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

合集下载

【47页精品】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下册六-九章全

【47页精品】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下册六-九章全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

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食盐:透明液体(稳定)酒精:透明液体(稳定)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6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6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组成表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内容:
(1)计算给定溶液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
(2)根据实验数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的溶液;
1.强化基础知识:针对学生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适时进行复习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概念。
2.注重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和计算练习,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6.2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液的组成表示方法的重要性,掌握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了解摩尔浓度的概念,掌握其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溶液的配制。
3.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的溶液组成表示方法,进行相关的计算,从而分析实际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的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3.介绍摩尔浓度的概念,讲解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浓度之间的关系,总结三者之间的转换方法。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学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学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

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

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二、学习重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2)记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3)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学会实验的现象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1.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六章 溶解现象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电子课 本课件【全册】
Hale Waihona Puke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电子 课本课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36页 0083页 0115页 0204页 0281页 0312页 0350页 0424页 0426页 0538页
第六章 溶解现象 6.2 溶液组成的表示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7.2 常见的酸和碱 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8.2 糖类 油脂 9.1 能源的综合利用 9.3 环境污染的防治 附录二 学生实验规则和安全要求 附录四 碱、酸、盐的溶解性表 附录六 元素周期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时一]第§-1 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1、蔗糖、食盐、食用油、泥土在水中的分散:2、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

――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6.2 溶液组成的表示学习目标: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重点:1.溶液的组成;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及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3.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堂学习:一、引入: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溶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方案_1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方案_1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方案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方案工作方案网发布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方案,更多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方案相关信息请访问工作方案网工作方案频道。

一、学期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目标.〈一〉学问目标⑴、学习有关溶液的学问`;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洁学问;⑷、熟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二〉技能目标1、自主力气:能联系旧学问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2、综合力气: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学问综合解决问题;3、拓展力气:由所学学问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4、创新力气:改进演示试验和同学试验,进行小制造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欢快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育同学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2、培育同学乐观、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依据课程标准的力气要求来辅导同学,让同学理解基本原理。

了解有关学问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学问。

初步把握试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神奇,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究、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2、培育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同学顺当毕业,成为合格的学校毕业生。

4、提高同学各种力气,主要包括动手操作力气、试验观看力气、综合运用课本学问解决问题的力气和创新力气。

5、通过学习提高同学的规律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同学基本状况分析:初三两个班共有同学近百人。

下面就从同学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同学的学问水平、同学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一)学问基础:同学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确定的化学学问基础,但从化学学问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学问,所学的学问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同学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熟识也是浅显的。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6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6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布置以下练习题:
a.解释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b.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c.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某物质的溶解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分析解答过程中的正确与错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2.新课:讲解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微观结构。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实验,观察溶解过程,探讨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4.应用: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a.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b.碳酸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变化。
3.设计实验方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某一因素(如温度、搅拌等)对溶解度的影响。要求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步骤、数据记录和实验结论。
4.撰写实验报告: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分析等内容。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2.强调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60页)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章节含习题)

(60页)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全章节含习题)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

2.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4.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乳化作用的运用。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过程。

(2)溶液的基本特征。

2.难点:(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提问】1.以上图片中的物质从类别上看,属于哪一类物质?2.茶水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不会分层?碳酸饮料呢?农药倒入水中为什么在使用时需要搅拌?【过渡】所有这些图片都是物质分散在水中的,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一种混合物——溶液。

推进新课【设问】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吗?它们形成的混合物各有什么用途?【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活动与探究】实验药品:高锰酸钾、蔗糖晶体、食盐、泥土、食用油。

实验内容:在盛有少量上述五种药品的五支试管中,加入约1/4试管的水,振荡,观察现象。

【提问】经过实验,你观察到哪些现象?静置后的(1)~(5)支试管中的液体又有什么变化?【多媒体】氯化钠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

将食盐投入水中后,水分子会将氯化钠晶体表面的Na+和Cl-解离出来,并扩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于水的过程都会和氯化钠的溶解过程一样呢?【多媒体】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讲解】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当把蔗糖投入水中,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脱离蔗糖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最终形成稳定的液体。

