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犯罪构成要件范围内的认识错误
法硕备考之事实认识错误的分类

法硕复习中,对于一些基本都知识点内容,要做到深入的复习备考。
这对于我们后期的备考复习,会有更好的帮助。
因此为考生整理了详细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事实认识错误的分类
1、客体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不同(分属不同的犯罪构成)。
2、对象错误,指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行为人实际侵犯的对象在法律性质上是相同的(属于同一构成要件)。
3、手段错误,指行为人对犯罪手段发生误用。
如甲本想使用毒药杀害张三,但因为误认而错用了一种无毒的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
这种错误不影响罪过的性质。
4、行为偏差,又叫作目标打击错误、打击错误,指行为人预想打击的目标与实际打击的目标不一致。
5、因果关系错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际情况发生误认。
1。
对象错误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摘要: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将非犯罪对象误认为是犯罪对象。
本文从对象错误的概念、法律性质、认定标准、法律后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引言在司法实践中,对象错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由于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误认,可能导致其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因此,研究对象错误的法律后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对象错误的概念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将非犯罪对象误认为是犯罪对象。
在刑法理论上,对象错误包括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对象错误和不同构成要件间的对象错误。
三、对象错误的法律性质对象错误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对象错误属于认识错误。
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存在偏差。
对象错误作为一种认识错误,其本质是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错误认识。
2. 对象错误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在对象错误的情况下,行为人虽然将非犯罪对象误认为是犯罪对象,但其犯罪故意、犯罪手段等犯罪构成要件仍然符合法律规定,因此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3. 对象错误可能导致法律后果的变化。
在对象错误的情况下,行为人可能承担较轻的法律后果,也可能承担较重的法律后果。
四、对象错误的认定标准1. 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误认。
在对象错误的情况下,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误认是其核心特征。
如果行为人对犯罪对象没有误认,则不属于对象错误。
2. 行为人的误认具有严重性。
行为人对犯罪对象的误认应当具有严重性,即误认对犯罪构成要件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3. 行为人对误认有认识。
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误认有明确的认识,即其误认是基于自己的主观判断。
五、对象错误的法律后果1. 对象错误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在对象错误的情况下,行为人仍然构成犯罪,但可能承担较轻的法律后果。
2. 对象错误可能导致法律后果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重处罚。
在对象错误的情况下,如果行为人的误认具有严重性,且对犯罪构成要件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可能从重处罚。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事实认识错误

刑法公益讲座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事实认识错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对应讲义P30-P37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意义1.解决能否将实害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的问题。
但因果关系与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并无直接联系。
需牢记: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是两码事!2.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认定。
实行行为导致了实害结果,才可能构成犯罪既遂。
没有因果关系与无法证明具有因果关系(没有证据证明的,就是不存在的,在罪的认定上具有完全一样的效果。
3.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必须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才可能成立结果加重犯。
4.影响罪数认定。
实害结果归属于同一个行为,只可能成立一罪;实害结果分别归属于不同的危害行为,则可能成立数罪。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共性:客观性(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不因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但因果关系错误是指客观因果发展与行为人预想的不同,与本考点无关、顺序性(P31页最下方案例,行政责任上认定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符合刑法上因果构成。
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结果,才可能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
客观性、顺序性是比较容易考查的内容2.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内容的特定性。
某些犯罪必须符合一定的发展过程,才认为具有因果关系。
重点注意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的因果关系。
诈骗:被害人因错误认识处分财物、行为人因此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被害人基于将信将疑的心理而处分财物,也成立因果关系。
敲诈勒索:被害人因恐惧心理而处分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须注意:被害人不是基于错误认识或恐惧心理,而是基于对行为人的怜悯心理处分财物,不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与被害人具有因果关系,不可能构成诈骗罪或敲诈勒索抢劫:行为人完全压制被害人反抗、强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法定符合说与具体符合说

