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节选》教学设计优秀

合集下载

《组歌(节选)》教案(详案)

《组歌(节选)》教案(详案)

《组歌(节选)》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涉及到的生字词。

(2)了解纪伯伦的生平,感受其散文诗所创造的意境。

(3)学习文中多角度拟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精读和有选择的朗读,巩固对散文诗独特艺术魅力的认识。

(2)通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达到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3)学会充分的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模仿文中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语句的哲理色彩,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4、重点: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获得写作方法上的启发。

5、难点:深透理解文章的感情内涵。

二、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诵读法、讨论法、尝试法。

2、学法引导:自读与合作讨论相结合。

3、课堂组织形式:自主合作探究4、教具媒体组合运用:电脑、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

5、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拓展阅读纪伯伦的有关散文诗作品,形成读散文诗的良好氛围。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联系整个单元:2’投影:1、鲁迅《雪》。

2、郭沫若《雷电颂》3、巴金《日》、《月》。

4、高尔基《海燕》5、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在这个单元中,鲁迅用雪写出了他对坚强不屈精神的追求。

郭沫若则借风雷电写出了他与黑暗势力战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巴金在日与月的辉映下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而高尔基却用海燕来象征着革命的先驱者。

回顾中,我们发现作家们都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了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当中,从而形成了散文诗里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深远的意境,其中,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更擅长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到他优美的语言当中。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纪伯伦在《组歌》中带给我们的意境,一起去追寻他笔下的浪和雨。

请朗读第一首散文诗《浪之歌》。

(二)、走近纪伯伦:黎巴嫩哲理散文家、小说家、神秘主义诗人、艺术家,其在诗歌上的成就堪比泰戈尔。

下面就用他自己在《泪与笑》当中的话来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所有的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分析《组歌(节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组歌(节选)》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思维能力1.2 教学内容《组歌(节选)》的文学背景介绍《组歌(节选)》的主题和情感分析《组歌(节选)》的文学技巧解读《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组歌(节选)》的文学手法和艺术风格《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2 教学难点《组歌(节选)》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解析《组歌(节选)》的文学创新和艺术突破《组歌(节选)》的文学批评和审美评价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主题和情感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组歌(节选)》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色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演3.2 教学手段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组歌(节选)》的相关内容文献: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文章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表演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兴趣第二步:分析《组歌(节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步:解读《组歌(节选)》的文学技巧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第四步:开展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4.2 时间安排第一步:10分钟第二步:20分钟第三步:20分钟第四步:3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讨论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来评估学生对《组歌(节选)》的理解程度学生创造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和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同行评价:邀请同行进行课堂观察和评价,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案和教学方法第六章:教学拓展与资源6.1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提供与《组歌(节选)》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4篇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4篇

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4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4篇》,快快拿去用吧!语文课文《组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能力目标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德育目标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读·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板书课题、作者)二、资料助读纪伯伦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组歌的音乐形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2. 通过学习组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分析组歌的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与特点2. 组歌的结构分析3. 组歌的欣赏与评价4. 组歌的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和结构分析。

2. 示范法:播放经典组歌,让学生感受组歌的魅力。

3. 实践法:分组创作组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评价组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组歌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2. 教学设备:音响、投影仪等。

3. 分组材料:乐谱、乐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组歌的结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组歌的构成要素。

3. 欣赏与评价:播放经典组歌,让学生感受组歌的魅力,并进行评价。

4. 创作实践:分组创作组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创作心得,总结组歌学习的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组歌,从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包括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组歌,分析其异同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音乐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组歌知识,如观看音乐会、写观后感等。

八、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回顾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覆盖组歌的定义、特点、结构和创作方法。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待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组歌节选》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组歌节选》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组歌节选》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及作者毛泽东。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三、分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a.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北国风光”、“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等。

b.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a.让学生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夸张等。

b.引导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3.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a.让学生探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设景、抒情、议论等。

b.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表达技巧如何服务于诗歌的主题。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读《组歌节选》,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组歌节选》中的哪种表达技巧最吸引你?二、深入分析1.分析诗歌的情感a.让学生找出诗中表达的情感,如豪情、壮志、忧国忧民等。

b.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现出来的。

2.分析诗歌的主题a.让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如爱国、奋斗、信念等。

b.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主题是如何通过诗歌的情感、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体现出来的。