【师生归纳】把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讲解】我们把物质分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如:食盐水、蔗糖水等;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如:泥土、粉笔灰等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物质以细小的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油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

九年级下册教案化学全套(沪教)

九年级下册教案化学全套(沪教)

第6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3第2节溶液组成的表示6第一课时溶液组成的表示6第二课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8第三课时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10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12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第1节溶液的酸碱性17第2节常见的酸和碱20第一课时常见的酸20第二课时常见的碱22第三课时中和反应24第3节几种重要的盐27第一课时盐27第二课时几种常见的盐29第8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1节什么是有机化合物35第2节糖类油脂36第3节蛋白质维生素38第9章化学与社会发展第1节能源的综合利用41第2节新型材料的研制42第3节环境污染的防治44第6章溶解现象本章知识共分三节。

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1.溶液的概念、形成与性质。

2.溶液组成及其表示方法。

3.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4.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

5.乳化现象和结晶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1.由于本章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性较强,在处理本章教材时,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在“同化”与“顺应”中建构新的知识。

2.本章所涉及的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因此本章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探究活动的作用,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实验,并从中体验与理解相应的知识点。

其次对于本章的知识,学生也有“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也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对相关知识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进一步习惯合作学习。

再次本章出现的“拓展视野”部分的知识,也是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的,并且都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有必要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了解与体会溶液的重要性。

3.本章内容应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第6章溶解现象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2节溶液组成的表示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 (新版)沪教版

化学与社会发展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1、燃烧: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急速燃烧,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而引起爆炸。

2、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②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③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4、能源:①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均为不可再生能源,应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②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

世界及中国化石燃料可开采年限(发布日期2003-08-22)石油/年天然气/年煤/年世界49 57 262中国23 61 1025、淡水资源和我国水资源现状:⑴世界水资源现状:⑵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的人均水量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 。

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1、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3、塑料:塑料的品种很多(见下表),用途也各不相同。

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

污染”。

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有:①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 ③使用可降解塑料;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⑤寻求可分解的替代品等。

4、橡胶: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种。

常见的合成橡胶有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和氯丁橡胶等。

与天然橡胶相比,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油..和耐高温...等性能。

性质与反应 有机物无机物溶解性 多数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有些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 耐热性 多数不耐热,熔点较低,一般在400℃以下多数耐热,难熔化,熔点一般比较高可燃性 多数可以燃烧多数不能燃烧化学反应较复杂,副反应多,反应速率小较简单,副反应少,反应速率较大塑料名称 聚酯 高密度 聚乙烯 聚氯乙烯低密度 聚乙烯 聚丙烯 聚苯乙烯其他 塑料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塑料缩 写代号PETHDPEPVCLDPEPPPSothers5、纤维: 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涤纶、锦纶、腈纶、丙纶、维纶和氯纶,称为六大纶)。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全册 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全册  教案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学习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设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盐水……你还指导那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思考、讨论、回答,讨论结果填入教材P.152 表6-1中二、探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演示实验:P.163上的实验1、实验2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概念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分析下列溶液中,什么物质是溶质,什么物质是溶剂。

①、食盐的水溶液②、氢氧化钠的水溶液③、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称为盐酸④、医院使用的消毒酒精其中酒精占了75%,水占了25%(体积比)3、物质溶解的现象:(2)温度改变: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等;有的物质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如:硝酸铵;有的物质溶于水温度基本不变,如:食盐。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5、讨论:如何加快物质溶解的速率?三、小结学生练习:1.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足量水中。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6.3 物质的溶解性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第六章 溶解现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液组成的表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完整 课件目录
0002页 0078页 0110页 0158页 0213页 0264页 0295页 0297页 0299页 0301页 0386页
第六章 溶解现象 6.2 溶液组成的表示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7.2 常见的酸和碱 第八章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8.2 糖类 油脂 第九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 9.2 新型材料的研制 附录二 学生实验规则和安全要求 附录四 碱、酸、盐的溶解性表 附录六 元素周期表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学课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学课件

