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1课《关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1d714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4.png)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关于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篇1[教材分析]:《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经六艺:风、颂、赋、比、兴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b3db7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b.png)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
2. 理解《关雎》的诗意和主题,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关雎》的内容和形式。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关雎》所表达的爱情和美好情感。
2.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1. 朗读和背诵《关雎》。
2. 分析《关雎》的诗意和主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2 相关知识1. 介绍《关雎》的作者和背景。
2. 讲解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爱情的表达方式。
2. 引入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
3.2 朗读与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关雎》,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鼓励学生背诵,加强记忆力。
3.3 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关雎》的诗意和主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受。
2.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讨论的积极性。
4.2 理解与表达评估学生对《关雎》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以及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把握。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对《关雎》所表达的爱情和美好情感的态度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关雎》的文本,包括作者和背景的介绍。
5.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关雎》的图像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5.3 相关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其他古典诗歌的分析和解说,供学生拓展学习。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分析《关雎》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彼此的见解。
6.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关雎》的理解和感受。
完整版)《关雎》教案公开课
![完整版)《关雎》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20456f5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2.png)
完整版)《关雎》教案公开课第一节:诗歌描写了一条清清的河流,水波荡漾。
河中有一座芳草萋萋的绿洲,上面有一对鱼鹰在伸长脖子,交替着关关鸣叫。
主人公看到这一幕,就想到了他心中的姑娘,充满了爱慕之情。
(“雎鸠关关”是指鱼鹰在交替鸣叫,它们双双栖息在小洲上。
主人公觉得那位姑娘纯洁美丽,是他心中的好对象。
)二)品读第二节:主人公想到了心中的姑娘,不禁感慨万千,情感激荡。
他用赋的手法,以“思归”为题,表达了对姑娘的思念之情。
(思念姑娘,不知何时能再相见。
就像那只鸟儿,飞到天涯海角,也要回到自己的巢穴。
)第三节:主人公的情感越来越激烈,用比的手法,以“思妇”为题,表达了对姑娘的爱恋之情。
(思念姑娘,就像那只鸟儿思念自己的伴侣一样。
我多么希望,姑娘也能像那只鸟儿一样,思念我。
)第四节:主人公的情感进一步升华,用兴的手法,以“乐游”为题,表达了对姑娘的梦幻之情。
(我多么希望,和姑娘一起游山玩水,享受美好的生活。
在梦中,我已经和姑娘在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
)第二、三节:河的两岸长满了荇菜,随着微风摇摆。
采摘荇菜需要左右努力。
美丽的姑娘,想追求她需要醒着梦里追求。
相思之苦可见一斑。
第四、五节:君子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
采摘XXX仔细挑选,XXX声中纯洁美丽的姑娘露出笑脸。
二)研讨探究1.文章开头描绘了清澈的河水、绿洲、鱼鹰和长满荇菜的河岸。
这个场景非常浪漫,让人感觉就像是在诗歌中。
2.除了雎鸠之外,文中还有荇菜、水、淑女和睡不着的人。
3.画面的中心人物是采荇菜的女子,采摘的动作用了“流、采、芼”三个字。
4.采摘的动作可以用“捞、采、摘”三个现代汉语词语来表达。
5.我们可以想象出君子第一次看到采荇菜的女子时的情景,她在XXX丛中忙碌着,而君子则静静地观察着她。
6.生活中或电视上,我们都可能会遇到一瞬间的美丽,就像XXX写的他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背影一样,这些美丽的瞬间会让人难以忘怀。
7.采荇菜的女子的优雅姿态让君子寤寐求之,但是他却追求不到她,这让他感到苦闷、痛苦和无助。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da583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00.png)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全文。
(2)理解《关雎》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诗歌主题及表达技巧。
(3)分析《关雎》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关雎》。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关雎》的诗意及表达技巧。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关雎》中的生僻字词解释。
2. 古典诗歌的韵律特点及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关雎》的创作背景、诗意、作者简介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辅段,营造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氛围。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关雎》中的典型意象、修辞手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教学氛围。
(2)简要介绍《关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关雎》,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关雎》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2)分析《关雎》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
(2)选取其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练习。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鼓励学生课下多阅读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7. 课后作业:(1)背诵《关雎》。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反馈意见等方面进行总结。
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等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96ac8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0.png)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这首古诗;(2)理解《关雎》的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关雎》的文学特色,了解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关雎》;(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爱的人生观;(3)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关雎》的诗意理解和情感体会;2. 《关雎》的文学特色分析;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关雎》中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含义的理解;2. 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关雎》的背景知识、诗歌内容和文学特色;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关雎》的理解和感悟;3. 实践法: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和创作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关雎》全文;2. 参考资料:关于《关雎》的背景知识、文学评论和解读文章;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关雎》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关雎》,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鼓励学生背诵《关雎》,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内容理解:(1)分析《关雎》的主题思想,探讨诗歌所表达的爱情观念;(2)解读《关雎》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4. 文学特色分析:(1)探讨《关雎》的文学特色,如韵律、节奏、意象等;(2)了解《关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关雎》教案公开课
![《关雎》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39dfa58c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5.png)
《关雎》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
(2)理解《关雎》的诗意和主题,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
(3)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关雎》。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关雎》的诗意和主题。
