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二】勾股定理第二课时
勾股定理北师大版本第二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北师大版本第二课时教案教案标题:勾股定理北师大版本第二课时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2. 教学课件或教学PPT;3. 直角三角形模型或示意图;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田地中,农民如何测量田地的边长?2. 引出勾股定理的概念和作用,并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使用教学课件或教学PPT,介绍勾股定理的定义和原理。
2. 结合直角三角形模型或示意图,讲解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
3. 解释勾股定理的运用方法,并给出相关的例题进行讲解。
三、示范演练(15分钟)1. 在黑板、白板或投影仪上,给出几个勾股定理的应用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2. 选择几个学生上台讲解解题过程,并与全班共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合作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发放一份勾股定理的练习册,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
3. 鼓励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讨论,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4. 指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的概念、原理和运用方法。
2. 强调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 鼓励学生总结解题经验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按时提交。
教学反思:1. 教案设计合理,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探索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1探索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验证,并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上节课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经历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勾股定理的验证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并通过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用面积法验证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验证勾股定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设疑,激趣引入(3分钟,问答式)内容:教师提出问题:(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2)上节课我们仅仅是通过测量和数格子,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是否成立呢?这需要进一步验证,如何验证勾股定理呢?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几百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这节课我们也将去验证勾股定理.第二环节:小组活动,拼图验证.(15分钟,学生合作,全班交流)内容:活动1:教师导入,小组拼图.教师:今天我们将研究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请你利用自己准备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活动2:层层设问,完成验证一.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到两个图形:图2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 (1)如图1你能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能用两种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4人小组交流);(2)你能由此得到勾股定理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a+b)2=4×21ab+c 2.并得到222c b a =+)从而利用图1验证了勾股定理.活动3 : 自主探究,完成验证二.教师小结:我们利用拼图的方法,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结合起来,联系整式运算的有关知识,从理论上验证了勾股定理,你还能利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吗?第三环节: 例题讲解 初步应用(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内容:例题: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子头顶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子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1)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2)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第四环节 : 拓展练习 能力提升(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内容:(1)教材 P10练习题. (2)一个25m 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 上,这时的AO 距离为24m ,如果梯子的顶端A 沿墙下滑4m ,那么梯子底端B 也外移4m 吗?图1(3)受台风麦莎影响,一棵高18m的大树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6米处,这棵树折断后有多高?第五环节:回顾反思提炼升华(3分钟,师生问答)内容: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师生共同畅谈收获.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堂延伸(2分钟,学生分别记录)内容:教师布置作业1.习题1.2 1,2,32.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搜集至少1种勾股定理的其它证法,至少1个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一周后进行展评.A组:完成1 、2B组:完成1C组:完成1。
1.1探索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了提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课堂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训练,如小组内轮流发言、总结观点等,帮助他们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勾股定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提升直观想象与数学建模能力:借助图形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激发直观想象力。
3.强化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能力:在勾股数的寻找与应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学会从数据中提炼规律,解决问题。
4.增强数学应用意识:通过拓展勾股定理的应用场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这样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心内容: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数的识别与应用。
-重点讲解:
-通过多种方法(如几何拼贴、代数计算等)证明勾股定理,强调定理的普适性和重要性。
-识别勾股数,理解其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案
探究活动2
图2中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
探究活动3如图3,求四边形ABCD周长和面积。
走进新课:
学以致用:
1、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是6,求△ABC的面积。
2、在△ABC中,AB=AC=17,BC=16,求△ABC的面积。
三.拓展探究:1、如图6,在△ABC中,AD⊥BC,AB=15,AD=12,AC=13,
求△ABC的周长和面积。
2、勾股定理主要应用于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面积;
如图10,以△ABC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半圆,AB⊥AC
S1+S3与S2之间的关系?