法定符合说与具体符合说具体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个犯罪构成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因而也被称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
具体的事实错误主要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错误。
对于具体的事实错误,存在具体的符合说与法定的符合说的争论。
前者认为,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具体地相一致时,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后者认为,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犯罪构成范围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
通说采取法定符合说。
(1)具体的事实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做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属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
例如,行为人本欲杀甲,黑夜里误将乙当做甲进行杀害。
根据法定符合说,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而不只是保护特定的甲或者特定乙的生命,因此,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想杀人,而客观上又杀了人,那么就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本来,根据具体符合说,由于行为人本欲杀甲,而客观上却杀害了乙,二者没有具体地相符合,行为人对甲应成立故意杀人未遂,对乙应成立过失致人死亡。
但现在的具体符合说论者也都认为,这种对象错误并不重要因而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
所以,就这种对象错误而言,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结论完全相同。
(2)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
例如,行为人举枪射击甲,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了乙,导致乙死亡。
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刑法理论以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发生认识错误为由否认其为认识错误的一种情况。
其实,认识错误并不限于行为人主观上发生了错误,而是包括行为人的认识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一切情况。
在打击错误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认识(对甲射击)与客观情况(乙死亡)就是不一致的(通常所说的手段错误,如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来会发生危害结果,但行为人误认为不会发生危害结果;或者行为人本欲使用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但由于认识错误而使用了不会发生危害结果的手段;或者行为人所使用的手段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但行为人误认为可以导致危害结果发生,实际上分别属于过失犯、未遂犯与不能犯的问题)。
司法考试刑法考点:事实认识错误

司法考试刑法考点:事实认识错误1.对象认识错误在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一致,但在法律性质上是一致的情况。
如甲预定杀害乙(人),因为把丙(人)误认作乙,而杀害了丙。
这就产生了预想加害的对象(乙)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丙)不一致的情况。
(1)这种情形被称为"对象错误"或"具体事实错误"。
又称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之间的错误,或者"同类对象错误"。
(2)判断对象之间的法律性质是否相同的依据:是否属于同一法律条文(罪状或犯罪构成)的犯罪对象。
如甲欲杀乙(人),因为误认而杀了丙(人),乙、丙都属于故意杀人罪条文中的犯罪对象"有生命的自然人"。
属于同一条文的对象,因此,属于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错误。
(3)评价(或归责)要点"法定符合说":通常行为人甲直接对丙的死亡结果承担故意罪责。
即直接认定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再简单点说,甲杀死了丙如同没有发生错误实际杀死了乙一样定罪处罚。
(4){常见错误}对本案甲对乙故意杀人未遂;对丙过失致人死亡。
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即按照故意杀人未遂定罪处罚。
2.客体错误在故意犯罪过程中,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仅在事实上不一致而且在法律性质上也不一致。
例如,行为人甲看到一个黑影子,以为是仇人来了,一枪打过去了,也听到扑通一下,像人中弹倒地的声音。
后来才知实际打死的是一头牛,而不是仇人,也不是其他人。
因为甲预想杀害的是"人",实际打死的是"牛",二者显然不属于同一法律条文的对象。
人是故意杀人罪的对象,牛是财物,是有关财产犯罪条文的对象,属于法律性质不同的对象。
(1)这种情形被称为客体错误或抽象事实错误。
原因是:既然对象的法律性质不同,因此,就不是简单的对象错误,而是涉及社会关系(客体或法益)的错误。
(2)评价或归责:①对预定实施的故意罪,成立故意犯罪未遂。
犯罪的主观方面(二)——主观认识错误

犯罪的主观方面(二)——主观认识错误(一)法律认识错误1、定义: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发生误解。
2、分类:(1)将有罪行为误认为无罪——假想不犯罪(2)将无罪行为误认为有罪——假象犯罪(3)对行为的定性以及处罚轻重的错误认识3、处理原则:一般不影响定罪量刑(二)事实认识错误1、概念:行为人在犯罪时预想的情况与实际发生的情况不一致。
2、处理原则:法定符合说行为人预想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属于同一法定该犯罪构成范围内的,被认为其法律性质相同,不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承担故意的责任。
3、种类划分(1)对象错误: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不一致。
(辨认误差)①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对象错误——不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成立故意。
E.g.甲想杀乙,但把丙误认为是乙而杀死了丙,甲的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不受影响。
②不同构成要件之间的对象错误——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成立故意。
E.g.甲在半夜潜入乙家后院准备伺机杀乙,不久看见门口一个黑影一动便开枪命中。
第二天乙发现自家的驴被杀死。
则甲只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
(2)打击错误:行为人对对象的辨认无误,但是在实施侵害行为时,行为出现误差以致实际侵害的对象与预想侵害的对象不一致。
(行为误差)①同类对象的打击错误E.g.甲欲射杀乙,由于射击水平有限没有瞄准,杀死了乙身边的丙。
②不同类对象的打击错误(3)手段错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自己所采取的手段或者使用的工具发生认识错误。
①结果未实现,但行为具有客观危险性——犯罪未遂E.g.甲欲毒死乙,却误把白糖当成砒霜投入乙的杯中。
②不能犯:行为不具有客观危险性——不认为是犯罪③迷信犯:即使依照行为人的主观计划实施,客观上也绝不能实现预想的结果(不能犯的一种)——不是犯罪E.g.甲欲杀乙,用稻草制作了乙的小人在家用针扎了49天,第50天乙出车祸死亡。
(4)因果关系错误:行为人最终造成了犯罪结果,但是导致犯罪结果的实际过程与预想的进程不一致。
刑法总则认识错误练习

