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海洋生物资源调查】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第4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专业知识模板)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第4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专业知识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3c3da51caaedd3383c4d37c.png)
泥砂质滩 取芯样12cm16cm,
划分为0cm 4cm,4cm8cm,8cm12cm,12cm16cm; 砂质滩 取芯样24cm 28cm,每4cm一层,
再采样 从箱式取样器中采芯样,芯样长度为10cm。
b) 潜水取样
方法同潮间带取样,样品用密封塑料袋盛装后提 上水面。
c) 小型生物拖网采样 拖网速度应保持在1kn,拖网时间5min。 另外,可用海上柱状取样管取样
e) 麻醉 定量采泥和拖网样品,均加入麻醉剂,摇动静置 10min。
f) 固定 麻醉后的采泥和拖网样品,均加入固定剂固定。
g)
填写标签 已装瓶的每号样品,需投入已填写好的标签(见下图)。
采泥取芯样样品标签(5 cm×3 cm)
站号 样品号 底质 分层号 日期 年 海区__________ 采泥器________ 芯样序号 _____ 瓶号 月 __________ 日
干重换算法:
dw =VKD
式中:
dw — 个体平均干重生物量,单位为:µg;
V — 个体体积,单位为:10-3mm3;
K — 假定平均比重为:1.13; D — 假定干湿比为 0.25。
b) 直接称重法
l l 随机取称样2份或3份,冲洗后用吸管将置于微型铝箔内。 将样品置于标准水分测定仪;
l 线虫和桡足类:0.1µg分析天平中称重3次, 介形类和多毛类:0.01 mg分析天枰中称重3次。 l 每次称重应相应地称皿3次,记录结果。
b) 倾样品至分离装置上,冲洗至较细粒级的颗粒被冲尽;
c) 冲洗三层网筛上的残留物至计数培养皿中供计数; d) 动物数量过大时,应采用分样器取分样分选;
e) 定期检查套筛
4、取分样
a) 样品分离后,若动物数量太多 (超过500个体) 时,可随
全国海洋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
![全国海洋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c1af252bbd64783e09122b0a.png)
附件四:全国海洋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游泳动物物种资源调查——第三部分:底栖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第四部分:浮游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第五部分:鱼类浮游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第六部分:潮间带生物物种资源调查—184—第一部分:总 则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海洋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任务以及调查程序和质量管理,包括工作准备、外业调查、内业整理、质量检查和成果归档等技术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2008)《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2007)《海洋调查规范 第1部分 总则》GB/T 12763.1—19913 调查任务调查任务是查清全国或区域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受威胁因素等,客观反映海洋生物物种资源数量、利用和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价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数量消减动态及原因,提出海洋生物物种资源利用与保护建议。
4 调查的基本程序4.1调查准备4.1.1 明确调查目的与任务接受调查项目后,承担单位应根据任务书或合同书的要求,在调查工作开始前,明确调查目的与任务,确定项目负责人。
—185—4.1.2 确立调查区域根据调查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对象,确立调查工作所涉及的区域或范围,据此收集相关资料。
4.1.3 收集、分析与调查任务有关的文献、资料针对要进行调查的对象、范围或区域,收集整理现有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调查资料、行政区划、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植被、农林业以及当地的社会人文、经济状况和影响生物物种生存的建筑设施等。
根据所收集资料,分析了解调查区域的相关情况,为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的编写奠定基础。
4.1.4 组织调查队伍,确定调查技术负责人充分了解参加人员的专业背景,结合调查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参加人员,确保其有能力真实、准确地完成某一地区或某一类群物种资源调查的相关工作。
调查组人员组成要做到量少而精干,专业配置合理,分工明确,并确定调查组技术负责人。
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考核试卷
![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调查考核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7bace12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a.png)
4.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助于了解物种适应性和进化历史,常用的方法是DNA测序,通过分析基因序列差异来评估遗传多样性。
A.珊瑚
B.海藻
C.海绵
D.海葵
20.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表现在()。
A.提供能量来源
B.维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促进物种进化
D.以上都是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海洋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以下哪些?()
A.作为渔业资源
B.促进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形成生物避难所
D.提供新的药物资源
15.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海洋底栖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A. DNA测序
B.分子标记
C.基因表达分析
D.蛋白质组学
16.以下哪些生物过程对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A.繁殖
