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意象图式及概念隐喻的哲学认识论意义——以汉语温度概念域为例
The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Image Schema and Conceptual Metaphor: A Case Study of the Conceptual Domain of Temperature in Chinese 作者: 覃修桂[1];高旗[2]
作者机构: [1]广西民族大学;[2]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外语
页码: 45-5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体验哲学;温度域;意象图式;概念隐喻;认识论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温度域意象图式以及基于其上的隐喻投射,揭示汉语中存在着一个"温度喻事体状态"的三级层次隐喻系统,论证了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都具有重要的哲学认识论意义。
我们认为,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想象机制,它们的哲学认识论意义主要在于弥合了"身"(即身体经验)和"心"(即心智)以及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间的鸿沟,让外界现实、认知体验、范畴概念、语言系统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使科学、哲学以及其他形式的抽象理论推理成为可能。
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本研究的发现给隐喻--世俗学的建立带来的启示。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作者:侯亚军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3期【摘要】:根据意象图式与概念隐喻理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主要探讨网络流行语以及汉语熟语的语义分析。
由于意象图式可以充当隐喻映射的始源域,它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可以充当其它概念的基础。
因此可以为许多抽象概念的隐喻引申提供结构理据。
由于人们头脑意象图式的构建,使得网络流行语以及俗语的概念隐喻被人们所理解,并产生含蓄、易懂、幽默的效果。
【关键词】:概念隐喻意象图式熟语网络流行语语义分析引言意象图式和隐喻是语言的认知过程的主要认知方式,两者有紧密的联系。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次将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而成意象图式,并将其引用到隐喻分析之中。
意象图式赋予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帮助人类预测和推理建立在人们日常身体经验基础上的普遍概念系统。
Lakoff( 1987,1990)和 Johnson( 1987),以及 Talmy ( 1988)都认为诸如意象图式的涉身概念可经过系统扩展后提供结构给较抽象的概念或概念域,意象图式可以充当隐喻映射的始源域。
意象图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可以充当其它概念的基础。
因为,意象图式派生于我们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人类自身的基本客观体验产生了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概念隐喻理论和一词多义现象研究这两个方面。
1993年,Lakoff 系统阐述了概念隐喻理论,其核心内容是“隐喻是跨概念的系统映射”。
后来,Lakoff 和其他语言学家用意象图式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其研究表明,一个词的多种意义,实际上可以用简单的意象图式来进行概括。
这些研究也进一步说明了意象图式是大量经验的抽象概括;我们的经验可以无数,但是意象图式的数量极少,我们可以用有限的意象图式来组织和理解无限的经验。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意象图式理论日益成为语言研究的焦点。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意象图式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概念隐喻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接着分别阐述了基于意象图式和基于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在总结了意象图式与概念隐喻在语义分析中的作用,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语义分析中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重要性,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意象图式、概念隐喻、语义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和特点、影响、分析方法、案例分析、作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是当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在其构建和传达意义过程中涉及到丰富的隐喻和意象。
隐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词语或语句进行隐喻意义的延伸,从而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而意象图式则是一种用于描述和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框架,它通过概念空间和形式空间的相互映射来构建语义关系。
在语义分析领域,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结合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语言的意义构建机制,分析语言中隐含的深层概念和情感。
通过对这两种认知语言现象的研究,可以揭示语言符号背后的认知机制和文化认知规律,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思路。
的明确阐释对于进一步探讨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讨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意义和象征。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义分析在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对语义分析的影响,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识别语言中隐含的象征意义,从而进一步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本研究旨在系统总结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语义分析中的作用,探讨基于这两种理论的语义分析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意象图式对隐喻及转喻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以“过”的多义研究为例
一、引言(一)意象图式古希腊时期,“图式”被当作是一种固定的模板。
康德认为,它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1]。
心理学中的“图式”最早始于完型心理学。
皮亚杰强调认识主要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使得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之中,或主体调节图式创立新图式来适应新客体。
莱考夫和约翰逊首先将“意象”用于隐喻分析[2]。
随后,他们各自将“意象”与“图式”结合起来,提出“意象图式”(image schema)并对其做出解释。
莱考夫指出,意象图式是我们日常身体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简单的结构。
意象图式比起表象、心象或意象更为抽象和概括[3]。
约翰逊认为,意象图式是在我们感知互动和运动程序中一种反复出现的、动态性的模式,可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性和结构性,它主要具有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4]。
兰盖克将意象图式分为射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
射体(TR)与界标(LM)之间存在某种不对称的关系,射体为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
界标为参照物,为射体的方位确定提供参照。
射体所经过的路线称为路径[5]。
后来他又指出,当某个关系被侧显时,其参与者的突显度存在差异。
最为突显的参与者称为“射体”,是识解为被定位、被评价或被描述的实体[6]。
射体可映象式地描述为所侧显关系中的首要焦点(primary focus)。
通常还需有一个次要参与者得到凸显。
其作为次要焦点(secondary focus),倘若存在,则可称之为“界标”。
不同表达式可具有相同的内容,并侧显同一关系。
而通过选取的射体与界标的差异性,使用者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
王寅指出,“现实一认知一语言”是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7]。
简单的“现实一认知一语言”公式可细化为:现实一互动体验一意象图式一范畴一概念一语言(图1)[7]。
人类在感知体验和互动的基础上,逐步意象图式对隐喻及转喻产生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以“过”的多义研究为例李若楠(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Yo e e e e h g s,iht ur m mb r d t ee g rg ?
