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市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战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城市之列。但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发展滞后不利于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率先崛起。本文拟对2000-2008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探寻影响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快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现状
(一)经济规模、结构与产业发展现状
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人均水平及发展速度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地区生产总值(GDP)快速增加,从2000年205.99亿元,连续几年跃上几个“百亿元”台阶,到2008年达到749.65亿元,年均增长14.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从2000年9474元,增加到2008年32500元,以当年汇率计算人均从1144美元增加到4755美元。根据国际标准划分,人均达到3000美元以上,即为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因此,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将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条件。详见附表1
表1: 2000-2008年GDP及增长情况
2、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
产业结构从2000年以来调整变化比较快。三次产业比重由11.1:48.7:40.3调整为5.3:60.6:34.1。由于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形成,拉动第二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48.7%,提升到2008年60.6%,其中工业由42.2%上升到54.8%,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由2000年占11.1%降至2008年5.3%,平均每年下降0.6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也有所下降,从2000年40.3%降至2008年34.1%,平均每年下降0.69个百分点。详见附表2
表2: 2000-2008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在九年时间比重提高1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4个百分点,最高年份(2008年)提高3.8个百分点。在此期间,一产和三产的发展滞后于二产的发展,导致了一产和三产相对比重下降。
(二)社会发展规模与水平
近几年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不断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地发展。
1、科、教、文、卫、体、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规模与水平
(1)在科学技术方面
。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全面启动。2008
年末,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2家;拥有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品 161个。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 275项,其中省级及以上77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6项。全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 5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2项。获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国家级2项。专利申请量3267件,其中发明专利 901件;授权专利1006件。(2)在教育方面
2008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1所,专任教师0.6万人,在校学生11.9万人;当年招生3.9万人,毕业生2.8万人。普通中学 125所,专任教师0.7万人,在校学生1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1所,在校学生2.8万人;小学246所,专任教师0.7万人,在校学生12.5万人;幼儿园310所,在园儿童3.8万人。各类在校生达41.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
3)在文化方面。
2008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8个;公共图书馆4个,馆藏图书58.5万册,其中市区藏书39.9万册;档案馆11个,向社会开放档案数4.6万卷。市级广播电台4座,市级电视台4座,县级广播电视台3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100%和99.3%。有线电视用户24.1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0.5万户。全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10场次;群众性文化活动 14场次;文艺团体演出 186场次,其中送文化下乡 101场次;创作剧目获省级及以上表彰奖励15个。《日报》、《大江晚报》全年总印数3052万份。
(4)在卫生方面。
200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诊所)27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3个,疾病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 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1个。全市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130,其中医院、卫生院8491。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1078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4293人,注册护士3819人。
(5)在体育方面。
2008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6个,其中体育场7个,面积235万平方米。2008年,在国际国重大比赛中,我市运动员共获得奖牌 176枚,其中金牌59枚。向省级及以上专业队和体育院校输送运动员50人。举办市级全民健身活动31次,参加活动人员达20万人次。(6)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2008年末就业人口总数100.23万人(不含第一产业),城镇登记失业率4.0%。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34.20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40.9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3.5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19.8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5.20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8.28万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7.84万人,参合率达94.6%。有5.99万城镇居民、3.89万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市拥有各类收养性单位71个,床位5150,收养各类人员0.39万人。
2、2000—2008年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支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在迅速增加,财政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投入不断增多。据统计,2008年财政用于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32.90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39.03%。从2000年到2008年,财政用于教育支出提高到11.04亿元,比2000年增长5.05倍,按全市户籍人口计算(下同)人均为478元;用于科学技术支出3.27亿元,比2000年增长210.2倍,人均为142元;用于医疗卫生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