A.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
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B.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
无论根据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成立故意杀人既遂C.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D.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某予以杀害。
乙是对象错误,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是对象错误【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选项A正确,选项D错误。
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
根据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在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内的对象错误,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
选项A中,甲打错电话误将丙当作乙实施了诈骗,并骗取了大量财物,虽然该行为对象错误,但是仍然在同一犯罪构成要件内,应认定为诈骗罪既遂。
选项D中,乙属于对象认识错误,但甲不属于对象错误,甲属于打击错误。
选项B错误。
甲欲枪杀乙,因未瞄准而将丙杀死,属于打击错误。
对于打击错误,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的认定不同。
法定符合说认为,甲在主观上有杀人故意,客观上也导致他人死亡,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具体符合说认为客观事实与行为人的主观认识没有形成具体的符合,因此甲对乙承担杀人未遂的责任,对丙承担过失致人死亡的责任,二者属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选项C错误。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
事前的故意,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出现的情况。
就事前故意而言,行为人主观意图实施的犯罪与实际实施的犯罪罪名相同,并未超出同一个犯罪构成,因此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而非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甲为杀害仇人林某在偏僻处埋伏,见一黑影过来,以为是林某,便开枪射击。
具体事实认识错误1

具体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意图实现的犯罪事实与实际发生的犯罪事实,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这种不一致尚未超出同一构成要件的范围。
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个构成要件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因此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也被称为同一构成要件内的错误。
对于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从司法实践中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一、对象认识错误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弄错了具体侵害对象,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的社会关系却是相同的。
即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然属于同一构成要件范围之内。
例如,行为人本来准备杀害甲,但到现场作案时由于天黑却误把乙当作甲予以枪杀。
再如,行为人与甲有仇,准备晚上盗窃甲家财产,结果由于喝酒过多,误把乙家当甲家,盗窃了乙的财产。
对于对象认识错误曾经存在法定符合说与具体符合说的争论。
在上述杀人案件中,法定符合说认为,甲与乙都属于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中的人,只要行为人想杀人,客观上又杀了人,无论杀的谁,行为人的行为都符合了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都应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原先的具体符合说认为,行为人本欲杀甲,客观上却杀死了乙,二者没有具体的相一致,因此行为人对甲应成立故意杀人未遂,对乙应成立过失致人死亡,两者属于想象竞合,应按一重罪处罚。
但是现在具体符合说论者也认为对象错误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
因此现在两种学说对于对象错误所持观点完全一致。
笔者也认为对于对象认识错误应该不影响行为人的故意,应按照犯罪既遂处理。
因为在上述案例中,行为人因为天黑把乙当成甲是向乙瞄准而把乙杀害,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行为人主观上明知自己拿枪在向乙瞄准准备杀乙,客观上将乙杀害,其行为完全具备了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的误认只是在动机上有错误而已,动机错误并不影响既遂的成立。
因为刑法既是一种裁判规范,又是一种禁止规范,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意味着禁止任何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
行为人不得杀害甲,同样不得杀害乙;行为人不得盗窃甲的财产,同样不得盗窃乙的财产。
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构成要件:事实上的认识错误2023-02-0122:16“事实上的认识错误”属于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与描述性(记述性)构成要件要素分类的大概念中。
描述性构成要件要素是一种纯粹的事实,如果出现认识错误,这是事实认识错误,但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含有价值判断,如果对价值判断产生认识错误,这是法律认设错误。
认识错误即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不统一,它包括法律上的认识错误与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属于责任阻却所要讨论的话题,此处我们只讨论事实上的认识错误。
一、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分类(一) 具体事实错误与抽象事实错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为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个犯罪构成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例] 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被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
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主观认识与实际事实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的认识错误。
[例] 张某非常妒忌邻居家的宝马车,一晚见宝马车停在楼下,便从窗户上往下扔一块砖头,希望把车砸毁,但却误中旁边路人,造成其重伤。
(宝马车案)(二)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如果根据构成要件要素进行分类,可以将认识错误区分为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和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认识错误只及于行为人自身,不及于共犯人。
因此,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应当分别判断。
例如,张三买凶杀人,雇请李四杀害王五。
张三将正在买菜的“王五”指给李四看李四后将“王五”杀害,但事实上,张三误将王六当成了王五。
显然,作为实行犯的李四并未产生认识错误,但教唆犯张三却产生了认识错误,不能认为因为教唆犯要从属于实行犯,所以教唆犯就没有认识错误。
1.对象错误。
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
这又可分为具体的对象认识错误和抽象的对象认识错误。
具体的对象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属于同一犯罪构成。
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

