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常用古代中药方剂讲解

常用古代中药方剂讲解

龙胆泻肝汤 详解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五、和解剂
和解剂;具有和解、解郁、舒畅、调和等作用,用以治疗少阳病、肝
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
分类: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调和肠胃剂。
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 详解
逍遥散 详解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六、消导剂
消导剂;以消导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作用,
【主治】气分热盛
【方解】详见白虎汤方解图
【加减】人参白虎汤 【运用】上感、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斑疹伤寒、
中暑、小儿麻疹等属于气分热盛者。
返回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柴胡 甘草 生地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肝胆经湿热、实火。 【主治】肝胆实火 【方解】详见龙胆泻肝汤方解图
【禁忌】阴黄及湿重于热者不宜用本方。
返回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分。
八正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木通 甘草梢 栀子
煨大黄 【用法】共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草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下注膀胱。
【方解】详见八正散方解图
出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
【运用】流感、麻疹、流脑、乙脑等热病初期风热表证者。
返回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一点 四十二 分。
川芎茶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 荆芥 薄荷 羌活 细辛 白芷 甘草 防风 【用法】共为细末,每服9克,清茶调服。

中药方剂基础

中药方剂基础

服药方式:根据药性,选择 合适的服药方式,如口服、 外用等
服药禁忌:注意服药禁忌, 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 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
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之 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相 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谢谢
均匀后,即可饮用。
丸剂服用:将中药丸剂放入 口中,用温水送服。
膏剂服用:将中药膏剂涂抹在 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
散剂服用:将中药散剂倒入杯 中,加入适量开水,搅拌均匀
后,即可饮用。
服用时间
01
饭前服用:一般在饭前半小时至一小
时服用
02
饭后服用:一般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
时服用
03
睡前服用:一般在睡前半小时至一小
煎煮方法:根据药物性质和 功效,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 如先煎、后下、包煎等
中药方剂的服用
服用方法
煎煮法:将中药放入砂锅中, 加入适量清水,煎煮至沸腾后, 再小火煎煮一段时间,滤出药
液服用。
泡服法:将中药放入茶杯中, 加入适量开水,浸泡一段时间
后,即可饮用。
冲服法:将中药粉末或颗粒放 入杯中,加入适量开水,搅拌
方剂的分类
01
按照药物组成:单方、 复方
03
按照功效:解表剂、 泻下剂、补益剂等
02
按照剂型:汤剂、丸剂、 散剂、膏剂等
04
按照主治病症:感冒方、 咳嗽方、胃痛方等
方剂的组成
01
君药:方剂中 的主要药物,
起主导作用
02
臣药:辅助君 药,加强君药
的作用
03
佐药:协助君 药、臣药,起
辅助作用
04
使药:引导诸 药直达病所,
中药方剂的煎煮
煎煮方法
01

方剂基础知识(中药学概论)

方剂基础知识(中药学概论)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 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合剂,口服液
特点: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 ,口感适宜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1.煎药器具 宜用砂锅、砂罐陶瓷器皿 也可用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忌用铜、铁、铝金属器皿。
2.煎药用水
以水质洁净为原则,凡可饮用的水都可用以煎煮中药。
佐药:
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峻 烈之性。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药 病格拒。
使药:
1.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 2.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
有时候可以用性味、功效相似的药物, 替代一些稀有、贵重、缺货的药物。
如:水牛角替代犀角,党参替代人参
以前可能被忽 略了,也要重 视啊!
剂型是按照处方,根据病证的需 要,以及药物的特点,不同给药 途径,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形态。
不同的剂型各有特点,对疗效具 有很大的影响。
方剂中便于携带、储存、应用的 剂型习惯称为中成药。
能保证组方:
国家体制中的等
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级设置,来说明 药物在方中的主
《内经》提出,经过历代医家论述、发挥。 次从属关系。
示例:麻黄汤
组成:麻黄 三两 桂枝 二两 杏仁 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 炙,一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 头身疼痛 咳喘 舌苔薄白 脉浮紧
包括:传统方法、现代制药工艺制作的 中成药
方剂与中成药的关系
• 方剂的范围包含中成药,方剂是制作中 成药的依据。 • 中成药是方剂中方便携带、便于保存, 或能达到某些特殊目的的剂型。

