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标准动物实验报告

标准动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小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检测实验目的:1. 观察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情况。

2. 分析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与心肌功能的关系。

3. 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干预策略。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体重20-25g,购自XX动物实验中心。

2. 试剂:TUNEL试剂盒、DAPI染料、Trizol试剂、RT-PCR试剂盒、ELISA试剂盒等。

3. 仪器:显微镜、荧光显微镜、PCR仪、凝胶成像系统、酶标仪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心肌梗死组、干预组,每组10只。

2. 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

3. 心肌细胞凋亡检测:- TUNEL染色:取心肌组织,按TUNEL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

- DAPI染色:取心肌组织,按DAPI染料说明书进行操作,观察心肌细胞核形态。

4. 心肌功能检测:- 心肌收缩力检测: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记录心肌收缩力。

- 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检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

5. 干预措施:干预组在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后给予干预药物,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功能的变化。

实验结果:1. TUNEL染色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干预组(P<0.05)。

2. DAPI染色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核形态异常,较正常组和干预组明显增大、浓染。

3. 心肌收缩力检测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心肌收缩力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干预组(P<0.05)。

4. 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检测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干预组(P<0.05)。

5. 干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心肌细胞核形态、心肌收缩力及心肌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低于心肌梗死组(P<0.05)。

讨论:本研究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通过TUNEL染色和DAPI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心肌梗死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干预组,表明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是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

标准配对实验报告总结

标准配对实验报告总结

本报告是对标准配对实验过程的全面总结,包括实验目的、方法、过程、结果与分析以及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实验假设,探讨了相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实验变量A与变量B之间的关系,验证实验假设,并分析变量C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标准配对实验设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步骤:(1)向受试者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确保其理解并自愿参与实验。

(2)对受试者进行变量A的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3)对实验组进行变量B的处理,对照组不进行处理。

(4)对受试者进行变量A的再次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5)分析变量C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三、实验过程1. 实验环境:实验在安静、光线适宜的实验室进行,确保受试者能够集中注意力。

2. 实验器材:实验过程中使用了实验仪器、记录表格等。

3. 实验人员:实验由两名实验员负责,一名负责实验操作,一名负责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变量A的测试中,与对照组相比,成绩有显著提高(P<0.05)。

2. 分析:(1)变量A与变量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变量B对变量A有积极影响。

(2)变量C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实验假设得到验证,变量B对变量A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变量C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

六、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部分受试者对实验目的和步骤理解不够,导致实验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在今后的实验中,应加强对受试者的指导,确保其充分理解实验内容。

2. 实验器材的准确性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应确保实验器材的完好无损,减少误差。

3. 实验设计可进一步优化,例如增加实验组别,探讨不同变量组合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七、建议1. 在今后的实验中,应加强对受试者的指导,确保其充分理解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塑料测试标准实验报告(3篇)

塑料测试标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塑料材料进行一系列标准测试,验证材料的物理、化学及耐久性能,为后续产品设计和应用提供依据。

实验遵循国家及国际相关塑料测试标准,包括但不限于GB/T 16422.3、GB/T 2406-1993、GB/T 2408-1980等。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选用某品牌塑料样品,具体型号为PVC(聚氯乙烯)。

2. 实验设备:- 紫外光老化试验箱(符合GB/T 16422.3标准)- 氧指数测定仪(符合GB/T 2406-1993标准)- 水平燃烧法测试仪(符合GB/T 2408-1980标准)- 热变形温度测定仪(符合GB/T 5169.16标准)- 线膨胀系数测定仪(符合GB/T 5169.17标准)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UV老化试验:- 将塑料样品放置于紫外光老化试验箱中,分别进行UVA-340和UVB-313EL光照试验。

- 试验周期为1周、2周、4周,观察样品表面变化,记录数据。

2. 氧指数测定:- 按照GB/T 2406-1993标准,对塑料样品进行氧指数测定。

- 将样品置于氧指数测定仪中,设定氧气流量和压力,记录氧指数值。

3. 水平燃烧试验:- 按照GB/T 2408-1980标准,对塑料样品进行水平燃烧试验。

- 将样品放置于水平燃烧法测试仪上,点燃火焰,记录燃烧时间、火焰高度和炭化程度。

4. 热变形温度测定:- 按照GB/T 5169.16标准,对塑料样品进行热变形温度测定。

- 将样品放置于热变形温度测定仪中,设定温度和压力,记录热变形温度。

5. 线膨胀系数测定:- 按照GB/T 5169.17标准,对塑料样品进行线膨胀系数测定。

- 将样品放置于线膨胀系数测定仪中,设定温度和压力,记录线膨胀系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UV老化试验:- 经过4周UV老化试验后,塑料样品表面出现轻微裂纹和变色,表明该材料具有一定的耐光老化性能。

