下文不仅涉及词与其他词的搭配,这种搭配构成词义的一部分,即搭配意义,它也涉及特定话语的前后部分。
6.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理论把意义定义为说话者说话的环境以及听者的反应。
Ⅲ.指称理论1.定义把词语意义跟它所指称或所代表的事物了解起来的理论,叫做指称理论。
2.语义三角奥格登和理查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提出了语义三角的理论。
他们认为词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它们是以概念为中介的。
概念是抽象的,没有物质存在,只能通过我们的思维来感知。
3.涵义与指称涵义与指称的区别类似于内涵和外延:前者指一个实体的抽象属性,后者指拥有这些属性的具体实体。
换句话说,Leech的概念意义包括两个方面:涵义和指称。
然而涵义和指称还有其他的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每个单词都有涵义,即概念内容;但并非每个单词都有指称。
词语理解与语境感知
词语理解与语境感知词语理解和语境感知是语言学习和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本单位,而理解词语的意义需要依赖于所处的语境。
本文将探讨词语理解与语境感知的重要性,并分析它们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一、词语理解的重要性词汇是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基础,而准确理解词汇的意义对于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词语理解需要考虑其语义、义项和词汇搭配等多方面的因素。
例如,一个动词可以有多个义项,而具体的义项则依赖于特定的语境。
只有对词汇的意义进行准确的理解,才能进行有效的表达和理解。
词语理解还涉及到对词义的灵活运用。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这需要我们具备跨语境的词语理解能力。
例如,动词“打”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打电话”、“打字”或“打篮球”等不同的意义。
准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不同义项,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二、语境感知的重要性语境是词语理解的重要依据,也是沟通交流中的必要条件。
语境包括句子的结构、环境信息以及语篇背景等。
通过感知语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例如,一个动词的主语和宾语、时间和地点等信息都会影响我们对其意义的理解。
只有在适当的语境中进行词汇理解,才能避免歧义和误解。
语境感知还有助于我们推测词语的含义和信息。
在交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词汇。
此时,通过对语境的感知和推测,我们可以猜测出词语的大致意义。
如果我们仅仅依赖字面意义,可能会导致误解或对话的中断。
因此,语境感知在语言学习和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词语理解与语境感知的应用词语理解和语境感知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技能,对于词汇记忆和语言表达都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是一些应用建议:1. 多读多写: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增强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阅读可以提供丰富的语境信息,而写作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读者来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境。
2. 高频词汇优先: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语境,应该优先掌握与之相关的高频词汇。
这样可以在具体语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认知_精品文档
认知认知是指人类在感知、思维、理解和判断等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它是人类智慧的根本基础,对于个体的学习、记忆、判断和决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感知、记忆、注意、思维和语言等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认知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以及认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要素。
一、认知的基本概念认知是指个体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心理能力。
它涉及到感知、记忆、注意、思维和语言等多个方面。
认知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理解和表达。
二、认知的发展过程认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期。
在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婴幼儿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进行感知,并开始逐渐了解物体的属性和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发展出对物体和概念的更深层次理解。
到了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思维变得更加抽象和逻辑化,开始具备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最终,在成年期,个体的认知能力达到了相对成熟的水平。
三、认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1. 感知感知是认知过程中的第一步,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
感知不仅包括对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质地等方面的感知,还包括对声音、味道和温度等方面的感知。
感知是个体获取信息的基础,对于认知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注意注意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个体在各种刺激中选择性地聚焦注意力的能力。
个体的注意力受到内在因素和外界刺激的影响。
注意力的分配是有限的,个体必须在不同的刺激之间进行选择和调节。
注意力的分配会影响个体对信息的接收、处理和记忆。
3. 记忆记忆是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个体对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存储、保留和回忆的能力。
记忆可以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
工作记忆是指个体对当前任务和信息的暂时存储和处理,而长期记忆是指个体对经验和知识的长期保留和回忆。
4. 思维思维是认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是指个体对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思维可以分为概念形成、问题解决、推理和判断等多个方面。
探究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理解语文中的深意
探究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理解语文中的深意在语文学习中,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概念。
而理解词语背后的深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探究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并解析其中的深意。
一、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通常有本义和引申义两个方面。
本义指的是词语最早的意义,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意义;而引申义则是在特定语境下,由于外延扩展而产生的新意义。
词语的本义是其最原始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事物本来的特性和性质的直观感知所形成的。
例如,“树”的本义指的是地上有根蒂、能够长出枝叶的植物。
而引申义则是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词语的意义扩展出来,具有一定的隐喻和象征的意义。
