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案-地球表面的板块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a9275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c.png)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水域组成,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并能够描述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3. 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以及阅读地图上的符号和标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仪、地图、图片、幻灯片等。
2. 学生实验材料:地球模型、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3.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照片或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探究活动:2. 分发地球模型给学生,并让他们观察地球模型的表面。
引导学生描述地球模型的形状和特征。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不同特征,如陆地和水域。
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
4.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球表面特征进行研究,如山脉、河流或海洋。
要求他们收集相关信息,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展示和讨论:5.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地球表面特征。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
6.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如山脉和河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巩固练习:7. 分发彩色纸、剪刀和胶水给学生,让他们制作一个地球表面的海报。
要求学生使用图片、文字和图表等方式展示他们对地球表面的理解。
8. 让学生交换海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总结:9.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地球表面的特征,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他们的发现。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并探索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12. 组织一次户外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参观山脉、河流或海洋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0351297cd184254b35353e.png)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篇一: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3.6+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3.6地球的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假说的建立和和假说的意义,培养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学生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提出的背景,能阐述的主要观点;2.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张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策略: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课前准备:课件、世界地图、学生自制的轮廓和模型布置作业《作业本》3.6地球的板块板书设计:3.6地球的板块反思: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动手实验、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测,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保持较好的思维活跃度,同时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体验实验对于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本课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思维品质的契机,比如:敢于质疑,大胆假设,重视科学事实和依据等。
板书的设计上借鉴了徐老师方法,采用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思考: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后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如果你是当时的学者针对这一新的学说你有哪些问题?或者你不支持他,有什么地方你觉得他没有解释到位的?”让学生学会质疑,同时体会科学假说的修正或者推翻重新建立都意味着科学的进步。
板块运动教案
![板块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d5ed1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0.png)
板块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能够掌握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
3.了解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
三、教学难点
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地貌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内容和流程
1.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板块运动吗?板块运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讲解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
介绍板块运动的概念:地球地壳是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可以相对移动,形成了板块运动。
讲解板块运动的特点:板块运动是地壳内部的大运动,板块之间发生相互挤压、碰撞、滑动,导致地壳发生变形和地震。
3.讨论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15分钟)
利用黑板或幻灯片,展示并解释板块运动的常见类型:拆离运动、推挤运动、滑移运动。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运动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表现形式。
4.实例分析:构造边界(15分钟)
介绍构造边界的概念和分类: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方,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边界挤压、边界拉张、边界滑移。
通过示例,解释不同类型的构造边界对地球上地貌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等。
5.小结与复习(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进行简单的复习。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66a4862fe4733687e21aaa6.png)
地球表面的板块课题地球表面的板块日期教学目标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
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图片和课件,尤其是用计算机多媒体模拟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板块活动的过程,效果不错。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看课件)二、“七巧板”——板块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
(板块)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实例:○1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2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3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
○1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表面的板块》参考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表面的板块》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646a8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e.png)
《第6节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学完本课后,顺利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从宏观上了解地壳运动的规律;地壳变动发生的原因。
2、分析地壳变动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两本书本、贴有纸的板、糖粒。
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学生:非洲的东海岸与南美洲的西海岸能拼合。
2.讲授新知一、大陆漂移学说。
【介绍】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气候、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二、海底扩张说【介绍】1960至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读图】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解析】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ceb1ae5f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a.png)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一、引入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