B.摄食
C.竞争
D.移动
17.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A.水温适宜
B.光照充足
C.营养物质丰富
D.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8.在海洋底栖生物调查中,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估算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A.显微镜观察
B.样方调查
C.水下摄影
D.遥感技术
9.以下哪种生物是海洋底栖生物中的主要捕食者?()
A.鲨鱼
B.海豚
C.鳄鱼
D.飞鸟
10.海洋底栖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哪些益处?()
A.提供食物资源
B.保持生态平衡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b927d4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e.png)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海洋研究所实习时间:20XX年X月实习内容:海洋生物资源调查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受到重视。
海洋生物资源作为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我国渔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维持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及其科研机构积极开展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工作。
在此背景下,我有幸参加了XX海洋研究所组织的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实习活动。
二、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旨在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掌握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提高自身海洋生物学素养,为今后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和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习内容1. 调查地点及范围本次实习的调查地点为我国某沿海地区,调查范围包括潮间带、近海海域和深海海域。
2. 调查方法(1)采样:采用随机取样和系统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区域内的海洋生物进行采集。
(2)观察记录:对采集的海洋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和描述,记录其生活习性、生态环境等信息。
(3)数据整理:将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得出海洋生物资源的基本情况。
3. 调查成果(1)物种多样性:调查共发现海洋生物XX种,其中鱼类XX种,甲壳类XX种,软体动物XX种,珊瑚虫XX种,其他类群XX种。
(2)生物量:调查区域内海洋生物总生物量为XX吨,其中鱼类生物量为XX吨,甲壳类生物量为XX吨,软体动物生物量为XX吨,珊瑚虫生物量为XX吨,其他类群生物量为XX吨。
(3)生态分布:调查发现,海洋生物在潮间带、近海海域和深海海域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鱼类和甲壳类主要分布于潮间带和近海海域,软体动物和珊瑚虫则主要分布于近海海域和深海海域。
四、实习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海洋生物学、采样技术、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黑石礁近海不同基底小型底栖生物分布调查
![黑石礁近海不同基底小型底栖生物分布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4533280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2.png)
表1不同采样点不同粒径占比16~320.260.110.120.0932~630.230.150.130.1063~120 3.1431.950.470.99120~1500.369.020.210.17150~1600.707.830.220.21160~250 1.040.600.420.35250~380 2.120.120.710.90380~1700 5.04 1.00 5.217.12>170072.3849.5790.5886.32泥细沙砾石基岩粒径μm 占比/%摘要本文对黑石礁近岸砾石、基岩、细沙和泥4种不同底质的粒度及硅藻、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在63~120μm 粒径范围内细沙底质占比较高,为31.95%,砾石和基岩底质均在>1700μm 的粒径范围内占比较高;不同底质各种生物群落在大小、结构、数量上都存在差异性,砾石底质后生动物优势种为线虫,基岩底质优势种也为线虫,泥底质中后生动物数量较少、底栖硅藻数量最多(其优势种为直链藻属),细沙底质的硅藻数量最少但种类数较多。
关键词底栖生物;黑石礁近岸区域;基底中图分类号Q1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0)12-0217-0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黑石礁近海不同基底小型底栖生物分布调查徐铭1沈思思2李冬子2王啸宇1郭君宁2李俊成1孔雪薇2付晚涛2,3(1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大连116023;2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3辽宁省高校近岸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海洋底栖生物是水生生物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分为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
底栖植物分为单细胞藻类和大型藻类。
底栖动物根据其通过筛网的大小分为大型底栖动物、小型底栖动物和微型底栖动物。
大型底栖动物是能够被0.5mm 网筛截流的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是能够通过0.5mm 网筛而被0.042mm 网筛截流的底栖生物,微型底栖生物是能通过0.042mm 网筛的底栖生物[1-5]。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bec5d3e24afe04a1b071de92.png)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及方法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包括鱼卵及仔稚鱼)、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体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各项目调查方法均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