例如,“树”也可以引申为人们的支柱、依靠,如“老师是学生的树”。
二、词语的深意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深意。
首先,词语的本义体现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知和把握。
通过了解词语的本义,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描述事物,培养准确观察、思辨的能力。
其次,词语的引申义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关联和拓展的思考。
通过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词语,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丰富度。
此外,词语的深意还包括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深入理解词语的深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加深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三、拓展语文学习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对于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拓展语文学习的方法:1. 多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其中承载了大量词语的深意。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领悟作者的意图,理解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
2. 善于运用词典与辞典:词典与辞典是学习词语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查找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善于运用词典与辞典,能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深意。
3. 关注生活中的词语运用:生活中处处都有词语的运用,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身边的环境和人与事的交流,积累和理解更多的词语本义与引申义。
对语境的认识
对语境的认识语境的认识:从不同角度理解和分析语境的含义和作用。
语境是指一个词语、短语、句子或篇章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上下文、背景、情境等。
在语言交流中,语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含义。
正确理解和把握语境对于有效交流和避免误解非常重要。
语境在词汇理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鼠”这个词,在医学领域中指的是小动物,而在计算机领域中则指的是鼠标。
因此,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一个词语的含义。
语境对于句子理解和推断意义也十分重要。
一个句子的意义往往不仅仅取决于句子本身的结构和词义,还与其所处的语境相关。
例如,“他在火车上睡着了”,如果没有上下文,我们可能无法确认“他”指的是谁。
但如果我们知道上下文是关于一趟火车旅行的故事,那么我们就能够推断“他”指的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
语境也对于理解隐含意义和推测作者意图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人们经常使用隐喻、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意思或者传递某种信息。
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往往需要依赖于上下文和背景知识。
例如,“他是个狮子般的勇士”,这句话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描述,而是在用比喻的方式形容一个人的勇敢。
只有通过语境中的暗示和推理,我们才能够准确理解这样的修辞表达。
语境也对于避免误解和歧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语言本身就存在歧义性,同一个句子可以有多种理解方式。
通过合理的语境设置和信息传递,我们可以减少歧义的产生,确保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口译和笔译中,翻译人员经常需要依靠语境进行理解和转换,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语境在语言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含义,避免误解和歧义。
了解和把握语境对于有效的交流和理解他人意图至关重要。
因此,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语境的认识和理解,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能力和交流效果。
论认知语境在篇章理解中的应用
论认知语境在篇章理解中的应用近年来,认知语境在文学分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也是篇章理解中的重要概念。
认知语境是文学分析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某一作品。
根据不同的语境,人们在理解篇章中的信息时会存在不同的认知过程和模式。
因此,认知语境的应用可以更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文章,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
首先,认知语境能够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篇章中传达的信息。
根据不同的语境,人们在理解文章中的内容时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
例如,如果一篇文章是描述历史事件,读者会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理解;如果一篇文章是描述新闻事件,读者会从新闻学的角度来理解;如果一篇文章是描述政治事件,读者会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理解。
以上的范例都是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进行解读的,这些认知语境都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传达的信息。
其次,认知语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分析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
文学作品和文章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它们背后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也会不同。
通过对作者的文学创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进而更好地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通过分析《三体》的认知语境,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写作意图。
最后,认知语境可以帮助读者构建更加合理的文学读物和文本分析理论。
认知语境是读者理解文章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读者理解篇章中的信息时会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认知模式。
这样一来,读者理解文章时可以建立更多的框架和模型,构建更加合理的文学读物方法和文本分析理论。
综上所述,认知语境在篇章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文章中的信息,更好地分析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文学读物和文本分析理论。
因此,应该加强对认知语境的研究,让读者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更好的理解与运用。
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ppt课件
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艺术作品。
21
4. 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 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 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 栏杆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一”的含义是:
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
22
二、句子理解型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 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2. 使用了
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3. 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4. 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 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 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2.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 依据 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_。(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18
答案:①鲁迅的故乡。 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19
2、从但建是筑,设对施于中可欧以洲体小味城的,文千化万不能这么套近乎能。反你映以小为城已某经方了面如特指点掌的,建实筑际设上施恐怕连 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内别涵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两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两个亮点, 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30
一、解释句子所蕴涵的意义 二、谈标题“一朵午荷”中“荷”的含义。(4分) (重庆卷14题)“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这句话
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全国卷Ⅰ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语文认识词语和基本词义理解
语文认识词语和基本词义理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词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词语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基本单位,通过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本文将从语文认识词语的重要性、词语的类别和词义的理解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语文认识词语的重要性词语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学习者来说,认识词语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前提。
首先,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通过词语的组合与排列,我们能够构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
其次,词语是理解他人意图和表达自己想法的关键。
在阅读他人的文章或者听取他人的演讲时,我们需要准确理解作者或演讲者所使用的词语,才能够真正领会他们的意思。
同时,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需要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以使对方能够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二、词语的类别词语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
每一种类别都有其特定作用和用法。
名词主要用来表示人、事物和抽象概念;动词主要用来表示动作和状态;形容词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等。
通过对词语类别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掌握词语的用法和含义。
三、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基本词义是词语学习的关键,同时也是扩大词汇量的基础。
在认识词义时,我们可以从字面和上下文两个方面入手。
字面意义是指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字面上所表示的意思。
例如,“阳光”一词的字面意义就是太阳的光线。
在理解词语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上下文的语境。
上下文是指词语所处的具体环境,通过上下文可以进一步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和引申义。
例如,“阳光”可以引申为积极向上的形象,如“阳光女孩”、“阳光笑容”等。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词语的认识和基本词义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认识词语和理解词义,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运用词语,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从而提高语文水平。
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理解词语的方法
查阅词典,了解词语的准确 定义和用法
通过例句理解词语的用法和 语境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 深层含义和情感色彩
运用词语的技巧
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语境 掌握词语的用法和搭配 运用词语要准确、生动、形象 注意词语的语体和语域
避免词语误用的注意事项
则
词汇意义变化: 一些词汇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 而发生变化,如
“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
词汇使用频率变化: 一些词汇的使用频
率逐渐降低,如 “之乎者也”等, 而一些新词汇的使 用频率逐渐提高, 如“点赞”、“刷
抖音”等
新词的产生和传播
科技进步:科技的发展带来 了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和融合,促进了新词的产生
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在基本语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状语,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词语的语气和口吻
正式语气: 用于正式 场合,如 演讲、报 告等
非正式语 气:用于 日常交流, 如聊天、 讨论等
积极语气: 用于表达 积极、乐 观的情绪
消极语气: 用于表达 消极、悲 观的情绪
疑问语气: 用于提出 问题,寻 求答案
词语的民族特色
词语的起源:与民 族历史、文化、地 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词语的演变:随 着民族文化的发 展而变化
词语的寓意:蕴含 民族特有的价值观、 信仰、习俗等
词语的运用:在不 同民族中具有不同 的表达方式和语境
词语的地域色彩
地域色彩:词 语在不同地域 中的含义和用
法
例子:“饺子” 在北方代表主 食,在南方则
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注意词语的语境和语义 避免使用生僻、难懂的词语 注意词语的褒贬色彩和情感色彩 注意词语的语体和语域 注意词语的搭配和语法结构
语境意义的名词解释
语境意义的名词解释语境意义是指一个词语的具体含义和引申义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变化和转化。
语境是指词语所处的环境,包括言语环境和非言语环境。
语境意义是由语境所决定的,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语境意义是词语与上下文相互关联的结果。
上下文包括词语前后的语句、篇章和交际背景等。
通过语境,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预测其所表达的意思。
语境意义的理解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进行推测和判断,这是语言交际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