三、课堂实践1.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全班同学共同点评。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组歌节选》的鉴赏文章。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组歌(节选),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2. 使学生掌握组歌的基本知识,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和历史。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和特点2. 组歌(节选)的欣赏3. 组歌的历史背景4. 组歌的创作方法5. 组歌的表演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的基本知识,组歌(节选)的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组歌的创作方法和表演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历史背景等基本知识。

2. 示范法:欣赏优秀的组歌(节选),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组歌的创作和表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组歌的历史背景,播放优秀组歌(节选)供学生欣赏。

3.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讨论组歌的创作方法和表演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组歌创作和表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5. 总结: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强调组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创作组歌。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组歌的资料,了解其发展历程,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创作与表演: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创作的组歌和表演效果,从创意、配合、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估。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搜集的组歌资料,评估其对组歌历史和发展了解的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示范、引导和评价等方面。

2.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反馈,以及他们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

3. 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及文学价值。

(2)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组歌(节选)》,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

(2)理解《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及价值。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组歌(节选)》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2)感受《组歌(节选)》中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组歌(节选)》的理解与感悟。

3.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组歌(节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组歌(节选)》,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组歌(节选)》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氛围。

(2)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内容:(1)分析《组歌(节选)》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象征手法等。

(2)讲解《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如爱国主义、家乡情怀等。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对《组歌(节选)》的理解与感悟。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比较分析:(1)引导学生比较《组歌(节选)》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讨论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组歌(节选)》的价值意义。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思维,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1.2 教学内容简介《组歌(节选)》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组歌(节选)》的文学特色,如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

解读《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组歌(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理解《组歌(节选)》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2.2 教学难点分析《组歌(节选)》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心理。

深入解读《组歌(节选)》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作品中的问题。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组歌(节选)》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组歌(节选)》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供学生参考和拓展视野。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组歌(节选)》的信息和背景。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总共安排10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每个课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讲解和分析,另一部分用于讨论和练习。

4.2 教学步骤引入《组歌(节选)》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分析《组歌(节选)》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解读《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进行案例分析,对《组歌(节选)》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探讨。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进行文学批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分析《组歌(节选)》的主题和风格解读《组歌(节选)》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1.2 教学内容简介《组歌(节选)》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组歌(节选)》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解读《组歌(节选)》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组歌(节选)》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的解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2.2 教学难点《组歌(节选)》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组歌(节选)》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学生对《组歌(节选)》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的能力的培养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组歌(节选)》的重要元素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采用写作指导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能力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组歌(节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加深理解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使用在线讨论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引入《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分析《组歌(节选)》的主题和风格,引导学生思考解读《组歌(节选)》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进行写作指导4.2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组歌(节选)》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观点小组合作分析《组歌(节选)》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小组讨论《组歌(节选)》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讨论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进行评价5.2 教学反馈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平台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反馈和指导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戏剧表演或朗诵会,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续写或改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荐学生阅读《组歌(节选)》作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思想和风格的认识6.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观与《组歌(节选)》相关的展览或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进行《组歌(节选)》的社会调查或访谈,探讨作品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邀请文学专家或作家进行讲座或研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组歌(节选)》原文和相关评论文章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集与《组歌(节选)》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舞台剧视频相关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7.2 教学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大纲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编写写作指导和学生作业评价标准第八章:教学安全与纪律8.1 教学安全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和舒适,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8.2 教学纪律制定并公布课堂纪律规则,让学生遵守和执行及时处理违反纪律的行为,维护课堂秩序第九章:教学计划与时间表9.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时间表,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作业任务,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进展,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9.2 时间表确定每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安排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时间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答疑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10.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期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有:一、教学目标与内容: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分析《组歌(节选)》的主题和风格,解读《组歌(节选)》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了解组歌的概念,掌握组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解析《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郭沫若创作的,包含了多个乐章,以描述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为主题。

本节课将选取其中的几个乐章进行教学。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组歌的概念,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难点: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组歌(节选)》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组歌的概念,讲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3.3 教学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聆听、分析《组歌(节选)》中的各个乐章,指导学生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4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组歌(节选)》中的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3.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4.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

5.2 音响设备教学音响、耳机、麦克风等。

5.3 网络资源相关音乐网站、在线音乐教学资源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

6.2 示范法教师通过演唱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掌握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6.3 互动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心得,增强课堂互动性。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了解并感受组歌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词、旋律、节奏等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演唱组歌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 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组歌(节选)的背景介绍2. 组歌(节选)的歌词分析3. 组歌(节选)的旋律、节奏特点分析4. 组歌(节选)的演唱技巧指导5. 组歌(节选)的团队协作训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组歌(节选)的歌词、旋律、节奏等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组歌(节选)的演唱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背景、歌词分析、旋律节奏特点等。