害 。这种情况下 ,虽然实 际发 生 的犯罪 与行为人认 识中 的犯罪 不一致 , 但是没有超 出同一犯罪的构成要件 ,侵害的客体是相同的 。所 以,这种 事实认识错误不会 阻却犯 罪构成 ,应该按照共同犯罪人 所欲实施犯罪 的 罪名既遂追究责任。第 二 , 打击错误 。例如 甲乙合力杀害丙 ,路人 丁前 来 阻止 ,甲乙错手把丁捅死。此种情况下 ,共犯人对预定侵害对象构成 故意杀人罪 的未遂犯 ,对实际侵害对象成立过失致人 死亡罪 。因为对于 预定侵害对象 ,行为人既有犯 罪故意 ,又实行犯罪行为 ,由于意志 以外
于行 为人 的行为不可能具有社会危害性 ,刑法对此行为不做评价 。二是 手段不能犯 。例如把 白糖当做砒霜用来杀人 ,这种手段不会发生致人死 亡 的危险性 ,刑法也不认为是犯罪 。 二、共 同犯罪 中认识错误 共 同犯罪 中的认识错误是 指共 同犯罪人对共同犯罪行为 的事实情况 与法律规范 的认识与现实不相符 的情况 。 ( 一) 实行犯之 间的事 实认识错误 在共 同犯罪过程中 ,几个实行犯对事实产生错误 认识 ,具体有 以下 两种情况 : 1 .共同实行犯计划实行 的犯罪 与实际发生 的犯 罪虽不一 致 ,但其 构成要件相同 ,也就是在 同一构成要件 内的错误 , 再具 体细化包含 以下 几种表现形式 : 第一 ,对象错误 。例如 甲乙合谋杀害丙 ,由于慌张错把 丁当成丙杀
的原因导致犯罪未得逞 ,属于犯罪未遂 。对于实际侵害对象 ,行 为人主 观上没有故意 ,一般只有过失 ,因此构成过失犯罪。此时行为人一个行 为触犯 多个罪名 ,符合想象竞合犯的构成 ,不能数罪并罚 ,应该从 一重
罪处断。第三 ,因果关 系错误 。 2 .共同实行犯计划实行 的犯罪 与实际发生 的犯罪在犯 罪构成要 件 上不相同。例如甲乙合谋 以伤害的故意殴打丙 ,但在行为实施过程 中失 手将丙打死。这种情况下要分情况区别 :如果造成死亡结果 是甲 、乙合 力而为 ,则两人共 同承担加重结果的责任无可非议 。如果是 由于其 中一 人 甲打中丙的要 害而致 丙死亡 ,对 乙而 言 , 应 否 承担加 重结果 的责 任 呢?通说认 为不论是不是共犯人本人行 为直接引起加重结果 ,只要 加重 结果是由共 同犯罪 的行为所引起 的,各共犯人就都应对加重结果承 担责 任 ,按结果加重犯处罚 。 _ 4 ( 二)教唆犯与 实行 犯之 间的事实认识错误 1 .教唆犯 的对象认识错误 例如 ,甲与丙结仇 ,欲请 乙杀了丙 ,乙从未见过丙 ,请 甲指认 ,甲 错将丁认成 了丙 ,并指给乙 ,于是乙错杀 了丁 。在这个案例 中,教 唆犯 甲与实行犯 乙既有意思联络 ,又有实行行为 。虽然侵犯的对象不是 预定 对象,但是侵犯 的法益是 同一 的,并 未超 出共 同犯罪构成 要件 的范 围 , 不会阻却共 同犯罪构成 ,无论 是教 唆犯还是实行犯 ,都应对实际发 生的 危 害结果承担故意杀人罪既遂 的刑事责任。 2 .实行犯 的对象认识错误 例如 ,甲与丙结仇 ,欲请 乙杀了丙 ,乙从未见过丙 ,甲给 乙一 张丙 的照片。乙错将路人丁看成照片中的丙 ,将丁杀害。在这个案例 中,实 行犯 乙产生对象认识错误 ,那教 唆犯 甲呢?有学 者提 出,此种 情况下 , 教 唆犯有可能是打击错误。因为教唆犯实施教唆行为时 ,并未弄错具体 侵 害对象 ,只是后来由于实行犯 的对象错误才导致实际侵害对象与教 唆 犯意欲侵害对象不符 ,这是一种打击错误。这种观点 中认 为实行犯实际 上是教唆犯 的一件工具。此时会 出现教唆犯打击错误 ,实行 犯对象错误 的情况 。对于打击错误 ,应该按 照想象竞合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 ,故对 教 唆犯按故意杀人罪未遂处罚 。而实行犯的对 象认识错误并 未超出 同一 犯罪构成要件 ,故对实行犯按故意杀人罪既遂处罚。 笔者并不支持这种 观点,因为在共同犯罪中 , 实行行 为是共同犯罪 的基础 。对共同犯罪中认识错误 的探讨也是围绕 实行行 为的主观认 识与 实 际情况不符展开的。 3 .实行犯的打击认识错误 例如 ,甲教唆乙杀 害丙,乙开枪射击时子弹打偏 击中旁 边的丁 。在 这种情况下 ,对于实行行 为实际侵犯的对象 , 不论是教 唆犯还 是实行犯 都没有故意 ,应当构成过失犯罪 。而对于计划要侵犯 的对象 ,由于意志 以外 的原因没有得逞,属 于共 同犯罪未遂。此 时构成想象竞 合犯 ,从一 重罪处断 ,对教 唆犯和实行犯都应按照故意杀人罪 的未遂犯处罚。 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 问题很复杂 ,除了上文 中提 到的情形 之外 , 还有很多没有谈 到的情况 。每种不同的情况都有 可能导致刑事 责任承担 的结果不同 , 对犯罪行为人应当入罪或出罪的影 响也是 巨大 的。然 而在 现有的立法中 , 却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做 出具体 的规定 ,这会给 司法实践 带来 困难 ,是存在很大弊端的 。我们可以在这一 问题上借鉴其 他国家的 立法经验 ,扬长避短 ,对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这一问题采取 既有 概括 规定 ,又有具体列举 的立法方式 ,以此 弥补立法上的缺漏 ,也便 于司法
最新《刑法》事实认识错误之考点汇总