语境意义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词语的语境意义将决定它在交流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多义词,如果不了解其语境意义,就容易产生误解和困惑。
通过掌握词语的语境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理解,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歧义和误解。
语境意义的形成涉及到词语的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的知识。
语义是词语的字面意义,而语用则是词语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和效果。
而认知则是指词语的理解和认知过程,是将语境与词语的意义有效结合的关键。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才能更好地解释一个词语的语境意义。
在语境意义的解释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词语的语境意义。
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语境意义,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语境意义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
总之,语境意义是指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具有的具体含义和引申义。
通过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词语,在语言交际中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和效果。
同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意义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语境意义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词语的意义理解
词语的意义理解词语是人们日常交流和思维表达的基本单位,具有丰富的意义。
理解词语的意义对于提高语言能力和沟通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词语的意义理解,从语义角度出发,介绍词语的义项、上下位关系、同义反义以及词汇搭配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的意义。
1. 义项理解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其所属的义项来确定。
义项是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所具有的不同意义。
每个词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义项,例如“马”这个词语可以指代动物“马”,也可以指代一种棋子“马”。
在阅读和交流中,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语的具体义项,从而理解其意义。
2. 上下位关系理解词语之间存在着上下位关系,即一个词语可以包含、更加抽象地概括另一个词语。
例如,“动物”是“狗”的上位词,而“狗”是“动物”的下位词。
理解词语的上下位关系有助于我们将其正确归类,并深入理解其意义。
在沟通中,合理运用上下位关系可以使表达更加具体和准确。
3. 同义反义理解除了上下位关系,词语还存在着同义反义关系。
同义词指的是意义相近的词语,可以互相替换使用。
反义词指的是意义相反的词语,在语言表达中常用于对比或转折。
理解同义反义词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选择,增强表达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4. 词汇搭配理解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和其他词语搭配在一起构成短语、固定搭配或惯用语。
理解词汇搭配有助于我们掌握词语的真实含义和用法。
例如,“忍无可忍”是一个固定搭配,意为“忍耐到极限”。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恰当地运用词汇搭配可以使语言更加地道和自然。
综上所述,词语的意义理解是语言运用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理解词语的义项、上下位关系、同义反义以及词汇搭配等方面的内容,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优化语言表达效果,提升交流能力。
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应用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有效地理解和运用词语的意义。
词语的语境理解
词语的语境理解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表达思想的工具,其中词语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在交流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词语具有其独立的字义,另一方面,词语的意义也会因语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词语的语境理解以及其重要性。
二、语境对词语意义的影响1. 语境对词语词义的扩展词语的意义在特定的语境中会得到扩展。
比如,词语"酷"在原义上是指温度很低,但在口语中,它还可以指生活、事物或人让人感到开心、激动等。
这种意义的扩展主要是由语言使用者在日常交流中根据实际情境所形成的。
2. 语境对词语词义的缩小相反地,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其意义会受到缩小。
例如,词语"爱"原本是指一种深情,但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它可以只表示对某个事物的喜爱或者对某个人的友善,而不带有深情的含义。
3. 语境对词语意义的转化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其意义会发生转化。
例如,词语"剑"原本是指一种武器,但在现代社会中,它可以引申为指代能力、手段、工具等。
三、词语的语境理解的重要性1. 准确理解他人的意图通过对词语语境的理解,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他人的意图。
当别人使用某个词语时,如果我们可以正确理解其所处的语境,就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2. 提高沟通效果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有助于提高沟通的效果。
如果我们能准确地理解对方所使用的词语的意义,就能更流畅、更准确地进行交流,有效地避免交流误解。
3.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词语的语境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还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和体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我们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词语进行表达,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
四、培养词语的语境理解能力的方法1. 阅读广泛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丰富多样的词语语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语境下的词语用法,培养起对词语的敏感性和感知力。
2. 增加语言使用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观察和感受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差异,从而提高对词语的语境理解能力。
认知语境(1)
三、认知语境包括三种主要信息 逻辑知识,百科知识与词汇信息。
逻辑知识决定那些概念有联系及如何联系; 百科知识与指该要领相联系的客观事物的 假定;词汇信息指对词汇的语义内容、句法 结构及音位结构等方面的认识。
22
举例来看: 甲乙两人在聊天, 甲提到他认识 的人丙时, 评论说:“这个人简直就是个葛朗 台。”甲所说的葛朗台是法国小说家巴尔 扎克所著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 此人非常吝啬, 是个地地道道的守财奴。甲 将丙比作葛朗台是想要传达信息: 丙这个人 吝啬。如果乙没有看过这部小说, 头脑中就 没法组织关于葛朗台的认知语境, 也就无法 理解甲这句话的意思了。
4
4.2国内外的认知语境理论代表 4.2.1斯珀泊(D. Sperber)和威尔逊(D.