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知识

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知识
3归经的应用 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
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
五、毒性
❖ 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
❖ 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 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 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 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 的物质。
二、五味
❖ 1、五味的含义: 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
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 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2 五味的作用
❖ (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向内(下)
❖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四气五味 ②药物的质地轻重 ③炮制 ④配伍
▪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 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与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 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 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 提高主药的疗效。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 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实例。

方药基础知识

方药基础知识

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
属阴,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五味
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
化湿等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开
窍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如干姜、香附、川芎
、石菖蒲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 调和药
“证候禁忌”。
3· 妊娠禁忌凡能损害胎元或引起流产的药物,都应
作为妊娠用药的禁急。
4.服药禁忌 俗称“忌口”,是指服药期问对某些
食物的禁忌。
中药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主要指每味药的成
人一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也即相对剂量。 1.计量单位中药大多以公制重量单位千克、克、毫克 为计量单位。 2.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在里—宜清热泻下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
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的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 。如: 辛—归肺经 甘—归脾经 酸—归肝经 苦—归心经 咸—归肾经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二、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
方剂的组成
君药(主药):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起主要作
用的药物
臣药(辅药)是配合主药加强疗效,起协同作用
的药物
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缓解、消除主药
的毒性、烈性,抑制主药副作用的药物
使药:是引经,调和、矫味的药物
方剂举例:麻黄汤
•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中药方剂》课件

《中药方剂》课件
主要用于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证。
VS
详细描述利水渗ຫໍສະໝຸດ 药能利水消肿,治疗水湿内停所 致的证候,如水肿、泄泻等。常见的利水 渗湿药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止血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
详细描述
止血药能收敛止血,治疗各种出血证,如咯血、吐血、便血等。常见的止血药有白及、 三七、艾叶等。
活血化瘀药
十九畏
指中药配伍中的另一种禁忌情况,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后 会产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妊娠用药禁忌
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应避免使用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 造成不良影响。
中药方剂的剂量与换算
中药剂量
指中药在处方中的用量,通常以克为单位。不同中药的 剂量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词
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证。
详细描述
活血化瘀药能活血化瘀,治疗瘀血阻滞所致 的证候,如痛经、跌打损伤等。常见的活血 化瘀药有丹参、红花、川芎等。
化痰止咳平喘药
总结词
主要用于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咳嗽气喘 。
详细描述
化痰止咳平喘药能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多 咳嗽气喘等证候。常见的化痰止咳平喘药有
中药方剂的未来展望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 等领域,中药方剂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优势。随着现代医学对中药方剂的 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中药方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科学的 质量标准和控制方法,确保中药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3
中药方剂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有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世界卫生 健康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方药基本知识

方药基本知识

⽅药基本知识⼀、君⾂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称做⽅剂。

⽅剂的组成有⼀定的法度,称做⽅制。

所以,⽅剂是⽤单味药物治疗的进⼀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治疗范围较⼴,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剂的组成,分君、⾂、佐、使四项。

⼀般处⽅⽤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纪律,⽅向不明,前⼈所⽤有药⽆⽅。

1君君是⼀⽅的主药,针对⼀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定⼀⽅只有⼀个,也不⼀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防风为君;治寒,则⽤附⼦为君;治湿,则⽤防⼰为君;清上焦,则⽤黄连为君;清中焦,则⽤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内经》上说:佐君之谓⾂。

⾂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黄汤中是⾂药。

⾂药在⼀个⽅剂内,不限定只有⼀味,⼀种君药可以有⼏种⾂药;如果⼀⽅中有两个君药,还能⽤较多的⾂药来配伍。

3佐⾂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药的⼀种配伍药。

除了与⾂药⼀样协助君药的作⽤,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黄汤⽤杏仁为佐,其作⽤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内⽐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药的⼀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