①浮游植物调查:采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和采水器采集表、底层水样500ml(水深>10m时,采表层和底层;水深≤10m时,只采表层样),现场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按个体计数法进行计数、统计和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网样单位:个/m3,水样单位:个/L。
②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所获标本均经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分类、鉴定和计数。
浮游动物生物量为湿重,单位:mg/m3,密度单位:个/m3。
③底栖生物调查:用采泥器(0.025 m2)进行采集,每站采集4次,取4次平均值为该站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底栖动物样品在船上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后带回实验室称重(软体动物带壳称重)、分析,计数,鉴定到种,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的生物量(mg/m2)和栖息密度(个/m2)。
依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简明规程》,用网口宽度为1.5米的阿氏拖网(Agassis trawl)进行拖曳,拖速为1.00 nmi-1,拖网时间为10分钟,采集底栖生物定性样品。
④游泳动物调查:用底层拖网和变水层拖网,每站拖网时间为1小时,拖网速度1kn。
采集后进行分类、计数、称重和群体组成分析。
2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2.1优势度(Y)及计算优势种的概念有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占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较高的资源,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空间出现频率(f i)较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数量(n i)庞大,密度n i/N较高。
设:f i为第i个种在各样方中出现频率;n i为群落中第i个种在空间中的个体数量;N为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数总和。
底栖生物物种资源调查附表1
![底栖生物物种资源调查附表1](https://img.taocdn.com/s3/m/887c273cbcd126fff6050b14.png)
表1 小型底栖生物的换算系数表
图1 不同桡足类的换算系数C
—1—
附表1 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
网格编号:海区:航次:站号:
经纬:纬度:水深:m 放绳长度m 底质:底温:℃底盐:
采泥器m2采泥次数:样品厚度cm
网型:网宽:拖网距离:
采泥时间:年月日时分
拖网时间:年月日时分至时分计分采样:记录:编号:
—2—
附表2 小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
网格编号:海区:航次:站号:编号:
站位经度:纬度:水深m 底质:表温:℃底温:℃表盐:底盐:表养:% 底养:% 采泥器:m2 类型:采样厚度:cm 取样管类型:内茎:cm 采样时间:年月日时分采样人:记录人:
—3—
附表3 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网格编号:海区航次站号
采样时间年月日时分水深m 底质
采泥器m2采样次数采样厚度cm 采样称重计算编号
—4—
附表4 大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记录表
网格编号:海区航次站号水深m 底质网型网宽m 拖网距离m
拖网时间年月日时分至时分计时分采样记录编号
—5—
—6—
附表5 小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网格编号:海区航次站号
实测站位N S 水深m
采泥器m2类型样品厚度cm
底质采样时间年月日时分
分选记录编号
—7—
附表6 小型底栖动物定性分析记录表
海区航次站号实测站位N S 编号水深m 底质
采泥器m2类型拖网网型
拖网时间采样时间分选鉴定
—8—
—2—。
海洋底栖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研究
![海洋底栖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214f4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7b.png)
海洋底栖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研究海洋是地球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多样的生物资源。
底栖生物是指在海洋底部,如海床、岩石、沉积物等地区繁衍生息的生物。
对底栖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一、底栖生物的分布底栖生物的分布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水深、水温、盐度、光照等因素都会对底栖生物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不同种类的底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
有些种类的底栖生物更适应高温、高盐度或者低光照环境,而有些种类则更适应低温、低盐度或者高光照环境。
因此,底栖生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和水平分异特征。
在垂直分布方面,底栖生物可以分为浅水区、中层水区和深水区三个主要分布区域。
浅水区通常指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域,这里光照充足,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是很多海洋植物和动物的主要栖息地。
中层水区通常指200-1000米之间的海域,这里光照相对较弱、温度相对较低,是一些特定种类的底栖生物如海绵、多毛类动物等的聚集区。
深水区则指水深超过1000米的海域,这里光照极其微弱,温度和压力等环境条件极端,只有一些特殊适应深海环境的生物能够在此生存繁衍。
在水平分布方面,底栖生物的分布与海洋地理特征息息相关。
不同洋流的运动、海底地形的细微变化等都会对底栖生物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洋流可以为底栖生物提供养分和氧气,并将它们带到不同的地区。
海底地形上的山脊、裂谷、海沟等也会为底栖生物的繁殖和迁徙创造特定的环境条件。
二、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海洋底栖生物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包括浮游生物、底栖藻类、底栖动物等。