Wilson)的认知语境理论
1986 年, 斯珀泊和威尔逊合著的《关联: 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语境的诞生。 斯珀泊和威尔逊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语言交 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提出语言交际是 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 认知活动。
16
二、认知语境是心理结构体
斯珀泊和威尔逊认为:“语境是心理产 物, 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 组……正是这些假设, 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 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 。他们所提及的语 境为区别于传统的语境, 被称为“认知语境” (cognitive context) , 在交际过程中形成 的各种假设称为“认知语境假设”。在言 语交际中, 对话语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构 成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系列假设, 而不是具 体的情景因素。
词汇词义和语境的关系课件
词汇词义在语境中的变化
词义的扩大或缩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某些词汇的词义可能会产生变化。 本来的词义可能会扩大或缩小,以适应新的语境和表达需求。
词义的转移
某些词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从一种含义转移到另一种含义 ,形成词义的转移。这种变化通常与语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词义的灭亡与新生
某些词汇可能因为不再适应新的语境而逐渐灭亡,而新的词汇则可能 应运而生,形成新的词义。
根据语境因素的不同,语境可分为时间语境、地点语境、场合语境、文化语境等 。时间语境是指交际产生的时间;地点语境是指交际产生的地点;场合语境是指 交际的场合和情境;文化语境是指交际参与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语境的作用
确定词义
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可能 有不同的意义。通过语境的限制 和补充,可以确定词汇的具体意
词汇词义和语境的 关系课件
目 录
• 词汇词义的概述 • 语境的概述 • 词汇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 词汇词义和语境关系的实际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词汇词义的概述
词汇词义的定义
词汇词义是指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或意 义,是语言中词语所承载的特定信息 。
词汇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和动态 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而 变化。
03
培养语境意识
语言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词汇的意义并非
固定不变,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
在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准确理解原文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文的语境进行准确理解,以便正确地传达词汇的含义。通过 对上下文、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译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词汇的意义。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认知意思解释
认知意思解释
认知是指人类在接受、处理和理解信息时所涉及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知、思维、记忆、学习、注意力和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认知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解释。
认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知:通过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感知过程中,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收集外部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大脑能够理解的信号。
2. 注意力:选择性地关注某个刺激或信息,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注意力的分配和控制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信息的处理和记忆的形成。
3. 学习和记忆:通过学习,人们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
学习和记忆是认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们使人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取信息,并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4. 思维:运用逻辑、推理和判断等能力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思维是认知过程中的高级能力,它使人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概念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等。
5. 语言:通过语言交流,表达和理解思想、感情和意图。
语言是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沟通的媒介,也是思维的表达方式。
