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

小学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乃至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吸取中国传统“诗教”的方法与启示。诗歌教学和文学教育,都指向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思维训练,是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现今小学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普遍比较僵化与琐碎,缺少整体感悟,缺少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滋养。这种偏向的存在,与过于重视“溯源性审美”,轻视“创造性审美”有关。教师在开展“诗教”时,要重视诵读,重视会意与感悟,不过度使用多媒体手段,少一些“任务驱动”。

01

文学教育的意义和思维训练

所谓“诗教”或者诗歌教学,扩大一点,则是文学教育,现在都是比较受重视的。对于语文课为何要有诗歌、有文学,道理大家也都明白。但落实到教学中,教师们可能就不那么清楚,还可能有些困扰。

笔者曾经到一所中学听课,课后在和教师们座谈时问道:“你们的学生日后成人、进入社会了,绝大多数都不需要写作,比如,写一棵树,写一个人什么的,他们一辈子也无须这样做。可是如今却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练习写一棵树、一个人。这是为什么?”

这好像是一个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有的教师说,语文课安排这类文学性的阅读写作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有的教师说,多学一些文学,学生的修养、文笔就会变好,高考作文就能得高分;还有的教师说,毕业以后学生也会有他们的文学生活,比如看电影、看电视、读文学作品等,语文课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师们说的这几方面的“理由”都是成立的,但有遗漏,他们忘记了另外两个也很重要的“理由”。一个“理由”是语文课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可以满足孩子们童年生活的精神需求。人总需要做点“白日梦”,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阅读文学就具有“做梦”的效果,可以调节生活,宣泄、寄托或者转移情绪。满足孩子在成长阶段必需的“做梦”的需求,我们的语文课考虑得还不够多。

还有一个更重要却被忽视的“理由”,那就是语文课的文学教育还担负着“思维训练”的重任。笔者重点讨论一下这个“理由”。

语文课文学教育的目标是“审美与鉴赏”,而从广义上理解,“审美与鉴赏”的能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笔者建议教师们看看《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新课标”),会对理解为何语文课的文学教育还担负着“思维训练”的任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比较理想主义的,有些规定的可行性尚待加强,但笔者还是要充分肯定它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位。高中语文新课标提

出:“语文核心素养”有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其中一个维度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而这正是和文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是个新提法,过去我们的语文课很少会照顾到学生个体审美的“情趣”与“品味”。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论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另一维度“思维发展与提升”时,又说道: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发展”。其中“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又是新的提法,也是以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较少的。笔者这里特地引用高中语文课标的概念是想提醒各位,这些概念,不只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中文学类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也应当重视全面的“思维训练”,尤其是想象力及其所依存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训练。

所谓“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首先就是想象力,以及想象力所依存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放到和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并列的位置,这可以理解为是对前两种思维的格外重视,也使其更有现实的针对性。在语文教学中,提到思维能力,大家马上就会想到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而对想象力以及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并不是很重视。甚至有些教师

认为,想象力就是孩子比较幼稚的思维活动。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提醒”,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类课文包括诗歌的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据有关研究显示,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属于智力的重要且高级的部分。想象力是介于感性和知性之间的一种具有中介性的先天能力,在判断认识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想象力活动主要靠右脑,属于大脑最外层的高级思维,但正常人的想象活动要靠大脑的多个部位协同完成。想象力有先天的因素,也可以靠后天的激发培养,童年时期,就是激发和培养想象力、培养“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黄金时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和中学的文学教育,特别是诗歌教学,在想象力的培养,以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的文学教育,包括诗歌教学,在强调“审美与鉴赏”的时候,应当扣住多方面的“思维发展”,特别是容易被轻视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重视想象力的培养。不要忌讳“训练”这个词,想象力及其所依存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可以训练的。这类“思维训练”对于素质教育非常重要,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需功课。无论学生日后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做科技类的工作,也必须经历这类“思维训练”。总之,语文课中的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同时也是思维训练,是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

训练,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

02

开展诗教的方法

诗歌的艺术表达和诗歌的阅读欣赏,在很多情况下都必须依靠“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儿童虽然天性“近诗”,但诗歌也还是很难教的。难就难在诗歌的内容很“活”,不好把握,也不宜“直解”。而教师的教学往往习惯于抓住一些实在、好记的“条条”,让学生去反复操练,应付考试。这就有点“拧”。比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类似这样的诗句,光靠查字典,或者逐字逐句的索解,记下几个“条条”,恐怕还是很难“感觉到位”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包括感悟、通感、印象、下意识等思维活动去触摸诗意,体味诗歌所引发的种种感觉。在文学类课文的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的教学中,最不应该被忽视的就是想象力的激发,以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

事实上,目前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对想象力的维护与激发是很不够的,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更是遥远。我们可以找一些教学案例来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下面笔者举一个例子,是一年级下册《静夜思》的教学。怎么给一年级学生讲古诗?小学生还在认字,理解能力不强,要他们读“懂”这首诗,完成认字等教学目标,实在有点难。教师们想了很多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