然 死 亡 , neK en 示 他 非 常 震 惊 .得 知 消 息 后 坐 在 办 公 桌 Ari li表 前 足 足 五 个 小 时 不 能 动 弹 .  ̄ L tyKig  ̄t 这 样 强 烈 的 T : aT n X { g的 反 应用 附加 疑 问 的提 问 方 式 向 对 方 进行 确 认 : 起 始 A( aI K n ) L r ig : T ! ! ! : ! g
一
2 1 象 图 式 的 概 念 .意
隐 喻 作 为 一 种 修 辞 手 段 为 广 大 学 习 者 所 熟 知 ,古 往 今来 直 为 人 们 所 关 注 。 1 8 年 ,美 国 两 位 学 者 G L k f和 M. 90 .a o Jh sn以《 们 赖 以生 存 的 隐 喻 》 书 打 开 了现 代 隐 喻 研 究 的 o no 我 一 新 篇 章 。 们 提 出 了 一 个全 新 的 隐喻 概 念 , 隐 喻 已经 不 再 单 他 即 单是一种修辞 格 , 而是 人 们 的 一 种 认 知 、 维 方 式 , 接 参 与 思 直 人 类 的 认 知 过程 。隐 喻 是 一个 概念 系统 , 再 是 零散 的 。那 么 不 何 为 隐 喻 ?从 认 知语 义学 角度 讲 , 喻 不 仅 是 一 种 语 言 行 为 , 隐
一
Jh sn(9 8:i) 样 定 义 : 象 图 式 是 感 知 互 动 及 感 o n o 1 7 xv 这 意 觉 运 动 活动 中 的不 断 再 现 的动 态形 式 .这种 结构 给 我 们 的 经 验 以 连 贯 和 结 构 。O ke ( 0 4 这 样 定 义 : a ly 2 0 ) 简单 说 来 , 意象 图 式 是 为 把 空 间结 构 映 射 到 概 念 结 构 而对 感 性 经验 进 行 的压 缩 性 的再 描 写 。 由 O ke 的 观 点 可 以看 出 意 象 图 式 是 理 解 隐 喻 al y 这 一 认 知 概 念 的 一 种 模 式 。通 过 读 相 关 的 文献 , 以 看 出对 可 意 象 图式 的 定 义 是 多 种 多样 的 , 核 心 和本 质是 一 样 的 大 体 但 总结来 说 , 先 . 首 意象 图 式 相 对 于 意 象 来 说 , 是 抽 象 的 和 概 它
意象图式与隐喻的理解
意象图式与隐喻的理解作者:章昀萱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33期摘要:语言学家们对人类理解隐喻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的过程有着不同的解释。
此文综述了隐喻理解和意象图式的理论,并分析了在隐喻理解中意象图式的使用,指出通过意象图式可以对隐喻进行直接的理解。
关键词:隐喻;隐喻理解;意象图式一、隐喻隐喻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传统语言学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对于某一事物概念的转换形式,具体地说,就是将某一事物,即“本体”或“要旨”(tenor)的名称替换为另一事物,即“喻体”或“工具”(vehicle)。
而隐喻的过程推测的是要旨和工具之间的相同性,即隐喻的“活动场地”(ground)。
换言之,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就是找出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的一个过程。
由于隐喻普遍存在于各个语言环境中,关于它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跨学科的学问。
而对隐喻语言(metaphorical language)的研究,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语言学的研究上,乔姆斯基(1965)对隐喻给出了定义:“如果有合适的上下文,违反选择限制的句子常常可以解释为隐喻。
即这些句子通过对遵守选择限制的、结构完整的句子的直接类推得到清楚的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隐喻这一语言现象,在语言学领域里,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学、词汇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语篇分析等学科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隐喻理解隐喻的形成又被称为隐喻化(metaphorization),是两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之间的结构映射(mapping),即从始发域向目标域的投射,也就是说,一个范畴赖以得到解释的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
因此,想要顺地理解一个隐喻,首先就要理解其依赖的概念域。
生成语义学认为,隐喻这一语言现象的实质,是一种语义的错位。
因为隐喻句违反了正常的句法和语义组合规则,所以对于隐喻句的理解,不能从它们的字面意义出发,而应该是对所其所违反的语法和语义进行的必要的“校正”。
隐喻中意象图式有关空间介词认知分析
隐喻中意象图式有关空间介词认知分析摘要:对于空间的感觉和体验是人类生活普遍而重要的一部分,人们会用空间概念来表达和建构非空间的抽象概念。
这种从空间关系到非空间关系的隐喻映射是本文的研究核心之一。
空间隐喻被看作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意象图式有助于人们理解空间概念如何构建其它非空间目标域。
一、引言许多研究都指出(Lakoff&Johnon,1980;Lakoff,1987;Paivio&Walh,1993),隐喻是意义传播的基本模式,把一种熟知概念映射到另一种抽象概念中去,通过这种不断的映射来加深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它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基础。
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空间语义范畴转换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隐喻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空间概念。
二、空间介词的认知理据空间介词的义项形成和扩展不是任意的,空间介词(如on,in等)首先表达的是空间概念,从而构成了它的典型意义,空间介词的义项形成是从典型意义到次典型意义再到边缘意义这样的放射性网络结构,具有一定的理据性。
意象图式是构建空间概念隐喻的路径。
意象图式可应用到空间介词的语义理据分析,“在认知语义学中,意象图式是概念结构的重要形式。
其主要构想是,由于我们在物质世界生存并从事各种活动,如感知环境事物、移动我们的身体、支配外界事物并受外界事物支配等,在我们大脑中会形成一些基本概念结构,然后我们会用它并通过一系列更抽象的认知域来组织我们的思维活动”(Saeed,2003)。
