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生活史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生活史名词解释

中国社会生活史名词解释

分食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实行了严格的“分食制”,这是由“周礼”决定的,这种文明在元朝以后传给当时还落后的欧洲。

春秋战国及更早时期,尚无桌椅等物,人们席地而坐,吃的时候食物放在低矮食案或身边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

那时也是分食的,如果坐在一起合食的话,便不会发生“饭不等”的误会了。

魏晋时代,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胡床”开始进入中原地区。

胡床,又称交床,类似如今的折叠椅而无背。

从此,人们的坐姿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足而坐。

到了隋唐五代,出现了更加方便、舒适的大椅高足,杯盘碗等食具可以直接摆在桌上,终于逐渐形成了每人围坐一起的合食方式。

深衣:名词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

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

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亦俗称“袍服”。

前朝后寝制: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

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

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浮桥:在并列的船、筏、浮箱或绳索上面铺木板而造成的桥。

浮桥古时称为舟梁。

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有“浮航”、“浮桁”、“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桥梁。

由于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

浮桥的结构形式有两种:①传统形式。

在船或浮箱上架梁,梁上铺桥面。

②舟、梁结合形式。

浮桥可说是大型桥梁的先辈。

它是用船渡河的一个发展,又是向建造固定式桥梁的一个过渡,成为介于船和桥之间的一种渡河工具。

打尖:“打尖”一词,常见于清初以来的白话小说。

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打尖”的词义就是“出门人在途中吃饭歇息”之义。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理想状态的社会生活史:展现真实、生动的
生活画卷;所有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与人的 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应当可以成为我们关注、 研究、叙述的对象。
回到现实,制约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主要因素: 古代生活的有限遗存决定素材
现代史家的史学观念约束视野
Ideally, a volume in this series should set out the day-to-
域内社会生活史第三阶段的重要成就:
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教学与写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科院历史所十卷本断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史论》中有关社会生活的内容
南开大学历史系的研究、教学与写作
1985年,冯尔康先生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为本
科生开设“中国古代生活史”选修课。 1985年5月,南开历史学与《历史研究》杂 志社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状况比较研 究讨论会”。 1986年十月,首届中国生活史研讨会在南开 召开。 1988年,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 (天津教育出版社)。
1、从范例看方法:以社科院5卷断代社会生
活史为主(1)社会生活史的概念及其研究范 围
李斌城《隋唐社会生活史•后记》
社会生活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的专门历史,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更形象地认识历 史原貌。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隋唐五代的时代背 景与特点,大致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准,从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社会风俗与精神生活等方面,比较全面
域外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著述
美国汉学界:张光直《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
活的若干资料》(1960)、《中国古代的饮 食与饮食具》(1973);周策纵《生子神话 与古代中国医学》(1978)。 日人自40年代涉足中国上古社会生活史领域, 50年代中期以后因中国学界的相对沉寂和力 量不足暂时领先。近期作品比如:林巳奈夫 《中国古代的生活史》(1992)。

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特点探微

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特点探微

据笔者所寓目的材料看,学界对黄现璠的研究多为亲友纪念性文章,而对其各个领域所取得成就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却极为欠缺。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黄现璠的学术成果主要是在其归乡(广西)之后取得的,由于地域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后人对其深入研究;二,从黄现璠个人学术成果来看,“跨领域”较为明显(主要集中于历史学、民族学),相较于今天学术分科细化的学科情况,显然“跨领域”不利于后人对其学术成果整体的把握。

鉴于此,本文以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成果为经,探究其在该领域的研究特点。

以期折射黄现璠作为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学者之一,个体与时代互动下的承古萌新的学术特点。

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史、社会生活史、民俗史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一直争论不休。

黄现璠则以自身四十多年来关于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心得为依据,对社会生活史研究内容予以归纳概括:他认为社会生活史是以“普通民众”为研究主体,探讨该群体食、衣、住、行以及贯穿其中的生活哲学、伦理、方式、习俗和规律的一门学问。

