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德育是具体的做人教育,要学成才,先学做人:即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春的诸多素质中,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又是最根本的素质。这种素质对学生的做人至关重要。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使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特别是今年江总书记提出实施“以德治国”方略,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学生良好品德培养。

养成教育指对青少年行为的指导及良好习惯的培养。所谓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且不易改变的语言,生活、行为等方式,它是一种自觉的经常性的行为,不需要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提醒督促,也就是习惯成自然。但习惯有好坏之分,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为学生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国家建设、社会安定的有力保障,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不良习惯不仅贻害自己,而且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者最困难的任务是:使每个学生形成坚不可摧的道德核心,树立理想,永远对坏事怀有毫不妥协的旺盛的斗争精神,养成在复杂生活不幸中能独立辨别方向的本领。”一个人有了这种道德品质,他就能成为对他人产生良好影响的源泉,就能自己教育自己,而且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更加巩固。

从当前学校的道德建设来看,应该肯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的增多,不少学生正在逐步形成判断是非、荣辱、

善恶的道德观念,并以此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言行,主流的发展是健康的。但也同样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确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在一部分学生中最起码的道德行为习惯了也没解决好。有些学生口头知道该怎样做,但行动上却做不到,有的同学知道做是不对,但又改不了,存在着明显的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不协调,往往是出口带脏字,行为无准则,等人不礼貌。缺乏养成教育。很难想象,一个行为习惯恶劣的人能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由些看来,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决定进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实验研究。学校教育工作者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情感的科学规律,逐步探索以养成教育为重点,进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使学校德育工作进入科学化的轨道上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习惯,是指有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本质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倾向。

养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促进小学生道德行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方面素质形成与提高的一种教育。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阶段(2001年3月至2001年5月)

(一)广泛动员提高认识

这一阶段是课题充分准备,奠定基础,初步启动的阶段。

我们对全体教师、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宣传教育。特邀铁岭市教育学院德育部主任吴澜来校分别给全体教师学生作了题为《成功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的报告,让“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的理念深入人心。充分利用家长学校这一渠道,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深远意义。

充分系统深入的宣传鼓动工作,使我校师生及家长达成了高度共识,为开展课题研究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武装健全机构

形成共识后,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召开全校教工大会,使全校教职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核心组。核心组成员包括政工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及部分家长代表。

课题组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大家广泛查阅搜集有关资料,组织深入学习总课题组提供的课题实施手册,尽快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为进入实质性研究作好相应理论储备。

这一阶段,我们安排了前测。给学生发放问卷,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分析得出的第一手资料,制订研究干预措施。

(三)全员参与加强训练

我们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要求,拟定阶段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指导性方案,老师们有选择地有所侧重地创造性地加以补充和实施。特别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响亮地提出“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培养良好习惯”的口号,要求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原则,一边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努力探讨习惯养成与人格形成之间的规律,一边摸索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具体操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对学生具体进行训练培养习惯的操作中,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学生学习培养好习惯。精心设计学生良好习惯训练达标评比卡,引导学生拟定学期良好习惯培养训练计划,定期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也定期对学生达标良好习惯培养进行评价,及时

鼓励,让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可持续性。

为了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我们在强调严格训练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地活动中将良好习惯内化,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了吸引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我们将行为习惯的培养达标与“三好生”、“文明标兵”、“文明班级”的评选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2001年6月——2003年7月)

系列活动,促进内化

在对前阶段实验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课题组针对前一阶段培养训练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进行了战略调整,努力为学生营造培养习惯的平台,提供训练的载体,设计组织了若干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习惯,让他们在生活的沃土中内化习惯。

(一) 引导学生做自我的主人,培养对自己的责任心,课题组设计组织进行了“整理书包大赛”、“自查作业大赛”、“自我服务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

(二) 引导学生做家庭的主人,培养对家庭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今天我当家”、“假期好孩子评比”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进入家庭“子女”角色,培养主动承担力所能及家务劳动的习惯。

(三) 引导学生做班级和学校的主人,培养学生对班级、学校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爱校如家人人有责”系列活动,人人承包小岗位,天天进行保洁工作,在活动中体验做主人的责任与快乐。

(四) 引导学生做社会的主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设计组织进行了“手拉手”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关心帮助同龄人的过程中,在赴粤北山区开展社会考察的实践里,获得触动与感悟。

(五) 引导学生做国家的小主人,培养其做国家公民的责任心,设计组织进行了“为祖国争光彩”等系列活动,鼓励孩子们上互联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