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重难点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4、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
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
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作品简介《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勇敢、智慧和忠诚完成了任务,展现了古代使者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爱国精神。
课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中的一些词句和古代礼仪可能对学生来说较陌生,需要加以解释。
同时,学生对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可能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了解古代使者的职业道德和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把握。
2.难点:古代礼仪和词句的理解,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字词句的含义、古代礼仪等。
2.相关资料:收集关于唐雎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3.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唐雎的图片,简要介绍唐雎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第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案一、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意义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测1.请同学们说出课文内容(可在各小组中选举一人,并根据回答情况评分)2.翻译重点语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与臣而将四矣。
挺剑而起(二)考考同学们的探究能力。
1.依照下列板书整理文章思路。
使秦原因: 秦王: 欲易安陵 安陵君: 愿终守之 抵制骗局:秦王: 轻寡人与 针锋相对: 唐雎: 千里不易 反击护国:秦王: 天子之怒 唐雎: 布衣之怒取得胜利: 秦王: 长跪而谢 唐雎不辱没使命唐雎:不辱使命小结: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_一事。
“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作者以唐雎出使秦国的经过为线索,完整地描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同学们,你觉得哪些语言最有特色,为什么?2.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描写,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
请同学们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的句式说话。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从语言中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自主完成后,教师指导,参看答案)“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写出了秦王虚与委蛇、咄咄逼人的气势。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写出了唐雎坚定的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写出了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
九年级语文上册《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含答案)+新人教版
22、《唐雎不辱使命》一、课前自学1、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唐雎.jū 怫.fú然免冠.ɡuān 徒跣.xiǎn 逆.nì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ɡ 庸.yōnɡ夫休祲.jìn 缟.ɡǎo素傀.ɡuī2、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2)相关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出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二、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训练学生朗读、翻译、复述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
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
学生勾画出人物对白。
(二)学生读二遍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注意文中重点文言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三)完成下列题目。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一、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内容。
二、尽量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实在不会的,做好标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怫.然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韩傀.谕.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3.重点关注加点词语的解释,从课文内勾画出来。
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长跪而谢.之..秦王色挠寡人谕.矣大王加惠..五百里哉..也岂直..故不错意秦王怫然..有先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怒徒以4.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
虽然,受地于先王长跪而谢之曰5. 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三、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四、作家作品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文选自《____》,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____体史书, 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共___篇,策。
五、思考唐雎、专诸、聂政、要离都是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六、预习收获和疑惑收获:疑惑:22、《唐雎不辱使命》预习检测(共30分)1、填空(3分)《战国策》是末年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解释加粗词语。
(8分)(1)请广于君()(2)非士之怒也()(3)岂直五百里哉?()(4)弗敢易()(5)休祲降于天()(6)长跪而谢之()(7)秦王色挠()(8)寡人谕矣()3、翻译下列句子。
(共8分)(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2 唐睢不辱使命教学目的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背诵课文,了解《战国策》。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背诵课文,了解《战国策》。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教学设想1.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学生乐于接受。
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只需要对个别词句略加点拨。
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
可以让学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这段对话,以便加深理解。
2.引导学生从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
3.在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着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还有很多,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品格。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战国策,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课文选自《战国策》,那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当时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
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3(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3(新版)新人教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在同意情境和事件中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文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学习重点】借助文中的描写方式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课前复习】复习第一课时所需要掌握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2、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合作探究●释疑】1、这一幕历史剧中两个主要人物秦王和唐雎诗中针锋相对,许多地方都擦出了扣人心弦的火花,你能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微之处品评一下这些火花吗?2、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那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3、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秦王和唐雎是怎样一个人?【知识拓展】1、通过本文学习,你认为唐雎为什么不辱使命?2、学完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启示?【课堂反馈】读文章,分析以下问题:1、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3、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
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2 分)【文海拾贝】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2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
2.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1.熟练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识记文学常识。
2.探究本文运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由《晏子使楚》等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
说的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作准备。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
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三、诵读,把握性格与主题学生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唐雎的表现的句子,认识二人性格,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秦王表现:“秦王不悦”——“秦王怫然怒”——“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第三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地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
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这里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仓鹰击于殿上”的意思。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仓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2、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使、欲、许、易、悦”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资料链接《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
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
3分钟后个人展示。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在6分钟内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对照课文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第一段。
2、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⑴使人谓安陵君曰使:⑵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欲:⑶以大易小易:⑷安陵君其许寡人许:⑸秦王不悦悦:⑹使唐雎使于秦使:【当堂训练】(15分钟)得分:一、填空。
(11分)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体史书。
经西汉末年之手编订,共国策,篇。