Langacker则用术语动体界标对空间图式的构成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部分组成,表现的是TR与LM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TR为这一不对称关系的主体。
”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确定提供参照(转引自蓝纯,1999)。
引入Langacker提出的意象图式框架,能更好地解析空间介词。
从意向图式视角解析《追风筝的人》中的情感隐喻
部 分 。图式是 连接 感 知 和 概念 的 纽带 , 是 建 立 概
念 与物体 之 间联 系 的手段 , 是建 立 意象 , 创 造 意义
知隐喻中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关于建构和认知隐
喻 的方法 有很 多 , 其 中 从 意象 图式 的视 角 去 理解
和 分析 隐喻是 非 常不 错 的一 个 方法 , 随着 学 科 理
论 的不 断完善 , 意 向图 式 理论 被 扩 展 到 了对 文 学
的必要程 序 。因 此 , 可 以简 单 地 把 图式 理解 为 人 们 把经验 和信 息联 系起来 经过 加工 抽 象 出来 可 以 长 期存在 并且 受到刺 激可 以 完成 心理通 达 的认 知
象 图式 , 能够 了解作 者观察 问题 的视角 , 同时 领悟 出作 品中 的隐喻表 达及作 者 的思想 情感 。本 文试 图从意 象 图式 的视 角理解 和分 析旅 美 阿富汗 作家 卡 勒德 . 胡 塞 尼 的首 部 小 说 《 追 风 筝 的人 》, 尝 试 解 释这 部作 品 中所 蕴含 的情感 隐 喻 。
( 项 目编号 : 1 5 G1 7 8 ) 。
收稿 1 3 期: 2 0 1 5—0 5—1 0 作者简介 : 郝青( 1 9 8 3一) , 女, 湖北随州人 , 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 学院讲 师, 研究方 向: 外国语 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
郝
青: 从意向图式视角解析《 追风筝的人》 中的情感隐喻
以是 勇敢 , 善 良, 睿 智 。斗风 筝对 阿 富汗整个 民族
来说 , 是一 种全 民性 的活动 , 是勇敢 者游 戏 。能够
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
然死亡,Arnie Klein表示他非常震惊,得知消息后坐在办公桌前足足五个小时不能动弹,于是Larry King对他的这样强烈的反应用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起始A(Larry King):A doctor should feel that way,right?反应B(Arnie Klein):Well,that’s the only way I could feel...又如,Larry King在开启Michael吸毒这一话题时,也采用了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起始A(Larry King):You’ve worked with addicts,have you not?反应B(Arnie Klein):I wrote a book on heroin addiction.And I mean I think what’s happening with drugs now is a disaster.I mean when you look at the actor from the“Batman.”I mean look what happened to him.在以上两段对话中,采访者通过陈述其假设———“作为医生应该会有这样的反应”、“你的病人里有瘾君子”再加上“是吗”的附加疑问(加下划线部分),邀请受话者确认其假设的正确性,这样便实现了向受话者寻求确认的话步功能。
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有两种,一类是反意的附加疑问句,另一类是非反意附加疑问句。
如:He used to take pictures there,didn’t he?(反意的附加疑问句)You call this a day’s work,do you?(非反意附加疑问句)由于现在语法学者把附加疑问句的范围加以扩大,采访者在用英语提问时,除了使用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提问方式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附加疑问句的不规则形式(见下划线部分),如:He is a nice man,don’t you think?She’s your daughter,am I right?He’s not on duty now,do you suppose?A good omen for poor English,eh?Those kids didn’t waste much time,hey?It’s a good film,what?You have to have chemistry to win,do you agree?You remembered the eggs,right?四、结语借助Amy B.M.Tsui会话语言描写框架,笔者对英语采访者提问的话语结构和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发现采访者的提问和受访者的应答之间的连贯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功能的联结实现的。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作为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在语义分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意象图式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概念,而概念隐喻则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进行语义建构。
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为语义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义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文本理解、信息检索等领域,如何准确地理解语言中的意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视角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隐含信息,揭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通过研究这两个概念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丰富语义分析的理论框架,提升文本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对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深入探讨这两种认知手段在语言理解和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研究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定义、特点和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运作机制,并揭示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