君、⾂、佐、使等字⾯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剂的组织形式。

⼏千年来,中医在⽅剂的配合⽅⾯积累了⼗分丰富的经验,⽆论经⽅和时⽅都是遵守这个原则制定的。

在这⾥顺便谈⼀谈“经⽅”和“时⽅”的问题。

执业兽医 中兽医 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

执业兽医  中兽医  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
参、细辛、芍药;
×
半蒌贝蔹 芨攻乌
半蒌贝蔹芨攻乌×
×
藻戟遂芫 俱战草
×
诸参辛芍 叛藜芦
×
诸参辛芍 叛藜芦
9
×
诸参辛芍 叛藜芦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 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 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 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 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 炮烘炙浸莫相依。


黄芩

大黄
+
相畏:即一种药物 相 杀 : 即 一 种 药
的毒性或副作用 物能减轻或消除
能被另一种药物 另一种药物的毒
减轻或消除。
性或副作用。

杀 半夏(毒)
生姜
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因互相 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莱菔
人参(主)

生姜
黄芩(主)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 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一、剂量的含义 二、确定剂量的依据
11
一、剂量的含义
• 剂量:是指为了达到一定治疗目的,单味药物所 应用的的剂量,又称用量。
• 教材中各具体药物用量项下所标用量,系单味药 的常用有效量。这是临床确定单味药用量时的重 要参考依据。用量项下的用量,除特别注明者 外,都是指干燥饮片在汤剂中,规定动物一天内 服的常用有效量。鲜品入药及药物入丸散时的用 量则另加注明。
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 如桑螵哨应在三月中旬采收,过时则 虫卵已孵化;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 截取,过时则角化……
第二节 炮制
概念: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 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 处理过程。其在古代又称为炮 炙、修治和修事。

中药与方剂—常用中药知识(中医基础课件)

中药与方剂—常用中药知识(中医基础课件)

性味关系
• 生姜 • • 紫苏
辛温——发散风寒
• 性味相同,作用大致相同
性味关系
• 麻黄——辛温——发散风寒 •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性味关系
• 紫苏

辛——发散解表
• 薄荷
温——发散风寒 凉——发散风热
• 连翘

寒凉—清热
பைடு நூலகம்
• 薄荷
味苦—清热解毒—热毒 味辛—发散风热—表热
3 升降浮沉
升降沉浮—含义
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它符合简便廉验的 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应大力提倡,对特别有效的还应 进一步研究。 单用一味黄连治疗痢疾。 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 单用鹤草芽、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
2、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 疗效。
▪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 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与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系称为药物的“七情”。它包括单行、相须、相 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七情”的提法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 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 此七情,合和视之。”
一、七情各自含义
1、单行 :指用单味药治病。 古人云:“单方不用辅也。”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 药材质地的影响
“诸花皆浮,旋复独降”“诸子皆沉,苍耳独 升”(双向性)
• 药物炮制的影响
• 配伍的影响
作用
• 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开窍醒神, 温阳补火,行气解郁,涌吐

中药方剂基础

中药方剂基础

中药方剂基础
中药方剂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基础是中草药的配
伍运用。

中草药经过配伍和加工处理后,可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中药方剂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组成、用途、用药禁忌等信息。

方剂的组成通常由主药、副药、辅助药和调药组成。

主药是方剂中起
主要疗效的草药,副药则起到辅助和增强主药治疗效果的作用,辅助
药是增加方剂的效果、减轻副作用的草药,而调药则是根据不同病情
的需要,进行适当调整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方剂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治疗各种疾病。

常见的方剂有清
热解毒、健脾益气、祛寒止痛、活血化瘀等。

不同方剂对应不同的病证,具有针对性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方剂使用也有一定的禁忌,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以及具有特殊体质的患者应该谨
慎使用或避免使用某些方剂。

选择合适的方剂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之一。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舌脉情况等,制定出针对性的方剂。

方剂的配伍运用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通常要注意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因素,确保合理搭配,相互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草
药的煎煮也非常重要,合理的煎煮方法可以增加草药的疗效,提高方
剂的效果。

总之,中药方剂基础知识的了解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临床实践至
关重要。

通过学习中药方剂的组成、用途、用药禁忌等内容,可以更
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治疗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临床实践,通过实际操作,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临床技能。