2、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唐雎曰:“?”秦王曰:“,,以头抢地耳。
”二、给方框内的汉字注音。
(6分)唐雎()怫然()免冠徒跣()缟素()休祲()以头抢地()三、翻译句子。
(8分)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4、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四、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选做题)(4分)1、《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用武力要挟唐雎的一句话是:2、唐雎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唐雎不辱使命》(二)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第二、三、四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2.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优秀教案22.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1.2学习唐雎机智勇敢的品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1.3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2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品质。
1.2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2.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及作者。
1.2学生分享对文言文的了解和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并积累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唐雎不辱使命的品质。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文章结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讲解。
4.2学生做好笔记,积极提问。
5.课堂练习5.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2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
6.课后作业6.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
四、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收获。
3.教师根据反思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2.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理解程度。
3.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提问等。
六、教学建议1.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要注重古今异义词的辨析,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2.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4.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表达的品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精品教案新人教版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
决战高考,改变命运。
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22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2.多种方式诵读文章,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
过程与方法1.学会在相同的情境和事件中比较和分析文本中的人物。
2.学习在对比冲突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语言交锋的机智与艺术,培养学生的国家尊严意识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对话的意思,并通过阅读潜台词的过程来理解角色的心理。
教学困难在矛盾冲突中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
教学过程A部分一、导入战国时期,七位英雄并肩而立。
其中,由于商鞅变法的实施,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秦王嬴政当政时,他统治了诸侯,摧毁了朝鲜和魏国。
雄心勃勃的应征把注意力转向了弱小的安陵——这个小地方。
会发生什么?让我们走进唐炬的任务。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刘翔(约公元前77-6年),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文献学家和作家。
原名耿生,字子正。
成帝被诏书下令校对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他的儿子刘欣继续。
这名军官是钟磊的船长,所以它也被称为刘钟磊。
刘相典学派的古籍主要包括经典、学者和诗赋。
在佳能学校的时候,他写了另一张唱片。
后来,刘欣以《别录》为基础,写了《七策》,这是中国最早的书目著作。
刘翔有33首诗和赋,现在只有一首是《九歌》,可以在《楚辞》中看到。
刘翔的散文主要是纪念和古籍整理的“叙述”。
更著名的是《剑英长陵书》和《战国政策叙事》。
刘翔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叙述简单、推理流畅、轻松自如。
此外,他还编纂了三部历史故事集:《新序》、《说元》和《古代女性传记》,这是魏晋小说的先驱。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的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时间前后跨越约二百三四十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暑期预热)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新人教版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学案教师寄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学习目标:一、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二、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三、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加横线字注音。
唐雎()韩傀()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缟素()色挠()寡人谕矣()聂政()2、作品资料《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著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某某诸国之事,共33卷,约12万字。
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国,记事约240年。
《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
原著者名字不可考。
3、背景资料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
文章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让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战国末年,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
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君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加惠怫然免冠徒跣抢地休祲色挠谢谕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不错意也()②仓鹰击于殿上()3、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4、难句翻译。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案3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明确: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5、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章节(课题)
名称
唐雎不辱使命(第三课时)
学时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个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高明的说话技巧等。并背诵全文。
过程
方法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并指导和培养这种说话技巧。
四.作业
1、检查作业
(1)、全文的通假字
(2)背诵第三段
2、(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X读课文。’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1.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
蔺相如.荆轲.晏子、周恩来等
2.思考、讨论:
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正确理解课文;
2、分析历史人物,学习唐雎的说话技巧。
§资料链接§
1、作品资料:《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因长于说事而着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共33 卷,约12 万字。
上接春秋,下接秦并六国,记事约240 年。
《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
原着者名字不可考。
2、背景资料:两千年以前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
文章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让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战国末年,秦国越来越强大。
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准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o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o感受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理解国家利益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准确翻译课文。
o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难点:o深入理解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他如何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古代英雄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2.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简要介绍《战国策》及其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1.朗读课文:教师先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断句。
2.疏通文意: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翻译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概括大意: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教师总结归纳,梳理故事情节。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5分钟)1.分析文章结构:o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o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o分析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通过对比来突出唐雎的勇敢和智慧。
o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唐雎语言和行动的句子,分析他是如何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的。
3.探讨文章主题:o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主题,理解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以及他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22《唐雎不辱使命》学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目标A:了解《战国策》的知识,以及战国时期的“士”。
目标B: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C: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问题引领
目标A:了解《战国策》的知识,以及战国时期的“士”。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
2、关于唐雎:
唐雎,也作唐且。
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
3、战国时期的“士”,查找资料。
目标B: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重点字的正音。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3)免冠徒xiǎn____
(4)以头qiāng____地(5)休jìn____降于天(6)天下gǎo___素
(7)秦王色náo ____ (8)huì____星袭月
2.容易出错的字,加拼音。
雎()怫()跣()抢()
傀()缟()挠()
3、重点词语,见练习册。
目标C: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三、专项检测
背诵课文,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