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指导学生演唱技巧。

3. 练习法:分组练习,团队合作演唱,教师点评指导。

4.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促进师生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教授:分析歌词、旋律、节奏等特点,讲解演唱技巧。

3. 示范演唱: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学生跟随练习。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合作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加深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演唱技巧评估:通过分组演唱,评估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技巧掌握程度,如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

3. 团队协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演唱中的表现,如默契度、协作精神、音色搭配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帮助学生掌握《组歌(节选)》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培养学生对《组歌(节选)》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组歌(节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解读《组歌(节选)》的歌词意义和主题。

欣赏《组歌(节选)》的经典曲目和表演。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组歌(节选)》的相关知识。

运用示范法,播放经典《组歌(节选)》的表演视频。

开展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组歌(节选)》的感悟。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组歌(节选)》的演唱和表演。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步:分析《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第三步:解读《组歌(节选)》的歌词意义和主题。

第四步:欣赏《组歌(节选)》的经典曲目和表演。

第五步: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组歌(节选)》的感悟。

第六步:利用实践,让学生参与《组歌(节选)》的演唱和表演。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组歌(节选)》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3.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优点和不足,相互鼓励和促进。

3.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和参考书,如《组歌(节选)》专用教材、音乐鉴赏书籍等。

4.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如《组歌(节选)》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经典表演等。

4.3 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组歌(节选)》的经典曲目和表演视频。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意义。

讲解《组歌(节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组歌(节选)》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组歌(节选)》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分析《组歌(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能够欣赏并评价《组歌(节选)》的艺术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听、看、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组歌(节选)》的内容;2. 通过讨论、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 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认识和尊重;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解析《组歌(节选)》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合唱作品,包含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歌曲。

通过学习《组歌(节选)》,学生可以了解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特色,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概念和特点;《组歌(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组歌(节选)》的艺术价值。

2.2.2 教学难点:对《组歌(节选)》中的深层次情感和主题的理解;对《组歌(节选)》艺术价值的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组歌(节选)》的部分曲目,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授课3.2.1 讲解《组歌(节选)》的概念和特点;3.2.2 分析《组歌(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2.3 欣赏并评价《组歌(节选)》的艺术价值。

3.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组歌(节选)》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表达对《组歌(节选)》的艺术评价。

3.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组歌(节选)》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教材;5.2 音频、视频资料:《组歌(节选)》的演出实况或教学视频;5.3 网络资源:相关音乐网站、论坛和博客等。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组歌(节选),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2. 使学生掌握组歌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演唱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组歌的定义和特点2. 组歌的历史背景3. 组歌的演唱技巧4. 组歌的排练与演出5. 组歌欣赏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的定义、特点、历史背景、演唱技巧、排练与演出。

2. 教学难点:组歌的演唱技巧、排练与演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组歌的定义、特点、历史背景。

2. 示范法:演示组歌的演唱技巧。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组歌排练与演出。

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组歌,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组歌的定义、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讲解:详细讲解组歌的演唱技巧,结合实际例子进行演示。

3. 实践:分组进行组歌排练,教师巡回指导。

4. 演出:组织学生进行组歌演出,邀请其他班级或老师观摩。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演唱技巧:评估学生在组歌演唱中的技巧掌握情况,如音准、节奏和和谐度。

3. 团队协作:评价学生在组歌排练和演出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包括互相配合和协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水平的组歌教材,提供歌词、乐谱和相关背景知识。

2. 音响设备:需要音响设备来播放组歌音乐,以便学生欣赏和排练。

3. 舞台设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舞台设施,包括麦克风、音响系统和灯光设备,以进行组歌演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组歌的定义、特点和历史背景。

2. 第二周:讲解组歌的演唱技巧,进行示范和演练。

3. 第三周:分组进行组歌排练,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4. 第四周:组织学生进行组歌演出,邀请观众观摩和评价。

5. 第五周:总结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和评估。

九、课后作业:2. 复习课堂上学到的演唱技巧,进行个人练习。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

2. 通过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组歌(节选)》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4. 通过对《组歌(节选)》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基本知识梳理3. 《组歌(节选)》诗歌解析4.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 主题思想探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组歌(节选)》的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作品的主题思想2.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创作手法的理解运用诗歌鉴赏方法独立分析诗歌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基本知识。