只有全面掌握中药方剂的基础知识,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十三)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十三)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1.以下哪一种是中药的四气:A 寒、热、平、淡B 酸、辛、苦、咸C 升降浮沉D 温凉沉降E 寒热温凉2.淡味药的作用是:A 行气活血解表B tiao和补益C 燥湿清热D 软坚通便E 通利小便3.酸味药的作用是:A、收敛、固涩B、收敛、止泻C、收敛、止汗D、燥湿、通泄E、以上都不是4.五味中具有渗湿利尿作用的药物是:A、甘味B、咸味C、辛味D、苦味E、淡味5.性味苦寒的药物大都具有:A、祛风除湿B、芳香化湿C、清热燥湿作用D、利水渗湿作用E、祛除寒湿作用6.有收涩作用的中药,一般为( )味。

A.甘B.辛C.酸D.苦7.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称为:A 相须B 相使C 相杀D 相恶E 相反8.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这种配伍关系: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9.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这种配伍关系称为: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10.中药煎药用水,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选取的水质若不好,可先煮沸放冷后可用来煎药B、药材倒入容器内,第一煎加水应man过药物3-5厘米处C、煎药过程中,若水不够可随时加水D、煎药之前宜先用冷水泡药E、一般复方药泡药需要30分钟到1小时11.下列药物不需要先煎特殊煎煮的药物()A、贝壳类B矿石类C泥沙多的药物D质轻量多的植物药E对咽喉有不良刺激的药物12. 归经是指药物对()的选择性的治疗作用。

A、病邪B、脏腑C、疾病D、证候13. 在方剂组成中,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称为()A、君药B、臣药C、佐药D、使药14. 用阴阳属性概括以下属阳的药味是()()()()()A、辛味B、甘味C、酸味D、咸味E、苦味15. 在方剂组成中,针对病因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称( )A.君药B.臣药C.佐药D.使药16. 升浮的药物能( ) A.平喘 B.潜阳 C.发汗 D.利尿17. 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宜选用哪种性能的药物( )A、甘温B、辛温C、辛凉D、苦寒E、苦温18.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 )A、刺激性B、损害性C、抵消性D、副作用E、治疗作用19. 肉桂与赤石脂同用,属药物配伍的( A )A、相畏B、相杀C、相反D、相恶E、相使20.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是( )A、酸味B、咸味C、辛味D、苦味E、淡味21.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疗效,这种配伍关系是( A )A、相须B、相恶C、相畏D、相杀E、相使22. 下列除哪味药之外都是妊娠绝对禁用的药物( D )A、麝香B、巴豆C、大戟D、半夏E、斑蝥23. 在“十八反”中,下列除哪味药物外均与乌头相反( A )A、玄参B、白芨C、贝母D、瓜蒌E、半夏24. 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脏腑学说B、经络学说C、阴阳学说D、五行学说E、脏腑经络学说25. 五味中具有能泻下、软坚作用的是( )A、辛B、甘C、酸D、苦E、咸26. 甘味药的作用是( )A、发散行气行血B、补益缓急止痛C、收敛固涩D、软坚散结和泻下E、渗水利湿27. 汤剂的优点是( )A、缓慢,持久B、节约C、吸收快药效强D、方便E、口感适宜28. 丸剂的优点是( )A、吸收慢药效持久B、不易变质C、无色无味D、适用儿童E、口感适宜29. 辛味药的作用是( )A、发散行气活血B、补益缓急止痛C、收敛固涩D、软坚散结和泻下E、泻热燥湿30. 咸味药的作用是( )A、发散行气活血B、补益缓急止痛C、收敛固涩D、软坚散结和泻下E、泻热燥湿31. 苦味药的作用是( )A、发散行气活血B、补益缓急止痛C、收敛固涩D、软坚散结和泻下E、泻热燥湿32. 能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是( )A、四气B、五味C、归经D、升降浮沉E、毒性33. 能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作用的是( )A、四气B、五味C、归经D、升降浮沉E、毒性34. 反映药物作用趋向的是( )A、四气B、五味C、归经D、升降浮沉E、毒性36. 煎煮中药最好选用下列哪种容器()A、沙锅B、搪瓷缸C、铁锅D、铜锅E、铝锅37. 中药汤剂的煎煮一剂药一般可煎几次()A、l次B、2次C、3次D、4次E、无数次38. 下列哪味药应包煎()A、磁石B、番泻叶C、芒硝D、蒲黄E、阿胶39. 下列药应后下的是()A、磁石B、番泻叶C、芒硝D、蒲黄E、阿胶40. 下列药应冲服的是( )A、磁石B、番泻叶C、芒硝D、蒲黄E、阿胶41. 安神药宜何时服( )A、饭前服B、饭后服C、睡前服D、清晨服E、以上都是42. 中药中,有软坚散结润下作用的药物,多为()味。