2. 氧指数测定:- 塑料样品的氧指数为23.5%,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标准制定_实验报告(3篇)

标准制定_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化工、化学、医药、催化等行业和材料学科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纯铂及其电子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

铂中杂质元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材料、产品的电学性能、力学性能、加工工艺和使用寿命。

因此,催化、医药、材料研究和生产经营都需要更快、更准确的掌握其杂质元素含量的信息,这就对铂中杂质元素分析提出了快速、准确的要求。

目前国内在铂纯度检测的标准方法均为直流电弧发射光谱法。

该方法主要分析对象为粉末试样,对海绵状样品的处理相对简单,但对金属块屑状样品的处理就相对复杂繁琐了。

全过程至少需要3个工作日。

此外,该方法粉末标准样品的配制,不但要消耗大量昂贵的高纯贵金属作为基体,而且还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为了提高铂中杂质元素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本实验旨在制定一套国家标准《铂化学分析方法杂质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二、实验目的1. 制定一套快速、准确、简便的铂中杂质元素分析方法;2. 提高铂中杂质元素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3. 为我国铂材料的生产、科研和进出口贸易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原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是一种高效、灵敏、多元素同时检测的仪器分析方法。

该方法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产生的高温、高能等离子体将样品中的元素原子激发,产生电离状态,然后通过质谱仪对电离后的离子进行检测。

2. 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铂样品用酸溶解,制成溶液。

(2)仪器准备: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调至最佳工作状态。

(3)标准溶液配制:根据需要检测的杂质元素,配制相应的标准溶液。

(4)样品分析:将制备好的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分别注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检测。

(5)数据处理:将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得出铂中杂质元素的含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成功制定了一套国家标准《铂化学分析方法杂质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快速:样品分析时间缩短至数小时,相比传统方法大大提高。

标准实验报告

标准实验报告

标准实验报告标准实验报告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假设、观察现象、收集数据等。

而实验报告则是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和分析,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介绍标准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撰写实验报告。

一、引言引言部分是实验报告的开头,主要包括实验目的、背景和相关理论知识。

在实验目的中,应明确说明实验的目标和意义,即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以及希望得到什么结果。

背景部分则介绍与实验相关的背景信息,包括已有的研究成果、相关理论和实验方法等。

此外,还需要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以便读者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二、实验设计与方法实验设计与方法部分是实验报告的核心内容,主要描述实验的设计思路和具体操作步骤。

在实验设计中,应明确实验的变量、控制条件和测量指标等。

变量是指在实验中被研究的因素,可以是自变量、因变量或干扰变量。

控制条件是指在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测量指标是指用来衡量实验结果的具体指标,可以是数量化的数据或定性的观察。

在实验方法中,应详细描述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设备,并说明其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

同时,还需要说明实验的样本选择、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等。

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应尽量详细地描述实验的每个步骤和操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是实验报告的重点,主要呈现实验所得的数据和对数据的分析解释。

在结果部分,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或图像等形式展示实验数据,同时应标明单位和误差范围。

在分析部分,应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理,与引言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和讨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不符,应提出可能的原因和解释。

四、讨论与结论讨论与结论部分是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的地方。

在讨论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影响,并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

同时,还可以提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在结论中,应简明扼要地总结实验的主要结果和发现,并回答引言中提出的实验目的。

标准实验_准实验报告

标准实验_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光照强度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植物生长过程中,光照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生长激素的合成。

本实验通过设置不同光照强度,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分析光照强度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小麦种子2. 培养基:营养土3. 培养容器:塑料盆4. 光照设备:LED灯5. 温度计:用于测量培养室温度6. 电子秤:用于称量植物生长情况7. 计时器:用于记录植物生长时间实验方法:1. 将小麦种子在温水中浸泡24小时,使种子充分吸水。

2. 将浸泡好的小麦种子均匀撒在营养土中,覆土厚度约为1cm。

3. 将种植好的小麦盆放置在培养室内,保持温度在20-25℃。

4. 设置不同光照强度:低光照(L1)、中光照(L2)、高光照(L3)。

5. 每组设置3个重复,共计9个培养盆。

6. 每天定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7. 每隔3天测量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面积、鲜重等指标。

8. 实验周期为30天。

实验结果:1. 不同光照强度对小麦株高的影响在实验周期内,低光照组(L1)的小麦株高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中光照组(L2)和高光照组(L3)。

在实验结束时,L1组的株高平均为20cm,L2组平均为25cm,L3组平均为30cm。

2. 不同光照强度对小麦叶面积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低光照组(L1)的叶面积明显小于中光照组(L2)和高光照组(L3)。