通过对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在语义分析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验证这两种认知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语义研究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对语义分析的启示,总结两者在语义理解领域的重要作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表达方式,为语义分析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构建机制,揭示不同文本中的隐含含义和文化内涵;通过探讨案例分析,可以具体分析不同语境下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运用,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实证数据和案例验证;研究方法的探讨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论基础,从而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更深入和全面的视角;对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对语义分析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可以为相关学科提供更多的思考和研究方向,推动语义分析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英语隐喻认知中的意象图式研究
英语隐喻认知中的意象图式研究作者:王勇张楠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通过分析英语隐喻认知中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映射,发挥意象图式在英语隐喻认知中的作用,结合学习者在隐喻认知中的个性差异,更好地开展语言教学,提高学习者隐喻认知能力和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隐喻认知;意象图式;映射Gardner和Winner将隐喻能力定义为,在目标语中通过隐喻性结构和其他认知机制对概念进行映射或编码的高级语言能力,它包括隐喻解释能力、给隐喻解释找到有效理论依据的能力、与特定语境相符的隐喻能力和对同一语境中若干竞争性隐喻表达式的优劣进行评估的能力。
Littlemore在实证研究中全部采取“甲是乙”的隐喻表达式,没有涉猎任何其他隐喻表达式,这与语境中的名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等传统隐喻表达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Mark Johnson的著作《心中之身》中,意象图式被定义为一种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结构,建立在我们对空间的,对事物操作和感知互动的切身体验之上。
它是一种结构,组织我们的经验和理解。
大脑中图式的存在是隐喻映射的发生的前提。
Mark Johnson对图式的论述,很好的拓深和完善了他之前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的隐喻思想。
George Lakoff在《女人,火和危险事物》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观点,理想化认知模式包括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四种认知模式。
其中,诸如“整体—部分”“中心—边缘”“容器—内容”和“上—下”等抽象的理想化的建立于日常空间体验基础上的认知模式即是“意象图式”(image schema)。
因此意象图式,通俗地讲就是指外界事物通过身体经验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空间化的反映。
也就是说,我们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都是以空间结构的形式存在的,因为人类最初的经验就是空间经验。
随后几十年图式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
按照权威的社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意象图式视角下动词短语“pick up”的空间隐喻拓展
朱翠玉伍秋华摘要意象图式是我们认识基本空间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心理基础。
在词义的变化过程中,隐喻使词语产生新义和一词多义,是新语言产生的基础。
意象图式与隐喻映射是介词语义拓展的认知机制,是支配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
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和空间隐喻,分析常见动词短语“pick up ”的语义拓展理据和拓展途径,以对其形成系统的语义认知,为词汇的教学和学习记忆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学英语意象图式理论空间隐喻映射pick up意象图式视角下动词短语“up pick up””的空间隐喻拓展作者简介:朱翠玉(1982—),女,江西南康人,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伍秋华(1977—),女,江西南康人,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促进普通高中艺体生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项目编号:GZYY2018-529)的阶段性成果。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工具。
隐喻无处不在,是人类对混沌世界的知识和抽象范畴进行有序组织和概念化的有力工具,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即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1]10。