2. 《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关雎》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 《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关雎》的诗意、主题、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欣赏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分析,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关雎》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关雎》,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关雎》的诗意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讲解《关雎》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实践与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关雎》。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关雎》的感悟。
6. 总结与反馈(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讨论的表现以及朗读、背诵的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
(2)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终结性评价:(1)在课程结束时,通过测试或作业,评估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关雎》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关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de26ce941ea76e58fa0458.png)
《关雎》教学设计设计简说《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与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单元教学目标的重点,特安排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自学展示,确定学习重点;多角度诵读,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辨析,欣赏诗歌语言;课堂盘点,积累知识技能;改写诗歌,深入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一、自学展示,确定学习重点1.营造诗情,激情引入。
通过播放古琴曲,引入《关雎》的学习。
2.展示自学成果,确定学习要点。
①交流自己在学习中最有心得的地方。
②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认为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研讨的问题。
③小组讨论,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④小组商议本小组课堂学习的方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书面记录下来。
二、诵读,理解诗歌意象1.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几幅画面。
关雎和鸣图——以物喻人,烘托气氛。
少女采荇图——窈窕淑女,一见倾心。
长夜难眠图——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尽兴狂欢图——求之既得,琴瑟和谐。
2.选择最喜爱的一幅画面,自由诵读,尽可能读出画面中蕴涵的情感。
3.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关雎》,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三、品味,欣赏诗歌语言1.把“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改为“长夜难眠,辗转反侧”,大家认为如何?小组讨论后明确:“悠哉悠哉”具有口语色彩,体现了民歌的特色,连用两个“悠”,把男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炽烈的渴望之情。
如果改用“长夜难眠,辗转反侧”就显得直白,没有韵味了。
2.那么,像这样的词语在这首诗歌中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揣摩它们的表达效果。
小组讨论后明确: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关关”,模拟鸟儿和鸣,为全诗营造出和谐、欢悦的气氛。
②“左右流之”的“流”,写出了少女顺着水流忽左忽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充满了动感与生机。
③“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中的“琴瑟”和“钟鼓”,音响越来越大,描写了男主人公想象一朝心愿得偕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进一步表现了对“淑女”的爱慕之深。
《关雎》教案公开课
![《关雎》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3a163663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e.png)
《关雎》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诗歌;(2)理解《关雎》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关雎》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关雎》诗歌的美学价值,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关雎》诗歌;(2)理解《关雎》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关雎》诗歌的深层含义;(2)欣赏古典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关雎》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引导学生关注《关雎》诗歌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关雎》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雎》诗歌的美学价值,培养文学素养;(2)学生分享自己对《关雎》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雎》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关雎》诗歌;2. 结合课下注释,深入了解《关雎》诗歌的背景和内容;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关雎》中的典型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关雎》教案公开课
![《关雎》教案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3f7eb94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a.png)
《关雎》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关雎》的背景和意义,掌握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分析《关雎》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能够解读并解释《关雎》的意义和主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关雎》的内容和情感。
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探讨《关雎》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关雎》的美丽和深情,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理解《关雎》中表达的爱情和婚姻观念,反思现代社会的情感问题。
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翻译带领学生朗读《关雎》,感受其音韵美和节奏感。
翻译并解释《关雎》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2 课文分析与讨论分析《关雎》的诗意和意象,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关雎》的理解和感悟。
2.3 文学鉴赏与批评介绍《关雎》的文学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评价《关雎》的艺术价值。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故事,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关雎》中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3.2 朗读与翻译带领学生朗读《关雎》,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逐句翻译并解释《关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关雎》的诗意和意象,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与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讨论的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感悟的深度。
4.2 课后作业与反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关雎》的短文或感想。
收集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工具5.1 教材与参考书使用《关雎》的官方教材或相关的文学鉴赏书籍。
参考古典文学专家的解读和评论,丰富教学内容。
5.2 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生动展示《关雎》的意境和情感。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46fca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8.png)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关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诗以雎鸠的和谐恩爱为比喻,表达了男女之间的真挚情感。
2.2 教学重点分析《关雎》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3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的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关雎》,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关雎》中的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关雎》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反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关雎》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4.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关雎》原文及注释、《诗经》相关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古代诗歌朗诵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