这些生物各具特点,相互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关系。
对底栖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研究表明,海洋底栖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水深增加和距离岸线的远离而逐渐降低。
04第四章海洋浮游动物
![04第四章海洋浮游动物](https://img.taocdn.com/s3/m/1b1da628b7360b4c2f3f641a.png)
类如,住囊虫:
⑵纽鳃樽(樽海鞘纲)
仅出现在暖水 表面或近表面水域; 个体胶质圆桶状, 两端开口;主要食 物是浮游植物和细 菌;常密集成群, 摄食率高,可明显 降低周围小型生物 密度;与有尾类都 属r选择种。
温度和盐度变化剧烈; 海水剧烈的物理运动; 表层生物要面对来自海洋和大气捕食者的
双层威胁。
⑶漂浮生物的生态适应现象
①许多热带漂浮生物具有耀眼的蓝紫色素,据说可 以抵御紫外光的照射;同时,这种色素在蓝色海 洋中是一种保护色;
②一些鱼或蟹的幼体几乎透明; ③生物体水下(色浅)和水上(色深)颜色深度不
三、终生浮游动物的分类和生物学
三、终生浮游动物的分类和生物学
1、原生动物
最原始和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具有细胞 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⑴腰鞭毛虫(夜光 虫):
具有鞭毛,部 分或全部异养生 活(一些种类具 有叶绿体,如眼 虫);摄食细菌、 硅藻或其他鞭毛 虫、纤毛虫。
夜光虫,常在 近海岸大量出现, 易形成赤潮。
②剑水蚤目
触角短,体后分 节较多,少数浮 游生活;中长 腹剑水蚤属和隆 剑水蚤属的小型 种类丰富。某些 特化的触角可以 捕食小型浮游动 物。
③猛水蚤
少数种终生 浮游,个体很小, 身体分区不显著, 外形变化很大。
⑵磷虾
海洋甲壳动物重要类群;个 体15~20毫米,甚至达100 毫米;为杂食性,食物中有 碎屑、浮游植物(硅藻)和 各种小型浮游动物。
⑵被壳翼足类 多数具有一薄的钙质
外壳;所有被壳翼足类 借助一对翼或一块融合 的翼板进行游泳;所有 被壳翼足类是悬浮食性 者;食物包括浮游植物 以及小型浮游动物和有 机碎屑。
中国近海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现状概况
![中国近海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现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7aaca05158fafab069dc02f4.png)
中国近海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现状概况王雅婷(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71)摘要中国近海海岸线长,海域辽阔,生态环境非常复杂,生态系统多样,底栖生物分布及类群组成变化多端,是进行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重要海域。
本文从小型底栖生物研究起源开始探讨,介绍了中国近海渤海、黄海、东海等一系列不同海域中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情况,并讨论了可能影响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的环境因素。
关键词中国近海小型底栖生物现状中图分类号:Q178文献标识码:A小型底栖生物包括线虫、桡足类、介形类等类群,是海洋底栖食物网中很具有影响力的环节,对食物网动力学有直接或间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同时也是水层—底栖生态系统耦合过程中关键一环。
通过观察小型底栖生物空间分布和类群组成及其与水体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可对陆架海底生态环境进行一定程度了解,并对海洋污染监测有一定指示。
中国大陆架海岸线18000km长,涵盖热带、亚热带、温带海域,近海海域面积472.7×104km2,纬度跨度大,生态环境复杂。
黄河、长江等河流输入大量淡水和泥沙,黑潮、冷水团等特殊水文现象也增加了生态环境复杂程度。
中国近海小型底栖生物研究,是对整个中国近海海域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也是底栖生物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小型底栖生物研究起源和发展进程十九世纪中叶动吻类被发现,小型底栖生物研究开始发展,20世纪初得以系统展开,相关研究集中在砂质潮间带海域。
meiofauna一词创建于20世纪中叶,此举对小型底栖生物研究有极大推动。
届时,Mare提议以2mm作为小型底栖生物的上限,后来又被更改为0.074mm,如今0.5mm被认为是小型底栖生物上限。
随着抓斗式采泥器和底拖网的使用,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空间得到扩展,不同类群新种鉴定、区系描述也随之展开。
描述生态学和实验生态学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同时亚显微结构开始用于系统演化研究。
20世纪80到90年代,功能生态学开始发展,互联网数据库Nemys和WoRMS小型底栖生物种名录的发布是其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PPT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PPT](https://img.taocdn.com/s3/m/497ae702195f312b3069a53f.png)
筛网
31
3.2 采样操作
3.2.1 采泥
a) 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需采集 4-5个样品;0.1m2的采泥器,每站 需采 24 个样品。
b) 泥样淘洗 采用漩涡分选装置淘洗时,将泥样分批倒入筒体,并将分流龙头开关 调节至较大颗粒沉积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
c) 所有生物样品,包括生物残渣,均应收集并计入定量分析。
(2)底内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如沙 蚕。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 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 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 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2 调查要素
包括调查种类数量、组成类别、优势种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等。
3. 样品采集
3.1 采样仪器设备 3.1.1 定量采泥仪器设备
a) 抓斗式采泥器 b) 弹簧采泥器 c) 箱式取样器
采泥
抓斗式采泥器
21
Van Veen 采泥器
22
箱式采泥器
23
Lenz 采泥器
柱式采泥器 24
3.1.2 定性拖网仪器 设备
调查,一般采用网口宽度为2.5m3.0m
三角拖网:网口大小及网衣结构同阿氏拖网。适合于沿岸水域 和底质较复杂的海区采样
桁拖网:一般适用于水深100m以内的海区,特别是底质松软的 海区
双刃拖网:适于底质为岩礁、碎石或砂砾的海区