在实验结束时,L1组的叶面积平均为50cm²,L2组平均为80cm²,L3组平均为100cm²。

3. 不同光照强度对小麦鲜重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低光照组(L1)的小麦鲜重明显低于中光照组(L2)和高光照组(L3)。

在实验结束时,L1组的鲜重平均为10g,L2组平均为15g,L3组平均为20g。

实验结论:1. 在本实验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和鲜重均呈上升趋势。

标准实验报告(参考)

标准实验报告(参考)

南昌航空大学实验报告二零一年月日课程名称: C 语言实验名称:lab1 Sequence Structure班级:姓名:同组人:指导教师评定:签名: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熟悉TC的开发环境;2.明确C语言程序的基本结构,掌握C语言程序的书写格式;3.理解程序的顺序控制结构。

二、实验题目⒈在自己的系统上运行“Hello, World”,再让程序遗漏一些部分,观察出现的错误信息。

⒉输入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以千米为单位),将其转换为以英里为单位的距离⒊输入两个数,交换它们的值。

⒋输入以华氏为单位的温度,将其转换为以摄氏为单位的温度。

⒌输入某员工的基本工资(以元为单位,工资为整数值),如果他的住房补贴是基本工资的20%,岗位补贴是基本工资的40%,计算该员工的总工资。

三、程序清单(及流程图)1、在自己的系统上运行“Hello,World”,再让程序遗漏一些部分,观察出现的错误信息。

预习:调试后:#include < stdio.h >int mian(void){print(“hello,world”)return 0;} #include < stdio.h >int main(void){printf(“hello,world”);return 0;}调试过程:在第一题的调试中,出现了以下错误提示信息:(1)undefined symbol …_main‟ in module COS主要原因是把main错写为mian。

(2)statement missing …;‟ in function main主要原因是print(“hello,world”)后分号;没有输入。

(3)undefined symbol …_print‟ in module hello.c主要原因是把输出函数printf错写为print。

……2、……3、……四、实验结果1、调试无错误后,分别用下列数据作为输入可得到以下结果:可以在屏幕上输出hello world的字符串。

实验报告国标

实验报告国标

实验名称:化学实验——酸碱中和滴定一、实验目的1. 熟悉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酸碱中和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利用酸碱反应达到滴定终点,通过测定反应物的摩尔数,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本实验采用酚酞作指示剂,在酸碱滴定过程中,酚酞从无色变为粉红色,表示达到滴定终点。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烧杯、滴定台、滴定管夹、洗瓶、滤纸等。

2. 试剂:0.1mol/L盐酸标准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检查仪器是否完好,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是否漏水。

(2)将0.1mol/L盐酸标准溶液和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分别装入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冲洗滴定管。

(3)在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待测溶液,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

2. 滴定实验(1)将锥形瓶放在滴定台上,用酸式滴定管逐滴加入0.1mol/L盐酸标准溶液,边滴边振荡锥形瓶。

(2)当溶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时,停止滴定。

(3)记录消耗的盐酸标准溶液体积。

(4)重复实验两次,求平均值。

3. 数据处理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消耗盐酸标准溶液体积(mL)--------|-----------------------------1 | 25.202 | 25.00平均值 | 25.10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待测溶液的浓度:c(待测)= c(标准)× V(标准) / V(待测)c(待测)= 0.1mol/L × 25.10mL / 25.00mL = 0.101mol/L实验结果表明,待测溶液的浓度为0.101mol/L。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通过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

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

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实验报告内容格式范文5篇实验报告的分析讨论,主要分析实验结果和数值是否匹配,如果有误差,分析具体原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验报告格式范文,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实验报告格式内容范文【篇1】准备材料:一个玻璃杯、一枚硬币、小半杯水(最好是有颜色的)、蜡烛和一个平底的容器。

实验内容:在一个盘子里倒半杯水,放入一枚硬币。

手既不许接触到水,又不能把水倒出来,怎样才能把硬币取出来呢?实验过程:第1次:我们首先在平底的容器中倒入小半杯水,淹没硬币。

然后点燃一节蜡烛放在盘子里,罩上玻璃杯,蜡烛会因为缺氧停止燃烧,这时,外面的水便源源不断地涌进玻璃杯。

(可惜吸水不够多,所以没有把硬币取出来)结果:失败。

第2次:和第一次一样,失败。

第3次:我们换了一根大一点的蜡烛,这次流进去的水很多,成功。

第4次:我们用了两根蜡烛,不过因为杯子扣的太紧,杯口被盘子吸住,水没能流进玻璃杯,失败。

第5次:我把杯子扣下去的速度慢了一点点,导致蜡烛提前熄灭,失败。

第6次:同样是放了两根蜡烛,这次很正常,成功。

实验总结:我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实气体冷却后,能让压力下降,于是外面正常的大气压把盘子中的水挤进了杯中。