《中药学》自学指导

《中药学》自学指导

《中药学》自学指导一、中药基础知识1.1 中药的起源和传承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传承,以及中药在中华文明和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中药的种类与分类掌握中药的种类和分类方法,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1.3 中药的生长环境与采集了解不同中药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及采集时间,以便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

二、中药药性理论2.1 四气五味掌握中药的四气(寒、凉、温、热)和五味(辛、甘、酸、苦、咸),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和适应症。

2.2 升降沉浮了解中药的升降沉浮理论,掌握不同中药对人体升降沉浮的作用及其适应症。

2.3 归经与毒性了解中药的归经理论,掌握不同中药的归经及毒性,以便合理使用中药。

三、中药方剂学基础3.1 方剂的基本组成掌握方剂的基本组成及各组成药物的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功效。

3.2 方剂的剂型与用法了解方剂的剂型和用法,包括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等,以及各种剂型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3.3 方剂的配伍原则与变化掌握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变化,以便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运用方剂。

四、中药炮制与制剂4.1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方法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以及不同炮制方法对药物的作用和效果的影响。

4.2 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与工艺流程掌握常见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包括口服液、糖浆剂、膏滋等,以便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制剂。

五、中药药理与毒理5.1 中药药理作用与机制了解常见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以便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

5.2 中药毒理与不良反应掌握中药的毒理和不良反应,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中药不良反应。

六、中药临床应用6.1 中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了解中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及适应症,以便更好地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6.2 中药在疑难杂症治疗中的探索与应用了解中药在疑难杂症治疗中的探索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拓展中药的治疗范围和应用领域。

最新中医学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

最新中医学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
•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 药物减轻或消除
• 如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
• 5.相杀 •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
性或副作用 • 如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 • 相畏、相杀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
6.相恶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可使另一药物 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 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 补气作用
中医学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
“医如操舟将,药似对敌兵”
四气的确定
• 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概括的, 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
1)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寒性或凉性 • 如黄芩、板蓝根-发热口渴、咽痛 • “热者寒之” 、 “疗热以寒药”
2)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温性或热性 • 如附子、干姜-腹中冷痛、脉沉迟 • “寒者热之” 、 “疗寒以热药”
阴(坚阴)
(5)咸
1)软坚散结-如瓦楞子、牡蛎治疗瘰疬痰 核(淋巴结结核、皮下脂肪瘤) 、痞块(泛
指腹内肿块)
2)泻下-如芒硝治疗便秘(泻下通便)
•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 • 药性-根据实际疗效确定、归纳 • 药味-药物的真实滋味、实际性能
• 气味结合 1)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2) 气同味异-苦寒、辛寒 3) 味同气异-甘寒、甘温
• 狼毒-瑞香科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月腺大戟的根, -逐水祛痰,破积杀虫
用药的”七情”
1.单行-用单味药治病 • 清金散(黄芩)、地锦草止痢
2.相须 -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增强疗效 • 如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 大黄+芒硝,攻下泻热
3.相使
- 以一种药物为主,一种药物为辅,提高主药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利水健脾的茯苓