26
阿氏拖网
三角拖网 双刃拖网 27
调查船航速在2kn左右,航向稳定后投网。拖 网绳长一般为水深的三倍,近岸浅水区应为水深 三倍以上,拖网时间为15min;水深1000m以上的 深海,拖网绳长为水深的1.5倍2.0倍,拖网时间 30 min1h。
第二章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
![第二章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e53a571b9f3f90f76c61bf2.png)
细菌异养活性 异养细菌进行生理代谢活动的能力。 细菌生产力 单位时间内、单位水体所产生的细菌生物量。 浮游生物
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只有微弱的运动能力,悬浮在 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生物群。 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依个体的大小浮游生物可分 为以下几种类型: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此外,还可按水温、品种和作业渔法等标准来分类。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黄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虾洄游示意图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渤海中上层鱼类分布洄游示意图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渤海底层鱼类分布洄游示意图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渔业资源的特性 (一) 渔业资源的自律更新性 自然资源 : 1)非更新资源 如石油、矿物等。 2)更新资源:①自然更新资源 , 如水产资源
3) 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指能适应资源自然更新能力,能 保持最大的持续产量。 4) 未充分利用的渔业资源。是指资源的利用尚有潜力,资 源利用的数量小于资源再生更新的数量。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三)按渔业资源蕴藏量分类 1 )总的渔业资源。指在一定水域内渔业资源的蕴藏量,在目
前条件下已被确定可以利用的。 2) 潜在的渔业资源。指总的渔业资源的一部分,就其性质来
第二章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海 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
碳同化数 指植物光合色素的光合作用效率。在CO2与光照度充足的条
件下,单位质量叶绿素与每小时所同化的碳量之比[常用 “碳(毫克)/叶绿素(毫克)/小时”表示]
新生产力 在真光层中再循环的氮为再生氮,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氮为 新生氮。由再生氮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再生生产 力,由新生氮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新生产力。
海洋底栖生物形态分类
![海洋底栖生物形态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3362ba084254b35eefd34ac.png)
(12)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
三星梭子蟹
锈斑蟳
三疣梭子蟹
拟穴青蟹
对虾 大闸蟹
口虾蛄
鲎
锦绣龙虾
可供观赏的虾
甲壳动物端足类
鼓 虾
附着在红树 上的藤壶
寄居蟹
长腕和尚蟹
寄居蟹
弧
边
招
潮
屠士招潮蟹
蟹
装死的弧边 招潮蟹
(13)苔藓动物门
特征:
群体营固着生活,个体
称为个员,有发达的触 手冠,个员之间的消化 腔是不相通的,只用骨 骼互相联络。
生物监测(包括全球气候变 化和污染)的敏感指示生物
(三)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类群
(1)海绵动物门 (2)刺胞动物门 (3)栉板动物门 (4)扁形动物门 (5)纽形动物门 (6)线虫动物门 (7)棘头虫动物门 (8)环节动物门 (9)星虫动物门 (10)螠虫动物门
(11)软体动物门 (12)节肢动物门 (13)苔藓动物门 (14)内肛动物门 (15)腕足动物门 (16)帚虫动物门 (17)棘皮动物门 (18)半索动物门 (19)尾索动物门 (20)脊索动物门
微型底栖动物(microfauna):能通过0.042mm的筛网;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在0.042-0.5mm筛网之间; 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不能通过0.5mm的筛网。 巨型底栖动物 (megazoobenthos),即通过水底摄影照片
可清晰辨别类群的大型底栖动物 (深海或大洋)。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篱凤螺 Strombus luhuanus
(Linnaeus, 1758)
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大笋螺 赤蛙螺
海洋生态资源调查方案
![海洋生态资源调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997d0c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9.png)
海洋生态资源调查方案一、目的和意义海洋生态资源调查是为了了解和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明确海洋生态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海洋生态资源调查,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现珍稀和濒危物种,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调查区域选取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海域作为调查区域。
首先,应考虑到调查区域的独特性和代表性,以确保所得到的调查结果具有普遍适用性。
其次,应考虑到海洋生态资源的分布和优先保护区的需求,选择区域内的重点海洋保护区进行调查。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一)调查内容1.海洋生态系统结构:调查区域内各类生物的分布、数量和密度。
2.珍稀和濒危物种:调查区域内的重点物种的数量和状况。
3.生态系统功能:包括物种间的相互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内容。
4.污染和破坏状况:调查区域内的污染源和破坏行为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1.野外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样本和观察各种生物的行为,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取样和标本:采取合适的方法和工具,采集水样、底泥样和生物样本,作为后续实验和分析的基础。