最新《刑法》事实认识错误之考点汇总中公法考培训网为广大考生带来了2021年法考《刑法》科目中事实认识错误之考点汇总,希望能为考生扫清备考误区。
具体内容如下:事实认识错误,又称构成要件错误,是指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和客观上发生的构成要件事实不一致、不相符合。
事实认识错误分为两类: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一、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一)基本概念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
认识错误只发生在同一个犯罪构成的范围内,又称同一构成要件之内的错误。
(二)处理方案对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怎样处理,主要存在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之争。
就考试要求而言,考生须同时掌握法定符合说和具体符合说两种观点。
1.具体符合说(1)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具体地相一致时,对结果才构成故意的既遂犯;(2)如果具体不一致的,对实际发生的结果不成立故意犯罪,可能成立过失犯罪。
2.法定符合说(1)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同一犯罪构成要件的范围内一致,就可以认定行为人对所有的犯罪事实都有故意,对结果成立故意既遂犯,不要求具体一致。
(2)如果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超出了同一犯罪构成要件范围的,则对不一致的事实(实际造成的结果)不成立犯罪故意。
(三)具体类型具体的事实错误中有三类分述如下:1.对象错误对象错误,是行为人主观上所认识的对象和其行为在客观上侵害的对象不一致,是主观认错了对象所致。
实例1:甲将前方走来的丙错当作乙开枪杀死。
本案是对象错误。
观点一、法定符合说认为,行为人的认识和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杀人”这个犯罪构成范围内一致,对发生的死亡结果,就可成立故意。
甲主观上想杀“人”,客观上虽然杀错了,但杀死的也是人,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而不只是保护特定某个人的生命,所有的生命同等保护,故仍然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
观点二、早先的具体符合说认为,甲的认识(杀乙)和实际的事实(杀了丙)没有具体一致,对丙死亡没有故意,因此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2019法考必备考点:【主观要件】事实认识错误