另外,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用玻璃杯盖住蜡烛的时候,火焰不是马上熄灭,是继续燃烧一会儿才熄灭,说明玻璃杯的空气也是含有一定量的氧气的。

而做这个实验应注意:1、杯子不要扣的太慢,否则会让火焰提前熄灭导致实验失败。

2、水最好是有颜色的水,我选择在水中滴蓝墨水,效果不错,这样方便观看。

3、可以用燃烧的纸片代替蜡烛,但是水一定要放少一点,放多了难吸光。

4、要保持距离,让火焰离自己远一点。

实验报告格式内容范文【篇2】电路实验课已经结束,请按题目要求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并要仔细检查一遍,以免退回,具体要求如下:一、绘制电路图要工整、选取适宜比例,元件参数标注要准确、完整。

二、计算题要有计算步骤、解题过程,要代具体数据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得数。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实验原理的正确性。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包括相关公式、定律等)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 仪器名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仪器名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仪器名称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仪器名称及型号)2. 实验试剂:- 试剂名称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剂名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试剂名称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剂名称、浓度、规格)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

- 按照实验要求配制试剂。

- 了解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2. 实验操作:(详细描述实验操作步骤,包括实验现象、数据记录等)3. 实验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 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推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 (列出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包括表格、图表等形式)2. 结果分析:-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说明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关系。

- 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六、实验结论1. 总结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概述实验结果,说明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一致性。

3. 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七、实验讨论1. 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探讨原因。

标准固结试验实验报告

标准固结试验实验报告

标准固结试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标准固结试验是测定土的压缩性指标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目的在于:1、测定土的压缩系数 a 和压缩模量 Es,以评价土的压缩性。

2、了解土在压力作用下的压缩特性和变形规律。

二、实验原理土的压缩是由于土孔隙中的水分和气体被排出,颗粒相互移动靠拢,致使土的孔隙体积减小。

在侧限条件下(即土样在竖向变形受到限制,只能发生竖向压缩,而侧向不能膨胀),土样所受的竖向压力与土样的竖向压缩变形之间的关系,符合压缩定律。

根据压缩定律,在压力 p1 作用下稳定后的孔隙比 e1,与在压力 p2作用下稳定后的孔隙比 e2,有如下关系:\e_{1} e_{2} =\frac{e_{1} e_{0}}{1 + e_{0}}\times \log_{10} \frac{p_{2}}{p_{1}}\其中,e0 为土样的初始孔隙比。

通过测定不同压力下土样的稳定变形量,计算出相应的孔隙比,绘制出 e p 曲线(孔隙比压力曲线),从而求得压缩系数 a 和压缩模量Es。

三、实验仪器设备1、固结仪:包括压缩容器、加压设备、测微表等。

2、天平:称量 200g 以上,精度 001g。

3、环刀:内径 618mm,高 20mm。

4、其他:刮土刀、钢丝锯、秒表、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用环刀在有代表性的土样部位切取原状土样,或制备所需状态的扰动土样。

在切取土样时,应使土样的上下两面平行,并清除土样表面的浮土。

2、称取环刀和土样的总质量,计算土样的初始质量和初始密度。

3、将环刀内壁擦净,在环刀内壁涂上一薄层凡士林,然后将土样装入环刀内,使土样与环刀内壁紧密接触,且上下表面平整。

4、将装有土样的环刀放入压缩容器内,在土样上下各放置一块透水石,然后装上导环和护环,盖上上盖,拧紧螺丝,使压缩容器内各部件紧密接触,且不漏水。

5、将压缩容器放置在加压设备上,调整测微表的位置,使其指针归零。

6、施加第一级压力,压力大小一般为 50kPa。

标准件实验报告(3篇)

标准件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标准件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

2. 掌握标准件常用材料、尺寸、形状及性能。

3. 学习标准件的检验方法和质量标准。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内容1. 标准件概述2. 标准件常用材料及性能3. 标准件尺寸、形状及用途4. 标准件检验方法及质量标准5. 标准件应用案例分析三、实验步骤1. 标准件概述(1)介绍标准件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列举常见的标准件类型,如螺栓、螺母、垫圈、键、销等。

2. 标准件常用材料及性能(1)介绍标准件常用材料,如碳素钢、合金钢、不锈钢等。

(2)分析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如强度、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3. 标准件尺寸、形状及用途(1)介绍标准件的尺寸系列、形状及标注方法。