师生
互动
设计意图
小结:两个公式:
作业:A:教材5-6页2,8题
B:教材5-6页2,6,7,8
板书设计: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勾股定理2课型:新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A、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数形结合”和“转化”数学能力。B、发展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提升分析问题能力和完整表达解题过程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渗透数学思想给解题带来的便利2、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合作意识,培养热爱科学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的应用(在应用中概括出这两者在应用方面的区别,增强这两个定理的区分和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思路,渗透数学思想(借助专家之口,点评出本节课的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
教学流程
知识回顾:探究活动1
1.1 第2课时 验证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1.1探索勾股定理第2课时验证勾股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勾股定理,理解和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2.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不怕失败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材图1 - 4,1 - 5,1 - 6,1 - 7的图片.【学生准备】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引入新课导入一:【提问】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在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们是通过测量、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勾股定理,那么,我们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呢?请跟我一起去探索吧!导入二:上节课我们用什么方法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学生思考(测量、数格子).第二环节:新知构建1.勾股定理的验证思路一【师生活动】师:投影教材P4图1 - 4,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你能利用这个图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吗?你是如何做的?与同伴进行交流.生:割补法进行验证.师:出示教材P5图1 - 5和图1 - 6,想一想:小明是怎样对大正方形进行割补的?生:讨论交流.师总结:图1 - 5是在大正方形的四周补上四个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图1 - 6是把大正方形分割成四个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图1 -5采用的是“补”的方法,而图1 - 6采用的是“割”的方法,请同学们将所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用a,b,c 的关系式表示出来.(1)动笔操作,独立完成.师:图1 - 5中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多少?你们有哪些方法求?与同伴进行交流.(2)分组讨论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ab+c2两种方法.生:得出(a+b)2,4×12(3)板书学生讨论的结果.【提问】你能利用图1 - 5验证勾股定理吗?生:根据刚才讨论的情况列出等式进行化简.师:化简之后能得到勾股定理吗?生:得到a2+b2=c2,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验证了勾股定理.师:你能用图1 - 6也证明一下勾股定理吗?独立完成.师:(强调)割补法是几何证明中常用的方法,要注意这种方法的运用.思路二教师出示教材图1 - 4及“做一做”,让学生观察图1 - 5和图1 - 6.【提问】小明是怎样拼的?你来试一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拼图尝试,同伴之间讨论、争辩、互相启发,将拼好的图形画下来)【思考】“做一做”的三个问题.教师讲评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2.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思路一:出示教材P5例题,教师分析并抽象出几何图形.【问题】(1)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B2=AC2+BC2?(2)要想求敌方汽车的速度,应先求什么?你能利用勾股定理完成这道题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板演)出示教材P8图1 - 8.【提问】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2+b2=c2.(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分别计算出每个正方形的面积.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可以合作完成)思路二我方侦察员小王在距离东西向公路400 m处侦察,发现一辆敌方汽车在公路上疾驶.他赶紧拿出红外测距仪,测得汽车与他相距400 m,10 s后,汽车与他相距500 m,你能帮小王计算敌方汽车的速度吗?〔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画出右图,其中点A表示小王所在位置,点C,点B表示两个时刻敌方汽车的位置.由于小王距离公路400 m,因此∠C是直角,这样就可以由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解:由勾股定理,可以得到AB2=BC2+AC2,也就是5002=BC2+4002,所以BC=300.敌方汽车10 s行驶了300 m,那么它1 h行驶的距离为300×6×60=108000(m),即它行驶的速度为108 km/h.[知识拓展]利用面积相等来验证勾股定理,关键是利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一要注意部分面积和等于整体面积的思想,二要注意拼接时要做到不重不漏.曾任美国总统的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提出的一个勾股定理证明,如图所示,这就是他拼出的图形.它的面积有两种表示方法,既可以表示为12(a +b )(a +b ),又可以表示为12(2ab +c 2),所以可得12(a +b )(a +b )=12(2ab +c 2),化简可得a 2+b 2=c 2.第三环节:课堂小结1.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测量法数格子法面积法2.在实际问题中,首先要找到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应用勾股定理解题. 第四环节:检测反馈1.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是 ( )解析:A,B,C 都可以利用图形面积得出a ,b ,c 的关系,即可证明勾股定理,故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D,不能利用图形面积证明勾股定理,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 .2.用四个边长均为a ,b ,c 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c 2=a 2+b 2B.c 2=a 2+2ab +b 2C .c 2=a 2-2ab +b 2D .c 2=(a +b )2解析:由题意得到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板围成的四边形为正方形,其边长为c,里面ab×4+(b-a)2,整理得c2=a2+b2.