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优秀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骨气》语文优秀教案设计_《谈骨气》优秀教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说理层次,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认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学习前人的优良品质,做个有骨气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议论文论据运用的典型性、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释“骨”多音字读法。⑴请学生注意读题人的“骨”的声调。⑵检查多音字“骨”三种读音的掌握情况。

4、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理清结构。

师: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短论,文章由三部分构成,即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论证论点)——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板书黑体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据此给课文划分段落,找出各个部分的起止,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一部分(1段):提出论点,独立成段,开宗明义。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二部分(2-9段):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论证中心。

讲道理摆事实

☆富贵不能淫(诱惑、放纵)——文天祥誓死抗元南宋丞相

贫贱不能移(移动、改变)——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春秋平民

威武不能屈(使……屈服)——闻一多拍案而起旧中国学者

第三部分(10段):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发出号召。

三、文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文的中心论点。

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生: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齐读二遍)。

师:作者在提出这一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不妨比较

一下,体会下面句子与论点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中国人有骨气。

为什么强调“我们”?——表达了作者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句子也通顺,情感语气完全不同)为什么说“是有骨气的”?——在语气上起到关键的作用

3、学习孟子的话。问:吴先生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有骨气的人”?(由此问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节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

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

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淫:本意,放纵。文意,诱使,迷惑。移,改变,改动。屈,使……屈服。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孟子的话。学生齐背。

四、分析第二部分。

1、概括事例。

师:课文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论述,支撑论点的?

请三个学生读文,其余

思考:怎样用三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5~7段的三个事例?(提示尽量用课文的重要词语)

概括三个事例: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拒绝降元

②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不食嗟来之食

③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拍案而起

2、分析论据。

论据是为论点服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二部分的三个材料能否证明这一论点。

(1)首先来看文天祥

☆、文天祥《过零丁洋》;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建

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

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

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

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

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宋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

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震撼了江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

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

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

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

间逃脱。赵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

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不幸兵败,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

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

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说:“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他不跪元朝官员,凛然正气。,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

骂之,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

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

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

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

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

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在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

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

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

朽的民族英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过零丁洋》中最末两句。此诗集中表现了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提问:⑴、文中为什么不象老师刚才所读的文天祥的例子那样详细具体呢?

——论据的概括性。

⑵、作者为什么要先举这个例子?文中哪句话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找原文读说)

答:“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论据的典型性

⑶、既然已经很典型,为什么还要举第23个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