(2)分析各种标准件的用途及适用范围。

4. 标准件检验方法及质量标准(1)介绍标准件检验的常用方法,如尺寸测量、性能测试等。

(2)讲解标准件质量标准,如尺寸公差、表面质量、性能指标等。

5. 标准件应用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工程中标准件的应用案例。

(2)总结标准件在工程中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件概述(1)了解标准件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掌握常见的标准件类型。

2. 标准件常用材料及性能(1)熟悉标准件常用材料。

(2)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

3. 标准件尺寸、形状及用途(1)掌握标准件的尺寸系列、形状及标注方法。

(2)了解各种标准件的用途及适用范围。

4. 标准件检验方法及质量标准(1)掌握标准件检验的常用方法。

(2)了解标准件质量标准。

5. 标准件应用案例分析(1)了解标准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总结标准件在工程中的优点及注意事项。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标准件的基本概念、分类、材料、尺寸、形状、性能、检验方法及质量标准的了解,使我们掌握了标准件的基本知识。

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标准件在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标准件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实验报告_标准范文

实验报告_标准范文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范文(通用20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实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及要求:本实例的目的是创建锚点链接。

二、仪器用具1、生均一台多媒体电脑,组建内部局域网,并且接入国际互联网。

2、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建立iis服务器环境,支持asp。

3、安装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 mx;flash mx;fireworks mx)等网页设计软件;4、安装acdsee、photoshop等图形处理与制作软件;5、其他一些动画与图形处理或制作软件。

三、实验原理创建锚点链接。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在页面中插入1行4列的表格,并在各单元格中输入导航文字。

2) 分别选中各单元格的文字,单击“”按钮,在弹出的“超级链接”对话框上的“链接”文本框分别输入“#01”“#02”“#03”“#04”。

3) 在文档中输入文字并设置锚记名称“01”,按下“ enter”键换行,输入一篇文章。

4) 在文章的结尾处换行,输入文字并设置锚记名称“02”,按下“ enter”键换行,输入一篇文章。

5) 同样的方法在页面下文分别输入文字和命名锚记为“03”和“04”,并输入文章。

6) 保存页面,按下“f12”键预览。

五、实验结果六、讨论与结论添加瞄记的作用是可以帮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章,同时也可以使页面更加精简。

本实验的关键难点在于链接文本框输入的名称和瞄记的名称要相一致才能达到实验的效果,同时要记得是在上一篇文章的结尾处输入文字并设置瞄记名称,并记得输入对应的文章,否则瞄记可能不能用。

熟练程度低在实验中不能很好地使用各种工具,无法一次准确地寻找到适当的位置。

实验中忘记选择“不可见元素”,几次实验都失败,最后才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在实验前要先做好预习,否则实验过程会比较吃力。

标准实验报告格式

标准实验报告格式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3. 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简述,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程、实验条件等)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天平、烧杯、移液管、滴定管、锥形瓶、滴定管夹、洗瓶、滴定台等。

2. 试剂:待测溶液、标准溶液、指示剂、缓冲溶液、去离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1)检查仪器是否完好,如天平、滴定管、烧杯等;(2)配制标准溶液和待测溶液;(3)准备实验所需试剂。

2. 实验操作(1)称量样品: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放入烧杯中;(2)溶解样品:向烧杯中加入适量去离子水,搅拌使样品溶解;(3)滴定:将标准溶液缓慢滴入烧杯中,边滴边搅拌,直至达到滴定终点;(4)数据处理:记录滴定数据,计算待测样品的浓度。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处理1. 实验数据(1)样品质量:m(g);(2)标准溶液体积:V(mL);(3)标准溶液浓度:C(mol/L);(4)滴定终点消耗标准溶液体积:V1(mL);(5)待测样品浓度:C2(mol/L)。

2. 结果处理根据实验数据,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待测样品的浓度:C2 = C1 × V1 / m其中,C1为标准溶液浓度,V1为滴定终点消耗标准溶液体积,m为样品质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待测样品的浓度为C2(mol/L)。

2. 结果分析(1)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比较: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验误差;(2)实验误差分析: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如操作误差、仪器误差等;(3)改进措施:针对实验误差,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实验精度。

七、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滴定法测定了待测样品的浓度,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相符。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实验原理、操作技能,培养了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八、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2. 实验前要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做好实验准备;3. 实验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调整实验操作;4.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经验。

标准实验报告

标准实验报告

标准实验报告标准实验报告在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中,实验报告是一种常见的形式,用于记录和呈现实验结果、数据和结论。

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也是评估实验设计和执行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撰写标准实验报告的基本要素和结构,以及一些撰写实验报告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引言部分实验报告的引言部分是整个报告的开端,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实验的目的和背景、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清晰地阐述这些要素,读者可以了解实验的背景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二、实验设计和方法在实验设计和方法部分,应该详细描述实验的设计和步骤。