故选A.的小四边形也为正方形,边长为b-a,则有c2=123.如图所示,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另一种方法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是,两种结果相等,推得勾股定理是.ab+c2,即(a+b)2=4×解析:如图所示,大正方形的面积是(a+b)2,另一种计算方法是4×121ab+c2,化简得a2+b2=c2.2ab+c2a2+b2=c2答案:(a+b)24×124.操作:剪若干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记为a,b,c(如图(1)所示),分别用4张这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如图(2)(3)所示的形状,图(2)中的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S2,S3与图(3)中小正方形的面积S1有什么关系?你能得到a,b,c之间有什么关系?解析:根据已知图形的形状得出面积关系,进一步证明勾股定理即可求解.解:分别用4张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如图(2)(3)所示的形状,观察图(2)(3)可发现,图(2)中的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图(3)中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即S2+S3=S1,这个结论用关系式可表示为a2+b2=c2.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6页随堂练习.【选做题】教材第7页习题1.2第3题.2.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那么(a-b)2的值是()A.1B.2C.12D.132.历史上对勾股定理的一种证法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图形,其中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边AE,EB在一条直线上.证明中用到的面积相等的关系是()A.SΔEDA =SΔCEBB.SΔEDA+SΔCEB=SΔCDEC.S四边形CDAE =S四边形CDEBD.SΔEDA+SΔCDE+SΔCEB=S四边形ABCD3.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的图案如图所示.(1)它可以看做是由四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请从面积关系出发,写出一个关于a,b,c的等式.(要有过程)(2)请用四个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再拼出另一个几何图形,也能验证(1)中所写的等式.(不用写出验证过程)(3)如果a2+b2=100,a+b=14,求此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能力提升】4.勾股定理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就有“若勾三,股四,则弦五”的记载.如图(1)所示的是由边长相等的小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构成的,可以用其面积关系验证勾股定理.图(2)是由图(1)放入矩形内得到的,∠BAC=90°,AB=6,AC=8,点D,E,F,G,H,I都在矩形KLMJ的边上,则矩形KLMJ的面积为.5.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如图所示,它是由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若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较长直角边为a,较短直角边为b,则a4+b4的值为()A.35B.43C.89D.976.据传当年毕达哥拉斯借助如图所示的两个图验证了勾股定理,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7.如图所示,在平面内,把矩形ABCD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矩形A'BC'D'.设AB=a,BC=b,BD=c.请利用该图验证勾股定理.【拓展探究】8.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如图(1)所示).图(2)是由弦图变化得到的,它是用八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而成的.记图中正方形ABCD,正方形EFGH,正方形MNKT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若S1+S2+S3=16,则S2的值是.9.勾股定理神秘而美妙,它的证法多样,其巧妙各有不同,其中的“面积法”给了小聪以灵感,他惊喜地发现,当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图(1)或图(2)摆放时,都可以用“面积法”来证明,下面是小聪利用图(1)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1)所示摆放,连接DC ,其中∠DAB =90°,求证a 2+b 2=c 2. 证明:连接DB ,过点D 作BC 边上的高DF ,则DF =EC =b-a. ∵S 四边形ADCB=S ΔACD+S ΔABC=12b 2+12ab , 又∵S 四边形ADCB=S ΔADB+S ΔDCB=12c 2+12a (b-a ),∴12b 2+12ab =12c 2+12a (b-a ),∴a 2+b 2=c 2.请参照上述证法,利用图(2)完成下面的验证过程.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2)所示摆放,其中∠DAB =90°,连接BE.验证a 2+b 2=c 2.证明:连接 , ∵S 五边形ACBED= , 又∵S 五边形ACBED= ,∴ , ∴a 2+b 2=c 2.【答案与解析】1.A(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 2+b 2=13,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是12ab ×4=13-1=12,即2ab =12,则(a-b )2=a 2-2ab +b 2=13-12=1.故选A.) 2.D(解析:由S ΔEDA+S ΔCDE+S ΔCEB=S 四边形ABCD,可知12ab +12c 2+12ab =12(a +b )2,∴c 2+2ab =a 2+2ab +b 2,整理得a 2+b 2=c 2,∴证明中用到的面积相等的关系是S ΔEDA+S ΔCDE+S ΔCEB=S 四边形ABCD.故选D .)3.解:(1)大正方形的面积=4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即c 2=4×12ab +(a-b )2=a 2+b 2. (2)如图所示. (3)∵2ab =(a +b )2-(a 2+b 2)=196-100=96,∴ab =48,∴S =12ab =12×48=24.4.440(解析:如图所示,延长AB 交KL 于P ,延长AC 交LM 于Q ,则ΔABC ≌ΔPFB ≌ΔQCG ,∴PB =AC =8,CQ =AB =6,∵图(2)是由图(1)放入矩形内得到的,∴IP =8+6+8=22,DQ =6+8+6=20,∴矩形KLMJ 的面积=22×20=440.故答案为440.)5.D(解析:依题意有:a 2+b 2=大正方形的面积=13,2ab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13-1=12,ab =6,则a 4+b 4=(a 2+b 2)2-2a 2b 2=(a 2+b 2)2-2(ab )2=132-2×62=169-72=97.故选D .)6.解:根据题意,第一个图形中间空白小正方形的面积是c 2;第二个图形中空白的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是a 2+b 2,∵它们的面积都等于边长为a +b 的正方形的面积-4个直角边分别为a ,b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a 2+b 2=c 2,即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7.