2021/5/18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小结一下: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1)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 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 种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3)乳浊液:物质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 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4. 以下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溶液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B. 溶液不一定是均匀透明的无色液体 C. 正在配制的蔗糖溶液下面更甜,说明溶液中总是下面更浓 D.如果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糖水放再长的时间,蔗糖也不会分
离出来
2021/5/18
5.一瓶NaCl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 D )
2021/5/18
分散微粒
不同点
静止后 现象
分散特征 共同点
举例
溶液
离子或 分子
不分层、不 沉淀、无明 显变化
均一、 稳定

固体小 悬浊液 颗粒
产生沉淀
不均一、 不稳定
合 物
食盐溶 于水
粉笔灰放 到水里
乳浊液
液体小 液滴
产生分层
不均一、 不稳定
汽油放到 水里
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物质的溶解过程
2021/5/18
思考与讨论
• 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吗?为什么? • 不一定,如蒸馏水是纯净物,而溶液 必须是混合物
• 溶液是否都是无色的? • 不是,比如: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 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铁溶液黄色, 硫酸亚铁溶液浅绿色……
溶液一定是液体吗?
2021/5/18
- 不一定。只要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都是溶液。如:合金、空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溶解现象6.1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高锰酸钾、食盐、蔗糖、食用油、泥土分散到水中的现象。

2、讨论掌握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不同特征,掌握溶液概念。

3、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知道为什么食盐、高锰酸钾、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

4、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发生的热量变化。

5、通过活动探究,了解水溶液与纯水的性质是不同的,知道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后水的沸点、凝固点的变化;导电性的变化。

6、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观察、归纳、类比的能力和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溶液的基本特征,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水溶液与水性质的不同。

2、难点:物质的溶解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时一]第§-1 物质的溶解一、物质在水中的分解1、蔗糖、食盐、食用油、泥土在水中的分散:2、物质的溶解: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

3、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4、可溶性的固体、液体、气体分散到水中均能形成溶液;不溶性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形成悬浊液;不溶性的液体分散到水中振荡后形成乳浊液。

5、物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物质溶解时要放出热量,如:氢氧化钠;有的物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如硝酸铵。

[课时二]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1、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性质要发生改变: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水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2、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例如:食盐水能导电,而水则不能导电。

――原因:食盐水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

(金属导体能导电是金属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6.2 溶液组成的表示学习目标:1.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2.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4.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重点:1.溶液的组成;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及与化学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3.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堂学习:一、引入: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讨论了溶液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使用溶液时,人们往往需要知道溶液的组成和溶液中各种物质的质量关系。

二、师生互动:[问题情景]你知道下列常见的溶液是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吗?食盐水、糖水、碘酒、酒精的水溶液、汽水[[师生整理] 溶质、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组成。

[教师设疑]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哪些?2、常见的溶剂是什么?[小结] 1.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2.常见的溶剂的是水。

除特别说明外,一般人们所说的溶液都是说溶液。

[教师讲解]其实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因为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构成它们的微粒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设疑] 当溶质和溶剂混合混合后,讨论下列有关量的关系?1.10克NaCl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所得溶液质量 110克食盐水;2.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 20Ml的酒精溶液;3.某食盐水的密度为1.04克/毫升,现取100毫升的该食盐水,则该溶液的质量 104克。

[师生总结] 溶液中存在的一些量的关系:1.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 3. 溶液的体积不能是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相加[活动与探究] 课本P158的活动与探究[教师设疑] 1.请你猜一猜,上述两个实验所得的糖水哪个更甜一些?利用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你能用哪些比值来说明你的猜想?[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几种表示方法[教师讲解] 在化学上常用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值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讨论] 利用上述的关系式来讨论以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1. 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全部溶解;2.向某100克食盐水中加入2克的食盐,食盐部分溶解; 3.将某100克食盐水加热蒸发,未有食盐析出;4. 从某100克食盐水中倒出20克溶液后,所剩余80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5. 将4中所得的20克溶液和80克的溶液再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课堂小结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理解影响溶解性的因素;(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