中药方剂基础

中药方剂基础

中药方剂的应用
临床应用
治疗疾病:中
1 药方剂在治疗 各种疾病方面 具有显著疗效
预防疾病:中
2 药方剂在预防 疾病方面具有 重要作用
养生保健:中
3 药方剂在养生 保健方面具有 独特优势
康复治疗:中
4 药方剂在康复 治疗方面具有 显著效果
养生保健
01
中药方剂在养生 保健方面的应用 历史悠久,具有 丰富的实践经验 和理论基础。
中药方剂基础
演讲人
目录
01 中药方剂的概念
02 中药方剂的分类
03 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 04 中药方剂的应用
中药方剂的概念
方剂的定义
01 中药方剂是指在中医
理论指导下,将两种 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 合而成的药物处方。
02 方剂的目的是为了达
到治疗疾病、预防疾 病、保健养生等目的。
03 方剂的组成包括中药、
单味药方:仅由一种中
药组成的方剂
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
君臣佐使
君药:方剂中 的主要药物, 起主导作用
臣药:辅助君 药,加强君药 的作用
佐药:协助君 臣药,减轻君 臣药的毒性或 副作用
使药:引导诸 药直达病所, 调和诸药,增 强药效
七情和合
单行:单味药发挥其独特功效
相使: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 药物为辅,辅助主药发挥疗效
预防疾病
1
增强免疫力: 中药方剂可以 提高人体免疫 力,预防疾病 发生。
2
调理身体:中 药方剂可以调 理身体,预防 各种疾病。
3
预防感冒:中 药方剂可以预 防感冒,减少 感冒的发生。
4
预防心血管疾 病:中药方剂 可以预防心血 管疾病,降低 发病率。
谢谢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中药与方剂学基础:中药的来源、采收、炮制、性能、功效等基础知识;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等基础知识。

2. 中药药理学基础:中药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中药主要药效学特点和药理作用特点。

3. 中药化学基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等基础知识。

4. 中药制剂学基础: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药效学评价等基础知识。

5. 中药鉴定学基础:中药的鉴别方法、依据、标准等基础知识,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

6. 中药调剂学基础: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处方应付、中药处方审核、中药配伍禁忌等。

7. 中药安全性基础: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等基础知识。

总的来说,该科目涉及了中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药学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该科目的具体内容,可以查阅关于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的教材或资料,也可以咨询中医药专业的教师或专家。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汇总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汇总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汇总
一、中药分类
中药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药性分类和归经
分类。

1.药性分类:中药可以根据其药性的特点进行分类,通常分为寒、凉、平、温和热等性质。

2.归经分类:根据中医理论,中药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络和脏腑,如
归于心经、肺经、肾经等。

二、中药的常用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健脾养胃、祛湿利水、安神定志等。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主要功效和适应症。

三、中药的制剂形式
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制剂形式进行应用,常见的制剂形式包括草药煎剂、丸、片、膏、散剂等。

草药煎剂是中药最原始的应用形式,草药经过
煮炮后饮用。

丸剂和片剂是将草药粉碎、混合后制成固体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

膏剂是将草药煎煮后加入胶质制成的外用药物形式。

散剂是将草
药磨成细粉后包装,可以直接服用或用于外敷。

四、方剂的种类
方剂是由多种中药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的处方,它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和应用方法,方剂可以分为几类,包括外用方剂、内
服方剂、调理方剂和解表方剂等。