这包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仪器和设备,以及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过程。

为了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详细的信息,包括实验的时间、温度、压力等环境条件。

此外,还应该说明实验的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设置,以及实验的重复次数和统计方法。

三、结果和数据分析在结果和数据分析部分,应该清晰地呈现实验的结果和数据。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或图像等形式来展示数据,并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

此外,还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结论。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的解释,要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知识进行客观的分析。

四、讨论和结论在讨论和结论部分,应该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释。

首先,可以与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比较和讨论,看是否与理论预期相符。

其次,可以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最后,应该得出结论,并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意义。

结论应该简明扼要,准确地概括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五、参考文献在实验报告中,应该包含参考文献部分,列出所有引用的文献和资料。

参考文献的格式可以根据学术要求和期刊要求进行调整,但应该保证格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在引用文献时,应该注明作者、标题、出版年份和出版地点等信息。

六、撰写技巧和注意事项撰写实验报告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技巧和注意事项:1.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晦涩的术语和句子。

标准的化学实验报告

标准的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硫酸铜与铁反应的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者:[姓名]一、实验目的1. 观察硫酸铜与铁反应的现象。

2. 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

3. 掌握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硫酸铜与铁反应时,铁将硫酸铜中的铜离子还原成金属铜,同时自身被氧化成亚铁离子。

反应方程式如下:Fe + CuSO4 → FeSO4 + Cu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镊子、滴管、试管架、酒精灯、烧杯、铁片、硫酸铜溶液。

2. 试剂:硫酸铜溶液(CuSO4)、稀硫酸(H2SO4)、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1. 取一洁净的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

2. 用镊子取一小块铁片,放入试管中。

3. 观察反应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将试管中的溶液倒入烧杯中,用滴管滴加少量稀硫酸,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5. 将反应后的溶液过滤,收集固体产物。

6. 将固体产物洗净、干燥,称量其质量。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反应现象:铁片表面逐渐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 滴加稀硫酸后,有气泡产生。

3. 收集到的固体产物为红色金属铜。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计量比。

2.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实验现象。

3. 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原因。

七、结论1.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硫酸铜与铁反应的现象,验证了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计量比为1:1。

2. 实验结果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铁比铜活泼,能将铜离子还原成金属铜。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实验操作规范,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八、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滴加稀硫酸后产生的气泡是氢气,说明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在稀硫酸中溶解。

2. 在实验过程中,为避免铁片表面氧化,应尽量使用洁净的铁片。

3.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一定误差,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不当、试剂纯度等因素造成的。

九、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硫酸铜与铁反应的现象,了解了金属活动性顺序,掌握了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标准的生物实验报告单

标准的生物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植物光合作用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2. 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3. 掌握光合作用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实验中,通过观察植物叶片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弱。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片、蒸馏水、碘液、酒精、烧杯、镊子、剪刀、酒精灯、计时器、光源等;2. 实验仪器:显微镜、量筒、滴管、烧杯、酒精灯、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新鲜菠菜叶片若干,将其洗净,用剪刀剪成约1cm²的小块;2. 设置实验组:将菠菜叶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另一组为实验组(在黑暗条件下);3. 观察实验组:将实验组菠菜叶片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叶片颜色变化;4. 观察对照组:将对照组菠菜叶片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叶片颜色变化;5. 比较实验结果: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菠菜叶片的颜色变化,记录数据;6.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光合作用的强弱。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实验组菠菜叶片在黑暗条件下,颜色逐渐变黄,说明光合作用较弱;- 对照组菠菜叶片在正常光照条件下,颜色保持绿色,说明光合作用较强。

2. 分析:-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组在黑暗条件下,光合作用较弱,叶片颜色变黄;- 对照组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较强,叶片颜色保持绿色。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植物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较强,叶片颜色保持绿色;在黑暗条件下,光合作用较弱,叶片颜色变黄。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避免污染实验材料;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实验数据要如实记录,以便分析实验结果。

标准实验报告3篇

标准实验报告3篇

标准实验报告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计划书、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job responsibilities, operating procedures, plans, blessing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准实验报告3篇【第1篇】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标准格式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报告标准格式实验一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目的][原理][仪器组成][操作与结果][结果粘贴]实验二酶的特异性[目的][原理][操作与结果]将以上1、2、3号试管置于37℃水浴箱保温10分钟。

实验报告【三篇】标准范本

实验报告【三篇】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29189 实验报告【三篇】标准范本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实验报告【三篇】标准范本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篇一例一定量分析实验报告格式(以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为例)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