了解地球内部的组成和运动规律对于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非常重要。
二、目标•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掌握板块构造理论,了解板块运动对地壳形成与变化的影响。
三、内容3.1 地球的内部结构3.1.1 地壳•描述:位于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
•特点:大陆壳厚度较大(约30-70公里),由石质岩石组成;海洋壳较薄(约5-10公里),以玄武岩为主。
3.1.2 地幔•描述:位于地壳下方,延伸到地核边界处。
•特点:主要由均质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厚度约2900公里。
3.1.3 地核•描述:位于地幔之下,是最内层。
•特点: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极高。
3.2 板块构造3.2.1 板块概念•描述:将地球表面分为多个板块,板块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一部分。
•特点: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导致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
3.2.2 板块边界类型1.隆起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形成山脉和高原。
2.展张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相互分离,形成海底隆起和裂谷。
3.滑移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平行滑动,产生剪切力及地震。
3.2.3 地壳漂移理论•描述:20世纪初提出的理论,认为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不断漂移。
•原因:由于内部热对流引起的板块运动。
四、教学活动4.1 观察实验通过观察模型或实验视频等方式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并引导学生理解各层次的特点和组成。
4.2 小组讨论划分小组,让学生就板块构造理论展开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并加强对板块运动的理解。
4.3 地震模拟利用地震仪或模拟器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地震产生的原因和效果,以进一步理解板块运动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板块构造理论。
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54316c7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8.png)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2)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陆漂移讲”,“海底扩张讲”和板块构造理论的的形成过程,懂科学假讲是科学研究办法之一。
2、能讲出板块构造学讲的要紧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缘故。
过程与办法经过“大陆漂移讲”的建立,初步认识科学假讲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过体验科学假讲的建立以及在新的证据浮现的事情下对原有假讲别断解释、修正,感觉科学研究的蜿蜒和螺旋式进展。
经过科学家研究过程史料的学习,逐步养成严谨、执着的科学研究态度。
2学情分析本课时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第6节,着重说解“大陆漂移讲”,”海底扩张讲”,“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发生的缘故等。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差不多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组成地壳的岩石以及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初步形成了地球表面处于别断变动的抽象思维。
然而关于初一的学生来讲,刚才接触到地理的知识,对地理整个体系的建构并别是很的清楚,所以本节课要紧是在掌握知识的并且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应用的转变,学会从假讲的建立到对未知自然世界的猜测中感悟科学就在我们周围进而应用科学知识,为后继学习打下一具基础。
3重点难点重点1、“大陆漂移讲”的形成过程,懂科学假讲是科学研究办法之一。
2、板块构造学讲的要紧论点以及地球的六大板块,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发生的缘故。
难点“板块构造学讲”的形成过程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山脉、海沟、裂谷、海洋、地震、火山形成的缘故。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四位初中时期认识的科学家及其重要研究成果图片。
刚才我们尾随历史的足步,走近了进入初中来我们认识的科学发觉。
事实上科学就在我们周围,你从一具细节动身的科学研究都有也许载入科学史册。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 (新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a7df6b52d380eb63946d43.png)
《地球表面的版块》一、前期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七年上册第三章第6节,属物质科学的范畴。
教材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地球上大陆形状的特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科学史为线索,依次展开关于地球表面板块三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
在板块构造学说部分,教材设置了两个活动,辅助板块扩张、张裂对地形影响的教学。
本节课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壳活动之后,对于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活动的本质原因。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缙云实验中学7(16)班学生。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还不能区分假说和规律、理论的区别。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本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模拟实验、讨论等让学生从体验中去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讨论中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结合板块的张裂及碰撞运动理解板块运动造成的现象。
难点: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 通过活动,逐步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建立科学假说的能力。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读图以及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背景;2.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STSE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地壳形成的相关知识,并用科学理论进行解释,意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提问】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会增大?播放一段喜马拉雅山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教师解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表面的板块发生了运动而引起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球表面的板块。
初中科学板块构造教案
![初中科学板块构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5cfe4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d.png)
初中科学板块构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地球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和运动方式。
3. 理解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和板块运动的复杂性。
教学准备:1. PPT课件: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板块运动方式示意图等。
2. 教学视频或动画: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3. 教学活动材料:地球仪、板块模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构造,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分层结构。
2. 提问:地球的岩石圈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在软流圈上滑动,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挤压和张裂。
2.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地球内部的地幔物质在大洋中部上涌,向两边溢流,并推开旧有的洋底物质,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形成新的洋底。
3. 介绍板块的划分: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三、板块运动(10分钟)1. 讲解板块运动的类型:碰撞、挤压、张裂。
2. 示例说明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山脉的形成、海沟的形成、洋中脊的形成等。
3. 播放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板块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四、板块运动与自然现象(10分钟)1. 讲解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关系。