3.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测量和记录各种指标数据,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和建议。
四、调查人员和装备(一)调查人员1.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环境科学家:负责样本采集、数据记录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2.海洋工程师和船员:负责海上工作,保证调查顺利进行。
3.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二)调查装备1.科学考察船:具备航行能力和科学调查设备,满足海洋调查的需要。
2.采样工具:包括水样采集器、底泥采集器和生物采集器等。
3.海洋测量设备:包括声纳、浮标和测深仪等。
4.分析设备:包括显微镜、图像记录仪和电子天平等。
五、调查时间和规模根据调查区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确定调查的时间和规模。
通常情况下,海洋生态资源调查需要进行多次,以不同季节、时间和环境条件下的数据为基础,准确评估生态系统的状况。
(完整版)底栖生物
![(完整版)底栖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efa3980b0029bd64793e2c1e.png)
底栖生物由于其固有的保守的生活史 , 作为海洋生态
系统的重要环节可通过其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多样性 , 发现其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 , 探讨其对外界胁迫因子 ( 包括自然和人类的干扰 ) 的响应机制 。海洋底栖生物 多样性目前主要的进展和趋势如下 :
(1) 从区域尺度上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格局 是一条抛物线曲线 ,多样性的高峰值出现在半深海大陆坡 上 。沿着水深的营养盐梯度 , 扰动过程和竞争取代间的 非平衡相互作用是其控制机制 . 在局域尺度上 , 低的食 物供给防止了竞争排除 , 非平衡斑块动力学控制着物种
绝大多数底栖种类生活在不到200m的深度,且 7 热带浅海水域的种类比浅海冷水区多得多。
二、底栖生物
狭义:指海底底下生物,如穴居动物、钻孔动 物;
广义:指与海底生境有关的生物,包括底上 (海藻,帽贝、海百合、珊瑚等;扇贝、虾) 和底下生物。
8
分类1
底内动物 :是完全或部分生活在底质内的种 类;包括很多蛤类,多毛类及其它无脊椎动物。 通常在软底质群落中占优势。
底上动物 : 是底上生活或附着在海底的动物类 群,约有80%的较大型底栖动物属于本类群。 包括珊瑚、藤壶、贻贝、海星、海绵等。
浅海底动物:对虾、蟹或比目鱼类,生活在海 底又可暂时离开海底游泳的种类。
9
底栖生物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海区,分 为浅海底和深海底两个主要海底环境类型。
一、浅海底栖生物 主要包括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内侧海底的所有生 物。该区域的海水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显示出明显 的不稳定性。固着习性是浅海底栖生物的显著特点。 贝类,大型藻类附着在海底或岩石上,软体动物依靠 吸盘或吸肢吸附。
温度等
15
竞争、捕食,以及 导致成体种群得以 补充的发育类型。
海洋生态资源调查方案
![海洋生态资源调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a1d4c8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d.png)
海洋生态资源调查方案背景海洋生态资源调查是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结构、海洋生物物种、数量和分布、生物群落、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信息的关键性一环,对于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对海洋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以提高我国对海洋生态资源的管控和保护。
目的与意义1.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及主要生物物种的数量、分布情况,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太平洋产业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3.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并对海洋环境进行风险评估,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内容1.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及海洋生物物种数量、分布调查:–采用无人机、卫星影像和海面水下高清监控等技术手段,对沿海海域、海湾、海岸带、海洋岛屿等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通过对海底地质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对海洋生物物种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为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和开展生物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海洋生物群落及海洋太平洋产业发展调查:–对中国主要海域进行彻底调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生物量及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功能等情况,为开展生态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支持;–对渔业、海水养殖、海洋旅游等海洋经济领域进行重点监测和研究,制定提高海洋产业发展水平、保护海洋环境的政策措施。
3.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调查:–对海洋环境的水质、海底沉积物、生物毒性、微生物污染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对重点区域、重点控制点采取常规监测和专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海洋环境污染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
调查方法1.实地调查法:通过组织专家、科研人员和海洋生物学研究人员等单位的专业队伍,对我国主要海域进行全面、科学的实地调查,提高调查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2.遥感与监测法:采用遥感监测、海底探测等技术,进行遥感定量分析和海洋环境数据监测。
3.数据分析法:使用海洋监测数据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制作出适合专业人员和普通公众阅读的图表和报告。