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认知结构模式——意象图式——是两域产生映射的前提条件[2]。
意象图式是基于空间操作在大脑中形成的抽象结构[3]76。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它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上[4]3。
意象图式与隐喻映射是介词语义拓展的认知机制[5]99,是支配一词多义关系的原则[3]77。
小品词在短语动词的结构和语义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小品词对动词短语语义形成的影响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意象图式理论和空间隐喻,分析常见动词短语“pick up ”的语义拓展理据和拓展途径,以对其形成系统的语义认知,为词汇的教学和学习记忆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汉语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式表征系统及其表达体系
汉语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式表征系统及其表达体系作者:何亮来源:《北方论丛》2015年第02期[摘要]空间域的三个子系统映射到时间域,汉语时空隐喻系统存在“时间是空间存在”“时间是空间移动”“时间是位移事件”等三个概念隐喻。
这三个概念隐喻都蕴含于“时间是空间”这一最上层的隐喻之中。
汉语时空隐喻系统由十一种意象图式表征,其中,“路径图式”包含四种变体。
汉语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式表征系统构成相对稳定的语义框架,从而形成一个稳定但不断发展演化的表达体系。
[关键词]空间系统;时空隐喻;意象图式;表达系统[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2-0063-06[收稿日期]2015-01-10[基金项目]2012年国家社科项目(西部项目)“汉语时空隐喻表达式的历时研究”(12XYY014);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现代汉语方言时间语词的多角度研究”(11YJA740027);“中央专项配套资金青年人才培训与研究支持计划”资助一、关于时空隐喻的研究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人们用以思维与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其本质是譬喻性的[1](p.9)。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能感知它的存在、它的流逝,却无法做出直接的表达,因而时间概念往往需要借助隐喻的手法来加以表征。
Lakoff在其成名作《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一书中,涉及的时间概念隐喻就有:“时间是金钱”→(蕴含)“时间是有限资源” →(蕴含)“时间是珍贵物品”)、“时间是移动物”、“时间的空间化”等。
后来一大批研究者对时间的概念隐喻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空间是时间隐喻的最重要源域。
“空间”作为时间隐喻表征的原型,是有其认知依据的。
方位主义(localism)认为,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这可能是因为人的最初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2](p.48)。
从本质上讲,时间观念必须通过空间概念才能有效表达。
“线”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阐释
三 、“ 线 ”的几何意象图式的隐射 ( 一 )线段、射线、直线
人们 根据 自己对 “ 线 ” 的这 个 几何抽 象认 知 ,在 认识 生活 中的事 物时 ,将线 的几何 区分 也映射 到 了认 知 当中。 ( 7 )顺 着 手 电筒 发 出 的微 弱 的光 线 ,他 看 到 了她 那
瘦弱 的身躯 。
上涨 。
点发 出的 一 条 能 向一 个方 向无 限延 伸 的直 线一 从 手 电筒 里 的 灯 泡 和 太 阳射 出 的一 端 无 限 延 伸 的 线 。而 ( 9 ) 和 ( 1 0 ) 中的 “ 航 线 ”和 “ 视 线 ”的 “ 线 ”的认 知 是根 据 这 两个 事 物 符 合 人们 对 于 线 段 的认 知 , 即连 接两 点 的线 一 连接 “ 上海 ”和 “ 大 连 ”两 个 城 市 的线 与 连 接 “ 女 学 生 眼睛 ”和 “ 他 身上 ”的抽 象 的 “ 线” 。 ( 二 )线 的粗 细之 分 人 类最 早 的衣 服材 料 “ 线 ”就 有粗 细 之分 , 如丝 线 , 棉 线 ,麻 线 等 。他 们 有着 粗 细 的差 别 。 因此 , 由此 而 产 生 的 关于 “ 线 ”的 几何 意 象 图 式 就被 赋 予 了粗 细 差 别 的 特 点 。如: ( 1 1 )一根 电话 线这头 是政 府那 头是 百姓 。 ( 1 2 ) 由于 美 国输油 管线 的扩运 ,导致 近期 原 油价 格
一
、
二 、汉字 “ 线”的隐喻分析
在人 们 日常 的生 活 当 中,“ 线 ”作为 人们 的衣 物 材料 最早 被人 类 所认 知 ,人类 将 其命 名 为 “ 线” 。人们 根 据线 质地 的不 同,将 其 区分 为 棉 线 、丝 线 、麻 线 、毛 线 ,等 等 。继 而 ,随 着 人类 社会 和 人 类 认 知能 力 的 发展 ,人 类 对于 “ 线 ”的 概 念产 生 了更 加 抽 象 的几 何 认 识 ,而 这种 存 在 于 人 脑 中 的 抽 象 几 何 图形 就 是 意 象 图 式 。人 类 将 “ 线 ”的 几何 图 式从 先前 的衣物 材 料 “ 线 ”的领 域投 射 到 其它 的认 知 领 域 的相 应 结 构 上 ,就 形 成 了 “ 线 ” 的隐 喻 模式。 ( 1 ) 由于 美 国输 油 管 线 的 扩运 ,导 致近 期 原 油 价 格
诗歌意象图式下的意境构建
诗歌意象图式下的意境构建作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2年第01期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当中的重要范畴,诗歌也是语言学中的基本内容,二者存在结合的契机。
意象图式强调个人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心理认知的加工与整合,完成意境内涵的构建。
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中就充满了繁复的意象,透过这些意象组合形成意象群并生成意境,达到物质与心境的水乳交融,抒发自我独特的情感内容。