认知研究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探索人类思维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并研究认知发展、认知失调和认知干预等方面的问题。
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为教育、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认知语境对话语理解的解释与制约功能浅论
发展变化。 由于人们所 处的外部环境不同和认知能力 l 果 听话 人 具 有 与说 话 人 共 同 的认 知 语 境 , 际 就能 如 交 的差异 , 在处卿每…个 新信息时 , 同的语 言使用者 J 不 够顺利进行 , 否则就失 去r原本的意义。比如 : r
会根据 各 自的认 环境埘爵境进行不 同的推演 , 从许 一
W i : ad f e u d e d l r o h t d e s f I p i v h n r d ol s r ta r s , e i a f
多可供选择 的假 设中组成 自己的认知语境。 认知语 境的不断变化 有I种情 况 :. J 1 新信息与现 有的信息互相结合产生了新的语境含义 ;. 2 新信息为 现有的信息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 原来已有的旧信息得 到了强化 ; 新 信息与原有 的旧信息 相互产 生 了矛 3 . 盾, 新信息排 除了I信息 。 H
因 你 这句 话 其 实 是 丈夫 2可选择 性的认知语境 。 . 认知环境包 含着各种信 太 奢侈 , 此说 “ 可 真会 过 日子 ”
息, 话语 理解是在 选择语境 的基 础 实现的 , 涉及听 l 正话反说 , 埋怨 妻子不懂勤俭持家。
话人对语境假设的不断选择 、 调整与顺应 。选择语境的 I
l o f o h w bo t i? k, o a u t sa F v u d e o lr f r n d e s l Hu b nd: i e h n rd d la s o o e r s? Yo e ly g l n u t l‘‘’ I u r a l eta o g q ie wel‘‘。 : 在 对话 中, 子花五 百美元买一 件衣服 , 问丈 妻 并 l 衣 服好 不 好 看 。花 五 百 美 元 买一 件 衣 服 , 可 真会 夫 “ 你 l 日子 ”在 此 , 觉 得 妻 子 花 五 百 美 元买 一 件 衣 服 过 , 丈夫
英语教育论文:浅谈英语阅读教学中建构认知语境的意义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中建构认知语境的意义一、认知语境的内涵语言的使用与语境密不可分。
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就是言语环境,是先于交际而存在的使用和理解语言的环境,即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话语方式、交际者的身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这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探讨语境的本质。
然而,这种观点却忽视了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充实字面意义的动态认知推理。
正是基于这一点,D.Sperber和 D.Wilson,提出“认知假设”即“认知语境”的概念.认知语境是人们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
一个人的总认知语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及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认知语境指的是语用者在知识结构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单位、知识单位之间的连接习惯以及连接知识单位的典型的逻辑方式冈。
认知语境强调认知过程的互动性和变化性,交际的成败取决于交际双方对信息的发出、加工、解码和提取的正确性,一旦出现偏离和误解就会造成交际失败。
这个过程也就是“明示一推理模式”.因此,交际过程既是一个编码解码过程,又是一个通过推理而得出交际意图的过程。
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
在交际状态下,交际双方利用已内化在大脑中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当前情景,主动选择并提取与之相关的信息,不断建构认知语境。
随着交际的不断发展,认知语境也不断发生变化。
理解每句话语所需的相关知识与经验是不同的,因此,交际双方在话语理解中要为每句话语建构新的语境。
每句话语都蕴含了不同的语境假设,通过推理而获得的语境效果又有可能作为新的语境参与新一轮话语的理解。
只要交际不停止,这一过程就会不断进行下去。
可以说,动态性是认知语境的本质特征认知语境是由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构成的.词汇信息是指自然语言中表达词汇意义的内容,包括语音、语义、句法等信息。
比如,jani-for的词汇信息包括:(1)它的发音是['d3aenita] ;(2)它的拼写形式是J-A-N-I-T-O-R;(3)它所表达的概念是“看门人”;(4)它的词性是名词;(5)它的句法功能是充当主语或宾语等等。
名词解释认知
名词解释认知“名词解释认知”是一个概念,它探讨了词汇和它们的涵义之间的关系。
它重点强调的是每个词的独立分析,以及词语在构成句子时发挥的功能。
在语言学中,它被用来研究词汇,其中涉及到一些宏观和微观的语言运用。
从宏观角度来看,语言是一种储存和表达信息的系统。
使用语言技能来沟通,表达情感,分享信息等,都是从宏观角度考虑的问题。
从把握语言的语法结构,到分析不同的文本类型,都是宏观上的分析。
如果要考虑词汇的使用,宏观的概念也不能被忽视。
但在宏观的概念之外,词语的含义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名词解释认知”便是从这种角度出发,从“微观”角度来考虑词汇使用的一种概念。
它关注于在句中出现的每一个词,它们当中包含的涵义,以及具体怎样使用这些词,或者词组,才能更好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义。
比如,“抽象”一词,它是一个表示抽象概念的词语,如果想要把“一种艺术形式”这个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可以用“抽象艺术”的形式来表达。
这就是名词解释认知的核心内容。
实际上,名词解释认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将“经验”和“意义”结合起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每个人所熟悉的词汇都有其独特的含义,以及在使用这个词汇时需要注意的细节,需要运用经验和意义进行结合和发挥,才能表达出来。