[1]一、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内容据笔者对黄现璠学术成果的搜集可知,早在1932年其撰述的《中国通史纲要》[2]已经初步关涉社会生活史研究内容(黄氏认为其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最早探赜索隐为1936年出版的《唐代社会概略》一书,笔者以为最早则可追溯到1932年撰写的《中国通史纲要》一书,这从该书关于文化、民生风俗章节的设置可知)。

[3]黄现璠毕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缩影:微观研究—综合探讨—理论构建。

故而,结合其社会生活史研究内容,探讨在该研究方向个体学术特征,有利于充实和丰富近代学术转型问题的研究。

关于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成果中微观研究,是指20世纪40年代,其留日归国后撰写的一系列以“朝代”或以“问题”为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特点探微韩 杰(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摘 要:黄现璠社会生活史研究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缩影:微观研究—综合探讨—理论构建。

其社会生活史研究过程中“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谨小慎微的学术态度以及构建理论的学术自觉,既是个人学术研究特点的显现,亦对当今历史学、社会史等研究领域突破瓶颈期发展多有启发。

历史学(师范)专业课程安排

历史学(师范)专业课程安排
1
1 1 2 6 1 2 3 4 1 3 1~4 2 2 7 3 5
48 18 48 96 56 64 64 64 48 48 124 14 8 20 20 36
36 18 36 60 56 64 64 64 24 24 124 14 24 24
12
3 1
3*12 2*9 3*12 2*15 2*15
小 计 专业领域课(选修)5
3 3 4 5 4 6 1 2 4 5 6
32 16 48 48 32 80 16 48 64 48 48 480
32 16 48 48 16 80 16 48 64 48 48 464 0 16 0 16
2 1 3 3 2 5 1 3 4 3 3 30
2 1 3*16 3 2*16 5 2*8 3*16 4*16 3 3 2 3 3 9 6 8 0 0
17周 5 5 6 6 7 1周 1周 1周 1周 8周 12周
35周
6
17 1 1 40节 1 1 20节 60
60
1
1
1
√ √
2
12
师 范 技 能 教 学 环 节
1 2 3 4 5
05000600605 班主任工作实训 05000600705 课件制作实训 05000600805 微格教学实训 05000600905 教育见习 05000601005 教育实习 小计
6周 1周 1周 1周 2周 12周
6 1 1 1 1 12
3
1

2
专 业 技 能 教 学 环 节
√ √ √ √
文法学院
专 业 技 能 类 教 型 学 环 节

教学安排表
考核学期 序 号 学时数 总 学 时 理 论 实 验 上 机 课 外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

1.分食制:分食制起源原末奴隶社会初。

“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

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2.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3.脍炙: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诵。

4.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

对五谷的内容,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

而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五谷是麻(大麻)、黍、稷、麦、菽。

5.水田衣:又云稻田衣。

即袈裟也。

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

6.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

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7.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源起于汉朝,盛于宋、明、清三代。

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答:从分食到合食。

①从商周至唐初实行分食制;②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合食制,至宋代逐渐普及;③合食制的出现与高桌大椅的关系。

2.简述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本身作为一“文化符号”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它起到满足自我表现的作用。

通过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社会信仰、经济地位、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绘画艺术的源流演变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最初的岩画,陶绘,壁画,画像砖,再到卷轴画,扇画,构成了琳琅满目的绘画史长廊。

纵观整个中国画史所出现的变局,如将之置于整体的文化脉络中来看的话,以往常用的生命由成长至衰亡的模式其实并不存在,反而有时是接着前面一个又一个的巅峰。

文化环境在这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又可直接关系到某些极其少数的主流人物身上,观察整个主流的偏向。