解:连接D'D ,依题意,图中的四边形DAC'D'为直角梯形,ΔD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Rt ΔDAB 和Rt ΔBC'D'的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设梯形DAC'D'的面积为S ,则S =12(a +b )(a +b )=12(a 2+b 2)+ab ,又S =S Rt ΔDBD'+2S Rt ΔABD =12c 2+2×12ab =12c 2+ab ,∴12(a 2+b 2)+ab =12c 2+ab ,因此a 2+b 2=c 2.8.163(解析:∵八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四边形ABCD ,EFGH ,MNKT 是正方形,∴CG =NG ,CF =DG =NF =GK ,∴S 1=(CG +DG )2=CG 2+DG 2+2CG ·DG =GF 2+2CG ·DG ,S 2=GF 2,S 3=(NG-NF )2=NG 2+NF 2-2NG ·NF ,∴S 1+S 2+S 3=GF 2+2CG ·DG +GF 2+NG 2+NF 2-2NG ·NF =3GF 2=16,∴GF 2=163,∴S 2=163.故答案为163.)9.证明:连接BD ,过点B 作DE 边上的高BF ,则BF =b-a ,∵S 五边形ACBED=S ΔACB +S ΔABE+S ΔADE=12ab +12b 2+12ab ,又∵S五边形ACBED=SΔACB+SΔABD+SΔBDE=12ab +12c 2+12a (b-a ),∴12ab +12b 2+12ab =12ab +12c 2+12a (b-a ),∴a 2+b 2=c 2.板书设计1.1.21.勾股定理的验证.2.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意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无论是引入、拼图,还是历史回顾,都注意去调动学生,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勾股定理作为“千古第一定理”,其魅力在于其历史价值和应用价值,因此充分挖掘了其内涵.特别是让学生事先进行调查,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加深了对勾股定理文化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让学生发散思维,而导致课堂秩序略有松散. 再教设计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设计拼图活动,先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最后由学生独立探究,这样学生较容易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备课资源古诗中的数学题请你先欣赏下面一首诗: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 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 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两尺远; 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上述诗中的问题吗? 〔解析〕 要解决诗中提出的问题,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图所示.在Rt ΔBCD 中,由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线段的长.解:如图所示,AD 表示莲花的高度,CD 是水的深度,CB 是莲花吹倒后离原位的距离.- 11 -设CD =x 尺,则AD =BD =(x +12)尺. 在Rt ΔBCD 中,∠BCD =90°,由勾股定理得BD 2=CD 2+BC 2,即(x +12)2=22+x 2.解得x =3.75.所以所求的湖水深度为3.75尺.[方法总结]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本例是利用莲花无风时与水面垂直构造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型.在直角三角形中常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线段的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2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案.docx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经过观察一一分析一一讨论一一归纳的过程,发展学生自我分析、归纳, 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
教学重点: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2.判断:(1)AABC的两边43=5淤012,则3013()(2)RtAABC屮,a=6,b=&则c= 10( )3.已知:N T=90°,a: b=3: 4, c=10,求d和方4.已知在AABC中,厶二90° , —13, E12.求c的长?K设计说明D 1、2两题主要是对勾股定理内容的复习,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使用的前提条件:直角三角形中;注意点: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和4两题是对勾股定的简单应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5题,是在实际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应用,为下面用勾股定理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作铺垫。
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如图,为了求出位于湖两岸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三角形ABC恰好是直角三角形。
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
问:从点A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160K设计说明II此题是在实际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应用,为下面用勾股定理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作铺垫。
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例飞机在空屮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
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K设计说明』这个例题也是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它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为下面将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作铺垫二、探索新知问题:在垂直于地面的墙上2米的A点斜放一个长2.5米的梯子,由于不小心,梯子在墙上下滑0.5米,求梯子在地面上滑出的距离BD的长度.K设计说明力此题要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变化,从而找到有用的条件,解决问题。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学案
《17.1 勾股定理(二)》教学案
《16.1 二次根式(一)》预习案
1、预习课本第1-3页
2、填空:
(1)面积为3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面积为S 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
(2)一个长方形围栏,长是宽的2 倍,面积为130m2,则它的宽为______m .
(3)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 t (单位:s )与开始落下
的高度h (单位:m )满足关系 h =5t 2,如果用含有h 的式子表示 t ,
则t 为 。
3、你在上面的填空中得到的式子:
(1)这些式子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
(3)根据你的理解,请写出二次根式的定义.
4、二次根式和算术平方根有什么关系?