也就是说,名词解释认知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学的技巧,它更是一种在实际应用中融汇贯通的一种技艺。
熟练的名词解释认知,不仅能更好地把握主题,还会帮助读者更快速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语言是一种极其精妙的交流工具,但词语能否有效表达其想要表达的含义,则取决于使用者把握其复杂性的能力。
正是把握词汇使用的“名词解释认知”,让每个人有效而又有正确的使用语言,表达自己所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第11期总第152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 eign L 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2001, 11Serial 152认知、语境与词语内涵意义林榕(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2)摘要:探讨了词语内涵意义的性质及其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试图从人类认知和语境的角度寻求对词语内涵意义正确理解的方法。
基于内涵意义的隐含性、情感性以及间接的表达方式等特征,要获得对词语内涵的正确理解,就必须利用人类共有的认知系统,充分结合语境,从而使外语教学或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更有成效。
关键词:词语内涵意义;理解Abstract:T 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ature o f wor d connotative meaning and its relations to society and cultur e.I t also attempts to seek ways to its proper understanding in ter ms of human cognition and context in language use.It shows t hat word connotative meaning is usually implied,affectively charg ed and indirectly ex pressed.Because of these featur es,it is proposed that t he universal knowledg e of humans be employed and the context be refer red to 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ord connotation in languag e teaching or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 e and culture.Key words:w ord connotative meaning,understanding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1)11-0055-03近年来,人们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热点,在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词语内涵意义在外语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重要性。
因此,探讨词语内涵意义的性质、特征及其产生来源,并进一步寻求如何获得对内涵意义相对正确的理解,应是一项有意义的课题。
一、内涵意义的性质与特征关于词语内涵意义,!朗曼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Richar ds et al,2000:97)的定义是#词或片语的基本意义之外的意义。
表示人们对词或片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所怀有的情感或所持的态度∃。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Bussmann, 2000:96)指的是#语词所包含的情绪或感情的成分,又称情感、联想或偶然意义∃。
Leech在其著作!语义学∀(李瑞华等译,1987:16-17)中认为:概念意义(又称理性意义或基本意义)是语言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具有更多的区别特征;内涵意义则除了具有纯理性内容之外,还在所指这个概念上与理性意义相重叠。
这就意味着内涵意义在本质上与概念意义同是人类心理将外部世界进行范畴化切分在语言上的反映。
但是词语内涵意义不等同于其基本意义,它不是字面的或客观的意义。
内涵意义不独立于概念意义存在,它必须通过概念意义间接表达和反映语言者对事物的褒贬或价值取舍等情感和态度倾向,因而又被称为#附加意义∃。
语言是人类文化传递和思想交流的工具,作为语言核心的词汇及其语义系统必然以种种方式表现其语言社会的文化的独特内涵。
词语内涵意义也不例外,它来源于文化,表现了文化,也受限于文化。
词语内涵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约定俗成的,并深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文化;在东方,佛教文化为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些民族行为道德的规范。
许多具有宗教内涵的词汇成为交际用语的一部分。
文化成了构筑词语内涵意义的一个重要来源。
如今,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词语内涵意义的运用在许多商品广告或商标招牌上被发挥到了极致:如#宫廷酒∃,#皇室麦片∃,#飞龙实业∃,#曼哈顿大酒店∃等等。
这些词语中的#尊贵∃、#气派∃、#奢华∃、#财富∃等文化内涵意义被用来提高商品或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以达到赢利的目的。
词语内涵意义还是语言社会中自然地理环境、民族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反映。
如#美国英语的prairie(大草原),cany on(大峡谷),英国英语的moor(沼泽), heath(荒野),这些都是表示一个国家独有的社会、自然现象的词语∃。
(汪榕培,2000:30)还有,汉语中由#竹文化引申出来的有关竹的词汇;饮食文化引申出来的有关烹饪和菜款的词汇;农业文化引申出来的有关耕作和稻谷的词汇等∃(林汝昌,1996,4:2),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民族感情色彩并会给语言者带来心理联想和情感共鸣。
即使到了现代,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仍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或消亡。