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h2c2o4+2naoh===na2c2o4+2h2o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cook-cooh+naoh===-cook-coona+h2o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溶液的标准实验报告

溶液的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测定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实验者:[你的姓名]一、实验目的1. 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

2. 学习使用分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等实验仪器。

3. 学会使用滴定方法测定溶液的浓度。

二、实验原理溶液的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

本实验采用滴定法测定溶液的浓度,即通过加入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与待测溶液中的溶质反应,根据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 分析天平- 移液管- 容量瓶- 烧杯- 滴定管- 酸式滴定瓶- 滴定台- 酸碱指示剂2. 试剂:- 待测溶液(已知浓度)- 标准溶液(已知浓度)- 水或其他溶剂四、实验步骤1. 配制溶液:- 使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溶液,加入烧杯中。

- 加入适量的溶剂,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 将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用溶剂定容至刻度线。

- 摇匀溶液,备用。

2. 滴定实验:- 将待测溶液放入酸式滴定瓶中。

- 准备好标准溶液和酸碱指示剂。

- 将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中,记录初始读数。

- 将滴定管放在滴定台上,缓慢滴加标准溶液至待测溶液中。

-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记录滴定终点。

- 计算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

3. 数据处理:-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和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计算出待测溶液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1. 待测溶液的浓度:[计算结果]2. 滴定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计算结果]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原因分析。

2. 如何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溶液的配制方法,学会了使用分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等实验仪器,以及滴定法测定溶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表明,待测溶液的浓度为[计算结果],与理论值[理论值]基本一致。

