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彩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彩调往事
文章出处:网络收集最后更新:2007-1-18 14:16:31 小时候,我住在村里,沐浴着淳朴的民风,每每想起都有一种特别的感动。那时,村里没什么娱乐,一年只放两三次电影,不似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买了电视机,饭后舒适地坐在家里看电视,信息灵通多了。在那个年头,我们最喜欢看的便是彩调了。
我家是彩调世家,我爷爷是雁山、柘木、马面圩、六塘等邻近乡镇有名的彩调师傅。解放前,我爷爷就在柘木镇苏家、何家一带以种烟为生,边种烟,边教村民唱彩调,而今到村中与上了年纪的人聊天,说起彩调,一讲起我爷爷的名字,他们都熟悉,并回忆起爷爷教彩调的一些趣事。据说,我爷爷教彩调很有耐心,脾气极好,从不骂人、训人,别人也服他。我父亲承继了爷爷的爱好,也懂唱彩调,是我们村中拉二胡的好手,每每村里组织彩调班必请我父亲拉二胡。我父亲也特高兴,逢演必去,逢演必唱,因为他是一个有名的乐天派,性格随和、豪爽,爱结交朋友,只可惜到我这一辈,我们兄妹三人中没人能把彩调世家的担子承继过来,我有时想这算不算是愧对祖先呢?这也许是我人生的一件憾事吧,但这丝毫没影响我们对彩调的偏爱。
记得,我刚上初中那年,村里组织了一个大的彩调班,村人踊跃报名者达一百多人,最终只录用了二十多人,我的同班同学中也有五人报名,有两人进了彩调班。当时我们羡慕得不得了,小小年纪居然也能被大队部那时未叫村委会看中,而且还是唱大人才能唱的彩调剧,你说能不让人“眼红”么?每当看到他们在大队的舞台上训练、表演时,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向往,那种对彩调的热爱就会更加深一层。村里盛况空前的彩调演出持续了十多年。
记得小时候我们最爱看的彩调是《娘送女》、《王三打鸟》和《三探亲》。每回看《娘送女》,我们都会清泪可掬,为她们母女的情深而感动,为女儿的无助而叹息,也许这就是彩调所带给我们的寓教于乐的功能吧。
彩调最讲究的是角色,三小小生、小旦、小丑各有各的行头,各有各的唱腔。我记得最深的是我同学扮演的一个丑角形象。他身穿破衣、破裤,头戴黑色的丑角帽,手拿破蒲扇,裤腿一高一低,脸被画上乱七八糟的胡子,嘴里念念有词:“古怪古怪真古怪,如今古怪真的多,蚂敖上树鱼跳岸,男的生崽女的耍……”然后大打一个哈欠,做喝醉酒状,盘腿倒在舞台上,引得台下观众掌声一片,口哨声一片,笑声一片。他所扮演的丑角赢得了大家一致认可,也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彩调成为我们童年时代永恒的向往,只要听说有地方唱彩调,不管在哪个村,路途有多远,天有多黑,我都会邀起小伙伴手持自制的火把一同前往,而且要看到结束才返回。这或许是我们穷孩子的一种自娱自乐吧,我为此迷恋彩调多年,如今痴心不改。
桂林彩调
戏曲剧种,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