5.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诗歌解读、评论、背景介绍等资料。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关雎》的文学背景、诗歌结构、意象运用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6.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关雎》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3篇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8b2b3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e.png)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篇3一、写作背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
《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二、注音雎(jū)鸠(jiū)窈(yǎo)窕(tiǎo)好(hǎo)逑(qiú)荇(xìng)寤(wù)寐(mèi)芼(mào)三、注释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jū)鸠(jīu):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
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ù)::睡醒。
寐(mè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
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⑾友:友好交往,亲近。
⑿毛:拔取。
四、词类活用左右流之名词做状语,在左右两边。
钟鼓乐之名词用作动词,敲钟打鼓。
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友好、亲近。
琴瑟友之名词做状语,像琴瑟一样和谐。
五、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诗经九年级教案一等奖关雎
![诗经九年级教案一等奖关雎](https://img.taocdn.com/s3/m/bcc749b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e.png)
诗经九年级教案一等奖关雎《诗经九年级教案一等奖关雎》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诗经九年级教案一等奖关雎【设计简说】: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
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
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的本地歌谣,和课文作一个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分为“读通、读懂大意、读出情味”等几大步,为达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
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
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3篇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e8b52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f.png)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篇8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窈窕”“淑女”“君子”等词语含义,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3、理解诗意,分析主人公形象,领悟诗情。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品、写等方式学习诗歌。
2、音乐烘托,资料辅助。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淑女风范、君子风度,做文明敦厚之人。
2、正确看待君子对待爱情的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营造氛围)一、走近《关雎》--仰视1、有一条河,缓缓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清风,每一丝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
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灭,时光的足音无法将之覆盖,所有的细节汇聚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文字,轻轻跳跃……这条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诗经》!2、《诗经》简介(屏显)(生自读积累)。
3、《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鼻祖,孔子论诗,必从《诗经》开始,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能让人“温柔敦厚”。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去聆听那经历了三千年之久却依然鲜活美好的吟唱!二、走进《关雎》--透视聆听先民吟唱:1、自由读,回顾诗歌朗诵常识。
(生先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据诗歌常识探讨如何读好这首诗,再据总结的经验试读。
)2、配乐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感。
(推荐同学示范朗读,用声音传递出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3、同桌互读,探寻人物内心世界。
(读给同桌听,并与同桌探讨:这首诗讲了个什么故事,读出了诗中男子怎样的心路历程。
)探究人物形象:1、分析“淑女”形象。
(1)想象“窈窕淑女”模样。
那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让他慕之求之,求之思之的呢?闭上眼,我们来想象一下她的样子:微风轻拂,河水微漾,金色的阳光铺洒在河面上,油油的荇菜在水中摇曳,一位挎着篮筐的姑娘不时弯下腰,轻快的采摘着荇菜……也许这个姑娘在我们脑海里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但我们相信,她一定有--(生随老师设置的情景想象。
关雎教案(通用5篇)
![关雎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38def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0.png)
•••••••••••••••••关雎教案关雎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雎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雎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
(2)学习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3)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1)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2)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3)提高想象力。
3、德育目标:(1)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2)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听)和背诵(读)。
【教学难点】诗歌的赏析(说)和用白话写出本诗的主要情节(写)。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问题探索法、讲练结合法、归纳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作为新时期的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吸取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二、学习《关雎》(一)简介《诗经》(提问讲解、课件显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又称《诗》或《诗三百》,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五百年内流传的305篇诗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
《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
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彼物比次物;兴--寄托,即托事于物,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
)(二)课文说明《关雎》是诗经首篇,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民间情歌,是我国爱情诗歌的开山之作。
诗中写一个男子爱慕思念一位美丽贤淑、勤劳善良的少女,以至于夜不能寝,梦中遐想,希望有朝一日与少女结为夫妇,和谐美满地生活。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9874a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5.png)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关雎》。
理解《关雎》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分析《关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关雎》。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关雎》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关雎》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结构分析。
2. 《关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关雎》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关雎》原文及其注释。
3. 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关雎》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关注《关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关雎》,理解字词含义。
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关雎》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分析《关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鉴赏训练学生欣赏《关雎》,感受其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强调《关雎》的重要性和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关雎》。