八、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的实验误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姓名:王超博
学号:
评分:
教师签字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实验地点:科A333 实验时间:2014年6月4日
一、实验室名称: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三、实验学时:40
四、实验目的与任务:
I2C总线数据传送时有两种时序状态被分别定义为起始信号和终止信号。起始信号:在时钟线保持高电平期间,数据线在由高电平到低电平变化时启动I2C总线,为I2C总线的起始信号。
终止信号:在时钟线保持高电平期间,数据线在由低电平到高电平变化时将停止I2C总线的数据传送,为I2C总线的终止信号。
起始信号和终止信号都是由主控制器产生。总线上带有I2C总线接口的器件很容易检测到这些信号。但是对于不具备这些硬件接口的单片机来说,为了能准确地检测到这些信号,必须保证在总线的一个时钟周期内对数据线至少进行两次采样。
0x7F,0x6F,0x77,0x7C,0x39,0x5E,0x79,0x71
};
unsigned char t;//临时变量
//防止显示位置超出范围
x &= 0x07;
x = 7 - x;
//分析字符c,取得对应的数码管字型数据
if ( c == '-' )
{
t = 0x40;
}
else
{
t = toint(c);//toint()为库函数,详见C:\Keil\C51\HLP\
}
/*
函数:SysInit()
功能:系统初始化
*/
/*
void SysInit()
{
TMOD &= 0xF0;
TMOD |= 0x01;//设置定时器T0为16位定时器
DispInit();//数码管扫描显示初始化
}
*/
void SysInit()
{
unsigned char i;
for ( i=0; i<8; i++ )
if ( t < 16 )//如果是16进制字符
{
t = Tab[t];//查表,取得数码管字型数据
}
else
{
t = 0x00;//如果是其它字符则显示为空白
}
}
//检查是否显示小数点
if ( dp )
{
t |= 0x80;
}
else
{
t &= 0x7F;
}
//送到显示缓冲区显示
DispBuf[x] = t;
原理图(三)
LM75特征及应用:
LM75温度传感器包含一个模数转换器和一个数字过热检测器。主机可通过器件的I2C接口读取温度数据。当超出设置的温度门限时漏极开路的过热输出吸收电流。OS输出具体2种模式,比较器或中断模式。主机控制报警触触发门限和带回温度,低于带回温度报警条件无效。主机可读写LM75的TOS和THYST寄存器,器件上电时进入比较器模式,默认条件下TOS=+80且THYST=75。
unsigned char temp;
unsigned char Speed;//预设的电机转速值,范围20~250
bit SWTR;//软件定时器运行标志
bit SWTF;//软件定时器溢出标志
unsigned int SWTV;
/*
函数:T1INTSVC()
功能:定时器T1的中断服务函数
*/
void T1INTSVC() interrupt 3
功能:清除数码管的所有显示
*/
void DispClear()
{
unsigned char i;
for ( i=0; i<8; i++ )
{
DispBuf[i] = 0x00;
}
}
/*
函数:DispChar()
功能:在数码管上显示字符
参数:
x:数码管的坐标位置(0~7)
c:要显示的字符(仅限16进制数字和减号)
{
c = *s++;
if ( c == '\0' ) break;
DispChar(x++,c,0);
}
}
/*
函数:ByteToStr()
功能:字节型变量c转换为十进制字符串
*/
void ByteToStr(unsigned char idata *s, unsigned char c)
{
code unsigned char Tab[] = {10,1};
P0 = ~com[n];//重新显示
n++;
n &= 0x07;
//产生PWM方波,驱动电机
t++;
if ( t < Speed )
{
PWM = 1;
}
else
{
PWM = 0;
}
//模拟一个软件定时器
if ( SWTR )
{
if ( --SWTV == 0 ) SWTF = 1;
}
}
/*
函数:DispClear()
2、停止任务1中发光二极管显示,数码管的第1、2位显示学号最后二位,第4、5位显示电机转速(初始转速30)。第7、8位实现秒表功能,从开始倒计时,计时到后程序自动进入任务3.
3、数码管的第1、2位显示电机转速,第3、4、5、6位显示”-”,第7、8位显示二位电压值(~),增减调节电压值,电机转速(初始转速30)能够跟随电压增减以10倍变化量(0~24),进行加减速变化。按按键进入任务1。
}
/*
函数:DispStr()
功能:在数码管上显示字符串
参数:
x:显示的起始位置(0~7)
*s:要显示的字符串(内容仅限16进制数字和减号)
*/
void DispStr(unsigned char x, unsigned char idata *s)
{
unsigned char c;
for (;;)
t=0时,延时
说明:
晶振用
*/
void Delay(unsigned int t)
{
SWTV = t;//软件定时器赋初值
SWTR = 1;//启动软件定时器
while ( !SWTF );//等待溢出
SWTR = 0;//停止软件定时器
SWTF = 0;//清除溢出标志
}
unsigned char MeasureSpeed()
原理图(五)
3、软件设计
(完成程序框图)
(三)思考题
设定温度的按键改用外部中断模式,电路如何修改(画示意图)程序如何修改,写出中断服务程序。
七、总结及心得体会
通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和实践,我从只能点亮一个LED灯到可以按照实验要求完成流水灯。在每一个小小的实现项目的完成,感觉自己都在一步一步的成长,虽然有的时候非常烦躁,实验结果老是出不来,而且找不到原因,并且被老师骂的一塌糊涂。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坚持着完成一个个小项目,这样自己的信心也一步一步增加。使得我很快就完成了实验。在此,需要谢谢老师的谆谆教导。
{
TH0 = TL0 = 0;//清除计数器T0
TR0 = 1;//启动计数器T0
Delay(2500);//延时250ms(因为直流电机转盘上正好有4个槽)
TR0 = 0;//停止计数
TF0 = 0;//清除(可能的)溢出标志
return TL0;//返回结果(单位:转/秒;已知电机转速不会超过100)
压电式蜂鸣器主要由多谐振荡器、压电蜂鸣片、阻抗匹配器及共鸣箱、外壳等组成。多谐振荡器由晶体管或集成电路构成,当接通电源后(~15V直流工作电压),多谐振荡器起振,输出~的音频信号,阻抗匹配器推动压电蜂鸣片发声。
原理图(二)
I2C工作原理:
在I2C总线上每传输一位数据,都有一个时钟脉冲相对应,其逻辑“0”和“1”的信号电平取决于该点的正端电源VDD的电压。I2C总线数据传输时,在时钟线高电平期间数据线上必须保持有稳定的逻辑电平状态,高电平为数据1,低电平为数据0。只有在时钟线为低电平时,才允许数据线上的电平变化。
unsigned char KeyScan()
{
unsigned char k = '\0';
if ( KEY1 == 0 ) k = '+';
if ( KEY2 == 0 ) k = '-';
return k;
}
//定义显示缓冲区(由定时中断程序自动扫描)
unsigned char DispBuf[8];
*/
void DispInit()
{
DispClear();//初始为全灭
EA = 0;
/*
TMOD &= 0x0F;
TMOD |= 0x10;
TH1 = 0xFC;
TL1 = 0x66;
*/
TR1 = 1;
ET1 = 1;
EA = 1;
}
/*
函数:Delay()
功能:延时~
参数:
t>0时,延时(t*s
原理图(四电机,采用单极性直流电源供电。只要对步进电机的各相绕组
按合适的时序通电,就能使步进电机步进转动。四相步进电机按照通电顺序的不同,可分为单四拍、双四拍、八拍三种工作方式。单四拍与双四拍的步距角相等,但单四拍的转动力矩小。八拍工作方式的步距角是单四拍与双四拍的一半,因此,八拍工作方式既可以保持较高的转动力矩又可以提高控制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