2. 示例说明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地震是由于板块间的挤压或张裂引起的,火山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的地壳活动引起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强调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课堂所学,绘制板块构造示意图。
初中地理板块运动教案人教版
![初中地理板块运动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ac34cb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b.png)
教案:初中地理板块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板块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板块运动的原因和结果;3. 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 板块运动的概念和特点;2. 板块运动的原因和结果。
教学难点:1. 板块运动的具体原因;2. 板块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2. 板块运动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板块分布;2. 提问:你们知道板块运动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板块运动的概念:板块运动是指地球表面的大块状岩石在地球内部力的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的现象;2. 讲解板块运动的特点:缓慢、持续、有规律;3. 提问:板块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它有哪些结果?三、板块运动的原因和结果(10分钟)1. 讲解板块运动的原因: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和地球表面的重力作用;2. 讲解板块运动的结果:地壳的变动、地震、火山喷发、山脉的形成等;3. 提问:板块运动对地理现象有什么影响?四、实例分析(10分钟)1. 利用板块运动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板块运动的具体实例;2. 提问:这些实例是如何体现板块运动的?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板块运动的概念、原因和结果;2. 提问:你们认为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有什么重要性?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2.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板块运动的概念、原因和结果,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面貌》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面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11e39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9.png)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周围的地形、自然带等,撰写观察报告。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形特点,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并分析这些地形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要求不少于300字,以书面形式提交。
4.学会使用地图、地球仪等地理工具,掌握基本的地图阅读与绘制技巧。
5.培养学生独立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与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探究。
2.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设计练习题,包括地球结构、地形类型、自然带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练习结果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结构、地形类型、自然带分布等知识点。
2.强调地图阅读与绘制技巧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课后加强实践操作。
设想:开展地图实践活动,如地图填色、绘制学校平面图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巧。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实物展示、实地考察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全球地理问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七年级地理上册《板块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板块的运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64e74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8.png)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练习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运动原理等知识点。
-强调板块运动与地质现象的关系,提升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认识。
2.教学方法:
-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总结归纳。
-理解地壳运动是板块运动的表现形式,能够解释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质现象。
-了解岩浆活动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火山、岩浆侵入等。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板块运动及地质现象。
-能够使用GIS软件查看、分析板块运动的相关数据。
-能够运用GIS软件绘制板块运动示意图,分析地质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表达、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在地理学科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自转、公转等,为本章节板块运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板块运动涉及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质过程,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板块边界类型、地质现象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
-设计与板块运动相关的习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练习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设计实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板块运动。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6f2df6dabb4cf7ec4afed038.png)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六节,是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之后对地球的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地壳变动的最根本原因,也为后面的地形学习提供支持,是本章内容的基本。
要更深层次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板块,就必须从人类的最初认识开始,而人类认识的历史就是一个科学发现的历史,其中融合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
整个链条就是以科学史为主干,在真实地呈现科学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领会,培养科学素养。
恰当处理科学史是本节课的关键,要呈现科学真实一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来之不易,但又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研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并不一定就会有成果,还与思考方向和整体人类的科技水平有关。
同时要注意将科学史与知识要点有机地结合,做到讲完科学史就完成知识的落实,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入,对知识建构更顺畅。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怎样建立假说及假说的意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在日常生活中又无法感触到,造成学生的感性认知不足,对相关学说缺乏认同感。
学生对于假说、学说、规律和理论不能很好地区分,会建立假说,但对于假说的意义、什么是假说等不清楚。
对科学的认识较为固化,呈现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很少认识到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对于证据、科技水平对科学的影响无体会。
另外,学生在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这个阶段的学生虽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还要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得以加强,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严谨性,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2)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依据和论点。
板块运动教案
![板块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827b4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2.png)