一、意象与意境简述意象作为一个中国古典美学里重要的范畴和文学命题,对它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过。
由于唐诗自身的特殊性和丰富性,唐诗中关于意象的研究和探索,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著名文学史专家袁行霈曾经指出“有唐三百年,自然景物意象化的过程十分迅速,同时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多姿多彩、无穷无尽的意象形式既增添了唐诗的艺术魅力,又给后人留下了亟待开发、大量研究的领域及资源。
意境是通过文学作品所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是意境最鲜明的特点,情是主观之意,即作者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景是客观之境,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
著名美学家王国维先生同样对意境进行了独特的探讨,推动了意境理论的构建。
當然意境与意象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本质的区别,二者都体现出主客观的联系,都呈现出情景的交融,其中意境是主客一体,情景交融,意象是情景并列,各自为阵。
意象的叠加和组合可以形成意象群,意象群产生意境内涵,也就是说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是意象的场域集合。
二、意象图式的原理意象图式概念最早来源于认知语言学,由西方著名语言学家们结合语言学研究将“意象”与“图式”两个概念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图式是一个比心象和表象以及想象更为抽象的概念,是主体在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固定抽象结构样式。
还有的学者指出,意象图式是一种空间结构与概念结构的融合压缩,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对客观真实世界的真实体验进行压缩性再写。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语义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意象图式是指通过形象思维和感受来构建概念和语义关系的一种方法,而概念隐喻则是指通过隐喻手段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从而拓展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范围。
这两种方法为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提供了更深入的探索语义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语言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语义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更加系统地研究语言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并希望能够为语义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语义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意义构建机制,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认知结构。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认知图式和隐喻关系,可以促进语义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拓展。
研究意义还在于对于实际语言应用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深入理解语言中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教育、广告、政治演讲等领域,这种对语义的深入分析将为信息传递和表达的有效性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交流效果和传播效率。
研究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的探讨和实证研究,深入了解语言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揭示出概念之间微妙的联系和隐含的思维模式。
意象图式理论框架下轭式的认知构建及解读
意象图式理论框架下轭式的认知构建及解读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探讨了轭式的认知构建及解读。
研究发现如下:一是轭式的构建源于强制力作用图式,其中语境及构建者的主观思维缺一不可,且构建者的主观思维居首位;二是轭式结构可以用路径和障碍清除力共同作用图式来解读,我们常以常规搭配为出发点,以非常规搭配为目标点,将轭式置于特定的语境中来解读,在解读过程中解读者的主观努力,即关联性的假设推理占首位,语境信息的补充居第二位。
标签:轭式强制力图式路径与障碍清除力共同作用图式一、引言轭式(zeugma)指一个句子中,一个词同时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修辞手法,从语义搭配和逻辑上讲,处于支配地位的词原则上至少要与最靠近它的那个被支配词组成常规搭配,形成非标记意义;它也可以跟距离较远的其他被支配词组成非常规搭配,形成标记意义,而后者依靠人们的认知推理和语境作用力完全可以被解读。
例如:“Kill the boy and his luggage.”中,“kill the boy”是常规搭配,意义非标记,但“kill his luggage”就匪夷所思了,读者在解读时会认为它是一个非常规搭配,话语意义是标记的,但是依据第一个搭配、语境及认知推理,第二个非常规搭配完全可以被解读,且使人印象深刻。
本文将以意象图式理论为视角探讨轭式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二、意象图式理论意象图式包括两方面内容:意象和图式。
意象是人们在感知并体验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表征,是因对一个客观事物识解方式不同,如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而形成的不同心理印象。
图式是指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具有结构层次的认知单元,是一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业已抽象化了的知识表征。