外用方剂主要用于外用治疗,如膏剂、
洗剂和药水等;内服方剂主要通过口服进行治疗,如丸剂和片剂等;调理方剂是根据体质特点进行调整身体的方剂,如补益方剂和清热方剂等;解表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表现为外感风寒的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文档
三、中药的应用
3.服药禁忌:又称“忌口”。 温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寒凉证: 忌食生冷寒凉之品;皮肤病、疮疡忌鱼、虾、牛 羊肉、猪头肉等。 常山忌葱;鳖甲忌苋菜;地黄、何首乌忌 葱、蒜、萝卜;甘草忌鲢鱼;茯苓忌醋;使君子 忌茶;薄荷忌鳖肉;蜂蜜反生葱;人参忌萝卜等。
石决明、龙骨等配伍。 2)影响药物的分布与排泄:如磺胺类药物与乌梅、
蒲公英、五味子、山楂等配伍。 3)抑制酶活性: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与胃蛋白
酶、多酶片、乳酶生等配伍。 4)酸碱中和:如氨茶碱、碳酸氢钠与山楂、山茱
萸、乌梅等配伍。
实用文档
三、中药的应用
(3)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5)产生毒性反应:如溴化物、硫酸亚铁与朱砂安 神丸、六神丸、人丹等配伍。
(二)升降浮沉 升,即上升、升提; 降,即下降、降逆; 浮,即向外、上行而发散; 沉,即向内收敛、下行。
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功效、 气味、质地等,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实用பைடு நூலகம்档
二、中药药性理论
(三)归经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 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 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6)拮抗作用:如黄连素与六神丸、六应丸、回春 丹等配伍。
7)产生酶促作用:如鲁米那、苯妥因钠、降糖灵 与含乙醇的国公酒等配伍。
8)产生酶抑作用:如痢特灵、优降宁与人参再造 丸、大活络丸、半夏露等配伍。
9)作用类似,易致中毒:如西药强心苷与万年青、 救心丹、活心丸等配伍。
实用文档
三、中药的应用
2.妊娠用药禁忌 (1)禁用药:毒性强、药性猛烈的药物,如 巴豆、牵牛、斑蝥、麝香、虻虫、水蛭、三棱、莪 术、芫花、大戟、甘遂、商陆、水银、轻粉、雄黄 等。 (2)慎用药:活血药、攻下药、行气药、大 辛大热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 大黄、枳实、厚朴、附子、干姜、肉桂、天南星、 川乌、草乌等。
(一)中药的炮制
1.炮制的目的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实用文档
一、中药的产地、采收和炮制
2.炮制方法 (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 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
漯河医学高等实用专文档科学校 张银萍
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药的药性及方剂的配伍原则。 2.熟悉中药的配伍禁忌。 3.了解中药的炮制。
实用文档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凡是运用中国传统医药学理论,说明作 用机制,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 药。 中药以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为主要来源。 临床应用以植物药最多,故又有“本草” 之称。
引经药:一些不但能自入某经,而且还 能引导它药进入某经的药物,称引经药。
实用文档
二、中药药性理论
(四)中药毒性
1.毒性分级 (1)大毒: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 者,归为“大毒”。如草乌、川乌、马钱子等。
(2)有毒: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 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归为“有毒”。 如附子、商陆、牵牛子等。
实用文档
三、中药的应用
配伍七情
(1) 单行:两种配伍,各行其效。 (2) 相须:两种功效相近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 (3) 相使: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4) 相畏: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减轻或消除。 (5) 相杀:一种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的毒副作
用。 (6) 相恶:一种药使另一种药的功效减弱或丧失。 (7) 相反:两种药合用后产生毒性或剧烈的副作用。
(3)小毒:出现不良反应,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 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实用文档
二、中药药性理论
2.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 (2)服用太久 (3)炮制不当 (4)配伍失误 (5)制剂不妥 (6)外用失控 (7)误食误用
实用文档
三、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配伍:根据不
同病情和临床辨证, 有选择地将两种或 两种以上药物组合 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实用文档
一、中药的产地、采收和炮制
(一)中药的产地和采收 1.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这是由于各地
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 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 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 用药原则。
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 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如吉林的人参, 辽宁的细辛,云南的三七 。
实用文档
二、中药药性理论
(一)四气五味 1.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
的药性,又称四性。 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实用文档
二、中药药性理论
2.五味
(1)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 行血作用。
实用文档
一、中药的产地、采收和炮制
2.采收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实用文档
一、中药的产地、采收和炮制
(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 调和、缓急作用。
(3)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 用。
(4)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 作用。
(5)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 坚散结等作用。
另有淡味药,淡 “能实渗用、文档能利”,即能渗湿利便。
二、中药药性理论
实用文档
三、中药的应用
(二)禁 忌
1.配伍禁忌
(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藜芦。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
(2)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密陀僧;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
不顺情;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
荆三棱;
实丁用文香档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
三、中药的应用
(3)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1)形成难溶性物质:如四环素族与石膏、海螵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