一个绘画变局的出现,通常直接牵涉到文化主流人物性质之改变,这个改变必须由其所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及其他外部结构的变化进而考究,渗入到整个历史的绘画范畴中,凝聚成一部长远的绘画长史,在历史长河中绚烂绽放。

久在远古的岩画、彩陶、青铜纹饰、是先民们用绘画形象撰写的一部无字史书,记载着人类从生产、生活、征战到祭祀、物像崇拜的各项活动,表现出原始人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岩石上的刻绘,彩陶、青铜器的纹饰,是人类真正的绘画之源。

从这些初期的绘画样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自然观、宇宙观的直接而形象的反映。

在这里开始,中华绘画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先秦两汉时期,开启了传统绘画的基本样式。

有表彰功臣,劝谕世人的宣教类壁画,有装饰宫殿,衙署,神庙的壁画,有墓室壁画,帛画,画像石,画像砖,漆画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战乱,朝代更替频繁,文化思想活跃,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卷轴画开始兴起,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绘画理论研究也开始发端。

卫协、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画家的画家的出现,使原本由画匠工匠从事的画绩之事,转变为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抒情达意的寄托手段,也大大提高了绘画的文化品位。

同时,佛教绘画艺术也作为重要的艺术内容而存在,带动了绘画美学和技法的变新。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罕有的分裂动荡以及复杂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期包括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而后又经过“八王之乱”以及因民族矛盾引起的纷争,最后是晋室南迁和南北对峙。

到隋代统一为止,前后历经三百余年,战乱频繁,政权分裂,社会矛盾异常激烈。

《中国社会生活史》考试大纲 -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中国社会生活史》考试大纲 -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中国社会生活史》考试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总学分:2开课学期:第4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中国社会生活史》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讲述广大民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际关系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来再现历史上民众生活的多彩画面,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除了政权更替、制度消长外还有更加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使他们对历史的关注除了精英人物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民众及其生活。

对社会生活史的重视将必定使历史更加鲜活,更加趋近于历史的本真。

通过学习,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使他们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及中国国情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言了解社会生活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社会生活史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理解社会生活史和社会史的关系,并认识社会生活史研究对历史学的意义。

掌握社会生活史的定义;研究概况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中国古代服饰生活了解日常生活中服饰的历史渊源及其流变理解服饰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因素。

掌握头衣、体衣,古代服饰中的等级制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饮食生活了解古代茶文化、酒文化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现代的影响。

理解中国古代饮食结构的嬗变以及饮食方式的变化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掌握五谷、六畜、分食和合食。

第三章中国古代婚姻生活了解婚姻的基本理论,包括婚姻的概念、功能、特征、婚后居住方式、离异和再婚等内容。

理解我国古代婚姻礼仪和婚俗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趋势。

掌握中国传统婚姻礼仪“三书六礼”;中国传统婚姻禁忌和病态婚俗。

第四章中国传统丧葬仪礼了解丧葬的相关理论和我国古代关于葬的思想。

理解丧葬对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影响。

掌握中国传统丧葬的基本程式;藏式和葬法;五服制度。

第五章中国传统生老礼俗了解了解人生成长的习俗,认识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理解我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与传统生老礼俗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活史

社会生活史

导论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2、20世纪50——80年代初研究“停顿”时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2)参照比较法(3)精准计量法(4)相关学科交融法3、研究历史文献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1、家族史研究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3、士人研究4、商人研究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6、民间社会研究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9、身体史研究第一章饮食生活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1、主食“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稻、黍、稷、麦、菽(一说)“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玉米、甘薯、薯类作物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

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特征与一般发展规律

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特征与一般发展规律

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特征与一般发展规律
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特征有多种,例如:
1. 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是中国社会长久以来的基础,其大体特点为重视家族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缺乏个人自由和开放的社会环境。

2. 农业文明的优势。

中国的历史中一直以农业文明为主导,这种农业文明一直滋养着中国社会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3. 中央集权统治。