5、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6、当x 是怎样的实数时, 2 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7、a 取何值时,下列根式有意义?。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教案 (公开课)2022年湘教版数学
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1.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2.勾股定理的正确使用.(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在一个圆柱形石凳上,假设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类型一】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简单应用如图,在离水面高度为5米的岸上,有人用绳子拉船靠岸,开始时绳子BC的长为13米,此人以0.5米每秒的速度收绳.问6秒后船向岸边移动了多少米(假设绳子是直的,结果保存根号)?解析:开始时,AC=5米,BC=13米,即可求得AB的值,6秒后根据BC、AC长度即可求得AB的值,然后解答即可.解:在Rt△ABC中,BC=13米,AC =5米,那么AB=BC2-AC2=12米,6秒后,BC×6=10米,那么AB=BC2-AC2=53米,那么船向岸边移动距离为(12-53)米.方法总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很多图形是直角三角形或可构成直角三角形,在计算中常应用勾股定理.【类型二】含30°或45°等特殊角的三角形与勾股定理的综合应用由于过度采伐森林和破坏植被,我国许多地区频频遭受沙尘暴的侵袭,今日A市测得沙尘暴中心在A市的正西方向300km 的B处,以107km/h的速度向南偏东60°的BF方向移动,距沙尘暴中心200km的范围是受沙尘暴影响的区域,问:A市是否会受到沙尘暴的影响?假设不会,说明理由;假设会,求出A市受沙尘暴影响的时间.解析:过点A作AC⊥BF于C,然后求出∠ABC=30°,再根据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AC=12 AB,从而判断出A市受沙尘暴影响,设从D 点开始受影响,此时AD=200km,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CD的长,再求出受影响的距离,然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计算即可得解.解:如图,过点A作AC⊥BF于C,由题意得,∠ABC=90°-60°=30°,∴AC =12AB=12×300=150(km),∵150<200,∴A市受沙尘暴影响,设从D点开始受影响,那么AD=200km.由勾股定理得,CD=AD2-AC2=2002-1502=507(km),∴受影响的距离为2CD=1007km,受影响的时间位1007÷107=10(h).方法总结:熟记“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一性质,知道方向角如何在图上表示,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是解这类题的关键.探究点二:勾股定理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类型一】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最短距离问题如图,长方体的长BE=15cm,宽AB=10cm,高AD=20cm,点M在CH上,且CM=5cm,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外表从点A爬到点M,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解:分三种情况比拟最短距离:如图①(将正面与上面展开)所示,AM=102+〔20+5〕2=529,如图②(将正面与右侧面展开)所示,AM=202+〔10+5〕2=25(cm).∵529>25,∴第二种短些,此时最短距离为25cm;如图③(将正面与左侧面展开)所示,AM=〔20+10〕2+52=537(cm).537>25,∴最短距离为25cm.答: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25cm.方法总结:因为长方体的展开图不止一种情况,故对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展开时,考虑要全面,不要有所遗漏.不过要留意展开时的多种情况,虽然看似很多,但由于长方体的对面是相同的,所以归纳起来只需讨论三种情况:前面和右面展开,前面和上面展开,左面和上面展开,从而比拟取其最小值即可.【类型二】运用勾股定理与方程解决有关计算问题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9的正方形纸片,将其沿MN折叠,使点B落在CD边上的B′处,点A的对应点为A′,且B′C =3,那么AM的长是()A.1.5 B.2解析:设AM=x,连接BM,MB′,在Rt△ABM中,AB2+AM2=BM2,在Rt△MDB′中,B′M2=MD2+DB′2,∵MB=MB′,∴AB2+AM2=BM2=B′M2=MD2+DB′2,即92+x2=(9-x)2+(9-3)2,解得x =2,即AM B.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设出适当的线段的长度为x,然后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其他线段,然后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解答.【类型三】勾股定理与数轴如以下图,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数为a,那么a的值是()A.5+1 B.-5+1C.5-1D. 5解析: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三角形的斜边长,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A 点的坐标.图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1和2,∴斜边长为12+22=5,∴-1到A的距离是5,那么点A所表示的数为5C.方法总结:此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和数轴的知识,解答此题时要注意,确定点A的符号后,点A所表示的数是距离原点的距离.三、板书设计1.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勾股定理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就练习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学生简单机械地套用了“a2+b2=c2〞,没有分析问题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对于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问题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通过实例不断训练提高.4.5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1.根据问题条件找出能反映出实际问题的函数;(重点)2.能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开展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 3.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联通公司话费收费有A套餐(月租费15元,通话费每分钟0.1元)和B套餐(月租费0元,通话费每分钟0.15元)两种.设A 套餐每月话费为y1(元),B套餐每月话费为y2(元),月通话时间为x分钟.(1)分别表示出y1与x,y2与x的函数关系式;(2)月通话时间为多长时,A、B两种套餐收费一样?(3)什么情况下A套餐更省钱?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增强居民节水意识,某市自来水公司对居民用水采用以户为单位分段计费的方法收费:月用水10t以内(包括10t)的用户,每吨收水费a元;月用水超过10t的用户,10t水仍按每吨a元收费,超过10t的局部,按每吨b元(b>a)收费.设某户居民月用水x t,应收水费y元,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以下图.(1)求a的值,并求出该户居民上月用水8t应收的水费;(2)求b的值,并写出当x>10时,y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3)上月居民甲比居民乙多用4t水,两家共收水费46元,他们上月分别用水多少吨?解析:(1)用水量不超过10t时,设其函数表达式为y=ax,由上图可知图象经过点(10,15),从而求得a的值;再将x=8代入即可求得应收的水费;(2)可知图象过点(10,15)和(20,35),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b的值和函数表达式;(3)分别判断居民甲和居民乙用水比10t多还是比10t少,然后用相对应的表达式分别求出甲、乙上月用水量.解:(1)当0≤x≤10时,图象过原点,所以设y=ax.把(10,15)代入,解得ayx(0≤x≤10).当x=8时,y×8=12,即该户居民的水费为12元;(2)当x>10时,设y=bx+m(b≠0).把(10,15)和(20,35)代入,得⎩⎪⎨⎪⎧10b+m=15,20b+m=35,解得⎩⎪⎨⎪⎧b=2,m=-5,即超过10t的局部按每吨2元收费,此时函数表达式为y=2x-5(x>10);(3)因为10×1.5+10×1.5+4×2=38<46,所以居民乙用水比10t多.设居民乙上月用水x t,那么居民甲上月用水(x+4)t.y甲=2(x+4)-5,y乙=2x,得[2(x+4)-5]+(2x-5)=46,解得x t,居民乙用水12t.