2019法考必备考点:【主观要件】事实认识错误一、事实认识错误认识错误,分为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
法律认识错误属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不一致。
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不一致时,行为人是否仍成立故意犯罪?是既遂还是未遂?(一)事实认识错误的讨论前提:认识错误与故意是表里关系1.事实认识错误的案件具备的条件前提是客观行为对法益有危险,并且造成其他危害结果。
主观有故意,故意犯罪才有主观部分,才可能发生不一致,才可能有认识错误。
过失犯罪没有认识更没有认识错误。
2.解决问题:当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不一致时,解决行为人对于发生的结果是否具有故意责任。
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中解决犯罪成立问题。
是否既遂:因果关系错误解决犯罪既遂问题,因为犯罪肯定成立了。
只有当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在构成要件的范围内相符合时,才能在此限度内肯定故意的既遂犯。
3.事实认识错误分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又称具体的错误)和不同犯罪构成间的错误(又称抽象的错误)。
二者区分的标准:法益客体是否同一,前者的法益属于同一种,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范围;后者的法益属于不同种,跨越了不同犯罪构成。
(二)故意与认识错误认定中的几个特殊情形1.对于不可能影响故意的认定与犯罪形态的所谓错误,不需要作为事实认识错误处理。
2.发生在选择性罪名内的错误,视为具体的事实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处理。
3.同一犯罪的不同加重构成要件之间的认识错误,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处理。
4.同一犯罪的普通构成要件与加重构成要件之间的认识错误,按照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处理,仅认定为普通情形。
【司考】考点事实认识错误(星考点)

一、事实认识错误的讨论前提在“主观故意”范围内讨论。
如,甲想打野兔,结果打死小孩,过失致人死亡;客观行为对法益有危险,并造成危险结果。
如果客观行为对法益没有任何危险,就是不能犯,无罪;行为错误不属于讨论范围。
如,甲本想用斧子砍乙,但事实上用锤子砸死乙。
解决问题: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不一致时:①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中解决犯罪成立问题;②是否既遂:因果关系错误解决犯罪既遂问题,因为肯定成立了。
二、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因而也被称为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
具体的事实错误主要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错误。
对于具体的事实错误,存在具体的符合说与法定的符合说的争论。
前者认为,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具体地相一致时,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后者认为,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犯罪构成范围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
我国的刑法理论采取法定符合说。
(一)对象错误主观上对具体对象出现认识错误,如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属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举例:欲杀张三,误将李四认作张三杀害,故意犯罪既遂。
结论:一般不影响故意和犯罪既遂的认定。
(二)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是指行为指向的对象没有认识错误,但客观结果出现偏差,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
如,欲扔石头砸张三,却不小心砸死李四,犯罪既遂。
通常而言,打击错误是想打A却打到B,但同时把A、B都打到该怎么处理?1、甲想开枪打死乙,结果将乙丙都打死,法定符合说:对乙、丙均既遂。
2、甲想开枪打死乙,结果乙重伤,丙死,法定符合说:对乙未遂,对丙既遂。
(三)因果关系的错误侵害的对象没有错误,但造成侵害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与行为人所预想的发展过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结果推后或者提前发生的情况。
2018蒋四金刑法专题讲座1(认识错误讲义)