意象图式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而形成的抽象认知模式,具有固定性和高度抽象概括性,通常是隐性地潜藏于大脑中,并能够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它充分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主义哲学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死亡,Arnie Klein表示他非常震惊,得知消息后坐在办公桌前足足五个小时不能动弹,于是Larry King对他的这样强烈的反应用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起始A(Larry King):A doctor should feel that way,right?反应B(Arnie Klein):Well,that’s the only way I could feel...又如,Larry King在开启Michael吸毒这一话题时,也采用了附加疑问的提问方式向对方进行确认:起始A(Larry King):You’ve worked with addicts,have you not?反应B(Arnie Klein):I wrote a book on heroin addiction.And I mean I think what’s happening with drugs now is a disaster.I mean when you look at the actor from the“Batman.”I mean look what happened to him.在以上两段对话中,采访者通过陈述其假设———“作为医生应该会有这样的反应”、“你的病人里有瘾君子”再加上“是吗”的附加疑问(加下划线部分),邀请受话者确认其假设的正确性,这样便实现了向受话者寻求确认的话步功能。
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有两种,一类是反意的附加疑问句,另一类是非反意附加疑问句。
如:He used to take pictures there,didn’t he?(反意的附加疑问句)You call this a day’s work,do you?(非反意附加疑问句)由于现在语法学者把附加疑问句的范围加以扩大,采访者在用英语提问时,除了使用常规的附加疑问句提问方式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附加疑问句的不规则形式(见下划线部分),如:He is a nice man,don’t you think?She’s your daughter,am I right?He’s not on duty now,do you suppose?A good omen for poor English,eh?Those kids didn’t waste much time,hey?It’s a good film,what?You have to have chemistry to win,do you agree?You remembered the eggs,right?四、结语借助Amy B.M.Tsui会话语言描写框架,笔者对英语采访者提问的话语结构和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发现采访者的提问和受访者的应答之间的连贯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功能的联结实现的。
本文对采访者的语言进行话语分析确实证明,采访者在采访时如能充分了解和利用其访问语言的功能,除了提出问题这一单一的方式外,恰当利用“陈述+问题”、“陈述”、“附加疑问句”这三种方式进行访问,可以有效激发受访者的反应,实现传达给受众更多信息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取样均来自英语为母语的权威媒体(CNN,NPR)。
本文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如能大量收集语料并进行量的分析,将有利于对采访者语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代树兰.电视访谈的话语特色[J].扬州大学学报,2008,(1).[2]苗兴伟.会话话语中的意义磋商[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1996,(6).[3]苗兴伟.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1999,(1).[4]孙倚娜.会话分析·电视谈话节目·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5]Amy B.M.Tsui.英语会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80.[6]Robert Siegel(with NPR),Yao Ming:Olympics Have Changed,http:///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 90483768,May15,2008.[7]CNN LARRY KING LIVE,Interview with Michael Jack-son’s Doctor,http:///TRANSCRIPTS/0907/08/lkl.01.html,July8,2009.摘要:隐喻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课题,众多的学者和专家对隐喻的分类、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研究,与此同时,隐喻也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各种文体,但对隐喻的建构和识解方面涉及的并不多。
隐喻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延伸和抽象,意象图式作为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理解和认知复杂和抽象概念的基本结构,也是隐喻产生的机制和理解隐喻的重要手段。
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运用意象图式这一重要的认知手段对隐喻的构建和识解进行了分析,以求达到对隐喻更科学、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隐喻意象图式构建识解1.引言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为广大学习者所熟知,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1980年,美国两位学者koff和M. Johnson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打开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篇章。