国家一直采取强制管理和中央集权的方式,以确保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4. 重视家庭和社会道德。

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道德,人们遵循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是基于家庭和祖先的利益。

5. 历史上的灾害和动荡。

中国历史上遭受了许多灾害和动荡期,如黄河洪水、天灾人祸等等,这些事件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特征是复杂和独特的,然而,该社会仍然遵循了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

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包括生命周期的循环、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和科技进步的提高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会导致制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二、风俗习惯的变革 三、交通及通讯工具的进步 四、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五、总结
一、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 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探究: 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的什么趋 势?有什么特点?
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以满人样 式为基准;强制;残酷;时间长。 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巩固满洲人对全 国的统治;削弱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意识。
材料二 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 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 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 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 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 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衡性。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 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运动紧 密服”改革的影响: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 习俗,促进观念变革;国货滞销,制约民族工业的发展。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初至民国初年“易服” 的认识。
认识 : ①“易服”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②服饰从等级、尊卑走向大众化,具有进步性; ③“易服”与政府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 ④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易服”; ⑤民族交往、中外交流是“易服”的重要因素之一; ⑥“易服”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
等重大社会变革对社会生活也产生重要影响。
(5)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

中国社会生活史教学方案PPT

中国社会生活史教学方案PPT
课程内容 第六章 第七章 生老礼俗 卫生保健习尚 课时 4 2 课程形式
讲授,1课时 实践 讲授
主讲教师 赵喜惠共 28课时, 至学期结 束。
第八章
第九章
丧葬习俗
生产与行业生活
3
4 4
讲授,1课时 实践
讲授,1课时 实践 讲授,1课时 结合端午节进 行课程实践。 讲授,2课时 进行课程讨论。
第十章社交与节庆风尚 第十一章娱乐生活与风尚 第十二章信仰习俗 复习考试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李岩
《中国社会生活史》
课程内容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婚姻生活 婚姻的与进化 婚姻形式 婚龄 婚嫁的仪式与程序 离婚与再嫁 婚姻禁忌
课时
6
课程形式
主讲教师
讲授4课时, 赵喜惠 2课时学生 PPT展示讨 论。
第七节
婚姻观念透视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李岩
《中国社会生活史》
课时
1 7
课程形式
讲授 讲授5课 时,2 课时学 生调研 讨论。 收作业 并批改 一次。
主讲教师
李岩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李岩
《中国社会生活史》
课程内容 第二章 服饰风俗 课时 6 课程形式 讲授
讲授4课时, 2课时学 生调研 讨论。 收作业 并批改 一次。
主讲教师 李岩
第一节 服饰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服饰的形制类别 历代的服饰流变 服饰的社会性
《中国社会生活史》 教学汇报
主讲: 李 岩 教授 赵喜惠副教授
、课程基本情况
1.课时:54课时,理论讲授36学时:课时实践活动18学时,
其中3月底安排考察《丝绸之路博物馆》,5月中旬安排考察 《关中民俗博物院》。 2.课程性质:专业方向必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师范类) 4.适用对象:2012级历史学本科 5.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历史文选 史学概论

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

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

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在中国历史的研究里,生活史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基本上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

一般来说,生活史的概念多使用“社会生活”一词,或倾向于将社会史与生活史糅合在一起,实为社会史;或强调生活史有别于社会史,接近“日常生活史”的概念。

由于“社会生活”一词的含义较为模糊,伸缩性很大,在研究实践中,人们对于该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不一,也未必有清晰的此疆彼界之分。

为了把握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我们首先从学术史的角度论述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过程,其次探讨生活史内容对于中国史研究的价值,最后谈生活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兴起中国现代史学产生于20世纪,清末民初正处于史学变革之际,梁启超1902年发表了著名论文《新史学》,批评中国之旧史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实为二十四姓之家谱,知有陈迹而不知有群体,号召掀起“史界革命”。