方法总结: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出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再得出相关结论.广安某水果店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这两种水果的进价、售价如表所示:元,那么这两种水果各购进多少千克?(2)假设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应怎样安排进货才能使水果店在销售完这批水果时获利最多?此时利润为多少元?解析:(1)根据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进而利用该水果店预计进货款为1000元,得出等式求出即可;(2)利用两种水果每千克的利润表示出总利润,再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最大值即可.解:(1)设购进甲种水果x千克,那么购进乙种水果(140-x)千克,根据题意可得5x +9(140-x)=1000,解得x=65,∴140-x =75(千克).答:购进甲种水果65千克,乙种水果75千克;(2)由图表可得甲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3元,乙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4元.设总利润为W,由题意可得W=3x+4(140-x)=-x+560,故W随x的增大而减小,那么x 越小,W越大.∵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140-x≤3x,解得x≥35,∴当x=35时,W最大=-35+560=525(元),故140-35=105(千克).答:当购进甲种水果35千克,购进乙种水果105千克时,此时利润最大为525元.方法总结: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函数最值是解题关键.如图①,底面积为30cm2的空圆柱形容器内水平放置着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现向容器内匀速注水,注满为止,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圆柱形容器的高为多少?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单位:cm3/s)为多少?(2)假设“几何体〞的下方圆柱的底面积为15cm2,求“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和底面积.解析:(1)根据图象,分三个局部:注满“几何体〞下方圆柱需18s;注满“几何体〞上方圆柱需24-18=6(s);注满“几何体〞上面的空圆柱形容器需42-24=18(s),再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列方程,再解方程;(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a·(30-15)=18×5,解得a=6,于是得到“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5×(30-S)=5×(24-18),再解方程即可.解:(1)根据函数图象得到圆柱形容器的高为14cm,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的高度为11cm,水从刚满过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到注满用了42-24=18(s),这段高度为14-11=3(cm).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那么18·x=30×3,解得x=5,即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5cm3/s;(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那么a·(30-15)=18×5,解得a=6,所以“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11-6=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题意得5×(30-S)=5×(24-18),解得S=24,即“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24cm2.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把分段函数图象中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转化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类型二】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某商场欲购进A、B两种品牌的饮料共500箱,两种饮料每箱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所示.设购进A种饮料x箱,且所购进的两种饮料能全部卖出,获得的总利润为y元.(1)求y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2)如果购进两种饮料的总费用不超过20000元,那么该商场如何进货才能获利最多?并求出最大利润.(注:利润=售价-本钱)解析:由表格中的信息可得到A、B两种品牌每箱的利润,再根据它们的数量求出利润,进而利用函数的图象性质求出最大利润.解:(1)由题意,知B种饮料有(500-x)箱,那么y=(63-55)x+(40-35)(500-x)=3xy=3x+2500(0≤x≤500);(2)由题意,得55x+35(500-x)≤x≤125.∴当x=125时,y最大值=3×125+2500=2875.∴该商场购进A、B两种品牌的饮料分别为125箱、375箱时,能获得最大利润2875元.方法总结:此类题型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通过分析、整理表格中的信息,得到函数表达式,并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的要求和表格中的数据,注意思考的层次性及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类型三】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的问题为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某自行车俱乐部利用周末组织“远游骑行〞活动.自行车队从甲地出发,途经乙地短暂休息完成补给后,继续骑行至目的地丙地,自行车队出发1小时后,恰有一辆邮政车从甲地出发,沿自行车队行进路线前往丙地,在丙地完成2小时装卸工作后按原路返回甲地,自行车队与邮政车行驶速度均保持不变,,如图表示自行车队、邮政车离甲地的路程y(km)与自行车队离开甲地时间x(h)的函数关系图象,请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各题:(1)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km/h;(2)邮政车出发多少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多远?解析:(1)由速度=路程÷时间就可以求出结论;(2)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求出邮政车的速度,再由追击问题设邮政车出发a小时两车相遇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3)由邮政车的速度可以求出B的坐标和C的坐标,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D的坐标,由待定系数法就可以求出BC,ED的解析式就可以求出结论.解:(1)由题意得,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72÷3=24km/h.(2)由题意得,邮政车的速度为24×2.5=60(km/h).设邮政车出发a小时两车相遇,由题意得24(a+1)=60a,解得a=23.答:邮政车出发23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由题意,得邮政车到达丙地所需的时间为135÷60=94(h),∴邮政车从丙地出发的时间为94+2+1=214(h),∴B(214,135),C,0).自行车队到达丙地的时间为:135÷24+0.5=458+0.5=498(h),∴D(498,135).设BC 的解析式为y1=k1x+b1,由题意得⎩⎪⎨⎪⎧135=214k1+b1,0k1+b1,∴⎩⎪⎨⎪⎧k1=-60,b1=450,∴y1=-60x+450,设ED的解析式为y2=k2x+b2,由题意得⎩⎪⎨⎪⎧72k 2+b 2,135=498k 2+b 2,解得⎩⎪⎨⎪⎧k 2=24,b 2=-12,∴y 2=24xy 1=y 2时,-60x +450=24x -12,解得x =5.5.y 1=-60×5.5+450=120.答: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120km.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运用,解答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是关键.三、板书设计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1.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 2.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中,学生往往无视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同时解决有交点的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大训练,力争逐步提高.。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勾股定理》第二课时(冀教)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之间的“数”的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