第四章(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第四章(一)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2036ddb6d1f34693daef3ef1.png)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底栖动物漩涡分选装置 专供淘洗泥样及分选标本。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套筛
由三层不同孔径的筛子和支架组成,
上层 2.0mm5.0mm,中层 1.0mm,下层0.5mm。 必须与漩涡分选装置配合使用。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2.2
海上采样
(1)采泥
选择采泥器
面积为0.05m2的采泥器,每站采5个样品; 0.1m2的采泥器,每站采2个4个平行样品; 0.25m2的采泥器,每站采1个或2个(平行)样品。 保证采样面积应大于0.2m2 泥样淘洗 采用漩涡分选装置 泥样分批倒入筒体,调节分流龙头开关至较大颗粒沉积 物不致搅起溢出筒体。
数和包数。 记事栏记录该站工作情况。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
共 页第 页 海区 船名 航次 站号 编号 经度 纬度 水深 m 放绳长度 m 底质 底温 ℃ 底盐 采泥器 m2 采泥次数 样品厚度 cm 网型 网宽 m 拖网距离 m 采泥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拖网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至 时 分 计 分 采泥样品总数 拖网样品总数 优 势种类记录 序号 种 名 总个数ind 取回个数ind 记事: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举例:第1站第1个样品号为M1A1,第1站第2个样品号为 M1A2,依次类推。 拖网样品编号MXBZ M、X如上
B—拖网样品代号(代号固定不变);
Z—拖网样品序号(Z=1、2、3……) C 样品登记 返航后,及时处理采泥和拖网样品。 按分类系统排列编号,并分别记录。 每瓶样品(包括样品桶内的样品)应换以新编号的标签, 并同时核对。
1.5m2.0m; 0.7m1.0m; 2.5m3.0m。
海洋生物要素调查及评价
海洋生物调查技术
![海洋生物调查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f2c16d8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c.png)
海洋生物调查技术第一章绪论调查报告的编写:1 编写内容前言a)任务及其来源,重点论述应突出;b)调查海去的位置及地理坐标c)调查船(飞机)及调查时间d)调查方法e)任务执行概况调查海区a)调查海区及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b)以前对该海区的调查研究程度海上调查工作状况a)测网、测线及测点的布设b)导航定位系统及准确度评价c)仪器设备的性能和运转情况d)调查方法和现场资料描述样品分析和资料整理a)原始资料和样品的周转与审核b)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方法及概况c)资料整理、计算和图件编绘方法及概况d)调查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质量计划实施情况报告a)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符合性和量值溯源的实现程度b)调查数据处理中统计方法的说明c)本单位及分包单位的质量控制措施实施情况与结论d)参考资料的溯源性和合理性e)样品、原始资料、资料汇编和图集的质量评价f)调查结果的质量及应用价值评估g)质量目标实现状况资料分析与结论分析解释调查资料和图件时,应阐明调查资料时空分布特征、重要发现,并评价其海洋学意义及其与海洋管理、工程设计、开发利用的关系。
应将观测到的暑假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历史资料、临近水域(站位)资料,相关学科等资料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然后确立分布规律,发现演变规律及相关量间的经验公式。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调查海域的水文、气象、地质、生物、化学等环境特性进行评估,就委托方提出的调查目的给出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估结论。
存在问题和建议应总结调查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应开展工作的建议。
第二章海洋生物要素调查一术语和定义叶绿素:自养植物细胞中一类很重要的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物质。
初级生产力: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
通常以单位时间(年或天)内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产生的有机物(一般以有机碳表示)的重量来计算,相当于该时间内相同面积(或体积)中的初级生产量。
碳同化数:单位时间内,单位叶绿素a含量同化无机碳的能力新生产力:在真光层中再循环的氮为再生氮,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氮为新生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800cm3或1000cm3量杯上, 上层0.5mm,下层0.042mm, 若细砂颗粒过多,中间加一中层网筛,孔径为0.2mm。
b) 分离淘洗装置 用于砂质样品的分离,使用过滤海水。
1—水泵;2—沉积物样品; 3—旁路回水管;4—水槽; 5—回水管; 6—蓄留小型生物的网片; 7—溢出管
另外,可用海上柱状取样管取样
d) 环境因子的测定 主要包括:沉积物粒度, 含水量(%), 总有机碳(%),
Chl a 和 Phl a(脱镁叶绿素a )
粒度分析和有机碳分析:沉积物量不应少于50g,
Chl a 和Phl a :用2.6cm内径的有机玻璃管取芯样2个,
装入塑料袋后立即放入-20℃冰柜内保存。回到实验室应尽快 测定。
b) 将样品移入分样器,注入蒸镏水至2dm3,加顶盖,颠倒 摇动,视显微镜下(≥40×)观察,鉴定和计数 b) 对“软型”小型动物 应尽量活体观察、鉴定和记数,
对“硬型”小型动物可制成临时性或永久性封片观察、鉴定 和 计数。
6、生物量测定 a) 体积换算法
第四章(二)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
底栖生物 benthos 栖息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 凡被孔径为0.5mm套筛网目所阻留的生物,
大型底栖生物。
凡能通过孔径为0.5mm套筛网目,而被孔径 为0.042mm所阻留的生物,小型底栖生物。
一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 技术要求
a) 从取样器取芯样,必须是未受扰动的采泥样品。 b) 每站随机取芯样; c) 栖息密度(丰度)以ind/10cm2或106ind/m2表示; d) 生物量以(µgdwt)/10cm2或(gdwt)/m2表示。 e) 干重生物量精密度±0.01mg。 f) 条件许可时,应进行潜水取样.