(4)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5)溶解度曲线的定义及其应用;(6)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7)了解结晶现象及常用的结晶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在给制和识别溶解度曲线中培养能力。

(3)在认识到溶液有关知识后,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学习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平淡的溶液中得到丰富多彩的道理,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树立从“量”的角度认识事物的观念,认识到事物“量”的重要性及定量思维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意义。

(3)用辨证的思想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1.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饱和溶液的概念;2.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3.溶解度的基本计算;结晶方法的应用。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联系生活经验,填空:⑴面粉在水中溶解,食盐、糖在水中溶解。

(填“易”“不易”)⑵衣服上的油渍用水洗去,而用汽油洗去。

(填“难”“容易”)溶解性的定义:阅读书P166第二节,填空:的能力称为溶解性,它是该物质的性质。

(填“物理”“化学”)【活动探究】活动1:影响溶解性的因素:⑴分组做P166的活动与探究,后填空:实验1 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根据溶解情况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2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实验现象是食用油溶解于中,不能溶解于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3 该实验中现象:第一次加的硝酸钾溶解(填“全部”“部分”),第二次加的硝酸钾溶解,两次实验中不同点是,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⑵应用:从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活动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⑴看P167的活动与探究,填空:实验1的现象,实验2增加了的量,现象是,实验3升高了,现象是。

这些实验说明: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⑵阅读P168第二节,填空: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思考:在上述定义中:①为何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②为何说“饱和溶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加另一种溶质还能溶解吗?③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能否相互转化?怎样实现转化?(联系上面实验思考)④怎样识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活动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与“稀”的关系:⑴观看演示实验:a 2克氯化钠与10毫升水混合b 0.1克氢氧化钙与10毫升水混合⑵填空:现象:a 氯化钠溶解;b 氢氧化钙溶解(填“全部”“部分”)结论:a所得溶液是;b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和“浓”“稀”)。

即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填“有”“无”)必然联系)。

但在同一溶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稀)课堂小结:1.溶解性是指,与、及等因素有关。

其中被称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外部因素;而和被称为影响溶解性的内部因素。

2.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可通过改变、、来实现相互转化。

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多少,又可把溶液分为和。

3.判断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④一定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溶解硝酸钾。

⑤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反思与小结】第二课时【复习】⑴溶解性是指,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有⑵饱和溶液是指,不饱和溶液是指,区别的方法是,转化可通过变来实现。

【活动探究】活动1:溶解度的概念⑴阅读P168末二节,填空:溶解性只能笼统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为了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性的强弱,我们用来表示。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定义中强调出溶解度的条件,标准,状态,单位。

⑵阅读P168表6-9,填空:由表中内容可知,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填“相同”“不同”),溶解度最小的物质是。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的含义是,如果该温度下,溶剂量为50克,则最多可溶解氯化钠克,配成饱和溶液克;如果该温度下,某氯化钠饱和溶液272克,则含有溶剂克,氯化钠克。

⑶练习:判断下列说法对错:①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②硝酸钾溶液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③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

④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⑤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⑥在20℃时,100克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钠10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⑦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即100克溶液中含有31.6克硝酸钾。

⑧20℃时,136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36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

⑨20℃时,5克A放入50克水中溶解达到饱和,0℃时,5克B放入100克水中溶解达到了饱和,则A比B的溶解能力强。

【拓展】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活动2:溶解度曲线:⑴阅读P168末节,填空:由影响物质溶关解性的因素,你认为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解度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变化而变化的关系。

⑵P169活动与探究:以P169表6-10为依据,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在书P169画)⑶阅读P169末节,填空: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查出,比较,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随温度变化情况不同: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如;少数固物质的溶解度体随温度升高不明显,如;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

⑷练习:根据书P169图6-17,完成下列填空:①图中温度对溶解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影响最小的物质是;②在0℃时,图中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③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克;80℃时140克硝酸钠溶于1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④0℃时,用100克水配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

若把溶液加热到70℃(不考虑水的蒸发),从溶液中可析出氢氧化钙约克。

【视野拓展】气体物质的溶解度:⑴阅读P170拓展视野,填空:①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仅与性质有关,还跟和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