蒋四金司考2018刑法专题1认识错误(上)——具体认识错误具体认识错误(同一犯罪构成内)抽象认识错误(不同犯罪构成)前提:1、解决行为人脑海中预想的犯罪和实际发生的不一致的问题。
2、行为人要有认识,才可能有错误,所以过失犯罪没有认识错误。
一、具体的认识错误(一)对象错误(对象错是因为主观错误)行为人意欲侵害的对象和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由于行为人主观认错了导致的。
例:甲想开枪杀乙,实际把丙误认为乙开枪打死了丙。
(二)打击错误(对象错是因为客观行为错误)行为人意欲侵害的对象和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由于客观行为的偏差所导致的。
对象错误(不区分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结论一致)打击错误/方法错误因果错误狭义事前故意(两个行为)结果提前实现——看是否着手法定符合说具体符合说事实认识错误包容评价思维只有法定符合说二、具体符合说VS法定符合说(对象不一致的情况讨论)具体符合说:要求客观上发生的事实和行为人认识到的事实在具体层面完全一致。
如果具体不一致的,不成立构成要件故意犯罪既遂。
即: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还需要符合行为人的主观想侵害的对象。
不仅要具体到:人,还要具体到:是谁。
法定符合说:只要行为人认识到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二者在“在法定构成要件范围内”一致,就成立故意的既遂,不必要求具体一致(符合)。
即:符合法律规定即可,只具体到:人。
不具体到:是谁。
图构理解法定符合说VS具体符合说法条:《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实际发生:1、对象错误:甲想开枪杀情敌蒋四金,看见蒋四金站在自己自己老婆旁边,于是开枪,最后发现认错了,杀死的是徐光华。
2、打击错误:甲想开枪杀蒋四金,没瞄准,打死了蒋四金身边的徐光华。
法定符合说,实际发生和法条规定对照,蒋四金和徐光华都符合法律规定的“人”,想杀人、实际死了人——构成故意犯罪既遂。
具体事实认识错误

具体事实认识错误1————————————————————————————————作者:————————————————————————————————日期:具体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意图实现的犯罪事实与实际发生的犯罪事实,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这种不一致尚未超出同一构成要件的范围。
即行为人只是在某个构成要件的范围内发生了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因此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也被称为同一构成要件内的错误。
对于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从司法实践中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一、对象认识错误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弄错了具体侵害对象,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的社会关系却是相同的。
即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然属于同一构成要件范围之内。
例如,行为人本来准备杀害甲,但到现场作案时由于天黑却误把乙当作甲予以枪杀。
再如,行为人与甲有仇,准备晚上盗窃甲家财产,结果由于喝酒过多,误把乙家当甲家,盗窃了乙的财产。
对于对象认识错误曾经存在法定符合说与具体符合说的争论。
在上述杀人案件中,法定符合说认为,甲与乙都属于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中的人,只要行为人想杀人,客观上又杀了人,无论杀的谁,行为人的行为都符合了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都应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原先的具体符合说认为,行为人本欲杀甲,客观上却杀死了乙,二者没有具体的相一致,因此行为人对甲应成立故意杀人未遂,对乙应成立过失致人死亡,两者属于想象竞合,应按一重罪处罚。
但是现在具体符合说论者也认为对象错误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
因此现在两种学说对于对象错误所持观点完全一致。
笔者也认为对于对象认识错误应该不影响行为人的故意,应按照犯罪既遂处理。
因为在上述案例中,行为人因为天黑把乙当成甲是向乙瞄准而把乙杀害,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行为人主观上明知自己拿枪在向乙瞄准准备杀乙,客观上将乙杀害,其行为完全具备了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的误认只是在动机上有错误而已,动机错误并不影响既遂的成立。
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

实务问题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J Chongqing T echn ol B usine ss Univ .(W est Foru m )第18卷增刊 2008年11月Vo l .18 Sup . Nov .2008刑法中事实认识错误的处理3舒文进(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监所科,重庆大渡口400084)摘 要:事实认识错误在司法实践中非常重要,对刑事责任的认定有较大影响;从事实认识错误的分类、处理原则和罪责认定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力求给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认识错误;具体事实认识错误;打击错误中图分类号:D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S 1-0147-03 刑法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和有关客观事实的错误理解,前者称之为法律认识错误,后者称之为事实认识错误。
认识错误是否影响刑事责任的认定呢?法学理论界认为不允许法律认识错误,但允许事实认识错误,即法律认识错误一般不影响刑事责任的认定,但事实认识错误可能影响到刑事责任的认定。
为此,笔者就司法实践中如何处理刑法上的事实认识错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事实认识错误的分类事实认识错误按照认识错误是否超出同一犯罪构成要件的内容,可以分为具体事实认识错误和抽象事实认识错误。
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称之为具体事实认识错误,如超出了同一犯罪构成,称之为抽象事实认识错误。
实践中就具体事实认识错误如何进行分类,理论界有广义和狭义的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之分。
广义上的具体事实认识错误认为行为人只要对客观事实发生错误认识,不管这种错误认识是否能够成为犯罪构成的事实,均属于刑法上的事实认识错误,从而将具体事实认识错误分为4类:一是对象认识错误;二是打击错误;三是行为认识错误;四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狭义上的具体事实认识错误认为应当将错误认识不能成为犯罪构成的事实排除在外,按照此种观点将具体事实认识错误分为3类:一是对象认识错误;二是打击错误;三是因果关系错误。
徐光华 专题:事实认识错误