英汉语言中许多这样的词语展示了各自民族的不同的社会层面,有着在其他文化中难以寻觅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寓意和内涵。
人类物作者简介:林榕(1954 ),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词汇语义学质生活的多样化和精神生活的无限性决定了词语内涵的产生、发展和变异是无穷无尽的。
词语的内涵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经过语言社团的长期使用,一些词语的内涵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其隐秘的性质,而成为基本固定的词义之一。
词义的这种转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表达的来源之一。
不言而喻,整个转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
词义内涵还会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事物的重新评价而改变:或由褒至贬,或由贬而褒。
如文革前后人们对#老板∃一词观念的转变。
有的学者把词语内涵的上述特征概括为民族性和动态性。
(张业菊,2001:43)内涵意义必须借助词语指称或所描述的事物特征某方面的相似性,让人产生联想,才能达到传达或接收隐含信息的目的。
因此,词语的内涵意义是隐喻的基础。
隐喻借助语义间的相似特征#通过某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Lakoff&Jo hnson,1980:5),或者将抽象概念形象化,使语言表达更具有鲜明性。
在英语中常有下面的表达法:(1)Giv ing the children a goo d start in life.(2)He&s over the hill.(3)I w as bogg ed down in a dead_end job.(4)Her career is at a standstill.(5)Are you at a cross_ro ad in your life?(Saeed,1997:306)这些例子充分利用了start,hill,dead_end,standstill,cross_ r oad等词的内涵意义,以隐喻的手法描绘人生的起始、转折,事业中的困难、停滞和无望等抽象的意境。
可见,隐喻的手法能超越词的基本意义,表达其他方法难以表达的隐含的意义。
词语内涵的存在能使现成的语汇发出弦外之音,从而极大地丰富语言表达,在交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认知与内涵意义语言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因为#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来考察词语的意义,词语和世界的联系,必须依赖人的认知能力,即现实概念只有以与其对应的心理模型为参照点,才能获得语义学价值∃。
(熊学亮,1999:33)语言理解具有社会特征,因为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人在大脑中建立起了代表各种概念知识的#心理图式结构∃(schemata)。
(Perkins,K.&A ngelis,P.J.,1985:269;Bussmann,2000: 416;桂诗春,2000:445)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构建的框架包含了大量的类属知识(g eneric know ledge),如有关物体、情景、事件、行动、事件发生顺序的知识等,与概念的意义相对应。
此外,它还包含了#有关知识使用方法的信息∃(Perkins,K. &Angelis,P.J.,1985:269),如词语内涵意义在交际中的价值等。
它们都以分类的形式储存在大脑的长期记忆中。
在语言交际时,语言输入可将心理图式激活,使之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弥补信息量不足的部分,从而达到理解。
但前提是语言者的心理图式框架必须与语言输入基本相对应。
不同民族、语言社团之间的语言者,例如东西方人士,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角色之间的个体,如律师与罪犯,哲学家与巫师,成人与儿童等,其认知世界的心理图式有一定差异。
当这些差异完全无法与目的语的词语内涵意义所表达的文化特征相对应时,交际者的心理图式就无法被激活,从而导致不理解;如果只是部分不对应,则可能造成误解。
因此,汉语的#胸有成竹∃常使学中文的外国人大惑不解,#马马虎虎∃被误译成horse and horse,t iger and tiger等就不足为奇了。
认知过程的产物是概念的形成,在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语义可用#认知域∃(cognitiv e domains)(Lang acker, 1987&1991,转引自沈家煊,1994,1:13)来描写。
认知域包括时间域、空间域、感情域、颜色域等等。
如上所述,内涵意义与概念意义同样都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产物,语义描写或理解均需要参照一个或多个认知域。
如#茶∃在汉语中指的是一种绿色植物饮料。
对这一基本意义的描述可参照饮料域和植物域。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茶∃除了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外,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茶∃也是醒脑提神、消食健脾的药剂。
此外,品茶在中国文化中还是一种情趣;中国人对茶艺情有独钟。
因此,对#茶∃的内涵的描述和理解还得参照中药域、茶文化域等等。
限于认知和经验,西方人常常满足于对其基本意义的理解而忽略其他。
一方面,是由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者的心理图式有差异;另一方面,词语内涵在各种外部世界或个人因素的影响下,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难以确定其可能的所指内容或认知域,或确定其与概念意义的界限,因此容易导致理解失误。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中词是高度抽象的象征单位(symbolic unit)之一。
#象征∃指的是一定的形式与一定的意义之间约定俗成的关系。
象征单位之间可以结合成更大的象征单位,对新的象征单位的理解可以建立在老的象征单位表达的约定俗成的意义之上。
如w orker就是一个由wor k 和er两个象征单位构成的新的复杂的象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