选择一篇相关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
7. 板书设计《关雎》作者:未知主题:爱情与婚姻艺术特色:赋、比、兴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关雎》在古代文学中的独特性。
3. 利用多媒体展示《关雎》的古代绘画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七、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关雎》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学生上台进行《关雎》的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八、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关雎》和鉴赏古典诗歌的作业。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0d104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9.png)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及要求1、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已经学过一首《诗经》中的古诗,还记得吗?《采薇》(引导学生背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那么《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二、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天子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中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三、学习《关雎》《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1、老师读读这首诗(范读)。
听了一遍,有的同学可能会猜到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有关。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592a13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a.png)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关雎》的诗意和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关雎》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解读并运用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关雎》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关雎》所表达的情感和美感。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艺术。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关雎》全文。
2.2 教学重点:《关雎》的诗意和背景。
《关雎》的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的理解。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关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关雎》,理解诗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3 分析与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语文教材中《关雎》的文本。
5.2 辅助材料:关于《关雎》的背景资料和文学评论文章。
相关的诗歌鉴赏指导和分析工具。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关雎》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教师讲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2 互动式教学: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6.3 情境教学:利用音乐、图片等资源,为学生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的美感。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第七章:教学设计7.1 教学环节:课堂导入:介绍《关雎》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01c22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0.png)
语文《关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关雎》这首古诗。
分析并掌握《关雎》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了解《关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关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古诗表达情感和想象力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关雎》的诗意和意境。
《关雎》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关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关雎》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分析《关雎》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关雎》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关注《关雎》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关雎》,理解诗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教师,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关雎》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或意境,进行分享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
2. 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对《关雎》的诗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关雎》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学生通过学习《关雎》,是否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关雎》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关雎》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3. 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关雎》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和想象力的学习环境。
3. 案例分析:选取《关雎》中的典型诗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关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d4b5200508763230121254.png)
精选资料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关雎》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诗经》和《关雎》的基本知识,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培育学生的联想一想象能力,指引学生赏识诗歌,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培育学生对我国优异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课要点】1、在朗读中领会本诗的内涵、境界。
2、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课难点】1、感觉诗歌的音韵美、境界美。
2、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单纯美好的爱情。
【教课方法】合作研究,师生共同达成一个电视诗歌散文的摄制方案。
【教课过程】一、课前准备,创造气氛二、情境激趣,导入新课三、明确“学习目标”拍摄一个以《关雎》为题材的电视诗歌散文短片。
解决三个问题:朗读,画面,音乐。
(一)吟读诗歌,感知内容1、正音明确:参差 cēn c ī窈窕yǎo tiǎo雎鸠 j ūjiū展转zhǎn zhuǎn逑 qi ú荇菜xìng芼mào2、激情3、整体掌握第一章君子出场了,他遇到了淑女,心生神往之情——要读得相对沉静。
(为何先写雎鸠?捎带略微解说“兴”的手法)第二章写出君子时辰都在想念姑娘——要读出想念的深邃。
(寤寐求之)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难过相思的情状。
(寤寐思服、展转反侧——细节描绘、心理描绘:)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邻近,刻画出了君子梦幻中与淑女一同生活的快乐幸福之情,要读得热忱、轻盈。
4、自由吟诵。
学生个读,师生共同评论,确立“最正确朗诵者” 。
(二)心中有画,进入诗境制作《关雎》电视诗歌散文片第二个环节——用镜头语言(也就是画面)再现诗歌之美。
1、思虑:画面主要要考虑哪些因素?明确:人物——淑女、君子动物——雎鸠植物——荇菜背景——河、洲2、学生构想几个画面的创意,能够给每幅画面取一个题目。
小组竞赛,看哪组构想的画面境界最美,与内容最贴切。
(方式:能够直接改写成散文形式,也能够只谈构想设计)议论明确: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君子思慕图、梦中友乐图示例:雎鸠和鸣图散文改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5-1课《关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3、把握正确的爱情观。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赏析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教法尝试: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诗歌的特点,扣住《关雎》的“景物、情感、技巧”三大要素,通过对学生各种形式“读”的指导,并辅之以恰当的点拨,在对优美的景物、传神的描写、感人的情节、鲜活的形象的品味中,来完成对《关雎》的鉴赏。
3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3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关雎
活动1【音乐导入】
(播放回族姑娘哈辉的歌曲《关雎》)播放【flash】
学生说感受。
师问:歌曲里的词是出自哪首诗的吗?
板书课题《关雎》
活动2【讲授】j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经快速记忆
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