板块运动教案教案标题:板块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掌握板块运动的类型和运动形式;3.培养学生对板块运动的兴趣,并提高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探讨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的定义、分类和运动形式;2.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的类型和运动形式的深入理解;2.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PPT、图片、视频等;2.实验器材:地震模拟器、地图、图表等;3.学生练习册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个有关板块运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板块运动的兴趣。
2.提出问题:地球表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通过PPT或黑板,讲解板块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如构造板块、地壳运动等相关概念。
2.通过图片和示意图,展示板块运动的不同类型和运动形式,并解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运动方式。
三、实验观察(20分钟)1.带领学生进行一个地震模拟实验。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模拟板块运动的过程,加深他们对板块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提供几个真实的案例,如某地区发生的大地震或火山喷发,引导学生分析、解释该地区的板块运动状况,并说明其对当地地貌和环境的影响。
2.让学生讨论该地区如何利用板块运动带来的资源和面临的灾害,并思考如何减轻灾害的损失。
五、小结与巩固(10分钟)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板块运动的重要性和对地球表面变化的影响。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板块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运动形式。
六、教学反思(5分钟)1.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表达对板块运动的理解和观点。
2.教师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以便在下一节课进行解答和补充教学。
注:本教案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要求和学生理解能力进行调整和修改。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创新教案】1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板块》【创新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f377377a300a6c30c229fce.png)
《地球表面的板块》教案【内容来源】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主题】地球表面的板块【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的某些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以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体验不畏权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三、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地球表面的板块》的第六节。
本节课需花1个课时进行落实。
教科书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入手,深入地介绍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观点本节内容较为抽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需借助地图、多媒体等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级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都在14岁左右,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基础。
由于目前处在形式运算阶段初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总体较薄弱,本节课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加以耐心的辅导和帮助。
14岁左右的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责任感意识有所增强,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寻找答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他们学会利用图、表等数量关系获得知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教师】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会高耸入云?浩瀚的大西洋为什么还在增大?【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测【教师】观察地球上的大陆,它们像什么?【学生】好像一块块分开的七巧板。
【教师】同学们能把它们拼合在一起吗?2.小组活动1. 用透明纸在世界地图的底图上描绘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
2. 将两个轮廓进行拼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有两个板块的大陆海岸线比较吻合。
【教师】没错。
同学们据此可提出什么假设?【学生】难道它们曾经连在一起吗【教师】建立假设之后,应该寻找依据。
3.6《地球表面的版块》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6《地球表面的版块》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b8d6157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c.png)
《地球表面的版块》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版块构造的基本概念。
学生能够识别主要的版块及其边界。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版块地图,学习版块的分布和运动方向。
学生通过拼图游戏,加深对版块构造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版块的概念、版块边界的类型。
难点:理解版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世界版块构造图地球版块拼图游戏(可自制或购买相关教具)练习题目纸张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地球表面为何会有山脉、地震和火山?这是一个困扰人们已久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质原理。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幅世界地图。
在这幅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各大洲和洋际之间的分布。
然而,这个地图仅仅展示了地球表面的一部分特征。
地球的内部结构更为复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而我们生活的陆地就位于地壳之上。
地壳以下的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要部分,占据了地球半径的84%。
地幔由岩石构成,这些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不断运动。
地幔的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构造变化,如山脉、地震和火山。
接下来,让我们引入一个重要的地质学概念——版块构造。
版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
根据版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不是一整块岩石,而是由许多小块组成的。
这些小块被称为“板块”,它们在地球表面漂浮和移动。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质活动。
版块构造理论的简要介绍如下:地球表面分为六大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漂浮和移动,有时会发生碰撞、拉伸或俯冲。
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形成山脉。
例如,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就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当板块拉伸或俯冲时,地表会出现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往往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源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教学目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背景;
认识到假说的提出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各个板块,并能用其理论解释地球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板块边境线的确定哪个,及其处于的何种状态(消亡,生长);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现象本质。
教学过程:
引入:
大陆漂移学说
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
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
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
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
海底扩张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试解释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局限:“海底扩张说”不能解释喜马拉雅山的不断长高。
板块构造学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全球有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它们是被什么分割而成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安第斯山脉
两书本紧挨,然后缓慢用力推,观察到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你是否发现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带和板块之间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