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利: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胜利: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2011.01.10
/article/2011/01/10/350501.shtml
紫花苜蓿属多年生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高,在18%~22%,富含各种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叶黄素、钙、磷、异黄酮类物质,可消化纤维含量高,营养平衡而全面,苜蓿被世界上誉为“饲草之王”,是饲养奶牛不可缺少的优质粗饲料。饲用苜蓿的奶牛所产牛奶不仅各项营养指标均能达到一级以上的牛奶国家标准,风味和口感尤佳,而且高产奶牛如果不吃苜蓿就难以维持其产奶量。所以,如果推行奶牛饲用苜蓿,收奶站、乳品企业完全不必为蛋白、脂肪等营养指标达不到国标而掺假,就可以从优质粗饲料方面避免像“三鹿婴幼儿奶粉”掺有三聚氰胺,“大头娃娃奶粉”缺少蛋白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2001年首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的召开正式揭开了我国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基地加农户企业化运作,产学研一体的苜蓿产业化的序幕。产业化必须企业化、必须市场化、必须商品化的观点已深入人心,苜蓿产业通过市场的定位和拓展,原料的组织生产,企业的加工和各种科学技术的支撑,最终通过投入,产生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使得产业链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均获得了各自的利益。经过各方几年的努力,使中国的苜蓿产业向现代草业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为我国的奶业和草业的出口创汇作出了贡献。
虽然我们在各级政府、草业企业和科学界的努力下,有了好的开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业化程度也有了不小的提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但是,经过7年的产业运行和实践,苜蓿产业从高峰走到了低谷,从过去供大于求到现在完全满足不了奶牛养殖业的需求,苜蓿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已成为限制我国奶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以下我们将谈三个方面的意见:我国苜蓿产业的现状
2003年,全国用于生产苜蓿商品草产品,并进入流通的苜蓿种植面积实际有50万亩左右,其中北京地区约5万亩,河北黄骅、沧州等地约有10万亩,山东约有5万亩,甘肃约有15万亩,宁夏约有5万亩,全国可生产苜蓿各类草产品(包括草捆、草块和颗粒)30万吨左右,是我国苜蓿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当时的市场需求不足10万吨~20万吨,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自从国家取消农区退耕还林的补贴和农业税,增加粮食补贴后,我国农区种植的苜蓿没有任何政府补贴,苜蓿的效益明显低于农作物,苜蓿种植面积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减少。2006年,北京的苜蓿实际保苗面积不足1万亩,河北沧州地区不到3万亩,山东和天津更是廖廖无几,直接造成了这一产业区的龙头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当地形成了一批游击队式的、小规模收购经纪人,无法稳定基地种植和保证产品质量。内蒙古有5万亩基地,分布在通辽、赤峰、达拉特前期和呼和浩特周边。山西的商品草在市场上影响很小,几乎没有占有率。辽宁的产品曾在阜新和法库有一定存量,但也没有发展起来。甘肃和宁夏是目前主要的
草业基地,在2003年,甘肃省生产的商品苜蓿草产品约有15万吨,2008年只有5万吨~6万吨。宁夏存量也不少,但是,用机械化生产收获的面积较小,只有2万亩左右,年生产苜蓿草产品不到2万吨;固原地区虽然苜蓿种植面积很大,但是,集中连片的较少,靠人工收割和打捆,完全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农民的种植效益低下。在陕西延安一带和陕西、河南黄河滩有一些面积种植,约3万亩,基本上被当地奶牛场消耗了,对全国市场的贡献也很小。因此,对全国南北方奶牛养殖提供商品草的省份主要是甘肃、宁夏、河北和内蒙古,总供应量不足10万吨。而中国奶业已全面认识了苜蓿草对提高奶牛产量和品质,提高奶牛体况,减少兽药投入的重要意义,全国需要苜蓿商品草50万吨以上。因此,目前是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2007/2008年度,我国广东、上海、天津、河北等地被迫高价进口美国苜蓿近1万吨,到牛场价在每吨2200元
造成苜蓿产业低迷的原因种植苜蓿的比较效益低目前,内蒙古河套地区、华北平原的农业种植效益:小麦+玉米(套种大豆)的吨粮田每亩为800元~1000元,番茄为每亩1500元,棉花为每亩1200元,玉米制种企业每年提前给农民赊子种、化肥、地膜和农药,作为产业的扶持资金,制种农民的投入很少,风险也小,效益为每亩1200元。蔬菜和林果业我们就更不能比了。2005年,西部省份苜蓿的收购价每吨为650元~750元,华北平原为每吨750元~850元,即使亩产1吨商品草,毛收入只有每吨650元~850元,除去每亩350元左右的生产成本,其效益仅为每亩300元~500元。何况苜蓿种植的第一年,只能割一茬,产量一般每亩为300千克~400千克,基本没有效益,第二年以后才产生效益。目前,在农区建立的集约化苜蓿基地均没有政府农业补贴的政策支持。因此,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是直接影响农民种植的限定因素,农民不会考虑种植苜蓿的长期效益和综合效益,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益最大化是农民的决策目标。只是因为现存苜蓿的生长还处于高产期,农民还舍不得翻掉而已。假如我们将甘肃的苜蓿收购价提高到每吨900元或更高,农民定会重新种植苜蓿,大量翻耕苜蓿基地的现象才会停止(合理轮作除外)。
没有配套的设备种植苜蓿必须要有配套的收获设备,如果以2000亩为一个作业单元,须配套4台28马力以上的拖拉机、1台压扁割草机、1台搂草机和2台捡拾打捆机,按全价投入资金合计60万元左右。这对于只种有10亩左右的农户来说,是不可能购买的。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种植大户,也不愿购买这些设备,何况他们还难以把握市场。只有两种途径可以解决设备问题,一是由企业、农场投资,或是由农民自己组织合作社,联合购买,并进行有偿服务。前者企业或农场可以用设备控制农民的草源和收购价格,农民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利益,当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达不成协议时,农民只有选择翻地。我们推荐第二种方案,农民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引导。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现代草业概念:“配套收获设备和收购加工企业是大面积种植苜蓿的必备条件。我们要提高牧草作物土地的产出和利用效益,必须像对待农作物一样加强投入和管理。”
苜蓿产业链发展不成熟在美国,苜蓿是五大作物之一,有3000万公顷的面积,苜蓿产业链成熟,只有农场主和贸易公司两个环节,甚至只有一个环节。大的农场主自己就有加工设备,不仅可以销售一次捆,还可以销售二次加密捆。如美国安德森牧草谷物有限公司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