他将历史研究的对象从朝廷移向人民群众,移向社会。

20世纪20年代末到40年代,生活的研究进入学者的视野。

从风俗的角度关心民众生活的学者瞿宣颖(字兑之),1928年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内容包括职业、衣食住、社会组织、思想习惯等。

同年瞿宣颖刊行了《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这部史料集,“序例”中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试图改变这种情况。

有的学者出版了研究生活的著作,如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商务印书馆1928年)依时代系统论述了女子婚姻、家庭、社会诸方面的生活,倡导改善妇女生活。

郭沫若、傅安华、全汉升分别发表了探讨先秦社会生活、唐代社会生活、宋代夜生活@的论文,这些论文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如傅安华将阶级分析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论述唐代剥削阶级、被剥削阶级男子与妇女的生活。

吕思勉40年代出版的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中,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论述社会生活。

事实上,这一时期标榜“生活”研究的学者属于凤毛麟角,且多以风俗、礼俗的研究出现,更多的学者兴趣在“社会”方面。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社会生活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生活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那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与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围绕农业展开,农民是社会的支柱,他们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来维持生计。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制度,统治阶层和平民百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

同时,古代中国也是一个重视礼仪和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许多变革。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迎来了繁荣的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也经历了许多变革,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更加深刻的变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的中国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同时,中国社会也在不断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如城乡差距、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生活历经千年,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如今的中国社会生活已经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生活史概念的界定及学习社会生活史的意义一、社会生活史研究回顾二、学习社会生活史的意义第二节怎样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一、明确学习、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二、引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三、研究历史文献第二章饮食生活第一节饮食结构与饮食方式一、饮食结构的变化二、饮食方式的变化第二节酒的起源及其功用一、酒的起源与发展二、酒的功用三、酒祸与酒禁第三章服饰风俗第一节历代服饰流变一、春秋战国服饰的创新二、考究的秦汉服装三、开放的魏晋隋唐服装四、高雅的宋装五、异族风情:辽金元的服饰六、明代恢复汉族衣冠七、清朝对服饰的改制第二节服饰的社会性一、等级性二、地方性三、民族性四、伦理性五、功能性第四章行旅交通生活第一节行旅习俗一、卜行择吉、行神祭祀二、行旅送别习俗三、题记四、尚早、尚俭、尚快五、软脚、洗尘、接风第二节价值功能与社会取向一、行旅生活的社会功能二、行旅生活的价值取向第五章婚姻生活第一节婚姻的起源与婚嫁过程一、婚姻的起源与进化二、婚嫁仪式第二节婚姻形式一、掠夺婚二、买卖婚三、表亲婚四、童养婚五、招婿婚六、交换婚七、冥婚八、私奔婚第三节婚姻禁忌一、同姓不婚二、同宗不婚三、宗妻不婚四、尊卑不婚五、中表不婚六、良贱不婚七、官民不婚八、僧道不婚九、奸逃不婚十、仇雠不婚十一、居尊亲丧不婚十二、居配偶丧不婚第六章生老礼俗第一节人生成长礼俗一、诞生与生日礼俗二、成年礼俗第二节敬老养老一、敬老礼俗二、养老礼俗三、民间敬老养老习俗第七章卫生保健习尚第一节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一、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二、讲究环境卫生第二节疫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历代流行病种类二、古代疫灾原因三、疫病与社会第八章丧葬习俗第一节葬俗与葬仪一、葬俗二、葬仪第二节丧葬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人生礼仪的终结二、社会风貌的折射三、葬俗衍化的文化基因第九章信仰习俗第一节民间信仰一、图腾崇拜二、自然崇拜与灵物崇拜三、社会崇拜与祖灵崇拜四、占卜与巫术五、禁忌第二节传统信仰习俗的特点一、信仰心理上的功利性二、信仰对象上的多样性三、信仰意识上的人文气息四、信仰传承上的巫术色彩“中国社会生活史”课程部分教案第一章绪论中国社会生活史是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规定的高等学校历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列举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列举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列举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引言中国社会生活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通过研究社会生活的演变过程,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