事实认识错误徐光华是指行为人的认识与事实情况不一致。
即行为人主观上的想象与客观的结果不一致。
在同一犯罪构成内的认识错误,属于具体的事实错误,或者说是同一构成要件内的错误;在不同构成要件内的认识错误,属于抽象的事实错误,或者说是不同构成要件的错误。
(一)具体的事实错误——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
1.对象错误——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乙对象处于同一犯罪构成内。
(注意:这种情况下是行为人认错人了,即眼睛出错了)——主观认识错误 例如,甲欲杀乙,丙、乙长得非常相似,甲将丙认作乙,把丙杀死。
分解:甲主观上具有杀乙的故意,就丙作为一个人而言,甲只要认识到丙是一个人又实施故意杀人行为,甲主观上就是对丙具有杀害的故意;客观上,甲实施了一个行为;结果,造成一个人死亡。
——甲对丙的死亡也是直接故意。
处理方式:——不影响定罪量刑a.具体符合说、法定符合说均相同,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
(本来,具体符合说认为,由于被杀的人与想杀的人并不是具体地一致,甲应当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但现在具体符合说也都认为,这种对象错误并不重要,因而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要求细节一致,即要求具体地区分这个人、那个人,要具体地符合你的主观心态。
b.法定符合说:(抛开具体的细节,只看刑法的规定)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犯罪构成范围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
(法条一致,与法条规定的词一致,而不是细节一致。
如故意杀人罪中,只要杀的是“人”就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即只要在“人”、“财物”这些关键词上一致即可。
)[结论]:错了等于没错。
实践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伙人在工厂捣乱,工厂的工人就驱赶他们。
其中一个捣乱的人在跑的过程中,感觉到有工人从身后追来,他反身就是一刀,刺中了对方胸口,刺完以后才发现是自己一伙的。
他想刺的是对方的人,结果实际刺的是自己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相同犯罪构成要件范围内的认识错误,刑法中对象认识错误即属于这种认识错误。
例如陈某教唆丁某去强奸李某,丁某却将王某当作李某强奸了。
在这里,丁某无论强奸的是王某还是李某,都构成强奸罪。
但陈某教唆的强奸对象是李某,而不是王某,对于陈某的教唆行为是否构成教唆既遂,刑法理论上存在着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
肯定说认为,对象错误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类似的教唆结果仍然构成教唆犯罪既遂。
否定说认为类似情况不应当以共同犯罪论处,教唆者不构成教唆未遂。
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上述案件中的认识错误是发生在犯罪构成要件范围内的认识错误,对共同犯罪故意的成立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对于共同犯罪中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同单独犯罪中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一样,都不影响犯罪的成立。
就本案而言,实行犯丁某构成强奸犯罪既遂,教唆犯陈某亦应构成教唆犯罪既遂。
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不正确的认识。
行为人发生这种错误时,就产生了是否阻却故意的问题。
[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220页。
]
2.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
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有可能由于认错了对象而造成其他后果,因而必须研究犯罪对象的认识错误,以区别与客体认识错误。
所谓犯罪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预想加害的对象与实际加害的对象不一致。
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相同的社会关系。
如行为人本想毁坏甲的财产,但误把乙的财产当作甲的财产给毁坏了。
这种对体现相同社会关系的具体目标的错误认识,并没有使行为人罪过的内容发生改变,因而对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发生任何影响,既不影响犯罪故意的成立,也不影响既遂犯的成立。
所以行为人仍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因为对象甲和对象乙在体现着相同的法益,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