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
隐喻是一个概念系统,不再是零散的。
那么何为隐喻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它还是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
作为一种心理行为和精神行为,隐喻是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季广茂,1998)。
意象图式作为一种隐喻的构建模式,同样也是人类以彼类事物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
从认知学上讲,意象图式与隐喻认知都属于认知的手段和方式,二者密切联系。
对隐喻建构和识解的手段多种多样,但意象图式———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在人类建构和识解隐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意象图式去理解分析隐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意象图式的概念和类型2.1意象图式的概念Johnson(1978:xiv)这样定义: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再现的动态形式,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和结构。
Oakley(2004)这样定义:简单说来,意象图式是为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
由Oakley的观点可以看出意象图式是理解隐喻这一认知概念的一种模式。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可以看出对意象图式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但核心和本质是一样的。
大体总结来说,首先,意象图式相对于意象来说,它是抽象的和概从意象图式看隐喻的构建与识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55)李娇91它是人类在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一种抽象结构;其次,它的产生是动态的。
它产生于人类不断地活动之中,全称为动觉意象图式;再次,意象图式具有体验性,它来自于人类的身体经验是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并可运用它来体验我们的世界。
现通过以下几个句子具体地说明一下:(1)We go to university from home.(2)A water drop rolls from the table onto the floor.(3)The highway links Beijing and Shanghai.(李福印,2007)上面几个句子看似是无关的活动但有共同之处。
它们都有一个始源域,或称出发点,沿着一个路径到达终点。
它们都遵循“始源—路径—终点”这样的模式。
这就是一个意象图式,称为路径图式(path-schema)。
这便是由具体的事物和体验概括出来的一个抽象结构,运用这一结构我们可以分析很多类似的东西。
2.2意象图式的基本类型Johnson(1987,在他著名的著作The Body in the Mind中列出了最重要的、最具代表性的27个意象图式。
但比较常用的、基本的大约有以下几种: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式(Part—Whole Schema);连接图式(Link Schema);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eriphery 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Source—Path—Goal Schema);上—下图式(Up—Down Schema);前—后图式(Front—Back Schema);线性图式(Linear Order Schema)等,这些基本的意象图式可结合构成更为复杂的意象图式。
3.意象图式与隐喻具体说来,意象图式是隐喻产生的机制,因为“隐喻的心理基础和表现不是具体的视觉形象,而是抽象的意象和意向图式”(张敏,1998)。
而意象图式又通过隐喻、转喻机制的扩展和转换形成更多的范畴和概念,特别是抽象的范畴和概念,从而建立更多的CM(认知模型)和ICM(理想化认知模型),进而也就获得了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王寅,2007)。
隐喻可以说是从一个具体熟悉的概念域向另一个抽象复杂的概念域的映射,因此,意象图式也是理解隐喻的关键,因为在映射过程中,意象图式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人们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据,也是我们能理解意义的基础。
下面讨论一下意象图式是怎样构建和识解隐喻的。
3.1意向图式与隐喻的建构隐喻的形成或构建是不同概念之间的投射,Lakoff在讨论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时说到: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以与目标域的内部结构相一致的方式投射到目标域。
也就是说,隐喻的产生前提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必须存在一致的意象图式结构,否则,源域的特点就无法映射到目标域中去。
这也是对隐喻本质的概括。
试看几下例子:A.He came out of the room.(命题意义)%He woke out of deep sleep.(隐喻意义)B.She walked into the room.(命题意义)%She walked into a daze.(隐喻意义)以上两对句子,相互之间便具有相似的或相同的意象图式结构,即“里—外(in-out)”图式结构,每组第二句就是通过这一图式结构投射到其他经验域而获得隐喻意义。
意象图式来自人类自身的体验,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产生了不同的意象图式,从而也塑造了不同的隐喻构建。
下面讨论几种比较常见的隐喻构建模式。
3.1.1上—下图式与隐喻的构建上—下图式是一种空间关系结构,其形成有一定的生理和物质基础。
我们知道,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在上,脚在下;人和多数哺乳动物睡觉时躺下,醒后站立起来;正常人以站姿和坐姿完成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只有重病者被迫躺倒在床上;人死后均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