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勾股定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学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
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重点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一些典型题目的思考、解答,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勾股定理的有关计算,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渗透“数形结合”,“转化”“方程”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渗透数学思想给解题带来的便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定理的美。
【教学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
【教学难点】分析思路,渗透数学思想。
直尺、三角尺、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引入1、课前提问:勾股定理运用勾股定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我们已经学习了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勾股定理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感受生活中“勾股定理”的应用例1 如图,为了测得湖边上点A和点C间的距离,一观测者在点B设立了一根标杆,使∠ACB=90°.测得AB=200m,BC=160m.根据测量结果,求点A和点C间的距离。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决问题,最后请同学板演。
解:在△ABC中,∵∠ACB=90°.∴AC2+BC2=AB2(勾股定理).∵AB=200m,BC=160m,∴AC===120(m)答:点A和点C间的距离是120m。
例2 如图,在长为50mm,宽为40mm的长方形零件上有两个圆孔,与孔中心A,B相关的数据如图所示,求孔中心A和B间的距离。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决问题,最后请同学板演。
解:∵△ABC中是直角三角形,∴AC ² +BC ² =AB ² (勾股定理).∵AC=50-40-26=9(mm),BC=40-18-10=12(mm),∴AB===15(mm)答:A和B间的距离是15mm。
【精】《勾股定理》第2课时精品教案
《勾股定理》第2课时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过程与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讨论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勾股定理以及简单的应用,现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勾股定理?(引导学生回答)【过渡】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看来课下都进行了复习。
那么,现在我就要检验一下大家究竟会不会运用勾股定理。
课件展示简单的应用题。
学生回答。
【过渡】刚刚的问题只是非常简单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勾股定理的深一步应用。
二、新课教学1.勾股定理的应用(1)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过渡】我们首先来看勾股定理在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讲解例1。
【过渡】读过问题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道实际的问题。
在之前,我们学习过,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想办法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而实际的图形就需要转化为数学图形。
【过渡】从题目中,我们知道,木板的长和宽都大于门的宽度和高度。
因此,不论是横着还是竖着,都是不可能将木板弄进屋里。
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斜着能否将其抬进去呢?【过渡】我们知道,在矩形中,其对角线的长度是最大的,因此,就将问题转化为比较对角线与木板长度的大小。
在这里,我们就需要用到勾股定理。
课件展示解题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来看另一类问题。
讲解例2.【过渡】题目可以转化为比较BE与0.4m的大小,这样就能够将问题数学化,再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课件展示解题过程。
(2)立体问题【过渡】除了以上的问题之外,我们还会遇到在立体图形中的问题。
例3: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下底面上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从点A爬到点B , 蚂蚁沿着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π的值取3)【过渡】求至少要爬多少路程,根据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把圆柱体展开,在得到的矩形上连接两点,求出距离即可。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3.1 勾股定理(2)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3.1 勾股定理(2)教案
3.1勾股定理(2)
课题§3.1勾股定理(2)课
型
新
授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2、经历用多种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数形结合的思想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使学习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
方式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
方式设计意图
四、课堂小结:
从“面积到乘法公式”一章的学习中,我们把几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通过图形面积的计算得到了许多有用的式子,这节课同样地我们用多种方法拼图验证了勾股定理,你有什么感受?。
勾股定理2教案
主备:许秉个备:备课组长审核:许秉日期:10月17日
课题:
3.1勾股定理(2)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通过拼图的方式探究勾股定理的内容,并且利用勾股定理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掌握情况尚可,个别学生有困难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技能
1.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用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
难点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公式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策略:
复备
导入
问题导入:昨天学习了勾股定理,回忆勾股定理的内容与符号语言.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符号语言:
在Rt△ABC中,∠ACB=90
或
讲授新课(问题引导。预习交流)
课前练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拼图活动,经历观察、比较、拼图、计算、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动口、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并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重点
难点
重点
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数形结合的思想的认识;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一些研究问题与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
变式: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12,其斜边上的高为______
例2.一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10cm,腰长为26cm,则底边上的高为______,腰上的高为______
验证定理:
勾股定理怎样用数学知识来证明呢?