e) 麻醉 定量采泥和拖网样品,均加入麻醉剂,摇动静置
10min。
f) 固定 麻醉后的采泥和拖网样品,均加入固定剂固定。
g) 填写标签 已装瓶的每号样品,需投入已填写好的标签(见下图)。
采泥取芯样样品标签(5 cm×3 cm) 拖网取泥样样品标签(5 cm×3 cm)
站号 样品号 底质 分层号
日期
2、调查要素
主要类群组成 栖息密度 生物量和优势类群的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二、采样 1、采样设备 a) 采样器
箱式取样器和弹簧采泥器。 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多管取样器或潜水取样
b) 有机玻璃管 内径2.2cm、2.6cm: 泥质和砂泥质,
3.6cm和4.4cm: 泥砂质和砂质。
4.4cm
3、样品处理
a) 试剂 包括麻醉剂,固定剂和染色剂。 b) 芯样 观察芯样颜色,将样品装于广口塑料瓶中。 c) 样品分层
按5cm10cm,2cm5cm和0cm2cm,将样品分别推置于样 品瓶内。
d) 样品分装 拖网样品吊上甲板后,搅匀,取2个100cm3的样品
(沉积物,碎屑等)分别装入500cm3的广口瓶中。
轻潜取样。
c) 套筛网目 0.5mm,0.2mm,0.042mm。
d) 撬式小型生物拖网 网衣孔径为0.35mm0.45mm。
用于定性分析。
e) 船上设备 吊杆、钢丝绳等。
f) 潜水员和设备
2、海上采样
a) 采芯样 潮间带:每站取芯样2个4个。
泥质滩 取芯样长度8cm10cm, 划分为0cm 2cm,2cm5cm,>5cm;
614
多毛类
530
寡毛类
530
等足类
230
不同体型桡足类的转换系数
干重换算法:
dw =VKD
式中:
dw — 个体平均干重生物量,单位为:µg;
V — 个体体积,单位为:10-3mm3; K — 假定平均比重为:1.13; D — 假定干湿比为 0.25。
b) 直接称重法
l 随机取称样2份或3份,冲洗后用吸管将置于微型铝箔内。 l 将样品置于标准水分测定仪; l 线虫和桡足类:0.1µg分析天平中称重3次,
泥砂质滩 取芯样12cm16cm, 划分为0cm 4cm,4cm8cm,8cm12cm,12cm16cm;
砂质滩 取芯样24cm 28cm,每4cm一层,
再采样 从箱式取样器中采芯样,芯样长度为10cm。
b) 潜水取样
方法同潮间带取样,样品用密封塑料袋盛装后提 上水面。
c) 小型生物拖网采样 拖网速度应保持在1kn,拖网时间5min。
c) 台式离心机
转速5000rpm。
d) 分样器
分
样
e) 分析天枰
器
示
感量为0.01mg和
意
0.0001mg两种。
图
2、 砂质沉积物的分离
a) 样品分离前染色24h以上。 b) 移样品至1dm3容量的广口杯内,加过滤海水至800cm3,
加盖,颠倒摇动数次,静置1min3min; c) 上浮液通过分离网筛,以上重复淘洗三次; d) 冲洗两层网筛上残留物至计数培养皿中,供计数; e) 砂质样品的连续淘洗法
3、泥质沉积物的分离 a) 染色; b) 倾样品至分离装置上,冲洗至较细粒级的颗粒被冲尽; c) 冲洗三层网筛上的残留物至计数培养皿中供计数; d) 动物数量过大时,应采用分样器取分样分选; e) 定期检查套筛
4、取分样 a) 样品分离后,若动物数量太多 (超过500个体) 时,可随
机取分样鉴定计数;
该法适用于小型动物各主要类群。取显微镜描图仪测量结 果,换算体积:
V LW 2 C
V — 体积,单位为10-3mm3; L — 体长,单位为mm; W — 身体最大体宽,单位为mm;
C — 类群换算系数
不同类群的换算系数
类群
换算系数C
线虫
530
介形类
450
动吻
295
涡虫
550
腹毛虫
550
缓步动物
海区__________
采泥器________
芯样序号 _____
瓶号 __________
年月
日
站号 样品号 底质 瓶号
海区 __________ 网型 __________
样品号_______ 放绳长度 _______
h)记录表、标签和样品瓶号应严格核对。
i) 活体样品 供活体观察的样品,装瓶后即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介形类和多毛类:0.01 mg分析天枰中称重3次。 l 每次称重应相应地称皿3次,记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