2. 分析法: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及作者,讲解诗歌基本知识。

2. 第二课时: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指导诗歌鉴赏方法。

3. 第三课时:深入探讨《组歌(节选)》的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诗歌。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评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组歌(节选)》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基本知识讲解:回顾诗歌的基本知识,为学生鉴赏诗歌做好铺垫。

3. 诗歌鉴赏:分析《组歌(节选)》中的诗歌,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组歌(节选)》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检查是否全面达成了教学目标。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

《组歌(节选)》精品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组歌(节选)》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组歌(节选)》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音乐风格;2. 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协同合作精神;4.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简介《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X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创作于年。

歌曲以我国民间音乐元素为基础,融合了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2. 歌曲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3. 协同合作精神的培养。

2.2.2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特殊的音调和节奏;2. 音乐术语和符号的识别与运用;3. 创造力的发挥。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3.2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歌曲,引导其他学生模仿;3.3 练习法:分小组或个人练习演唱歌曲,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3.4 创作法: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对歌曲进行改编或创作;3.5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2 歌曲介绍:讲解歌曲的背景、作者、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4.3 旋律练习:教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跟唱;4.4 歌词练习:教授歌曲歌词,让学生理解歌词含义;4.5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协同合作精神;4.6 创意发挥: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改编或创作,展示个人才华;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5.2 演唱技巧:评价学生在演唱歌曲时的音准、节奏、发音等;5.3 协同合作:评价学生在合唱中的配合默契程度;5.4 创造力展示:评价学生在创意发挥环节的创造力;5.5 课堂纪律: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表现。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组歌的概念、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组歌(节选)》,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组歌(节选)》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包含了多首富有特色的歌曲。

本节课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首歌曲进行教学。

2.2 教学目标了解组歌的概念和特点;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曲风格、结构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组歌(节选)》中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歌曲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组歌(节选)》中的几首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风格、结构等特点。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曲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组歌(节选)》中的歌曲进行演唱或演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歌曲欣赏、实践活动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及其相关资料。

5.2 音响设备音响、话筒、投影仪等。

5.3 网络资源相关音乐网站、视频网站等。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掌握《组歌(节选)》中的歌曲风格、结构、旋律等特点。

6.2 教学难点分析《组歌(节选)》中的歌曲和声、节奏等技术要素。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聆听法通过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7.2 分析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歌曲的风格、结构等技术要素。

7.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组歌节选》教学设计1【教学角度】句段读写──从语言角度进行积累、提炼、仿写,深得语言精髓。

【主要教学步骤】1、诵读,理解形象:用给浪、雨填充修饰语的方式,把握诗人笔下浪、雨的共性及喻义。

2、摘读,积累语言:⑴摘录宠爱的一组美词佳句精段,以诵读方式推举给全班,并简述推举理由。

⑵分类集纳语言美点:词分成语、叠词、双声叠韵词、极富表现力的词、拟人化的动词、其他美词;句分修辞美句、极富感情的句、联想丰富的句、透射哲理的句、特别宠爱的句;段分排比结构成的段、浯意对举与反衬成的段、具有回环复沓之美的段、结构特别的段。

3、熟读,仿写句段:自由选择有特色句段,或揣摩特点,或提炼句式,训练仿写。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2、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借助反复诵读领悟诗中海浪的形象,理解作者借海浪和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借助丰富的想像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散文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借助海浪和海岸的形象抒发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纪伯伦(1883—1931)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

《先知》是他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2、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整理生字词语津液(jin1)酷热(chi4)执拗(niu4)馈赠(kui4)憔悴(qiao2cui4)绚烂(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纤细(xian1)心扉(fei1) 4、让同学在轻缓的音乐声中轻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借助海浪和海岸塑造的恋人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师生研讨问: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喧闹,爱的肤浅。

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喧闹,爱的肤浅具体体现在: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歌节选》教学设计优秀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组歌(节选)》教学设计优秀范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3、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
1、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
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模仿写作:
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

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着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着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

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

)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

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1、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

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
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的浪_________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

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

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

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

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而在《雨之歌》里,雨
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

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

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

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

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

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

请你采用第一人称,
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__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六、布置作业
将本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

【点评】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

本设计抓住这一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听读感知──品读欣赏──美读体验──模仿创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

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

教者“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地品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

而教师在其中引导有方,能够激起学生解读文本,参与体验并创造的热望。

整堂课的设计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