《勾股定理(第2课时)》教案 人教数学八年级下册
17.1 勾股定理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应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2.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说出勾股定理,能运用勾股定理的数学模型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模型,强化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经历探究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例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2课时共3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直尺等.学生:三角尺、铅笔、直尺、练习本、三角形模型.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波平如镜一湖面,3尺高处出红莲.亭亭多姿湖中立,突遭狂风吹一边.离开原处6尺远,花贴湖面像睡莲.请君动脑想一想,湖水在此深几尺?示意图见课件,就是求AD的长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学完本节课知识后,自己再想想怎么计算此题吧!(二)探索新知1.出示课件4-6,探究勾股定理解决线段长度问题教师问: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宽2.2 m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学生答:不能,因为木板的长3m大于2m,宽2.2m大于1m. 教师问:木板能横着或竖着从门框通过吗?学生答:不能.教师问:这个门框能通过的最大长度是多少?学生讨论后回答:如图所示,小于线段AC的长度才可以.教师问:怎样判定这块木板能否通过木框?学生回答:求出斜边AC的长,与木板的宽比较.师生一起解答:解: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AC2=AB2+BC2=12+22=5.AC= √5≈2.24.因为AC大于木板的宽2.2 m,所以木板能从门框内通过.出示课件7,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2.出示课件8-9,探究勾股定理解决线段移动问题教师问:如图,一架2.6米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 上,这时AO 为2.4米.求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多少米?学生回答:解:(1)在Rt△AOB中,根据勾股定理,OB2=AB2-OA2=2.62-2.42=1.OB=1.答:梯子的底端B距墙角O为1米.教师问: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5米吗?学生回答:在Rt△COD中,根据勾股定理,OD2=CD2-OC2=2.62-(2.4-0.5)2=3.15.OD=√3.15≈1.77.BD=OD-OB≈1.77-1=0.77答:梯子底端B也外移约0.77米.出示课件10,学生自主练习后口答,教师订正.教师:学了前面的知识,接下来做几道练习题看看你掌握的怎么样吧。
勾股定理2教案
勾股定理2教案教案标题:勾股定理2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解决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计算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2. 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直角三角形模型、计算器、白板、黑板笔等。
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
二、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演算,巩固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
三、拓展应用(15分钟)1. 教师出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教师辅导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并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勾股定理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方法。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复习勾股定理的概念和原理,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并进行拓展应用和巩固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勾股定理》第二课时教案
17.1 勾股定理(二)一、教学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二、重点、难点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补充)使学生熟悉定理的使用,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并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
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能力。
四、课堂引入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
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在Rt△ABC,∠C=90°⑴已知a=b=5,求c 。
⑵已知a=1,c=2, 求b 。
⑶已知c=17,b=8, 求a 。
⑷已知a :b=1:2,c=5, 求a 。
⑸已知b=15,∠A=30°,求a ,c 。
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
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
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
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后两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
例2(补充)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
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是6cm 。
⑴求等边△ABC 的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股定理(二)
一、教学目标
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使学生熟悉定理的使用,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并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
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能力。
四、课堂引入
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
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在Rt △ABC ,∠C=90°
⑴已知a=b=5,求c 。
⑵已知a=1,c=2, 求b 。
⑶已知c=17,b=8, 求a 。
⑷已知a :b=1:2,c=5, 求a 。
⑸已知b=15,∠A=30°,求a ,c 。
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
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
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
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后两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
例2(补充)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
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
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
讨论思想。
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是6cm 。
⑴求等边△ABC 的高。
⑵求S △ABC 。
分析: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
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
法。
欲求高CD ,可将其置身于Rt △ADC 或Rt △BDC 中,
但只有一边已知,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求AD=CD=2
1AB=3cm ,则此题可解。
D
B A
六、课堂练习
1.填空题
⑴在Rt △ABC ,∠C=90°,a=8,b=15,则c= 。
⑵在Rt △ABC ,∠B=90°,a=3,b=4,则c= 。
⑶在Rt △ABC ,∠C=90°,c=10,a :b=3:4,则a= ,b= 。
⑷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
⑸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5cm ,,则第三边长为 。
⑹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 ,则它的高为 ,面积为 。
2.已知:如图,在△ABC 中,∠C=60°,AB=34,AC=4,AD 是BC 边上的高,求BC 的长。
3.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
三角形的面积。
七、课后练习
1.填空题
在Rt △ABC ,∠C=90°,
⑴如果a=7,c=25,则b= 。
⑵如果∠A=30°,a=4,则b= 。
⑶如果∠A=45°,a=3,则c= 。
⑷如果c=10,a-b=2,则b= 。
⑸如果a 、b 、c 是连续整数,则a+b+c= 。
⑹如果b=8,a :c=3:5,则c= 。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DC , AB ⊥AC ,∠B=60°,CD=1cm ,求BC 的长。
课后反思:
八、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1.17; 7; 6,8; 6,8,10; 4或34; 3,3;
A
B B
2.8;3.48。
课后练习
1.24;43;32;6;12;10;2.
3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