研究方法对于该领域的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它们帮助我们收集、整理和解释社会生活史所涉及的重要性事件和现象。

本文将列举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探索中国社会生活史。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研究中国社会生活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收集、挖掘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来揭示过去社会的面貌和变迁。

这些文献可以是古代经典著作、年鉴、史书、报纸、笔记等等。

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分类和综合分析,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史的重要线索和趋势。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主动参与式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来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

研究者可以前往特定的社区、村庄或城市,与当地居民交流,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

田野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信息。

3.数量分析法数量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统计数据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处理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资料,从宏观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史的发展趋势。

这些统计数据可以包括人口普查、经济指标、社会调查数据等。

通过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者可以揭示社会生活史中的各种关联性和规律性。

4.口述历史法口述历史法是一种通过访谈和记录个人或群体回忆的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可以与曾经经历过某个历史事件或时期的人进行深入交谈,记录他们的经历、见解和观点。

这种方法可以从个体的生活经历入手,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增加研究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性。

结论通过本文列举的几种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生活史的发展和演变。

文献研究法帮助我们系统地梳理历史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法提供了直接接触社会的方式,数量分析法揭示了宏观的社会趋势,口述历史法则让我们能够听到真实的历史见证。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步还原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真实面貌,并且为未来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分食制:分食制起源原末奴隶社会初。

“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

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
2.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3.脍炙: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诵。

4.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

对五谷的内容,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

而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五谷是麻(大麻)、黍、稷、麦、菽。

5.水田衣:又云稻田衣。

即袈裟也。

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

6.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

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7.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源起于汉朝,盛于宋、明、清三代。

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

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答:从分食到合食。

①从商周至唐初实行分食制;
②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合食制,至宋代逐渐普及;
③合食制的出现与高桌大椅的关系。

2.简述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本身作为一“文化符号”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它起到满足自我表现的作用。

通过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社会信仰、经济地位、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3.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嫁仪式与程序。

仪式:说媒、批八字与推生肖、定聘、送礼、迎亲、拜堂、闹洞房。

程序:三书六礼、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嫁妆、上头、迎亲、出门、过门、三朝回门。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中国社会生活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感想和体会,并列举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

感想和体会:通过上中国社会生活史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门课程大致分为饮食生活、服饰风俗、建筑与居住生活、行旅交通生活、婚姻生活、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俗、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12个专题,并且知道各类重要的社会生活事象,还有了解到了社会生活、风习的嬗变与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我国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方式发展的基本脉络。

意义:第一,加强社会生活史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第二,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史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第三,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社会史研究提供的历史图景,将大大拓展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野,这对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第四,开展社会生活史研究,还可以为清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陈规陋俗、封建主义残余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2.试述人类婚姻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并列举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谈谈中国古代婚礼的社会意义。

演变过程:前婚姻时代的血缘团体、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

原因:随着原始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还有私有制的确立。

古代的婚姻形式:抢夺婚、买卖婚、服役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共妻婚、“阿注婚”、走婚、试验婚、自愿婚。

中国古代婚礼的社会意义:中国古代的婚礼仪式复杂而隆重,有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在礼的大框架下维护了一种社会人伦制度,通过婚礼,个体的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姻亲家庭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而在这一系列的转变过程中,个体心理的调节和对于新的婚姻与家庭的认可,以及姻亲家庭对新人的接纳都是通过婚礼仪式来完成的。

所以婚礼仪式不仅具有符合中国传统的家庭人伦道德的社会意义,更是具有强烈的心理功能,通过婚礼仪式,个体能在心理上完全接纳与认同新的家庭与生活。

还有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双方当事人,而是两个家族和全社会的事,需要通过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和亲属朋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其背后蕴含着对天地人融合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